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对中国有贡献的人
![对中国有贡献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47e65de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6.png)
对中国有贡献的人1.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2.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世家。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成功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国的自卫武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冯如冯如1884年1月12日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4.卢鹤绂卢鹤绂1914年6月7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祖籍山东掖县,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轴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理论;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
5.钱三强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6.于敏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镇宁河县芦台镇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7.钱学森陈先生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960年,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的组织了我国制作的第1枚近程导弹的飞行实验。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8.孙家栋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瓦房店人,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
9.南仁东南仁东945年2月19日出生,吉林辽源人。
南仁东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人民科学家,主要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
攻克了索疲劳、电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耗费22年心血终建成“中国天眼”。
10.黄旭华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
有关于彭桓武的轶事有哪些 对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子的
![有关于彭桓武的轶事有哪些 对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子的](https://img.taocdn.com/s3/m/ec4cdcde0242a8956bece48c.png)
有关于彭桓武的轶事有哪些对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子的本文导读:幼年时期1915年10月6日夜,彭桓武出生。
由于是早产儿,彭桓武一生体弱多病,但这从小彭桓武酷爱数学和计算。
时任长春县县长的父亲彭树棠,在他幼年时就教他简单的加减。
4岁时,他已学会四则运算。
1930年,彭桓武来到北平求学,因勤奋好学一年内连升三级。
清华四杰1931年9月,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清华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一起被誉为“清华四杰(彭王林杨)”。
周培源更是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
1935年夏,彭桓武考上了周培源的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不及完成毕业论文,就被迫南下云南大学任教。
1938年,时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交谊。
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玻恩数次提到这位得意的中国学生。
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不久,帮助量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W.海特勒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
据《薛定谔传》,薛定谔在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彭桓武: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报效祖国1947年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何泽慧夫妇。
钱三强是彭桓武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学,日后同被誉为中国原子弹的元勋。
两人在1939年相识,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那时候,美国已经在日本投了原子弹,彭桓武与钱三强相约:回祖国大干一场!当时的都柏林,找一个到中国的轮船座位十分困难。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物理化学家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物理化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a5d5f1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7.png)
盘点新中国杰出的二十位物理化学家展开全文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
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黄子卿
中国胶体科学的奠基人——傅鹰
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李方训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吴学周
中国催化科学的先驱者——张大煜
中国光化学研究的先驱——蔡镏生
原中国化学会理事——虞宏正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光宪
原复旦大学教授——吴征恺
原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梁敬魁
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张乾二
原国际数学化学科学院院士——江元生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张存浩
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林励吾
中国催化化学的开拓者——彭少逸
中国电化学学科的带头人——田昭武
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吴新涛
原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国钟
(备注:以上物理化学包含除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化工方面的所有学科)。
夏天的故事 邓小平 查全性及恢复高考记
![夏天的故事 邓小平 查全性及恢复高考记](https://img.taocdn.com/s3/m/57a1f60b6edb6f1aff001fa9.png)
夏天的故事:邓小平、查全性及恢复高考记2017-06-04 水煮历史1977年冬,关闭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打开。
570万名学生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到考场。
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
高考的恢复,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是1977年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回忆40年前的高考,人们由衷敬佩邓小平拨乱反正的魄力,也不会忘记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武汉大学教师查全性,正是他首倡恢复高考,促成邓小平一锤定音。
查全性(刘念涛摄)查全性的独特贡献:邓小平原打算从1978年恢复高考,查全性一番慷慨陈词,邓小平改变主意提前一年从1977年恢复高考,几十万青年从此改变命运。
这一年招生27.3万人,其中很多人成长为社会栋梁,他们之中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外交部部长王毅。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高考的恢复,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从只讲阶级出身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虽然那一年录取的人数与整个中国人口基数相比微不足道,但其所带来的深远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四十年后,当我们回顾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就,毫无疑问,最初几年参加高考,走进大学的人已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他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价值,新共识,他们创造了中国辉煌的时代。
他们是现在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一个制度走过了四十年,当它形成一种既定模式之后,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几乎没有人会否定恢复高考政策本身的重要性,高考本身,带给人们的是希望,潜移默化地在心里种下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成就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荣与梦想。
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高考往事,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大学所接受的新思想构成了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造就了他们对之后人生的态度。
但是,人们知道恢复高考的往事吗?恢复高考的历史背景从1966年至1969年4年,大学停止招生。
清华大学百年间培养的29位名人
![清华大学百年间培养的29位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ef4765d06f1aff00bed51e65.png)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清华大学依然保持着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
今年的4月24日是清华的百年校庆。
一百年间,清华培养的优秀人才17万人。
下面细数29位曾是清华学子的名人大家——01、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02、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
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03、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200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04、力学家——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科学家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1eec91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3.png)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科学家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现代数学的领军主帅;中国现代理论数学“之父;把数学应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首任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中国现代几何学奠基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中国数学之王”,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物理学家的导师,其学生有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华民国中央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当代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当代世界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全美华人协会创办人、首任会长;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创办人、主任。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中国现代力学的开创者;中国现代力学之父;把理论力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曾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主任。
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2008年11月1日;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中国遗传学之父;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曾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遗传学会创建者、首任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
归国科学家徐光宪:提取高纯度稀土达到99.99%
![归国科学家徐光宪:提取高纯度稀土达到99.99%](https://img.taocdn.com/s3/m/d914d8a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d.png)
RARE EARTH INFORMATION 稀土信息 No.9 202329归国科学家徐光宪:提取高纯度稀土达到99.99% 徐光宪(1920.11.7 ~ 2015.4.28)出生于浙江绍兴。
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徐光宪院士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和三等奖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和三等奖 (199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4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8年度),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
”作为工业“维生素”,稀土是隐形战机、超导、核工业等高精尖领域必备的原料,提炼和加工难度极大,珍贵稀少。
我国之所以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稀土工业体系,主要源于徐光宪的贡献。
30人 物 PEOPLE漫漫回国路,拳拳赤子心 1920年,徐光宪出生在绍兴,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但对数学和围棋却十分感兴趣。
父亲从小就喜欢让徐光宪做一些类似“鸡兔同笼”的数学题,训练他的数学思维。
回忆父亲渠川祜
![回忆父亲渠川祜](https://img.taocdn.com/s3/m/a927dc8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a.png)
从近三百年晋商由壮大到消逝的历史长河中看,我父亲是由传统晋商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第一代,因此他是一个极具晋商文化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
这在晋商后人的发展模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父亲渠川祜,字寿田,又作受天,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山西祁县渠家大院,祖父渠仁甫为他取乳名“如心”,由此可以看出祖父对他的疼爱。
父亲5岁时祖母去世,祖父又当爹又当妈把他拉扯大。
从7岁开始,祖父从《三字经》手把手教他念书识字,逐步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等,同时教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珠算。
从祖父的《备忘录》中可以看到,从父亲10岁左右开始,祖父外出时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去各个字号、竞新小学、亲朋好友家都带着他,几乎走到哪儿把他带到哪儿,这个独子将是他庞大商业的继承人。
民国时期,儿童读书较晚。
1925年,父亲14岁时,才到祖父自己创办的竞新小学高小第五班上一年级,同班同学有夏家堡武汝扬,两人很要好,他俩的友谊后来影响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发展。
1927年父亲考入太原平民中学。
1931年初中毕业考入天津南回忆父亲渠川祜◇ 渠荣籙开中学高中,当年已20岁,正值“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
1934年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就读一年,因慕名北京的大学而停学,在北京复习一年,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就读仅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校迁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毕业后,父亲先后在成都西北中学、太原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太原一中、太原五中、太原四中任化学教师,1977年退休。
因教师紧缺,虽退休仍继续给学生上课,直至l980年69岁才正式停课回家。
父亲将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终年88岁。
纵观父亲的一生,可分为两大阶段。
1911年—1937年的26年,是生活在世代传统的晋商家庭,无忧无虑的成长时段。
1937年—1988年,是经历民族灾难、历尽艰险、操尽心血、承担家庭重担、传承渠家文化的51年。
百善孝为先 忠孝两难全父亲高中就读于南开中学,大学毕业于早期的西南联大化学系,校长、系主任、授课老师都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教授。
鸿鹄之志 境界人生——访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刘若庄院士
![鸿鹄之志 境界人生——访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刘若庄院士](https://img.taocdn.com/s3/m/2ac18528bcd126fff7050b5d.png)
北京 辅 仁大学 化学 系 , 同年 考取北 京大 学物 理化学 专业 研 究 到刘 若庄 , 请他 回母 校任教 。 念于 母校 的培养 之恩 , 邀 感 刘 生 , 条通往 化学 殿堂 的道 路在年 轻 的刘若 庄面 前缓缓 地铺 若庄义不容辞地接受了邀请。 9 2 一 15 年, 国家针对全国高等院 开了。 时至 今 日, 刘若 庄院 士在理 论化 学研 究上早 已是 造诣 校进 行院 系调 整 , 仁大学 被并 入北 京 师范大学 , 辅 刘若 庄也
中建立起一座座丰碑。 最近, 我们有幸走访了我国著名量子
化 学家 刘若 庄院 士 ,作 为我 国早 期的 量子 化学 开拓者 之 一 , 他 的人生 有 着怎样 的精 彩呢 ?
雏凤初啼鸣声清
正 当刘 若庄 在北大 的科 研起 步 的时候 , 他的母校 辅仁 大
学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15 年, 9 1 人民
天 不言 自高 , 若 庄院士 的言 谈 间提及 最多 的不是 自己 刘 庆教 授关 于杂 化轨 道理论 的研 究 , 其成 果后 来荣 获 15年 中 97
6 g 中国科技 奖励 20 年 第9 08 期
国科学 院科 学 三等奖 , 而对 刘若 庄来 说更 重要 的是 , 全程 参 知或不易观测的化学系统 ,计算化学还常扮演着预测的角
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当时国外的计算机 已经有相当 与该项 目为他进行独立科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到了5 色, O
1.1认识化学科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
![1.1认识化学科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d0482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a.png)
卢嘉锡—结构化学专家
侯德榜—中国重化学工业 的开拓者
自觉体验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我国优秀的化学家:
徐光宪—中国稀土之父 闵恩泽—中国催化剂之父 唐敖庆—中国量子化学 之父
自觉体验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自觉体验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自觉体验 四、作为“双刃剑”的化学
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塑 料
自觉体验 四、作为“双刃剑”的化学
白色污染
废弃塑料
自觉体验 四、作为“双刃剑”的化学
氟利昂与 臭氧层空洞
凝练构建
本课框架: 一、有趣而神奇的化学 二、历史悠久的化学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四、作为“双刃剑”的化学
英国道尔顿 原子学说 1803年
意大利阿伏伽德罗 分子假说 1811年
自觉体验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光导纤维-医疗帮手、信息高速 合金人工骨骼、钛合金假牙
自觉体验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我国优秀的化学家:
汪猷—有机化学先驱
自觉体验 二、历史悠久的化学
炼铁
《周礼·考工记》 战国后期
《淮南万毕术》 《神农本草经》
西汉时期
青铜器
黑火药
造纸
《天工开物》 明代
自觉体验 二、历史悠久的化学
近代化学发展史
英国波义尔 《怀疑的化学家》
1661年
德国海特勒、伦敦 价键理论 1927年
法国拉瓦锡 氧化学说、定量研究
1775年
俄国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 1869年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探索展演 一、有趣而神奇的化学
1、会“跳舞”的红豆 2、棉花燃烧实验
一些建国后的清华大师
![一些建国后的清华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a599f6e19b89680203d82503.png)
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
“两弹元勋”。
2、守恒定理奠基人——周光召湖南宁乡人,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3、理论化学奠基人——唐敖庆江苏宜兴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4、唯一烈士科学家——郭永怀山东荣成人,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5、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生于上海,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江苏金坛人。
在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领先西方10多年。
8、人造卫星奠基人——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9、导弹之父——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著名的导弹之父。
10、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主持人。
副标题11、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副标题12、居里夫人高徒——钱三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
居里夫妇高徒。
副标题13、核武器之父——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核武器之父”。
14、历史学家——吴晗浙江省义乌人。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5、现代考古奠基者——夏鼐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现代考古奠基人。
副标题16、国学大师——季羡林生于山东清平,国学大师。
副标题17、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河北献县人。
中国现代哲学家。
副标题18、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著有《雷雨》、《日出》等著名作品。
副标题19、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小说《围城》催生“钱学”。
副标题20、中国当代经济学家——陈岱孙生于福建闽侯。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副标题21、现代语言学奠基人——赵元任祖籍江苏常州,通晓23种语言。
副标题22、理论物理学家——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
从事广义相对引力论研究取得巨大成就。
副标题23、天文学家——张钰哲出生于福建闽侯,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https://img.taocdn.com/s3/m/aa4b89d7102de2bd960588bf.png)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唐敖庆 (Tang Aoqing, 1915.11.18—),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初中毕业后,考取江苏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师范学校)。
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1938年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改名西南联大。
他在化学系继续学习,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
1946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49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50年1月他辞谢了导师和其他老师真挚的挽留,回到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在北京大学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时,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去艰苦创业,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同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
1982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1届理事会理事长,还任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年唐敖庆教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第一届化学学科评议组组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主编,国际量子和分子科学研究学会成员。
1994年7月当选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
1997年9月任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管委会主任。
是中共第十至十二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教育界)。
唐敖庆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功绩卓越的教育家,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治学作风严谨的主讲教师,现在他们已经大都成为国内教学中的学术领导人。
唐敖庆教授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办进修班和学术讨论班等形式,培养了更高一级的专业基础理论人才。
唐敖庆教授学术造诣精深,远见卓识、抱有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住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不断地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
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
![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d7ffa62e915f804d2b16c141.png)
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如今清华依然保持美国高校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
所以昨天,4月24日成为清华百年校庆。
百年大庆之际,本报为你细数29位出自清华的大家。
1、两弹元勋——邓稼先。
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
“两弹元勋”。
2、守恒定理奠基人——周光召。
湖南宁乡人,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3、理论化学奠基人——唐敖庆。
江苏宜兴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4、唯一烈士科学家——郭永怀。
山东荣成人,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5、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生于上海,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现代数学家——华罗庚。
江苏金坛人。
在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领先西方10多年。
8、人造卫星奠基人——赵九章。
出生于河南开封,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9、导弹之父——钱学森。
出生于浙江杭州,著名的导弹之父。
10、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主持人。
11、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
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12、居里夫人高徒——钱三强。
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
居里夫妇高徒。
13、核武器之父——王淦昌。
出生于江苏常熟。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核武器之父”。
14、历史学家——吴晗。
浙江省义乌人。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5、现代考古奠基者——夏鼐。
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现代考古奠基人。
16、国学大师——季羡林。
生于山东清平,国学大师。
17、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
河北献县人。
中国现代哲学家。
18、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著有《雷雨》、《日出》等著名作品。
19、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https://img.taocdn.com/s3/m/e183a870f242336c1eb95eaa.png)
一、古代的如:
1、指南针(指南针的始祖——司南)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
2、火药(术士或道士,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
3、造纸术(蔡伦)
4、毕昇,中国北宋人。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孙思邈最先发明了人工导尿术,最早治愈脚气病,中国的针灸与四诊法至今还在为人类造福.
6、张衡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发明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7、鲁班,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木工用的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铺首、钻、凿等。
8、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
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9、墨子公元前 400 年,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二、当代的:
1、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2、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陈景润
3、、揭开“中国针刺麻醉之谜”的人——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
4、中国的量子化学之父——著名化学家唐敖庆
5、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唐敖庆教育思想研究
![唐敖庆教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0f7303650e52ea55189868.png)
艰苦创业 成就卓著
与材 料国家重点实验 室
艰苦创业 成就卓著
艰苦创业 成就卓著
• 2000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 规则” (获奖) • 1995 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获奖) • 1994 荣获陈嘉庚化学奖 (获奖) • 1989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高分子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 计理论” (获奖) • 1987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其应 用” (获奖) • 1982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配位场理论方法” (获奖) • 1974 获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奖学金 (获奖) • 1956 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分子内旋理论” (获 奖)
治校有方 桃李满园
• 唐敖庆---严谨的治学品格,深
深地启迪着科学事业上的后来者;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 出色的教育科技组织的领导者。
治校有方 桃李满园
教育思想: • 提出了重点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的办学思想。 • 教师要教学相长,补充最前沿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 年纪大一点的科学工作者,就要发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做铺路石子。 • 注意研究化学哲学问题。
唐敖庆
中国化学家和教育家
唐敖庆(1915.11- 2008.07)
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的理论化 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 化学之父”。曾任北京大学、吉林大 学教授,吉林大学副校长、校长,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 物理、化学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同年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 士。
请大 正确对待科研成果,注意加强科研道 德修养。 ----在发表论文署名问题上,他的原则是: “是我的主要思想,并付出了劳动,我 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在我指导下完成 的,我的名字放在后面;我只提了些意 见的,不能写我的名字。” • 吉林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所载论文,被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 办的科学引文索引(SCI)选定为核心 刊源,现已成为中国化学学科的核心 期刊、中国“双高”科技期刊之一, 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观后感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e244e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c.png)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观后感你知道潘建伟吗?那可是咱中国的“量子之父”呢!看完他的故事,我就像是被一阵超酷的科学风暴席卷了一样。
我感觉潘建伟就像一个来自未来的魔法师,只不过他的魔法棒是那些复杂到让人头晕的量子理论和超级高科技的仪器。
他一头扎进量子这个神秘的世界里,那股子执着劲儿,就像我小时候对糖果的执着一样,不把量子的秘密搞清楚就不罢休。
量子这东西啊,本来在我脑子里就像一团迷雾,什么量子纠缠之类的,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但是潘建伟不一样,他就像是那个在迷雾里开着大灯的人。
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步一步地把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这些听起来超级高大上的东西,从想象变成了现实。
你想啊,量子通信能让信息传输超级安全,就好像给信息穿上了一层谁也捅不破的铠甲。
这要是放在谍战片里,那间谍们估计得愁白了头,因为根本没办法窃取情报了。
这可都是潘建伟和他的伙伴们的功劳啊。
而且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肯定就像游戏里的超级大BOSS一样难搞。
但是他没有像我玩游戏遇到难关就想放弃那样,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不断地找方法、做实验。
我猜他在实验室里熬夜的时间,可能比我睡懒觉的时间都多呢。
他的故事让我觉得,科学真的是一件超级酷的事情。
以前我总觉得科学离我很远,就像天上的星星,只能远远看着。
但是潘建伟让我看到,只要有梦想,有努力,那些遥远的星星也能被摘下来握在手里。
他就是那种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是咱们中国科学界的超级英雄。
我现在就特别期待,在他的带领下,量子技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用着量子计算机,玩着超级酷炫、超级流畅的游戏,那可就太爽啦!反正啊,潘建伟就是一个让我打心底里佩服的人,他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小心脏。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观后感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3b721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a.png)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的观后感你知道潘建伟吗?他可是咱中国的“量子之父”呢!我之前对量子这东西就感觉特别神秘,好像是那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或者超级高深的科学杂志里的玩意儿。
但是,当我开始了解潘建伟和他在量子领域的贡献后,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且还是那种超级酷炫的世界。
潘建伟这人啊,就像一个科学世界里的超级英雄。
他一头扎进量子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那股子劲头就像探险家发现了神秘宝藏的地图,非要把宝藏找出来不可。
他搞的那些量子研究,什么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一开始我听着就像听天书。
可是,当我慢慢了解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改变未来的魔法啊!就说量子通信吧。
咱们平常的通信,就像在普通马路上送信,可能会被别人偷看或者干扰。
但是量子通信呢,就像是在一条超级神秘的量子高速公路上送信,有特殊的加密保护,别人想偷看?门儿都没有!这要是普及了,什么信息安全问题那都得乖乖听话。
这就好比我们的信息穿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而潘建伟就是打造这铠甲的大工匠。
还有量子计算,那速度简直快得让人惊掉下巴。
普通计算机算个超级复杂的东西可能要算到天荒地老,量子计算机呢,就像开了挂一样,“嗖”的一下就得出结果了。
这要是应用到更多领域,像天气预报能更精准,研究新药也能更快找到合适的分子结构之类的。
我特别佩服潘建伟的一点,就是他那种执着劲儿。
搞科研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特别是这种前沿的、全世界都在探索的领域。
肯定会遇到无数的难题,就像游戏里打大BOSS一样,一个接一个的难关。
但是他没有退缩,一直勇往直前。
他和他的团队肯定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就像在黑暗里摸索,但是他们始终相信自己能找到那一丝曙光,结果还真就被他们找到了。
而且啊,潘建伟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那可是咱全中国的骄傲啊!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量子科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这就好比在一场全球科技的马拉松比赛里,潘建伟带领着中国团队一路狂飙,跑到了前列。
我在想啊,要是我能有潘建伟一半的毅力和智慧就好了。
刘若庄:开创应用量子化学新方向
![刘若庄:开创应用量子化学新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f95c5d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b.png)
刘若庄:开创应用量子化学新方向作者:综合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84期1927年,量子化学的诞生开启了探索微观化学世界之门。
但直到50年代末,量子化学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并且我国关于它的一切还停留在浅表性研究。
尚未硕士毕业的刘若庄在跟随物理化学家唐敖庆教授进行科学研究时,逐渐将注意力放在化学反应的理论应用上,并形成将已有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子以说明或解决问题的科研思路。
这也为中国量子化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应用量子化学。
1951年,刘若庄被聘请到辅仁大学任教。
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随辅仁大学化学系一同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还处于重教学、轻科研的状态,刘若庄以超前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不断向领导提出建议。
他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高校任课老师必须要有科学研究,在与同行交流中了解先进理论,在科研中掌握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能力。
1955年,刘若庄重新拾起因繁重教学而被搁置的真正的科学研究。
受L.C.Pauling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及唐敖庆教授的文章啟发,他开始研究“水分子间氢键的键能”课题。
氢键,是氢原子同时和两个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如氮、氧、硫结合形成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有机体系和生物体系,是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和生命现象及过程的不可忽略的基本科学问题。
刘若庄将化学键作用能的近似计算公式和理论方法应用计算氢键键作用,以量子力学原理出发得到水分子模型,计算水分子中氢键的键能,从而说明了形成氢键的主要作用力。
这种创造性地利用电子云的概念解释氢键本质的方法远优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点电荷模型。
这也意味着刘若庄在独立学术研究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刘若庄又对氢键进行了其他方面研究。
60年代初期,他带领学生研究紫外吸收光谱,通过对比其他形成氢键的体系的实验现象,证实异丁基异腈、异丙基异腈与萘酚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并且从量子化学角度,采用电子配对法,对异腈与羟基形成氢键的共价成键作用的大小以及离位能进行计算,从理论上说明异腈与羟基之间能够形成氢键。
青年之声
![青年之声](https://img.taocdn.com/s3/m/cb27c2bd8762caaedd33d4ee.png)
青年之声作者:窝窝来源:《新青年》2019年第09期唐敖庆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江苏宜兴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敖庆专长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
有关分子内旋转、高分子化学反应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研究成果,均受到国家奖励。
20世纪50年代初,唐敖庆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60年代初针对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70年代与合作者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繁复的量子化学计算简化为形式计算,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无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
80年代后,致力于硼、碳原子簇的化学键和结果规则研究,提出了硼——碳原子簇结构的拓扑共轭关系,阐明其化学键特征和结构规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德化瓷艺:民间技艺放华彩,扬名海外“中国白”史书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中国白”,即德化瓷,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据介绍,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德化瓷塑是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取材廣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釉坚固致密,其产品器型丰富,集实用、装饰、观赏于一体,散发着民间陶瓷艺术的芬芳。
德化瓷塑在故宫博物院、南京、上海、广州博物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且为镇馆之宝。
赖文量子化学
![赖文量子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433c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c.png)
赖文量子化学量子化学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化学分支,主要研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赖文量子化学是指由中国科学家赖文所做出的贡献和研究成果。
赖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量子化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量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行为需要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描述。
量子力学是一种基于概率和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学理论,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演化遵循薛定谔方程。
量子化学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计算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能级、几何构型、分子谱等。
赖文在量子化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主要研究了分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性质,特别是有机分子的光电性质。
他开发了一系列的计算方法和数值算法,用于求解薛定谔方程,并成功地应用于许多分子体系的研究中。
这些方法和算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还能够提供准确的结果。
赖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的理论研究为实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
同时,他的实验研究也验证了他的理论成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赖文的研究成果在能源领域、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量子化学的发展对于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精确的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计算结果,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解释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量子化学的研究也推动了理论物理学和计算科学的发展,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赖文量子化学是以中国科学家赖文为代表的量子化学研究成果。
他在量子化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了一系列的计算方法和数值算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中。
赖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量子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量子化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唐敖庆(Tang Aoqing, 1915.11.18—),1915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初中毕业后,考取江苏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师范学校)。
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1938年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改名西南联大。
他在化学系继续学习,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
1946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49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50年1月他辞谢了导师和其他老师真挚的挽留,回到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在北京大学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时,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去艰苦创业,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同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
1982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1届理事会理事长,还任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年唐敖庆教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第一届化学学科评议组组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主编,国际量子和分子科学研究学会成员。
1994年7月当选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
1997年9月任国家基
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管委会主任。
是中共第十至十二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教育界)。
唐敖庆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功绩卓越的教育家,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治学作风严谨的主讲教师,现在他们已经大都成为国内教学中的学术领导人。
唐敖庆教授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办进修班和学术讨论班等形式,培养了更高一级的专业基础理论人才。
唐敖庆教授学术造诣精深,远见卓识、抱有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住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不断地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
50年代初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于50年代后期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的高分子合成和改性问题,转入高分子反应与结构关系的研究,对高分子缩聚、交联与固化、同聚、共聚及裂解等反应逐一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的明显特色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体系。
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项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并于。
70年代以来与江元生共同着手分
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经过10多年努力,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统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量子化学形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统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1987年,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方面,唐敖庆和他的研究集体在“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研究上获得了重要成果。
唐敖庆和他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在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和广泛应用,被誉为中国学派的分子轨道图形理论。
1978年,由他创建的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是国内的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唐敖庆教授五十余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为我国理论化学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愧为中国著名教育家和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唐先生专于理论化学。
先后4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2次一等奖。
50年代初,独到地提出了分子内旋转势能函数问题,受到国内外化学界的高度评价,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分子内旋转的先驱者”。
50年代中期,与他人合作研究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这一成果于198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60年代初,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
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该成果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70年代初,对分子轨道图形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研究中,提出了“局部对称性”的新概念,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成果《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和广泛应用。
此外,还有五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合著有《配位场理论方法》、《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量子化学》、《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
发表论文2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