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话主义.doc

合集下载

浅谈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学理论

浅谈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学理论

浅谈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理论13326022 李婉儿历史学系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是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之一。

列维-斯特劳斯将人类学设想为不同于哲学的“另类哲学”。

他的民族学有经验的本质,他沉浸于探究不同文明的内在逻辑,却又坚持普遍主义原则。

列维-斯特劳斯出名的研究是亲属制度方面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的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四卷本)和《嫉妒的制陶女》等等。

“神话”(myth)一词源于古希腊的“mythos”,本意为“语词”、“言说”、“虚构故事”等,而神话学的“学”字,则从古希腊中与mythos相对的logos(逻各斯)而来,指潜藏在万物混乱的外表下的秩序、规则和本质,及相对于“语词”、“言说”、“虚构故事”,能完整表达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的思想和语文体系。

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分析神话,通过对神话进行研究,透过神话表面离奇古怪的现象,探究神话丰富多样的表层结构下的共同的深层结构。

他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思想受到多个人的影响。

从他在《神话学》一书中发表的观点看,主要是索绪尔和雅各布逊。

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大师,认为个别词的意义是在一个更大的关系体中产生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无意识,词要在系统中理解。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先与索绪尔这一主张产生联系。

他认为神话具有自身的理性,这种理性按照无意识的符号(集体的信码)的逻辑运行。

因此,表面看似混乱而无逻辑的神话,在对其进行结构分析之后,会发现神话都包含着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性质的逻辑,也就是所谓的理性,那些表面看起来缺乏逻辑的内容实际上是受集体信码支配的,它传递了人类的无意识信息。

于是,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萌,传达着人想要解决人类生存中关于生与死、时间与永恒等一系列根本性矛盾的无意识的信息。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神话概述论文

中国神话概述论文

中国神话概述[摘要]古神话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基因,以独特而极具魅力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本然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伦理诉求。

作为精神原生态的中国古神话是先民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最初认识,《山海经》渗透了原始先民对周围世界的创造力量的信念。

伦理世界是由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构成的实体性的世界。

中国式“伦理世界”的自然样态最初体现为古神话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古神话透过传说故事等精神现象形态,创造出一个世界和心灵的综合统一体;进行着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的矛盾运动;实现着伦理世界的预定和谐。

[关键词]《山海经》;古神话;伦理精神;道德哲学古神话作为人类生命源头与一切文化动力,主要是描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万物有灵论及上古宗教。

神话中的主角是神或半人神,样貌、能力和功绩多异于常人,同时神话叙述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时空或事件。

中国古神话通过“与神对话”的习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伦理精神,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信念。

笔者尝试沉潜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底部,对上古神话资料和神话人物进行仔细的梳理、探究。

全文透过中国古神话中的精神现象,将神话思维升腾到道德哲学高空,主要研究中国上古神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伦理世界”样态与伦理精神。

一、中国古神话的存在样态原始社会前期的神话,多把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力自然现象看做是活物。

《山海经》原为说图文字,是中国古神话的主要典籍,例如有王亥以及四方、四方风、四方神人名等内容。

该典籍中具有伦理的精神倾向或者伦理的精神原素。

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庇荫之地,以复杂多样的精神样态存在。

对事实的陈述是真正的自然科学,而对意识的陈述是真正的精神科学。

由精神所创造的古神话就是一个真实而对象化的混沌世界。

马克思曾经评价希腊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在中国,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是《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涉及地理、物产、祭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刑法”类之首。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的创作策略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的创作策略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的创作策略刘凯文
【期刊名称】《艺术评鉴》
【年(卷),期】2024()4
【摘要】信息技术、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解构了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形态,艺术与生活的隔墙被打破,具有后现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其推动了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因此,当下商业电影中也处处透露着后现代的美学表征。

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基于中国传统神话母题,对于传统神话进行重构,赋予其新的主题,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

将神话人物进行解构和颠覆,塑造了一个褪去“神性”光环的杨戬形象。

除此以外,还运用拼贴、糅合、狂欢等后现代创作手法,在艺术风格、视觉效果上进行突破,区别于以往传统动画电影,颠覆了观众的审美想象。

本文从主题内容、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角度切入,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来解读《新神榜:杨戬》的创作策略。

【总页数】6页(P171-176)
【作者】刘凯文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中国神话动画电影的东方美学构建——以《新神榜:杨戬》为例
2.国产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表达——以《新神榜:杨戬》为例
3.论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中的建筑之美
4.符号学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解读
5.动画电影对神话文本的当代呈现——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新神榜:杨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共3篇

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共3篇

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共3篇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1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文学研究也越来越关注文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并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进行批判。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神话并非一个总能够符合当代文学研究的框框的概念。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于神话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同的。

因此,在对神话进行解读和分析时,我们不能简单意义上把其套用到现代文学研究中。

相反,我们需要考察当代文学和神话之间的具体联系和分歧,以更准确地理解神话在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文学界的一些学者过于强调神话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导致对于当代文学中出现的神话元素缺少了必要的分析和解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文学的神话化现象容易被视为一种简单的习惯或者流行趋势,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更有甚者,一些文学研究者甚至倾向于强调神话元素在文学中的独特性,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与传统神话有所区别的文学形态。

这样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歧义,容易产生误导。

因此,我们必须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跳出单一文化和历史的视角,而是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评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

我们可以将神话与当代文学作品相比较,以便发现其共性和异同点,以及从神话中提取出文学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神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神话元素和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文学作品中神话元素的削弱和降格现象。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当代文学研究对于神话的认识和呈现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挑战和颠覆。

我们需要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来对待神话和文学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神话元素和文化的内涵。

走向文学人类学的文学创作-论“新神话主义”

走向文学人类学的文学创作-论“新神话主义”

前言“重述神话”是2005 年全球出版界最惹人注目的一个文学策划事件, 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包括30 多个国家的知名出版社联合组织各国小说大家, 这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不少获诺贝尔奖提名者以及畅销书作家参与“重述神话”,然后互相翻译为几十种文字在全球同时推出。

重庆出版社加盟了这个全球性的文化主题的实施, 而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苏童也被入选为中国重述汉族神话的签约作家。

其实早在此之前,《塞莱斯廷预言》《指环王》《哈利波特》《蜘蛛侠》《怪物史莱克》《特络依》《达.芬奇密码》等电影文学作品早就掀起了一股“新神话主义”的浪潮。

这些复归神话的文学作品对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无疑有强烈的对照比较作用。

无疑,如此种种的文学现象都体现了文学与人类学视野的融合,“人类学”对新神话主义这种文学创作有着深层的驱动,而文学反过来也是用文学形式来表达人类学的思想,两者互动,开出了“新神话主义”这朵绚烂的花。

卡梅隆潜心打造15 年的3D 影片《阿凡达》于2010年1月在中国大陆公映, 引起媒体和民众的极大关注。

这是电影史上崭新的一页, 或许也是思想文化史上值得记忆的新一页。

“人类学想像(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指20世纪文学艺术中深受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原始文化影响的一种创作潮流, 体现为作品中现代与原始、雅与俗、文明与野蛮等二元对立的文化并置想像景观。

”①20世纪以来许多作家作者效法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立场, 放弃白人种族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 重新站到原始民族、边缘和少数族裔的立场上以初民社会的原始文化为镜子, 对现代文明进行反照、反思和批判。

如20世纪末的畅销小说,莱德菲尔德的《塞莱斯廷预言》,卡斯塔尼达的《寂静的知识——巫师与人类学家的对话》等,这些书均以数百万册的巨大发行量昭示后殖民时代风气的变革——“处在前资本主义和前文明①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状态的野蛮人,不只在道德人格上要比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人显得纯净高贵,他们所存活于其中的原始文化, 也成为足以让陷入文明危机的现代人重新学习的新榜样。

《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doc

《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doc

二、《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特色《女神》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它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绮丽的想象和玄妙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了浪漫主义在表现革命激情时的长处。

《女神》在五四时期,在中国新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思潮,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浪漫主义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正好与诗是主情的特征相契全。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

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也和从作品中表现出的泛神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种无处不在的神,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或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

1、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诗人既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代表着纯洁、高尚、美丽的凤凰形象中找到了契合的喻体,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话传说中“菲尼克司”满500岁自焚更生这一喻体的框架。

两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经过诗人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好象征,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世界。

《凤凰涅槃》在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凤凰诅咒现实,诅咒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它们从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

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时的生命力已经消逝。

2006-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06-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06-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文学理论一、名解:1、黑人性诗歌2、朗吉努斯3、《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4、美国移民文学5、小说化6、文学场域二、简答1、非洲文学理论特点2、俄国普罗普文论3、艾略特论17世纪玄学派诗人4、解释东方、非洲、文学5、分析泰戈尔的戏剧6、用两部作品分析反高潮7、本雅明论译文的一段话8、翻译与世界文学关系三、论述1、文学的政治化阐释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异同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关系世界文学史一、名解1、维吉尔2、南非戏剧家阿索尔·福加德3、超现实主义4、石黑一雄5、加利西亚·葡萄牙语抒情诗6、《星辰时刻》二、简答1、纪伯伦“生命神圣性”2、《金云翘传》3、但丁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4、自传与他传5、分析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6、分析帕斯的诗歌《兄弟情谊》7、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对俄罗斯文学影响8、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十月革命对俄罗斯文学影响三、论述1、阿契贝作品反映的尼日利亚社会现实2、基督教与西方中世纪文学3、后殖民文学与世界文学2017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真题一,名词解释。

《斐多篇》‘散文滑稽史诗’《戏剧的小工具篇》‘美是生活’味论原型批评二,简答1,唯实论和现实主义小说的关系2,世界文学的黑人性3,‘象征是通往无限的钥匙’你的理解4,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区分的理据5,中国古典文论对日本文论的影响6,谈谈你对小说叙述中的全知视角的理解7,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文本的关系8,《食人主义宣言》中‘tupi or not tupi , that's a question .’的理解9,‘艺术非人化’和艾略特‘非个性化’的区别10,西方诗剧,歌剧与西方话剧的区别三,论述题1,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2,亚里士多德模仿论和莎士比亚镜子说的区别3,举2,3例,说明互文性与抄袭的区别世界文学史一,名词解释《埃涅阿斯纪》七星诗社颓废派运动《雪国》阿列克西耶维奇托尔金二,简答1,古希腊琴歌的特点2,古印度文学和古波斯(阿拉伯)文学的联系3,举例说明伏尔泰哲理小说的核心思想4,举例说明莫里哀戏剧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哪些特征5,《恶之花》和《包法利夫人》在当时被认为有伤风化,谈谈你的看法6,列举不同国家的两部游记,谈谈他们对世界的认知7,‘多余人’‘小人物’‘新人’的审美诉求8,流亡文学,侨民文学,离散文学的异同9,列举三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非西班牙作家,谈谈西班牙内战对他们创作的影响10,指出作者,并分析这首诗自我心理志诗人是个造假者。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顾国柱;刘劲文【摘要】本文试图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进行精要的概述和评说.首先在宏观上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演变作简要回顾,然后以几个内在相通的显著特征--注重文本形式、偏向内在心理、探求读者接受、突出文化批判等为视角,对20世纪西方文论作梳理归纳,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进行富有创见的点评与剖析.本文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历史叙事的手法,注重各流派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历史影响,力求以通俗的语言勾勒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清晰历史脉络及其走向.【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07)004【总页数】9页(P85-93)【关键词】文学本体;非理性主义;接受理论;社会-历史-文化【作者】顾国柱;刘劲文【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0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各种理论流派又大都具有反传统的规范和程式,彼此常常遥相呼应,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可谓气象森然,蔚为大观。

与20世纪的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文学理论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无论在规模或影响上,都似乎明显地高出一筹。

如果对20世纪西方文论窈窕幽深的艺术长廊作一次全方位的观瞻巡礼,将会发觉这一路行来的风景是多么的旖旎绮丽和赏心悦目。

首先可以从宏观认识的角度出发,以纵横两个方面来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演变作一个初步的整理回顾。

纵的方面即历时性,指的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横的方面即共时性,指的是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

这里试图通过这样的纵横交错的简要分析,勾勒出一个20世纪西方文论整体发展的最基本面相。

对20世纪西方文论作纵的宏观性的考察,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般可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限,从而分成现代和当代两个阶段。

现代阶段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是当代阶段,又称之为后现代主义阶段。

神话体裁的特点 -回复

神话体裁的特点 -回复

神话体裁的特点-回复神话体裁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神话元素为主要特点。

神话是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承载着民族、宗教和历史的记忆,以及人类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解释。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详细解释神话体裁的特点以及其各个方面的内容。

一、前言神话体裁源于古代传统口头文学,通过口述与传承,代代相传。

它在古代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

神话体裁的重要特点包括:1.神和超自然力量在神话体裁中,神和超自然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神被描绘成超越人类能力的存在,他们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以及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托尔都展现了强大无比的力量。

这些神在神话中通常代表着特定的自然现象或人类的某种特质,比如爱、智慧或者战争。

2.起源和创世故事神话体裁通常包含起源和创世故事,它们试图解释宇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起源。

起源和创世故事是神话体裁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人们理解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意义至关重要。

它们常常涉及神创造宇宙、大地和人类的过程,以及神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神话体裁的分类神话体裁可以根据地域、时间、主题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神话体裁分类:1.宗教神话宗教神话是与特定宗教或信仰体系相关的神话。

它们通常涉及到信仰、教义和神圣的存在,旨在传达某种宗教或道德哲学的思想。

比如,基督教中的圣经就是一个宗教神话的经典示例。

2.民间神话民间神话是与特定地区或民族有关的神话。

它们常常传承于口传民间,并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加以记录。

这些神话通常涉及到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比如,中国的《封神演义》就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神话。

3.英雄传说英雄传说是以特定英雄或传奇人物为中心的神话体裁。

这些人物通常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为了特定目标或使命而进行冒险。

他们的故事常常充满战斗、英雄主义和成长。

比如,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和尤利西斯就是著名的英雄角色。

三、神话体裁在文学中的应用神话体裁的特点和元素在文学中被广泛应用。

论古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精神

论古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精神

论古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精神摘要古希腊神话是对古希腊人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的表现,是古希腊罗马原始宗教与原始信仰的产物,其中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就是指古希腊神话重视人的作用与价值,万事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与生活。

天然临海的地理位置、城邦制下的民主统治和英雄辈出的时代特征是形成其人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因素。

这一精神具体体现在:神的外在形象与人外在外形相同、神具有与人相同的内在性格,气质,心理和行为、诸神之间拥有同人类般的交际关系以及诸神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神话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其人本主义精神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其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影响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人本主义精神;成因;表现:意义AbstractThe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a product of primitive religion and belief, symbols the ideology and daily life of Greeks, which possesses the strong spirit humanism. It refers to the focus on mankind itself and is embodied in the fact that Gods and human beings have the same external image, character, temperament, mentality, and behavior. It can also find expression i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certa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ds and they have a great passion for life like human beings.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 although the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has been ha 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humanism refelected i n it still has extraordinary values. It makes human being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mselfs. Also it exterts a far reaching impact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like Shakespe are, whose work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m trend in the Renaissance.Key Words:The ancient Greek mythology;the spirit humanism;factor; performance;significance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绪论1一、人本主义精神的内涵2二、形成的原因2(一)地理条件2(二)公民政治3(三)时代要求3三、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4(一)神与人外形相同4(二)神人内在性格,思想相同5(三)神与神之间相互关系的人性化5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62.以主从关系为纽带6(四)诸神对现实世界的热爱61.对现实生活的热爱72.对现世爱情和幸福的追求73.对现实荣誉的追求7四、人本主义精神的价值与意义8(一)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9(二)对后世思想的影响9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33绪论从古希腊哲学家对万物起源的思考到后世西方对天神和宗教的怀疑,从对命运不可抗拒的讨论再到十七、十八世纪人们对人性和科学的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幻想、景观与表达_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新神话主义

幻想、景观与表达_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新神话主义

浅探“快乐体育”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11-01T15:59:37.9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孙轼[导读] 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人发展需求发展,从兴趣入手,以青少年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和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使青少年能自主地、欢乐地从事体育学习。

因此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文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快乐体育以人为本兴趣体育快乐体育思想也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

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

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结果,轻过程,只重教而轻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被动地去学,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长期以往,就养成了学生不爱思考、不主动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而《课程标准》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5个领域目标,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善于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从而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

试析中西文学“重述神话”的思维差异

试析中西文学“重述神话”的思维差异

试析中西文学“重述神话”的思维差异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

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神话自其诞生时起就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本色的闪光点。

作为后世文学和艺术的源头,神话提供了广阔的艺术阐释空间,很多广泛流传的神话已经成为经典,渗透到各国文学、文化领域中。

在西方,神话复兴是一股突出而持久的风潮,作家对神话的重述和反思具有高度的敏感和自觉性。

对神话加以改写,以新的方式加以阐释和叙述,成为不少作家重要的创作手段。

20世纪末掀起的“新神话主义”思潮,诱发了2005年全球数十个国家共同参与的“重述神话”活动。

该项目要求作家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对本国的神话加以重构,使之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重述神话”这样一个主题,呼应了当下“神话复兴”和“重构经典”的潮流。

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重述”的指向比较复杂多变,且更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前文本,因此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的界定。

但它既可以尊重“真实”,也可以进行虚构;既可以初步消解,也可以彻底颠覆。

前文本在其中的出现可以或隐或显。

但不管怎样,对神话的改写,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文化背景。

因此不难理解,不管是具有后现代强烈颠覆意味的《珀涅罗珀记》,还是具有浓重思辨色彩的《重量》,尽管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斑驳复杂,意义指向和艺术阐释空间无限深化,都离不开经典的古老传说和民族文化的根基。

中西神话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且“重述神话”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而在西方则是自觉而成熟的。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不同作家的创作理念和方式不同,对于原有的经典文本也会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重述神话”的书写过程,正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主体介入的复杂性和独创性的情况下,体现了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现代中国神话体系的建构与反思

现代中国神话体系的建构与反思

现代中国神话体系的建构与反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中国神话体系也在逐渐建构之中。

这种神话体系的建构有着多种形式,有官方主导的,有民间自发的,但无论哪种形式,神话体系的建构都是围绕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思想形态展开的。

同时,这种建构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反思。

接下来,本文将会从建构和反思两个方面来探讨现代中国神话体系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现代中国神话体系建构的特点之一是官方主导。

随着中国国家意识的崛起,国家对于神话体系的塑造也越来越重视。

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就通过表演展示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强调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在一些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也常常能够看到神话元素的应用。

这种官方主导的建构方式能够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呈现的主流思潮,夯实国家文化认同,使民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这种建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受制于国家政策,官方主导的神话建构往往过于狭窄和片面,只强调了某些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元素,忽略了其他更具有深度和内涵的元素。

其次,民间自发的神话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建构之中。

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新的神话也在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

例如,现代电影、电视等媒介的普及,也给了民间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场所。

民间的神话体系不受制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束缚,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与官方主导的神话体系不同,民间自发的神话体系更为细腻,并能更好地反映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

然而,这种建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民间自发的神话体系往往存在着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的问题。

同时,一些假神话和盲目追求时尚的现象也在其中抬头。

在神话体系的建构之外,还需要对现代中国神话体系的形成路线和理论进行反思。

一方面,现代中国神话体系需要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

要积极接纳和融合其他文化和思想,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神话体系,以便更好地表现出现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事实。

神话的重述:从隐喻走向现实及其新启示

神话的重述:从隐喻走向现实及其新启示

神话的重述:从隐喻走向现实及其新启示
庄丽瑜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18(000)008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庄丽瑜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第五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神话主义”与“重述神话”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J], 李小娟
2."新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 [J], 陈俊荣
3.神话历史:走向一种新的文化阐释r——兼评《苏美尔神话历史》与《韩国神话历史》 [J], 陈金星
4.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出版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出版集团“重述神话”系列图书为例 [J], 张栋
5.《权力的游戏》的结局隐喻——从原型批评到神话重述 [J], 汪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的中国神话学意义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的中国神话学意义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的中国神话学意义路季红【摘要】《比较神话学在中国》梳理了中西比较神话学发展的历史,反思了比较神话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了比较神话学研究中应具有的开创性,为中国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指明了可能的方向.本书无论是在比较神话学的理论建设方面,抑或是在研究方法的开拓方面,都为当下比较神话学的研究起到了导航作用.【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0)001【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叶舒宪;比较神话学在中国;反思;开拓【作者】路季红【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9322016年6月29日下午,《比较神话学在中国》[1]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

作为新世纪首部总结比较神话学发展的专著,本书介绍了比较神话学研究中的东西方经验,梳理了西方比较神话学的研究路径。

以反思比较神话学研究者的理论方法为基础,从而争取中国比较神话学有更大的学术开拓,这即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尤其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成就突出,但相比于西方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叶舒宪教授认为,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展是滞后的。

作者从最初引进比较神话学的思想家入手,到自觉对神话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再到中国多民族文学之间的神话比较,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的比较神话学仍然是国族内的神话学范式。

这样的论述方式,似乎更容易引起我们对于比较神话学的关注。

叶舒宪教授在学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神话研究中,他始终走在最前沿。

他所提出的“四重证据法”,借用图像研究的方式,将神话中所隐含的历史真实逐渐展示在大众面前。

在他的《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2]中,就列举了很多用图像来证明神话隐含历史真实的例子,这本书即是叶舒宪首创“四重证据法”的真实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神话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内容摘要】“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纪之交西方文化思想的一种价值动向。

它既是现代性的文化工业与文化消费的产物,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反叛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生活,要求回归和复兴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的诉求。

其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小说、科幻类的文学作品,以及动漫、影视、电子游戏等。

已经在媒体上引起广泛的兴趣和普遍关注。

【关键词】奇幻现代性神性高科技超然一.“新神话主义”的缘起(一)神话主义“神话主义”一词较早予以认真学术研究和限定的,是前苏联神话学家叶·莫·梅列金斯基在《神话的诗学》书中,他集中分析了20世纪文化中的“神话主义”,将作家汲取神话传统而创作文学作品的现象,称之为“神话主义”,认为“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又是为这一手法所系的世界感知”。

中国学者张碧所写的《现代神话:从神话主义到新神话主义》一文,其中直接借鉴了梅氏的观点,将“神话主义”界定为“借助古典神话因素进行创作的现代文艺手法”。

在这漫长的神话讨论中,我们发现神话一直以来都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缘起或艺术母题,神话更重要的是它的思维方式与对待自然万物的情感方,原始人的神话想象不是虚假的,而是“暗含有一种相信的力量”。

神话里缺少理性逻辑思维,但却呈现出原初生命的丰富感受性和同化万物的力量与信念。

而这些丰富性和体悟直觉性放在今天的现代社会看,恰恰是理性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补充,一种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思维存在方式。

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将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的神圣故事。

这里有四个醒目的关键词:“原始思维”、“不自觉”、“集体创作”和“神圣故事”。

由这四个关键词构成了原始神话的基本特征。

(二)从“神话主义”到“新神话主义”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社会中,纯粹的原始神话己经渐渐消亡,没有祭坛、没有仪式,没有宗教情结,没有对自然万物的神圣感,没有打通万物界限的想象力,神话只能走下宗教的神坛,“沦落”为普通的传说和寓言。

现在我们接触的神话,从传承方式到表述方式都已经不再保留原初的神圣意味。

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生活中神话其实并没有远去,依然有很多人痴迷于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原始意象,把他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予新的价值,经过一定的转化使之能为同时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这就是所谓现代社会的“新神话”。

和原始神话的四个关键词相对照,现代社会的“新神话”也同样充满了一种原始思维的气息,强调事物非逻辑的情感关联方式,凸现人们对于周遭一切的想象与信仰的能力。

而现代新神话增加了不少“自觉”生成,这些商业或艺术的创作目的有削弱神话性的地方,同时也有注入新的神话趣味的要素。

现代新神话的神圣性掺杂着世俗性,呈现了一种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的崭新面貌。

如果将此类神话定位为区别于原始神话的“新神话”,那么现代社会中“新神话”,兴盛的现象即可称之为“新神话主义”现象。

相对于传统的神话定位,“新神话主义”是对“神话主义”的复兴,更是一种超越。

叶舒宪教授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早在世纪初叶,以弗雷泽《金枝》为代表的新兴的文化人类学著述催生了体现神话复兴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潮流。

时至世纪末,借助于电子技术和虚拟现实的推波助澜作用,更大规模的神话一魔幻复兴潮流,己经发展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到了21世纪,“新神话主义”在新媒体兴起的文化背景中,得到了重新的诠释。

“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浪潮,它以技术发展(尤其以电影特技和电脑技术)为基础,以幻想为特征,以传统幻想作品为摹本,以商业利益和精神消费为最终目的,是多媒体,例如:文学、影视、动漫、绘画、电脑和网络等等。

共生的产物,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①在这个定义里,可以看到现代媒体将神话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纳入到大众文化的努力,它强化了“新神话主义”的技术属性与商业属性。

作为一种20世纪末期形成的文化潮流,新神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纪之交西方文化思想的一种价值动向。

它既是现代性的文化工业与文化消费的产物,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反叛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生活,要求回归和复兴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

(三)“新神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新神话主义的特征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并且体现了诸多鲜明的时代要素,如虚拟影像的泛滥,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传媒推动下多种价值观的拼贴重组等等。

一方面,物质基础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们有余力进行精神文化的自省,社会经济条件为神话思维的复兴提供了“可能性”。

神话原本是借助仪式进行的情感化的想象力活动,现代科技给予的条件使得神话样式的各种想象都能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可视化不同于曾经的教堂壁画、宗教塑像等神话衍生艺术,而是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各种影像和图文。

以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很简单就能体验到如同在神话幻想中才能有的场景,我们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地。

另一方面,社会精神压力下变得焦虑不安的现代人强烈渴求着一种新的“超验性”的快感,这种社会心理使得神话主义的复兴有了必然性的推动力。

宗教曾是人们获得心醉神迷狂喜状态的一个最传统的方式,而当科技的理性让我们渐渐远离宗教的狂热,人们就开始到别处去寻找替代品,如艺术、诗歌、摇滚、舞蹈和体育运动等等。

所有可以引起狂热的东西都以一种可以平复心灵虚无的伟大姿态具备了暂时救赎灵魂的力量带给人们群体意识,引领人们走向自己的心灵深处。

而在神话被驱逐之前这些“心醉神迷”的状态都是属于神话世界的,也是神话的力量让人类从世俗的世界里超脱出来,走进属于心灵的圣域。

因此,当社会生活的压力不断挑战现代人的心理底线,当冰冷物欲的介入开始抹煞人类纯粹心灵的狂欢,一种对原始状态下“超验性”快感的渴求就重新燃烧起来,神话的复兴也成必然的趋势,“新神话主义”就这样产生了。

二.“新神话主义”—文化的商品化(一)超越世俗的快感“新神话主义”正在席卷文化消费领域,在通过媒体、文学、漫画使新神话这一流行文化得以传播开来。

我觉得这个“新神话主义”对心灵塑造产生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为人的自由创造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这些年来传统的禁忌被打破,市场改变了很多东西,原先的权威主义教育受到了挑战。

想像力永远是儿童的天性现在的成人当时童年都没有获得适度的想像性游戏的教育,现在变成了一种补课。

市场经济是根据民众的需要来规范的,首先你有需求来自于心灵的渴望,除了给童年补课、对现实不满、对个人的境遇同情,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力的通过想像的介入,人在想像的空间里就变得强大起来。

现在在全球为什么能共同掀起“新神话主义”呢?“新神话主义”其原生地是美国和欧洲,日本则是它在亚洲的首席代理。

神话是欧洲一个坚固的传统,而且一直在延续和发展,从未出现间断。

在近年形成浪潮主要是由于资讯资本主义时代的迅速降临,它为神话的制作、传播和观看提供了新的介质。

比如卫星电视、动漫和电子游戏都是全新的媒体,从而在青少年亚文化群里产生巨大回响。

“新神话主义”在文化消费领域中慢慢凸显它的地位。

它的掀起和动漫、影视、电子游戏都是相关的,虚拟世界越来越具体化、现实化、想像力通过电子技术的发展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目前人类生活越来越理性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规范化,被掌握住了。

因此人们希望有一片心灵的空间。

就这样,他们热衷于通过“新神话主义”的想像进入到这个空间,当人过于标签化,束缚在很多现实的欲望里时,“新神话主义”就能让人超越欲望和现在日益发达的高科技。

在现在这个电子游戏时代、世俗欲望时代、前者需要把自己展示出来。

而青少年是个最为敏感的群体,是文化消费的主力,消费能力非常强,负担最少,生活上没有包袱,可以说他们是现代社会上的小资,掌握的金钱最多,没有人能够去阻挡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他们主导整个市场,导致市场向这个方向移动。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里需要学习,并且要全方面发展,为了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高强度的学习,迎接未来残酷的职场竞争。

这样使他们的生活非常压抑,所以他们时不时地想放松或发泄一下自己。

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追求现实的满足,他们渴望在现实世界脱离现实世界,就因为这样青少年带着更多的人让“新神话主义”慢慢走向商品化。

幻想是人类的本能,在高科技时代,人类的幻想越来越没有存在的空间,被科学解释得越来越清晰了,所以人们希望在造一个幻想的世界:依赖神话回到人类想像力的起点。

科技的发达为想像的回归准备了很多可行的条件,技术的虚拟空间、神奇的3D效果,更是虚拟空间的运用。

它们的作用非常大,让神话有很好的似真性,使人沉浸在一种超现实的现实里,电脑做特技非常容易达到奇幻的效果,这就使“新神话主义”必然的迈向市场提供了一个技术的平台。

(二)魔幻电影的崛起魔幻电影作为十年来的电影类型大片,几乎达到每推出一部都能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神话”境地。

如西方代表作品:《指环王》、《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蜘蛛侠》、《怪物史莱克》等。

东方代表作品:树下野狐的《搜神记》、丽端的《神殇》系列、步非烟的《西昆仑》系列、任亮的《祥瑞纪年》、《蜀山传》、《无极》等。

作为以魔法、神话、幻想为主题的电影题材,魔幻电影实现了“新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顶峰表现,也成为“新神话主义”现象的一个重要典型。

在小说的创作领域中,“新神话主义”表现最为突出的文类是武侠和奇幻。

魔幻电影中夹杂着大量的武侠成分,武侠得以发生的大背景—江湖,或多或少沾染了魔幻的色彩。

以至于在为电影分类时,我们不得不将其打上魔幻、武侠、惊恐等之类的标签。

武侠和奇幻合二为一,成为魔幻电影有力的翅膀。

这种有意无意的泯灭类型概念的做法,源于对旧的神话片和武侠片进一步超越和提升的愿望,即关于对神性和人性张力的重新认识。

影片或多或少地沿用了神话的外形,表达的却是作者主体的现代理解。

如《指环王》中,托尔金构建了整个中土世界,赋予这个世界浩瀚的历史,为他的祖国创造了盎格鲁—萨克逊神话。

萨克逊文化在它的神话中得到了一次感性的复活。

这也集中体现了托尔金认为恶魔是罪和精神上的死亡这一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侠和奇幻两大元素的有力合作。

我们不难看到,各个魔幻电影中的主人公虽然身份各异,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初身份的低微,几乎都是难登大雅之堂。

这种对底层人物过度的关切使得观众从电影开始便主动建立了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心理暗示。

梅列金斯基认为,新神话主义与新心理学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离奇的关联,形成了“心理”与“神话”的结合,关注的是极度个体性的或多或少超脱于社会状态中的人,甚至带有“反心理性”。

②又如《指环王》中,担任护戒使者并最终毁灭魔戒的都是没有任何法力的矮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