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超越_西方中心论_的历史和逻辑

合集下载

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理论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全球化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认识在《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最为生动。

他在《宣言》中描述了全球化在那个时代产生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⑴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人类发展阶段上都是一样;⑵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⑶全球化造成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⑷全球化为人类的最终的共同解放奠定了基础。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短短的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全球化进程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体现为:⑴美国力量的强大,正动摇并逐渐取代着西欧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领导地位;⑵帝国主义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值得瞩目的现象;⑶苏联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并且成为了对抗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⑷一些前殖民、半殖民国家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起码在形式上缩小了西方的殖民地范围;⑸西方世界做出了建立世界性政治共同体的初步尝试。

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倡导下,建立了恢复一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国联。

可以说,两战中间这断时期是全球化进程由欧洲主导向美国主导,由殖民扩张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的转折期。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和苏联主导的东方阵营开始了漫长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军事武力竞争。

新成立的联合国没有实际的权力,受两大国家的操纵。

东西方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协调系统。

在西方,经济方面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以及经合发组织,军事上有北大西洋工公约组织。

在东方,经济方面上的是经互会,军事上是华沙条约国组织。

两大阵营的存在实际上把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元结构。

一端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另一端是经济获得发展的苏东国家,夹在中间的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

这种格局也就是“三个世界理论”所描述的情形。

依附理论通过对拉丁美洲发展道路的分析指出,现代化理论宣称的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道路,可以和平长入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阶段并不符合现实。

如何学习高一历史的方法

如何学习高一历史的方法

如何学习高一历史的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如何学习高一历史的方法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文科中的物理,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发展Ⅰ西方中心主义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西方中心主义,有人认为在16世纪法国人波丹那里已经出现,波丹在四大帝国的历史择指数分期之外又提出了新的历史分期观点,其中不无西方中心论的印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家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也看出了“一种欧洲文化优越感”。

更有甚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提出的“亚细亚人比欧罗巴人更具奴隶性,他们忍受专制统治而无怨愤”,已经有了西方中心与优越的萌芽。

还有人认为,18世纪的中国与印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还是富足与先进的代表,只是到了下一个世纪,欧洲中心主义才表现为西方具有普遍性的意识。

可以看出,西方中心主义始于何时,人们的意见并不是一致的。

是不是西方人对于别的民族存有偏见或持批评态度都是西方中心论的呢?在我看来,人们总是从其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审视别的民族、别的文化的,这是历史以民族社会为主体的时代的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把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批评全都看成是西方中心论。

当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出发,又以普遍的名义说出时,这就具有了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了。

进一步说,西方中心主义是一个定义问题,即什么样的认识理路才可以说是西方中心论的,对此,人们似乎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界定,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说法和众多心照不宣的认识。

我认为把以下几个方面看作是西方中心思路的基本特征是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 :⑴把西方或欧洲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观念与历史发展看作是正常的演变,即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进程。

“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这句话最能体现这一点,用阿布戴尔一马里克的话说,就是西方“把自己各个不同时期的主导意识形态作为所有可能存在的社会的意识形态。

”⑵西方中心主义是通过对于世界与东方的认识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优越的价值取向,把西方的价值观念看成是世界共同的观念,西方的取向即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前进方向。

Ⅱ18世纪西欧中心论的初步形成西方中心主义在18世纪中后期西欧思想家那里,已经以欧洲的文明、进步与东方的落后、停滞、没有发展而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江泽民文选》主要收入了江泽民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重要著作。

它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一样,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定历史过程的反映,集中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过程。

然而,《江泽民文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并不限于这一特定历史过程,不仅在于它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且涵盖了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过程的生动记录,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全貌和丰硕成果。

因此,《江泽民文选》的出版,不仅能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

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过程,把握马克思主义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党。

_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_评介_唐正东

_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_评介_唐正东

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XGXLLZ如何历史、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活的灵魂,进而为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参照,这始终是近些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由清华大学李成旺博士撰著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在上述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其一,该书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始终强调深层历史文本解读方法对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所具有的前提意义。

作者首先指认了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蕴涵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启的哲学革命之中,同时着重强调了这一哲学革命的历时性特征。

因此作者在对传统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进行当代检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基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的视角,特别是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创立、形成和发展史上重要经典文本的深层历史解读,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不同时期哲学文本的主题演进及其思考特点,才能历史、完整地呈现其本真精神和活的灵魂,这在研究方法上无疑实现了对传统解读方法的超越。

其二,该书着重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层旨归来把握其本真精神。

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历史解读,作者指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层旨归体现在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自觉消解和超越,进而为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探索出科学的路径。

作者认真梳理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发生及其自我困境,明确指出马克思哲学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三个向度: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为立足点超越了理性自身逻辑运演的思维范式;以历史生成论消解了本体还原论;以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消解了伦理拯救论。

这一探讨,无疑为我们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生成背景及其本真精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其三,从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经历的复杂的自我发展和超越过程来把握其本真精神,是该书的突出特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了世界发展重要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了世界发展重要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了世界发展重要的●中华文化具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不会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民族的不幸之上。

●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证明通往现代化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

●中国成功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发展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

中国越强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画出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会极大地改变中国,还会深刻地影响世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从世界视野看,中国梦是面向世界的,中国的逐梦之旅注定与世界同行。

中华文化具有“兼济天下”的世界观和情怀,中国人不会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民族的不幸之上。

中国人希望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认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大家共同发展才是好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强调,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中国梦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但中国绝不会只顾自身发展。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大国关系构想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等,都是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中国梦是合作共赢之梦、和平发展之梦。

在信息时代,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老死不相往来”的国际关系格局早已过时,“鸡犬之声相闻”成为国际交往的新常态。

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不仅是深厚的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息息相通的美好梦想。

中国的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逻辑悖论与理论陷阱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逻辑悖论与理论陷阱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Logic of Marxist "Outdated
Theory"
作者: 彭志恩[1]
作者机构: [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9-3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边肯定改革开放成就,一边质疑马克思主义合法性。

这一悖论的直接原因包括:误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潮涌入导致的“晕轮效应”、形式逻辑主导下的错误归因、对党的建设存在问题的不当解读。

更深层原因是“西方中心论”的理论陷阱:体现了部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部分西方政治势力的保守性、部分西方利益集团的本质面貌。

事实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性以及勇于独立思考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邢广程【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63)2【摘要】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

以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的论断为出发点,论证了人类历史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确定性。

这表现为,人类历史呈现出已经完成的、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已被“硬化”的所有一切。

人类历史是人类既往全部活动的总和,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原本之态。

人类历史的确定性给人类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尺度和规范。

人类历史具有完整的时空结构。

“西方中心论”“拉长”西方历史和挤占历史“空间”,这是对人类历史时空架构的有意识的扭曲和系统性的人为构造。

中国世界史研究者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回答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

【总页数】15页(P42-56)【作者】邢广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相关文献】1.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三重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2.“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启示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叙事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历史意义——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5.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思想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依据和实现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08党史党建Party Building“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既是“世界之问”,也是“中国之问”。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将全世界裹挟在一起,独善其身几无可能。

对此,东西方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西方坚守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而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新时代解决人类发展危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作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中国贡献”。

西方霸权逻辑、零和博弈思维早已过时西方资本主义对于人类发展命运的回答不外乎“西方中心”和“国强必霸”的逻辑。

前者表现为一种以西方为中心、其余部分为外围或边缘的所谓“核心—外围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世界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后者自诩解释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规律,认为谁也逃脱不了这一陷阱,即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令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优势地位,经济、军事、政治、外交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占据着霸主地位,并借此大肆推行霸权主义,不断地向其他国家与人民推销其制度模式和文化。

西方世界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包装为“普世价值”,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等模式化进而向全球推广,无视世界多样性的客观事实,强迫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民遵循西方模式。

他们强烈批评集体主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认为集体主义将理性推至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社会主义必然导致集权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西方中心的地位不断衰落,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在全球政治影响力、经济地位甚至军事垄断地位相较之前明显遭到削弱。

西方世界中心地位的衰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西方社会更是坐卧不安,不断炮制新词,大肆鼓吹林林总总的“中国威胁论”,断言中国也跨不过“国强必霸”的陷阱。

然而,随着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零和博弈的思维已经严重阻碍了世界的向前发展,合作共赢才是应对全球危机和挑战的最佳方式。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及指导意义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及指导意义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f H ub ei U ni vers i t y o f E c on om i cs(P h i l oso ph y&s oci aI Sc ie nc es)V o I.24N o.6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及指导意义柏菁(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成都10018)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研究历史发晨,特别是东方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对于东方后发国家在探索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理论创新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欧洲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而东方社会反抗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斗争却日益高涨。

如何正确判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国家社会革命的相互影响.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如此的世界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从西方拓展到东方。

深入探讨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形成和提出了关于东方国家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设想。

这一思想对东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提出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研究。

当时他基本上还是设想东方社会将沿着“世界历史”共同的道路.即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然后再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

在当时.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要改变停滞状态迫切需要一场社会革命。

在他考察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掠夺政策对中国国内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之后,指出中国革命将对英国甚至欧洲发生重要的影响。

他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探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探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探【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探讨了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

随着思想的转变,马克思认识到东方社会的独特性,试图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探索东方社会的发展模式。

跨越论的内容和影响激发了对传统理论的重新思考,为东方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观点揭示了其对多元文明的尊重与借鉴,为东方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方社会的独特发展模式展现了其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文明特质,为世界提供了多元发展的范例。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对东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未来东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展望和希望。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晚年、跨越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探讨、思想转变、观点、独特发展模式、启示、展望1. 引言1.1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探马克思在晚年思想的转变中,提出了跨越论的概念,探讨了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这一思想对于东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东方社会具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东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结构的分析中,他认为东方社会存在着一种自身适合的发展模式,而不应简单地复制西方社会的模式。

东方社会的独特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上,还表现在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上。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对东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东方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未来,东方社会可以借鉴马克思的思想,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出更加繁荣和富裕的未来。

2. 正文2.1 马克思晚年的思想转变马克思晚年的思想转变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上。

在接受俄国革命风暴的影响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开始重新审视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认为革命的主体应当是工人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刘新成 内容提要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

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

“世界横向联系”历来是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全球史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结合修订吴齐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早期部分的工作,介绍在编纂世界通史过程中尝试借鉴全球史方法和理论的体会。

关键词 全球史 世界通史 近代早期十多年前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文版出版,1995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全球史’是否可能”列为讨论主题之一。

自那时起,国内史学界开始议论“全球史观”。

进入2005年,《史学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均在其第1期编发了有关“全球史观”的笔谈①;7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散发了一份广告,宣布由他本人担任主编的《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 obal H ist ory)将于2006年创刊,办刊目的是与美国世界历史学会主办的《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 ist ory)一道,为世界各国学者探讨全球史问题开辟专门园地;10月份,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协会联合举办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中外学者近两百人。

这些情况表明,全球史观正在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现代化是全球性的运动,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体现了现代文明应有的包容特征;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条根本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崭新路径,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涵;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一个古老文明的生机焕发与新生,扭转了曾经被西方霸权强加的文明之间不平等关系,让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

本文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述评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总结与展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现代化是全球性的运动,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体现了现代文明应有的包容特征;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条根本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崭新路径,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内涵;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一个古老文明的生机焕发与新生,扭转了曾经被西方霸权强加的文明之间不平等关系,让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

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现代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又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共享发展理念等价值追求是其鲜明特征之一。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利、尊重人民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作者:李富君来源:《中州学刊》2010年第03期摘要:一些西方学者依据他们对马克思自然观念、“控制自然”概念以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关系的理解,把马克思看做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

而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念无论在生存论意义还是实践论意义上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他所说的“控制自然”是对自然有意识、有计划地合理调节和管理;他与启蒙主义是辩证的二重关系。

因此,马克思不仅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且他还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146—03长期以来,马克思在生态问题上饱受误解和非议。

一些西方学者往往依据他们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念、“控制自然”概念以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关系的理解,把马克思看做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

泰德•本顿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的极限”的论文中就指出,马克思劳动过程中对我们不能操纵的自然条件只是轻描淡写,而对人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力量则过分强调,结果他同其他资产阶级学者一样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歪曲。

笔者认为,马克思不仅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且他还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包括外部的自然界和人自身内在的自然,具有生存论和实践论两重意义。

但无论是在生存论意义还是在实践论意义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念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

(一)从生存论的意义来看,马克思认为,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表达的重要思想。

他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①,他“本来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把人类看做自然界的产物,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显然,人就被放在了自然里面,就不可能被赋予宇宙中心的地位。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作者:高翔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5期摘要:儒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有无“超越性”,是中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分歧的关键在于,中西方学者都各自强调本民族哲学的局部特征,热衷于探寻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以全人类的视野,从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民族差异性,从而推进其交流和发展。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尝试把“历史类型学”思想和方法,引进比较哲学研究,突破中西方学者各自的局限,以哲学“超越性”问题切入,从宏观上考察中西哲学思维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哲学;儒学;超越性;外在超越;内在超越一、“外在超越”概念和“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儒学和传统哲学有无“超越性”,一度成为中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仅在中国知网以“儒家”“超越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1992年至今就有相关论文近600篇。

此外,还有多部著作也涉及到这个问题。

哲学中“超越”(Transczndenz)这个概念,在西方是中世纪才出现的,源于拉丁文动词transcendere,指跨越两个区域的界限,特别是从世俗的“此岸”世界,到神性的“彼岸”世界的逾越。

“超越”引进哲学和神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Transcendence一词,首先指称的是“最高者”的上帝,因为它一直是被作为“超验”的神性世界的代表。

之后康德从“超越”(Transzendenz)这一名词中,分解出“先验的”(transzendental)与“超验的”(transzendent)两个形容词,实质上肯定了除上帝的神性世界之外,人类“先验”的思维形式也是一种“超越”。

因为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到康德的时代,基督教神学的“最高者”上帝,其地位已逐渐被人的“理性”所取代,虽然康德哲学中仍然为“上帝”保留了位置,但实际上他是将人的理性认知置于“最高者”的位置上了。

海德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把哲学的“超越性”区分为“先验——本质”和“超验—实存”两条路向,一方面肯定以上帝神学为代表的“超验—实存”具有超越性,另一方面也肯定“先验—本质”路向之“存在学”也具有“超越”性,代表了当代西方学者的普遍看法[1]。

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跨越吗?

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跨越吗?

38.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跨越吗?俄国学者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不仅适应于西欧,而且也适用于其他一切民族,进而将资本主义视为所有民族都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批判也不绝于耳。

米海洛夫斯基(1842-1904),俄国自由主义民粹理论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什么是进步?》、《英雄与群氓》等。

保罗·巴兰、鲍德里亚、吉登斯等人认为,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线性发展观。

在他那里,历史表现为一种直线发展的普遍过程:不同社会以其自然必然性一个接一个地向前发展,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真的是他们所理解的那样吗?或者说,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资本主义真的是一切落后国家都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吗?保罗·巴兰(1910-1964),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代表作有《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垄断资本》(与保罗·斯威齐合著)等。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分析仅仅适用于西欧,绝不能将其夸大为适用于一切民族的历史哲学。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共同体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实体,个人根本不具有自主性,而个人的财产直接表现为公社的财产;二是古罗马式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个人既是公社成员,也是独立的个体,而公社财产和个人财产是分开的;三是日耳曼式的生产方式,它是一种以生产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形式。

那么,资本主义是从哪种所有制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给出了明确回答。

他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么它就只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价值、实践与结构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性方法探析

价值、实践与结构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性方法探析

2020年第6期(总第217期)理论探讨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No.6,2020General.No.217价值%实践与结构: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性方法探析朱仁显,罗家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涉及人存在的根本性维度、实践基础上的历史发展维度、社会有机形态的结构维度。

从宏观架构来看,总体性方法涵括价值、实践、结构等三重维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总体性,凸显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实践总体性,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间关系的结构总体性,全面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关键词:总体性方法;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20)06-0072-06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研究方法。

该方法把世界视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并通过对这种总体性存在的把握,将个别的社会现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纳入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

正如卢卡奇所言:“总体性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了本质区别。

”⑴"总体性方法正是马克思在认识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逻辑超越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狭隘的历史观①*科学的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理论实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的运用,并从价值总体性%实践总体性和结构总体性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存在的总体状态*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因此,我们应该从总体性方法入手,以价值总体性%实践总体性%结构总体性的维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总体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到“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⑵*这句名言也道出他对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突破,确定了其根本的价值立场*在他看来,人既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客体,这种主客体统一性表明人存在的总体性,进而成为一切理论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①马克思主要反对的是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历史观*马克思强烈谴责康德把历史视为纯粹理性的演化过程,继而遮蔽历史背后的物质基础*他认为,康德虽然为人找回了“理性”,但是“理性”背后却抽调了物质利益关系,国家、法律、道德等为人所遵循的客观实在在康德那里不过是人类理性为了合理地理解普遍历史而为自己颁布的合目的性原则*同样,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的“自我认识”概念进行了批判,因为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继而成为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自我生成的概念性总体,人不过是绝对精神历程中的衍生物,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把理念当作主体,而把真正的主体……变成了谓语”*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他们的立论不一,但是都把历史带向了纯粹思辨的哲学领域,把历史变成充满神秘性和保守性的形而上学*人们既无法认识历史,也无法改变历史,历史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长,由此造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愈发封闭、保守和狭隘*收稿日期:2020-06-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制度供给研究”(18VSJ03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朱仁显(1962&),男,福建三明人,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罗家旺(1986&),男,安徽池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72卢卡奇、马尔库塞等人对人存在的总体性中所包含的革命性、彻底性的揭示,把一个充满矛盾性和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深层的问题展现在世人面前。

欧洲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欧洲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欧洲思想的批判性评价马克思思想与欧洲中心主义的关系,是学界一直讨论并有很大争议的复杂话题。

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形成了一种基于西欧尤其是英国现实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及其变革的历史逻辑,这一历史逻辑也是评估和判断其它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进入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而马克思中期以后对东方社会的探索,看上去也延续了这一历史逻辑。

如果欧洲中心主义是指某种以欧洲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为原型进而研究东方世界的历史学研究类型,马克思或许可以同欧洲中心主义关联起来。

但如果欧洲中心主义确定的是指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原则,那么,将马克思判定为欧洲中心主义者则是一种决定性的错误。

欧洲中心主义可以区分为莱茵-日耳曼与盎格鲁-撒克逊两大传统或模式,其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观念论的批判及其政治批判特别针对莱菌-日耳曼模式,古典自由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则针对盎格鲁-撒克逊传统。

上述主题批判也包含着对法兰西传统与犹太教传统的批判。

从唯物史观看,马克思恰恰是要对西方资本主义展开历史原则上的批判,这一批判必然针对西欧近代以来形成并巩固的欧洲中心主义。

在其整个思想进程中,马克思对西欧的经验观察及其倚重也是有边界的,19世纪60年代前后,马克思的关切已从西欧“小小角落”拓展为更为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并越来越自觉地关注东方国家及民族的独立解放道路。

终归说来,马克思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者与超越者。

在已有的西方理论视域中,持马克思是欧洲中心主义者的观点并不少。

在马克思批判了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所建构起的欧洲中心主义之后,马克斯·韦伯、涂尔干以及列维·施特劳斯、哈贝马斯、吉管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以及罗莎·卢森堡的“第三市场”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年鉴学派特别是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列斐伏尔、大卫·哈维以及卡斯特尔斯(ManuelCastells)等的空间理论,也吸取了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批判的资源,而从斯宾格勒的西方危机论,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以及列奥·施特劳斯等对欧洲中心主义展开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守成意义上的自我批判,也都注意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界历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赵 凡
一、接续世界历史理论的美好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整体性视野是两者共同的分析方法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 ‘器官’。”①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 就具有超越具体知识领域和学科框架的整体主义视野。它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性批判、社会本质及 结构的揭示和未来人类社会的预测或构想等,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方法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对世 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同样重在整体性思考。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实质不在于描述世界各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现象,而是主要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 历史范畴,在宏观上经历了地域性的民族历史 (资本主义出现之前) 和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资本 主义出现之后) 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状况。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各民族只有一个相对平行的历 史,而没有统一的人类历史,而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各民族发展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才会随着资 本世界化而发生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打破孤立和封闭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当到了 共产主义社会,世界历史真正成为统一的整体,走向整体世界性的民族的狭隘性才彻底消失。在 这里,马克思不仅将世界史与民族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将历史主客体有机统一 起来,它不仅指向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也指向人类社会的未来,从而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一项 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秉承了这种整体性的理论叙事。今天,人类交往的 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广泛、彻底。在此背景下,任何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 世界眼光和总体性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考虑人类作为整体性的存在,它超越了 “西方中心 论” 的狭隘性和 “民族—国家” 的扩张性,它反对一切形式上的个人主义,倡导用整体性视野审 视人和人之间关系、国家间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深刻体现。 (二) 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虽然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但从探底的理论成果看,无论在逻辑起点、 演进基础、核心内容、思维方法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根本超越了它。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所深嵌 的 “普世价值” 具有浓厚的 “欧洲中心论” 和典型的 “种族主义” (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价值倾 向,而马克思则从 “实践的唯物主义” 的总体思想方法出发,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探求全 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有着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的世界情怀。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大工业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②。伴随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解放也提上了 议事日程。但马克思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使得 “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 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③,但这种替代并不意味着人的真正自由与解放,它仅仅给人的自由与彻 底解放逐渐创造出条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冲破 “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人的 片面交往关系,才能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生产生活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共产主义是 “在保证 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④ 人类命运 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 “世界历史” 理论的价值立场。 “冷战” 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 21世 纪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重视经济 全 球 化 的 东 方 》 ,刘 北 成 译,北 京: 白银资本 — ① ②③④⑤⑥ 贡德 · 弗兰克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 0 0 0年,第3 9、4 0、3 9、3 9、4 4 6—4 4 7、4 4 1页。 ·4 9·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4 年第 1 期
。2 观斥之为 “ 反西方中心论的西 方 中 心 论 ” 0 0 0 年 该 书 在 我 国 翻 译 出 版,同 样 也 引 起了较大反响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迄今为止 , 这 种 反 响 只 是 主 要 出 现 在 历 史 学 特 别
③ 基于这三个主要论据 , 弗兰克断言 , “ 本主义只在欧洲内部才能产生 。 资本主义和
, 这种 “ 社会主义 ” 只是马克思 “ 西方中心论 ” 的 “ 神话 ” 神话 ” 构成了工业革命以 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框架 , 并被滥用 到 东 方 世 界 。 它 配 合 了 “ 工业革命的来 临以及欧洲开始在亚洲推行的殖民主义 的 活 动 , 促 成 了 欧 洲 思 想 的 转 变 , 结 果 , 即 虚构 ’ 全部历史 , 也至少 发 明 了 一 种 以 欧 洲 为 首 和 在 欧 洲 保 护 下 的 普 遍 主 使没有 ‘ 。 ‘ — — 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 — — 版本是 , 基本上在 ‘ ④ “ 义” 东方 ’ — 封建主义向资 本主义 ’ 的术语下争论同样的问题 。 这种争 论 甚 至 比 西 方 的 争 论 更 徒 劳 无 益 , 因 为 、 ‘ 它陷入了对 ‘ 资 本 主 义’ 封 建 主 义’ 和 ‘ 社 会 主 义’ 等 等 概 念 无 休 止 的 争 论。 …… 他们在无休止争论时会掩饰这些概念 , 使 之 适 合 现 实 。 于 是 就 发 明 了 各 种 变 体 、‘ 、‘ 、‘ 。 和组合 , 如 ‘ 半封建的 ’ 前资本主义的 ’ 非 资 本 主 义 的’ 后 资 本 主 义 的 ’” 这些概念迫使 “ 马克思主义者 、 ‘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和 依 附 理 论 学 者 辩 论 ‘ 资本主 , ⑤ “ 必 经 之 路 ’” 因 此, 最 好 是 彻 底 抛 弃 ‘ 资 本 主 义’ 这 个 死 义 ’ 究竟是 不 是 ‘ ”“ 结。 不仅关于 ‘ 资本主义 ’ 起 源 的 探 讨 , 而 且 关 于 ‘ 资 本 主 义’ 的 存 在 情 况 和 意 。 ⑥ 义的探讨也是如此 。 因此最 好 是 把 它 抛 到 脑 后 , 而 去 探 讨 世 界 历 史 的 真 实 情 况 ” 所以 , 在弗兰克看来 , 不仅马 克 思 的 学 说 , 而 且 马 克 思 以 后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 都 。 众所周知 , 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 是 “ 西方中心论 ” 克思理论著述活动的主体和主线 ,“ 历史 辩 证 法 ” ( 即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和 科 学 社 会 主 , 也就是在逻辑 义学说就蕴含在其中 。 因此 , 把资本主义视为 “ 西方中心主义神话 ” 上对马克思学说以及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彻底否定 。 《 — — 重视经济全球 化 的 东 方 》 获 得 1 白银资本 — 9 9 9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的头 奖 , 在国际学界引起较大反 响 , 当 然 , 这 种 反 响 也 包 括 对 其 批 评 。 沃 勒 斯 坦 就 是 这 方面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 , 他把弗兰克的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 、“ 应当承认 ,“ 西方中心论 ” 的 话 语 成 分 的 确 包 括 “ 资 本 主 义” 理 性 主 义” 现 代 性” 、“ 、“ 等 。“ 西方中心论 ” 在很大程 度 上 也 正 是 从 有 关 “ 资 本 主 义” 理 性 主 义” 现 代 性” 的话语成分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 为此 , 弗兰克干脆彻底否 定 这 些 话 语 成 分 的 真 实 性 , 似乎这样一来 “ 西方中心论 ” 就 会 被 批 得 “ 体 无 完 肤” 了。 但 实 际 上, 在 词 语 上 否 认 “ 、“ 、“ 资本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代性 ” 的真实性 , 并不等于在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上否 。 因为 ,“ 、“ 定 “ 西方中心论 ” 西方中 心 论 ” 的 某 些 词 语 成 分 ( 如 “ 资本主义” 理性主 、“ 。 义” 现代性 ” 等 ) 并不等同于 “ 西方中心论 ”
① 二是马克思认为 “ 思看来 , 东方国家自古以 来 就 是 专 制 主 义 的 ; 在 整 个 亚 洲, 生
, 如果不是 ‘ 产力始终是 ‘ 传统的 、 落后的 、 停滞的 ’ 西方 ’ 及其资本主义的入侵把 ; , 在他的视野中 , 资 ② 三是马克思持有 “ 欧洲独特论 ” 亚洲唤醒 , 亚洲会永远沉睡 ”

— — 重视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东 方 》 在 我 国 翻 译 出 版 十 多 年 来 , 对 弗 兰 克 的 自 《 白银资本 —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观 , 我国学者从世 界 史 学 科 的 角 度 探 讨 得 比 ,以一种 “ 较充分 。 对其赞誉的有 : 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窠臼 、 质疑了 “ 亚 洲 停 滞 论” 全 ,并为解释欧洲 球视野 ” 观照中国为 “ 中心 ” 的东方 , 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 “ 连 续 性” 崛起提供了新视角 , 是2 0 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研究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总结 ; 对 1 5 0 0 年以 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 恢 宏 的 论 述 , 重 构 了 1 4 0 0—1 8 0 0年的世界体 系 , 从长远的历史视角促 使 我 们 思 考 世 界 各 地 之 间 、 前 工 业 化 时 代 和 工 业 化 时 代 之 间 的许多复杂联 系 , 等 等 。 对 其 批 评 的 有 : 把 对 “ 西 方 中 心 论” 的 批 判 导 向 全 盘 否 定 近 代以来欧洲历史提供的社 会 发 展 经 验 , 否 定 这 种 经 验 的 社 会 发 展 价 值 以 及 给 人 类 生 活 带来的巨大变化 ;《 白银资本 》 的最大问题是其新奇的论点和 经 验 证 据 之 贫 乏 、 统 计 数 据之不完备 ; 无论是 就 总 体 的 理 论 假 设 和 分 析 方 法 而 言 还 是 就 具 体 的 历 史 细 节 而 言 , ,2 这本书都大有讨论的余地 , 等等 。( 参见何爱国 : 《〈 白银资本 〉 研究综述 》 0 0 9年2 , 月2 6 日 ,h t t / / l w. c h i n a b. c o m / w x w h / 2 0 0 9 0 2 2 6 / 4 0 9 1 8 7_ 1. h t m l 2 0 1 3年8月1 5 - p: 日 ) 可以认为 , 从目前我国世界史学 界 对 弗 兰 克 相 关 思 想 研 讨 的 状 况 来 看 , 弗 兰 克 对 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合法性的否定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 。
② 否定 。 所谓 “ 在形式上 的 否 定 ” 是 指 : 拒 斥 了 “ 西 方 中 心 论” 的 某 些 话 语 成 分,
。 其 次, 而没有真正拒斥 “ 西方中心论 ” 的思维方 式 和 话 语 系 统 ( 见 本 文 第 二 部 分) 弗兰克对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 理 论 的 “ 颠 覆” 主 要 不 是 基 于 政 治 立 场 上 的 “ 颠 , 而是基于话语表述形式上的颠覆 , 而且 , 他把包括马克思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 覆” , 故而就 义理论与所有相关著名西方学者的学说混为一谈 , 都称之为 “ 西方中心论 ” 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 对 马 克 思 学 说 和 整 个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合 法 性 挑 战 的 严 峻 性 。
马克思超越 “ 西方中心论 ” 的 历史和逻辑

叶 险 明
摘 要 : 基于三重维度的对 “ 西方中心论 ” 的科学批判 , 以及对世界历史研究 和资本主义批判 的 不 断 深 入 和 拓 展 , 自 1 9世纪7 0 年 代 以 来, 马 克 思 在 彻 底 摆 脱 “ 东方社会停滞 ” 等 “ 西方 中 心 论 ” 词 语 表 述 影 响 的 同 时 , 把 其 对 资 本 主 义 的 一 般 与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由西欧推及世界 , 彻底超越了 “ 欧洲独特 ” 说 , 最终完 西方中心论 ” 的科学批判 , 并据此为处于资 成了对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意义上的 “ 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 的 俄 国 农 村 公 社 和 整 个 俄 国 指 出 了 一 条 与 资 本 主 义 息 息 相 关 、 但又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发展路径 , 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 学的社会形态理论 , 丰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底蕴 。 关键词 : 马克思 世界历史 西方中心论 “ 东方停滞 ” 说 “ 欧洲独特 ” 说 金华 作者叶险明 , 浙江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全 球 化 研 究 中 心 特 聘 教 授 ( ) 。 3 2 1 0 0 4
历史唯物主义超越 ‘ 西方中心论’ 1 3 A Z X 0 0 4) “ 该文是国家社会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的逻辑和方法 ” 的阶段性成果 。 ·4 8·
马克思超越 “ 西方中心论 ” 的历史和逻辑
— — 《 — — 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 中 在弗兰克 1 白银资本 — 9 9 8 年出版的个人代表作 — 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 。 应 当 承 认 , 弗 兰 克 的 “ 整 体 论 的、普 遍 的、全 球 性 的 世 界 历 史 ” 观的确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 它 对 人 们 重 新 审 视 世 界 历 史 特 别 是 近 现 代 世 界 历 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但问题是 : 在 其 上 述 代 表 作 中 , 弗 兰 克 将 马 克 思 学 说 西方中心论 ” 代表之一 , 对 其 进 行 了 一 以 贯 之 的 批 判 , 似 乎 不 做 这 认定为典型的 “ 样的批判就不足以构建起 “ 整体论的 、 普遍的 、 全球性的世界历史 ” 观 。 弗兰克把马克思学说视为典型的 “ 西方 中 心 论 ” 的 主 要 论 据 有 三 : 一 是 在 马 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