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函数知识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描点法来绘制函数的图象。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方式来探索函数图象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观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是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函数的概念,并理解函数图象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定义要素。
2.学会通过描点法绘制函数的图象。
3.能够观察和分析函数图象的性质,理解函数图象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观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定义要素。
2.描点法的操作步骤。
3.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分析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函数的存在,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2.观察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分析函数的性质,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描点法绘制函数图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函数图象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函数图象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描点工具:准备一些描点工具,如直尺、圆规等,供学生绘制函数图象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引出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这个实例中的温度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变化的?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函数图象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函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实际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函数的定义,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画板等,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设想活动: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同伴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阶段,我们将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
1.情境创设:以学校附近的公交站点的公交车发车时间为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过公交车发车的时间间隔?这些时间间隔是否有什么规律?”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二)教学设想
1.引入生活实例: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让学生感知函数的存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想活动:让学生记录一周的气温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函数模型,分析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2.概念建构: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函数的普遍特征,逐步建构起函数的概念。
(四)课堂练习
在此环节,我们将进行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对函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练习设计: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涵盖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性质等方面。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3.评价反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公式》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公式》教案模板七年级数学«公式»教案模板教学目的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先生能用公式处置复杂的实践效果;2.初步培育先生观察、剖析及概括的才干;3.经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先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际又反作用于实际。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过详细例子了解公式、运用公式.难点:从实践效果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笼统为详细的公式,要留意从中反响出来的归结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剖析人们从一些实践效果中笼统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运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运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应用公式由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详细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那么可以经过实验,从失掉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动身,用数学方法归结出来。
用这些笼统出的具有普通性的公式处置一些效果,会给我们看法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末尾首先概述了一些罕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墨守成规的解说了公式的直接运用、公式的先推导后运用以及经过观察归结推导公式处置一些实践效果。
整节内容浸透了由普通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通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关于给定的可以直接运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详细例子的前提下,教员创设情境,引导先生明晰地看法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详细例子的基础上,使先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白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到达对公式的灵敏运用。
2.在教学进程中,应使先生看法有时效果的处置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求先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经过火析和详细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处置实践效果时,先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白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依据公式进一步地处置效果。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函数》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函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函数概念。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的性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类型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函数这一概念,由于生活中的实例较多,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函数与其他数学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函数实例,并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定义及其内涵。
2.函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理解函数的定义。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函数实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概念。
2.实例材料:收集生活中的函数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函数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物体运动的速度等,引导学生关注函数现象。
提问:这些实例中有哪些共同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通过具体实例,解释函数的三个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
强调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给出的函数实例,让学生识别函数实例,并分析其特点。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初中组(七上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建设中学葛志强一、教学内容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先对数据表进行统计和计算,Excel软件提供的公式和函数能满足这个需要,这也是Excel软件的特色功能。
本课的课堂任务是对《七年级某班一星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掌握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给实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是浙江省义务教科书《信息技术》2012版第三单元数据处理与应用的第三课内容,公式与函数。
学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Excel表格有了较好的认识,能够熟练地掌握数据的输入、自动填充以及单元格的数据格式设置。
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帮助学习。
三、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单元格的数字格式。
2、掌握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合理地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3、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给实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根据需要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并合理设置数字格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与函数的基本格式与使用技巧。
五、教学策略坚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探讨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内探讨、实践操作,并结合书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帮助,并对某些难点操作可通过电子教室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理解。
六、教学准备《七年级某班一星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表》、小视频《富二代的天价零花钱》小视频《富二代的天价零花钱》、《七年级某班一星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表》十、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教学反思调查表可以用当堂调查本班的零花钱使用情况表(EXCEL共享工作薄或调查软件),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但要注意时间上的把握。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公式与函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公式与函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Excel中单元格数据格式的设置;
2.学会Excel中常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
3.知道公式和函数使用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熟悉公式和函数计算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法,掌握函数与公式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体会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2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需要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并合理设置数字格式。
2.难点:理解公式与函数的基本格式与使用技巧。
3教学过程
3.1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是让全国网名剁手的日子,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嘛?
生:双十一、双十二。
师:没错,刚上周六就是12.12日。
老师也趁着这个购物狂欢节入手了很多的东西。
不过,老师身边除了剁手党还有很多有志青年,小明就是其中之一。
小明毕业后在网上开了一个名为“回头客零食铺”的淘宝店。
在双十一期间就赚了不少的钱,前几天为了备战双12购物,他。
七年级数学上册 6.1 函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课题函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具体要求1、知识与技能: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2、难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千米,行驶时间为小时,先填写下表,再试着用含的式子表示。
(小时) 1 2 3 4 5(千米)2、要画一个面积S为10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面积为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二、讲授新课变量与常量的概念1、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
其中有些量(例如时间,里程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
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函数的概念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
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1、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与,并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自变量,是的函数。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
初中《函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函数的各个组成部分。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和表格法。
3. 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 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函数概念的理解。
2. 函数表示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函数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函数呢?函数有哪些组成部分?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解释函数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
3. 举例说明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和表格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一些简单的函数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的函数图像,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函数的特点和性质。
五、拓展提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与海拔的关系、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巩固和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能够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为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变量、方程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函数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函数的概念,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函数定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函数关系。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学会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直观理解函数性质。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识别。
2.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理解与应用。
3.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函数的存在。
2.利用数形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函数图像,直观理解函数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等。
2.实例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函数。
3.绘图工具:准备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方便学生绘制函数图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函数概念,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物体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发现函数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实例,识别函数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简要说明。
4.巩固(10分钟)讲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
鲁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一、教材分析《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鲁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象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教材中的函数概念就是这样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在六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1、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学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乘法口诀,就体现了一种对应关系。
还有按规律数火柴棒的经历,也体现了一种对应。
学生在六年级学习圆和扇形时,就初步感知了两个变量的依赖关系;学习数据的表示(统计图表)时,认识数字与图形的联系和对应关系。
学习数轴时,初步接触点与数的对应。
学生在六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变量的认识、树立初步的函数观念的良好契机。
数、字母、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数、自变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代数式本身就是代数式所含字母的函数,代数式求值实际上就是给自变数一个确定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
在六年级下册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额,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课本在正式引进函数概念之前,早已结合有关知识,渗透了函数的概念和对应的思想:通过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可以很好给学生渗透一些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范围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学习平面上的点和有序实数对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生学习函数的图形做好了准备,此外,方程、等式的学习以及有关几何量的计算,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两个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体会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为学生学习函数知识作了很好的准备!2、可能存在的难点分析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抽象层次的再一次提升;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数据可以说话——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一、课程纲要要求1.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实现简单的数据分析;2.尝试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学习内容分析《公式与函数》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第3章《数据统计与分析》中第2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的第2课时表格的基本功能中的内容。
数据处理与统计包含很多功能,本节课主要介绍公式和函数,这是WPS表格中计算的有效工具,也是数据加工的重点,同时为后面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奠定基础。
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表格信息加工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信息加工类型。
在表格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数据的计算,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并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习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认识了WPS 表格的界面组成,能根据需要规划工作表,并掌握了工作表中数据的编辑方法。
通过学习,有了一定的数据收集的意识,也知道选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数据。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探索新知的欲望,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但他们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整体意识,需要我们运用计算思维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根据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四、学习目标1.掌握公式的编辑和使用,灵活使用常用函数进行数据运算;2.经历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会对所要解决问题进行分析,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能逻辑化组织数据,并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3.能尝试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学会用数据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数据模型的抽象;表格中公式、函数的自动化实现。
教学难点:数据的逻辑化组织。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计算思维就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可计算的问题。
利用计算思维中关注点分离法(SoC方法)将问题分解,然后着重去关注并解决主要的问题。
(教案)浙教版_新教材-七上第15课 公式与函数
明确任务要求,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操作。
师生交流,展示、演示
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1.完成课本P65(随堂练习)第1题。
课题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
设计
意图
通过比较引出Excel中公式与函数,体会其计算的方便与快捷。
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掌握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目标
1.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单元格的数字格式。
2.掌握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合理地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布置任务:自主学习课本P64~65(三、用函数计算)中的相关内容,小组分工完成“2010~2011我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表中的“合计”、“平均”及“使用率在平均值以上的个数”项。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演示,教师小结
明确任务要求,自主学习课本知识,完成操作。
学生回答,展示作品,演示相关操作。
布置任务:自学课本P63(二、用公式计算)中的相关内容,完成数据表中“2011年使用率”的计算。
师生交流: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演示
教师小结
2.提出问题:根据数据表中的数据特征,应该设置为百分比样式,如何操作?
师生交流,演示。
布置任务:设置“2010~2011我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表中单元格的数字格式。
1.下发并展示“上网目的调查表”
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函数》的第一课时。
学生在六年级下册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章节,本章是学生正式接触函数的开始,《函数》概念课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函数,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将为后面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
数学思考: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增长数学智慧,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3.重点难点重点:函数概念的理解,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教法选用: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猜想、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问题一:如图,气象站某日的气温变化图,(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2)这天的8时的气温是℃,14时的气温是℃(3)天气温度T随______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每一个时间t,都对应温度T.通过学生熟悉的气温变化图引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准备。
通过“提出问题——寻找两个变量存在对应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和合理性,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性认识“函数概念”。
问题二:如图是一个温度计的示意图,左边的刻度是摄氏温度(℃),右边的刻度是华氏温度(℉),设摄氏温度为x(℃),华氏温度为y(℉),(1)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下表:摄氏温度x/ ℃…0 40 …华氏温度y/ ℉…68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3)华氏温度y随着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每一个摄氏温度x,都对应华氏温度y.问题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了—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物理上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 t + 273,T≥0(1)当t 分别为—43℃、—27℃、0℃、18℃时,相应的热力学温度T是多少?(2)给定一个大于—273℃的t值,你都能求出相应的T值吗?(3)随着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每一个摄氏温度x,都对应华氏温度y.思考: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证?小结:函数的概念: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初中数学函数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存在,引出函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关系,其中每个输入值都有唯一的输出值。
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和表格。
3. 示范:以正比例函数为例,讲解其性质和图像,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4. 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斜线。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总结,强化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对函数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理解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五课 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03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合理使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并根据需要设置数字格式。
3、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得出简单的结论。
4、体会Excel的计算功能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增强对Excel的学习兴趣。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描述、评价表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学生excel使用问题,网络断网问题,提前准备微视频分发给学生
2.学情分析
在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Excel表格的作用及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缺少数据统计分析的具体认识。故本课将公式与函数的应用作为重点,通过对生活中的例子分析,让学生感受Excel带来的方便快捷,完成教学三维目标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
信息技术
学段
初一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教材版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公式与函数》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十五课,本课内容为Excel公式与函数。公式与函数是Excel数据处理最基本的操作,也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在创建和编辑数据表之后,安排数据统计的内容,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计算,了解在Excel中用公式与函数计算的操作方法,并得出结论。也为下一节课排序与筛选做准备。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函数公式全套教案
初中数学函数公式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学会使用函数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函数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函数问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函数吗?函数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用一个字母(如f)表示函数,其中自变量用x表示,因变量用y表示。
2. 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像等。
3. 讲解函数公式:函数公式是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例如,一次函数公式为y=kx+b,其中k是斜率,b是截距。
4. 举例讲解函数公式的应用:如求解实际问题中的函数问题,如路程、速度、面积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函数公式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函数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函数公式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函数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部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PPT
新课讲授
围绕本课的知识点设置三个陷阱也就是三个任务来进行
陷阱一:计算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excel来进行计算,部分学生会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填充柄进行计算,本来信心满满的以为能够很快算出64个格子的麦子数,但结果发现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以此来引出“公式”与“单元格地址”。
任务一:运用单元格地址和填充柄来计算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
陷阱二:在学生计算完成之后单元格呈现的数据格式会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因为越到后面数值越大,单元格地址就会以科学计数法的格式表现出来。以此可以引出单元格格式的设置
任务二:对麦子数的那一列单元格进行格式的设置。
陷阱三:计算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之后,要计算全部麦子数的总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会选择一个一个去用单元格地址加起来。所以教师利用竞赛这个环节引出函数的概念、使用方法以及优势。
2.任务四中,很多学生在计算平均分的时候会遇到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引导,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而非直接告诉答案。
重点:学会对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并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对公式与函数进行合理的选择
难点:单元格地址引用的含义、优点。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激趣导入
《棋盘故事》如下:
古时候丞相发明了象棋,丞相于是要求国王的奖励是在64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麦子,之后每一个格子的麦子数是前一个格子麦子数的两倍。国王觉得这很容易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但故事的结局是国王很丢脸,他拿不出那么多的麦子来。究竟是为什么呢?
2.学情分析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上 15课公式与函数教案设计
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掌握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给实际生活与工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重点
设置单元格数据格式
难点
电子表格中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完成成绩输入和简单的编辑。如果我们想继续对分数进行分析,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例如:计算总分、平均分和及格率等。这就会用到我们Excel表格中强大的“公式和函数”
亲身体验:根据数据表中数据的特征,设置合适的格式。
教师讲解
活动3【讲授】二、用公式计算
教师活动:
在Excel中,可以运用普通的数学运算方法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日积月累:Excel中简单常见的运算符:
演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
日积月累:Excel中的运算公式要以等号“=”开头,后面是由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和常量组成的一个表达式。如,“=(A1+A2+A3)/2”表示将单元格A1、A2、A3中的数值相加再除以2.在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地址,计算结果会随着单元格中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教师巡视并指导操作
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听课
学生观看操作
学生操作
利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相结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将抽象的实物具体化,更能生动形象地学习新知识。
学生发挥创造力,自己动手设计创新
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组内团结、共同完成任务,资源共享的意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1.1.公式与函数有一个共同点,其左边第一个字符均为,如果是引用单元格参加运算,一般在公式中输入,其好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第课公式与函数教
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十五课《公式与函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公式与函数》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3课。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利用数据处理软件来创建表格、统计数据、制作图表,进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前两课的内容包括初步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在Excel中创建数据表、编辑美化数据表,以及对单元格的基本操作。
从本课开始,将陆续学习Excel的数据计算和统计的方法与技能,而公式与函数恰好是数据统计的基础,恰当合理地使用公式与函数进行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后面学习排序与筛选、制作数据图表等奠定基础,为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可见,《公式与函数》一课在《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公式与函数的操作方法,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合理地选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数据计算的需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体验和讨论中初步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四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过了word、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编辑修改数据、对单元格的基本操作,初步了解了Excel的主要功能。
Excel的公式与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公式与函数的操作看似简单,其实知识点落实起来比较难,学生在使用公式与函数进行计算时经常会出现错误,要么机械地套用公式或函数而没有真正理解,要么就是直接使用单元格的数字进行计算。
所以教学过程中采用“先学后讲”的策略,在自主学习尝试——交流反馈——再尝试——总结归纳中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另外,无论是对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还是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数据由稍简单的到稍复杂的,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得技能,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用技能。
另外在知识的巩固环节也特意设置了拓展任务,给那些程度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个更广的发挥空间和展示平台,挑战自我、提升自我,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竞答得分表”的准确快速计算,初步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并能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能合理设置数字格式。
2.通过对“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的处理,能合理使用公式或函数进行计算,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Excel数据计算功能带来的方便快捷,增强对Excel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公式、函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公式与函数的基本格式。
【整体思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所以在课的导入部分,播放视频片段《未来的生活》,让学生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引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网络知识竞答——“你对每天接触的计算机了解吗?”来即时生成数据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一种新的数据获取方式感觉很好奇,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对于即时生成的数据,学生很关注,急于想知道一些数据(我的总分,他人的总分、班级的平均分、班级的最高分等等)一连串待解决的问题就自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既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种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将技能的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切实地增强学习情境与任务的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本课的情境导入中所使用的数据“知识竞答——我得了多少分”和课堂练习中的“2010——2011年中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等都来自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动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技能,发展了实践能力,从中体验、感悟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本课所涉及的公式、函数的计算方法都是属于技能操作,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公式的学习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学习、反馈交流、再实践体验,逐渐去体会公式的作用、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公式时的注意点。
对函数的学习采用学生选择、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比较来帮助学生区别公式和函数的不同,了解函数的基本格式和使用方法。
然后通过对“2010——2011年中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的统计,进一步巩固操作的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体验用公式与函数计算的方便快捷。
最后通过填写《学习效果评价表》,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后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与此同时对自评分数求和,并能看到老师利用函数所反馈的评价信息,在具体的应用中,学生再次感悟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信息技术的神奇之处,进一步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课前准备】
1.网络知识竞答
2.excel数据生成系统
3.“2010——2011年中国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数据表
4.学习小贴士
【教学过程】
※评价总结,提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