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态度的特点有以下三项:
(1)内在性:是内在的心理倾向;
(2)对象性(针对性):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3)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地改变。
3.态度的成分(ABC 模型)
认知成分(C,cognition):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成分(A,affection)——心: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altendency):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当ABC 不协调时,情感 A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取向。
4.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nz,1960)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5.态度的维度
(1)方向: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
(2)强度: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3)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指某种态度在个体价值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6.美国学者霍夫或弗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从这个中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传递者,第二是沟通信息,第三是接收者,第四是情境。
7.影响态度转变的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较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的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
8.影响态度转变的接受者方面的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
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9.海德认为,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海德用亦歌一个P-O-X 模型说明他的观点。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
转变中的作用。认为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 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 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10.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一是逻辑的矛盾;二是文化价值的冲突;三是观念的矛盾;四是新旧经验相悖。
9.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其中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1.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
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A)。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
2.海德的P-O-X 模式图中的“O”指( C )。
A.个体
B.另一个对象
C.他人
D.重要他人
3.对于态度转变的P-0-X 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ABC)(多选题)
A.P-0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 关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 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0 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4.在态度转变的P-O-X 模型中,(BC)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多选题)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