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及其形成
第六章态度及其形成1态度研究的重要性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著名心理学史学家墨菲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奥尔波特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2态度及其形成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形成的理论第三节态度的改变第四节态度的测量3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三、态度的功能四、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五、态度与行为4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对象性2、态度的评价性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4、内在性5态度故事---秀才赶考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6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一)态度的要素结构(二)态度的立体结构(三)态度的种类7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8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知觉理解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行为倾向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9态度的立体结构在试图转变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或行为的态度时,研究者发现,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
社会心理学5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传递者的立场 3、说服的意图 4、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大小与差异大小的影响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到U曲线 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的信息;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传媒。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心、社会赞许动机 3、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拒绝被说服。 (防卫策略: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景 1、预先警告 2、分心 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间呈到U曲线)
态度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主要 测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属性。
单选:在海德的P-O-X模型中,两种关系否定,一种肯定,则存在()。
(A)不平衡状态(B)平衡状态(C)强平衡状态(D)弱平衡状态
(四)认知功能:对情景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三、态度的属性 (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
(四)向中度;(五)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理论:
(一)依从;
(二)认同; (三)内化;
第二单元: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景
可信
差距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 ABC理论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C成分
A成分
B成分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
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
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
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
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
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
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
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
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包含的要素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它主要研究人们的态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变化的原因和方式。
霍夫兰德认为,一个人的态度转变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指一个人的行为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特别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看法和理解。
如果个人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就涉及到他们对环境和周围人员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在的行业风险很高,自然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现实状况。
二、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指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系。
情感和态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个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又会影响个人的态度。
实际上,情感和态度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相互影响。
三、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人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等。
它们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同样的事情和问题,人们的态度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四、行为因素行为因素是指人们的行为和实践。
人们的行为和实践也会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产生影响。
实际上,行为和态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基于他们的态度和信仰,而人们的态度和信仰又会受到他们的行为和实践的影响。
五、个人经历和反思个人经历和反思是指个人的个人经历和体验。
人们的经历和体验通常会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经历和体验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也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以上五个因素共同影响了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作为 Hogwarts 转变模型的核心要素。
这个模型认为,通过认知重构、情感理解、社会文化转化、行为实践和个人经历反思来达到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效果。
这五个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共同促进了的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2015年心理咨询师高频考点题含解析答案(五)
2015年心理咨询师高频考点题含解析答案(五)【单选题】736、在海德的P-O-X模型中,两种关系否定,一种肯定,则存在()。
A、不平衡状态B、平衡状态C、强平衡状态D、弱平衡状态下载鸭题榜只做考试概率高的题,考前冲刺提分40分【答案】 B【考点】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文字解析】鸭题榜手机APP专注提高考生通过率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的海德的平衡理论的掌握情况。
该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向平衡转化。
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
P(person)代表个体,O(other)代表他人,X代表评价的事物。
他认为P、O、X三者问有两种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
海德指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若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
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因此,题干中两种关系否定,一种肯定,则存在平衡状态,但是是强平衡还是弱平衡则无法肯定。
【多选题】737、关于亲合动机,正确的说法包括()。
A、焦虑会增强人们的亲合动机B、悲惨情境会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C、恐惧会增强人们的亲合动机D、外界压力会加强人们的亲合动机下载鸭题榜只做考试概率高的题,考前冲刺提分40分【答案】 BCD【考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文字解析】鸭题榜手机APP专注提高考生通过率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亲合动机的掌握情况。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认知。
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态度形成:凯尔曼:依从(印象管理策略)、认同(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内化(最后阶段)。
态度转变:说服的过程。
霍夫兰德态度转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最直接原因)、接收者、情境。
影响因素: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倾向性、提供方式),接受者(原有特性、人格、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相互影响。
费力最小原则。
P-o-x。
3+或2-1+平衡。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四种原因:逻辑、文化价值、观念、新旧经验。
改变途径:改变或否定一方、引入或增加新认知因素、降低各方强度。
社会交换论: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逆反心理:超限、自我价值保护、禁果逆反。
态度测量: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
方向和强度两个维度。
摩根主题统觉测验(TAT),罗夏墨迹测验。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沟通:人际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1.5-4英尺,亲密0-18英寸。
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舒茨三维理论。
基本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
人际吸引:亲合、喜欢和爱情。
人格品质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
从众。
功能:促进共同规范价值观形成,让个体适应社会,会失去主动性缺乏个性不盲从。
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恐惧偏离,群体凝聚力。
阿希的从众实验。
塔尔德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
爱情。
哈特菲尔德:激情爱、伙伴爱。
李:六种形式:浪漫、好朋友、游戏、占有、实用、利他。
斯坦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激情、承诺。
古普塔爱情5年论。
一体型夫妻关系稳定、美满。
夫妻冲突因素:需求不满、价值观不统一、自我的远离、夫妻的性差异。
发展心理学维果斯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决定,。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一、基础心理学知识。
1. 心理学概述。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流派如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关注可观察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人格结构等理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信息加工理论)。
2.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细胞体、树突、轴突),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 大脑皮层的机能分区:如额叶(与运动、言语等有关)、顶叶(躯体感觉等)、颞叶(听觉等)、枕叶(视觉等)。
- 脑机能学说:定位说(认为大脑特定区域负责特定功能)、整体说(强调大脑是以整体发挥作用)、机能系统说(鲁利亚提出脑的三个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模块说(认为大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模块组成)。
3. 感觉和知觉。
- 感觉:- 感觉的定义和种类(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
-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如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
- 知觉:- 知觉的定义和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又包括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态度及其改变
精选ppt
1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定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 意向三个成是有一定对象的。 第二,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 而不改变。 第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它存在于个 体自身内部。 第四,态度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
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5、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进策略
精选ppt
10
逆反心理: 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
反应的现象。
超限逆反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 禁果逆反
精选ppt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1958)人类普遍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状态。一旦在认知 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 促使主体按照“费力最小原则”将认知结构向平衡和 和谐的方向转变。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1958) (1)服从(2)认同(3)内化
精选ppt
精选ppt
3
二、态度的功能
金盛华: (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 (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4)态度的激励作用 卡茨(态度的功能主义观点): (1)利益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精选ppt
4
二、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因素: 人们可以像获得知识那样获得态度态度。
6
精选ppt
7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精选ppt
8
四、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23
•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 • 逻辑的矛盾: • 文化价值冲突: • 观念的矛盾: • 新旧经验相悖。
24
•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 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罗夏墨迹测验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三、行为反应测量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人们的一些生理指标来 了解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态度。比如我们可以用皮电 反应来看一个人的紧张程度,也可以用脑电P300来看 一个人有没有说谎。现在很多测谎设备就是利用这些 生理指标来认定被测者是否说谎。
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意义。
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 留面子,子女由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就可能反 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 尊严和力量。所以,要有效的说服别人,就必须 给别人留面子,维护他们的尊严和价值。
29
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是禁止反而会激发人 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被禁食的果子特别甜,被禁止的事情偏有人 做,这就是禁果逆反。
•探究未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30
•禁果逆反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而对事情简单的禁止, 那么该事物会对个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某些电影、书籍越禁越畅销,就是禁果逆反 的巨大作用。
土豆在法国的引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31
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
18第二单元态度的转变一态度转变的模型信息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情境威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立场信息倾向性原有态度重复吸引力信息提供方式个体心理倾向威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立场信息倾向性原有态度重复吸引力信息提供方式个体心理倾向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见下页19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是否操纵受方说服者吸引力双方信息差异受者心理防御畏惧不能过强信息倾向性单一信息正反两面信息信息提供方式口头优于书面受者态度难变预先警告受方使受方改变正反效果受者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个体心理倾向面临压力逆反心理心理惯性分散受者注意正反效果信息重复率中等频率较好可信差距信念意图警告人格畏惧分心补充资料20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一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heider1958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 会心理学考点解析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众多关键考点,理解和掌握这些考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以及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应用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考点。
一、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需要理解印象形成的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而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更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常见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等。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维纳则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
了解这些归因理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
二、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动力。
成就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等。
社交情绪包括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和内疚等。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这些社交情绪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帮助来访者应对和调节这些情绪。
三、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验、需要、价值观等。
态度转变则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态度的过程。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要掌握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如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等。
同时,也要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如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四、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00
社会心理学考题分析目录一、历年真题分布(2011.05—2013.11) (1)二、趋势图 (2)三、各部分重点 (3)(一)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17) (3)(二)社会化与自我(12) (3)(三)沟通与人际关系(11) (3)(四)社会知觉与归因(10) (4)(五)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0) (4)(六)社会影响(8) (4)(七)概述(6) (4)(八)爱情、婚姻与家庭(4) (4)四、各部分考题综合 (4)(一)概述 (4)(二)社会化与自我 (5)(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6)(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7)(五)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9)(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10)(七)社会影响 (11)(八)爱情、婚姻与家庭 (12)一、历年真题分布(2011.05-2013.11)二、趋势图图1 社会心理学各知识点比重直观图图2 社会心理学各知识点百分比图3 社会心理学历年考核量变化三、各部分重点(一)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17)态度的测量(4)态度ABC模型(3)海德平衡理论(3)态度特点(2)态度转变模型(2)态度转变因素(2)态度定义(1)(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2)角色失调(2)社会化载体(1)社会化条件(1)继续社会化(1)再社会化(1)社会角色分类(1)社会化(1)主我客我(1)镜我(1)自我概念功能(1)自尊(1)(三)沟通与人际关系(11)目光(2)真诚(2)沟通的要素(1)沟通的功能(2)熟悉(1)人际距离(1)体语包括什么(1)喜欢的因素(1)(四)社会知觉与归因(10)外归因(2)刻板印象(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1)凯里三维理论(1)印象管理(1)归因影响因素(1)(五)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0)亲和的影响因素(4)亲和起源于依恋(2)利他的影响因素(2)侵犯的影响因素(1)嫉妒的特点(1)(六)社会影响(8)模仿律(3)社会促进(2)从众的定义(1)从众的原因(1)社会懈怠(1)(七)概述(6)G.W.奥尔波特(2)麦独孤(2)人性的争论(1)勒温的公式(1)(八)爱情、婚姻与家庭(4)结婚的动机(2)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爱情的特点(1)四、各部分考题综合(一)概述1. 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C )。
论述态度的形成过程)
转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作者: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 (本文浏览次数: 2489)【关键字】转变态度途径方法论述转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周红林内容提要:在人类社会中,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一直是人们探讨社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中心课,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小到人们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无刻不受到态度的影响。
例如卫生工作中也是如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
病人对医疗工作的态度,也是影响到他们的就医行为和对卫生工作的支持。
诸如对吸烟的态度等等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态度问题。
关键词:转变态度途径方法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它使人的心理处于准备状态,具有行为的倾向性。
态度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
如果一个人特别注意到自己将要作业的反应,也就是在心理上对要作的反应有所准备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比那些只集中注意于将要来临刺激的人所做出的反应要快。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判断和思考等活动效率都要受到他的心理准备状态的支配。
阿尔波曾提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对所有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的反应,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或能动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对任何特定的客观对象都具有认识的成份,表达感情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1、态度是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性,它和意见有一定区别。
2、态度来自于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人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大作用。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1认知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和评价,它通常是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包括对态度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例如:“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这就是带有好坏评价性的叙述。
2情感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表现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和厌恶的程度。
比如“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这一认知问题,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不喜欢抽烟的人”“我对吸烟感到厌恶”3意向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即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
管理学]管理心理学-22态度形成、转变的过程
凯尔曼(H·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和转变 的过程包括服从、同化、避免惩 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
2、同化: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3、态度内化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 他人的观点,完全形成或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阶 段。
A和B会因对X的一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 系,也会因两人对X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 状态。为了解除这种紧张,A和B就会采取意见 沟通以调和矛盾,或者改变原来态度,或者中断 友好关系。
两种模型的区别在于对不均衡的解释上: 海德认为,当P、O、X三者发生不平衡 时,必须通过认知者P的认知体系来调整,才能 使三者的关系趋向平衡; 纽科姆则认为,A、B两者中,不必确定 谁是认知体系中的主体。
①协调;②不协调;③无关。 如果两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协调的, 就称作认知失调。
失调程度的公式
(D是失调程度;d为不一致认知;A 为一致认知;V1、V2为两认知的重要性)
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①改变某种认知因素,即认知成分的改变。 ②强调某种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③增加新的认知因素。这些都是通过自我 调节,达到认知平衡而改变原有态度。
4、在这三个阶段中,服从是被迫进行的, 但它可能是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必经阶段。同化是 中间环节,内化是态度完全形成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态 度都能完成这个过程。
二、态度转变理论
(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论。认为 人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
(二)海德的P—O—X模型
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X 是作为第三者的人或物。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五节态度概述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态度概述一、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评价&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
(二)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觉,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
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式。
一般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行为倾向性。
人们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路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核心要素。
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
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当个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态度;介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
第九章 态度形成和改变
第九章态度形成与改变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个人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本章将分别论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新生儿之外,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往往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旧态度的改变导致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第一节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因而,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态度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自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的。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产生的影响具有一系列的特点:第一,是一种有选择的影响,只让个体了解或接触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第二,是一种持久的影响,往往伴随人的一生;第三,是一种多元化的影响,即社会环境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往往是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第四,是一种宏观的影响,对人们的态度起着导向作用,对个体态度形成的要求和约束也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
(二)家庭的影响对于个体最初态度的形成,家庭及父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态度的形成及其今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家庭及父母的影响还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长幼关系之外,还包括了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较融洽,则互相之间的影响就较大,在态度上也易趋于相近或相同;此外,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态度的形成也具有显著影响,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气氛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态度,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人相处,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
管理心理学 态度与管理
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
使对行为的 认知符合态度
的认知。
(2)改变态度,
使其符合 (3)引进新的
行为。
认知元素,
改变不协调
例如:这个人 把拿起来的 烟放下。
例如:接受 吸烟有害的
想法。
状态。
例如:吸带 过滤嘴的烟, 说过滤嘴已经
将有害物质
去除了。
案例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 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 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针对性
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态度的 特性
内在的心理结构
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三)态度与偏见
偏见
1.偏见的定 义 偏见是一种不 正确的态度, 是指对人、对 己、对事、对 团体等所持有 的缺乏事实根 据的态度。
2.偏见产生 的原因及主要 特征。
1.往往以有限的或不 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渐渐地,如果老板有事情脱不开身时,就让他代为处理。他还在 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丁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份内的工 作,而且在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也力求做得更好。
有一天,公司负责行政的经理因故辞职,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 他。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了,这正是他获得这个 职位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他依然坐在自己的岗 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训练,最终使自己 有资格接受这个职位,并且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了。
二、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1
态度的形 成和转变
2
态度形成 和转变的 过程
3
影响态度 形成和转 变的因素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6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693. 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多选,2.0分)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B: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没有生理上的症状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个体通常是减少社交,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交情绪中的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伴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P149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P119页94.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多选,2.0分)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情感一致性原则D:协变原则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在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37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09页95. 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多选,2.0分)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海德指出: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处于平衡状态。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P156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P126页96.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态度的特点有以下三项:
(1)内在性:是内在的心理倾向;
(2)对象性(针对性):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3)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地改变。
3.态度的成分(ABC 模型)
认知成分(C,cognition):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
情感成分(A,affection)——心: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altendency):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当ABC 不协调时,情感 A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取向。
4.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nz,1960)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5.态度的维度
(1)方向: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
(2)强度: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3)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指某种态度在个体价值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6.美国学者霍夫或弗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从这个中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是传递者,第二是沟通信息,第三是接收者,第四是情境。
7.影响态度转变的沟通信息方面的因素: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
对于威信较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的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
8.影响态度转变的接受者方面的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
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9.海德认为,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海德用亦歌一个P-O-X 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
转变中的作用。
认为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 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 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10.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一是逻辑的矛盾;二是文化价值的冲突;三是观念的矛盾;四是新旧经验相悖。
9.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其中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1.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
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A)。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
2.海德的P-O-X 模式图中的“O”指( C )。
A.个体
B.另一个对象
C.他人
D.重要他人
3.对于态度转变的P-0-X 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ABC)(多选题)
A.P-0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 关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 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0 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4.在态度转变的P-O-X 模型中,(BC)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多选题)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