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优质课-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教学难点
-情感的理解与传达:学生往往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历史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方面入手,理解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诗歌意境的欣赏: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特别是对于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学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情境再现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1.教学重点
-理解《野望》的诗歌结构与意境:通过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以及如何运用意象构建诗歌的意境。
-掌握关键词语和名句:如“相望”、“白头”、“断肠人在天涯”,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背诵与默写:《野望》的全文背诵和重要句子的默写,以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野望》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悲凉。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结构的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并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画图、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更直观地把握诗歌的结构。
其次,在诗词创作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启发,例如提供一些描绘情感的词汇或句式,让他们模仿和借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野望-说课一等奖
野望1.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感悟诗人形象。
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日暮中的思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日暮中的惆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日暮中老有所为。
今天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欣赏唐代诗人王绩眼中的日暮之景吧。
二、教学新课一、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进行初步感知。
然后大声自由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思考后仍然不懂的词或者诗句。
朗读要求:1.声音洪亮,语调缓慢低沉,抑扬顿挫。
2.请根据你的理解读出诗歌蕴含的情感。
二、精读品味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找出文中描写时间的字暮(1)景象之暮2、文中写了哪些暮色的景物当你读到这些景物时是一种什么感觉在这里作者又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请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单读)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想之暮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少有大志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11岁的王绩游历京都长安(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
其进取之志,是入唐后自度不能置身台辅,才渐渐不复有经世之心。
三仕三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
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求为扬州六合县丞。
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
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
高祖武德初,朝廷以前官待诏门下省。
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贞观初,以疾罢。
复调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曰:“有深意。
”竟除之。
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
绩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弃官去。
(2)理想之暮由于王绩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仕途三起三落,在希望-失望-又希望-又失望-再希望-再失望的反反复复中,他的仕途、他的鸿鹄之志、他报国之心终于终于走到了暮色之中,所以他不得不“徙倚欲何依”,他不得不“长歌怀采薇”,纵有再多不愿,再多不甘,可他——无可奈何。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
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
【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
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明确】望。
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望”【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
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明确】东皋。
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
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
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的家乡东皋隐居。
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明确】隐居期间。
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傍晚。
薄暮、落晖。
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望》。
(2)理解《野望》的诗意,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野望》(王维)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象分析。
(3)诗歌的情感理解。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审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野望》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野望》。
2. 写一篇关于《野望》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读后感、诗歌鉴赏的质量。
3. 学习效果:对《野望》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野望》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野望》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野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歌。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略【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也是唐代律诗的开山之作。
教学中,作者结合律诗常识,按照“望"秋景、“望”作者、“望"自己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景和情,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面对孤寂,坚持前行。
教材分析《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也是唐代律诗的开山之作。
其对仗之工整,押韵之合规,节奏之分明,都值是唐诗的典范。
这首诗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借景抒情,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又不甘于孤寂想有所作为,却苦于没有机会,最后无奈选择归隐的悲愤无奈、不甘之情。
教学时要紧扣情、景这两个要点来教。
教学构想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唐诗五首》所选诗歌都是律诗。
所以学本诗首先要结合课后资料对律诗的常识做一个要点介绍,让学生更能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情和景等诗歌鉴赏的要点。
学本诗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歌,感受诗歌,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并且学习体会作者不甘于平庸的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鉴赏、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体会作者孤独、徘徊、无所皈依的内心世界。
3.抓住典故感受作者卓尔不群、高洁傲世的人格形象。
4.体会作者孤寂的深层原因,学会在困境中面对孤寂,坚持前行,收获自己的锦绣前程。
教学重、难点1.赏析意境之美,体会王绩孤寂、无所皈依的内心世界和高洁傲世的精神品质。
2.理解王绩孤寂的深层原因,学会面对孤寂,在孤寂中奋然前行。
教法与学法教法诵读点拨法:点拨学生根据律诗的停顿诵读诗歌,读时注意对动词、形容词的重读。
精讲点拨法:点拨学生注意抓住形容词、动词理解诗歌主要意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补充法:补充王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的际遇。
拓展迁移法: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望景”、“望王绩"来观望、关照自己的人生,收获成长的启示。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13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之八上13课《野望》《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依据选文特征。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依据基本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
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全诗表面看似描述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山家晚秋图,然而细究其情,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因仕途不得志,彷徨孤独的诗人内心。
3、依据编者意图。
《野望》是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
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感世抒怀,寄情于景。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4、依据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注意正确把握节奏,感受诗歌的音声之美。
2. 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凡诗能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中表现的是整个人格的活动。
《野望》一诗包含了王绩的整个人生的境遇和情感,因而是其代表作。
让我们共同走进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野望》。
二、解题“野望”这一标题的含义是?【明确】在山野远望。
三、整体感知那么诗人在何时“望”?何处“望”?“望”什么呢?(板书“望”)(1)何时:“薄暮”,傍晚,暮色本身有一种朦胧衰退的氛围。
(2)何处:“东皋”。
(3)东皋源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既然来源于陶渊明,你们觉得王绩有什么想法?【明确】把自已比作陶渊明,想过归隐躬耕的生活。
(板书“归。
”)(4)望:有什么意思?回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望的是“故乡”“泰山”,望的对象即是目标,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明确】追寻诗人点出来自己是在“望”,具有追寻的意味,追寻放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显然与屈原以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人求仕的情意结相连。
(板书“追寻”)望——归,即是对归隐的追寻。
(读首句)(5)望什么呢?【明确】优美画面的再现: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映入眼帘的景色非常优美。
登高望远,山间景色尽收眼底: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一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光辉之中。
漫山遍野,一片秋色,夕阳西下,更显得萧瑟悲凉。
望“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野望》(优秀教案)
《野望》(优秀教案)《野望》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重点)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重点)3、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难点)【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分析“望”导入课题:1.“远望、眺望”;2.“希望、愿望、”;3.“失望、绝望”——“眼望”——“心望”;了解作者。
二、正课:(一)、品味一下这首诗的音韵美:押韵,反复,叠词和平仄。
注意语速节奏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融入诗人的情感。
(二)、发挥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融入诗歌中环境的氛围,再融入诗人的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美。
1、分析本诗的内容及各联的表达方式,分析本诗的“起承转合”。
2、同桌的同学相互讨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这首诗。
3、生分享,一人一联。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四下一望无一相识相对无言,我只能隐居在山冈长啸高歌!4、小结展示,有感情齐读。
(三)、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1、生讨论,分享从诗歌中哪些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2、总结心情:孤独、落寞、苦闷、惆怅3、师问:诗人因何产生了这样的心情呢?4、“采薇”:隐居不仕,才华无法施展,郁郁不得志5、总结本诗的主题:虽归隐田园孤独、落寞、苦闷、惆怅之情。
(四)、品味本诗的语言美:生讨论,分享总结: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常见的写景角度有几下技巧:正与侧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线)与面的结合、声(光)与色的结合、讨论本诗中体现的三大结合:(1)、远近搭配之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远景,是全景,山山树树,尽染秋色,开阔静谧;“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近景,是特写,牧人猎马,牛犊鸟禽,一片生动活泼,一片田园牧歌;一远一近,层次丰富,画面优美。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野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了落日的余晖。
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野望》。
作家作品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野望》《独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
作品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东皋:(2)薄暮:(3)徙倚:(4)落晖:(5)犊:(6)禽:(7)顾:(8)采薇:【交流点拨】(1)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2)傍晚。
薄,接近(3)徘徊。
(4)落日的余晖。
(5)小牛。
这里指牛群。
(6)泛指猎获的鸟兽。
(7)看,视。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野望》一、导入新课在文人的眼中,田园牧歌的生活往往被渲染成一幅迷人的中国文学画卷,犹如一首浪漫的诗篇。
然而,每位选择隐居的文人并非都能如陶渊明那样完全心无旁骛、沉浸在清幽的自然之中。
这首诗如同一幅艺术品,以精致的筆墨勾勒出王绩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个意境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旷野的宁静,仿佛是置身于一幅宏伟画卷之中,远离尘嚣。
王绩通过文字的巧妙组合,勾勒出一种渴望远方、仰望星空的心境,犹如在宇宙的辽阔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今日,让我们一同品味王绩的《野望》,深入探寻他在文字间展示的复杂心境,就像是漫步在一片充满哲思的意境中。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共同感知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首先,我们来进行正音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学生1:(读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老师:不错,正音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逐句翻译,强调字形。
哪位同学分享一下对第一句的翻译。
学生2:东皋薄暮望,是站在东皋望着远处的意思。
徙倚欲何依,是在徘徊不定,不知道要依托在哪里。
老师:很好,翻译得很到位。
现在,我们继续看第二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学生3:树树皆秋色,是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秋天的颜色。
山山唯落晖,是山岭上只有落日的余辉。
老师:不错,你理解得很透彻。
接下来,谁来解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4:这是说牧人正在驱赶着牛群回家,而猎人则骑马带着猎物回来。
老师:很好,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清晰。
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学生5:这是说相互对望着却不认识对方,然后用长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怀念着采薇的美好。
老师:很棒,你捕捉到了诗人的感情表达。
在整体感知诗意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
让我们回顾一下,你们在翻译和理解诗句时都注重了什么?学生6:我们注意了字形和字音的准确性。
野望公开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的概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野望的种类和特点,并能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野心与追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野望的概念和特征。
2. 分析野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野望的概念解决问题。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野望”。
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野望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目标和追求的渴望,以及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
步骤三: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望的种类和重要性。
野望可以分为个人野望、团队野望和社会野望等。
并解释野望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野望的价值。
步骤四:如何培养野望(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野望。
包括制定目标、积极主动的行动、克服困难和障碍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野望,并帮助他们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步骤五:野望的实践(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针对个人或团队进行野望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野望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野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的野望》,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野望,并简要说明如何实现这些野望。
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和个人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野望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发展动力。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野望》;二、详细内容:本文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秋夜野外眺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背诵《野望》;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三、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二、重点:背诵《野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多媒体课件;二、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秋夜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野望》;三、诗文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四、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自然之美;五、随堂练习: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景象;六、背诵指导:引导学生背诵《野望》;板书设计:一、板书《野望》;二、板书内容:意象、意境、情感。
作业设计:一、作业题目:背诵《野望》,并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作文;二、答案:略。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野望》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描绘秋天景象时,部分学生表述不够生动形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二、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文讲解:1. 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
在《野望》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描绘了一幅秋夜野外景象。
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
2. 意境解析: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野望》中,诗人通过描绘野径、江船、火光等景物,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寞的秋夜野外景象。
这种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诗歌。
千古寂寞——13王绩《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千古寂寞——13王绩《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千古寂寞——王绩《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律诗的特点;2. 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3. 通过对“真隐士"的质疑探究,体会诗人的寂寞心。
教学难点:1. 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2. 通过对“真隐士”的质疑探究,体会诗人的寂寞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代是诗的时代。
今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回到那个属于诗的时代,翻开诗的篇章。
二、初读感知1. 首先让我们来到隋末唐初,走近站在东皋上眺望的那个身影。
齐读《野望》,注意读准字音。
提醒几个易读错字音:皋(gāo);薄(bó);徙(xǐ);犊(d ú)2. 在读的过程中,你注意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吗?预设:(1)每句字数相同,都是五言;共八句,四联;(2)中间两联对仗整齐;(3)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引导学生看63页的语文知识卡片,进一步熟悉律诗的相关知识,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明确近体诗的音律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再次齐读诗歌,感受这首律诗的音律美。
三、细读诗歌,质疑探究1. 关注书中注释②,明确诗人此时是“弃官后隐居于此",那么,诗人此时的身份是一位隐士。
“隐士文化”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但不是所有隐居山林之中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真隐士"。
(读PPT中关于“真隐士”的诠释)PPT显示:真隐士是那一些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或从仕途上归来,并且在山水田园间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的人。
2. 对照着这个诠释,再读诗歌,说一说王绩是“真隐士"吗?并且结合具体的字词说明理由。
预设:他不是真隐士(1)我从“徙倚”一词中读到诗人内心的迷茫,他走来走去,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归宿在哪里,有一种百无聊赖的彷徨,他感叹着“何所依"。
(2)我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读到了诗人此时内心并不快乐,他看到的都是枯黄凋零,是代表着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落日,这是一幅萧瑟的山间晚秋图,折射也诗人孤单悲戚的内心世界。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望教学目标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设计“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是卞之琳《断章》中的两句诗。
我们喜欢赏遍世间美景,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人世间那道最为靓丽的风景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王绩的《野望》看我们又能“望”到什么样的人间美景?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注释(1)东皋(gāo):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2)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3)秋色:一作“春色”。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7)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四、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
《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野望》教学设计一等奖《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野望优秀教案
野望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野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野望”的概念,培养学生对追求卓越的渴望和动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野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成功人士的野望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探讨野望与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4. 分析野望的实现路径和障碍,并探讨如何克服困难。
5.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野望规划,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设定。
6.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享和讨论各自的野望,并互相提供建议和支持。
7.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培养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野望”主题的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野望”的定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
3. 讨论与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野望与目标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4. 障碍与克服:让学生分析野望实现的可能障碍,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决方案。
5. 个人规划:引导学生进行个人野望规划,包括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制定实现计划。
6.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野望,并互相提供建议和支持。
7. 时间管理: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培养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8.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野望精神,努力追求卓越。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2. 学习目标和规划表格,供学生填写和记录自己的野望和目标。
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4. 时间管理工具,如时间表或提醒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管理时间。
评估方法:1. 学生填写个人野望规划表格,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设定。
2. 小组讨论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略【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内容。
代表发言。
4、小组展示。
(1)首联提示:欲何倚:不知归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关键词,加上主语,揣摩人物动作、人物心理;同时补充环境特征。
【彷徨】(2)二三联提示:画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绘的顺序(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远景再近景,先写静的再说动的)适当添加能够描述这个氛围的形容词。
【静谧安详】(3)尾联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据“怀”“无”等词揣摩诗人心理想法。
【孤独无依、苦闷】5、总结:合理想象,人物抓动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动静、远近。
6、带着想象再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五、拓展补充【屏显】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2篇活动目标:1、根据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的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
2、在听听、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3、通过故事使孩子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幸运一天”。
提问:“幸运”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幸运就是运气非常非常好,很难发生的好事情竟然发生了。
你认为自己最幸运的事是什么?2、出示故事中主人翁的图片。
教师:“我的幸运一天”这个故事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个小动物身上的事,这两个动物是谁呢?(狐狸、小猪)那这一天到底是狐狸幸运的一天还是小猪幸运的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二、出示图片、扩展想象。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谁幸运的一天。
2、发挥想象,进行选择。
教师:认为小猪幸运的请坐在小猪队这边,认为狐狸幸运的请坐在狐狸队这边。
3、讲述理由,展开辩论。
教师:现在请狐狸队的小朋友说说你从哪幅图看出来狐狸幸运的?(两队交替进行),请你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的意思。
4、教师小结。
教师:刚才你们说的都很好,但到底谁是幸运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故事。
三、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1)、听了故事你能告诉我这是谁幸运的一天?(小猪)小猪敲出了狐狸的门,这时它是幸运的吗?它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吓到了、害怕、惊呆……你从哪看出来的?(汗、眼睛、嘴巴、手……)那狐狸心里会怎么样?谁愿意来表演一下狐狸和小猪?(2)、在这危险的情况下,小猪想了什么办法变得幸运的?(3)、现在请你们和你的好朋友来把小猪想的好办法表演一下。
2、小猪拿着小甜饼飞快的跑回家了,它回家后在做什么呢?(看书、看地图)它桌上放的是什么?它为什么要看地图?教师:小猪知道自己今天犯错了,虽然它今天是幸运的,没有被狐狸吃掉,但不一定每次都这么幸运,所以它拿出地图来研究,以免以后再出错。
你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的呢?我们要想小猪学什么呢?3、教师小结:是呀,小猪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表现的很勇敢,用自己的智慧把危险的一天变成幸运的一天,我们小朋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像小猪一样,多动脑筋想办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护自己。
今天,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绘本故事,一会你们可以到班上的图书区去看一看,也可以把这个故事和你的好朋友分享。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3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色的美!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那么,王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呢,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作者。
v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v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
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而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细读课文,赏析诗句: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思考:(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讨解决,然后推举一个同学准备发言。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东皋”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也隐隐传达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见,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内容呢?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注意“树树”和“山山”传达出的景色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讲解。
“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
“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
这两个叠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秋色的苍茫和广阔。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中哪几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这两句中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很好,对牧人与猎马进行了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几个词初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你可以试着换个词,却是不能够的,看似很俗,细想起来那画面却是如现眼前,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所以作者的用词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导学生归纳这两联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光色交融,远近交错,动静结合的写景妙笔)如果作者能与他们谈笑风生,共享成果那该是多么惬意啊。
但他认识这些村人吗?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抒发了怎样的情怀?作者采用什手法来传达这种情怀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这里作者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而且还要跨越两千多年去寻找知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旷古的落寞,旷世的情怀啊!五、精读课文,写作探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诗歌讨论思考:(就近讨论)1、本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在诗歌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这首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一改南朝以来诗风的奢华艳丽之风,给人以朴素清新之美,“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很是难得。
2、这首诗是唐诗中的什么体裁,你怎么看出来的?这首诗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老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律诗特点)六、作业:将此诗中写景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