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资本积累的机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探讨。
**剩余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剩余价值”一词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取的利润,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不同于商品价值,它是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概念之一。
**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将劳动力用于生产商品。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中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等于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则超过了劳动者所得报酬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用于资本的扩张和积累。
**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被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来完成。
资本家通过出售劳动者生产的商品,获得超出生产成本的价格,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策略来最大化剩余价值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概念、产生和实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理论经济学中的时间价值理论
理论经济学中的时间价值理论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逆转的资源。
效率和决策的关键就在于对时间的合理利用。
理论经济学中的时间价值理论,指的是根据时间的不同,衡量资金价值的变动。
时间价值理论对于投资决策、资本预算和项目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经济学中,时间价值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资金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的价值。
这是因为时间的推移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未来的一美元不等同于现在的一美元。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利息和风险。
首先,利息是使资金的时间价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持有资金的人可以将其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因此,如果给予两个相同金额的资金,一个是现金,一个是未来的现金,那么持有现金的人就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使得未来的一美元比现在的一美元更有价值。
其次,风险也是时间价值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
未来的现金流可能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通货膨胀、经济变化、政策风险等。
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导致未来的现金流的风险增加。
相比之下,现金是一种无风险的资产,其价值在时间上是稳定的。
因此,未来的现金流会因风险的存在而减少其价值。
在投资决策中,时间价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投资项目的回报和风险。
通过计算项目的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可以确定项目是否值得进行。
时间价值理论还指导着资本预算的决策,即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选择最具效益的项目。
通过比较不同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可以选择最具有经济意义的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价值理论并不只适用于财务领域。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考虑时间的价值。
人们常常需要在各种选择之间做出决策,花费时间在某项活动上可能意味着失去其他机会。
因此,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时间成本和收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时间资源,提高我们的效率。
总之,时间价值理论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通过衡量资金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变动,帮助人们做出投资决策、资本预算和项目评估。
经济科学中的价值理论
经济科学中的价值理论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概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一直致力于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原理。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物品和服务比其他物品和服务更有价值。
价值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包括购买和销售商品,投资,生产,雇佣劳动力以及销售土地和资产。
价值理论有多种形式,但它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供求关系、生产成本以及人们對商品的价值判断而展开的。
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中交易双方的需求和供应不平衡造成的价格上涨或下跌。
该理论认为,当某种物品供应量低于需要量时,其价格将上涨,这时人们愿意为了获得这种物品而支付更多的钱。
当供应量高于需要量时,其价格将下跌,这时人们在为这种物品支付金钱时心态的整个态度会发生改变。
第二部分:经典价值理论经济学家Adam Smith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经典价值理论的理论,被誉为价值理论的基础。
它认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成本。
这一理论认为,当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在竞争之后达到相同的销售价格时,生产成本低的商品将具有更高的利润率,因此制造者会制造生产成本低的商品。
这种市场机制在整个市场中促使更少的糟糕的商品供应,而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被大量生产。
第三部分:边际效用理论在19世纪末期,经济学家开始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至个人的行为及其对供需关系的影响。
边际效用理论在这时诞生,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其边际效用的评估。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一个人对每个额外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
例如,当一个人饿了,第一口食物的边际效用非常高,但当他吃饱之后,每一口食物的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
边际效用理论揭示了两件事情:一是不同人对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二是当达到特定数量的兴趣点时间,边际效用会减小,因此,对于同样的商品,需求者要获得相同的效用,价格可以不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也会变化。
第四部分:主观价值理论在20世纪初期,经济学家Menger提出了“主观理论”,他认为,物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每个人自己的需求、利益和心理决定。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及其所探讨的价值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商品生产关系以及商品交换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矛盾作出了重要论断。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以及价值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剖析其内涵、逻辑和意义。
### 一、价值理论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价值理论是指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价值的社会性和劳动的价值规律,因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价值理论的内涵首先涉及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物品,而作为价值则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存在。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关注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劳动时间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普通的社会平均劳动力水平进行衡量的。
最后,价值的实现问题也是价值理论的内涵之一。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的等价物的交换,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 二、价值规律的阐释价值规律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关系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律是由商品生产关系本身所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基本矛盾的表现。
首先,价值规律表现为商品交换的等价物比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规律决定着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进而决定商品交换的实际结果。
其次,价值规律涉及到劳动生产率、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会影响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影响着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的运行。
最后,价值规律还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利润产生的重要基础。
### 三、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的意义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和基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阐述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理论主要探讨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因素,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价值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具体体现为劳动价值。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不是商品的实际成本。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客观规律,对于分析商品交换、价格形成和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劳动者所得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不仅创造出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还创造出超过自身生活所需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持续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加深的根源之一。
通过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社会变革。
这一观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剖析,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中价值理论分歧的实质与原因
经济学中价值理论分歧的实质与原因一、导言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是探讨价值产生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理论,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然而,对于价值理论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在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对价值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本文将从实质与原因两个角度探讨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分歧,并通过案例来进行相关分析。
二、实质分析1. 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分歧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主张商品价值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相等,这被称为劳动价值论。
而边际效益论则认为商品价值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
两个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规律,分别是价值规律与边际效用规律。
这两个规律从基础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难以调和,导致两个立场之间一直存在分歧。
2. 全要素生产函数与资本边际效益理论的分歧全要素生产函数是一种综合反映资本、劳动和技术的生产关系的工具。
全要素生产函数强调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协同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
而资本边际效益理论则认为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把资本的提高和生产率提高这两者等同起来。
两个理论之间的分歧体现了经济学中的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不同观点。
3. 正统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歧正统经济学主张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保持社会效益最大化,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在资本主义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局限性,社会主义下国家应该对市场实施调节。
两个理论由于对市场机制的看法产生重要区别,导致经济学中存在思想分歧。
4.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交换过程中个体的决策行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
两个领域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存在可观的分歧。
5.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分歧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调控对于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而新古典主义则认为市场机制具备在没有政府干预下自我调节经济的能力。
两个理论存在区别,是经济学史上的一重要分歧。
经济学中价值的定义
经济学中价值的定义价值是一个经济学中的关键词,它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重要性或有用程度。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通过供求关系决定的,而这种供求关系是由价值的定义所衍生出来的。
在经济学中,价值具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最基本的定义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
斯密认为,价值是由商品的劳动成本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花费的成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
例如,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所决定的。
他认为,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不仅由生产成本所决定,还受到供求关系、货币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重视消费者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新的定义。
他们认为,价值是由商品所能带来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
在这种定义中,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还受到消费者个体的喜好和需求的影响。
尽管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价值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同意一个观点:价值是一种主观的概念。
不同的人或组织可能会对同一个商品或服务有不同的价值评估。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一瓶水可能会被认为是无价之宝,但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价值就会受到市场供求、品牌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价值的定义也在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将“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价值的定义会考虑到资源利用率、环境影响等因素,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成本。
总的来说,经济学中的价值定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它不仅涉及到生产成本、供求关系、货币等经济学基本理论,还受到消费者需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理解和应用价值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得到更准确、全面的价值评估结果。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价值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和研究价值的产生、交换和分配等过程,试图解释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理论建模。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并解析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一、劳动价值论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使用量和时间来决定的,并且价值是通过劳动力的交换来实现的。
1.2 劳动价值论的批评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尤其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杰文斯和门格尔等人,认为劳动并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除了劳动时间外,市场需求、稀缺性、个人感知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二、边际效用理论2.1 杰文斯的边际效用理论杰文斯是边际效用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
2.2 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边际效用理论随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他经济学家,如巴斯托、帕累托等,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曲线等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变化。
三、主观价值理论3.1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门格尔是主观价值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费者主观评估所决定的。
根据主观价值理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
3.2 主观价值理论的发展主观价值理论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扩展和细化。
其他经济学家,如卢森堡、邓宁等,提出了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平衡和心理价值等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研究。
四、比较优势理论4.1 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里卡多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仅受到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影响,还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
价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价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以其严谨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而闻名于世。
其中,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价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一、价值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商品价值的学说。
它主要探讨商品价值形成的原因以及价值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以及供求关系等。
劳动价值论是由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
边际效用是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指的是消费单位每次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得到的额外满足程度。
供求关系则是指商品价格在市场中由供求双方的关系决定。
这些原理构成了价值理论的基础,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1. 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价值理论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分析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框架。
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供求关系则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格。
通过对价值理论的应用,经济学家可以深入分析不同行业和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价值理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以边际效用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经济学家评估资源配置的效果,并分析不同资源配置方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通过价值理论的应用,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经济政策的制定价值理论在经济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确定适当的价格管制政策,以保持市场的平稳运行。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可以指导政府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提高就业率和劳动者福利。
价值理论为政府提供了决策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
4. 经济增长的推动价值理论在经济增长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着人类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其中价值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价值理论探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价值决定因素,它不仅对于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实践中的经济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经济学的影响价值观是评价事物好坏、重要性和意义的标准。
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对经济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被视为价值观念的核心,而在计划经济中,社会利益被放在更高的价值层面。
因此,价值观念对于经济决策、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较早提出的价值理论之一,它主张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按照这一理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格应该反映出劳动价值。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面临着一些争议,例如无法解释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差异以及技术变革对价值的影响。
三、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价值理论之一。
它认为,价值取决于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即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对满足需求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同一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消费量的增加递减。
边际效用理论对于解释选择行为、消费决策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主观价值理论主观价值理论是边际效用理论的延伸,强调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观评价决定了其价值。
根据这一理论,不同人对同一商品的需求和价值可能存在差异,个体的主观意愿被视为决定其购买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关键因素。
主观价值理论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价值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理论在现实经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边际成本来确定定价策略;政府制定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社会价值和边际效应;个体在购买决策中会权衡边际效用和价格等因素。
六、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创新,价值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和拓展。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在《赋税论》著作中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其中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体现了朴素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资本也同劳动和土地一样要参与分配,他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根本源泉。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了“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并阐明了“商品的价值量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的观点。
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完整地提出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即劳动、资本和上地创造物品的效用,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由此得出了以效用(人们从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为基础的价值论。
到19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约翰?穆勒把价值论进一步演变为供求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取决于供求、供求又受生产费用的支配,从此,生产费用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
接下来我将具体介绍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发展历史。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价值来源问题的不同认识。
根据价值来源的不同认识,可以把价值论分为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持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有威廉?配第、斯图亚特、布阿吉尔贝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和约翰?穆勒。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商品的价格分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其中自然价格就是价值,他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价值量的大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认为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量来决定。
另外,它还认识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他区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认为只有当与生产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能表现为价值。
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相较于重商主义的价值理论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缺陷,如,他所说的自然价格是指商品的相对价值,而且还是一金属货币表现的相对价值,这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知识点总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一重要理论的各个方面。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基石。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我们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关心的并非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而是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为其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用于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使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然而,这种方法受到工人身体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
这样,工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剩余价值的增加。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西方经济学中的时间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时间价值理论时间价值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投资和决策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对个人和企业决策的影响。
一、时间价值理论概述时间价值理论认为在给定风险和报酬条件下,未来的货币或利益价值低于同样数量的现在货币或利益价值。
换句话说,人们更倾向于立即获得好处,而不是等待相同好处的延迟到来。
时间价值理论有三个基本概念:现值、未来值和折现率。
1. 现值(Present Value):即指将未来的货币或利益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现值可以通过将未来金额除以折现率得出。
2. 未来值(Future Value):指将现在货币或利益在未来某一时间点的价值。
3. 折现率(Discount Rate):即反映了货币或利益因时间推移而减少的速度。
折现率可以根据风险、市场条件和投资者偏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时间价值理论的公式时间价值理论的公式为:PV = FV / (1 + r)^n其中,PV代表现值,FV代表未来值,r代表折现率,n代表时间期限。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在未来某一时间点的货币或利益在现在的价值。
三、时间价值理论的应用时间价值理论广泛应用于金融和投资领域,对个人和企业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资本预算决策:企业在做出资本预算决策时,需要考虑项目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并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以评估项目的价值。
时间价值理论提供了一个计算和比较不同时点现金流的方法,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2. 理财规划:个人在进行理财规划时,可以利用时间价值理论估计不同投资方案的回报。
通过计算投资的现值和未来值,个人可以优化投资组合,最大化财富增长。
3. 贷款和借贷决策:在贷款和借贷决策中,借贷方可以通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确定贷款或借贷的成本。
时间价值理论帮助借贷方评估借贷方案的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
4. 保险决策:购买保险是个人或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兴起,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学体系。
二、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即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本质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私有制成为社会生产力正常运行的阻碍,因而马克思主张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机制,并预示了经济危机的出现。
他认为,资本积累不断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也内在地催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一观点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广泛接受。
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建立计划经济、实行公有制等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和改进,对于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人类共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了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源、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以下是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价值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观点。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劳动价值论的优点在于它揭示了价值的源泉,即劳动。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它忽略了生产过程中其他投入要素如土地、资本等对价值的影响。
其次,它无法解释不同劳动生产率下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最后,它也忽略了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价值的影响。
二、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够带来的效用或满足程度。
该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孔德提出,后来被约翰·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效用价值论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主观感受,这与现代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难以进行客观衡量。
其次,效用价值论无法解释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价值的影响。
最后,效用价值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价值的影响。
三、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费用。
该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后来被德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进一步发展。
生产费用价值论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要素对价值的影响,并解释了商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它忽略了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和价值的影响。
其次,它无法解释不同生产效率下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最后,它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价值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经济学中有根本对立的两种价值理论: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
所谓的客观价值论,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观的、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本质的客观的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
一般这个客观价值指的是劳动价值。
而主观价值论则是指所有的物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价值,只有人对它的判断,人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主观价值论认为:
凡是客观价值论能够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一辆名贵的跑车,客观价值论认为,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里面凝聚的贵金属、技术含量以及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多一点。
主观值论的解释是:人们喜欢它,看重它,所以它就名贵。
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
一位明星,花几秒钟喝一瓶矿泉水拍下来的广告,值很多钱。
而普通人也喝矿泉水,但拍下来的视频就不值钱。
这两段视频里凝结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是差不多的,但市场价格却相差很大。
这客观价值论没办法解释,但是主观价值论能解释。
人们看重的是明星效应,因为明星短缺,普通人并不短缺,所以视频的价差悬殊。
同一张家庭老照片,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珍贵,对有些人却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呢?从客观价值论上看,它得不到解释,而主观价值论就可以解释得很明白,是因为有些人看重它,它就有价值。
比起客观价值论,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
据客观价值论,人们只要在一件商品里付出了劳动,这件商品就有了价值。
但是主观价值论认为,人们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心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需要它,能不能把它卖出去。
在计划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投入导向,只要工厂投入了建设,人们努力了生产,就算是创造了财富。
但是在商品经济中的是需求导向。
如果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买,就算花出再多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客观价值论认为:
当今经济学领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和边际主
义价值论。
这两种价值理论长期对立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互对立的经济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度量社会财富,由此说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面对劳动的相互关系,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一雇佣劳动制度中,一部分人出了生产资料而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由此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
边际主义价值论说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仅从物对人的满足程度来述说社会财富,因此无法说明人们面对劳动时的社会结构。
边际效用价值论对劳动价值理论缺乏深人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而只是从一些表象出发,简单地否定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种简单化的否定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了人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价值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一个范畴,它的创造始终只是与人的劳动相联系。
要说明这一点,就必须从理论上论证除了人的活劳动以外,其他的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从理论上说明科学技术作为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和物化劳动都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将价值和使用价值分开,赋于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说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再把价值和价格分开,认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超级明星为什么能得到每小时以十万元计的收入,这实际上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因为超级明星只有一个,而他的追星族有成千上万。
这种供与求的关系是超级明星之所以能够得到每小时以十万元计的收入根本原因。
物以稀为贵,如果现在的超级明星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十个,那么,现在的超级明星决不可能得到每小时以十万计的收入。
或者,他的演唱会不是一年演一场,而是每天演一场,同样也不可能得到每小时以十万元计的收入。
是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并不涉及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
如果有了比超级明星更红的新星,或者超级明星由于年龄的关系失去了当年风采。
这时他也许每小时只能以千元、百元来计了。
唯一真理论认为,看看两大价值理论的内容和相互间的辩论,我
们可以发现,两大理论尽管互相挑对方的毛病,但它们被挑出来的毛病却都能自圆其说。
只不过因为各自立场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假设起点。
比如,主观价值论认为客观价值论的解释太狭隘了,很多不具有客观价值的东西它无法解释。
客观价值论就把价值拆成价值和价格两部分,客观价值解释不了就用价格来解释。
主观价值论说客观价值论这样分类就把简单的搞复杂了,用复杂来迷惑人;客观价值论说主观价值论不分类就无法深入了解,就太浮浅了。
主观价值论说就只需要研究表面的东西,从地表任何一点深挖下去都是地心火,研究火山爆发不需要研究整个地心火,只需研究火山为何会在地表这个地点而不是那个地点爆发,用整体来解释表面就用力过猛了。
既然经济学两大价值理论的尖锐对立,只是站在自身立场的对立,但它们都能自圆其说,那么完全可以认为,这两大理论都是正确的,站在各自立场上的正确,站在旁观立场上的正确。
也因此,正确的价值理论可以不止两种,将两者加以结合的客观效用价值理论也正确,这是第三种,还可以有第四种、第五种等。
唯一真理论认为这些价值理论都可算真理,但可因阶级立场不同而选定合适的当正确的。
这些价值理论因竞争,相互学习,渐近趋同。
这些趋同的,就是唯一论所欣赏的。
比如劳动价值论,就认为效用价值论的基数效用,接近于劳动价值,被效用价值论抛弃而使用序数效用。
效用价值论认为,价格就是价值,价值就是效用,劳动价值论故意捣鼓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是用同义重复的方法强行洗脑。
比较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可以看出,它们有趋同之处。
这些趋同之处,唯一论认为可作统一经济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