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合集下载

关于价值的确定的五种理论

关于价值的确定的五种理论
阿毛说:"我买东西老吃亏,看来我要好好学习孙子兵法."
阿毛说:"听您这么一说,我感觉还真是这么回事.卖家先报个高价,我还个低价,然后卖家往下让,我往上让,当双方的价格达成一致了,就可以成交了."
大老板说:"没错,一开始,买卖双方都会刺探对方的心理承受价位.从孙子兵法来说,叫知己知彼.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实实在在地发现,买家的最高心理承受价位,和卖方的最低心理承受价位,中间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这桩交易总的利益.比如,你对这件衣服的最高心理承受价位是100块,卖家的最低心理承受价位是40块.那么这场交易总的利益就是60块.你们将为这个60块进行博弈."
大老板继续说:"到了你们讨价还价的时候,你们会换位思考,你会估计,卖家最低多少钱能卖给你,他的底线是多少,也就是在估计,衣服的成本,这个时候,你充当了生产费用论学者.同时,卖家也在估计,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钱,你的底线是多少,也就是在估计,衣服给你带来的效用价值,这个时候,他充当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学者."
四,供求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但是对于商品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却没有给出答案.
五,均衡价格论,是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综合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各种价值理论,提出的.在均衡价格论中,商品价值是由影响商品供求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论改变了价值决定因素一元论的定式,使价值成为效用,成本费用,供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并以均衡价格的形式出现.此后,均衡价格论一直被西方经济学沿用,成为一种在西方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价值理论.
大老板用手点了几下鼠标,阿毛看到了下面的文字:
人类对价值的认识,是对商品经济本质的一种基本认识.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析【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面上对立,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严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目的作用和适用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人物,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和最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是鲜明的。

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起来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概述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

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来源于主观评价。
边际效用价值论不劳动价值理论的联系
商品使用价值的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 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 在于“如何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不使用价值是统一不商品体内的两因素, 二者互相依赖,丌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 乎同样重规使用价值。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他 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 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 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
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 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 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 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収展的资产 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 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叏决于效用,
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丌
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一.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 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第二. 二.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 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产生使用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
映的是人不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 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丌同

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

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

第4卷第2期2021年3月深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Vo4. No.2Mar. 2021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贾淑品 于树杰 徐朝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其中“劳动二重性”学说被看成《资本论》三个新要素之一。

但是伯恩施坦却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成“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把其当成一种主观的想象。

第二国际理论家意识到伯恩施坦这种思想的危险性,对伯恩施坦“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错误言论进行了批判。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存在,是现实到可以拿来剪裁、捶打、秤量和模压的。

伯恩施坦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在于他故意曲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攻击辩证法,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考茨基认为,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的深入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从而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理解当代生产方式的钥匙”,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研究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说明当前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部分雇佣和异化现象,科学回答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关键词] 第二国际理论家 劳动价值论 论争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C97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983X(2021)02-0120-09收稿日期:2020-09-29*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2020BKS008);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晚年恩格斯与第二国际理论家政治观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2017ZDIXM172)作者简介:贾淑品,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带头人,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研究;于树杰,硕士研究生;徐朝哲,硕士研究生。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孰对孰错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 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而效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商品的效用决定.劳动价值理论起源于英国的亚当·斯密,中经英国的李嘉图及威廉·汤普逊的发展,终于德国的马克思。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国富论》中提及了商品拥有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

他认为不同的要素收入拥有一个受社会情况影响的自然率,这个自然率构成了自然价格,也被称为商品真实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自然价格代表所生产的就是制成品的交换价值,因应市场的供求情况有所增减成为市场价格。

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一个明确的尺度以量度要素收入的多少。

他提出谷物或者工人的劳动量都适合作为这尺度。

他认为一般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量,两者必须成正比. 但亚当.斯密的理论缺陷在于把劳动量或者劳动这行为不加区别地使用,某时候劳动量被认定为新增商品价值的来源,某时候则称他们能够量度价值,一物既证明另一物的存在,也是那一物的计量标准,理论上显然存在一种论证的缺陷。

关于劳动量如何量度,斯密也没有清晰的说明。

李嘉图把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加推广,他首先肯定亚当·斯密的理论. 他随后察觉到亚当·斯密间断地使用两种价值尺度:谷物和劳动。

李嘉图加以补充亚当·斯密理论内的那种劳动不是生产的劳动量,而是透过商品交换得到的劳动量. 嘉图指出不论谷物还是劳动,甚至金银,这些量度媒介同样是“可变”,其价值会发生波动。

他列举出亚当·斯密前后矛盾的言论以论证只有生产的劳动才能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多继承自李嘉图的理论,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一人独创,马克思只是结合和整理了1820年代至18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成果,并且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名词用作分析,重新解释整个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一定帮助。另外,边际效用价值论还曾指出:商品的效用价值会随着商品 数量的增多而降低。解释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原格的变动 情况 [2]。
2.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中,边际效用价值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边际效用价值以 个人的主观意愿为主,通过人们对商品实用性的看法来决定商品价值,忽 视了商品的制造过程,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在效用价值论下,商品 生产需要根据人们需求来进行,商品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们对 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商品价值也会出现争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为主体,用劳动力来决定商品价值,对商品市场价格 的调动无法解释。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效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太过重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忽视 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毕竟社会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由 于人们对商品的评价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无法固定,不利于对商品市场进 行宏观调控。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与互补 3.1 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一方面与劳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 主观意愿决定。在商品形成后,能被人们所接受才是其真正价值体现。因 此,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价值论是具有一定科学的,同时也是现代商品价 值形成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而言,其认为商品价值与用途是 对等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存在统一与互补。 3.2 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前提,也是商品价值的主 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而言,其将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 求联系在一起,太过于重视个体主观意愿,忽视了商品的行程过程。在效 用价值论下,无法对面包与房屋的价值做出解释,在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面 前,显然对面包的需求更多,但实际情况下,房屋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面包 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不能以此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与人们的需求共同来决定的,一方面, 劳动力可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足够的劳动力还可提高 商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价值内 [3]。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共同控制商品价值, 在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需求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确 保商品市场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宗伟 . 效用价值论 , 还是劳动价值论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 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3):29-39. [2] 葛浩阳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 比较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2015(7):19-24. [3] 戴真真 .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 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商业文化 ,2015(9):194197.

何祚庥院士发言讲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何祚庥院士发言讲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劳动和效用相统一的新政治经济学?(2017年6月13日的讲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何祚庥(一)人们有可能建立一个将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相统一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吗?a)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

在中国,樊纲教授写了一本书,《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在西方是萨缪尔森教授在他的第19版的《经济学》里写了一篇《一个折衷主义者宣言》,呼吁“左”、“右”派的统一。

当然,萨教授将“统一”称之为“折衷”。

b)本文作者曾长期在理论物理里参加工作。

在物理学史上也有一个长期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光是粒子,还是波动?这两种理论,整整争吵了200多年。

最后是在1905年,在爱因斯坦讨论光电效应的一篇论文里,引入普朗克常数h,统一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

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人们对光的本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波动和微粒的分歧,走向“波粒二象性”的统一。

这就导致20世纪的物理学的大革命,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里的纷争,至今已有150年。

那么,人们能否从物理学里从争论到统一的历史经验的学习里,构造一个新的理论,解决已持续150年之久的争吵?或者说,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间,我们是否也成为这两大理论体系架起一座桥梁?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是将科技进步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当代经济学就又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最主要的成就,是罗伯特·索洛等人引入一个“衡量单位总投入和总产出的生产率”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A。

经济学就由“土地劳动和资本”,加上“科学技术”,成为“四个轮子”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第485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仍然停留在只讨论“三要素”的水平。

人们能否也能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或科技进步和市场进步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四要素”的“新”政治经济学?这是“时代”向所有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不能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评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评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评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张培刚(一)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是熊彼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综合地表现了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反动观点;暴露了他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诬蔑社会主义、散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观点的反动面貌。

熊彼特于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Moravia,今捷境内)特利希镇(Trieseh)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是庸俗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和维塞尔(Friedrieh von Wieser)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Otto Bauer),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修正主义分子希法亭 (Rudolf Hilferding)等人。

随后两年,熊彼特游学伦敦,向另一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登门求教。

他还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等人。

1909—1918年,他先后在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兹(Gzernowitz)大学和格拉兹(Graz)大学任教授,中途曾以互换教授名义赴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短期讲学,并获得该校名誉博士学位。

1918年,他以党外“经济专家”身份,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化委员会” (Sozialisierungs-Kommission)的顾问,该委员会的领导人是考茨基、希法亭之流。

1910年2月,由于奥托·鲍威尔的推荐,熊彼特被任命为奥地利共和国的由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社会党组成的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是年10月,因亲英、法并反对工业国有化等等,与社会民主党人意见不合而去职。

1921年他任维也纳私营皮达曼银行总经理,1924年银行破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通过对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和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得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过程,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是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交换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种商品的量的关系和比例即为交换价值。

而交换价值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所有商品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物,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它体现着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就是价值。

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因素出发进一步引导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建立,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解决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问题。

第二,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揭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应该由生产它的抽象劳动的量来计量,而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计量商品价值量的只能使用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同时,这个价值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第三,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和交换过程的研究,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庞大的各种各样的商品,一极是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现在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第四,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工人的劳动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并且工人的劳动会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de)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de)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de)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de)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de)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de)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de)对他种货物(de)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de)真正尺度.”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de)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de)生产,商品(de)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de)三个根本源泉.”等等.斯密(de)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de)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他批评斯密“只有人(de)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de)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de)劳动加上力与资本(de)作用.”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萨伊所讲(de)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de)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de)效用.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de)基础,物品(de)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de).”萨伊(de)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后来,边际学派又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de)劳动价值论.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de)基本观点,批评斯密(de)价值概念自相矛盾.他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商品(de)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de)货币表现等等.马克思还批评萨伊(de)“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de)分配公式,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和萨伊(de)效用价值论都来源于斯密(de)价值论,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演变关系如下: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de)焦点是对“创造”(de)理解问题.汉语词典(修订本)(de)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de)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de)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de)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de)观点是正确(de).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de)主体,只有人(de)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de)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de)劳动是不可缺少(de),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de)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de)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de)价值观.(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财富(de)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de)源泉.争论(de)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de)理解问题.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de)看法就必然不同.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de)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de).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de)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de)因素,来源于人(de)劳动.自然资源与人(de)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源泉.“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de)源泉.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de)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de)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de)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三)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de)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萨伊(de)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de)阶级性.这个问题(de)关键是对“剥削”(de)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de)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de)理论基础.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de)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de)基本分配原则.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de)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de)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谈.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联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研究对象都是商品(de)价值,只是由于研究(de)重点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de)认识.效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de)方法,从财富(de)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劳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交换价值,采用定性分析(de)方法,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讲到价格等.科学(de)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分析,系统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要研究使用价值,而且要研究交换价值;还要研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联系,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de)区别,才能得出科学(de)结论.(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认识是相同(de).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de))(de)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de)表现.”“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de)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e)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de)东西来处置,他(de)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de)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de)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de)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是财富和价值(de)源泉.(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de)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格是由价值决定(de),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e).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de),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de)均衡价格.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de)价格是由什么决定(de)“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de)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de).”他还指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其实,商品价格与货币密切相关,离开货币就谈不上价格.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统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说明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都有自己(de)一定道理,需要继续研究.形而上学(de)思维方式是:“非A即B-.辩证法(de)思维方式是“亦A亦B".正确(de)研究方法应是求同存异,发展创新,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创立新(de)商品价值论.商品(de)价值是什么这不是单纯(de)经济学间题,而是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de)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de)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de)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de)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de)外界物(de)关系中产生(de)”.商品(de)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de)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de)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de)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de)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de)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de)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de)消费需要.在商品社会中,人从整体上(不要理解为个人)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de)劳动产品,生产(de)最终目(de)是为了满足消费(de)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de)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de)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de)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de)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药品),交换价值消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de)价值.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商品(de)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de)需要.任何社会(de)商品生产,最终目(de)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de);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生产和消费(de)关系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de)关系,从而决定整个国民经济(de)运行.商品(de)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de)商品,具有不同(de)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de)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de).商品使用价值(de)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de),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de)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de)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de)生活需要,解决(de)是温饱间题.我国经济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已经走过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还没有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de)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de)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此外,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de)生产积极性.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过期食品、药品也拿去出卖,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人被伪劣食品、药品毒害致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de)合法权益.商品(de)交换价值是商品(de)经济价值,即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de)直接目(de),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de)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de)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de)发展过程中,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也发展变化:从简单(de)价值形式到扩大(de)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是不明确(de),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de)性质,交换双方获得(de)都是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de)交换价值就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de)逻辑关系是:商品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物质承担者,这个“物质”就是商品(de)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如食品腐烂变质),数量再多也不顶用,等于零. 商品(de)交换价值与价格、数量成正比.商品(de)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优质优价),与数量成反比例方向变化(薄利多销).劳动生产率(de)提高可以增加商品(de)产量,与交换价值成正比;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考虑(de)是买什么(品种)买多少(数量)好不好(质量)贵不贵(价格)这是经济生活(de)基本常识.商品(de)价格就是货币与商品相交换(de)比例关系,即单位商品交换价值(de)货币表现(亦称单价).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这个公式不仅包括各种商品(de)各种价格,而且反映了价格变化,即供求规律:在自由竞争(de)市场上,个别商品(de)市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de).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de)内因,市场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价格,生产者有利可图,才会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停产或转产.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de)外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求平衡,价格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是市场经济(de)价格规律.价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整个社会(de)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de).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保持商品价格水平(de)基本稳定,防止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陶善信【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商品的产生源泉——劳动的实际消耗量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平等性,即等量劳动耗费应得等量补偿;而效用价值论是通过直接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最终有用性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竞争性,即每一劳动量应产生最大的效用.两种价值论从定义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还存在互补性.历史上受权力干扰和资源流动不畅的影响,在商品分配中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常常出现不公平竞争,导致等量劳动耗费不能得到等量补偿,而过度强调平等性,又可能牺牲竞争性,降低劳动的有用性.【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平等性;竞争性【作者】陶善信【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3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一环,每个人能分配多少产品,取决于社会对每个人在商品生产中所作贡献的评价,社会对每个人贡献的评价最终转化为对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的价值就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生产者的贡献。

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对每人在社会大生产中付出多少(劳动)进行比较,二是对每人产出多少进行比较。

在经济学发展中,分别从这两个维度产生了两种评价体系,也就对应着两种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正统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剖析(一)基本内容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认识价值的。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价值附着在商品上,是一定的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

1.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中凝结着人类劳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由于交换的目的,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

而决定交换价值的正是价值。

可见,有了商品交换,才有了价值的存在。

那么,价值构成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还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呢?马克思是从价值形成的源头即物物交换开始分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经济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经济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经济学.txt 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和以庞巴维克为代表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之一。

后二者是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其意图在于批评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总体上相互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论经济学者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不断传入,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使国内一些人在价值决定问题上发生了动摇。

不断有以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刊出,批评者多持以下观点,他们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或认为商品市场价格是由物品满足主体欲望的能力决定的,即主张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这些批评使许多并不真正了解西方两种价值论的人产生了疑惑,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这三种价值论的比较分析来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种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在这里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显然马克思也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却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

作者: 王进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58309部队政治处
出版物刊名: 财经科学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现代微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交换价值;商品价值;价值决定;市场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支柱
摘要: <正> 把这两个迄今为止还一直被认为是截然对立的价值论放在一起来进行研究,是一种尝试。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柱,这两个理论,两种学说已经在事实上共同存在于我国经济理论界和经济建设实践中了。

实践需要我们充分借鉴和参考现代微观经济学(又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中的许多科学分析方法,因而弄清楚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个理论基础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边际效用与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与劳动价值论

The Marginal Utility and the Theory of Labour Value 作者: 刘益
作者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621002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13-22页
主题词: 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边际效用;商品价值;社会需要;马克思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但长期以来,理论界没有正确地理解这个理论.本文从商品经济社会有机体出发来进行理解,论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社会性质,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特殊关系;本文澄清了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关系,进而通过引进边际效用概念,对社会需要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赋予了新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作者:任凌云黄志勇严军
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5期
一、边际效用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

边际效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无法度量一件物品的客观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二重性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价值存在于商品体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既然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不创造价值,那么就是无法解释资本为什么会有平均利润率。

三、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性
奥地利学派的物品的效用可以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对应起来,稀缺性可以和价值对应起来。

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是因为井边的人取这杯水花费劳动很少,其实这杯水也是有价值的,只是很小,其价值被人忽视了而已。

对沙漠旅行者而言,价值大事因为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花费的劳动多。

现实中有时沙漠旅行者可能愿意花出运送这杯水10倍甚至100倍价值的价格获得这杯水。

这与劳动价值论也不矛盾,因为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如果在沙漠之中建立一个基地,用于接待旅行者,那么那杯水的价格从长期来说就会等于运送这杯水的劳动价值。

四、共赢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一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加能够揭示价值的实质。

因为现实之中有很多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自然资源稀缺性使价值规律和资本平均利润率都失去了作用。

比如中国的煤炭、石油产品的价值长期高于价值,煤炭采掘业、石化行业利润长期高于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

还有垄断也使商品价格长期高于价值。

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能够更加直观反映出当今经济制度不公平性。

边际效用论的主观效用论比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论更加符合实际一些。

因为每个人对一种商品的效用认识是不同,
这种不同认识尽管不会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但是会影响日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需求的增加会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也是客观存在,使用价值是对商品基本用途的一个描述,边际效用是每个人对物品用途不同认知的客观认识。

比如对于一双耐克运动鞋,有的人认为穿鞋就是合脚就好,有的人认为耐克品牌可以带来面子。

这里的合脚就是使用价值,带来面子就是边际效用。

这就是为什么耐克运动鞋比品质完全相同不知名品牌的运动鞋价值要高的原因。

下面还分析一些人们对一种商品边际效用认知变化如何商品价值。

在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人们认为商品效用在变大时,人们就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增加,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引起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利润增加,行业利润增加就会引起其他效率更低资本进入该行业,从而导致该商品的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劳动增加,这种增加就是商品价值增加。

同理,当人们认为商品效用变小时,人们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减少,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下跌,商品价格下跌,就会引起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利润下降,行业利润下降就会首先淘汰效率最低资本,从而导致该商品的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劳动减少,这种减少就是商品价值减少。

共赢济学理论结合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共赢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资本和企业雇员共同提供创造价值的劳动,资本是过往劳动,雇员提供的是活劳动。

但是除了资本和雇员之外,稀缺的自然资源会使用该种资源生产的商品长期高于其劳动价值。

在自然资源充足、没有垄断、不存在外部性、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价值规律、资本平均利润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才够实现价值与价格的统一。

因此,共赢经济学理论对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持这样观点:一是反对计划经济政策,因为每个人对商品效用认识是不同,任何人都不能预知其他人对某种商品效用的认知,所以计划经济生产不出来能够满足人们丰富需求的商品。

现实中每个实施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都非常单一就是这个原因。

二是反对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主义,推行高资源税高福利、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管制公众性企业经营者的自由市场经济。

现实中企业对稀缺资源占有,垄断、负外部性行为构成了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的暴利剥削,公众性企业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所有者进行抢劫。

在这里就可以随便解释一个问题,就是资本本身也是劳动,不会剥削劳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不科学,有些资本可以通过控制稀缺自然资源剥削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