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在推进老城风貌保护与发展中直管公房修缮的思考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城区在推进老城风貌保护与发展中直管公房修缮的思考与

实践

摘要:由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主导功能、发展情况与实施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本次思考讨论的方向主要是传统风貌保护与实施中的对接,强调针对直

管公房特点,分别从实施经验、发展历程、政策规范、技术参考、社会环境等多

途径探索保护规划实施方法。除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情况进行

探讨外,针对实施模式多样的特点,重点对实施模式与效果、实施机制及产权问

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次讨论立足从更大范围和高度统一思考,利用工作中搭

建的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组织平台。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基层人员、

直管公房居民代表、各专业专家等进行访谈与座谈,广泛凝结社会共识,反思落

实保护规划与多年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为日后更好的履行保护古城风貌的责

任提供理论理论、经验依据。

现存的北京旧城为明初永乐年间所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很多危旧平房,历经沧桑,已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京诚集团作为东城区直管公房管理单位,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相关政策要求,结合老城房屋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的工作

实际,以确保房屋安全、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为前提。在全面保存延续老城的历史

状况和建筑风貌,保留胡同老味道,留住老北京记忆和乡愁等方面,进行深入有益的思考与

探索、实践。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模式;实施机制

一、回顾北京市旧城改造进程中胡同及平房院落的变迁及现状

(一)北京市旧城改造70年历史的简要回顾

1949年-1973年:救急救危,缺乏保护概念阶段。该阶段的旧城民居修缮和改造工作主

要停留在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增加居住面积方面。

1974年-1985年:保护理念不明确,小规模解危解困阶段。该阶段主要尝试了“滚雪球”、单位自建住房及“四合院的接、推、扩”方式。这一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当时的

居住需求,但加剧了旧城建筑密度和文物风貌毁损程度,导致危旧房数量明显上升。

1986年-2004年:保护与发展冲突,大拆大建阶段。该阶段旧城大量的危旧房使得居民

居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片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同时也导致了旧城胡同、四合院的成片

消失和古都历史风貌的永久性破坏。

2005年-2008年:旧城改造以微循环等小规模渐进式方式为主。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条例》的出台,旧城整体保护的思路正式确立。该阶段旧城保护不仅要加强文物保护

单位保护,更要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

2008年-2009年:以“修缮、改善、疏散”为原则。2007年底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居民自愿、专家指导、社会监督”方式,对旧城内房屋、街

巷进行修缮和整治工作。

2010年-2016年:以“疏散、修缮、改善”为原则。2010 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组织领导工作,将旧城改造工作思

路调整为“疏散、修缮、改善”,明确了旧城改造工作要引导人口、资源和功能同步输出。

2017年至今: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原则。北京市出台《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

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计划》;东城区制定了《东城区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方案》。疏解非首都功能,让胡同里的百姓过上现代生活。

(二)当前东城区平房院落的基本状况

原有北京的老胡同及四合院,是北京的灵魂,是民间的美学。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和

新城在居住环境上的差距日益明显,旧城基础设施滞后,居住十分拥挤,居民为了满足生活

需要,纷纷擅自搭建违章房屋,破坏了旧城历史风貌,造成现有房屋布局不合理,市政管线

布置因陋就简,间距不能满足国家现行规范。

二、通过各类工程实践,摸索老城保护的经验道路

自2000年以来,市、区政府围绕直管公房平房院落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修缮、改造和

保护工程,我单位积极参与其中,担负起老城保护的重任。

(一)主持完成南池子历史文化文保区试点项目,老城保护初见端倪

南池子历史文化文保区试点工程于2001年开始实施,项目占地6.39公顷,涉及住户及

单位1076户。按照市领导“要把历史文化保护好,保护好胡同、四合院才有文化,要突出普

渡寺的文化特点,保护好平房风貌,……要把南池子的整体风貌保护好”的指示要求,政府主

管部门、古建筑专家、文物专家及久居京城的老百姓,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经专家论证,

最终确定“完整保护历史风貌、适度疏散保护区人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修订完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

修缮改建后,试点范围内文物、有价值的院落全部得以保留。普渡寺整体保留;保留院

落31处,保留面积1.04万平方米;全面保留原有9条胡同,胡同肌理和整体风貌得到很好

的保护,总体保留面积占规划总面积的48%。建筑风格仿明清时期,全部建筑采用青砖灰瓦。危旧房屋得到改建,影响历史风貌的近10000平方米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居民住房水平有了

大幅度提高,历史风貌得到了全面保护与有机更新。

(二)继续深化对老城工程改造项目

从2003年在东四三至八条“煤改电”施点工程开始,到后期的大规模民居改善、棚户区改造等工程,我集团通过一步步摸索,在施工技法上坚持对建筑物按照传统做法进行原翻原建。工程采取上、下水入户一户一表水、电改造将绿色能源引入居民平房。在拆改修过程中,以

北京民居四合院历史风貌为表现形式进行实施,对存有安全隐患的房屋,水泥瓦屋面采取大

修翻建或挑顶的做法恢复为合瓦屋面等形式;对居民生活必需的自建房,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在居民同意的基础上,将自建房的檐头做成冰盘檐、抽屉檐、锁链瓦檐等仿古形;对存在危险或过于残破的予以重新翻建;对结构牢固外墙、自建房偏离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可

视外墙等,采用贴面砖、刷涂料、抹灰、画砖缝等措施达到与旧城风貌区融为一体的效果。

为达到保暖与恢复风貌的效果,采用塑钢窗,外加仿古的防盗钢花格栏栅。在修缮门楼、院

墙上采用修旧利旧的手段,以保护老旧遗存建筑。

总结经验,在没有实施经验,没有技术导则的前提下,我们充分探索平房区修缮方法,

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材料使用,积极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规范,并在项目中得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开创解危排险试点工程,初步尝试协议式腾退的“微循环”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