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在推进老城风貌保护与发展中直管公房修缮的思考与实践
工作报告 东城合围四合院改造
东城合围四合院改造关于东城区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调研报告第一部分是简要分析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主要矛盾,第二部分是分析解决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思路、原则,第三部分提出了根据我区情况进行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试点的几种模式,第四部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一、东城区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几个主要矛盾1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以下简称文保区)内危旧房过多,造成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矛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的规定,城市需要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或历史街区,保护是指对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等活动。
文保区内好房子多,意味着工作重点是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和整治,工作难度、资金压力等都会相应降低。
而东城区恰恰相反,在文保区内危旧房的比例超过80%,也就是说很多房子都要拆了按照古都风貌重新或部分翻建,形成了“保护少,改造多”的情况。
这样就增大了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文保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市政设施建设、房屋施工、居民周转问题等等。
2文保区的划定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北京市人民、全国人民做出的承诺,这造成文保区内危旧房改造的迫切性与配套政策法规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xx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飞速发展,以房地产经营开发为主体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开发成为主旋律。
在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开发有关的法律规范中,大多是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为主,对其他模式的城市土地开发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几乎没有。
文保区内的危旧房改造是在保护前提下进行的改造,受到古都风貌保护的限制,对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是不愿意介入的。
文保区内的危旧房改造由于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参照房地产开发的法律规范进行操作,因此,尽快出台一部比较完整的、全面的、统一的关于文保区内危旧房改造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现状观察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现状观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都风貌保护一直是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城,有着许多古建筑、文化遗址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古都风貌的保护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官方政策和规划为了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
首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古都风貌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定,明确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此外,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古都风貌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三、古建筑保护北京的古建筑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政府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历史文物,确保其原始风貌和特色不被破坏。
例如,国家图书馆、天坛等著名的古建筑都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古建筑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私自拆除和改建。
四、历史文化遗址保护除了古建筑,北京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如故宫、颐和园等。
政府加强了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展示。
例如,政府建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并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以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五、传统文化保护北京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京剧、传统曲艺等。
政府不仅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创建了京剧院、曲艺团等专门的机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六、民众参与古都风貌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政府鼓励民众参与古都风貌保护的行动,并加强了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工作,通过合作和支持,共同推动古都风貌保护的进程。
五十载北京老城保护的古建修缮实践与感悟
鼓楼 西大 街 改造 后 的四 台院 门 来源 :由马 炳坚 提供
复杂的五层冰盘檐 、六层冰盘檐等 。
.
由 于 文 化 缺 失 的 时 间 太 久 .这 些 传 承 也 逐 渐 地 消 失 了 ,因此 居 民 的 观 念 转 变 需 要 一 个 潜 移 默 化 的 认 同过 程 ,需 要 各 方 努 力 ,尤 其 需 要 修 缮 的 人 作 出
在我 ttEI]象中 5O年代 .北京 的城墙 、胡同和 四合院就已经陆陆续 续地被拆除 。当时 受苏联的影 响 ,政 府一味的强调现 代城市建设 ,保护 观念不强 , 没有充分认识到北 京城的历 史价 值 ,没有处理 好建设与保护 的关系 。当 时甚至 还有要修建一 条横穿故 宫 、东西贯通路 的计划 ,这 跟梁 思成的保护 老城的 想法是完全对 立的 。北京 曾有 的三千多条 胡同现在仅剩一千 多条 而且 其中一些里面 的景观 、建筑 已经面 目全 非 。文革 期间集 中拆 除了一批城 门 、城楼 、 城墙 ,安定 门 、德 胜门 、西直 门 、地安 门这些 地标性的城楼 都没有了 ,很 多具 有珍贵历 史价值的建筑 消失了 。直 ̄1J 十年代末到 九十年代初 ,才开始真 正 有 了 对 老 城 和 四 合 院 的 保 护 意 识 ,但 部 分 指 导 思 想 过 于 绝 对 化 ,例 如 规 定 老 建 筑 即 使 破 败 不 堪 也 不 能 翻 建 ,导 致 实 际 实 施 中 出 现 很 多 矛 盾 。
\I 2O
五十载北京老城保护 的古建修缮实践与感悟
50-Year Practice and Thinkinq 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in Beijinq
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有何经验
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有何经验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老城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更新一直备受关注。
在多年的实践中,北京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是关键一环。
老城区内众多的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和街区格局,都是历史的见证。
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比如对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注重建筑本体的修缮,还对其蕴含的皇家文化、祭祀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意义。
规划引领在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明确保护范围、更新目标和实施策略。
例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区域内的建筑高度、风貌等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
同时,在规划中注重功能的优化,提升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
多方参与的模式也为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注入了活力。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中来。
居民作为老城区的主人,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社区参与、居民意见征集等方式,充分听取他们的诉求和建议,使保护与更新工作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
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注重建筑的修缮与改造。
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对老旧建筑进行修缮,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有风貌和结构。
对于一些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
比如将一些四合院改造成民宿、文化创意空间等,既保护了建筑,又实现了经济价值的提升。
保护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改善老城区的生态品质。
同时,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是传承和弘扬老城区文化的有效手段。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老城区的文化魅力,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风貌保护区实施旧城改造存在问题的思考
138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8.3
二是文物资源丰富,风貌破坏严重。区域内有各类文物 30 处,其中国家级 2 处,市级 10 处。居住和办公等不合理使用 19 处, 未实现对外开放利用。同时约占房屋总面积的 10% 的违法建筑, 挤占了大量公共空间,历史风貌破坏严重。
三是公房自管房多,房屋破损程度高。共有房屋 17006.5 间, 面积 37.5 万平方米。其中私房约占总面积的 19%;直管公房约 占总面积的 31.8%;单位自管产约占总面积的 49.2%。此外,区 域内有中央戏剧学院等 5 处中央单位,以及部分军产院落。
关键词:历史风貌保护区;旧城改造;直管公房;异地平衡
引言
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 标,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旧 城区中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其现有的城市格局、经济模式及生 活方式已明显暴露出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本文即以南锣鼓巷 项目为例,积极探索历史风貌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与更新发展 的新模式。
一、历史风貌保护区旧城改造基本情况
(一)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程。历史风貌是指反映历史文 化特征的城镇、乡村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面貌,而城 市历史风貌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历 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 保持和延续历史风貌是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是建设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城市 历史文化特色的基体规划问题。为切实保护首都城市历史风貌,整 体片区旧城改造的风格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与统一,必须由政 府主导,通过城市设计统一风格与规划后才能进一步实施旧城 改造。而旧城居住片区腾退实施的不确定性与规划设计工作本 身又相互制约,城市设计的可落地性无法完全保证。
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思考
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思考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北京 100101 )[摘 要] 通过分析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文化内涵挖掘和表达方面的经验做法,阐述了北京老城保护认知从“老城是需要大拆大建的旧城”到“老城整体保护是包括文物、古建、周边环境建设和文物管理的系统工程”的提升,进而提出以中轴线申遗为引领,贯彻系统保护的理念做好老城生态景观建设,科学挖掘老城文化内涵及其现代化表达的老城整体保护思路。
[关键词] 北京老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1286(2021)01 —0030—06近年来,通过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2021年颁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人们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概念认知越来越深入,尤其是通过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人们对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认知越来越深入,对文物保护的国际标准了解越来越清晰。
以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文物古建筑的一个点、一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保护北京老城整体的传统风貌。
北京老城整体的传统风貌可以概括为:人字形屋顶的青砖灰瓦民宅建筑,烘托红墙黄琉璃瓦的宫殿建筑群,蓝绿交织的河湖水系是北京老城的基本色调;以中轴线为骨架,以胡同四合院编织的棋盘式街道,形成平缓的城市天际线是北京老城的传统风貌。
北京老城是一个整体,要严格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界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进行,其中包括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周边区域,重点是老城和三山五园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九个方面。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又明确提出要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
明确对老城保护内容有中轴线,“凸”字形城廓,明清皇城,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传统胡同、四合院,传统地名、历史文化街区、古树名木和大树,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城市平缓开阔的空间、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坛庙等其他相关遗产等。
更新_保护_协调_以东城区为例论北京市旧城改造的难点对策
同时 ,东城区因其优越的区位 条件 ,土地资源往往具有较高的经 济价值 ,按照北京市的基准地价方 案 , 东城区土地类别分属于 1~6 类区 ,是北京市的高地价区域 。从 1994~1998 年的土地出让情况看 , 住宅项目平均毛地价 3145 元/ 平 方米 (土地) ,综合性项目 8268 元/ 平方米 (土地) ,土地级差效益的发 挥正是旧城改造的重要推动力 。 如果不能提高使用强度并予以优 质优用 ,将会给土地所有者 (政府)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相应会减少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 同 样 ,有限的容积率抬高了单位建筑 面积所承担的土地费用 ,使项目收 支不易平衡 ,商品房单方成本甚至 高于市场价格 ,南锣鼓巷等 5 片危 改区就因处于平房保护区内 ,容积 率不足 1 , 资金无法平衡 , 面临撤 项。
3.“数量”与“质量”之争 欲速则不达 。这是北京市 (特 别是东城区) 旧城改造的真实写 照 ,尤其反映在危旧房改造上 。90 年代初 , 北京市曾希望用 10 年时 间完成市区的危旧房改造 ,没有成 功 ; 后来 , 北京市的“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已对原有设 想进行修正 , 提出到 2010 年完成 旧城和关厢地区的危旧房改造 ,但 这一任务依然艰巨 。据统计 ,截止 到 1999 年 , 东城区危改片仅完成 不足 30 %的建设任务 , 尚有约 570 万平方米的建筑待建成 ,全部竣工 至少还需要投资 300~ 400 亿元 , 而东城区 1994~1998 年间每年平 均的危改投资力度不足 17 亿元 , 照此推算 , 至少需要 20 年以上的 时间才可能完成现已安排的项 目。 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 历史背景 : 1974~1990 年间 , 北京 市有关部门曾先后 3 次对城区破 旧危房的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数量 呈上升趋势 ,改变旧城及关厢地区 的破旧面貌成为政府迫在眉睫的
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北京旧城大量存在的历史街区,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功能与大量的居住人口,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北京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改造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保护与改造一直处在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但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吸取以往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北京市加快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改造的步伐,保护和改造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总结不同时期的历史街区改造经验,面对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要求,无论是北京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延续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与活力,还是城市功能更新和社会经济发展,贯彻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建国初期从保存古都风貌到让位城市经济建设历史街区集中的旧城是北京城市的核心地带,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承担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重要的城市功能,也是北京市人口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北京市的房屋和人口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面对“梁陈方案”和以旧城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北京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建设新首都。
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北京政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政建设、道路交通、大型公共建设等方面,对住房的建设和维护则放到了次要地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几次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北京城的古都风貌,要求“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的迁移、有的改建,区别对待的方针”。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历史沿革”,《北京观察》2004年第9期)此时针对古都风貌保护的争议,突出集中在牌楼和城墙的存废,建筑物的外观和样式等几个方面。
但在贯彻1956年中央成都会议精神的形势下,北京市明显加快了旧城改建速度的部署,主要采用就地改造、插建和占用空地的方式,在一些王府和保存较好的四合院,着手成立各级行政办公机构。
关于东城区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调研报告
关于东城区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调研报告第一部分是简要分析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主要矛盾,第二部分是分析解决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的思路、原则,第三部分提出了根据我区情况进行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危旧房改造试点的几种模式,第四部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一、东城区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内 危旧房改造的几个主要矛盾1 古都风貌文化保护区(以下简称文保区)内危旧房过多,造成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矛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的规定,城市需要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或历史街区,保护是指对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复和复原等活动。
文保区内好房子多,意味着工作重点是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护和整治,工作难度、资金压力等都会相应降低。
而东城区恰恰相反,在文保区内危旧房的比例超过80%,也就是说很多房子都要拆了按照古都风貌重新或部分翻建,形成了“保护少,改造多”的情况。
这样就增大了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文保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资金投入、市政设施建设、房屋施工、居民周转问题等等。
2 文保区的划定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北京市人民、全国人民做出的承诺,这造成文保区内危旧房改造的迫切性与配套政策法规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飞速发展,以房地产经营开发为主体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开发成为主旋律。
在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开发有关的法律规范中,大多是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为主,对其他模式的城市土地开发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几乎没有。
文保区内的危旧房改造是在保护前提下进行的改造,受到古都风貌保护的限制,对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是不愿意介入的。
文保区内的危旧房改造由于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参照房地产开发的法律规范进行操作,因此,尽快出台一部比较完整的、全面的、统一的关于文保区内危旧房改造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这主要表现在确定文保区内危旧房改造的主体,规范各个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制定改造模式的流程,资金的来源,房地产产权调整,房地产价值评估、利益分配和公示机制,建筑规划的主导思想等方面。
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及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及综合利用模式研究【摘要】本文以旧城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东城区作为蓝本,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旧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旧城保护修缮和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破解旧城保护发展及人口疏解难题,盘活旧城各类文化资源,拓展旧城发展空间,实现旧城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旧城保护工作提供范本。
【关键词】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综合利用本文以旧城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东城区作为蓝本,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旧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旧城保护修缮和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破解旧城保护发展及人口疏解难题,盘活旧城各类文化资源,拓展旧城发展空间,实现旧城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旧城保护工作提供范本。
一、东城区旧城保护修缮与综合利用的现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东城区的旧城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以下作简要介绍:(一)保护修缮的整体情况目前,东城已开展了三批文物普查工作,故宫、天坛、钟鼓楼、孔庙、国子监等一批重点文物单位的得到保护修缮,文物整体修缮率达到62.4%。
不断加大对前门、南锣鼓巷等重点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力度,完成了600年来前门地区最大规模、最全面、最彻底的修缮整治工程,鲜鱼口美食街修缮一新,台湾会馆重张,台湾文化商务区建成开街。
前门大街被命名为“中国著名商业街”,再现了其历史风貌;南锣鼓巷实施了市政改造、院落修缮、胡同整治、业态优化等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投资4亿多元,街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子监街完成了包括市政设施改造、房屋外立面整修、街巷整治、绿化美化、夜景照明等五项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了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再现了“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
五道营、南新仓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日益凸显,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新“亮点”。
从修复建筑到修复城市整体保护观念下北京老城更新的思考
新时代存量更新背景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 2035年)》 (以下简称“北京新总规”)要求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提出了“恢复性修建”等概念。
北京老城的复兴涵盖了“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二元领域,本文从对更新的认识入手,阐述保护与更新的二元和谐共生关系,并通过对遗产领域中针对保护而形成的不同时期修复理念要点的梳理,结合实例,类比和进一步阐述现行“恢复性修建”等老城更新的理念原则,包括新与旧、恢复与创新等关系的思考;从更新起源的文物修复理念引申到新旧共存的建筑修复,再到文脉共融的群体修复,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全面的人物共生的城市修复即街区更新,从而实现老城复兴,阐释整体保护观念下以修复为理念的建筑与街区更新发展路径;以修复为理念,结合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修复实践,对下一步新总规及核心区控规规划实施的原则及方式进行思考与探讨。
从修复建筑到修复城市:整体保护观念下北京老城更新的思考■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郑天雨儿胡同地区鸟瞰存量时代的转型:保护与更新的和谐共生老城复兴的新机遇北京老城是人类城市规划史上的杰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城中心区及老旧衰败地区问题也逐渐浮现。
老城的复兴涵盖了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内容,问题也更加复杂。
新时代存量更新背景下,北京新总规要求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提出了“恢复性修建”等概念,以人民为中心、整体保护、城市复兴……,逐步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全社会对于老城保护达成了空前的共识,老城复兴赢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整体保护下的更新对北京老城的保护应着眼于整体,因为其最杰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整体。
因此,北京新总规要求:“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将核心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规划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名单,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无疑,保护是北京老城未来发展的基调,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关于提请审议直管公房修缮保护的意见
关于提请审议直管公房修缮保护的意见
修缮保护直管公房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连续性,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修缮计划:建议制定全面的修缮计划,包括
修复建筑结构:检查和修复直管公房的建筑结构,确保其安全稳固。
修复外观和立面:修复或翻新直管公房的外观和立面,恢复其原貌或历史风貌。
修缮室内空间:修复室内空间,包括地板、墙壁、天花板等,使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并尽量保留原有的特色和风格。
更新基础设施:更新水电、暖通空调等基础设施,提高直管公房的居住环境和舒适度。
遵循保护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应遵循
尊重历史价值:尽量保留直管公房的历史特色和原有结构,避免过度改动或拆除。
使用合适材料:选择与原始材料相似的材料进行修缮,以确保修缮后的直管公房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可持续发展:在修缮过程中,考虑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技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资金保障:为了保证修缮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拨款专门用于直管公房修缮保护,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
社会参与: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和专业机构参与直管公房修缮保护
工作,例如邀请历史学家、建筑师、文化保护专家等提供意见和指导。
希望您能认真考虑并采纳其中的建议。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2.01•【字号】东政发〔2014〕56号•【施行日期】2014.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东政发〔2014〕56号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4年11月3日东城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2014年12月1日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区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以及《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历史街区是指市政府批准公布的位于本区内的历史街区,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
第三条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原则是:坚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坚持科学规划、积极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利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严格遵循保护规划,保护历史街区整体风貌,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街巷胡同肌理、传统四合院格局,保持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基本保持街区原有功能性质。
第五条历史街区内的胡同及房屋修缮改造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实施,坚持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推进实施。
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对占用不可移动文物和有保护价值建筑但不具备保护和合理利用条件的单位和居民,应采取措施予以外迁、修缮、腾退并改善其使用环境。
浅谈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
浅谈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摘要:北京旧城历史遗迹和古都风貌是历史留给我们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城的发展既要彰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展示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既要改善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又要促进旧城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从完善政策、保障外迁房源以及健全融资渠道几方面予以支持。
关键词: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北京旧城是历史留给我们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使北京城的发展既能彰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展示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既能改善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又能促进旧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一、古都风貌保护及危旧房改造基本情况1、历史遗迹、旧城风貌亟需保护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的结晶,更是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皇城占地约6.8平方公里,以紫禁城为核心,位于北京古城的中央,东起东皇城根,西至西皇城根、灵境胡同、府右街,北起平安大街,南至东西长安街,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封建皇家宫殿建筑群。
皇城在规划布局、建筑形态、建造技术、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城内分布皇家宫殿园囿等设施,呈现出为帝王服务的完整理念和功能布局。
此外,传统的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以及六海等开畅水面目前仍基本保存完好,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建筑在北京旧城内比比皆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仍在旧城保持一定的活力。
2、文保区内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由于文保区内房屋年久失修,危旧房众多,胡同道路狭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薄弱,私搭乱建现象普遍,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使居民面临洗澡难、入厕难、停车难等诸多难题,与楼房区居民形成强烈反差,客观上对传统风貌也造成了持续的破坏。
另外,由于市场机制、房屋产权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旧城部分地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和四合院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二、当前古都风貌保护、危旧房改造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步伐的加快,旧城改造逐渐进入艰难推进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东城内外翻新工程施工
东城内外翻新工程施工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筑逐渐呈现出老化现象。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东城区政府决定对区域内老旧建筑进行翻新改造。
此次翻新工程范围涵盖东城区内的住宅、商业、文化、教育等建筑,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区。
一、工程背景东城区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建筑逐渐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提高城市整体品质,东城区政府决定开展古建筑翻新工程。
二、工程目标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恢复古建筑原有风貌;2. 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区。
三、工程内容1. 住宅建筑翻新:对老旧住宅进行外墙、屋顶、卫生间、厨房等部位的改造,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2. 商业建筑翻新:对老旧商业建筑进行外观、内部结构、设施设备的升级,提升商业氛围,吸引更多商家入驻。
3. 文化建筑翻新: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展示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4. 教育建筑翻新:对学校、图书馆等教育建筑进行改造,提高教育设施水平,满足市民学习、休闲需求。
四、工程施工1. 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环保、质量。
2.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3. 注重施工细节,确保工程品质。
4.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工程效果1. 提升了城市形象,使东城区焕发出新的活力;2. 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市民幸福指数;3. 促进了历史文化传承,彰显了城市特色;4.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总之,东城区翻新工程是造福市民的民生工程,对于提升城市品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广大施工人员的努力,东城区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区。
关于北京旧城区大规模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考
关于北京旧城区大规模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考
温宗勇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1998()3
【摘要】关于北京旧城区大规模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考温宗勇一、危改的实
施与特点从1990年起,北京市开始了大规模危房改造,对旧城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成批成片改造的方针,旨在改善危旧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疏解危旧区过密的人口,这是顺应当时形势的正确...
【总页数】4页(P39-42)
【关键词】旧城改造;古都风貌保护;北京;城市规划
【作者】温宗勇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TU984.11
【相关文献】
1.北京旧城区街道风貌塑造的策略思考 [J], 北京城市景观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
学院课题组
2.北京市传统文化及历史风貌保护的探讨——广安门危改小区方案设计 [J], 卢苗;王燕
3.北京古都风貌区中衙署建筑保护利用探讨 [J], 范雨佳;陈静勇;
4.北京古都风貌区中衙署建筑保护利用探讨 [J], 范雨佳;陈静勇
5.专家纵论北京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北京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与危旧房改造研讨会”回顾 [J], 朱自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城区在推进老城风貌保护与发展中直管公房修缮的思考与实践摘要:由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主导功能、发展情况与实施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本次思考讨论的方向主要是传统风貌保护与实施中的对接,强调针对直管公房特点,分别从实施经验、发展历程、政策规范、技术参考、社会环境等多途径探索保护规划实施方法。
除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外,针对实施模式多样的特点,重点对实施模式与效果、实施机制及产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次讨论立足从更大范围和高度统一思考,利用工作中搭建的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组织平台。
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基层人员、直管公房居民代表、各专业专家等进行访谈与座谈,广泛凝结社会共识,反思落实保护规划与多年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为日后更好的履行保护古城风貌的责任提供理论理论、经验依据。
现存的北京旧城为明初永乐年间所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很多危旧平房,历经沧桑,已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
京诚集团作为东城区直管公房管理单位,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相关政策要求,结合老城房屋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的工作实际,以确保房屋安全、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为前提。
在全面保存延续老城的历史状况和建筑风貌,保留胡同老味道,留住老北京记忆和乡愁等方面,进行深入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模式;实施机制一、回顾北京市旧城改造进程中胡同及平房院落的变迁及现状(一)北京市旧城改造70年历史的简要回顾1949年-1973年:救急救危,缺乏保护概念阶段。
该阶段的旧城民居修缮和改造工作主要停留在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增加居住面积方面。
1974年-1985年:保护理念不明确,小规模解危解困阶段。
该阶段主要尝试了“滚雪球”、单位自建住房及“四合院的接、推、扩”方式。
这一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当时的居住需求,但加剧了旧城建筑密度和文物风貌毁损程度,导致危旧房数量明显上升。
1986年-2004年:保护与发展冲突,大拆大建阶段。
该阶段旧城大量的危旧房使得居民居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片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同时也导致了旧城胡同、四合院的成片消失和古都历史风貌的永久性破坏。
2005年-2008年:旧城改造以微循环等小规模渐进式方式为主。
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出台,旧城整体保护的思路正式确立。
该阶段旧城保护不仅要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更要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
2008年-2009年:以“修缮、改善、疏散”为原则。
2007年底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居民自愿、专家指导、社会监督”方式,对旧城内房屋、街巷进行修缮和整治工作。
2010年-2016年:以“疏散、修缮、改善”为原则。
2010 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组织领导工作,将旧城改造工作思路调整为“疏散、修缮、改善”,明确了旧城改造工作要引导人口、资源和功能同步输出。
2017年至今: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原则。
北京市出台《关于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计划》;东城区制定了《东城区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方案》。
疏解非首都功能,让胡同里的百姓过上现代生活。
(二)当前东城区平房院落的基本状况原有北京的老胡同及四合院,是北京的灵魂,是民间的美学。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和新城在居住环境上的差距日益明显,旧城基础设施滞后,居住十分拥挤,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纷纷擅自搭建违章房屋,破坏了旧城历史风貌,造成现有房屋布局不合理,市政管线布置因陋就简,间距不能满足国家现行规范。
二、通过各类工程实践,摸索老城保护的经验道路自2000年以来,市、区政府围绕直管公房平房院落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修缮、改造和保护工程,我单位积极参与其中,担负起老城保护的重任。
(一)主持完成南池子历史文化文保区试点项目,老城保护初见端倪南池子历史文化文保区试点工程于2001年开始实施,项目占地6.39公顷,涉及住户及单位1076户。
按照市领导“要把历史文化保护好,保护好胡同、四合院才有文化,要突出普渡寺的文化特点,保护好平房风貌,……要把南池子的整体风貌保护好”的指示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古建筑专家、文物专家及久居京城的老百姓,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经专家论证,最终确定“完整保护历史风貌、适度疏散保护区人口,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修订完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
修缮改建后,试点范围内文物、有价值的院落全部得以保留。
普渡寺整体保留;保留院落31处,保留面积1.04万平方米;全面保留原有9条胡同,胡同肌理和整体风貌得到很好的保护,总体保留面积占规划总面积的48%。
建筑风格仿明清时期,全部建筑采用青砖灰瓦。
危旧房屋得到改建,影响历史风貌的近10000平方米违章建筑全部拆除。
居民住房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历史风貌得到了全面保护与有机更新。
(二)继续深化对老城工程改造项目从2003年在东四三至八条“煤改电”施点工程开始,到后期的大规模民居改善、棚户区改造等工程,我集团通过一步步摸索,在施工技法上坚持对建筑物按照传统做法进行原翻原建。
工程采取上、下水入户一户一表水、电改造将绿色能源引入居民平房。
在拆改修过程中,以北京民居四合院历史风貌为表现形式进行实施,对存有安全隐患的房屋,水泥瓦屋面采取大修翻建或挑顶的做法恢复为合瓦屋面等形式;对居民生活必需的自建房,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在居民同意的基础上,将自建房的檐头做成冰盘檐、抽屉檐、锁链瓦檐等仿古形;对存在危险或过于残破的予以重新翻建;对结构牢固外墙、自建房偏离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可视外墙等,采用贴面砖、刷涂料、抹灰、画砖缝等措施达到与旧城风貌区融为一体的效果。
为达到保暖与恢复风貌的效果,采用塑钢窗,外加仿古的防盗钢花格栏栅。
在修缮门楼、院墙上采用修旧利旧的手段,以保护老旧遗存建筑。
总结经验,在没有实施经验,没有技术导则的前提下,我们充分探索平房区修缮方法,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材料使用,积极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规范,并在项目中得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开创解危排险试点工程,初步尝试协议式腾退的“微循环”工程在探索老城保护与改造的方式上,通过开展解危及微循环模式来疏解人口的新方法,探索在疏解人口的同时,将部分原有房屋院落进行整合,将有规模的四合院按照规制进行重新复建,2005年至2007年间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旧城风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情况;既有资金制约,又有法制瓶颈;既要坚持旧城整体保护,又要确保城市更新发展;既要疏解人口,又要留住原住居民;还有市政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城市与社会管理问题交织在一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划许可办理,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直管公房规划审批手续一直受制于非产权人申报、公私房共栋建筑、无原产权证等各类历史原因,一系列的规划硬伤严重制约着旧城改造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规划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充分考虑目前直管公房产权的多样性及房屋结构现状,开辟直管公房规划报批手续专项绿色通道。
(二)给予风貌保护更大修缮资金及政策支持伴随逐年加大的老城修缮力度,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施工费用、成本也亦逐年增加,其中,不但各类修缮材料不断上涨,人工费用、环保投资、复杂施工环境费用等各个方面均大幅提高。
从实际出发,为更加落实好“新总规”要求,按照“新导则”修缮标准,建议适当增加风貌保护修缮经费,出台旧料利用相关政策,同时关注老城区私房修缮的现状。
(三)完善老城区房屋修缮的工艺做法加强房屋修缮方法及修缮标准的合理分类,由街道办事处、区规自委、区住建委、区财政局、街道调整规划师、专家及了解相关风貌历史的群众共同参与其中,总结以往做法与实施效果,遵照“新导则”对修缮对象文物价值分类的方式,对修缮标准及做法给予认定。
1.对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由相关部门与文物部门携手,进行专项修缮。
2.对于历史建筑(包含中式楼、西洋楼),以中修解决危险,日常小修维护为主,对破损严重的进行大修,遵循历史风貌、修旧如旧。
对其中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门楼、影壁、院墙、随墙门、西洋门楼等建筑、构筑物,通过搜集历史资料,进行保护性修复。
对已经自然破损的进行维护,使其不再继续遭受破坏。
对已经出现结构安全,涉及安全隐患的,尽量使用原有或接近的材料,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接近历史原有性修复。
3.对于传统风貌建筑中有规制的四合院,应通过开展申请式退租、区域内平移等方式,结合对院内违建拆除,恢复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布局,适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按照直管公房现状的租赁契约面积以及私有产权证面积为基数,遵循规制按照传统做法,积极利用同时期传统材料,对整体院落进行风貌恢复性修缮对院落内后期添建的、不符合规制的房屋(有租赁契约或产权证),可使用新建仿古材料,在保持整体风貌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修建。
(四)探索简易楼再利用机制1.建议区政府适当增加简易楼腾退资金,相关部门配合并加大宣传及群众工作力度,以“政府推动,居民自愿,整楼申请”为原则,优先腾退房屋用途为住宅且完损等级为四类的简易楼。
在建筑利用上可开阔思路,结合地区民生需求将空置的简易楼优先用于养老驿站、幼儿园、微型消防站、社区办公用房配套设施等,或争取“小微空间”项目。
采用规划上一楼一策,资金政策上政府扶持的方式,推进简易楼的腾退工作。
结束语:古都北京作为一座文化宝库,所有的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如何通过我们的双手让这座城市的人们记得住历史、保护好这份乡愁,是我们未来工作的神圣使命。
旧城保护是一项大工程,风貌保护不单是一种情怀,更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将还将继续在时间的同时总结和思考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吸取历史各阶段经验,向世界各文明古城开展的保护措施去学习,真真正正做好北京古城的守护人。
参考文献:[1]《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2003 年)[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3]《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 年)[4]《北京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1 年)[5]《北京市东城区景东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11—2030)》[6]《北京历史风貌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2019 年)[7]陈梦姣董卫.台湾社区营造对祖国大陆历史文化名镇更新的启示——以桃园县大溪老街更新为例[J].2013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8]马丽丽宋仁杰.以风貌保护为导向的政府引导自组织更新探讨——以汤阴为例[J].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作者简介:武冠利(1980.4-),男,汉族,北京,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老城保护、房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