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消费需求理论的评
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
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摘要】本文按现行的一般标准将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通过对各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主要特点的简单阐述,进而详细比较了其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分歧。
通过对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两大类别中各流派和两大类别间各流派的比较、归纳,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流派理论观点政策主张一、现代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现代经济学一般指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与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各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一致、又有冲突。
按照现行的一般标准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即以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作用为标准,将现代主要经济学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干预主义的各流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各流派。
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二、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流派起源概述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大萧条,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更无法从政策上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
正是这场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36年他发表了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充分就业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
由于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认为是对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革命,所以称其为“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共7篇)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共7篇)第1篇: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
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西方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在西方经济学中,供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和资源分配的机制。
本文将对供需理论进行解析,分析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供需理论的核心概念1. 供给: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卖方愿意以某个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取决于诸多因素,如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生产能力等。
2. 需求: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买方愿意以某个价格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受到消费者收入、人口变化、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3.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在市场均衡点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二、供需理论的基本原理1. 供给与需求的反向关系: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从而推动价格的下跌;反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涨。
2. 市场价格自动调节:市场经济中,通过供需关系的变化,价格就能自动调节,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调刺激购买需求,从而重新达到供需平衡;当需大于供时,价格上涨刺激供给增加,恢复供需均衡。
3. 长期供需调整:供需理论认为,在长期内,供给和需求都可以通过适应机制来调整,以使市场保持均衡状态。
例如,当需求增加时,生产者会增加生产,增加供给量,从而缓解需求压力。
反之,需求减少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减少供给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供需理论的应用1.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供需理论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例如,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
2. 价格变动的分析:供需理论可以用来解析价格变动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涨,从而引导生产者增加供给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反之,当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促使生产者减少供给量。
3. 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供需理论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
西方经济学论文消费者均衡
西方经济学论文消费者均衡在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如何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最优的消费组合。
消费者理性地进行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理论结论。
首先是理性行为假设,即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是理性的,能够准确地评估不同商品或服务对其带来的满足度。
其次是效用最大化原则,消费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努力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最后是预算约束条件,消费者的消费不能超出其收入范围。
消费者均衡的概念对于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均衡不仅可以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还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市场需求和定价策略。
消费者均衡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消费者均衡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
消费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做出最佳选择,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费者均衡理论的研究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
消费者均衡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模型,更是一种市场行为的表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受到信息技术、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的偏好受到广告、宣传、口碑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因此,消费者均衡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
消费者均衡模型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忽视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
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所面临的选择不仅仅受到效用和价格的影响,还受到市场波动、经济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综合考虑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更能够准确地描述现实市场的情况。
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消费者均衡模型与实际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消费者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如何做出决策,并研究不同因素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发展更多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市场模型,从而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指导企业决策。
西方经济学评述
西方经济学评述评述是指对西方经济学学科性质,内容和大体原理,咱们怎么看,怎么对待等。
一、学科性质传统观点(指从斯大林开始至1978年)西方经济学用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式,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没有科学性,是庸俗经济学。
高校除经济学说史专业外,不开设西方经济学。
一样出版社不准出版西方经济学书,只有商务印书馆可出版,但要有批判性的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准确表述高鸿业教授:西方经济学有双重性质:一、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企图论证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在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偏向性上应持有否定态度。
二、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体会总结,专门是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体会和先进的治理方式——应该加以借鉴和吸收。
(高书11页)有人归纳为:整体、全局上否定,具体、局部上借鉴,我国不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陈岱孙教授:已纠正了盲目批判、一概排斥的态度,应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摒弃其庸俗的大体理论和大体理论框架,吸收和借鉴其中某些合理的成份。
《求是》第38页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一样界定。
一样以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节约的科学。
那个地址重点有两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进行选择。
如对生产来讲,确实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样来讲,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研究每一个厂商或资源所有者如何把有限资源分派在各类商品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每一个家庭或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派在各类商品的消费或储蓄上,以取得最大的效用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样来讲,宏观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整体经济活动的。
如研究的是一国产出、就业、消费、投资和价钱的总水平等。
三、要紧内容微观经济学的大体问题微观经济学的要紧问题可归纳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派理论和福利理论,可用以下图表示。
图1-1 微观经济学要紧问题及彼此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大体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的定义、基本原理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分配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财产权得到尊重,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信号,供需双方通过自主决策来进行交换。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1. 价格机制:市场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价格反映了商品或服务的稀缺性和价值。
供需平衡时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并激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2. 竞争机制: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机制来调整供求关系,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3. 自由选择:市场经济赋予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包括生产者可以自由选择生产经营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工作。
三、市场失灵尽管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但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非理性的结果,需要政府干预来修正。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部性:当市场经济的交易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时,会导致外部性。
外部性可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市场往往无法内部化外部性,需要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来纠正。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机制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政府需要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征收税收等方式来满足公共需求。
3. 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垄断、寡头市场等形式的不完全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律和监管机构来维护市场竞争。
4. 不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效,使得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政府可通过信息披露、监管等方式来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经济现象,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习题(1)
(1)B(2)B(3)A(4)B(5)B(6)A(7)C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选择题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少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4.商业银行之所以有超额储备,是因为: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二、计算题1、假设一经济有如下关系:C=100+0.8Yd(消费)I=50(投资)g=200(政府支出)Tr=62.5(政府转移支付)t=0.25(边际税率)单位都是10亿美元(1)求均衡收入;(2)求预算盈余BS;(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5)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答案:(1)Y=C+I+G=100+0.8Yd+50+200=100+0.8(Y-0.25Y+62.5)+250 解得Y=1000(2)BS=tY- G- TR=0.25×1000-200-62.5=-12.5(3)Y=C+I+G=100+0.8(Y-0.25Y+62.5)+100+200 解得Y=1125BS=tY- G - TR=0.25×1125-200-62.5=18.75由预算赤字变成了预算盈余,因为投资增加,带动产出增加,在相同的边际税率下税收增加,导致出现盈余。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框架。
本文将以清晰、简明的语言描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分析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根据该理论,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是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可供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表示市场上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将实现价格的稳定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该理论,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是根据每单位增加的消费量产生的边际效用来衡量的。
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表明,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对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选择和效用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家或个人应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专业化和贸易的方式可以提高整体福利,并促进经济增长。
四、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经济决策的方法。
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该方法帮助我们判断某项政策或项目是否值得实施。
成本效益分析广泛运用于公共政策领域,用于评估政府的投资和干预措施是否合理和有效。
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工具。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经济活动,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来调整经济运行,推动经济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
六、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问题。
在这些情况下,政府干预和调节成为必要手段,以确保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七、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在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行为、消费模式以及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探究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和满意度等因素,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会购买一种产品而不是另一种产品。
其中,边际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产品的边际效用,即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策是基于对产品边际效用的评估。
消费者在满足某种需求时,通过衡量每次消费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大小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消费者为什么在一种产品上花费大量金钱,而在另一种产品上花费较少金钱具有重要意义。
二、需求理论需求理论探讨了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并通过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对价位变动所做出的反应。
需求理论主要包括需求曲线、需求弹性以及需求决策。
1.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商品或服务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形模型。
需求曲线呈现出负相关的特点,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通过描述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帮助企业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2.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在价格变动下,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可分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
价格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指消费者收入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交叉弹性指两种商品之间需求量变动的关系。
3. 需求决策需求决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需求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市场宣传等。
需求决策的研究对于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场调节与消费者保护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供需关系的调节。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调节供需关系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
市场调节能够促进资源分配的有效性,提高消费者福利。
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
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最近,有一种对西方经济学盲目崇拜、一概肯定、照抄照搬的倾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深入认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阶级性与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
无数的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
对于这一点,不少西方经济学家也是公开承认的。
诺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说:“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切种类的价值判断。
但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材料力学或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有关。
不论社会科学家的意愿如何,不论他是否觉察到这一切,甚至他力们,他对研究主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语言,很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
”应当说,这一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也颇有见这种阶级局限性必然造成西方经济学历史观的局限性。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误认为资本主义生人类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是惟一可行的生产方式。
从本质上说,西方经济学是维护资本主义济学,它极力否认资本主义剥削,力图掩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否认资本主义产生、发的客观规律。
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西方经济学也有其致命的缺陷。
应当看到,从来不存在纯粹的或抽经济,市场经济总是与特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宗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避免两极分现共同富裕。
因此,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共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不能相提并论。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不能将这两者对立起来。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导论1.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 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济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
研究对象。
(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对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
(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
(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2.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2)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有关;(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
3. 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解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解析导言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在不同的学派和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边际效用理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理性消费和行为经济学等角度,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进行解析。
一、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解释消费行为的核心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基于边际效用来评估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
具体而言,边际效用是指当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所能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会在满足总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比较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效用来做出消费决策。
边际效用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边际效用递减。
这意味着,当消费者持续增加某一种商品或服务时,其边际效用将逐渐减少。
例如,一个人饿了一天,吃到第一块蛋糕时,会觉得非常美味,而持续吃下去,后面的蛋糕的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
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提醒了我们,消费者在决策时需要权衡边际效用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二、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除了边际效用理论外,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还关注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收入效应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变动时,对不同种类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影响。
一般来说,收入增加会使得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收入减少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然而,收入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却因人而异。
对于正常商品而言,收入增加会使得人们购买更多的这类商品;而对于劣质商品而言,收入增加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替代效应是指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者对其他替代商品的需求影响。
比如,当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转而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其他商品。
替代效应是消费者在追求满足的同时,根据价格变动来调整消费决策的一种机制。
三、理性消费和行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通常以理性消费行为为基础。
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根据自身知识和信息,通过理性计算和优化来选择最佳的消费策略。
西方经济学第三章: 效用理论,即消费者理论
10 1
用为 107 效用单位
消费者获得了最大的效
需求曲线的推导
• 基数效用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 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 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 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 格。 • 基数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 于商品得边际效用。
一、效用的概念
•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 商品时所感受的满足程度。 • 效用在经济学中被用来表示从消费中所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用处或 满足。是商品有用性的主观量度。 • 一个消费者想要一单位商品A的心情甚于要另一单位商品B,原因在于 商品A比B有更多的效用。 • a)它是人们需要的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一种特性。 • b)效用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 c)在伦理上,这个概念是中性的。 • d)效用以U表示,效用单位是Marshall所确定,称为Util。
MU P2
...
MU Pn
费在各种 且等于货币
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 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 的边际效用。
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 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P1 X 1 P 2 X MU P1 MU P1 MU P1
1 1 1
2
I
2
MU P2
MU P1
1
MU P2
2
,
1
第三章:效用理论,即消费者理论
第一节:效用理论概述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预算线 第四节:消费者均衡 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 的影响 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从单个消费者需求到市场需求 曲线
西方经济学课件(消费效用理论)
42
第六节 消费者偏好的决定因素 Nhomakorabea如果把消费仅仅视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或 者是物对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可以说,效用是 解释人们消费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问 题是消费者的偏好是有什么决定的?答案是消费 者的偏好是社会塑造的,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 方式和消费心理是由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 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着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效用 并不如此。
5
一般情况下,总效用会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而增加。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 不断减小的现象,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 费者在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满 足时,必须考虑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边际效用。
6
当消费者用其有限的收入进行消费选择的决策 时,他就会面临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各种商品和劳 务的价格,这是他们必须支付的消费成本,二是各 种商品和劳务的边际效用,这是他从各种商品和劳 务的购买后所能得到的满足程度。西方经济学认为, 当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边际效用与它们 各自的价格之比都相等时,就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其公式为:
43
一、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是指这样一种消费,这种消费主 要是为了炫耀财富,而不是为了正常的消费需求 的满足。
44
二、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指把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和最高价值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物质 财富的占有欲极度膨胀,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 和自然资源,人为地制造各种虚假需求,异化消费 和炫耀性消费等。
20
在消费者均衡点E点上,预算线的斜率正好等于无差异 曲线的斜率。我们知道,前者等于X和Y两种商品的价格之 比,后者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因此,消费者均 衡的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 比率。 MRSXY=︱△Y/△X︱=PX/PY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消费者选择
解释
想想看:对于同一种商品,为什么当数量逐渐增加时,人们愿意 掏的钱却越来越少了?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 MRS12=−△X2/△X1
△X1和△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效小时,商品的边际替代 率为: MRS12= lim −△X2/△X1 =−dX2/dX1
第一节 效用理论概述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推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于既定的价格,
消费者选择效用为最大的商品数量(组合), 这一数量就是该价格下的需求量,即消费者的 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需求曲线的形状
通过每单位支出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D
15 C 10 5
F A
E
B
U3
U2
U1
5 10 15 20
0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Q2
如果两条无差异曲线交于A点,根 据偏好假设3,相对于B而言消费者更 偏好C,但C与A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 上,这表明B与A不是同一商品组合 点,不会出现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即任意两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都不可 能相交,除非重合。
货币边际效用的条件,商品价格与需求量联系 在一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消费 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第一节
效用理论概述 五、消费者剩余
五、消费者剩余
定义 支付意愿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西方经济学对于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行为和需求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消费行为的定义与特点消费行为指的是个体或家庭在特定时期内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消费行为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理性性、满足性和选择性。
多样性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存在各种不同的需求和偏好;理性性是指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全面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利益最大化原则;满足性是指消费行为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选择性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有多种选择和决策权。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对消费行为的一种解释。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会根据其边际效用决定消费行为。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满足感的增加程度。
消费者会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在保持总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量。
2. 选择成本理论选择成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对消费行为的另一种解释。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到除商品价格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等。
消费者会在各种选择中进行比较,选择对自己来说成本最低的商品和服务。
3.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西方经济学中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方法。
收入效应指的是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收入增加时,消费者通常会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反之,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消费。
替代效应指的是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者对其他替代产品的需求变动。
当某个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替代产品,将需求转向其他可替代的商品。
三、评价与展望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和需求变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消费者行为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分析消费者行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态度、偏好等行为。
西方经济学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行为,从而指导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
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在经济学领域,通常采用效用理论来解释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会追求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满足感。
当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会权衡其价格、品质、功能等因素,最终进行决策。
此外,经济学还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供需平衡等方面的分析。
心理学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包括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因素。
心理学认为,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受到自身的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例如,消费者的偏好、购买意愿和购买决策等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还探讨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品牌忠诚度和市场反应等问题。
社会学研究了消费者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学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会媒体等。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做购买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推荐和意见的影响。
此外,社会学还研究了消费者对商品和品牌的感知和反应等问题。
除了消费者行为理论,西方经济学还注重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对市场供求、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市场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出更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
市场分析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经济模型建立、市场调查等。
统计分析是市场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销售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市场需求和销售趋势等信息。
统计分析还可以研究市场价格、市场份额和市场份额等问题。
经济模型建立也是市场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济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市场结构等问题。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55《商场现代化》2009年8月(中旬刊)总第584期起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使新团队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比之下,台湾地区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储备丰富,2005年专业投资经理人就有402人。
如果能引进台湾的风险投资人才,就能有效缓解大陆人才瓶颈问题,同时有利于台湾风险投资人才的职业拓展。
5.大陆有市场优势目前,台湾岛内电子、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日趋成熟,很难再发掘质量俱佳的风险投资产业。
此外,资本市场低迷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岛内风险投资案源明显不足。
1996年~1999年,台湾风险投资公司年均案例数为10.9件,然而2000年~2006年,这一数字下降到4.1件。
相比之下,大陆的科技成果和项目资源比较丰富。
2007年,大陆风险投资业呈现爆发性增长,全年风险投资案例数达到741件,比2006由于大陆经济增长前景被普遍看好,加之政府提出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的发展战略,大陆未来案源储量可谓丰富。
因此,大陆广阔的风险投资市场是吸引台商前来投资和合作的强大动力。
6.大陆创业板推出是长期利好长期以来,由于大陆风险投资本土退出渠道的缺失,获得风险投资的大陆企业退出完全依赖于纳斯达克、香港创业板等境外资本市场。
这就意味着大陆风险投资业的表现很大程度上由境外资本市场的走向及其对“中国概念”的认可度决定。
2009年5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讨论和筹备10年之久的创业板有望在2009年10月底上市,这对大陆风险投资业发展是一项重大、长期的利好。
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但外资风险投资对设立人民币基金热情不减,此时大陆创业板逆市崛起,预示着未来几年仍将是大陆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良好时机。
对于熟悉大陆环境的台湾风险投资者,大陆筹资、大陆退出,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一条主要路径。
三、结论与建议海峡两岸风险资本来源互异、投资行业错位选择、投资阶段和趋势互补、台湾有人才而大陆有市场,以及大陆行将推出创业板等方面构成两岸风险投资合作的动力机制,但是目前两岸风险投资合作规模较小,形式简单,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各种障碍阻挠了合作的深入。
西方经济学需求的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需求的名词解释概述: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国家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
它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内容,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概念和名词对于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眼于解释一些重要概念和名词,帮助读者对西方经济学有更全面的认识。
1.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而需求则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市场竞争的基础,决定着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状态的情况。
在市场均衡下,供给的数量等于需求的数量,从而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和市场交易的量。
市场均衡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由市场参与者的个体行为决定。
3. 弹性:弹性是描述供求关系变动程度的概念。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可以分为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商品或服务的弹性程度将直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效应对与之无直接交易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环境保护的效益,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污染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外部性是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外部效应的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5.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一种商品或服务付出的价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则是指生产者从销售一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总收入与其在生产和供应过程中所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评估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指标。
6.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因为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等导致。
市场失灵的研究是西方经济学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
7.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替代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消费需求理论的评论
5.1 复习笔记
1.对效用、边际效用的评价
效用具有不可计量性——效用、边际效用的决定因素包含人的主观心理。
一种物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不仅依存于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自然物质属性即使用价值,并且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在享用该物品以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而个人需要和由此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生理的、精神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所以效用一词完全是个人主观心理的范畴,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效用的大小。
所以,不仅在实际上甚至在理论上也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计量的,即效用在理论上具有不可计量性。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思路是:先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假定商品的供求是平衡的,专门从生产过程来考察某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由于暗含着在技术状况给定条件下,产量的扩大不会引起单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的变动的假定,所以不管需求是强是弱,在供求平衡时,有的市场价格唯一地取决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
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跳出了价值由价值决定的循环推理。
该分析并没有否认市场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中供给和需求这两种社会力量都起作用。
他所批判的是仅仅用供求力量来解释市场价值的庸俗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将最终决定价值的因素归结到了非心理性的因素,即由技术条件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
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把边际效用递减说成是决定价值的源泉和数量,因而是唯心主义的、庸俗的。
5.2 课后习题详解
1.“价格决定需求与供给,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
”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命题乍看起来是逻辑推理的循环论证。
但这两个命题似乎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市场现象,您认为可以怎样来解释这里边存在的矛盾?
答:“价格决定需求与供给”中,“需求”与“供给”是指需求量与供给量,这与“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不同。
在经济分析中涉及供求数量,特别是涉及供求数量的相互关系与价格决定的问题的时候,这里的供求数量必须是指与一定价格相对应的数量。
这样,所谓供求是否平衡必须是指与某一价格相应的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是否平衡。
根据这样的涵义,就可以判断与该价格相应的供求数量是否平衡,并据以推论由这样的供求数量关系决定的实际成交价格是否与该商品的价值一致。
需求状况与需求量的区别,供给状况与供给量的区别,以及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供求数量的变化的区别,是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中普遍适用的十分重要的概念。
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请用您自己的语言评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1)区别:
①假设不同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
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
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
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
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
MU/P=MU/P=λ,序数效用论的均衡表达则为基数效用论的均衡表达式为
X X Y Y
MRS=MU/MU=P/P。
XY X Y X Y
④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故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
而序数效用论表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
(2)联系
①两者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两者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③两者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两者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MU/MU=P/P,可见其实质是一样的。
⑤两者均衡表达式均可推导出
X Y X Y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例如,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
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
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却降为零。
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由于人们生理、心理作用的影响,商品对人们的刺激力和重要程度都有下降的趋势。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庸俗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并不在于在经济分析中引进纯属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等概念;当然更不是提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为反映人作为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的一个理论,是反映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因而是任何社会任何阶级的人都存在的),而是在于把边际效用递减说成是决定价值的源泉和数量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3. 人们从经验中总结出需求规律。
您怎样解释客观上存在着这种规律性现象?
答:(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
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因此,需求规律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描述。
(2)需求规律的假设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求规律只研究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假设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不变。
只有这样,才能研究需求规律。
如果不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就很难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规律。
例如,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其本身价格下降、收入增加、偏好改变等因素引起,如果不把收入、偏好这些因素假定为不变的,就无法说明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需求规律讲的是一般性规律。
这个规律是根据大量的经济现象的观察而得出来的,具有普遍性。
但任何规律都有例外。
例如,吉芬物品和炫耀性物品的需求规律就与此不同。
吉芬商品往往是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炫耀性物品往往是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不能以这种特例
否认一般规律,但也不能用一般规律而否认个别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