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

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

【摘要】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在190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埃尔利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犹太人,生于1854年3月14日,1878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埃尔利希作为弗雷里希教授的助手从事染料和组织染色的研究。1882年,埃尔利希发明了著名的"抗酸"染色法,这一方法使得科赫发现的结核杆菌观察起来更为清晰,改进后的抗酸染色法今天仍在使用。1890年,新成立的科赫研究所向埃尔利希发出邀请,埃尔利希正式成为科赫的助手并开始免疫学方面的研究。1904年,埃尔利希发现有一种红色染料—后来被称为“锥红”—能够杀死老鼠体内的锥体虫,可惜临床人体试验的效果不佳,因此他开始寻找新的染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埃尔利希的助手秦佐八郎终于发现代号为606的化合物对梅毒感染的兔子非常有效。在对606进行了数百次实验并证实了疗效之后,埃尔利希将其命名为洒尔弗散。后来又发现914号化合物更易溶于水,埃尔利希称其为“新洒尔弗散”。携自己关于体液免疫的“侧链”学说,埃尔利希与俄罗斯人梅契尼科夫分享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埃尔利希一生共获得了10个荣誉博士的学位,是公认的化学疗法之父,并被科学界评价为是一名少见的组织学、有机化学、血液学、免疫学和药物学的跨领域奇才。

【关键词】保罗·埃尔利希;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侧链”学说;神药代号606;梅毒克星;化学疗法之父;

引言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图案是拿着一本打开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

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

1埃尔利希(Paul Ehrlich)个人简介

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德国免疫学家。化学疗法的奠基者之一。1854年3月14日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斯特雷伦也就是现在波兰的斯彻林,1915年8月20日卒于巴特洪堡。保罗·埃尔利希曾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1878年毕业于莱比锡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柏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890年在R.科赫领导的传染病研究所任职。1896~1899年先后任斯泰格利茨血清实验所及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实验治疗学研究所所长。早年从事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细胞与染料的亲和力的研究,发明活体染色法。鉴别了肥大细胞与浆细胞;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首先鉴别了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各种类型;首次提出白细胞按所含颗粒染色特性的分类法;发明结核菌的抗酸染色。1890年后研究免疫问题,帮助 E.贝林生产白喉抗血清,设计单位测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创侧链学说,研究动物血清的溶血反应,提出“补体”一词。晚年时专攻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研究,发明治疗梅毒的有效药606(砷凡纳明),“606”是一种新药的代号,即“洒尔佛散”(申凡纳明),据说是因为试制它到第606号染料才获得成功而名。与I.I.梅契尼科夫共获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先后获得世界各学术团体授予的81个荣誉称号。在免疫学方面,他创立了“侧链学说”,这一学说为论断、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保罗·埃尔利希在组织学、血液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及肿瘤学方面也很有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组织染色治疗与实验》、《化学治疗锥虫研究》、《螺旋菌实验化学疗法》、《免疫力研究论文集》等。

2 埃尔利希(Paul Ehrlich)生平成就

在19世纪70年代,埃尔利希在医学院求学期间,对细胞的观察在德国进入了黄金时代。这得益于德国两大工业发展:一个是德国的光学工业,制造出了越来越精良的光学显微镜;一个是德国的染料业,细胞学家们尝试了种种染料,试图使不同的细胞、细胞的不同结构能不同程度地被染色,以便能在显微镜下区分开来。埃尔利希从那时起对染料着了迷,他一开始研究的是如何用不同的染料让不同的细胞着色,包括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分辨出入侵人体的病原体,用以诊断疾病。他曾经给自己的唾液染色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很快地,他想到染料还可以有更直接的医疗用途:如果染料能够特定地附着在病原体上染色,而不附着人体细胞,那么我们是否也能从染料中发现药物,它只攻击病原体,而不攻击人体细胞,因此对人体无副作用呢?埃尔利希将这种药物称为“魔术子弹”。寻找“魔术子弹”成了他一生的梦想。

在埃尔利希的时代,人们虽已经知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对病菌就是束手无策。面对现实,埃尔利希立志要拯救千百万受苦大众:“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神

奇的子弹,让它去杀死人体内的病菌,但又不至于伤害人体。”因为当时有人制造出杀菌药物常常是厉害得“人菌俱伤”,有时甚至致人死命。用这种药物,与其说是在治病,倒不如说是在杀人!这一来,谁还敢用!埃尔利希是著名细菌学家科赫的学生。当时柯赫已研究出一种着色法,能给不同的细菌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各自活动的情况。有一次,柯赫给细菌着色后,细菌死了,柯赫感到遗憾,埃尔利希却不气馁,他仿佛从里面悟出了什么道理,而且饶有兴趣。埃尔利希在发现了与柯赫不同的快速染色之后,向柯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我想把药物加到染料里,让病菌在染色的同时被杀死。”这一大胆的设想,使大科学家柯赫感到震惊,他觉得后生可畏。

锥虫是一种易引起人昏睡的微生物,它进入人体后,人便整天昏睡不醒,直致死去。他就选锥虫来试验:将锥虫注入一些小白鼠体内,就让它大量繁殖,当小白鼠得上了昏睡症以后,便进行染色试验。埃尔利希企图用染料杀死锥虫,他先后试验了近500种染料,注射过1000多只小白鼠,但没有一次能杀死顽固的锥虫。尽管屡遭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一天,他翻开一本化学杂志,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说:“在非洲流行着一种可怕的昏睡病,锥虫进入人的血液后大量繁殖,人就会长期昏睡而死。唯独用化学药品“阿托什尔”(即氨基苯砷)可杀死锥虫,救活病人,但是后果也相当惨痛,病人会因此而双目失明。埃尔利希阅读这篇文章后受到很大启发,他没有停止在文章的结论上,而是想:“能不能把这种‘阿托西耳’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改变一下,使它既能杀死锥体虫,又不影响人的健康呢?”埃利希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虽然当时化学家已测定了阿托西耳的分子式,证明它只有一条含氮的侧链,难以被修饰。但是埃利希坚信应该还有一条不含氮的侧链,这样的话就可以对它进行修饰,合成多种衍生物进行实验。可助手们并不都赞成埃尔利希的直觉,有的甚至拒绝执行埃尔利希的指导当场辞职。

在一片反对声中,埃利希依然决定执行试验计划。他让助手们合成了千余种阿托西耳的衍生物,并在老鼠身上实验。无数次的实验后,只有两种似乎还有些前途:编号“418”和“606”的衍生物,但是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后者并没有效果。在研究遭遇困境之时,梅毒的病原体——密螺旋体被发现了,这改变了埃利希陷入困境的科研。与此同时,一位部队出身的年轻日本细菌学家秦佐八郎,找到了用梅毒螺旋体感染兔子的方法。埃利希邀请秦佐八郎到其实验室工作,让他试验“418”和“606”是否能用于治疗梅毒。1909年,秦佐八郎证实“418”无效,而“606”能使感染梅毒的兔子康复。随后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606”是第一种能有效地治疗梅毒而毒副作用又较小的药物。他们又进行反复试验,结果完全正确。他俩共同商定,以这次试验成功了的染料编号“606”定为新药的名字。

1910年11月,埃尔利希在法国的威士巴登世界医学大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606”新药的发现,使无数人从昏睡病的魔爪下幸免一死,并且奇迹般地制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