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重构论文
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https://img.taocdn.com/s3/m/93d8f720bd64783e09122b81.png)
蕴 含着 丰 富的人 文精 神 。其 基本 理 由是 中国传 统文 化 的核心 内 圣 贤 与 大 同世 界 的追 求 ,体 现 着终 极 关怀 的人 文精 神 。
义 ” 。他 们认 为 : 人文 精 神 是一 个 外 来 语 ,本 身 并没 有 严 格 的界 说 。H m n m 从字 面 上看 是 “ ”的 “ 义 ”或 学 ua i , s 人 主 说 , 因 此 ,可 以 视 之 为 一 种 以 人 为 主 体 , 以人 为 对 象 的 思
想 ,或 者 更简 单 一 点说 ,人 文精 神 可 以假 定为 就 是一 种 对 于 人 的关 注 。这 种 说 法 又 可细 分 为 两 小 类 :
对 于真 善 美 的永 恒 追求 — — 的 展现 ,本 质 上 是 自由的精 神 ,
( )虽 然 有 一 定 的人 文 知识 ,但 是没 有 人 文精 神 。掌 四 握 了人 文 知 识 并不 等 于 就 具有 了相应 的人 文 精神 ,人文 知 识 获 取 。人 文 精 神 则是 人 文 知识 内化 于 主体 的精 神成 果 ,它 不
识 较 丰 富 的人 ,不 一 定就 具 有 相应 的人 文精 神 ,但 是一 个人
当代 青年 学 生 人文 精 神 的普 遍 缺 失 , 已经 是 一 个不 争 的 代 文 学 课程 ;课 外 时 间 ,大 部 分学 生 喜 欢 阅读 一 些轻 松 幽默 事 实 ,令 众 多 有识 之 士 心 急如 焚 。 那么 ,人 文精 神 的 内涵 到 底 是 什 么 呢 ?笔 者 归纳 了一 下, 大致 有 如 下 几种 看 法 :
心 ”。要 以人 性 、人 文 理念 来 观 照 人类 社 会 发展 的各 方 面 ,
( )人 文精 神就 是 “ 切要 以人 为本 , 以人 为 中 一 一 如果缺乏人文知识 ,其人文精神又会体现在哪里?青年学生 普 遍 对 传统 文 化 知 之 不 多 ,语 言表 达 能 力 差 ,文 化 艺术 修养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0ebf08f61fb7360a4c65c2.png)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摘要: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宽广的胸怀,从而形成社会人文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传承社会文明。
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精神任重而道远。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基本学科,其目的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十分必要。
1.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的负面诱惑越来越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阶段,此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网络的发展导致初中学生上网成瘾,使其只追求享乐,扭曲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某些影视作品宣传的都是色情、享乐等,对初中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奋发向上的斗志,最终荒废学业。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
初中生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其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语文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积淀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睿智等,肩负着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其修
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浅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论文)
![浅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e0d0e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4.png)
•••••••••••••••••浅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论文)浅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强调所有学生都应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学生应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尤其着重指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现在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生普遍存在自私狭隘,缺乏爱心,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
究其原因,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性教育。
针对这种现状,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切实落实“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
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位考试能手,这就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应当着力加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和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熏陶,情感陶冶和人格塑造。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重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老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老师成了学生行为的楷模和标准。
老师也压制有悖于自己人格标准的行为思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权利与尊严得不到尊重。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获得发展。
这就要把师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师生之间能平等对话,交流和相处。
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所有学生才能平等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让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实践中构建、强化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的人格塑造不能简单依靠口头说教,而要让学生到开放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锻炼是非辨别力,道德选择力和思想批判力。
选取学生生活中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的、让学生迷惘的、有悖于学生价值观的日常现象和表现高尚品质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去讨论、去辩驳。
初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论文
![初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5850d06137ee06eff91868.png)
初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提升教师素质,营造浓厚的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等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弘扬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初中政治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信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定能够得到提高。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人格、品质、情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习惯、实践等全面协调的发展。
据调查,目前我国初中生的人文精神贫乏。
其人文缺失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十分空虚;没有上进心与进取心,高分低能,有才无德;自我意识较强,我行我素;行为方式有失规范,违背常理、道德等。
这些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政治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深入挖掘教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有效的载体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初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名言、警句、漫画、数据、案例等资料。
这些背景资料体现了初中政治学科独有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做到知识点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如在上到“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仔细分析了案例,与学生合作归纳出了基本知识点: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参与者要讲究公平、平等、诚实信用。
进而启迪学生要自觉守法、诚实守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一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层面,形成对道德的追求。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3834bff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4.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引言: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忽视,我们亟需对其失落与重建进行思考与反思。
一、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灵魂。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传承文化:通过语文教育,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2.塑造人格: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道德观念,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3.提升思维能力:人文精神注重人的内在独立性和自由意志,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在当今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却被逐渐忽视与遗忘。
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导向:学习语文过程中,过于追求高分数和功利化的目标,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生将语文视为填鸭式的记忆知识,追求应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的真正意义。
2.应试导向:由于应试压力重,学校和教育界过多地注重考试的分数,追求升学率和升学质量。
这导致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复习与练习,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3.文化冲击:全球化对当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来文化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与远离逐渐加深。
三、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为了重新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1.培养培训师资: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语文教师培训的力度,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把人文精神贯穿到语文教育中。
2.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融入当代社会与文化议题,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文学作品以及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欲望,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3.注重学科融合:语文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436e79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1.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人格魅力、道德素养和情感认知的基础。
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的失落现象。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重建策略。
首先,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体现在功利化倾向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当前社会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加,学校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提高分数和培养实用技能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发展。
学生们总是被各种作业、考试和竞赛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缺乏了解和思考的空间。
因此,学生们在语文教育中面临着人文精神丧失的风险。
其次,课程设置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体现在内容单一和无趣乏味上。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但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哲学思辨和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
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刻意强调实用性和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人文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进一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消失。
最后,教学方法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的过程中。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照本宣科和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老师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文本的多样性和深度解读,学生们无法真正理解和领悟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针对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现象,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重建策略。
首先,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创造有利于人文精神发展的教育环境。
其次,课程设置应充分融入经典文学作品、哲学思辨和社会人文知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品质。
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开展有趣的文学活动和辩论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f2a72a5727a5e9856a61d6.png)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渐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关注和培养。
对此,仅靠上述措施还远远不够,国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我国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与优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情况。
前言:新课程标准对与中学语文的定义是:语文是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个定义充分的体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论和方法论。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应只关注其工具性,而是要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呼唤中学语文人文情怀的回归。
但是,应该予以关注的是,当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情况语文是培养我国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基本的学科,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1]。
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应只注重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还应努力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从语文学习当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
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和教参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讲解,然后就是针对考试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应对考试,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基本不会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对社会、价值、人文等方面进行思考。
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只重视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视人文情怀的现象。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原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但是应试教育对我国中学语文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于人文情怀的重视程度明显还不够高,没有提升到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这也导致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缺失。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论文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76e9da195f312b3169a573.png)
浅谈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摘要】人文精神的历史原意是“人”的精神,即的人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主客观的合一,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中的德行是一种努力追求的境界。
”人文精神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原因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然而,几十年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了教育价值观上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教育评价上的考试至上和分数至上。
使中学语文教育的评价崇尚高分,课堂教学崇尚“标准答案”的弊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人文素养低下。
虽然,当前正值课程改革之际,但许多教师的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还是穿新鞋新老路。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
仔细地审视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让教师越来越不会教语文,学生也越来越厌倦语文学习,而人文精神教育难觅其踪。
广大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也不敢让人恭维,学生出口难成章,写起作文来虽冥思苦想,但落笔难成文。
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差强人意,校园里或街道上,很难见到有学生主动地捡起地上的废纸,而随地乱扔纸屑的却大有人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人文精神失落现象日益严重,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以知识为中心取向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师工作好坏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完全是以分数评高下,以成绩论英雄。
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规定的、统一的教学目标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
探究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强化措施
![探究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强化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9ef06f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7.png)
管理篇•德育天地探究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强化措施马平原(华中师范大学安宁附属实验学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
无论是在语文教育方面,还是在其他各科领域,国家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感受,强调把人作为感受的主体,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虽然我国一直在倡导,但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尤其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学校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强调的反而不是很明显。
我国不仅要在经济上成为世界强国,更要在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方面成为世界强国。
一、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文精神一致是各种文明强调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文高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国家都一直在强调发展经济,因为有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高度的人文精神自然也会随之发展。
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在我国古代,生产力并不是十分发达,但是先贤圣人一直在追求一种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大同世界。
人文精神可以反作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
二、当今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语文教育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还是比较注重人文方面的培养的,在认知基本的短篇内容之后会强调对内容的传情达意。
在整个中学阶段,尤其进入高中以后,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更为明显。
三、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一)展开课内探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被灌入已定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在课堂形式上,更多的还应该是教学理念和内容方面。
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要从课堂内容展开讨论,老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就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文内容的输出以及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与人文精神比重要合理。
例如,从中学的课文内容安排上看,文章采纳就是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主要内容。
假如人文精神丢失作文
![假如人文精神丢失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b6f34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a.png)
假如人文精神丟失作文假如人文精神丟失,这世界将变得冷漠无情、死气沉沉。
如果没有“仁义礼智信”中“仁”与“智”这两点,恐怕现代社会早就会被利益占领;倘若少了“和为贵”之道,人与人间便会毫无顾忌地发动战争……因此,这些都要归功于古人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上的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享受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诸如诚信缺乏、环境污染等危及整体乃至全球安全的恶劣影响。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但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例比比皆是。
最近,网络爆出四川巴中通江县6岁小男孩王逸儒用自制水枪玩打水仗,却不慎射伤另外三名小朋友,导致三人全身多处骨折,其中两人重度烧伤,目前仍在医院抢救。
可想而知,父母对他关怀备至,百般呵护,却换来今日悲惨结局。
看到这里,内心除了惋惜还是惋惜!只愿受害者的家长可以节哀顺变吧!另外一起案件更加骇人听闻,年仅10岁的张家辉在一次家庭聚餐时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十二岁女孩残忍杀害,凶手就是张家辉的哥哥张家杰。
兄弟俩本该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成绩优秀,父母为何不能好好沟通呢?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我独自坐在湖边赏荷,忽然听见有脚步声传来。
循声望去,发现有两个人正急匆匆地走近,一个穿着红色背心的大汉一把拉住我,让我坐到旁边的石凳上。
我顿时吓坏了,躲闪着说:“你干什么啊?快放开我!”那位壮实的大汉又靠近了几分,轻声细语地说:“小姑娘别怕,我们是来帮助你的!”接着便讲述了整个事情经过。
原来,附近有一座刚建不久的砖窑厂,工厂里有十几名农民工正在做苦力活。
平常,他们吃喝不愁,每个月还有数千元收入,大家都很满足。
可是谁曾料到突然闯进一伙流氓,强行将那些工人绑架回来,要挟工头按每人每月五六千元钱支付赎金,否则就把他们绑起来烧掉。
虽然,我也觉得这样的交易太过霸道,但对方是工人,根本无法反抗。
当时有两名学生去向老师请教,在门口遇到了他们。
他们叫那个瘦弱的青年先跑,然后跟着追赶,结果真的抓住了那伙流氓。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4a73f7f78a6529657d53a8.png)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论文1.高校体育教学为何会人文精神缺失1.1教学目标单一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功能,大都只注重强身健体,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其他功能。
其主要是从运动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强调体育教学的,更多的是将体育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锻炼,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不仅仅使得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更是将体育教学推向了一个极端。
单纯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以人为本是贯穿所有教育教学的主线,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子的完善发展,但是当今的体育教学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
其仅仅把学生体格的培训当做了教学目的,注重技能培训,忽略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身心与情感的发展,严重的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更是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相同的标准考核学生,更是让人文精神进一步丧失。
1.2教学内容强调竞技现阶段无论高校的体育教材还是体育的教学内容,大都更偏重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技能的训练。
同时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完整人格的培训,使得整个人文精神不自觉的在过程中缺失。
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无视学生整体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竞技技能的培养,片面的只为培养学生的技能,不能讲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结合起来,忽略体育教育蕴含的整体,进而造成学生整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1.3教学过程机械化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绝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只注重学生体育动作的规范性与一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绝对的服从老师指挥,教学过程机械化,这显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良莠不齐,使得整个的体育教育教学不能很好的融入人文精神,对与学生的发展以及一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实现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未来教学灵活多样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4教学评价体系欠妥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侧重于结果,大都是以简单的达标、理论考试等,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进行评价,而忽略不同学生的起点不同,与此同时还不注重学生的自身努力程度,单一的以同一标准进行评价,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改进。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eaaba0034a7302768e99396f.png)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并就人文精神的内涵、构建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及人文精神构建的实施策略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意义;实施策略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多年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培养,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
学校教育中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情感的疏远和冷漠。
目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是: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
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语文教育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应试教育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出现了考试热、学历热,恢复了50年代的重点学校教育制度,智育至上,考试至上。
各阶段文理分科,层层设置重点学校,使基础教育被纳入到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
基础教育成了一种一边倒的制度安排,成为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并且失去了任何有效的制衡力量。
语文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语文丧失了最为根本的趣味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变成记忆之学、推理之学。
(二)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片面理解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理解、宽容、尊重,体现在对人终极价值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美的关注与追求。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对语文课程标准片面理解的错误倾向:不少人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
例如,有的教师在出示教学目标时,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学习什么精神、体会什么感情”。
在“主题先行”的框架下,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有如孙悟空再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还是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翻翻跟头罢了。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131ac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4.png)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浸透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浸透论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在民族进步与社会开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文精神。
而这些人文精神大多与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传承下来。
语文学科,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络较为亲密。
在语文教学中浸透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汲取祖先的精神精华,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现状〔一〕高中语文教学形式化严重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展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
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展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
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根底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缺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承受教师的两种形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的的实现。
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开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施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理论,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
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进步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
这些教师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校当了教师,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
年轻教师的个人生活阅历缺乏,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感受也较少。
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程度缺乏,就没有才能从语文课本内容中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展引导。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浸透的方法〔一〕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创新开展的今天,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得到突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3e04d1e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9.png)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影响着中学语文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融入现代科技、商业、务实的精神,而传统的文化、人文精神则被忽视了。
因此,本文将浅谈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一、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是指人类为了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产生的精神追求,包括人文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等等。
中学语文教育一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继承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兴起、竞争压力的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消弱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相比之下,在语文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首先,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影响。
互联网、社交网络等科技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创新。
但与此同时,这也促进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快速消亡。
现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浅显,热衷于快速的消费与获取信息,忘记了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体验。
这导致了语文教育的精神课纯粹化趋势,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分析和掌握吸收。
其次,现代竞争压力也加剧了这种现象。
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都越来越大,追求成功和个人利益成为了学习的主旋律。
使得中学教育变得功利化,其结果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优秀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漂移,更多地与个人生活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形态有关。
从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究和理解,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最后,社会爆发出的各种社会挑战、文化冲击、产业革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
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于发达地区极为欠缺,这些因素导致了文化传统的失落,语文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更易追求功利化、应试化,让学生具备某些所谓实用性强的知识点,而对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淡化。
二、人文精神的重建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坚强的思想文化支撑,它包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沉淀。
【论文】论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及复归=——关于新编语文教材的几点想法
![【论文】论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及复归=——关于新编语文教材的几点想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77974d10661ed9ad51f3d0.png)
论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及复归——关于新编语文教材的几点想法近几年,国内中学语文教育屡遭诟詈,不少专家学者从指导思想到方式方法都对其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这一五十年代承袭苏联模式建立的教育体系终于面临崩溃的命运了。
然而大厦将倾,痛心疾首也好,釜底抽薪也好,忌的是头脑发热,轻率发议。
因为我们还要建立一套崭新的体系。
在一片指责声中,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
回顾这五十年,中学语文教育从来就不曾脱离过时代主流。
相反,它的教材配备、教学设计、思想指导等甚至反映出了时代风口浪尖上的每一个微妙的变化。
问题的关键在于时代主流的正确性。
五十年中,中国人经历了前四十年的泛精神时代和后十年的泛物质时代。
泛精神的标志就是意识形态化,一切从政治出发;而泛物质,评论家郑敏有很好的阐释:“我们被告知,火车已到了‘后现代’一站。
……后现代的特点是唯科技,唯财富,唯效率,唯享受。
最终一‘唯’是最终的目的。
……一个年轻人会高傲地告诉你人生是享受,至富者是俊杰,清寒是耻辱无能,一位中年人会委婉地宣传下海的重大意义,一位老年人会容忍地承认这是时代精神。
”⑴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时代潮流,表现了民族心理的浮躁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而中学语文教育跟风的结果就是前四十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而后十年则不断强化语文的工具属性,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将语文教学等同技能培训。
功利地看待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便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核。
摩罗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序中曾经沉痛地说:“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
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我们在精神上一点依赖都没有。
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
”⑵这一评价当然包括中学生群体,学了十多年的语文,我们却很少能在这批未来主人翁身上发现他们对世界、社会、人本身深刻的思索。
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刍议论文_作文2000字_议论文作文_
![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刍议论文_作文2000字_议论文作文_](https://img.taocdn.com/s3/m/4e91aa6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c.png)
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刍议论文从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来讲,所谓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极为重要。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對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但是,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暴露出种种教学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
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的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和偏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视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欠缺的原因分析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人文精神培养欠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1、政治教师认识不到位初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到位是导致人文精神培养在初治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很多初治课堂,尤其是边远山区,很多政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够到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就让思想政治的课程开设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政治教师水平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意义,对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此外,有些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关心,漠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这些,都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
2、未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https://img.taocdn.com/s3/m/2dfa9b52763231126edb118b.png)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现代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教师、学生都纷纷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改变教育、教学、学习初衷,让我国宝贵的人文精神日渐衰微,据此,本文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旨在为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弘扬我国优秀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失落弘扬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弘扬两方面进行分析,以当下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为主要分析对象,在探究失落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具体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1.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1)教师的教学目的不纯――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目的:现代教师的教学压力都非常大,在如此大的教学压力下,许多教师当初的教学激情被逐渐磨去,取而代之的是单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教学态度。
[1](2)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纯――多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根本目的:应试教育即一考定输赢,这种“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教学风气使得学生多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根本目的,其本身对人文精神内容并没有多少兴趣。
[2](3)学校的培育目的不纯――多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之下,学校只有不断的提升升学率,才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忽略人文精神培养,也实属无奈之举。
[3]2.中学语文自身的教育问题(1)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师“掌控”学生而非“引导”学生:传统教育思想讲求以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一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断的提高自身对学生的“掌控力”,但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不科学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基于“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教学成效,但却磨灭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3)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缺乏学习兴趣:人文精神学习过程是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兴趣的,但随着中学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人文精神的学习兴趣则慢慢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
摘要: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即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而现如今的校园里,却存在着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提倡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人文精神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倾向于对人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的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暴力;倚强凌弱;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73-001
“以人为本”是校园人文精神的精髓,“尊重学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核心,“给学生最美好的心灵,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基”是人文校园建设的高尚境界。
当前,中学生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有个别学生以耻为荣,以荣为耻,出现了一些道德不平衡现象。
他们缺乏同情心和关爱之心,忽视甚至漠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情感。
缺乏全民公德意识,对荣辱观和是非观念不重视,缺少责任心和公德意识。
一、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社会理想淡化,道德认知存在偏差,道德行为失控,人文素养的缺乏。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等价交换、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规律和原则,迅速渗入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
这些通过不同途径都影响到了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形成。
2.网络文化失范现象严重:网络文化给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挑战,失范现象较为严重,对校园人文精神带来冲击。
网络文化正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时期,新旧道德规范交替和更迭着,造成与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
网络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二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以及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致使一些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模糊。
3.网络心理问题凸显: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倾向也开始日益严重,对个人能力的推崇、对自我个性的强调以及对个人利益的绝对追求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再加上他们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变得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沦为“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附属品。
4.影视文化的影响:当今很多影视作品文化品位低,立意肤浅,香车美女、青春偶像、都市情爱、伦理新解触目皆是。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反映人文精神的历史剧,随意篡改历史,甚至弥漫着许多皇权思想、等级观念,缺少对历史整体性的哲理反思。
还有许多从国外引进的影视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尤其是从韩日引进的校园影视作品,充斥着色情、校园暴力、不恰当的审美观和恋爱观等等,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
5.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结构特殊: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中独生
子女的比例较大,许多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包容心,缺乏诚信。
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进行更多的是学习方面的教育,而很少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重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注重并坚持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一鲜明特质正是当代我国人文精神建设所不容忽视和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是统一的。
2.严格审查影视市场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影视环境
依据国务院颁布已于2002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包括了准入管制、行为管制、定价管制等等方面的管制。
赋予了管理机构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在严格界定“色情”与“艺术”的界限基础上提升主流道德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把低俗化、媚俗化、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影视作品抛弃掉,让影视作品实现精品化、文明化、人文化,为中学生创设以良好的影视环境。
3.利用网络正面作用为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服务
首先要对网络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
网络文化虽然掺杂了大量错误的、低级甚至是有害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
所
以我们应该在设法消除网络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
4.慎重定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式一定要科学,家庭教育的内容应当符合科学规律。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一站,如果父母教给未成年子女的是迷信思想、拜金主义甚至暴力内容,就不能保证这样的孩子会健康成长。
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根据客观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应当顺应自然,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总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塑,需要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我们坚信,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学人文教育前景必定一片光明,中学也会以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以一种更开放、更自由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服务社会,在丰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义道.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2,2
[3]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j].新华文摘,2000,5 .
[5]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谢立中等.后现代社会理论[m] .华夏出版社, 2003,1
[7]邱小平.表达自由[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