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摘要:巨大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空间和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描述了我国50.60年代、改革开放和当前阶段的劳务输出状况,并对我国劳务输出的地域、工种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劳务输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劳务输出;人口;数量
一、劳务合作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指国内从事对外经济合作的公司根据对外签订的合同, 派遣各类专业人员和劳务人员到国外或境外从事经济活动。1979年以来,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主要是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和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直接派出劳务人员这两个渠道进行的。
1.20世纪50、60年代的劳务输出
在20世纪50、60年代, 我国向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实施了对外经济援助。当时, 随着对外经济援助的开展, 曾向那些受援国家派遣了包括大批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和医务人员在内的劳务人员。
2.改革开放后的劳务输出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是在以前的对外经济援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组建几家对外承包公司后在中东以及非洲、香港地区开展了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后来,为了发展对外承包以及劳务事业, 陆续批准组建了一批经营对外承包劳务的专业公司, 从事对外承包以及劳务业务, 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对外经济合作公司成立并走向国际劳务市场。[1] 1980年1月国务院确定了扶持对外承包公司创业的方针, 并确定当时的对外经济联络部作为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事业的归口管理部门。1982年4月, 新成立的对外经济贸易部设置了国外经济合作司,具体负责归口管理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劳务合作、国外合营企业等在国外的经济合作事业。1983年初对外经济贸易部先后颁发了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统计制度和计划编制试行办法,统一了各公司计划、统计的口径和方法。1984年4月,对外经济贸易部、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劳动制度的几项暂行规定》, 规定凡是国内派出的工程承包、劳务人员
一律实行经济合同制。同时,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和外汇额度、减免利税和其他费用、提供担保等措施, 对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给予了大力扶持。[2]
1994年5月外经贸部发布了《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另外,为了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素质, 外经贸部于1994年5月制定了《关于实行外派劳务培训的暂行办法》, 自1995年10月全面实行外派劳务培训制度。截止到1998年末全国成立了150多家外派劳务培训中心。2001年11月外经贸部发布了《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为规范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实行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制度。
3.我国现阶段的劳务输出
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是指由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交纳、用于解决突发事件的专用款项。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已形成“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合作、地方政府部门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协调自律、驻外经商机构一线监管、与有关劳务输入国共同管理”的体系。[3]
二、我国劳务合作的发展状况
1.对外劳务输出数量显著增长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后, 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外劳务输出数量显著增长。截止到2007年底, 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劳务合作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务输出主要是以对外承包工程形式展开的。但后来劳务输出渠道逐渐扩大, 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持续发展。从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合同金额、完成营业额, 还是外派的劳务人员数量, 均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从1980年到2006年, 对外承包工程的合同金额从140亿美元增长到6600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也从123亿美元增长到29993亿美元;年末在国外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人员数量, 在1987年以后的10年里基本上是2万多人到3万多人,而1997年后逐年增多, 尤其2003年以后迅速增长, 到2006年达到1986万人。通过劳务合作外派的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987年末只有3万多人, 但是进入90 年代以后迅速增长, 1992年超过10万人, 1995 年超过20万人, 1999年则超过了30万人, 到2006年达到4752万人。2006年对外劳务合作的合同金额及完成营业额分别达到5233亿美元和5373亿美元, 对外劳务输出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2006年末, 我国外派劳务总数量(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以及对外设计咨询)达到
6738万人[4] 。
2.我国劳务输出的地域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主要集中在伊拉克、科威特等中东国家。海湾战争结束后, 对外劳务合作从中东向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 进入了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年的中国外派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2006 年末,外派劳务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达到14万多人, 占亚洲劳务总数的28%;[5]第二位是新加坡,达到8.4万多人,占17%;第三位是韩国, 达到5.8万多人,占12%;这三个国家的劳务人员占整个亚洲劳务的一半以上( 57% )。在整个90年代新加坡的劳务数量增长极其显著。因为新加坡华人比重较高, 承包公司及劳务人员在新加坡语言障碍很少, 从而派往新加坡的劳务数量不断增加。派往韩国和日本的劳务人员增长也很明显, 派往这两个国家的劳务人员, 主要是以研修生形式派遣。[6]
3.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工种
对非洲的劳务输出大部分和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以及在非洲的承包工程有关。在非洲的承包劳务开始比较早, 合作方式主要以承包工程为主。在亚洲和非洲以外地区, 劳务人员较多的国家是美国和俄罗斯。在美国本土经营的工程和劳务项目很少, 仅有一小部分农业工人和护士。在美国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关岛和塞班岛。派往俄罗斯的劳务人员在90年代前半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1995年已达到2.1万人。到2006年在俄罗斯的劳务人员数量为2.5万多人。
三、劳务输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1.缓解我国人口、就业、环境和生态的压力
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是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与就业压力的需要。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近两年持续呈小幅攀升态势,从1999年到2000年, 我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 2001年升至3.6%。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 比上年末增加0.4 个百分点。[7] 自1991年以来,尽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经济增长率对就业率的贡献开始下跌。根据预测, 到2005年, 中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将达到8.06亿, 比2000年净增0.42 亿, 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变为8.45亿。[8]加入WTO 后, 我国面临更开放、竞争更激烈的经济环境, 外部竞争的加剧将使我国大量的隐性失业转变为显性失业, 外国农产品的涌入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冲击也将造成大量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