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出师表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积累语,了解作者,基本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传世有二,课文为《前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诚:的确,实在。
然:然而。
侍:侍奉。
懈:松懈,懈怠。
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盖:原来。
殊遇:优待,厚遇。
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会翻译文言文.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二、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三、分析:ﻬ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
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
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出师表师生座右铭:愚蠢的人总是为昨天悔恨,为明天祈祷,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会翻译文言文。
⑵理解作者的政治主X和政治愿望。
(3)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⑴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⑵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⑵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Ⅰ教材助读——我会学!导入新课一、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某某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X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X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X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X禅。
二、解题: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X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三、时代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某某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出师表教案(优秀6篇)

出师表教案(优秀6篇)《出师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后主刘禅的劝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2、历史背景介绍:《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
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
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诸葛亮无比信赖。
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继位,即后主。
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
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优秀教案本文其实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
第24课《出师表》三维教案

第24课《出师表》三维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背景与作者杨修;2. 理解全文的结构、主题和中心思想;3. 学习分析文本并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滕王阁序》,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先让学生通过图片、标题等信息猜测本节课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
Step 2:知识讲解1. 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即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消灭刘备,向天子上表请求出征的故事。
2. 简要介绍作者杨修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才学和忠诚。
Step 3:整体阅读1. 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整体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组共读并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这封表状有怎样的结构?b. 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是什么?c.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d. 主人公的性格和特点是什么?Step 4:细节理解1. 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指定问题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阅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并讨论找到的文本,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3. 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5:个人思考1. 学生个人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文章的主人公有何感受?b. 你认为杨修的忠诚和对上表的诚恳是否值得赞扬?c.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例子?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并辩论观点的不同。
Step 6:拓展阅读1. 分发《出师表》的改编材料或相关文章,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所读文章的异同之处,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Step 7:作文练习1.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遇到值得表扬的人。
2. 学生分组互评并修改,最后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
Step 8:课堂总结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思考问题。
2. 整理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重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特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学习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诸葛亮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开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忠诚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2.预习反馈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预习内容,分享对《出师表》的整体印象。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背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文是他呈给刘备的一篇奏章,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诸葛亮自述身世,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第三部分写诸葛亮表达忠诚的决心。
分析课文内容:第一段:诸葛亮自述身世,表达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第二段: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对策。
第三段:诸葛亮表达忠诚的决心,表示为国家尽忠。
分析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诸葛亮在文章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对比: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刘备与曹操的差距,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出疾。
”排比: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谈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品质。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出师表》。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分析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出师表》的背景、结构、内容和写作风格,使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检查复习。
二、合作研读第三部分
1.指导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2、熟练背诵全文
抽3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愿陛下托臣讨贼以兴复之效”、“察纳雅言”。
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学生自背诵,两两互相背诵
学生自己完成作业
复习巩固
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让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的主旨,理解诸葛亮的忠心
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诸葛亮的忠心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出师表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学,培养朗读背诵能力和翻译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语句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理清文章层次脉络,理解诸葛亮向X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3、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深切感受诸葛亮形象。
教学重点:1、学生自学,扫除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正确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的意思,积累文言知识。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诸葛亮向X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良苦用心和“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感受诸葛亮形象。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X,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第24课《出师表》。
(板书课题、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①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奏表的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②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③翻译第1-5段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三、落实学习目标:(一)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快速阅读《全品》听课手册P77-78 “走近作者”、“追溯背景”、“文体知识”,了解作者诸葛亮、“表”的文体知识,圈画并识记重要知识点。
方法指导:快速阅读,抓住关键处圈画、识记知识要点。
自学时间:4分钟。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自学指导二: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本中给下列加色字词注上正确的读音,读准、读顺课文。
自学时间:5分钟。
崩殂(cú)妄自(wàng)菲(fěi)薄忠谏(jiàn)裨补(bì)以遗(wèi)陛下(bì)攸(yōu)咨(zī)阙(quē)陟罚(zhì)臧(zāng)否(pǐ)行(háng)阵倾颓(tuí)苟(gǒu)全猥(wěi)自夙(sù)夜驽(nú)钝攘(rǎng)除诹(zōu)斟酌(zhēn)(zhuó)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4《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4《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诸葛亮的作品。
全文通过诸葛亮向刘备陈述出征南蛮的理由和决心,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文章语言精炼,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出师表》这样的经典课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会。
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2.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中心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提供课文的详细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提供的历史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出师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
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
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
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裨(bì)补阙(quē)漏性行(xíng)淑均行(háng)阵和睦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陟(zhì)罚臧否(zāng p ǐ)崩殂(cú)侍(shì)卫咨诹(zōu)郭攸(yōu)之费祎(yī夙(sù)夜(一)情境导入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24.《出师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法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目解读:“出师”:出兵;“表”:是古代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诸葛亮北伐前夕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
诸葛亮共写过两篇《出师表》,本文是第一篇,后人为了区分,把另一篇《出师表》叫《后出师表》。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董省沂南县南)人。
蜀国汉朝丞相。
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后奉命率军入川,败走曹操,夺取汉中。
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出师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出师表》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X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某某沂南县)。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X备三顾茅庐,“隆中对”。
旋即出山辅助X备。
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3岁:X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47岁:诸葛亮向后主X 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X 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出师表》教学设计最新6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最新6篇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
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
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
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
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
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内容预览:24、《出师表》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
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
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例读如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②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
约8分钟)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
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
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
士为知己者死!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
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报先帝,忠陛下”呢?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
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
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
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
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
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
《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
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
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
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