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4课 出师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出师表》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
课题:出师表
九年级四七班任课教师公娜备课日期:编号:24
学习目标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重点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
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
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
上加强背诵。
难点一、结合课文注释、提
示,理解文意。
二、学
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
生记忆、背诵的热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
诵。
教
材分析与教法
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
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
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其心至诚,其情可掬,读来感人肺腑,。
九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9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 1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重点、难点】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语言积累】1.生字: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攸(yōu) 谏(jiàn) 诹(zōu)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恐托付不效。
(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5.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第一节:课前导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名篇《出师表》。
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让我们通过一些引导问题来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听说过《出师表》这篇文章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你了解《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节:课文解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出师表》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然后,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展开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和史实,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第三节:文学鉴赏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出师表》的文学鉴赏。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形象的描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其中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方式来感受《出师表》中的情感表达。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演绎和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感情。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第五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通过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巩固对《出师表》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对接下来的学习展开引导,让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出师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课文题目:《出师表》课堂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积累∙欣赏《书愤》南宋·陆游·七律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学习路径】教师学生批注栏:【翻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抗金名将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导入课文:对联引入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基础练习: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崩殂:疲敝:秋:殊遇:开张圣听: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刑赏:平明之理:良实:志虑忠纯:简拔:遗:咨:裨补阙漏: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驱驰:后值倾覆:尔来:夙夜忧叹: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慢:彰其咎: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赏析】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
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出师表教学目标:(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疲弊陛下恢弘驽钝裨补阙漏行阵和睦夙夜忧叹崩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以彰其咎(二)积累常识1.关于《出师表》表是一种文体,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X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X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当时X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
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2.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
X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
但是X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X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X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基础1.朗诵一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好背诵下来。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栽谁堪伯仲间。
2.《出师表》作者是,字,号,谥号,后世称其为。
表是。
3.文中“先帝”指X备,“陛下”指。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X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的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出师表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出师表》各位某某: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出师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三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我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虽然是自读课文,但是非常典X,也是中考必考篇章之一,因此教学过程中都作为讲读来处理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X;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B怎样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a背诵全文。
b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设计说明】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把浓浓的情谊融在说理与叙事之中。
这是本文的精彩、神秘之处。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学习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诸葛亮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开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忠诚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2.预习反馈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预习内容,分享对《出师表》的整体印象。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背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文是他呈给刘备的一篇奏章,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诸葛亮自述身世,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第三部分写诸葛亮表达忠诚的决心。
分析课文内容:第一段:诸葛亮自述身世,表达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第二段: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对策。
第三段:诸葛亮表达忠诚的决心,表示为国家尽忠。
分析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诸葛亮在文章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对比: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刘备与曹操的差距,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出疾。
”排比:诸葛亮在文章中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谈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品质。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出师表》。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分析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出师表》的背景、结构、内容和写作风格,使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
出师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此课是选自人教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
它是本单元继《隆中对》以后的又一篇课内文言文。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体会,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饰万物,在咱们心中耕耘。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也就具有了农村学校的特点:①语文资源匮乏②学生学习语文的气氛不浓。
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式较掉队,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教学假想1.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冲破重点文句,然后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2.采纳“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进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积存词语,丰硕文言辞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存名言警语,背诵课文。
进程与方式:①反复朗诵课文、疏通文句、培育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明白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①背诵全文;②把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明白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②如何正确明白得诸葛亮的“忠”。
五、教学方式一、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现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共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4《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4《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诸葛亮的作品。
全文通过诸葛亮向刘备陈述出征南蛮的理由和决心,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文章语言精炼,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出师表》这样的经典课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会。
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2.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中心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提供课文的详细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提供的历史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为大伙儿整理的《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伙儿分享。
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出师表》,该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的传统名篇,学习这些文章别但能够增长历史知识,还能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干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别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体味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鉴于教材内容,我将利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办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实用人才。
[讲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怎么正确明白诸葛亮的“忠”?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明白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地。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朗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办法。
惟独经过反复诵读,才干领略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24.《出师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法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目解读:“出师”:出兵;“表”:是古代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诸葛亮北伐前夕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
诸葛亮共写过两篇《出师表》,本文是第一篇,后人为了区分,把另一篇《出师表》叫《后出师表》。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董省沂南县南)人。
蜀国汉朝丞相。
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后奉命率军入川,败走曹操,夺取汉中。
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3)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忠诚、敬业、勤奋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2.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上呈给刘禅的表章。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注意理解生僻字词。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解析《出师表》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5.课堂练习(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师表》的内容。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论证。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品质。
四、课后作业1.背诵《出师表》。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熟读并背诵《出师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朗读,并让其他学生指出朗读中的停顿、语气等是否恰当,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出师表》教学设计最新6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最新6篇出师表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
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
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
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
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
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出师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的写作脉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X。
难点
1.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媒 体教 具
多媒体
课时
3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背诵第一段。
二.探究质疑
1.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译: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译:
3文言字词梳理
(1)古今异义词:
开X:
痛恨:
卑鄙:
感激:
谨慎:
(2)一词多义:
益: 有所广益 ( )
斟酌损益( )
遗: 以光先帝遗德 ( )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效: 恐托付不效 ( )
讨贼兴复之效 (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
课题
《出师表》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 标
解 读
与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教学内容分析:
蜀汉第一次伐魏前,蜀汉已从猇亭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他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X;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X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三.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未尝:没有一次.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
8.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职分:职责.
9.翻译第8~9段.
效:重任.不效: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
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 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 受命以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读了本文你知道这篇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分析:
1.关于文章的脉络.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说:一是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
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的显示出来了.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之间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出师后国内政局就成了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个问题解决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表中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2)北伐的决策是诸葛亮的决策.作者在这篇抒情式的表里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之人.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君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A.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B.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A.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
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阅读第二部分段思考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阅读第三段,思考
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5.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理解练习:(见课件)
五.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
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附: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说告诫提建议——寓情于议
报先帝忠陛下——寓情于事报先帝忠陛下
提要求明责任——寓情于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