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 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 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 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 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 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 慢性痢疾: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 隐匿型。
临床表现
➢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 38~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1~2周, 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 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 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10次以内,有粘液 稀便,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 程一般为4~5日,少数病人也可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 慢性菌痢:肠粘膜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 膜苍白增厚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 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 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 少见。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 重型和中毒型。
发病机理
❖ 慢性菌痢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尤其胃肠道的原有疾患或营养不良等 因素作用下,疾病迁延不愈。
病理变化
➢ 急性期菌痢: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 著,急性期肠粘膜基本病变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脓血性渗 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甚至“地图样” 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 样改变。慢性期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粘膜 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导致疤痕与息肉,少数病例可 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8
3.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突然高热起
病,肠道症状不明显,依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
临床类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29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 主要表现:
5
群 志贺氏 福氏 鲍氏 A B C
症状 重,产生神 经毒素 易转慢性
抵抗力 弱 较强
我国流行菌群 局部地区流行 最多见 较少见
宋内氏
D
轻,呈不典 型发作

多见
6
群、型的划分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调查传染源 判定复发与再感染 了解流行菌群菌型的变迁 菌苗制备 临床上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急性发作型Acute episode type 慢性隐匿型Chronic covert

36
并发症


痢疾杆菌败血症 溶血尿毒综合症 关节炎
37
实验室检查
血象 急性期:WBC 增加 慢性期:轻度贫血 中毒型菌痢WBC可达15~30×109/L以上
38
粪便 急性期 肉眼观:粘液脓血 镜检: 大量脓细胞、红细胞、 巨噬细胞 抗菌治疗前 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 细菌培养可确诊
48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确诊需病原学证据 沙门氏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肠炎 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

49
•2.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高热惊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中毒性肺炎 (四)重度中暑 (五)脱水性休克 (六)脑型疟疾

细菌性痢疾概述

细菌性痢疾概述
• 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根据肠道炎症的特征和临床经过可分为三种类型。 • 1.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变初期为肠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表现为粘液腺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嗜中性
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成假膜性炎症。 • 大体观察:假膜(图10-6)呈糠皮样,灰白色。假膜溶解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溃疡,很少累
及粘膜肌,严重者可融合成较大溃疡,可深达肌层。 • 组织学观察: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并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图10-7)。坏死组织与纤维素、红细胞、炎细
胞及细菌凝集呈灰白色假膜。大约发病一周左右,粘膜上皮再生修复,不形成明显瘢痕,少数大而深的溃 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但很少引起肠狭窄。
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 2.慢性细菌性痢疾 多由急性痢疾转变而来,肠道病变为有些粘膜溃疡愈合,有些则继续扩大或发生新的 溃疡,新旧病变常交替出现。慢性溃疡较急性溃疡深,可达肌层,其边缘的粘膜常过度增生并形成息肉。 肉芽组织和纤维瘢痕形成,使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甚至引起肠狭窄。
• 患者表现腹痛、腹泻或便秘,常带有粘液或少量脓血。在急性发病期,则可出现急性痢疾的症状。少数病 人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成为痢疾的传染源。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简称菌莉。以夏、秋季最为多见, 多为散发性,有时也可引起流行。儿童发病率较高。患者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样血便、 头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依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即福氏菌、鲍氏菌、宋氏菌 • 和志贺菌。我国主要是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随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作为一名从事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我一直在关注细菌性痢疾这一疾病。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这种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其传染性和致病性都非常强。

1. 粪口传播这是细菌性痢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将含有志贺菌的粪便排出体外。

如果这些粪便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水源、食物等,进而导致其他人感染。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2. 食物传播食物可以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媒介。

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志贺菌的污染,那么食用这些食物的人就有可能感染细菌性痢疾。

例如,未经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等,都可能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携带者,从而导致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例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或者接触到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都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4. 水传播水传播是细菌性痢疾的另一种传播途径。

如果水源被志贺菌污染,那么通过饮用这种水的人就可能感染细菌性痢疾。

因此,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

2. 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粪便、水源、食物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志贺菌的传播途径。

3.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4. 提高医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减少误诊、漏诊现象。

5. 开展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短则数小时,长则7天。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典型痢疾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达39℃左右。

此阶段症状较轻,易被忽视。

2. 发作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痢疾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隐痛或绞痛。

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带有黏液和脓血。

里急后重感明显,患者总感觉有粪便排在肛门附近,但每次排便量不多。

此阶段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 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正常,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性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1. 轻型痢疾: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脓血便,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

2. 中型痢疾:症状介于典型和非典型之间,患者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脓血,病程约12周。

3. 重型痢疾:症状较重,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腹痛、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大量脓血,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细菌性痢疾还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症状典型,病程较短,治疗及时可痊愈。

慢性菌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深入探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提供一个详尽且系统的描述,以帮助理解这种疾病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

我要明确的是,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这一属包括了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细菌性痢疾(上课)

细菌性痢疾(上课)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扩散和 传播。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 高人群免疫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各国之间及时分享细菌性痢疾的疫情 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卫生 挑战。
技术交流
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手段。
培训与援助
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渠道,为发展中 国家提供培训和援助,提高其防控细 菌性痢疾的能力。
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脑水 肿、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严重并发 症,甚至危及生命。
03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腹痛 、发热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
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显微镜检查,观察是 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细
胞,以及细菌的存在。
政策对话
加强各国卫生部门之间的政策对话和 协调,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完善 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消化道传播。
病理过程
初期
细菌侵入肠道,引起肠壁 炎症反应。
进展期
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大 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浅 表溃疡。
严重期
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形 成深大溃疡,甚至导致肠 穿孔和腹膜炎。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
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 和溃疡。
全身反应
由于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发热、 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 物等。
环境卫生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
青壮年为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易重复 感染。 (四)流行特征 夏秋多见,影响因素:降雨 量多、苍蝇、饮食、机体。
四、发病机制
1.病原菌寄生于肠道,释放内毒素,使肠上皮 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 出现粘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
(1)结肠癌及直肠癌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与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与流行性乙脑鉴别
九、预 后
1.痢疾志贺菌群重,福氏易慢性化 2.中毒型病死率高 3.慢性不易根治 4.免疫力低,儿童或老年人预后较差
十、治 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保证水电解
(2)病原学治疗:成人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儿童 选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
(3)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 休克型治疗:快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
管活性药;防止DIC;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脑型治疗:脑水肿时用甘露醇治疗,应用激素有
助于改善病情。呼吸衰竭时,吸氧,保证呼吸道通 畅,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十一、预 防
3.细菌性痢疾大便的性质是: A.粘液脓血便 B.米泔水样大便
C.陶土样大便 D.果酱样大便
4.菌痢导致症状最严重的菌群是 A.痢疾志贺菌群 B.福氏志贺菌群 C.宋内志贺菌群 D.鲍氏志贺菌群
5.中毒性菌痢好发于:
A. 新生儿 B. 婴幼儿
C. 2-7岁儿童 D. 成人
6.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细菌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细菌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食物或水。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和 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感
染。
季节性
细菌痢疾在夏季和秋季 高发,与气温和湿度有
关。
02 细菌痢疾的病因与发病机 制
病因
01
02
03
04
传染源
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是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生活接 触等进行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老年 人、身体虚弱者更容易感染。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措施。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过期食品等,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提高自身 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避免与患者接触
尽量减少与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接触,特别是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接种细菌性痢疾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细菌性痢疾症状,应及时就医, 尽早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 的风险。
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 素类等,以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缓解症状 。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腹泻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补充体 液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的水和电解质平 衡。
针对患者的症状,如腹痛、发热等,采取 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疾病复发
部分患者治愈后可能再次感染细菌性痢疾, 或出现复发。
转归
01
痊愈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菌痢、溶血性 尿毒综合征等可能导致死亡。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除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 感染。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爆发 流行。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 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 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 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有明 显季节性,一般从5月开始 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 以后逐渐减少。
b、脑型(呼吸衰竭型):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 型,病死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 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 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脑疝。早期可有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早期临床 表现。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呼吸 节律不齐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 圆,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明显加深, 直至昏迷。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 2.轻型 3.重型 4.中毒型
1、普通型
A、起病急,高热伴发冷寒战 B、明显肠道症状 C、大便量少,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 D、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
A、全身毒血症状轻 B、肠道症状轻 C、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D、病程短3-7日痊愈,可转为慢性
3、重型
A、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B、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 稀水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 C、后期可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者周 围循环衰竭,部分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4、中毒型
(1)、儿童多见 (2)、临床表现: a、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势凶险 b、高热达40。C以上 c、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 d、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e、肠道症状较轻
(3)分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 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①面色苍白,口唇或甲 紫绀;四肢湿冷,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 20mmHg。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④ 尿少或无尿。⑤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2)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2)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要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基本情况。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菌属细菌包括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这些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通过食物、水或接触污染物品而感染。

细菌性痢疾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曾是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学调查病原学调查主要包括对志贺菌属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通过对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抗原结构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深入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主要包括对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趋势、人群易感性、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疫情报告、病例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规律,为防控疫情提供依据。

三、疫情调查疫情调查是对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进行全面了解的过程。

在疫情调查中,我们需要收集疫情相关信息,如病例分布、病例特征、疫情爆发原因和防控措施等,以分析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规律。

四、防控策略研究防控策略研究是基于对细菌性痢疾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这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改善、食品安全监管、个人防护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方法,全面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卫生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细菌性痢疾的全球性挑战。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要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基本情况。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Shi-yella),革兰氏染色阴性,无动力,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适宜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对阳光直射、加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差。

根据生物化学反应及抗原组成分成4群:A群包括志贺氏志贺氏菌及施氏志贺氏菌,B群包括弗氏志贺氏菌 (8个血清型),C群包括鲍氏志贺氏菌(15个血清型),D群为索氏(宋内氏)志贺氏菌。

各群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志贺氏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因此,所致临床症状较重。

20世纪末,志贺氏菌感染少见,中国某些地区仍有流行;弗氏志贺氏菌感染在中国占首要地位,且易转成慢性,排菌时间长;索氏志贺氏菌感染有增高的趋势,但感染较轻。

目前发达国家以D群最常见,B群次之,C群及A群最少。

我国以B群最常见,D群次之,C群最少见。

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

痢疾杆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D群最强,B群次之,A群最弱。

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至56℃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流行遍及世界各地。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呈季节性高峰,一般5月开始上升,8。

9月达高峰,10月开始下降。

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散发病例多由慢性患者及带菌者所致。

二、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途径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

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1年左右)且不稳定。

各型痢疾杆菌之间又无交叉免疫性,故菌痢可重复感染和再次发病,这也是本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 3、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用镇静或解痉药物,如异丙嗪、复 方苯乙哌啶等。有菌群失调者可用微生态制剂 。
预防
• 管理好传染源
–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直 至粪便培养隔日一次,连续2~3次阴性 方可解除隔离)。
– 早治疗,彻底治疗。
预防
• 切断传播途径
– 对于菌痢等消化道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 途径是最重要的环节。认真贯彻执行“三 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 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 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严格贯彻、执行各 种卫生制度。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轻型、重型 • 中毒型菌痢: • 慢性痢疾:
普通型(典型)
⑴发热中毒症状:急起畏寒、发热,体温 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 身中毒症状; ⑵肠道症状:腹痛、腹泻(排便10余次/数 十次),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 转为粘液脓血便。 ⑶体征:左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 病程约一周左右。 少数患者转成慢性菌痢。
机体对之敏感
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内毒素损伤血管壁 引起DIC及血栓形成
全身小血管痉挛导 致急性微循环障碍
加重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
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 起脑水肿甚至脑疝
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 1、 急性期: ①肠粘膜基本病变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轻型(非典型)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 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不超过10 次,粘液多, 一般无肉眼脓血便,里 急后重轻/无。 病程一般为3~6日。 少数转为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
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亦可出现呼吸异常
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为最凶险类型, 病死率很高。
慢性菌痢
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原因有: 1、急性期未及时诊断或治疗不彻底、不适当; 2、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慢性疾 病:肠道、胆道、寄生虫等; 3、神经类型不稳定:有神经官能症。 4、细菌菌型有关:福氏易耐药
• 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 病 • 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病 原 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G¯的无
鞭毛杆菌,兼性厌氧,在培养基上易生长。 表4-5-1 志贺菌属抗原分类
菌名 痢疾志贺菌属 福氏志贺菌属 鲍氏志贺菌属 群 A B C 血清型及亚型 1~ 15 1a、b、c,2a、b,3a、b、 c,4a、b、c,5a、b,6,x、y 1~ 19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1)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感 染性休克。由于全身微血管痉挛,而有面色苍白、 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早期血压可正
常,但亦可降低甚至测不出;脉搏细速甚至触不
到。可伴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之意识障碍,
此型较常见。

(2) 脑型(呼吸衰竭型):此型较严重,病死率高, 以严重脑症状为主,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 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临床类型
急性菌痢 普通型 轻型 中毒型
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慢性菌痢 (2月以上)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病程约1-2周
(1)毒血症状:畏寒发热,全身不适
(2)肠道症状:
腹痛:便前加重、便后缓解,左下腹明显
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10-20次/日,伴
里急后重
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病理解剖
主要病变部位: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基本病变——化脓性溃疡性炎症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大量黏膜溃疡
慢性期:肠黏膜水肿及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
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
临床表现

病前有不洁饮食史 潜伏期一般1-4天(数小时-7天)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慢性两型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
1、急性阿米巴痢疾: 见表
2、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有特殊流行病学特点
3、其它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4、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多见于青少年。有发热、
腹痛、腹胀、腹泻及血便。毒血症严重,短期内出
现休克。大便以红细胞为主。
5、肠套叠 多见于小儿。无发热,腹痛、腹部包块,
血粘液便。
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点
•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 1、细菌数量
2、致病力—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
侵袭力 3、人体抵抗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管 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少量细菌进入肠道 正常菌群的拮抗+肠黏膜分泌型IgA屏障 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肠黏 志贺菌释放外毒素 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殖 黏膜炎症反应+ 小血 病初的水样腹泻和神经系统症状 管循环障碍 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 细菌在人体内被吞噬,很少侵入黏膜下层,一 般亦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 引起的痢疾样疾病 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Ⅱ类肠道传染病

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 变
临床特点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 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中毒性菌痢
高热的同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常伴有感染中毒性休克 大便常规有脓细胞、红细胞 CSF正常或虚性脑膜炎表现
乙型脑炎
高热1~2日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少有休克 大便常规正常 CSF呈浆液性脑膜炎表现

慢性菌痢
结肠癌及直肠癌
合并感染时腹泻及脓血便,指
肛、X线和结肠镜检查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目标检测



1、中毒型菌痢分为__、__、__。 2、下列哪项是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 A、呼吸道 B、血液 C、虫媒传播 D、消化道 E、接触传播 3、慢性菌痢的病程应该超过的时间是( ) A、1个月 B、3个月 C、2个月 D、半年 E、1年 4、对菌痢确诊最可靠的依据是( ) A、典型脓血症 B、明显里急后重 C、免疫检查阳性 D、大便培养阳性 E、大便镜检发现大量脓细胞、吞噬细胞
鉴别要点
病原及流行 病学
急性菌痢
痢疾杆菌,流行性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急性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虫,散发性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 症症状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 腹泻每日数次,多为 右下腹压痛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 血便,有腥臭,镜检 白细胞少,红细胞多, 有夏-雷晶体,有溶组 织阿米巴滋养体 肠黏膜大多正常,有 散在溃疡,边缘深切, 周围有红晕
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A群志贺菌还能产生
强烈外毒素:具细胞毒性、神经毒性、肠毒性作 用,引起严重症状。

抵抗力弱,加热66℃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 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志贺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数小
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
存活10-20天。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 痢疾患者
福氏志贺菌易成为慢性,不易根治
婴幼儿及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者病情重
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急性菌痢

一般治疗
休息 饮食 隔离
病原治疗:根据菌株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

氟喹诺酮类 其它
5-7天
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

对症治疗
补液 止痛
降温
慢性菌痢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根据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
结肠镜检查肠粘膜
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 粘膜松脆易出血,常伴
其他自身免疫病
慢性血吸虫病
腹泻与脓血便,疫水接触,肝脾
肿大,血中E细胞增多。粪便孵化及直肠粘膜活检
压片阳性。
预后
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 性或慢性带菌者 中毒性菌痢预后差,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
痢疾志贺菌病情严重,并发症多
传染病 每年发病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病毒性肝炎 结核病 菌痢 淋病 麻疹 伤寒 梅毒 疟疾 肾综合征出血热 猩红热
2002年中国卫生统计报告
658 185 500 181 454 595 159 422 58 341 54 064 53 420 32 977 31 371 14 369
全身症状 胃肠道症状 腹痛重,有里急后重,腹泻每 日十数次至数十次,多为左下 腹压痛 量少,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多 数白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吞噬 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粪便检查
乙状结肠镜 检查
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 表溃疡(急性期一般不做)
中毒性菌痢 休克型:败血症及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感 染性休克鉴别 脑型: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免疫学检测:易假阳性
–志贺菌核酸的检测
• 乙状结肠镜
常用于慢性腹泻且病因不明者,急性菌痢一般不用
诊 断
• 急性菌痢 根据流行季节,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常 规及粪便的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 慢性菌痢 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 2 个月而病情 未愈 • 中毒型 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 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应及时以直 肠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便送检
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营养状况极差,尤其老年人或儿童 偶然发生败血症
急性典型菌痢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志贺菌属释放内毒素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机体对之敏感
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全身小血管痉挛导 致急性微循环障碍 内毒素损伤血管壁 引起DIC及血栓形成 加重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 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 起脑水肿甚至脑疝
体征: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2、轻型-病程约4-5日 全身毒血症状及肠道症状均较普通型轻,亦可 转慢性。 症状轻,易漏诊、误诊。
3、中毒型

2~7岁儿童多见。全身症状重(以严重毒血症、 休克、中毒性脑病为主),肠道症状轻。

按其临床表现之不同分3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慢性痢疾分型
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及营
养不良表现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现急性菌
痢表现,发热常不明显
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症状,排
菌,有结肠病变
实验室检查
• 血象
WBC N升高,慢性可贫血
–粪便常规:粘液脓血便,巨噬细胞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确诊指标)
• 粪便检查
扩容
解除血管痉挛
–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脑型
–脱水、改善脑血管痉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治呼吸衰竭 –降温 镇静 止抽
预 防
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 综合措施

管理传染源:彻底治疗和隔离
病人及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三管一灭” 保护易感人群:口服活菌苗
1 自然无毒株 3 变异菌株 2 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
宋内志贺菌属
D
1
福氏志贺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病原菌流行类型不断变迁 • 欧美国家优势菌型为D群 •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以 B 群福氏菌 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D群宋内菌;近年 来少数地区有A群痢疾志贺菌之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