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合集下载

结题论文: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谈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技巧

结题论文: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谈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技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高中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技巧一、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阅读内容贫乏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男生多青睐武侠小说,女生多迷恋言情小说。

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课外书的习惯,或即使购买课外用书,也只是一些与考试相关的同步导练、试题汇编、参考书一类的辅导书,而文学名著、经典书籍等知识积累的书(这些书被很多学生认为与考试几乎无关)微乎甚微。

2、阅读兴趣被动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即使有点课外时间他们也一般拿来做习题。

较大部分学生是基本不看课外书的,还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一小部分看课外书的也只是看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这部分书籍往往与课堂教学无关。

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他们更不感兴趣。

3、阅读意识盲目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老师的很好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起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艳情、“口袋”小说,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阅读环境不好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较差,家里基本上没有书房,他们买课外书少或基本不买课外书。

不少农村中学缺乏资金,不是没有图书室,就是藏书少或新书少,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私立中小学更是如此,一味追求升学率,课外阅读环境堪忧。

受传统教育观尤其是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部分教师反对学生涉猎课外读物,也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外阅读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更进一步,是学生达到自我教学、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

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针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位教学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自己的课堂优势及班主任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竭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就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科学实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呢?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如: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时,课使我播放了优美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了解到这首名曲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然后我又富有感情的介绍创作人阿炳的情况:四岁时失去母亲,长大后又失去父亲,二十一岁患眼疾,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我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双目失明、命运坎坷的人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名曲?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的与文本对话,深刻领会到了阿炳在身处逆境、穷困潦倒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替换角色,体验情感有些课文由于当时环境、社会背景不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距离较远,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置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感情,领略人物的思想。

在朗读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文中人物的角色地位上,理解他们的需要、思想,感情和愿望等。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由于学生都是身体健全的人,无法体验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感受。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人生总是静下心来自省或思索,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们在生活,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区分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恰恰是生活的姿态。

动之以情,说的是我们在感性的层面上去思考、看待世界,这时候动之以情更必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思维去感受,从而理解其情感层面。

当然,不是说一定要走情怀,而是在不影响加工智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深入的了解以及表达出来。

晓之以理,这时候的头脑就要清爽、冷静,思考的结果不仅要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而且要无条件的接受结果。

当我们能够从逻辑的角度考量的时候,理思就有了无条件的准确性,即使晓之以理能够让人们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不受情绪干扰、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情绪波动。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面对生活中的复杂困难,能够从不同的层面考虑问题,用适当理性及情感的角度去处理,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迅速准确,也能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更有一套宽容及适应之策,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也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的深邃丰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我们能在此矛盾中找到中介之法,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从而不论换位思维,解决冲突,达到良性的结果。

一方面,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世界中的知识以及可能性,去挑战原有的想法,扩展思维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能力,让我们能够理解世界中种种变化,也能够释放内心的思想。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一种说理的方法,也是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情感和理性,如何调动和引导他人的情感和理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动之以情,善于晓之以理,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事业的发展。

“动之以情”,意味着我们在与人打交道、处理事务时,要善于引发他人的情感共鸣,善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情绪,善于用情感感染和感化他人。

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天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我们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的重要依托。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我们只是用理性和冷漠对待他人,只是用理性和逻辑来说服他人,往往会给人一种冷漠和不耐烦的感觉,会使人感到你在与自己交往时缺乏亲切和温暖,会使人觉得你无法和自己建立情感连接,从而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

而如果我们善于用情感感染和感化他人,善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情绪,善于用情感和亲切感打动他人,往往会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会使人感到你在与自己交往时充满热情和关怀,会使人觉得你能够和自己建立情感连接,从而产生共鸣和认同。

善于动之以情,就是要善于用情感打动和感染他人,善于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善于与他人建立情感沟通和情感连接,善于使他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增进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融洽。

善于动之以情,善于晓之以理,需要建立在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

只有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关爱他人的情感和心灵,才能更有效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善于动之以情,善于晓之以理,还需要建立在对事务的思考、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

只有善于思考、分析和判断事务,才能更有效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事务时,我们需要善于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需要善于思考、分析和判断事务,才能更好地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事业的发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摘要】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会欣欣向荣。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全身心爱学生,真正地爱,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并让他们感受到这份爱。

真正的教育是从内心开始的,只有从心里生发的爱才能击中学生心灵最坚硬的角落,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信任、等待、理解、欣赏和细节和班级管理中。

【关键词】爱心;学生;信任;等待;理解;欣赏;细节生命需要阳光和空气,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

爱是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信任、等待、理解、欣赏和细节的班级管理中。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全身心爱学生,真正地爱,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并让他们感觉到这份爱。

一、信任是爱的基石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亦是师生间爱的基石。

缺乏信任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缺少爱的信任也是冠冕堂皇的。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平等。

开学初,我就在班级展开民间调查。

问题有三:一是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你希望现在的班主任学习他的什么优点?二是你希望这个班会成为一个怎样的集体?三是你愿意当班干部吗?有什么喜好?你能为这个班集体做些什么?而后在班上用了三个班会的时间对班旗、班徽、班训及班歌进行讨论并制定,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我一开始就灌输学生这样的思想:我是这个在家庭的一分子,我所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但班级建设这一方面还是需要每个同学去出主意,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呵护和经营。

后来学生又进行班委选举,一个月进行民间测评,将班委会达到最优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相信学生,不听信一面之词,尽力公正,用自己最低的姿势去捍卫他们薄弱的自尊。

二、等待让爱走进心灵刚开始做班主任时,总觉得学生在和自己作对。

今天刚说过要注意保持卫生,明天就会有人丢几张废纸。

这会儿一个同学保证下次不再上课睡觉了,过会儿进班就发现他又趴下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案例:我六年级班上有个学生叫张梓龙。

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每天,科任老师和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好孩子。

他爱理不理,只在口头上答应了。

可实际上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

那时我都快放弃了,心想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再次找他谈话,并去她家了解情况,我了解到他心里特别想得到父母亲的爱,认为父母亲对他的关心不够。

针对他的这一想法,我“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

我列举了父母亲关心、疼爱他的许多事例,让他逐渐打消对父母亲的不满,并且耐心给他讲一些道理。

我还常常找他聊天,想法设法跟他交朋友,尽量找一些他感兴趣并且能做的事让他去做。

渐渐地,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6分的好成绩。

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

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

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

分析: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张梓龙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关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不单是教书育人的古训,更是人际交往的真谛。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观点,或是劝导他人放弃某种不良习惯。

单凭理性说教未免生硬枯燥,只有把理性阐释融入感性力量,方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

就拿父母教育孩子来说吧,光是罗列道理规训,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若能耐心聆听孩子的心里话,体谅他们的想法和困扰,用爱心和亲情包裹理性的说教,必能更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我常见家长动之以情,先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入手,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智慧,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被吸引、被说服了。

在工作中,经理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智慧。

别老是简单命令式地下达任务,而要给下属解释决策背景和重要性,并诚挚关怀下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赢得下属的理解和信任,必能极大调动团队的工作热情。

生活处处可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智慧应用。

与其生硬地强加自己的观点,不如先试着去理解和关注对方,用真诚温暖的方式来打动人心,定能事半功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影响,终归是一个温情熨帖的过程,需要用理性和感性并重的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心得)之“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心得)之“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论文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鹤峰县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郭大明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根基。

学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让他们按照教育者既定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

一、晓之以理,让学生感性认知“养成教育”。

晓之以理,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知道其为什么要做和要怎么做。

(一)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涵。

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了一定的接受教育的自主愿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集会、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帮助学生明确养成教育的内涵。

使之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是作为未来社会人之一的学生从事社会生活、立足社会的根本。

简言之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是社会对每个人的需求,也是每个人能在社会生存的行为准则。

人生活在群体中,只有每个人都遵守集体生活准则,社会才会和谐、集体才会有秩序、个人才会快乐幸福。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二)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范围。

1、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

在对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中,学生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这要有个标准。

笔者认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首选标准。

“规范”对学生仪容仪表、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方面作了具体细致规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熟知其内容,了解其含义。

学生只有熟知才能遵守。

就像司机熟知交通规则一样,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在遇到相应情况后运用规则做出正确判断,进行应急处理。

学校、班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措施,让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是人特有的情绪感受,是行为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人们的行为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而“体验”指的是:事物给人们的体验使人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幼儿的一切行为态度更是来自于本身的情感,好的情感体验既能使幼儿反映出良好的行为态度,又能在他们幼小的大脑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调用这种良好的体验,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与幼儿互动并使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在何处呢?以下是我本学期在与幼儿互动时的一些点滴与体会。

一、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小班入园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年的开学我们采用了“顺应”孩子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让幼儿获得良好的生理及心理体验。

案例一:堃堃是小年龄的孩子,没有去过托儿所。

小班入园时哭闹得相当厉害,还经常因为哭闹而呕吐。

他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他也只是在一旁看。

于是老师总是带着堃堃,他想要看小朋友就陪他看小朋友,他想要喝水就去喝水,他不想吃菜就先不吃菜。

渐渐地,堃堃哭闹的时间短了。

一段时间之后,我问堃堃:“你觉得幼儿园好玩吗?”堃堃微微点了点头,我又说:“幼儿园挺好的,挺自由的呀。

像家里一样。

”堃堃眼里像放了光,朝着我笑了。

偶然的机会老师还了解到堃堃和露露是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于是老师与双方家长联系,让两个孩子去对方的家里做客,堃堃和露露熟悉了起来。

平时露露在玩的时候,老师总是鼓励露露邀请堃堃一起玩,慢慢地两个孩子话也多了起来,堃堃的哭闹情绪自然也缓解了许多。

幼儿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心理自然有极大的不安全感,良好的体验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它可用来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也能够让人们理解其中的道理。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动之以情,意味着我们要用真诚的感情去对待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真诚的互动,才能建立起信任、尊重和友谊。

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怀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需求,体谅他人的困难,并用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只有真心对待他人,才能够建立起长久的关系,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晓之以理,意味着我们要用合理的道理去说服他人。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论证和说理来让他人理解我们的观点,进而接受我们的建议。

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用逻辑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对方理解其中的道理。

通过讲解和解释,我们可以让他人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增强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可以应用在各个方面的生活中。

在家庭中,我们要用爱与关怀去关心家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支持。

在工作中,我们要用真诚和热情去对待同事和客户,共同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要用真实的情感和合理的论证去与他人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迎合他人的需求或妥协自己的原则。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权益,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并坚守自己的原则。

通过坦诚的交流和表达,我们可以找到双方的平衡点,达成双赢的局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有效的原则。

它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能够让他人理解我们的观点。

在运用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真诚的感情去对待他人,用合理的道理去说服他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钢花中学李玲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转化后进生,要转化后进生,教师要有爱心,以情动人,从心里关心、爱护学生;以理服人,用谈心的方式去感化、教育学生。

只有这样,转化后进生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意义。

关键词:转化关情谈心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最让人劳心费神的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不求上进的后进生,对于我们(5)班来说,他们人数不少,影响也很大。

所以,如何走近后进生,帮助这些后进生理疗出“泥潭”,对他们进行成功的转化,是一个班级管理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管理心理学指出:管理之策心励为上。

这就是要用情、理、去关心、激励、鼓舞、指导后进生,去厚爱每一位后进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一、动之以情,用爱去感化学生。

情:至爱真心,博大无私,以情育人,用爱心领导后进生。

要爱后进生,老师准确归因,对症下药是第一步,成为后进生的背后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大概主要是这几种:有的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和方法上的错误,有的是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教育的偏差以及老师主观上的原因。

但无论哪一种原因,老师只有首先深入了解学生,弄清楚影响后进生“后进”的真正原因,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在校很调皮,是令老师头痛的学生,初三上学期补课期间不见踪影,逃学了。

但我并没有发火,首先向其他学生问了一些他的情况,并打电话去他家里了解情况,原来,他父母最近调往外地工作,平时都是他奶奶在家里带他,可能父母对他有所歉疚,所以不太敢管他,造成他无法无天的坏脾气,如果再没人管管他,他这一生就可能被他自己毁了,从他奶奶口中,我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谁的话都不听,但从小比较听他奶奶的话,他奶奶说什么他一般都不顶嘴,我灵机一动,我何不从这下手,充分利用他对奶奶的孝心,纠正他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我首先找他奶奶配合,拿了一份他奶奶的健康情况表,并制了一张他奶奶的家务活的工作表。

优秀作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优秀作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哲学家认为:“人是情感的动物。

”在很多时候,人的情感是凌驾于理智之上的。

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小女孩经过窗台边时不小心打碎了母亲的花瓶。

愤怒的母亲提着扫把冲了进来,此时小女孩应该做何反应?是冷静地对母亲说“您的花瓶本应放在客厅里,现在却放在了稍碰一下就会摔破的地方,我只是正常地走过去而已”,还是表现出愧疚,真诚地道歉恳求原谅后再表达自己的委屈?由此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先“以情动之”远比“以理服之”来得有效。

先通过恳求,使得对方从情感上体谅自己,获得认同感,得以拥有使自己的说理被他人接受的机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你“恳求”了对方,对方愿意倾听你的诉求,对方就接受、认同了你的主张――如同母亲对待女儿那样。

当这种主张是无理、甚至是过分出格时,对方完全可以无视你饱含深情的请求。

譬如你恳求老师告知你期末考卷的答案,难道老师会因为你的真诚而欣然同意?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当我们需要通过恳求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时,“晓之以理”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比方说李密的《陈情表》。

司马灭了蜀汉,又篡曹魏的位,李密身为蜀汉旧臣自然十分抗拒司马政权,可皇帝却希望通过任他为官来笼络旧臣,用察举征辟等各种方式逼迫他。

此时李密处在艰难选择的境地。

倘若他一身忠直,满口雄辩地面对司马皇帝,列出不愿入朝为官的十条理由,条条切中要害,那么司马皇帝可能放过他吗?他不想为官的诉求可能被接受吗?所以他写了《陈情表》,先放下身段,叙述自己的悲惨,称当朝让他“沐浴清化”,恳请皇帝先放他照顾祖母,但是在以情感人、恳求皇帝的同时,他仍然不失委婉地“晓之以理”――既然晋朝以孝治天下是国策,既然晋武帝对老年人那么照顾,那么皇帝一定会恩准自己“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心愿。

皇帝怎么可能违反自己制定的国策?这样严密的推理逻辑,才是让司马炎心服口服的关键。

如此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触龙以父母爱子心切之情同化赵太后后,又说出了“父母爱子女应为之计深远”的道理,最后成功说服赵太后让自己孩子为质于齐;曹操恳求关羽放了自己时,不但向关羽求情,也同样以“义”说之……我们本就是情感的动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确会被说理者真诚的请求所打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

你知道吗?在知识的世界里,咱们得像个侦探,用逻辑和证据去探寻真相。

晓之以理,就是说,别急着下结论,得用脑子好好琢磨琢磨。

就像科学家研究新东西,他们得做实验、写报告,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咱们也得这样,说话得有理有据,别让人家觉得咱们是瞎吹牛。

动之以情。

有时候,话还得说到心坎里去。

你知道吧,情感这东西,有时候比啥都重要。

你朋友遇到烦心事了,你不光得告诉他怎么做,还得让他知道你关心他。

你说的话得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这样他才能听进去。

动之以情,就是得把话说到人家心里去,让人家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帮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英文回答:Using reason to explain and appeal to emotions is a powerful way to communicate and persuade others. By presenting logical arguments and then connecting them to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effectively convey our message and influence 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s.Reasoning with logic allows us to present facts, evidence, and logical conclusions to support our arguments. This appeals to the rational side of the audience, aspeople tend to trust and rely on logical thinking. For example, if I want to convince someone to adopt a healthier lifestyle, I can present them with scientific studies and statistics that demonstrate the benefits of exercise and a balanced diet. By using logical reasoning, I can show them the 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choices and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health.However, appealing to emotions is equal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truly connect with the audience. Emotions have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ou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can often override rational think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tailor our message to resonate with them on a deeper level. For instance, if I want to persuade someone to donate to a charity, I can share a heartwarming story of how thecharity has positively impacted the lives of others. By evoking empathy and compassion, I can appeal to their emotions and inspire them to take action.Combining reason and emotion allows us to create a persuasive and compelling argument. By presenting logical reasoning and then connecting it to 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create a strong and memorable message. This approach is often used in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where companies use logical reasoning to demonstrate the quality and benefits of their products, and then appeal to emotions to create a desire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audience.In conclusion, using reason to explain and appeal to emotion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mmunicate and persuade others. By presenting logical arguments and then connecting them to the emo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udience, we can create a powerful and persuasive message that resonateswith people on both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level.中文回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和说服他人的方法。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学校管理中,要照章办事,依法治校。

但人都是有感情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校长还要学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丰富的感情让老师和学生心动,从而经营好人心。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刚性的,但也有弹性的因素,校长要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好尺度。

我在荥阳高中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刚升完旗,有位老师来找我请假,说是孩子拉肚子好几天快脱水了,县医院处理不了,需要送到郑州市儿童医院。

他爱人也在我们学校,他准备把课调给自己的爱人,一个人送孩子去郑州。

我当时的反应是:第一,告诉他“通知你爱人,把课停下来,两个人都去。

”第二,立即通知学校司机,开着车把孩子和两位老师直接送到郑州市儿童医院。

第三,我赶紧通知总务处,拿出2000块钱交给司机。

因为我们的老师急急忙忙带孩子转院,身上不一定带那么多钱。

结果到了儿童医院,孩子直接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随后,那位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校长啊,让司机回去吧,孩子已经在接受治疗了。

我说,不行,先待上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去问医生孩子情况怎么样,如果医生说孩子可以喝水、进食了,你再给我说。

两个小时以后,她打电话说孩子脱离危险了。

这件事情过后,我就一直在反思。

作为校长,我们让老师把课停下来,并动用了公车和公款,虽然违反了规章制度,但是可能就会因此而挽救一个生命。

如果我们不准假,让她上这一节课,娘不在身边,爹又不能照顾得细致入微,孩子万一有事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位老师回来以后,哪怕是找时间、挤时间也会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节课,我敢说,补上的这一节课比平时的任何一节课质量都要高,因为这是我们校长经营人心的结果。

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蕴藏着经营人心的契机,校长要善于把握。

在具体操作中,要处理好制度的刚性和弹性的关系,把握好执行的尺度,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为学校发展服务的。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性是人类的特质之一,它使我们能够思考、推理和决策。

然而,感性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够感受、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一种既注重理性思考又兼顾感性体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晓之以理非常重要。

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决策,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

通过逻辑分析和客观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晓之以理也是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寻求真理、发现规律,并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

然而,单纯地晓之以理是不够的。

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感性让我们能够体验美的魅力、感受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它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桥梁。

情感的表达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沟通、共情和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通过感性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人类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

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结合起来,能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全面和灵活。

晓之以理让我们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做出理性的决策,而动之以情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激情,使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和困难。

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互补充,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富有深度和广度,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在教育中,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晓之以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

动之以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通过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教学,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理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则让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人类的情感纽带和价值。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之策“逆反心理”通常被我们老师称为“对着干”,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越是老师提倡的,他越反对,老师极力禁止的,他却想方设法要领教,而老师反对的,他偏偏故意表示欣赏。

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对老师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就是“逆反心理”,目前这种心态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这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探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之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为当前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少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部分中学生就错误地接受了某些错误的观点,养成了遇事遇人总是从反面看,往坏处想,产生了一种凡好的、正面的都“我不信”,凡坏的、反面的都“原来如此”的畸形心态,形成“逆反心理”。

当然,中学生错误地接受社会负面的影响,是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的,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心慌意乱”的成长期,学生们渴望“独立”,却又实际上需要“依赖”;他们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可他们又没有学会尊重别人,信任别人,他们自认已经是大人了,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要求与成人平等地处理和决定自己的事情,但是一旦真的离开师长的指点,他们又寸步难行。

总之,中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不稳定、最容易左右摇摆,充满矛盾性的“危险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老师没有特别重视学生们心理素质上封闭与开放相矛盾,孤独与反抗相表里的特点,施以正当的疏导和适当的矫正,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很容易乘虚而入,占领部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和老师的正面教育相对抗,形成严重的“逆反”。

近年来,我在担任班主任和年段长工作期间,对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

在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我认为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因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主义,而对老师的教育取“我不信”的态度。

二是因感情上的自我表现、自我承认欲望与强烈的虚荣心相混淆,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对老师取“看不起”的态度。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微作文300字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微作文300字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微作文300字
悲悯是一种爱,就如同求得这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的寒士,胸襟是用爱承载的。

一个人可以像杜甫一样没有家财万贯,可以没有日日的欢欣,但却不能没有了悲悯,只要心中久存着悲悯,就有信念,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悲悯可以修行一种心境,可以修行一颗善心,可以让自己、让别人都俱欢颜。

杜甫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真正为时代而唱。

都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文章能够打动人,使人潸然泪下,作者不只是注入了让人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深情,让读者产生共鸣,必定还有一颗悲悯的心,默默洞悉着民间的疾苦。

茫茫宇宙,个人的力量都太过渺小,他们手中的笔,化作武器,剑指灾难。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遗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出现在我们的夜空里,在黎明来临之际,给予人们星光,给予人们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

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

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

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

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

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二、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

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

“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

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

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在《美丽的清澜港》中的大海,是“洁白的沙滩”“清澈如镜的绿液”,当朝阳初升,是“色彩如葡萄酒的海水”,当秋天的月夜,“清澜港像一面水晶般的明镜,高贵洁净。

”这里映入读者眼帘的,有阳光下海的静谧,迷人的色彩;也有月光下海水清澈和水影的明晰,作者陶醉在大海明净和清新中,情境交融,使人心旷神怡,赞美和热爱大海之情跃然纸上,把艺术美升华到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

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着他们形成灵巧机敏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三、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

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

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

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

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

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构思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也就正确地把握了作者感情发展的动情点。

《铁人》一课教学,应该通过事件经过与主人公感情的发展,突出他的心理特征:焦急心态——内疚
的心情——高尚的心境。

剖析其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理解铁人为什么“辗转反侧”?那是因为“他在想白天发生的事”。

为什么白天的事使他辗转反侧呢?因为他错怪了托儿所阿姨。

这些说明了铁人知错就改,严格要求自己的优良品质。

然而这样还是不够的。

为了把铁人感情上深度挖掘出来,除了让学生明白铁人如何对待自己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侧面,那就是如何对待别人。

铁人之所以内疚,就是把自己对自己错误的自责,放在对托儿所阿姨那满腔委屈的心情理解的基础上。

别人的痛苦,甚于自己的痛苦,更何况别人的痛苦是由于自己的错误造成的。

反之,托儿所阿姨对铁人的批评不发火、不辩解、不抱怨更令铁人思绪万千。

这样使学生领略了英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格情操,铁人的形象就显得光彩照人了。

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

”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

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

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白杨》一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

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
凉,也写了白杨的挺秀、孩子的天真、爸爸的深情,赞美了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爸爸”产生敬仰之情时,教师以激昂有力的教学语言生发开去;“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啊!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后继有人。

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来越美,衷心祝愿你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小白杨!”教师借文章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总结,既全面又精干,重点突出,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结语充满了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得以升华,课虽讲完了,但情犹未了,白杨的形象将永远印在学生的心灵中。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