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二、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在《美丽的清澜港》中的大海,是“洁白的沙滩”“清澈如镜的绿液”,当朝阳初升,是“色彩如葡萄酒的海水”,当秋天的月夜,“清澜港像一面水晶般的明镜,高贵洁净。”这里映入读者眼帘的,有阳光下海的静谧,迷人的色彩;也有月光下海水清澈和水影的明晰,作者陶醉在大海明净和清新中,情境交融,使人心旷神怡,赞美和热爱大海之情跃然纸上,把艺术美升华到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词句剖析中激发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陶冶着他们形成灵巧机敏的性格、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
三、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构思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也就正确地把握了作者感情发展的动情点。《铁人》一课教学,应该通过事件经过与主人公感情的发展,突出他的心理特征:焦急心态——内疚
的心情——高尚的心境。剖析其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理解铁人为什么“辗转反侧”?那是因为“他在想白天发生的事”。为什么白天的事使他辗转反侧呢?因为他错怪了托儿所阿姨。这些说明了铁人知错就改,严格要求自己的优良品质。然而这样还是不够的。为了把铁人感情上深度挖掘出来,除了让学生明白铁人如何对待自己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侧面,那就是如何对待别人。铁人之所以内疚,就是把自己对自己错误的自责,放在对托儿所阿姨那满腔委屈的心情理解的基础上。别人的痛苦,甚于自己的痛苦,更何况别人的痛苦是由于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反之,托儿所阿姨对铁人的批评不发火、不辩解、不抱怨更令铁人思绪万千。这样使学生领略了英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格情操,铁人的形象就显得光彩照人了。
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白杨》一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
凉,也写了白杨的挺秀、孩子的天真、爸爸的深情,赞美了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爸爸”产生敬仰之情时,教师以激昂有力的教学语言生发开去;“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啊!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后继有人。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来越美,衷心祝愿你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小白杨!”教师借文章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总结,既全面又精干,重点突出,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结语充满了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得以升华,课虽讲完了,但情犹未了,白杨的形象将永远印在学生的心灵中。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