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教师德育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教师德育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教师德育建设心得体会1“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师范学院时经常接触到的一句话。
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加入到了教育这一行业领域中来。
时光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
数数日子,我参加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滋味。
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
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十分及时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学生的学习好、成绩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
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
成绩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美。
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心和爱学生。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经过一个月的教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
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以爱学生为基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以表扬为主、少批评,先肯定、再纠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
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心学生。
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其实,教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学生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关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他都会铭记于心。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包容和耐心。
人有“三六九”等,学业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
德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 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
• 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 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 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 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 八年级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上课迟到,我就 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 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 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 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 能改正过来。
教师要坚持恒,从多方 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 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 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 材施教”的方针。
让思政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思政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布时间:2022-06-10T07:13:28.18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期作者:李红霞[导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李红霞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宁夏银川 750000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在这个关键时期,思政课在学校的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如何将学校的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来看,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必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越贴近儿童的生活,越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教育的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所以在思政课中引入生活化的教育策略很有必要。
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给了我们老师很大空间去搜寻和挖掘教育资源。
例如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灾难的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生命教育课。
“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是思政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学校抓住此次契机,将思政课堂延伸进学生的生活,先是在线上对学生进行“疫情面前自我防护、身心健康、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三个板块的学习。
接着在各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生命教育。
低段学生活动主题是——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学生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背一背等活动环节,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对动物浓浓的喜爱之情,进而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中段学生活动主题——试种一粒籽,静待一株花。
在春天里,种下一粒种子,亲手栽培,期待收获,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奇妙与伟大;高段学生活动主题——童心与自然,我手写我心。
在自己亲身经历和大量新闻消息的阅读中,激发他们对生命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将所感写下来。
思想品德课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探微
思想品德课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探微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论,提倡教学做合一,应用到我们思想品德课就是通过教、学、做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它们能和谐统一,这是德育的主要任务。
教学生认知,要注重从生活体验开始,学从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开始,做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道德意志,持之以恒,在社会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3-01“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
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
[1]陶先生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目前推行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没有摆脱。
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如何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宽容诚信等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很难用行动去实践。
这说明大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教、学、做严重脱节,他们的知、情、意不能与行动同步发展,这会发生自我适应、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恶性事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想品德课要促进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就得从源头做起,从生活体验、情境设置、实践活动中培养。
1.教即晓之以理——从体验中认知陶行知强调”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认为”接知如接枝”,即以自己的经验做根,别人的经验做枝,把别人经验里发生的知识接到自己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上去,这样才能”发荣滋张”。
[2]这说明要教好就要主动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因材施教。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新模式,在教授新知识,说明新道理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道理,提高认知能力。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班级管理,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但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更需要教师的创造精神。
因为,班主任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
有这样一件事情,虽然不大但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它让我看到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捕捉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疏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案例我班有一学生A,行为反常,自习课上讲话嬉笑、与同学逗闹、学习拖拉,行为懒散,作业迟交,文科作业基本不做,参加集体活动很不积极,对他人和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喜欢玩手机。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A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出差,妈妈文化又不高,与学生交流沟通很少。
爸爸妈妈很娇宠他,在物质上注重很多,有求必满足,还专门为买了手机。
二、分析与策略1.倾听,让学生A有诉说、宣泄的机会。
我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A把自己的经历、爱好和感受说出来,从中深入学生A的内心世界。
在面谈中,学生A主动倾诉:他觉得读书苦、枯燥、没意思,班上绝大部分同学知道学习成绩糟糕,同学都看不起他。
所以,他会经常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看到同学害怕他自己觉得很开心。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个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
如何解读学生A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家庭原因与学生A行为的异常有着直接的联系,重视物质保障,忽视情感交流,忽视理想人生观教育,忽视行为管束,学生A自身放纵,导致了学生A行为的“变坏”,不求上进,贪图享受。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
让家长了解学生A的实际情况,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就是要严格要求,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持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因为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A的心灵比较脆弱,有一定的自卑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作为班主任及心理辅导老师,除了抓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
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班队心理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它是指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并得到切实提高的课程。
每个星期,班主任都会有一节班队心理课,可很多班主任都不知道这样的课该怎么上,有的把班队心理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有的干脆改成了自习课,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对班队心理课渐渐“陌生”了起来,原本可以在课堂上表露心声,却因此关闭了心门。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个策略进行有效性探索,充分利用班队心理课这个阵地,创设情境性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锻炼成长,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1、动之以情开展班队心理课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鼓励他们:“只要你能说真心话,你就是勇敢的、最棒的。
”本学期伊始,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学生在班级里开设了一堂《成长的烦恼》的班队心理课。
我让学生事先在周记本上将自己的烦恼以作文的形式写下来,到真正开课那天,看到他们都勇于将自己的烦恼诉说了出来,我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倾情参与,动之以情。
有的学生说:“我的烦恼是视力不太好,自己坐在第三排,可黑板上的字还是模模糊糊的,爸爸妈妈只得给我配了眼镜,谁知几个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有意无意地叫我四眼睛。
希望大家以后别再叫绰号了,我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
”也有的说:“我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在南浔打工,总是不回家,我跟爷爷奶奶一起住。
牢牢抓住“五性” ,搞好德育工作
牢牢抓住“五性”,搞好德育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教育心得体会(15篇)
德育教育心得体会(15篇)德育教育心得体会(15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WTT搜集整理的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德育教育心得体会1 对小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在这里我结合20xx年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会议谈谈几点心得体会: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那么树立典范“言传不如身教”在进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进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因此我们老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深化学生生活,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老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
三、亲密与家长联络,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主动向家长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方案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历,共同探究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进步思想教育的可施行性。
在获得家长的联络,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究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家访工作不仅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还应持有之以恒,全面铺开。
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家访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家访应该长期持久进展,随时进展。
班级德育工作情况总结(十六篇)
班级德育工作情况总结(十六篇)班级德育工作情况总结篇一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
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奋发向上的思想。
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
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有的方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好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拔一些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培养教育他们,使他们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班主任不仅要用好班干部,还要教育和培养班干部。
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
当然,选出来的干部毕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应该过分苛求和指责他们,特别是在工作中有失误的时候。
我们要经常检查班委的工作,但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既不能全部做,也不能把班里的工作都留给班干部自己。
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习制定计划和具体措施,检查执行情况,总结得失,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及时制止同学间的不良行为。
对于班里班干部的不良行为,我们绝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对学生全面负责,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学习,又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学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加实用人才。
浅谈德育中“知情意行”的培养
浅谈德育中“知\情\意\行”的培养作者:金涛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4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扭转重智育、偏德育的现象,是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注重“知”的灌输,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知”是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知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
知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有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是抓思想,摒弃应试教育就是放弃理论知识的灌输。
这种观点是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曲解。
我们讲知识的灌输,不是把知识当作米粒喂给学生,吃一粒算一粒,而是把知识当作良种播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
在教学实践中,开设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是加强“知”的灌输的重要方法。
如,我对九年级学生开设了“扶贫问题”专题讲座,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扶贫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举办这一讲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注重“情”的培育,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是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们以一定的思想道德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它是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育人以德’是重要的,‘育人以智’也是重要的,但离开了‘育人以情’,那么‘德’和‘智’也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培养“知情意行”,提高道德品质
培养“知情意行”,提高道德品质[摘要] 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
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德育道德品质知情意行青少年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环境影响下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下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班主任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职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既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非常需要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学校教师的关怀与帮助。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
他们今后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与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加强这一时期的德育,不仅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而且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可用之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可以确保其他各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
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班主任(心得)之“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论文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鹤峰县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郭大明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根基。
学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让他们按照教育者既定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
一、晓之以理,让学生感性认知“养成教育”。
晓之以理,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知道其为什么要做和要怎么做。
(一)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涵。
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了一定的接受教育的自主愿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集会、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帮助学生明确养成教育的内涵。
使之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是作为未来社会人之一的学生从事社会生活、立足社会的根本。
简言之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是社会对每个人的需求,也是每个人能在社会生存的行为准则。
人生活在群体中,只有每个人都遵守集体生活准则,社会才会和谐、集体才会有秩序、个人才会快乐幸福。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二)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范围。
1、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
在对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中,学生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这要有个标准。
笔者认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首选标准。
“规范”对学生仪容仪表、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方面作了具体细致规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熟知其内容,了解其含义。
学生只有熟知才能遵守。
就像司机熟知交通规则一样,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在遇到相应情况后运用规则做出正确判断,进行应急处理。
学校、班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措施,让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
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的心得体会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风。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崭新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学手段,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尚师德、严谨师风、新时期的教师队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的观点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全体学生作出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素质教育事实上是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因此更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是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过去一年里,本人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未能真正走入学生中间,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方法简单,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等。
基于以上原因,便于未来能更好的工作,对自己的师德师风作出更高的要求:1、不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表面,屏弃“师道尊严”更多的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2、克服心理失衡,避免偏激行为,如训斥学生,向学生发火,体罚或变相体罚。
3、排除社会影响、环境逆化,杜绝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及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不良习气带入课堂。
4、注意“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定位,作为教师应重点关注“爱生”的一面,爱护学生,平等待人,尤其对差生,更应给予较多的关怀。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本文从当今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德育工作者应以理服人,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知、行启发人。
本文运用实例和道理,分析德育过程中,应如何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以行育情,以情导行,从而阐述知、情、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不可缺少的。
德育过程要达到好的效果,必须做到知、情、行辩证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地完善自我,用全部心血去热爱自己的事业,直至象蜡烛一样……标签: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以知育情;以情导行德育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极大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行规范影响的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盼的思想品德过程。
笔者认为,德育教育中只有能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做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是彼此的关系,相互促进影响,互相转化的。
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的标志;“情”起着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
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在当前教育阶段,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学校的教育过程,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
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必行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的环境,努力去激发学生自我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
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这场面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则是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另是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标。
但也应看到的是,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夯实学生做人基础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夯实学生做人基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小学阶段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
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只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能培养出个多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作为育人的主要渠道,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要切实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到:一、循循善诱,晓之以理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
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和学生个别谈心等。
二、创设情境,动之以情“情境育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我国很早就重视情境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
新时期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摘要: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要以人为本,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思想现状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一、当代学生的思想现状在我们这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丰富的信息,也包括一些不良的信息,当代学生视野开阔,喜欢幻想,追求个性发展,追求时尚,对各种实践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但是意志薄弱,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钻研精神,容易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而长期以来的强制式、命令式、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
新时期下的当代学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新时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
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年道德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如何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思想觉悟低,拉帮结派的有之;打架斗殴乃至伤人致命的有之;小偷小摸、拦路抢劫的有之;谈情说爱、出双入对闹出桃色新闻的有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致使同学之间不团结的有之;等等。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作者:刘华杰聂文骐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班主任是学校中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思想、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既是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学生亲密的朋友。
管理好班级,做好班主任工作,不论从学校全局角度还是班级个体角度,班主任都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情感;道理;行动怎样当好一名班主任,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要学习,要研究,要探索。
在这方面,楷模不乏其人,经验屡见报端。
我在做了几年的班主任之后,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浅薄认识,我的体会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做到情、理、行“三结合”,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首先,动之以情。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产生这样一个强烈的感觉:育人最要情感投入。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尤其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进入心理的封闭时期,不轻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与此同时,他们又开始思考人生,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却又不懂得理解别人;他们希望获得尊重,却又不懂得尊重别人。
他们感性较强,而理性较弱,如果你仅靠灌注书本知识或讲大道理而不进行情趣诱导,那也是收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的。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心去换学生的真情。
我们都知道,除痴呆反常之人外,一般的人不会骂自己的父母,但骂老师的有,骂旁人的更多,这是何故?因为他们都知道,父母对他们尽管免不了打骂和说教,但更多的是给他们以爱抚:关心他们的生活,原谅他们的过错,生病时为他们买药,苦闷时为他们开导,即使是打骂,那也是对他们深深的爱,所以,他们不会去骂爱自己的父母。
换个角度,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如父母一般的爱和关怀,那么,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其次,要晓之以理。
“言在理上,以理服人”。
青少年不管对什么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都要问个“为什么?”作为班主任就要抓住青少年的这个特点,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且还要让他们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加强学校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加强学校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作者:王建军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来说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在加强自身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师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13-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是国家主管部门在吸收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之上,全面系统地推行素质教育发布的一个红头文件,其内容不仅包括对实施素质教育意义的全面阐述,而且就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规范释义,同时,提出了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的一揽子政策配套措施,这其中就有如: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高潮;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标准和师德教育为重点[2]。
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无论从时间或空间来说,课堂教学是占据绝对重要地位的。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在各科教学中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等素质。
一、学生的心理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学时代是学生人生的重要时期,期间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习惯、个性、气质等均已具有指向性,心理上喜欢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对事物求知欲加强,行为往往受兴趣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晓之以理。
首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任务。
对学生讲清道理,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提高识别好坏、美丑、是非的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道德认识,往往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观念,如向老师反映班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打小报告”、“出卖朋友”等。
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要从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中,提高学生识别好坏、是非能力。
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多角度的反复教育。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言行和事情进行分析,弄清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道德概念,逐步培养学生辨别行为好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坏。
在一些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的内心体验形式。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
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
学生虽然年少,但也有自己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表露。
当学生对自己老师有情感时,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为尊敬、乐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如果发生师生情感上的冲突,那么老师的话,学生就不爱听,甚至做出反对老师的行为来。
所以说“通情”才能“达理”。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富有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要以情激情,情理交融,激发学生与正确认识一致的情感。
对学生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在情感上接近学生,缩短师生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做到以爱施爱,以情动情,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象涓涓细水流入学生的心田,如春风化雨迎刃而解。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
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同时,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故事、事例等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榜样。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感人的故事,如一些烈士的英雄事迹,往往能激发起学生情绪上共鸣,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因此可根据这些,在道德教育中讲讲如白求恩、邱少云的故事,观看一些电影,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各方面良好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区分善恶的道德观念。
所以,学生的德育必须基于情感教育的上。
三、导之以行。
导之以行,就是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往往是不成熟的,很多受眼事物所制约;其次是非观念淡薄,对一些不良现象无动于衷;再次是道德意志比较弱,初期多是在成人的监督和鼓励下实现的,一离开,就无法自我约束。
因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更需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给以强化。
比如,当学生好心帮助做某件事时,由于不小心,把事办砸了,这时,不能一味的去埋怨和批评,而是要帮助他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导他正确的办事方法,以培养他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方式。
平常中可结合一些“爱父母、敬师长、学雷锋”的活动,对一些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可大造声势进行表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
又如,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不公要讲清道理,同时要经常表扬爱护公物做的好的学生,并能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明白如何爱护公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把爱护公物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导之以行,就是要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上下功夫,要严格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道德习惯
四、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不间断进行,在反复的行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
首先,要经常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和好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扬。
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他们正确行为及时肯定。
对出现不好的行为,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第三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培养他们自控自重的品格,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学生的意志还不是很坚定,还比较薄弱,自制能力差,在一些行为中会反复出现好和坏的表现,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抓反复、反复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同时要做到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重视,想到配合、支持。
“知、情、行、意”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