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合集下载

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

半部残书,一代名相;十年峥嵘,千年权谋。

本书是一代名相张居正对权谋之术的所思所悟。

张居正,熟读经史,指导皇帝读书。

几乎凭一人之力实现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和历史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

他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

该书就足已证明其“宰相之杰”的称号实非虚言。

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权谋残卷明·张居正目录------------------------智察卷一筹谋卷二用人卷三事上卷四避祸卷五度势卷六功心卷七权奇卷八谬数卷九机变卷十讽谏卷十一中伤卷十二美色卷十三《权谋残卷》原文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权谋残卷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5.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一种说理的方法,也是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情感和理性,如何调动和引导他人的情感和理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动之以情,善于晓之以理,才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事业的发展。

“动之以情”,意味着我们在与人打交道、处理事务时,要善于引发他人的情感共鸣,善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情绪,善于用情感感染和感化他人。

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天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我们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的重要依托。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我们只是用理性和冷漠对待他人,只是用理性和逻辑来说服他人,往往会给人一种冷漠和不耐烦的感觉,会使人感到你在与自己交往时缺乏亲切和温暖,会使人觉得你无法和自己建立情感连接,从而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

而如果我们善于用情感感染和感化他人,善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情绪,善于用情感和亲切感打动他人,往往会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会使人感到你在与自己交往时充满热情和关怀,会使人觉得你能够和自己建立情感连接,从而产生共鸣和认同。

善于动之以情,就是要善于用情感打动和感染他人,善于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善于与他人建立情感沟通和情感连接,善于使他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增进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融洽。

善于动之以情,善于晓之以理,需要建立在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

只有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关爱他人的情感和心灵,才能更有效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善于动之以情,善于晓之以理,还需要建立在对事务的思考、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

只有善于思考、分析和判断事务,才能更有效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事务时,我们需要善于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需要善于思考、分析和判断事务,才能更好地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事业的发展。

《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半部残书,一代名相;十年峥嵘,千年权谋。

本书是一代名相张居正对权谋之术的所思所悟。

张居正,熟读经史,指导皇帝读书。

几乎凭一人之力实现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和历史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

他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

该书就足已证明其“宰相之杰”的称号实非虚言。

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着作,共分为13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权谋残卷明·张居正目录------------------------智察卷一筹谋卷二用人卷三事上卷四避祸卷五度势卷六功心卷七权奇卷八谬数卷九机变卷十讽谏卷十一中伤卷十二美色卷十三《权谋残卷》原文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权谋残卷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

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迈的老人,家周围有一群调皮的孩子,欺负老人行动不便,总喜欢往老人家里扔石头,老人追也追不上,也骂过他们,也告诉过他们的家长,甚至动用过警察,结果孩子们变本加厉,扔的更凶了。

老人此伤透了脑筋,终于有一天,老人把孩子们召集在了一起,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发现现在离不开你们每天向我院子里扔石头了,这样吧,你们每天坚持扔,我每人给你们5元钱!”孩子们乐得接受!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有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我的经济有些紧张,每人每天只能给3元钱了。

孩子们虽然不高兴,还是同意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降到了1元钱,最后,老人无奈的宣布:我已经没有钱给你们了,你们能不能免费向我院子里扔石头?结果,孩子们异口同声的拒绝了,从此以后,老人家里再也没有人扔石头了!!奇怪吗?震惊吗?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由此想到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妙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清代的诗人乔灵同样认为诗的好处在于“无理而妙”!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德国,其实验心理学派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情感是很难定性的!从心理学上讲,情感和理性的不一样之处就是情感的难定性,越是有特点的情感,越是微妙,越是难以做理性的定性。

可以说上面的这个故事恰恰就是反映了“情”与“理”的微妙的关系。

古语有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如果充分合理的运用这几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动之以情”:所谓动之以情,就是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做到动之以情,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建立这种真挚感情,就要关怀他们,体贴他们,密切联系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热情帮助他们,真诚爱护他们。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即周礼,是西周人生活的基本规则。

周礼最明显的特点是“尊尊”,也就是有区别、有等级,即区别尊、卑、贵、贱,万事万物都有个尊、卑、贵、贱。

依据这个规则,人一出生便有了区别,有了尊、卑、贵、贱,有了天生的不平等。

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被分为君子和野人,劳心者与劳力者,治者与被治者,养者与被养者。

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是中国自古最大的社会等级,这种分类被马克思命名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对君子要“动之以情”,对小人(野人)则“绳之以法”。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礼”,“晓之以礼(理)”;懂得“礼”的人即是君子,不懂“礼”的人即是小人。

“礼”在传统口语中,常常被表达为“规矩”。

儒家提供了一系列处理方法:“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中国宗法体制依靠情与法两条路线进行治理,这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

在中国人眼中,每个人首先都是宗族动物,根据宗族(血族)远近构成一个涟漪式的网络,近者情深,远者情淡,“情”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甚至是唯一关系。

这种“情”也叫“人情”,类似“感情”。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社会是家庭的延伸,五伦(父子、夫妻、兄弟、君臣、朋友)中的“君臣”是“父子”的延伸,“朋友”是“兄弟”的延伸。

因此一个人情世界就形成了。

宗法社会的基础就是传统礼文化。

宗法社会是农耕条件下的熟人社会,宗法制度以家庭为中心;人生于家庭,因为血缘产生人际关系,即是伦理。

伦理始于家庭,而又向外拓展,推而广之,就是家族关系、宗族关系、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师徒关系、朋友关系,从而构成伦理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的熟人社会,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面所激起的一圈圈的波纹一样,扔出的石头就是人自己,而形成的波纹圈就是各种社会关系,越近的圈代表社会关系与自己越近,反之越远。

德育教育故事案例精选

德育教育故事案例精选

德育教育故事案例精选本文是关于德育教育故事案例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德育教育故事案例一“晓之以礼、动之以情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某.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 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 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容许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成认错误,果断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 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 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熟悉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为了提升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容许,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 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保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快乐.〞在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 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 92分的好成绩.案例分析: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成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李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熟悉并改正错误.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局部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李某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好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拟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熟悉缺乏,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熟悉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鼓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黄某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到达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待进生的转化和教育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当了班主任以来,每天面对着具有时代个性的学生很多,但最近这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很大的反思,不是由于他由于犯了很大的错,而是这个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今天把他作为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案例,分析该生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中,我是如何进行教育,教育中采取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情况分析:班级学生王某,性格偏激,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对待班级工作消极,但也有他的闪光点就是热心于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同时也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小摩擦,常常很闲得无聊的去惹是生非,属于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那种, 是科任老师中麻烦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总是爱显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每次犯错后,通过教育,也能熟悉到自己的错误.我觉得他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属于“坏学生〞,而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挽救过来的.案例分析该生的叛逆行为是典型的“初二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常常想通过一些“大事〞,也就是他觉得可以“出风头〞或引起人关注的事情或是别人不敢而他敢做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平时主要关心孩子是否有吃饭及是否有准时到校上课,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思想教育几乎没有,也不懂怎么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认为孩子大了,不好管.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 而是指责,打骂,甚至是放任自由,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该生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上课总喜欢讲话,做小动作,限制不住自己.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不对,因而盲目对抗,拒绝一切批评.教育方法和思路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果断不能实行“棍棒治理〞,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最近的心里表现和状况,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3、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预防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给他留点“面子〞,而是在课后,再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 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热爱志愿者工作这一闪光点,鼓励让他把这热情带到班级中来,让其参与班级治理工作, 使他把大局部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让他在治理别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并大力表扬他对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6、某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 抓反复,在班级里安排了两个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辅导同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顺利渡过初二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危险期.教育效果通过辅导,某生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工作、学习的责任心增强了,做错了事能主动成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主动举手答复下列问题,学习竞争意识强,为班级工作积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同学们一致反映他的进步很大,表现良好.事后反思针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只要你认真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举措, 加以正面的引导,在教育学生中,用耐心陪伴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让他感受到关爱,我想,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众所周知,班主任不好做,班主任工作更是繁杂而琐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想许多老师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的心态.良好平和的心态首先表现在班主任的态度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拟广,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仅仅靠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出现越是强调学生越是反感的情况.所以,适当地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就会首先取得主动权.就比方说,在我们上课的时候,看到黑板没擦,那我们也可以擦一下;在教室里,看到学生的笔掉了,弯下腰随手帮学生捡起来;有时检查学生值日情况的时候,顺手帮值日生摆几张桌椅;……或许就在这一桩桩小事中, 在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平和〔即使学生感受不到也没关系〕,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就会更有说服力.良好平和的心态其次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肯定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是学生就会犯错,不会犯错的学生是不可想象的.我在处理学生犯错时采用的根本原那么就是“抓大放小〞.“大〞的如打架斗殴、恶意扰乱课堂秩序、测试作弊等等,必然要进行比拟严厉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还要通知家长共同教育;“小〞的如偶尔上课迟到、睡觉、小声说话、作业未完成等等,只要学生能马上改正,我一般说说也就算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预防由于“抓大放小〞而使“小〞逐渐变成“大〞,还需要有相应的惩戒举措,例如让违纪学生值日、背诵校规校纪等.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体罚, 而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意识到,当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良好平和的心态还表达在教育的语言上,特别是在处理犯错的学生时更要注意.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一是保持情绪和语言的平缓,特别是当学生情绪冲动时更是如此,更何况这也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交流的气氛;二是不要翻“旧账〞,而应该就事论事,特别是不能因此而指责学生在人格上有问题, 否那么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三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得周到些,如何教育如何处理,班主任心中应有个大致的设想, 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要不然,有时候一着急,话说绝了,就很可能难以收拾.以上说的这些,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皮毛而已.其实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理论和方法,说得“故弄玄虚〞一些,现在我做班主任其实更多的是凭“感觉〞.曾经看过这样两个评价班主任的标准:如果学生对你不反感, 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合格的;如果学生在路上遇到你,能微笑着向你走来并向你问好,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优秀的.尽管这两个标准是“务虚〞的, 但我仍然愿意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在座的众位班主任有许多都比我做得还出色、还成功,我愿意把我的这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德育教育故事案例二批评的艺术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并改正错误.作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水平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到达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个学生,通过批评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当然,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到达真正的教育目的.一、批评要掌握事实.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根底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预防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成认自己的错误. 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在批评他之前,都从各方面了解他犯错误的全部情况,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宁肯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在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成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我们班组织的?做新世纪德育之星?发动班队会上,他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二、批评要有的放矢.批评要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三、批评要留有余地.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时机.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认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熟悉、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如我班的刘鑫同学,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到校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仔细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迟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实可以做到不迟到的.后来,他不但极少迟到,而且还能够认真学习了.事实证实,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批评要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用刚制柔,又要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那么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那么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由于做了错事,受到老师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那么,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治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就行了.〞这就是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五、批评要迂回启发.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预防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到达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在批评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例如在转化后进生工作时, 以历史人物张学良戒毒、廉颇负荆请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导他们熟悉到“悬崖勒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头〞的可行性,从而果断他们改正错误的意志.由于这种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一一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德育教育故事案例三早恋离我而去女生梁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觉得早恋是一种时髦.于是,与同班一男生谈起恋爱,校内一起上课、吃饭,校外相约到周边地方游玩,成绩急促下降.一、及时了解原因.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另外,随着社会上90后恋爱观的渲染,青少年受影响较深.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从秘密进行到公开化地转变.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梦想性,影响身心开展.二、个别会谈.〔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心理咨询室单独交谈,一般从关心其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 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容许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 这样她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 在家感受不到温暖,结交了不良学生,感染90后恋爱观,觉得很时髦、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熟悉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写字画画的特长,让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工作.〔二〕关注学生进步,及时表扬经过谈心后,对她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任何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学习的潜力.〔三〕争取家庭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梁某的特长、优点,使交谈从愉悦开始,在谈及梁某的一些行为时,预防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根底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 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根底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后来,家长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了解梁某的表现.思考与感悟: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梁某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熟悉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减少了与男生的个别来往,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学业取得了很大收获.。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语有云“,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基础,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尤其在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除了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的管理目标外,更应重视情感教育,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方式。

因为情感教育,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激发学生进取心。

1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载体,它更能“感染”学生,正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班主任要具备应有的师德,要有博爱之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班主任老师作为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集中者,要全面负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要赢得学生的尊重,班主任必须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必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和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一言一行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

为此,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情感”形象,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清醒的认识,防止自身存在的情感缺陷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当好“情感”榜样。

平时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必须先做到;对学生提任何要求,都自己先考虑其可行度,信口开河只会让自己丧失威信。

例如,有的班主任会承诺学生下次去哪里、明天做什么,结果,课后置之脑后,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老师都是随便说说的,不再相信老师。

2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搭建和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是进行情感教育,进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如何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呢?班主任教育学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教育,教育目标往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情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的。

所以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晓之以理。

首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任务。

对学生讲清道理,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提高识别好坏、美丑、是非的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道德认识,往往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观念,如向老师反映班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打小报告”、“出卖朋友”等。

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要从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中,提高学生识别好坏、是非能力。

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多角度的反复教育。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言行和事情进行分析,弄清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道德概念,逐步培养学生辨别行为好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坏。

在一些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的内心体验形式。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

2024年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参考模板(五篇)

2024年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参考模板(五篇)

2024年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参考模板在履行班主任职责时,必须确保“理医生”的工作得到全面、细致且富有成效的实施,以实现因人施教的目标。

1. 耐心引导:对于后进生,班主任应避免急功近利,而应秉持尊重和爱护的态度,以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展工作。

在教育中,应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既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实现教育目标。

对于后进生的不足,班主任应指出并帮助其认识,更重要的是发掘和表扬他们的优点,激励其进步。

例如,在唐启彪同学因打架影响班级荣誉的情况下,班主任采取的是帮助其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并引导其明确努力方向的方法,而非简单训斥。

通过这样的方式,班主任将良好的愿望与正确的德育方法相结合,特别注重心理辅导,以教育、疏导、启示的方式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2. 关注心理健康:鉴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班主任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如“学雷锋、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社交、创新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确保学生在集体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态,促进其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精心策划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兼具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

通过策划系列化、内容丰富且符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班主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和心理素质。

例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这一主题班会,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绿色文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 与时俱进,探索新方法: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班主任应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

首先,班主任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班主任应以情感人,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

此外,班主任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量化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关于催收相关方法

关于催收相关方法

一、指导思想——催收的四大“心法”:晓之以理:增加对方的失信成本;动之以情:维护好双方关系;诱之以利: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绳之以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压;二、催收“五大高招”:“缠”:主要有两个层次:一定要找到对方决策人,没有最终决策权的人对你的还款是起不到作用的;针对“磨”的客户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方面需要比较大的耐心。

“粘”:不轻易答应客户的要求,对有松动的债务人要随时提出还款承诺的要求。

“勤”:催款的频率一定要高;就像小格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说的那样,催得紧时更可能拿到债款。

“逼”:对客户的弱点直接施压,这一点对催款人的要求更高;同时要注意适当提高施压等级。

这里的客户弱点是指:客户的失信成本因催款人的催款行动而放大,这时,债务人会考虑还款。

“快”:对意外的事情反应要快。

这一点要求催款人在头脑中要随时有应付意外事故的信号。

催收,其实就是沟通。

沟通是需要有一个沟通的对象,如果逾期客户处于失联状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失联查找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失联的情况也分主观和客观,债务人主观意思上的失联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诈骗货骗贷”得手后藏匿,一种是逾期管理中不堪催收压力;债务人客观意思上的失联,一般都是因为小贷公司和P2P平台的贷后管理工作、管理系统不到位所导致的。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失联的原因上不耽误太多,回到我们今天主题:如何进行失联客户查找。

在小贷公司和P2P服务平台的销售端,我们经常能听到销售端同事给客户各种建议规避借贷资质审核。

亲属联系方式虚假、工作单位虚假、办公电话虚假、住址虚假比比皆是。

在潜在坏账里,客户占比最多的就是当初借款时提供很多信息为虚假的客户。

借贷行业销售端为了业绩,伪造住址证明、工作证明、帮客户购买无线固话应付审核调查的比比皆是,这给我们的贷后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借款所需的资料,在各个公司和P2P平台都不是完全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身份证,这是客户很难伪造的。

我们在债务人其他信息虚假、无效的时候,可以通过户籍地址进行查找。

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解决矛盾需说服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

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长期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

说服不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说服。

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若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

说服工作处处有,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说服人家动摇、改变、放弃己见或信服、同意、采纳你的主张,实质上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但又不能使对方有丝毫被迫接受的感觉。

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思想观点,一个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思维定势,你休想通过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就轻易改变。

一种崭新的学说、理论、观点、方法,即使已通过一定的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但要深入人心,仍需经过长期、反复的宣传和说服。

说服需要耐心、韧性,打持久战。

但遇有特殊情况,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速战速决。

有的说服,三言两语,就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说服,越说对方越不服,结果不欢而散。

这说明说服有一定的规律,是一门交谈、对话的艺术。

教师、医师、律师、推销员、宣传员、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说服工作,一生以不断说服人为己任,更有必要探讨、研究说服的规律,掌握说服的艺术。

2.道理、情感、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是最常采用的说服方法。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

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

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演讲与口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演讲与口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演讲与口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优秀的演讲与口才技巧,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观点,并且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首先,晓之以理是指在演讲中运用逻辑与理性的论证,通过清晰的观点陈述、事实数据的支持和合理的推理过程,使观众能够从理性上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在演讲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引用专家权威的观点,或者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论证链条。

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论证方式,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和观点。

而动之以情则是指在演讲中运用情感和感情的因素,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演讲者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演讲的内涵和触动。

情感作为人类行为和决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对于演讲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演讲者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在演讲与口才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理性的论证,演讲可能会显得死板和枯燥,观众也难以产生共鸣;如果只有情感的表达,演讲可能会缺乏逻辑和说服力,观众也不易理解演讲者的观点。

因此,在演讲与口才中,我们应该努力去平衡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

通过良好的演讲结构和逻辑思维,以及生动的情感表达和故事叙述,我们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并深入地理解演讲的内容。

从而,为我们的演讲和口才增添更多的魅力和说服力。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读后感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读后感

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 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 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 苦衷。
妙趣词语积累
我饿了,我要 吃你的饭。
妙趣词语积累
饥不择食
[释义]
[ jī bù zé shí]
饿极了的时候,就不挑拣食物了。比 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
妙趣词语积累
妙趣词语积累
饥肠辘辘
jī cháng lù lù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读后感
美 文 欣 赏
在这篇文章中让我感动的有两个人,首先是大胡子少校, 我觉得大胡子少校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面对饥民抢吃馒头, 他没有开枪.文中写了大胡子少校有两次下跪,第一次是面对 饥民他没有开枪,而是跪了下去,感动了饥民,饥民们把馒头 放了回去,第二次是得知尤小翠饿死了,他跪在尤小翠的坟前. 我知道他一定很自责、内疚,所以他把那个馒头保留了34年. 我觉得他很善良.最让我感动的是尤小翠,从文中的很多描写 都能看出她十分饿,但是她知道这些馒头是给前线士兵吃的, 她把馒头送了回去.几天之后,她被活活地饿死了.她知道如 果士兵吃了那些馒头,就能赶走她最痛恨的日本鬼子.正是因 为有大胡子少校和尤小翠这种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的人, 我们的抗日战争才会胜利.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 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 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 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 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 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感简 想要 或 阐明 见自 解己 的
美 文 欣 赏
今天我看了一篇课文,叫《一个有缺口的馒 头》,我读完之后心潮起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怒江 保卫战中,一个大胡子少校负责押运军需物资的故 事.在押运的路上遇到了饥民们抢吃馒头,大胡子少 校无奈地给饥民们跪下了,这时一个叫尤小翠的小 女孩带头把馒头放了回去.我觉得她是一个深明大 义的人.过了一周后,怒江保卫战胜利了,而尤小翠却 在三天前饿死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释: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出自:孔子《论语》中: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解释为:用利益去诱惑,用情感去打动,用道理去明了,用威严去胁迫,教授给以捕鱼的技术,用法律去束缚,用行为去引导,用恒心去勉励,以恒心保持久远,以恒心去学习(即坚持去学习),行为要符合道德,用道德去引导,用礼制去同化,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白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生活哲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性和感性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相互补充才能走向成功。

理性是指人们在决定任何事情时,都要以理智衡量,才能是判断得出最合理的结论。

我们首先评估自己所了解到的各种因素,再根据推断得出最优解。

由于理性可以确保我们的判断和行为与期望值一致,因此理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感性则指人们在了解任何一件事的过程中,都要有感情的参与。

有时,理性判断会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让人们陷入焦虑、恐惧、怀疑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可以起到调节、促进理性判断的作用。

此外,感性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使我们能够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即使是不快乐的感觉,我们也可以理解和接受。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两者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当我们在某件事上全部依赖理性时,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纷乱的混沌中,我们的思想就像迷失在黑暗中;而当我们全部依赖感性时,我们就会失去理性判断,显得过度冲动,从而迷失了自我。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条需要我们谨慎遵循的原则,理性不可或缺,但缺乏感性和温暖,我们的内心也就没有动力和精神面貌;感性也不可或缺,只有它才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勇于坚持自己的决定并实现目标。

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都可以在不同的时机里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的生活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当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只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要用心去体会一切,用心的深度把握理想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洞察事物真正的本质。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给我们生活带来智慧与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圆满美满。

[谭公古庙]谭公

[谭公古庙]谭公

[谭公古庙]谭公谭公篇一:晓之以理的造句晓之以理的造句11.古人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利。

2. 教子要:爱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渔,观之以行。

表扬孩子要公开进行,批评孩子要单独进行。

3. 以德为本,待人要诚;勤奋工作,处事要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私奉献,真情感人。

4.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束之以绳,持之以恒。

5. 他鼓励林肯总统对民众晓之以理,告诉他们美国内战不是南北之争,而是民主与专制之争。

6. 欲望高涨的我晓之以理的给她说,给她解释这种事有多高尚,让我们都能以正常的心态面对。

7. 沈笑以为下车的人是车主,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着。

8. 月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依旧得到如此答案,不由有些愠怒道:“难道你就如此顽固,冥顽不灵吗?你要知道,老夫绝不允许鸳鸯谱被人以任何方式带走。

9. 这厮一表非俗,当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脱之下就将带着完颜香走了,兵不血刃,才是上计。

10. 排在人群最前方,一名英俊的将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图劝降这位狂歌将军。

11. 苏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看,缺我一个又不少,多我一个又不多,我方队也走不好太极啊啦啦队啊什么的都不行。

12. 对丹朱恳恳切切地晓之以理,给他讲述了帝挚荒淫无道的结局,警告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结局将是天怒民怨。

13. 在成都市郫县郫筒派出所,任女士对女儿晓之以理的沟通,并没有得到两个女儿的回应,流下心酸的泪水。

1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凭一个“情”字在人性的荒寒地带春阳解东风化雨。

15. 苏雪雁见自己被冷落了,心中不舒服得很,试图晓之以理教训苏晨。

16. 一番情真意切,晓之以理,说到了苏靖康的心里去。

17. 龙皇看起来还想对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8. 其亲友来临沂谋事者,均晓之以理,一概婉言谢绝。

19. 一本关于奥__总统的新书中,乔纳森?奥特写到:“奥__似乎并未抓住群众的心理,仅仅是动之以情,并未晓之以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

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迈的老人,家周围有一群调皮的孩子,欺负老人行动不便,总喜欢往老人家里扔石头,老人追也追不上,也骂过他们,也告诉过他们的家长,甚至动用过警察,结果孩子们变本加厉,扔的更凶了。

老人此伤透了脑筋,终于有一天,老人把孩子们召集在了一起,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发现现在离不开你们每天向我院子里扔石头了,这样吧,你们每天坚持扔,我每人给你们5元钱!”孩子们乐得接受!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有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我的经济有些紧张,每人每天只能给3元钱了。

孩子们虽然不高兴,还是同意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降到了1元钱,最后,老人无奈的宣布:我已经没有钱给你们了,你们能不能免费向我院子里扔石头?结果,孩子们异口同声的拒绝了,从此以后,老人家里再也没有人扔石头了!!奇怪吗?震惊吗?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由此想到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妙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清代的诗人乔灵同样认为诗的好处在于“无理而妙”!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德国,其实验心理学派也得出过
类似的结论:情感是很难定性的!从心理学上讲,情感和理性的不一样之处就是情感的难定性,越是有特点的情感,越是微妙,越是难以做理性的定性。

可以说上面的这个故事恰恰就是反映了“情”与“理”的微妙的关系。

古语有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如果充分合理的运用这几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动之以情”:所谓动之以情,就是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做到动之以情,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建立这种真挚感情,就要关怀他们,体贴他们,密切联系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热情帮助他们,真诚爱护他们。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对自己班里的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基础程度、兴趣爱好、弱点缺点、思想状态,以及家庭背景,父母情况,目前在学习、生活中都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所以,我们的班级常规中就有“每月让家长、和老师通一次电话”,以及“每个学生每月找班主任谈一次心”的规定,另外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养成写“自省”的习惯,把自己一天中的所感,所看,所获等写下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笔,有助于班主任理解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动态,
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

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营养,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可以说“自省”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情与情的传递,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全班还为每个同学过生日,积极组织各项班级集体活动,增加师生和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苏州市市长朱永新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少的是“服务意识”,只要确立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我为中心”的支配观点和支配意识。

处处为学生着想,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经常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关心他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要我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实际问题都想到了,尽力去做了,当学生犯错误时经常“换位思考”(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出,要做一个受欢迎的老师,要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

只有对学生的真诚热爱,才能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真正做到以情感人。

晓之以理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只要求严,不懂得爱,不办实事的班主任是做不好思想工作的。

其次,“晓之以理”:我们讲的动之以情,不是唯感情论,还必须晓之以理,使情与理相统一,因为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情与理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如果情没有理的约束,就会感情用事,丧失原则,动之以情是前提,晓之以理是目的,动之以情是为了晓之以理,说到底,情
是服从于理的。

其次,理解不能离开情,情是理的载体,情为理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打开了通路。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

”只有通情才能达理,因受感化而接受的道理,是最能久久地铭记在心的,动情之后的转变,才有牢固的根基。

理离开了情,理是苍白无力的理,这种枯燥无味的道理,有谁愿意去听呢?现实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形,有些人讲话满口都是大道理,可就是使人不爱听,不能引起别人感情上的共鸣。

究其原因,虽有其本身的模范作用因素,主要的就是这些同志不求感情融洽,心心相通,一味板着面孔训人,讲干巴巴的道理,所以别人不愿意听。

所以我在讲每一个道理,哪怕是再简单不过,我也都试着用讲故事,寓言或者是心理游戏,或者是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启发,从来不直接讲出来,我觉得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事实的探索和观察中自己“知晓”道理,才是“晓之以理”的妙处!第三,“诱之以利”:当然,其中的“利”不是“金钱之利”,是对学生精神的鼓励。

我们班级每周要评选出“本周之星”,每月评出“学习积极分子”,“劳动积极分子”,“最信赖的班干部”,“最有风格奖”等等各类称号,借以“诱”之。

当班主任在产生了一定的人格魅力、亲和力后对学生的鼓励,赞扬和欣赏,如果学生对班主任的态度是真诚的,那么,哪怕是班主任的一个微笑,也会让他燃起奋斗的激情,哪怕是一个失望的眼神,学生
也会惭愧万分的!这就是育人的力量!借助班主任和全体同学们的力量,营造出最具有“诱惑”的“利”!
第四,“绳之以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同样要有法可依。

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提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求,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而“礼”最初就是指古代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为此,我和同学们制定了班级班训:“有人格,有胸怀,有教养,有能力;有计划,有规律,有成绩”;班级的四大纪律:“不打架,不早恋,不作弊,不流气”;班级的常规制度,共30条;班级的60个岗位的岗位责任制;犯错误的处罚措施;班级的整风新纪律等等。

叶圣陶讲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在这样充满“法”的环境下,同学们开始时不适应,后来慢慢习惯后,使我们班成为学校的“自我学习,自主管理”实验班级!新课程中强调“体验”,而“体验”的最本质特征在于“情感体验”,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学家瓦西留克认为,所谓“情感体验”就是“心理上战胜情境的能力”。

前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活动,这种情绪活动是高度紧张的,并常有巨大的效益,从而促使一个人内部世界
改进达到必要的平衡”。

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四法之中,以“动之以情”为最,它是“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最怕”事下功夫,利用“情”,关心爱护、耐心诚恳,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一点一点打开他们的心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