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个婴儿的简史》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心理的起源(P40)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
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
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动的进行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5、内分泌系统(P89)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一.什么是环境环境的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个组成因素如大气、税、动植物、土壤等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
文化环境等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学区分了心理环境: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地理环境:现实的环境考夫卡认为,环境行为环境: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还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勒温提出了动力场理论评价:考夫卡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
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差(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1)微系统(2)中系统(3)外系统(4)大系统(5)长期系统第二节自然环境一.空气质量与心理(一)气温安德森夫妇研究发现,攻击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但气温增到一定的点时,即使超过这个气温,攻击行为也不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空气污染空气污染至少造成三大危害:(1)它直接威胁到动物和植物的健康(2)它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3)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二.噪声与心理噪声是指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无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制性三.社会密度高社会密度的影响:(1)使人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2)使人们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3)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4)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错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四.自然灾害的影响灾难综合征的三阶段行为模式:第一阶段,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察觉不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害,可能漫无目的的徘徊第二阶段,受害者任然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第三阶段,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灾难中的细节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一.文化传统(一)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当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含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那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维度分析文化的多样性:(1)规范:对法律的认同度(2)文化的复杂程度(3)主动性——被动性:注重如竞争、进取和自我实验——注重如反思、让出主动权和合作(4)荣誉感(5)集体主义——个人主义(6)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集团的权威者决定大部分社会行为——较多社会行为是人人平等(二)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统一性”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条件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共通性二.拷贝的世界指由电视、网络、书、报纸、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传播对大众受传播这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式(1)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2)巧妙的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为同为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3)为受传者提供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5)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固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特定共有的文化规范第四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与服从(一)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动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从众的原因:第一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第二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我们价值观影响着从众行为(二)服从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二.团队影响(一)社会促进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二)社会懈怠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三)去个性化在大规模的、互不相识的人群中——无论他们高兴的或者愤怒的,人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的个性第五节舆论、风俗和时尚一.舆论舆论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舆论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2)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3)舆论是一种社会压力二.风俗指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风俗是借助自然形成的社会力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三.时尚时尚或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特点:反传统性;一时性。
心理学导论 03
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03Foundations, Part I: Freud 弗洛伊德Many of the core ideas have been rejected But many remain 相当多嘅核心理论遭到驳斥但更多得以保留Some interesting and influential ideas 一啲有趣且有影响力嘅概念•Unconscious reasons for feelings and actions 无意识是某些感受与行为嘅原因•Unconscious dynamics (conflict) -- leading to dreams, speech errors, jokes, madness 无意识动力(冲突)--引起梦境、口误、玩笑、发颠(之类嘅心理过程、行为)Psychoanalytic 心理分析Divisions of the Mind 心理(结构)分解•Id - instinctual drives present at birth 本我-自出生就存在的本能驱使–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reality and fantasy 真实与幻想冇乜区别–operates according to the pleasure principle 行为遵从快乐原则•Ego - develops out of the id in infancy 自我-从幼年的本我中发展出嚟–understands reality and logic 明白真实与逻辑–mediator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介乎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嘅过渡•Superego 超我–internalization of society’s moral standards 内化嘅社会道德标准–responsible for guilt 为罪行负责Psychosexual Stages 性心理发展• Freud’s five stage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ach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erogenous zone 弗洛伊德嘅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动欲区有关• Fixation - an attempt to achieve pleasure as an adult in ways that are equivalent to how it way achieved in these stages 停滞人格-尝试通过使之成熟的必经之路的愿望,等同于如何经历这些阶段Oral Stage (birth - 1 year) 口腔期(出生到一岁)• Mouth is associated with sexual pleasure 快乐源于口腔动作(应该冇sexual )• Weaning a child can lead to fixation if not handled correctly 不合理掌握断奶时期会导致停滞人格• Fixation can lead to oral activities in adulthood 停滞人格会导致成人期口腔活动(异常)PS:如暴饮暴食、抽烟等Anal Stage (1 - 3 years) 肛门期(1-3岁)• Anus is associated with pleasure 快乐源于肛门• Toilet training can lead to fixation if not handled correctly 不合理掌握如厕训练会导致固着• Fixation can lead to anal retentive or expulsive behaviors in adulthood 停滞人格会导致成人期形成不愿意排便或过份排便的习惯PS:肛门期主要训练幼儿自控能力,此时期发生冲突会导致强迫型人格障碍产生,如洁癖、守财奴等Phallic Stage (3 - 5 years) 性蕾期(3-5岁)• Focus of pleasure shifts to the genitals 快乐的注意力转移到性器官上• Oedipus or Electra complex can occur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与恋父情结可能出现• Fixation can lead to excessive masculinity in males and the need for attention or domination in females 停滞人格会导致男性过份男性化,女性产生对于关注或控制的欲求PS:如同性恋、异装癖、后宫控、女王控之类Oedipus Complex•Mom is nice•I love Mom•But Dad is in the way•Kill Dad!•Uh oh. Dad is mad•What is the worse that Dad can do?• Castration!•I give up. Dad wins.•Let’s not think about sex for a while恋母情结:妈妈很漂亮-我爱妈妈-爸爸妨碍我-杀爸爸-噢,爸爸发怒鸟-爸爸对我施加的最坏的惩罚会是什么-剪鸡鸡-我放弃,爸爸取胜-暂时不要去想性鸟PS:随后几年不再对性感兴趣Latency Stage (5 - puberty) 潜伏期(5岁-青春期)• Sexuality is repressed 性欲被压抑•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hobbies, school and same-sex friendships 小孩分享爱好、学业和同性朋友Genital Stage (puberty on) 生殖期(青春期之后)• Sexual feelings re-emerge and are oriented toward others 性欲重新出现并指向其他人(指父母亲以外的人)• Healthy adults find pleasure in love and work, fixated adults have their energy tied up in earlier stages 健康的成年人以爱与工作为乐,停滞人格的成人将他们的经历绑定在之前的阶段Defense Mechanisms 防御机制• Unconscious mental processes employed by the ego to reduce anxiety 自我使用无意识精神处理以减轻焦虑• Sublimation - displacement to activities that are valued by society 升华--将行为转移到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中• Displacement - re-direction of shameful thoughts to more appropriate targets 移置--将不体面的想法转移投放到更合适的目标上(一般这个目标是他人)•Projection - reducing anxiety by attributing unacceptable impulses to someone else 投射--通过将自己不接受的事物强加于他人以减轻欲望(投射是指个体否认自己的欲望并认为他人拥有此欲望)•Rationalization - reasoning away anxiety-producing thoughts 合理化--为欲望寻求解释--产生想法(指当你做坏事或有不良想法时,将行为合理化并为行为寻找一个更为社会接受的解释)•Regression - retreating to a mode of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of an earlier stage of development 退行--行为特征回归到发展的某个早期阶段Hysteria and its treatment 歇斯底里极其治疗•Blindness and deafness, paralysis, trembling, panic attacks, gaps of memory, etc. 癔症性失明、失聪、瘫痪、震颤、恐慌症等等•These symptoms are a way of keeping emotionally charged memories under lock and key 这些征兆是一种抑制情绪波动的行为,以掌控记忆的妥善管理(锁定与打开)• When memories are recovered, there is catharsis -- an explosive release 当记忆恢复,发泄是一种爆炸性的释放•Freud originally tried to get at these memories through hypnosis, but later moved to free association 弗洛伊德最初试图通过催眠唤起这些(遗忘的)记忆,但随后改用了自由联想机制•Patients offer resistance 克服病人的抗拒•Freud used the methods of psychoanalysis to explore these conflicts 弗洛伊德使用心理分析方法去探寻此类抵触More Freud 弗洛伊德其他理论•Dreams 梦境• Myth & Literature 神话与文献•Religion 宗教信仰Freud: Scientific assessment 科学评估Falsifiability (Karl Popper) 可证伪性(卡尔波普尔)Scientific predictions need to make strong claims about the world, and run the risk of being proven false 科学能够做出关于世界的有力预测,而这些预测是可以被证伪的Freud: You hate your motherPatient: Wow. That makes senseFreud: Yes, I am right!F:你恨你的妈妈P:哇哦,有道理F:我是对的Freud: You hate your motherPatient: No, I don’t! What a terri ble idea!Freud: Your anger shows that this idea ispainful to you. You have repressed itfrom consciousness. I am right!F:你恨你的妈妈P:我才没有,多糟糕的想法F:你的愤怒表明了我刚才的话正中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了下来,我是对的Freud: Adult personality traits are shaped by the course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All dreams are disguised wish-fulfillment. 成年人的人格特质是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梦境都是愿望满足的伪装Psychoanalysis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mental disorders. 精神分析是治疗心理障碍的最佳手段Scientist: I disagree. There is little or no evidence that supports any of those claims. 科学家:我反对,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些观点Freud: Your rejection of my ideas shows that they are distressing to you. This is because I am right! Also, you have deep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require extensive therapy. 弗洛伊德:你对我观点的反对说明这些观点让你感到痛苦。
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
认
•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 和使用知识的学问
知
• 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
心
的迅速发展而兴起 •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 其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 究方法 调查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另 一种是晤谈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 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 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晤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 群体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 适应环境
•行 为 主 义 心 理 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
• 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 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 显的行为
•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 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 验
• 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 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 结果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 其规律性 (四) 教育心理学
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 育过程和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五) 社会心理学
研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 规律 (六) 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七) 临床心理学
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
理
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
心理学导论(上册)第3、4章
第3章 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
3.1 脑与意识 意识:是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它使我们能够将各种来源的信息汇集在一 起,反省过去并规划未来。 认知神经科学:对与心理过程相关的脑活动的交叉学科研究 3.1.1 双重加工:心理的双通道 双重加工 感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态度都在两个水平上进行加工:有意识、经过 思考的“大路”和无意识、自动的“小路”。今天的研究者称之为双重加工 我们的心理具有分离的意识通道和无意识通道,它们可以进行双重加工 ——同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3.1.2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我们的意识只能集中于我们的体验的有限方面 鸡尾酒会效应:人能够从众多的声音中选择性地注意其中一个声音
在睡觉时会间歇性地停止呼吸。在窒息一分钟左右后,血氧降低会迫 使睡眠者醒来并且用鼻子呼吸空气数秒钟。这个过程可以在一个晚上 重复数百次,从而剥夺了患者的慢波睡眠。睡眠者第二天想不起来这 些。
夜惊
多发生于儿童。睡眠者可能坐起或者四处走动,无条理地说话,心跳 和呼吸次数加倍,并且看起来非常恐惧。夜惊者在这些情况下很少会 完全醒来,并且在第二天早上几乎回忆不起任何东西
3.3.2 催眠状态的解释 催眠是一种社会现象 催眠现象是正常的社会和认知过程的延伸 合法情境中的权威人士能够诱导人们——无论是否被催眠——做出一些不 可能的行为 催眠是一种分离的意识形态 希尔加德:催眠不仅涉及社会影响,而且涉及一种特殊的双重加工的分离 状态——意识的不同层面的分离
3.4 药物与意识 3.4.1 耐受、依赖与成瘾 3.4.2 批判性思考:成瘾 3.4.3 精神活性药物的类型 抑制剂是诸如酒精、巴比妥酸盐(镇静剂)以及鸦片这类镇定神经活动和减 缓身体机能的物质。 酒精 减缓神经加工:低剂量的酒精能够通过减弱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而让饮 酒者放松下来 干扰记忆:酒精会干扰记忆形成,重度饮酒对于脑和认知的影响可以 是长期的 降低自我觉知和自我控制 预期效应:当人们相信酒精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并且相信(不论正确与否)自己一直在饮酒,那他们就会表现出相应 的行为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 第3章 自我
正向、确定、稳定 较不在意
自尊低
负向、困惑、变化 比较在意
忧郁、亲密关系较不佳
自尊的发展
• 爸妈的教养对自尊的发展有关系 父母接 受低 权威型 忽略型 父母接 受高 宽容型 放任型
父母控 制高 父母控 制低
•你的父母是哪一种? •猜猜谁的自尊高呢?
对于事件的解释风格与影响
乐观与悲观的解释风格
• 乐观的人,比较正向思考,情绪好,能量 高,说好话,做好事。 • 悲观的人,比较负像思考,情绪低,能量 低,说坏话,做坏事。 • 重点是提升自己的能量:保持好体力、好 心情,身心放松,心怀感激,睡地好,吃 地正常,身体健康,快乐生活….。
自我了解的动机
• 为什么会用社会比较、自我归因等方式要了解自己?目的 在于: • 自我评鉴:评量自己做的好不好。例如考试75分,和别人 比一比成绩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好成绩。 • 自我验证: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自我验证论」通 常会比较接受和自己原本想法一致的讯息,例如自己的外 表,喜欢的歌手等等。 • 自我改进:搜集讯息作为改进的依据,了解男朋友喜欢自 己哪一方面,不喜欢自己哪一方面,作为改进的依据。 • 自我提升:在心理上让自己感到提升(并非在实际能力上 的提升),我们会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讯息来让自己感到是 好的,因次会和称赞自己,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
自我归因举例
• 老师今天说「你很漂亮!」或「你好帅!」 归因 1.因为我真的很漂亮/很帅 2.因为老师今天心情好 3.因为老师喜欢我这一型的人 4.因为我今天心情好,气色好
解释风格
• 在自我认知做归因的时候,每个人有解释 的风格,可以分为: • 乐观的解释风格:将失败归于外在,不稳 定、特定的事件,可以进行控制。 • 悲观的解释风格:将失败归于自己,稳定、 全面性的事件,难以控制。因此忧郁。例 p.75
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心理学答: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随着认知论的兴起,心理学定义又改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心理学家研究行为的目的是探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研究方法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类:①描述研究的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翔实的描述,包含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两种具体方法;②相关研究即了解问题中有关事件间相关程度的方法,包含调查法和测验法;③实验研究是为了检验某个假设,在实验前拟订实验程序,在实验中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因变量以探讨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之后,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理解不同,出现了不同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
2.心理过程答: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答: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心理学三章》课件
通过这份《心理学三章》的PPT课件,我们将带您进入一个关于认知、社会和 发展心理学的奇妙旅程。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神秘而令人 着迷的领域吧!
心理学三章的目的
了解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们在我们 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心理学三章的内容
2 群体归属
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的意识和认同感,对组织 和社会的归属感。
3 生命周期理论
描述人类发展为一系列的 阶段和任务,每个阶段都 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和挑 战。
心理学三章的应用
1
教育领域
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学习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组织管理
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团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和学习 等高级认知过程的科学分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探讨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 为、互动和关系等社会心理 过程的学科。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心理和 行为变化的学科,从婴儿到 老年人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三章的关键概念
1 认知失调
当个体的信念、态度或行 为与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知 觉产生冲突时出现的心理 不适。
3
心理健康
使用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帮助人们应对心理问题,提升自我发展和幸福感。
结论和要点
通过对《心理学三章》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增进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 获取处理认知、社会和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个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选择使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有两大类: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2.心理学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边缘或中间科学。
3.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
5.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
6.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验法和调查法等。
7.当代心理学学科分支很多,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人物和意义。
只要有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也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知识,以及加工、存储并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外部刺激信息的传递与加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机制及其与心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作用。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
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
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
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Top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心理学导论读书报告C3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读书报告NyT 一、自然环境、人类进化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第三章的章末总结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这一章主要探讨的是自然环境与自身遗传信息对人类行为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的确,纵观全章,其内容主要是写出了心理学家对人类自身遗传信息(这里也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系统)以及对人类所处环境的研究,所以,这一章,也算得上是潜藏了自然环境、人类进化与人类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章。
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说起吧。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自然环境对动物(这里所探讨的主要对象应该为人类)进行了选择,这样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主要所获得的是那些能够成功生存与繁衍后代的基因,但是基因是由动物的表现型(这里也当然是强调行为)所体现的,所以可以说动物的行为虽然是由基因所决定的,但是基因却是动物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所被筛选形成的。
这种复杂的关系把自然环境、人类进化与人类行为联系起来,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这大概可以用下图表示:自然环境(选择)→人类进化(基因决定)→人类行为↑_____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____↓这样看来,以上三个要素就组成了一个有趣的体系。
可以看来,人类的行为直接由人类所拥有的基因所决定,但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人类的行为又不得不去进行调整以应对自然环境,再加上自然环境是人类基因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人类行为究竟是由自然环境还是基因所决定的,这还真的是多少有一点不能够说清楚。
二、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各种系统的协调与合作从这一章的内容分布大体可以看出,人类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而值得思考的是,人类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换句话说,人类现有的看似非常高级的系统是可以应对时刻变化的复杂的环境的,这就说明了人类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需要高度的分工合作与协调。
而它们是怎样做到高效地协调与合作的呢?第三章就给我们给出了一个大体的方向。
(整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3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的环境基础一、概念题1.环境答: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如大气、水、动植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此外,心理学区分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情境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2.自然环境答: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亦称“地理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以及它们有机结合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发展生产和创造生产、生活资料的源泉。
按人类对它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生环境逐步变化为次生环境。
其中,有的正日益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促进了社会发展;有的则束缚并制约人类社会的继续进步和发展。
3.社会环境答: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广义上指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它可分为物质环境(如器具、建筑、公用设施等)和精神环境(如风俗、宗教、伦理、艺术、政治、法律等观念形态)。
社会环境不论是人造的各种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甚至是人自身的存续,都是经过人的力量改造的结果。
人为性是社会环境区别于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别。
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粹客观的。
它是对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构成元素有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由人、物、关系所形成的观念系统,其中包括价值系统、知识系统和理论系统。
所有这些元素综合为一体即构成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
•经验是构成个体学习的重要原因,即先有引起个体经验的情境,个体在该情境中自主活动后的行为发生改变时即产生了学习。
因此,凡是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即为学习。
二、学习与反射(一)反射的含义•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在和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
•巴甫洛夫在继承谢切诺夫脑反射学说的思想,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使反射内涵更全面。
现代生理学认为,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外界和内部刺激进行的有规律应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二)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也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每次反射活动都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弧,而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可能准确、完整。
•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导通路有两条:一是特异性传入通路,即特定的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二是非特异性传入通路,即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在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
反射弧的传出通路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的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则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三、反射的类型按照反射发生方式的不同,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
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防御反射等。
•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因为每天的活动无不与学习有关。
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第二节经典条件反射一、经典条件反射概述•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该中性刺激也引起了无条件反射。
CS ORUS UR•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他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在大脑皮层上分别有无条件刺激物(食物)和中性(铃声)刺激物形成的两个兴奋灶,当两个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它们之间形成暂时功能上的接通,此时中性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当中性刺激物单独作用时,它引起的兴奋沿着暂时神经联系激起无条件反射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唾液铃声食物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一)习得•个体在学习的两个刺激之间联结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呈现的时间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1.同时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同时呈现或条件刺激先呈现若干秒,然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直至条件反应出现。
2.延迟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呈现一段时间,当它还未消失时,无条件刺激出现。
3.痕迹性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刺激呈现之前,先呈现条件刺激,并终止了一段时间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
一般情况下,条件刺激在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痕迹保持下来,并与一定的反应形成条件联系。
(二)泛化与分化1.泛化•在条件反射建立形成初期,不仅原条件刺激本身会引起条件反射,而且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一系列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的泛化。
•狗对三声铃声形成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对一声或两声的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刺激与条件刺激越相似,泛化现象就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扩散所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原有刺激情境相似的许多情境往往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eg.对蛇的恐惧与无意间看到的弯曲粗绳子2.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是条件反射的精确化过程,指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做出某种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做出反应。
•例如,只对某种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给予强化,如给动物喂食,而对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强化,结果,个体以后就只对这种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使有机体能够对刺激情境的细微特点和差异做出精确的协调反应。
(三)消退•消退是对条件性行为不进行强化而造成行为出现率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的现象。
消退的具体状况是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后,多次只呈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以强化),使条件反应逐渐削弱而最后消失。
(四)延迟•延迟是因条件反射延迟而产生的抑制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条件刺激出现后,无条件刺激间隔一段时间才呈现。
此时,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就被暂时抑制,如果延迟到一定时间后再呈现即为延迟。
延迟的时间同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当,通过延迟可以使有机体的活动变得更经济。
(五)二级条件作用•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将原来的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同时出现,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作用,其原理是二级强化物(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相伴出现,经由条件学习使二级强化物具有一级强化物的作用,进而对有机体的反应产生与一级强化物同样的影响。
(六)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等。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进一只酸梅子时就会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而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是指人类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做出反应,而且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也能发生反应。
由语言、文字等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例如,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它只能够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人类除了具备第一信号系统之外,还具备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特有的,能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便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行为。
•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能够对第二信号做出反应,是动物进化到人类阶段出现在大脑皮层中的特有机能。
•正是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所以人的心理反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动物心理无法比拟的。
(七)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虽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相反,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条件反射减弱或消退,即高级神经活动产生抑制的过程。
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又称为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过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层使神经细胞产生的抑制,又称为保护性抑制。
超限抑制是使大脑皮层细胞免受因兴奋过度而受到损伤,是有机体自身的防御反应。
(2)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它主要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必要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基本形式。
消退抑制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抑制,从而造成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分化抑制是指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近似刺激物强化,经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性反应,而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