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以“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合集下载

秋天的古代诗词鉴赏

秋天的古代诗词鉴赏

秋天的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记录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而秋天,作为四季中最有诗意的季节之一,更是让古代文人墨客们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将带您一起欣赏古代诗词中关于秋天的美妙描绘。

一、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的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凉爽的气息,也唤起了人们对温暖的怀念。

这首诗词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曾经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思念。

诗中有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的描写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乡村秋夜的静谧与美好。

二、李白《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古代文人李白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才华而著名。

他的诗词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中,李白以诗人的情怀及对自然的痴迷,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秋夜。

通过对月光、清风、夜色等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三、柳宗元《秋夕》《秋夕》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秋日夜晚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有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样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秋日夜晚的清凉与宁静,同时也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首》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常常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探讨与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而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首》中,杜甫以“诗酒趁年华”的写作手法,将对秋夜的感叹与对国家动乱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诗中表现出对时代变迁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白居易《秋中寄远》白居易是唐代官员、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思乡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秋中寄远》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有句:“白门寒日静,孤客悲秋社。

”这样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怀念之情。

六、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鹳雀楼建筑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胸怀的壮观。

立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

立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

立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来说,立秋代表着夏天渐渐过去,秋天的脚步将要到来。

他们对于立秋这一节气的感慨和思考,通过他们的诗词作品得以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立秋这一节气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中的表现。

一、秋意初显立秋作为节气的开始,意味着秋天即将到来。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他们常常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来表达对秋天到来的期待和感受。

他们描述了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气温逐渐降低等现象,将秋天第一抹凉意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秋天,但描述的秋风带来的视觉感受,令人联想到秋天的来临。

二、田园生活秋天是农业丰收的季节,也是田园生活的重要时期。

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农田的景象,来表达他们对秋天的热爱和对农业丰收的欢欣之情。

他们描述了农民们丰收的笑脸、金黄的稻谷、丰满的果实等,展现了一个繁忙而充实的农耕场景。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净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怀念秋天有些文人墨客在描绘秋天的同时,也带有某种怀旧的情感。

他们通过对秋天的描摹,来表达对往事的思念和对流逝时光的感叹。

他们用凄美的词句,将秋天与离别、寂寞等情感联系在一起,给作品增添了一丝忧伤之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十袖舞红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秋天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离别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对时间的感慨秋天意味着一年的逝去,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他们常常通过描绘秋天的特征,来表达对时间的感慨和思考。

他们借助落叶凋零、草木凋敝等景象,暗示着人们衰老和生命的有限。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范本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范本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范本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中国诗歌中,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历史文化。

宋代诗人晏殊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诗句。

这首词描绘了元夜的情景,通过对灯与月的对比,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以及人生苦短、时光流转的感慨。

而立秋的到来,则表示了春夏之季的离去,以及人们逐渐进入秋冬季节,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应该抓住时间,好好珍惜当下,不要有所遗憾。

唐代名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表现了大自然在不断地冷却、枯萎,又复苏的变化过程。

在秋天,不少树木的叶子逐渐变黄,代表这它们即将凋谢;而草上和树上的果子们则展示出了他们的最后的果实,为了保持生命能量。

诗人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歌,让我们思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存。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诗句。

这首诗描述了相遇和离别的痛苦,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感伤。

在这个秋天里,人们往往会有更多的离别和分别,和别离的感慨。

因此这首诗可以让我们想起我们自己经历的离别和分别,并给我们一盏灵魂的慰藉。

此外,唐代杜甫的《秋夜寄邱员外》、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宋代苏轼的《赤壁赋》等等,它们都是以秋季为背景,反映着不同的主题和感受。

在这些古韵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自然、存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而感悟到时间的无情以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谛。

总之,立秋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气,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有着无限的思考空间,而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则为我们抒发感情、思考人生、表达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平台。

在我们读这些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自然、人文、时光的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立秋的文学作品与诗歌赏析

立秋的文学作品与诗歌赏析

立秋的文学作品与诗歌赏析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这个节气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魅力,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和诗人们的灵感。

本文将着重探讨立秋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的体现,以赏析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意境。

一、立秋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1. 杜甫的《秋夕》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的《秋夕》一诗以立秋这个时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家庭团聚、平淡温馨的情景。

诗中描述了浓郁的秋意,以及人们在这一天聚餐、赏月、观赏桂花等习俗,使人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祥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杜甫成功地将立秋的气息融入作品中,给读者带来了深情厚意的触动。

2. 鲁迅的《秋》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短篇小说《秋》让人对立秋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故事,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立秋的凉意和枯草的凋零成为了主人公心境的写照,形成了与自然景观相互对应的意象,彰显了鲁迅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二、立秋在诗歌中的表现1. 李贺的《秋风引》李贺是唐代诗人,他的《秋风引》以风的引导为主线,以描绘立秋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丰收的季节带来的喜悦和祥和。

在诗歌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风在大地上托起落叶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和对立秋的赞美,使该作品成为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2. 白居易的《立秋日怀旧》白居易是唐代文人,他的《立秋日怀旧》一诗中表达了对立秋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

诗中以对比的手法,将立秋的寂静和自然景物的凄凉与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无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沉思。

这首诗中含蓄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深度思索,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三、立秋的文学价值和意境立秋作为节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立秋往往象征着变迁与转折,同时也呈现出秋天特有的气息和景象。

通过对立秋的描写,作家和诗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索。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前言:这堂课是对半学期以来有关课文的总结和研究。

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把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分析。

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并且要进行有深度的分析。

经过思考,我利用网络解决了资料收集的问题,利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解决了分析归纳问题。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1)在本学期所学的古代诗文基础上,了解“秋”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来由。

(2)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了解意象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学习内容与任务:(1)整体把握本学期所学古代诗文中“秋”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上网搜寻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书评或论文)或搜寻包含“秋”的意象的古代诗文,简要评述“秋”在所选诗文中表达的情感。

(3)在(1)(2)的基础上,讨论总结出“秋”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4)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简要分析“悲秋”的原因。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1、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二理科班学生,语文成绩在年级中属中等水平。

2、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一般。

3、在语文学习上有一定积极性,能够在课前进行简单的预习。

4、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通过协作讨论解决问题。

5、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搜索、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简单问题。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1、学习环境选择:在学校WEB教室,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资源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以POWERPOINT课件。

2、学习资源类型及简要说明:(1)POWERPOINT课件。

教师自制,与自制WEB网站链接,出示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一部分材料。

(2)教师自制WEB网站。

用网络门户的形式,链接Internet上有关的资源,并提供部分网上没有的关键内容以及课堂讨论的问题。

(3)学校WEB讨论版。

BBS形式,学生可自由发帖,教师进行管理。

(4) Internet上的有关资源。

中国古代“悲秋”诗词主题探究

中国古代“悲秋”诗词主题探究

帝里风光好 , 当年 少日, 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
侣, 遇 当歌 、 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 , 旧游似梦 , 烟水程何 限。念利名 、 ( 或作为 “ 名利” ) 憔悴长 萦 绊。追往事、 空惨 愁颜 。漏箭 移、 稍 觉轻 寒。渐呜
咽、 画 角数 声 残 。对 闲窗畔 , 停 灯 向晓 , 抱影 无 眠。
宋玉悲感 , 向此临水与登 山。远道迢递, 行人 凄楚,
倦 听陇水潺泼。正蝉吟败叶, 蛩响衰草, 相应喧喧。
收稿 日期 : 2 0 l 4 —0 2 —2 O 作者简介 : 徐 晓楠 ( 1 9 8 8 一 ) 。 女, 吉林 白城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硕士在读 ,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学 。
2 0 1 4年第 o 4 期 第3 O卷 ( 总3 6 4 期)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 N AL OF E DUC A T I O NA L I NS T I T U T E OF J I L I2 0 1 4
“ 念利名憔悴长相伴 ” 。这首词将作 者希望跻身仕 途 的理想和现实中的羁旅情愁、 身世之感相对比, 进

步抒发 了“ 士不遇 ” 的悲慨。像此类 悲秋的诗词
还有很多 , 辛弃疾 的《 水龙 吟 ・ 登 建康赏心亭》 、 杜 甫的《 登高》 、 李煜的《 相见欢》 等。他们通过对秋景 的描绘来抒发内心郁积的悲情 。
状态。下片今昔对 比, 昔 日的暮宴朝欢 和今 日的未 名未禄相 对照 , 揭示 了今 日“ 空惨愁 颜” 的原 因是
中国古代文人 大都把“ 致 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 淳” 的治 国平天下 的政 治理想 作为 自己的人生 追 求, 所 以他们大多积极人世。把仕途之路 当成实现

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

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

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秋天,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古诗词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本报告将从古人的视角出发,研究秋天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和主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

首先,秋天古诗词在表达手法上常常采用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例如,清代文人袁枚的《秋思》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描绘银烛秋光和流萤等自然景物,表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凉爽。

另外,唐代文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描绘了秋天夜晚的露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种描绘手法使读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清凉和宁静。

其次,秋天古诗词的主题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唐代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远目标的意愿。

而宋代文人苏轼的《秋词二首》中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自觉年来独上游,闲中怅望子陵秋。

人事堂前柳暗时,历代同兴圣贤某。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更加体味到秋天的深意。

最后,秋天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丰富多样。

例如,唐代文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万物变幻的规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而宋代文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图南楼》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句诗则形容了寂静的秋夜中的独特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思索。

综上所述,秋天古诗词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思考人生哲理,传递了秋天的深意和韵味。

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表达手法、主题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秋天的美妙之处。

秋天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与演变

秋天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与演变

秋天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与演变引言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不仅因为秋天的自然景色美丽动人,更因为秋天给人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在唐宋时期,许多诗词家将秋天作为他们作品的主要主题,用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唐宋诗词中秋天的意象体现以及其演变的过程。

1. 秋天的特点和意象秋天是四季中最独特的季节之一,它的特点和意象使得它成为诗人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1.1 丰收和成熟在农村社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地上金黄的禾苗和丰厚的果实给人一种丰收和成熟的感觉。

诗人们通过描写丰收的场景和农民忙碌的身影来表达他们对于秋天丰收和成熟的赞美和喜悦。

1.2 余辉和凋零秋天的特点之一是金色的余辉和凋零的景象。

当太阳落下,天空中弥漫着一片金红色的光辉,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袈裟;同时,秋天也是植物凋零的时候,树叶渐渐变黄并从树上落下来。

诗人们通过体验这些景象,表达了对于光明和温暖的追求,以及对于凋零和离别的思考。

1.3 清寒和寂寥秋天的空气变得清冷,大地也变得寂静。

这种清寒和寂寥的感觉给人一种沉思和落寞的情绪。

诗人们利用这种秋天的气息和氛围,借此表达他们的感伤和思索。

2. 唐代诗词中的秋天意象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优秀的诗人将秋天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

他们通过独特的意象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唐代秋天的美丽和内涵。

2.1 杜牧的秋天杜牧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多次描写了秋天的景象。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秋天的美丽和悲凉完美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清冷和寂静,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思念。

2.2 白居易的秋天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爱情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关于秋天的描写。

他将秋天的景象与爱情的美丽和痛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古代文学中对秋天的解读和诗歌

古代文学中对秋天的解读和诗歌

古代文学中对秋天的解读和诗歌秋⊙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例1: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例1: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例2: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例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4: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例5: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例1:陆游的《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此诗却一反古人悲秋的情调,一开始就对秋天表示出莫大的热情。

例2: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有秋的诗句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诗词中对秋天景象的描写。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凋零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秋天景象的描写多以凋零和离别为主题。

王维的《秋浦歌》中写到“山色遥连秋浦断,云晴江入楚天晚”;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以秋天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悲情。

与此古代诗词中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忧郁。

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以湖水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湖水的清幽和空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忧郁,展现了悲秋景象中对人情世态的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还体现在对人情世态的抒发上。

秋天的凋零和离别给人们带来了伤感和愁绪,这种悲情和哀思往往会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沈烟袅袅兮夕阳。

”词中虽不着意点出秋天的景象,但通过对夕阳的描写,将离别与怀念的悲情深深融入悲秋的主题也得以凸显。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秋主题依然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一些现代作家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告别的悲情。

鲁迅的《野草》中写到“这后果米愁呢,都像粗米苞人,落在地下。

”通过对生活的细节描写,鲁迅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悲凉,也体现了悲秋主题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

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是一个充满深情和思索的主题,既有对秋天景象的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抒发。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悲秋主题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

希望未来中国文学中能继续有更多出色的作品,将悲秋主题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秋”意象的教学研究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秋”意象的教学研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草木意象,教师可以结合实践进行创作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草木,并尝试将这些草木运用到自己的诗歌 创作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 们对草木意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教师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的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草木的形态和 特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 草木意象的含义和运用。
3、文化背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以及所处 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 感和意象。例如,《静夜思》是李白在长安城南的元日登高中写下的,当时他正 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地。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这一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人的思乡之情。
3、秋意审美
另外一些古诗词中,诗人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审美情感。如 《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句诗以简洁明快 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橘子洲头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词中的“秋”意象,教师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 “秋”意象的分类与内涵
1、秋景抒怀
在许多古诗词中,诗人会通过描写秋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李白的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 通过对秋夜月色的描写,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又如杜甫的《登高》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 人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孤独与苦闷。

秋景与秋词课题研究报告

秋景与秋词课题研究报告

秋景与秋词课题研究报告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一切都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和感动。

因此,秋景和秋词一直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被广泛地研究和赞美。

一、秋景的描绘
秋景是一种既美丽又凄凉的自然景观。

秋天的大自然变得凉爽,色彩也逐渐变得深沉。

森林中的树叶开始变黄,红,褐色,最终落到地上,覆盖成一层柔软的地毯,漫步其中,沐浴着阳光,便让人感受到秋天带来的温暖和和谐。

二、秋词的研究
秋词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描述秋天的景色、意境和内涵。

秋词的妙处在于诗人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美感,感受到秋天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意境。

这些秋词不仅描绘了秋日景色的壮美和凄美,更加突出了人生的寂寞,感慨岁月的轮回,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探索和思考。

三、秋景与秋词的联系
秋景与秋词紧紧联系在一起。

秋景不仅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写作的素材,更有助于诗歌创作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深化。

秋景赋予秋词以深刻的地理文化神韵与情感充沛的艺术表现。

秋景诗歌的精致之处,即在于其借助秋景来传达情感,表达爱美的视角,从而兼报文墨,魂归自然。

四、结论
总之,秋景与秋词的研究是一项颇富价值的文献渊源探究。

秋景渐入深秋,诗人们爱好艺术的心灵便得到轻松与放松,催生出极度的文学创作激发。

秋景诗歌,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同样突显出自然中的生命活力和力量,揉合了文化底蕴与现代世界的新颖面貌。

通过秋景与秋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秋天,感受自然的美丽与力量,同时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人生的感受。

关于秋的古诗以及赏析

关于秋的古诗以及赏析

关于秋的古诗以及赏析
秋季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人喜爱的题材之一,有许多古诗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情感。

以下是一首关于秋的古诗及其赏析,以及元代诗人白朴的《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是元代诗人白朴的作品,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诗并进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动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在第一句中,诗人用“孤村落日残霞”来形容景色。

夕阳下的残霞显得孤寂而壮美,给人一种深情和落寞的感觉。

第二句描述了轻烟和老树,传达了秋天的凉爽和寂静。

寒鸦在老树上徘徊,也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意味。

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以简洁的表达展示了一只飞鸿的身影,给人以瞬间的美感和动态的画面感。

接下来的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简单而生动的方式,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丰富色彩。

这些颜色的交织构成了秋天的独特景象。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秋天的景色、气息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它给人一种恬静、悠远而富有诗意的感觉,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寂寥。

这就是元代诗人白朴的《天净沙·秋》。

希望这个赏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1。

语文研究性学习——以“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以“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配上思维导图)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搜集资料(到图书馆找集景抒情诗,上网搜集诗人借悲秋和喜秋来抒发感情的句子)
访问专家(到诗社去拜访专家,询问他们的见解)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2)深入了解祖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创新能力。
(3)把握诗人赋予自然环境的人文特色,诠释中国文人的恋秋情结。
通过哪些内容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研究诗人,研究诗歌,找资料,访问专家讨论编写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小组成立,分正副组长
介绍研究的注意事项和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搜索资料,访问专家。
第二阶段:再创意境。分析资料初步交流。
第三阶段:成果交流
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度,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如专家的选定和联系。
第三周至第四周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另一组展示,形成结论,之后写出论文和总结,制作展板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
论文
制作展板
六、资源准备
《唐诗宋词鉴赏词典》育星教育网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听取研究性学习的动员,明确研究的要求和意义。
(2)了解有关秋的诗歌内容。
明确分工,了解步骤,安排小组,引起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

古代以立秋为诗文题材的诗歌范本

古代以立秋为诗文题材的诗歌范本

古代以立秋为诗文题材的诗歌范本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的开始。

在古代,立秋是一个具有诗意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都为此题材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究一些古代的诗文范本,作为我们了解立秋的窗口。

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段:“天地一河图,宛如行役卒。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起。

孤城下,斜阳后,旌旗簇绕王侯第;猎骑出,欲从狩,束鞞摧金鞍。

”这段诗描写了夕阳下的秋景,武判官归程的景象,深切地表达了诗人杜甫的思乡之情。

他以自然景色引出武判官归程的情节,形象地描绘了苍凉孤寂的秋景,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秋天特有的忧伤清冷,由此可见立秋对诗人们的启示之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位古代女诗人的作品。

唐朝女诗人鱼玄机的诗歌《江南春》中,有这样一句:“苜蓿花如雪,宝瑟动秋声。

”这句诗表现了秋天苜蓿的花朵,可以让人们想起冬天初雪般的情景,也描绘出了秋天的声音,它的特有的宝瑟之声,带给人们更多关于秋的美好期待。

除了唐代,宋代的诗歌作品中也有许多与立秋有关的内容。

苏轼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临江仙・夏日即事》中有这样的一段:“荷风轻轻语竹林,香径流涧自绕阴。

一线天涯明月夜,万骑如霜过渭桥。

”这段诗比较放松,通过描写荷叶在夏天的微风中摇曳,营造了一个凉爽宜人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夏天的时候提到了秋天的元素——明月和万骑,相信这样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会更有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墨客曾经探索着秋天独有的魅力,其表现形式不限于壮丽,亦有细腻。

秋雨的柔情,秋景的萧索,秋光的明澈,都成为了古人诗歌中的元素。

而立秋之夜,更是古代诗人们最为热衷的题材之一。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立秋日竟夜坐序》即可见此。

他在序中写道:“夜长聊自慰,已快五更矣。

纸灯花烛增辉,玩月独清瘦。

眼前即是天涯沦落,此身非我有。

又何惆怅,人生七十古来稀。

佳节清明几时到,能饮一杯无?”从这段序里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的对夜长思绪,空灵清瘦的描摹,甚至不禁流露出深沉的沉思、慨叹和挂牵之情。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10篇)整理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10篇)整理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10篇)整理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10篇)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范本10篇,盼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关心。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篇1)《立秋后便凉诗示秬等》宋朝·张耒暑别齐纨知有日,秋生蕲竹果如期。

月明半夜似相觅,角怨五更知为谁。

风露满天河转后,江山千里雁来时。

短檠莫倦亲灯火,又见槐花黄满枝。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篇2)《立秋前四日同诸子秦淮夜泛计二十年再续此游感慨系之分得霜字》明朝·范景文桃叶芳游梦未忘,廿年回首叹流光。

秋将启候月先好,花与为邻蘋自香。

溪涨声如听雪瀑,诗成字欲挟风霜。

鸥盟长订秦淮水,一棹渔蓑岸柳傍。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篇3)《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唐朝·李绅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

阶篁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

薄帷乍飘卷,襟带轻摇飏. 此际昏梦清,斜月满轩房。

屣履步前楹,剑戟森在行。

重城宵正分,号鼓相互望。

独坐有所思,夫君鸾凤章。

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

龙泉白玉首,鱼服黄金装。

报国未知效,惟鹈徒在梁。

裴回顾戎旃,颢气生东方。

衰叶满栏草,斑毛盈镜霜。

羸牛未脱辕,老马强腾骧。

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篇4)《都门立秋·其二》明朝·李孙宸客久偏怜节,天际又见秋。

宦情仍卤莽,岁月袛优游。

露下蝉吟苦,风前燕语愁。

西山朝气爽,应许马曹收。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篇5)《立秋日寄粹夫》明朝·何景明一叶悲天地,秋风泪万行。

江河无日夜,边塞有烟霜。

雁鹄思高起,龙蛇愿久藏。

蓬瀛何处涉,头白恨无梁。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精选篇6)《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宋朝·苏轼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坎坷世味尝应遍,孤独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秋唐诗七律

秋唐诗七律

秋唐诗七律前言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达到巅峰的时期。

秋天和唐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场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秋季在唐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秋天在唐代诗歌中的主题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同时也是收获和丰收的季节。

唐代诗人以自然景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秋天成为表达离愁别情、壮怀激烈的最佳载体。

秋天在唐代诗歌中常常被描绘为凄美而寂寞的季节,代表了一种无可挽回的离别和离散之感。

同时,秋天也象征着世事的悲凉和无常,唐代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秋唐诗七律的形式特点唐代七律是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总共有四句,每句十四个字,共计五十六个字。

七律有一定的音律和韵脚要求,使得它有着独特的韵律感。

秋唐诗七律通常采用七言绝句形式,诗人用绚烂的文字描绘秋天的美丽,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秋唐诗七律的篇题和内容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秋夜将晓为背景,通过描绘夜晚的凉爽,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2.《秋日昭君怀古寄边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阳光明媚和边疆将士的战斗壮丽,表达了对昔日边疆将士的怀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3.《秋思》这首诗以秋天的萧瑟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常的思考。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诗分为两首,第一首以秋夜将晓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静谧和凉爽;第二首以秋夜迎凉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5.《秋日登吕洞庭阁》这首诗以登上吕洞庭阁为背景,通过描绘湖光山色和秋天的草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领悟。

秋唐诗七律的意义和影响秋唐诗七律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音韵形式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秋唐诗七律在形式上的要求严格,使得诗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从而创作出一首首经典之作。

立秋的文学作品:描写秋天的诗歌与散文

立秋的文学作品:描写秋天的诗歌与散文

立秋的文学作品:描写秋天的诗歌与散文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开始。

无论是在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中,秋天一直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

作为一个转折点,立秋不仅仅带来了季节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考和描绘秋天的情感。

秋天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达形式,通过美妙的语言描写和深远的思考,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无限魅力。

一、秋天的诗歌:写意之美古代文人墨客对秋天的描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将冷静、凉爽的氛围与浪漫、唯美的情感相结合,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感觉。

而另一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广阔的视角描绘了秋天的壮丽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歌以叙事的方式将秋天与壮丽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给人以壮阔和悲壮的情感体验。

除了古代文人的作品,现代诗人也善于用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丽。

以北岛的《波光里的颤栗》为例:你是谁你轻轻地走来踏着湖面的细纹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细微观察,以及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悟,将秋天的美妙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秋天的散文:情感的宣泄散文作为一种自由度较高的文体,更能够展现作家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意象。

在描写秋天的散文中,作家们往往通过叙述和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和感受。

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第一篇:清凉时候,不知是扇子扇得,还是太阴酿下来的。

难怪一到处所,凉风依然,有两处毛孔兜风,人老变成疣贴子。

那一夜里,老娘沉睡过去,不感冒,王士行那糟蹋,计较也不一定起来。

千真万确,决定了,盼不可得,任何火苗,用梅花演化,像我那食定得天子殿下。

第二篇:那天晚上不安得较,等得无聊生事,想起埋怨上帝一笔工巢巢“巢燕各飞”,真欠恰当!正急得瘟疗终天才是下片云,漏了个事实:他们风风火火中有个黑僧子,到了我面前米脂,便飞了他也正常,足见山林无翼非寺内某地鸟为何故。

教研室分享:基于《秋》编写的语文教案

教研室分享:基于《秋》编写的语文教案

教研室分享:基于《秋》编写的语文教案引言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理解文化背景、增强人文素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将文学作品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是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次教研室分享,将结合《秋》这一文学作品,以及各位的经验分享,探讨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语文课教案,旨在帮助同行们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课文背景《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通过对秋季景象以及自然元素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该作品朴实自然、情感深厚、涵义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的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秋》这一文学作品,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2.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3. 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 教学活动一:外在景象的描绘(1)工具:图片(2)教学过程:a. 展示扁舟、秋荷、菊花等秋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领悟自然的美妙;b.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景象、表达自己的感想;c. 引入《秋》,让同学们对于诗歌所表现出的景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3)教学效果: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美,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之处,更好地理解《秋》的内容。

2. 教学活动二:文学鉴赏的实践(1)工具:三种不同翻译版本的《秋》(2)教学过程:a. 让学生分别阅读三种不同翻译版本的《秋》,并对其在表达、语言、意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内涵;b. 针对课文中的某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法,让同学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分析;c.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化解释,发现与本身生活联系的文化内在。

(3)教学效果: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实践,理解诗歌之美和书写之深;增强鉴赏意识和欣赏能力,提高语言功底,与自身文化内在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3. 教学活动三:提问和演讲(1)工具:投影仪、PPT制作软件(2)教学过程:a. 教师出示学生建立的疑问,安排分组为同学们制作PPT进行阐述,进行课堂呈现;b. 同学们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和独特见解展现出来,进行团体讨论;c. 由同学演讲发言,表现个人的优秀掌握文学知识的能力。

浅谈历史上的咏秋诗文

浅谈历史上的咏秋诗文

浅谈历史上的咏秋诗文(转转)浅谈历史上的咏秋诗文——写在秋天里的诗当夏天的炎热还没完全消退的时候,秋天到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金谷红果,到处是丰收的喜悦。

天空透着碧蓝,雷声已经远去。

满山枫叶红,遍地金菊香。

到处都是金黄色。

有史以来,随着人们不同的身世,不同的经历,不同心情,对秋天也有不同的感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咏秋之文人墨客不泛其人。

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峻青的《秋色赋》,咏秋、叹秋、悲秋,一脉相承。

古人咏秋多为悲凉之声。

战国时,宋玉的《九辩》是最早的咏秋文字:“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是一幅典型的悲秋图。

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咏秋、叹秋、悲秋的诗人数不胜数。

特别是唐代,以咏秋、叹愁为体裁的诗歌更多:高适的《秋日作》,杜甫的《秋兴八首》,钱起的《伤秋》,杜牧和耿讳都写有《秋日》;司空图和许浑都写有《秋思》留世;戎昱的《秋月》,姚伦《感秋》,杜牧的《秋感》,李咸用的《秋晚》,元稹的《晚秋》;此外还有《秋怨》、《秋夕》、《秋霁》等等,举不胜举,不以而足。

《秋兴赋》作于潘岳早年。

其通过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的描写,从而表达了他幻想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逍遥乎山川之间,放旷乎人世;”“嗟秋日之哀兮,谅无愁而不尽,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

这篇赋文,不仅感伤之情颇能动人,而且由于文辞精美、清婉,但却华丽而不落俗套,绵柔而不靡靡,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秋兴八首》里写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以个人身世的感叹,寄寓了对唐王朝盛衰的喟叹,并以循环往复的抒情笔法,使笔下之诗情景交融,意境浑厚。

诗人李贺在《秋来》中描绘道“……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坛鬼唱鲍家诗……”。

幽深似冥冥之世,这与他世途失意、抑郁不平的心境不无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以“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研究者姓名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设计日期指导教师
课题组其他成员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高中阶段,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中发现,诗人喜欢借用秋景来抒发感情。

一切景语借情语,诗中赋予秋特别的情感,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的。

诗人们笔下的秋形态各异,意蕴深刻,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于是决定把他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掌握研究古代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深入了解祖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创新能力。

(3)把握诗人赋予自然环境的人文特色,诠释中国文人的恋秋情结。

3、课题介绍
本课题安排两个课题:第一研究借秋来抒发“喜”的情感:第二研究借秋来抒发“悲”的情感。

通过找资料访问专家编写提纲,研究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配上思维导图)
助学导师提示:
以上表格的内容不能为空,课题要求与本人所教学科相关,思路要比较清晰,内容要比较充实完整。

注意本次培训的三个作业围绕同一个主题,所以,研究性学习所选的课题要有利于进行网站设计。

研究性学习方案中一定要附有思维导图和评价量表1-3个。

(以下要求附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量表1-3个)
(表1)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的评价量规
上传作业的文件名是:“姓名—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