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燥热伤津证

合集下载

伤津的症状

伤津的症状

伤津的症状文章目录*一、伤津的症状*二、治疗伤津的中药方*三、伤津与脱液的区别伤津的症状1、伤津的症状1.1、热性病过程中,邪热煎熬津液,或燥邪损伤肺胃津液所致。

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舌绛。

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口燥咽干,舌红面赤等症。

1.2、胃津伤。

胃津不足,胃失润降,纳化失职,口干唇燥,知饥而不欲食,食则干涩难咽,干呕,肌肉瘦削,面色萎黄,大便秘结,脉细数。

甚则导致胃阴耗伤。

1.3、大肠津亏。

大肠主液,司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津液耗伤,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失常,腑气不畅,症见大便燥结,坚硬难出,咽干燥等。

2、引起伤津原因2.1、外感热邪,灼伤阴液。

2.2、阳气偏亢,内伤真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

2.3、暴怒伤阴,阴血易于耗泄。

2.4、房劳过度亦可耗伤真阴。

3、伤津是什么意思是津液受伤的意思。

一般是指肺胃的津液。

热性病的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往往容易耗伤肺、胃的津液而出现燥热症状。

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鼻燥咽干,喉痛;胃津受伤则见口燥咽干,烦躁,渴饮不止。

如因误汗、误吐、误下或消渴病等耗伤津液,一时出现小便不利或大便难,《伤寒论》称之为“亡津液”。

治疗伤津的中药方1、甲鱼二母二胡汤【原料】甲鱼1只,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各5克,生姜丝、味精、食盐各少许。

【制作】甲鱼宰杀,洗净,切块。

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分别洗净,装入纱布袋内,并扎紧袋口,备用。

将以上原料一起放入炖盅内,加清水没过,置锅内用文火隔水炖2小时,捞出药袋,加人生姜丝、食盐、味精调味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2次,每次150毫升~200毫升。

【功效】滋补肝肾,养阴退热。

适用于阴液不足、虚火上攻而致头面部红斑骤起、目赤耳鸣、口干咽燥、长期低热不退、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等。

2、辛荑花杏仁鸡蛋汤【原料】辛荑花10克,蜜枣2枚,南杏仁20克,北杏仁15克,鸡蛋1个,冰糖适量。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1)修正版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1)修正版

目录第一节感冒 (11)1、风寒束表证2、风热犯表证3、暑湿伤表证4、气虚感冒证5、阴虚感冒第二节咳嗽 (12)(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2、风热犯肺证3、风燥伤肺证(二)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5、痰热郁肺证6、肝火犯肺证7、肺阴亏虚证第三节哮病 (13)(一)发作期1、冷哮证2、热哮证3、寒包热哮证4、风痰哮证5、虚哮证附:喘脱危证(二)缓解期6、肺脾气虚证7、肺肾两虚证第四节喘证 (14)(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2、表寒肺热证3、痰热郁肺证4、痰浊阻肺证5、肺气郁闭证(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2、肾虚不纳证3、正虚喘脱证第五节肺痨 (15)1、肺阴亏损证2、虚火灼肺证3、气阴耗伤证4、阴阳虚损证第六节心悸 (16)1、心虚胆怯证2、心血不足证3、阴虚火旺证4、心阳不振证5、水饮凌心证6、瘀阻心脉证7、痰火扰心证第七节胸痹 (17)1、心血瘀阻证2、气滞心胸证3、痰郁闭阻证4、寒凝心脉证5、气阴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7、心肾阳虚证第八节不寐 (18)1、肝火扰心证2、痰热扰心证3、心脾两虚证4、心肾不交证5、心胆气虚证第九节痫病 (19)1、风痰闭阻证2、痰火扰神证3、瘀阻脑络证4、心脾两虚证5、心肾亏虚证第十节胃痛 (20)1、寒邪客胃证2、饮食伤胃证3、肝气犯胃证4、湿热中阻证5、瘀血停胃证6、胃阴亏虚证7、脾胃虚寒证第十一节呕吐 (21)(一)实证1、外邪犯胃证2、食滞内停证3、痰饮内阻证4、肝气犯胃证(二)虚证1、脾胃气虚证2、脾胃阳虚证3、胃阴不足证第十二节腹痛 (22)1、寒邪内阻证2、湿热壅滞证3、饮食积滞证4、肝郁气滞证5、瘀血内停证6、中虚脏寒证第十三节泄泻 (23)(一)暴泻1、寒湿内盛证2、湿热伤中证3、食滞肠胃证(二)久泻1、脾胃虚弱证2、肾阳虚证3、肝气乘脾证第十四节痢疾 (23)1、湿热证2、疫毒痢3、寒湿痢4、阴虚痢5、虚寒痢6、休息痢第十五节便秘 (25)(一)实秘1、热秘2、气秘3、冷秘(二)虚秘1、气虚秘2、血虚秘3、阴虚秘4、阳虚秘第十六节胁痛 (26)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3、瘀血阻络证4、肝络失养第十七节黄疸 (26)(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2、湿重于热证3、胆腑郁热证4、疫毒炽盛证(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2、脾虚湿滞证(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2、肝脾不调证3、气滞血瘀证第十八节头痛 (28)(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2、风热头痛3、风湿头痛(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2、血虚头痛3、痰浊头痛4、肾虚头痛5、瘀血头痛第十九节眩晕 (29)1、肝阳上亢证2、气血亏虚证3、肾精不足证4、痰湿中阻证5、瘀血阻窍证第二十节中风 (29)一中经络1、风痰中络证2、风阳上扰证3、阴虚风动证二中脏腑(一)闭证1、痰热腑实证2、痰火郁闭证3、痰浊闭阻证(一)脱证三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2、气虚络瘀证3、肝肾亏虚证第二十一节水肿 (31)(一)阳水1、风水相搏证2、湿毒浸淫证3、水湿浸渍证4、湿热壅盛证(二)阴水1、脾阳虚衰证2、肾阳衰微证3、瘀水互结证第二十二节淋证 (32)1、热淋2、石淋3、血淋4气淋5、膏淋6、劳淋第二十三节癃闭 (32)1、膀胱湿热证2、肺热壅盛证3、肝郁气滞证4、浊瘀阻塞证5、脾气不升证6、肾阳衰惫证第二十四节阳痿 (33)1、命门火衰证2、心脾亏虚证3、肝郁不舒证4、惊恐伤肾证5、湿热下注证第二十五节郁证 (34)1、肝气郁结证2、气郁化火证3、痰气郁结证4、心神失养证5、心脾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第二十六节血证 (34)(一)鼻衄1、热邪犯肺证2、胃热炽盛证3、肝火上炎证4、气血亏虚证(二)齿衄1、胃火炽盛证2、阴虚火旺证(三)咳血1、燥热伤肺证2、肝火犯肺证3、阴虚肺热证(四)吐血1、胃热壅盛证2、肝火犯胃证3、气虚血溢证(五)便血1、肠道湿热证2、气虚不摄证3、脾胃虚寒证(六)尿血1、下焦湿热证2、肾虚火旺证3、脾不统血证4、肾气不固证(七)紫斑1、血热妄行证2、阴虚火旺证3、气不摄血证第二十七节消渴 (37)(一)上消肺热津伤证(二)中消2、气阴亏虚证(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2、阴阳两虚证第二十八节内伤发热 (38)1、阴虚发热证2、血虚发热证3、阳虚发热证4、气郁发热证5、痰湿郁热证6、血瘀发热证第二十九节虚劳 (38)(一)气虚1、肺气虚证2、心气虚3、脾气虚(二)血虚1、心血虚证2、肝血虚证(三)阴虚1、肺阴虚证2、心阴虚证3、脾胃阴虚证4、肝阴虚证5、肾阴虚证(四)阳虚1、心阳虚证2、脾阳虚证3、肾阳虚证第三十节癌病 (40)(一)脑瘤1、痰瘀阻窍证2、风毒上扰证3、阴虚风动证(二)肺癌1、瘀阻肺络证2、痰湿蕴肺证3、阴虚毒热证4、气阴两虚证(三)大肠癌1、湿热郁毒证2、瘀毒内阻证3、脾肾双虚证4、肝肾阴虚证(四)肾癌、膀胱癌2、瘀血内阻证3、阴虚内热证第三十一节痹证 (42)1、风寒湿痹(1)行痹(2)痛痹(3)着痹2、风湿热痹3、痰瘀痹阻证4、肝肾两虚证第三十二节痉证 (43)1、邪壅经络证2、肝经热盛证3、阳明热盛证4、心营热盛证5、痰浊阻滞证6、阴血亏虚证第三十三节痿证 (44)1、肺热津伤证2、湿热浸淫证3、脾胃虚弱证4、肝肾亏虚证5、脉络瘀阻证第三十四节腰痛 (44)1、寒湿腰痛2、湿热腰痛3、瘀血腰痛4、肾虚腰痛(1)肾阴虚(2)肾阳虚第三十五节乳癖 (45)1、肝郁痰凝证2、冲任失调证第三十六节蛇串疮 (45)内治1、肝经郁热证2、脾虚湿蕴证3、气滞血瘀证第三十七节痔 (46)(一)内痔1、风热肠燥证2、湿热下注证3、气滞血瘀证4、脾虚气陷证(二)外痔1、结缔组织外痔2、静脉曲张性外痔3、血栓性外痔第三十八节脱疽 (46)1、寒湿阻络证2、血脉瘀阻证3、湿热毒盛证4、热毒伤阴证5、气阴两虚证第三十九节肠痈 (47)1、瘀滞证(初期)2、湿热证(酿脓期)3、热毒期(溃脓期)第四十节崩漏 (47)1、脾虚证2、肾虚证(1)肾气虚证(2)肾阳虚证(3)肾阴虚证3、血热证(1)虚热证(2)实热证4、血瘀证第四十一节痛经 (48)1、气滞血瘀证2、寒凝血瘀证3、湿热瘀阻证4、气血虚弱证5、肾气亏虚证第四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 (49)1、肾阴虚证2、肾阳虚证3、肾阴阳俱虚证第四十三节带下病 (50)附:带下过多1、脾虚证2、肾阳虚证3、阴虚夹湿证4、湿热下注证附:带下过少5、肝肾亏损证6、血枯瘀阻证第四十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50)1、肾虚证2、血热证3、气血虚弱证4、血瘀证第四十五节产后发热 (51)1、感染邪毒证2、外感证3、血瘀证4、血虚证第四十六节不孕症 (52)1、肾虚证1)肾气虚证2)肾阳虚证3)肾阴虚证2、肝气郁结证3、瘀滞胞宫证4、痰湿内阻证第四十七节肺炎喘嗽 (52)(一)常证1、风寒闭肺证2、风热闭肺证3、痰热闭肺证4、毒热闭肺证5、阴虚肺热证6、肺脾气虚证(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2、邪陷厥阴证第四十八节小儿泄泻 (53)(一)常证1、湿热泻2、风寒泻3、伤食泻4、脾虚泻5、脾肾阳虚泻(二)变证1、气阴两伤证2、阴竭阳脱证第四十九节水痘 (54)1、邪伤肺卫证2、邪炽气营证第五十节痄腮 (54)(一)常证1、邪犯少阳证2、热毒壅盛证(二)变证1、邪陷心肝证2、毒窜睾腹证附其他: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55)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供;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北中医 方剂学 治燥剂

北中医 方剂学 治燥剂

桑 杏
方证:外感温燥证

1. 凉燥与温热邪气相合 2. 凉燥侵袭,燥从火化
主要症状:
身热不甚
口渴、咽干鼻燥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舌红苔白干 脉浮数,右脉大
立法:清宣温燥,凉润止咳
方解:
君 桑叶
苦甘微寒,轻清疏散,清宣燥热
杏仁
臣 豆豉 浙贝母
苦温,润肺降气,止咳平喘 辛温,解表透热,宣散透邪,加强 君药的透邪之力
1.治疗外燥应采用轻宣透散之品,但辛温或温 燥药物需慎用 2. 治疗凉燥时,滋润药宜少用,尤以甘寒药物 不宜使用或宜少用 3. 治疗温燥时,苦寒药宜少用,宜用甘寒药物
五、注意事项
1.首先分清内燥和外燥,其次分清凉燥和温燥 2. 如果病人素体有痰湿,用润药除燥时,要注 意避免留邪 3. 治疗内燥时,常大量配伍滋润、滋腻之品, 应注意保护脾胃之气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应证:
外感凉燥 外感温燥1.来自感凉燥卫分受邪 恶寒、无汗、头痛 鼻塞、咳嗽 肺窍被束 燥邪伤津 燥性收敛 津液不布
燥为次寒
侵犯肌表
咽干、口燥
痰白,质稀 舌苔白,脉浮弦
2.外感温燥
温燥束表 身热、头痛 咽干口燥、鼻干咽燥 痰稠黄粘难咯, 或无痰 燥热伤津 燥性收敛 津液不布 肺气不利
第二十章 治燥剂
目的要求
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
意事项。 肺汤。
掌握:杏苏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养阴清
熟悉:玉液汤、增液汤。 了解:桑杏汤、琼玉膏。
一、定义 二、立法依据
三、分类
四、燥证的用药配伍规律 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由清透宣散或甘寒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清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等功效 治疗燥证的方剂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证的症
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
肺炎是一种可以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和治疗,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该疾病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证候,
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热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和心阳虚衰证。


疗肺炎需要明确其症状证候,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一、肺热证
肺热证是最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咳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

治疗肺热证需要清热解毒,通利肺气。

中药方剂包括麻杏石枣汤、清热解毒汤等。

二、阴虚肺热证
阴虚肺热证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肺炎证候类型。

该证候的主要症状包
括干咳、咳痰、口干、耳鸣、小便短赤等。

治疗阴虚肺热证需要滋阴
养肺,清热解毒,中药方剂包括咳喘清瘟汤、清热化痰汤等。

三、肺脾气虚证
肺脾气虚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炎证候类型之一。

该证候的主要症
状包括久咳不止、少气懒言、肢体乏力、腹胀、腹泻等。

治疗肺脾气
虚证需要益气健脾,中药方剂包括茯苓肾气丸、人参养荣汤等。

四、心阳虚衰证
心阳虚衰证是一种严重的肺炎证候类型。

其主要症状包括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手脚发冷等。

治疗心阳虚衰证需要温阳补气,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总之,对肺炎进行准确的症状证候分析,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中药方剂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依靠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医学治疗。

阴虚症案例:肺阴虚

阴虚症案例:肺阴虚

肺阴虚·咯血案例:某男,30岁,司机,2000年6月2日初诊。

反复咳嗽、咯血2年,咯鲜血或为痰中带血,血色鲜红,自感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右下肺闻及细湿哕音。

胸部CT提示:支气管扩张。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症。

中医诊断:咯血(肺阴亏虚)。

治以养阴润肺,清热止血。

方用补肺阿胶汤加味:阿胶(烊化)、山药、北沙参、泡参、旱莲草、白及各15g,牛蒡子、炙甘草、马兜铃各10g,杏仁、知母、侧柏叶各12g,青黛9 g(另包分吞),6剂。

二诊:6月9日复诊,咯血量减少,咳嗽减轻,五心烦热现象消失。

原方减侧柏叶、白及,续进12剂而愈。

《刘炜.补肺阿胶汤在呼吸系统疾患中的临床运用.黑龙江中医药2003-3-29~30》。

肺阴虚·便秘案例:某男,50岁,1995年1月12日初诊。

自1982年始,常大便秘结难解,时感心烦、口干,饮食如常,1年后症状加重,3-4天大便1次,人厕需半小时以上,努挣方解1-2粒羊矢便块,1O多年来多方求医,迭服中西药治疗罔效。

每次大便需服果导片20粒,大黄苏打片20粒,方可暂得一解,停药如故,久服润下、清热、养血之品,便秘有增无减。

现已8天未解大便,伴心烦,口干,腹胀不适,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诊为便秘,证属肺胃阴虚,大肠失濡,治宜清肺润燥,养阴滋肾。

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处方:生地黄30g,麦冬、白芍各12g,川贝母、生甘草、牡丹皮、枳壳各6g,玄参、肉苁蓉各15g,薄荷3g,菟丝子20g。

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4剂后,大便2次,上症均减,腹安食增,精神好转。

续服7剂后,大便畅利,每天1次。

再每隔4天进服1剂。

以资巩固。

随访2年,大便正常。

《宋乃忠.养阴清肺汤新用.新中医,2001-33-2-67》。

肺阴虚·失音案例:田某某,女,37岁,教师,1981年10月28日初诊。

患者于10月15日因下痢新瘥即讲课,致声音欠扬,曾经某医投胖大海等中药罔效,昨日又连续上课,当晚即症状加重。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

温热类风温风热犯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微咳,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此为卫阳被遏,肺气失宣。

银翘散—-“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辛凉平剂”桑菊饮--“辛凉轻剂"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恶寒、咽痛为主证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证者,宜用桑菊饮。

肺热壅盛--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身热,汗出,口渴,咳喘,咳痰粘稠不爽,甚则气急鼻煽,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数.此为邪热壅盛,肺失宣降.咳吐腥臭黄痰,甚则痰中带血,苔黄腻,脉滑数者,方以苇茎汤合桔梗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热腑实——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身热,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腹满,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本证是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并病之证。

上下同病,脏腑同治肺热发疹——宣肺泄热,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身热,咳嗽,胸闷,肌肤红疹,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本证为肺经气分热邪波及营络所致。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邪热犯胃-—清热生津—-白虎汤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多汗,心烦,渴喜凉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本证为邪正剧争,热炽伤津之证。

“辛凉重剂"(重用石膏,并久煮)“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阴伤),不可与也;脉沉者(肾阳虚),不可与也;不渴者(没伤津-湿),不可与也;汗不出者(没有津液或内蕴暑湿,外有寒邪),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热结肠腑—-攻下软坚泄热—-调味承气汤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清水,腹满硬痛,或时有神昏谵语,舌苔焦燥或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本证多由肺经邪热不解,传入胃肠,与肠中积滞互结而致.临证运用时,若腑实兼小肠热盛,证见身热便秘,小便短赤,以“二肠合治”法,方用导赤承气汤攻下热结,清泄火腑;如腑实兼热闭心包,症见身热便秘,神昏舌謇,方用牛黄承气汤攻下热结,清心开窍;若腑实兼阴液亏损,症见身热便秘,口干咽燥,舌苔焦燥,治以增液承气汤攻下燥结,滋阴增液;如腑实兼气液两亏,症见大便秘结,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苔焦脉弱,治以新加黄龙汤攻下燥结,补益气阴。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消渴病肺胃热盛证临床观察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消渴病肺胃热盛证临床观察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消渴病肺胃热盛证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消渴病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0例糖尿病患者,中医辩证为肺胃热盛证,口服白虎加人参汤,至患者症状减轻。

结果白虎加人参汤能显著改善消渴病肺胃热盛证患者症状,较单纯使用西药更快缓解患者症状。

结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中医辩证为肺胃热盛证能显著改善症状,更好控制血糖。

标签:白虎加人参汤;消渴病;肺胃热盛证;糖化白蛋白白虎加人参汤出自《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1]篇,原文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为治疗燥热伤津之主方,祛邪不伤正,保津而不敛邪,《伤寒论》[2]亦有论及,皆言大渴、渴欲饮水,均为胃热伤津。

白虎加人参汤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组成。

笔者临床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消渴病肺胃热盛证50例,疗效明显,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就诊时症状表现为:烦渴多饮,乏力消瘦,多食易饥,恶热多汗,大便干结,尿频量多,舌红苔薄黄乏津,脉滑实有力,50例患者均符合《金匮要略选读》中消渴病肺胃热盛津气两伤证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均符合白虎加人参汤主症加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FBG)≥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凡符合上述情況之一且年龄在16~80岁的患者。

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岛功能明显减退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年龄在16岁以下或80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病患者;不配合服用中药者。

1.2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50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为2组。

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l2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8.48±12.24)岁;病程0.9~5年,平均(3.63±1.07)年。

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9.23±11.48)岁;病程1.0~5.2年,平均(3.72±1.11)年。

糖尿病(消渴)

糖尿病(消渴)
中医鉴别诊断
1、本病当与瘿气相鉴别,后者以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脉数为主症,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尿糖阴性,血糖不高,T
3、T
4、FT
3、FT4增高等。
2、本病当与尿崩相鉴别,后者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症。尿糖阴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禁水一加压素试验、高渗盐水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加压素等可鉴别。
糖尿病(消渴)
辨证论治
1、肺热津伤证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四诊合参,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证属肺热津伤。
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红,苔薄黄,脉洪均为肺热津伤之征。本病定性属实,定位于肺,证属肺热津伤。本病病程长,病势不重,预后尚可。
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其中,尤以肾最为重要。
临床表现
xx加人参汤或xx丸、玉液汤等。
2.肠燥津伤
证候:
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治则:
滋养津液,润肠通腑。主方:
增液xx。3.肝肾xx
证候: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皮肤瘙痒,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
滋养肝肾,滋阴养血。主方:
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
3、本病当与应激状态相鉴别,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易鉴别。

医学知识之燥邪犯肺

医学知识之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病因】本证主要是外感燥邪或温热之邪犯肺化燥伤阴而致。

燥邪易伤肺津,故病位大多在肺。

因风燥伤肺,肺火清润;或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或温热之邪犯肺,肺脏气阴受伤,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筋脉皮肤失养;或肺热燥盛,耗液伤津故表现咳嗽、咳血、衄血、痿证、消渴等疾病。

【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痰稠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咽喉疼痛,口鼻干燥,胸痛,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

【饮食保健】(1)麦冬粥:麦冬30克,煎汤取汁。

用粳米100克煮半熟再加麦冬汁及冰糖适量,同煮为粥。

每天早晚服用。

(2)百合杏仁粥:鲜百合50克、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粳米50克,共煮稀粥,加白糖适量温服。

(3)杏梨饮:苦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大鸭梨1个去核切块加水适量,与杏仁同煮。

梨热加冰糖少许,不拘时饮用。

(4)雪梨膏:鸭梨20个去核,榨取汁,兑炼蜜收膏,每服20毫升,每天2次。

【护理】病室宜干净卫生,空气流通凉爽,但要避免给患者直接吹风。

口渴可多次各种果汁,饮料;咽痛便秘者,配合多食疏菜、梨子、香蕉等。

【治疗】【检查】痰液常规检查,痰液量,痰液气味,痰液性状,痰液颜色,舌视诊。

【鉴别】本证应与“肺阴虚证”、“风热袭肺证”、“肝火犯肺证”相鉴别。

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肺阴虚证由久病体弱,发汗太过所致,亦可因邪热燥气犯肺损耗肺阴,肺津不布,失其滋润而成,其临床特点为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少苔,缺津,脉细数。

燥邪犯肺证虽亦有干咳少痰,咽燥音哑等症,但无阴虚内热之象,且常伴见燥热表证。

此外,肺阴虚证一年四季皆可出现,而燥邪犯肺证则多发于秋季燥盛之令。

风热袭肺证与燥邪犯肺证:风热袭肺证由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所致,临床特点为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黄稠,鼻流浊涕,咽喉疼痛,舌红,脉浮数;燥邪犯肺证则由外感燥邪,或因风热之邪耗伤津液以致肺燥,临床上突出一个“干”字,症见干咳,鼻干,口干,咽干,皮毛干等。

42、补阴药--------主要用于肺胃阴虚的药物

42、补阴药--------主要用于肺胃阴虚的药物
石斛味甘,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驱冷痹。
玉竹
甘,微寒,肺,胃。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1、肺阴虚燥的干咳少痰证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胃阴虚证
煎服6-12克。
玉竹微寒,养阴生津,燥热咳嗽,烦渴皆平。
黄精
甘,平,脾,肺,肾。
补气养阴润肺健脾滋肾
1、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及肺肾阴虚,劳嗽久咳等
2、脾胃虚弱证
3、肾虚精亏诸证
煎服10-15克。
煎服9-15克。反藜芦。
沙参味甘,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麦冬
甘、微苦,微寒,心,肺,胃。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1、肺阴虚证
2、胃阴虚证
3、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之心烦失眠等
煎服6-12克。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冬
甘、苦,寒,肺,肾。
养阴润燥清肺清火
生津
1、肺阴虚证
2、肾阴虚证及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煎服6-12克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百合
甘,微寒,肺,心。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1、肺阴虚肺燥证
2、热病余热未清之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煎服6-12克。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石斛
甘,微寒,胃,肾。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1、胃阴虚证及热病伤津证
2、肾阴虚症
3、明目及强筋骨
煎服6-12克,鲜品15-30克。
补虚药
补阴药--------主要用于肺胃阴虚的药物
药名
药性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药赋歌诀
北沙参
甘、微苦,微寒,肺,胃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清燥救肺汤妙方精选

清燥救肺汤妙方精选

清燥救肺汤妙⽅精选清燥救肺汤的药物组成是:桑叶(经霜)9克,⽯膏(煅)8克,⽢草、胡⿇仁、阿胶、枇杷叶(去⽑)各3克,⼈参、杏仁各2克,麦冬4克。

以上各药的剂量是依据原药量折算⽽成,⽤量都很轻。

这是因为古⼈认为“上焦如⽻,⾮轻不举”,若剂量太重便失去了轻清⼊上的含义。

其实,轻的意思不单指量轻,主要指药物的性质。

因此,近代的医家对上述药物的剂量都有所加重。

其中的⽯膏也很少煅⽤,⼤多⽤⽣⽯膏先煎。

本⽅所治的是温燥伤肺的证候。

燥的含义有两⽅⾯,⼀是指⾃然界的⽓候。

例如,秋季⽓候⼲燥,失于⽔分的滋润,称为秋燥。

但初秋尚热,久晴⽆⾬,燥与热合,称为温燥;深秋已凉,燥与凉合,称为凉燥。

秋季⼲燥本是正常现象,但若燥⽓太过,便成为⼀种致病因素,叫作燥邪。

燥的另⼀含义是指由于机体的津液不⾜,⼈体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于濡润,从⽽出现的⼲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燥邪致病有两个特点,即易伤津液,易损肺脏。

燥伤津液就会出现各种⼲燥、涩滞的症状,如⼝⿐⼲燥、咽⼲⼝渴、⽪肤⼲涩,以及⼩便短少、⼤便⼲结等。

所以《内经》说:“燥胜则⼲。

”易损肺脏是因为肺主呼吸,直接与⾃然之⽓相通,燥邪从⼝⿐⽽⼈,所以最容易损伤肺津。

⾄于温燥伤肺,则是既有燥,⼜有热,所以不仅损伤肺津,还会消耗肺⽓。

清燥救肺汤所针对的病证是燥热伤肺的重证,症状表现为头痛⾝热,⼲咳⽆痰,⽓逆⽽喘,⼝⿐⼲燥,⼼烦⼝渴,胸膈满闷,⾆⼲少苔,脉虚数等。

古⼈称“肺为娇脏”,喜清润⽽恶燥热,且外合⽪⽑,开窍于⿐。

燥热伤肺,耗⽓伤津,影响了肺⽓的宣降功能,从⽽出现⼲咳少痰,或痰黏难咯、⽓逆⽽喘、⼝⿐⼲燥,咽⼲⼝渴、⾝热头痛等症状,胸膈满闷也是由于肺⽓不降之故。

《内经》说:“诸⽓臆郁,皆属于肺。

”艚(愤),喘急也。

郁,痞闷也。

意思是,凡是⽓急喘息,胸部闷塞等⽓分的病症,都属于肺的宣降失常。

⾄于⾝热头痛,并⾮表证的发热恶寒现象,⽽是燥热伤阴之故,所以热度不会很⾼。

对于这种证候的治疗,既要清燥热,⼜要养⽓阴,以达到清⾦保肺的⽬的。

肺热病

肺热病

肺热病概述肺热病由风热犯肺、邪壅肺、肺失清肃所致,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

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或脉滑数。

治宜清热宣肺。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中懊憹,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

舌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治宜清肺透邪,清胃通腑。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

舌绛少津,舌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治宜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5.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宜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发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色逐渐模糊。

舌淡紫,脉细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宜回阳,救阴,固脱。

临证护理1.风热犯肺证(1)饮食宜清淡,忌食冷饮。

(2)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切忌汗出当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并观察出汗和体温情况。

(3)观察患者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

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可予以金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2.痰热壅肺证(1)高热者可给予半流质,可食薏苡仁粥,或取鲜芦根煎汤代茶,鼓励多吃水果。

忌食刺激之品和海腥发物。

(2)发热时,可遵医嘱针刺大椎、曲池、丰隆、肺俞。

(3)中药汤剂宜偏凉服。

(4)观察体温、脉象、咳嗽及咯痰的色、质、量、气味等情况。

3.肺胃热盛证(1)病室宜凉爽为宜。

(2)饮食以清凉为主,多食润燥、生津之品,少食或不食胀气之品。

(3)中药汤剂多有清热通腑之效,服药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次数、量、性质等情况。

(4)观察腹胀、排便及全身症状。

如腹胀明显时,可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5-10分钟,每日2次,或遵医嘱配合针灸治疗。

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大家好,我是一名行业专家,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这两种证型都是肺部疾病,但是它们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详细讲解它们的鉴别要点。

一、病因区别1.1 燥邪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的病因主要是外感燥邪,燥邪侵入人体后,损伤肺部津液,导致肺部干燥,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这种证型多见于秋季和冬季,尤其是北方地区。

1.2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的病因主要是内伤因素,如长期熬夜、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导致肺部阴液耗损,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这种证型多见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南方地区。

二、病机区别2.1 燥邪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的病机主要是燥邪损伤肺部津液,导致肺部干燥,出现咳嗽、咳痰、咽干等症状。

这种证型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宣肺化痰。

2.2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的病机主要是肺部阴液耗损,导致肺部干燥,出现干咳、咳血、声音嘶哑等症状。

这种证型的治疗原则是滋阴润燥,清肺化痰。

三、症状区别3.1 燥邪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的主要症状有:(1)咳嗽:多为干咳,痰少或无痰。

(2)咳痰:多为白色或黄色粘痰。

(3)咽干:口干舌燥,咽喉不适。

(4)鼻塞:多为鼻黏膜干燥,鼻腔不适。

(5)发热:多为低热,体温波动不大。

3.2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的主要症状有:(1)干咳:多为干咳,痰少或无痰。

(2)咳血:多为少量鲜红色血液。

(3)声音嘶哑:喉咙干燥,声音嘶哑。

(4)夜间盗汗:多为夜间出汗,醒来时被褥湿透。

(5)五心烦热:手脚心热,心慌气短。

四、治疗方法区别4.1 燥邪犯肺证的治疗方法燥邪犯肺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清热润燥:如用杏仁、石膏、枇杷叶等清热润燥的药物。

(2)宣肺化痰:如用苏子、桔梗、前胡等宣肺化痰的药物。

(3)调理体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2 肺阴虚证的治疗方法肺阴虚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滋阴润燥:如用沙参、玉竹、百合等滋阴润燥的药物。

(2)清肺化痰:如用川贝母、鱼腥草、黄芩等清肺化痰的药物。

第章祛痰剂

第章祛痰剂

二陈汤
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即为“二陈”,旨在燥湿化
痰,理气和中。
方解
佐:茯苓—①健脾治生痰之源 ②渗湿,有助于化痰 ③治痰气冲逆
生姜—①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 ②制半夏之毒;(合半夏即小半夏汤)
乌梅—①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 祛痰而不伤正;
舌质红,苔干,脉数。 【病机】 燥热伤肺,灼津成痰,燥痰阻肺,
肺失清肃。 【治法】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贝母瓜蒌散
方解
君:川贝母—性微寒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臣:瓜蒌—性寒味甘而润清肺化痰,利气
宽胸,滑润通肠,导痰浊下行。 天花粉—味酸而甘,微苦寒 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君臣相配清热润肺化痰
佐: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组成
黄连 半夏 瓜蒌 趣记:拌黄瓜
小陷胸汤
主治 痰热互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
• 结胸证 大:热与水结,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不可近,大便秘结,日脯潮热。 小:热与痰结,病位在心下,按之则痛,不
按则不痛。
最轻: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心下,心下痞 满,按之不痛
其次:小陷胸汤 最重: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 配伍特点: 三药合用,既消痰热之结,又除气 滞之痞,为治痰热互结,胸脘痞闷 之良剂。
小陷胸汤

辨证要点

• 本方是治疗痰热互结心下的著名方剂。
• 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辩证要点。
小陷胸汤
加减变化
• 胁痛胸痛者,加郁金、柴胡、橘 络、绛香
• 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母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

肺热证的危害(一)_1

肺热证的危害(一)_1

肺热证的危害(一)
肺为“娇脏”,非常的“娇嫩”,但是呢它又与外界直接相通,是*极其重要的脏器,因此它抵抗病邪的力量较薄弱,容易发生病变。

肺热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危害巨大,若不及时诊治,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且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警示我们对肺热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我们自身健康而应
该深刻反省和沉思。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肺主宣发肃降,主一身之气,温邪侵袭肺脏,使肺宣发肃降失常,气血运行失调,气机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脏腑功能活动障碍。

所以肺热炽
盛、痰热内阻也是肺热证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

肺为娇脏,热邪易灼伤肺津,对于素体阴虚或肺热证误汗伤津者,更易致燥热咳嗽,则干咳少痰或粘稠难咯或咳吐白沫。

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营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总之,肺热证发病中,除邪热直接耗伤津液外,肺失宣降,主气功能无权,津、液血液运行失其常度,病理产物痰、瘀产生,热、痰、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亦损伤肺气肺阴,还每因邪热内蒸、逼津外泄而汗出过多,加之脏
腑正常生理功能减退,气津生成不足,或运用发汗、攻下、渗利等法不当而耗伤阴液,或过用苦寒药而化燥伤阴等原因,亦导致*阴液的耗损和不足。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肺热证发生主要由于外邪侵袭,肺卫受邪或正气内虚,病理产物积聚,抗邪无力两个方面。

肺热证历史沿革

肺热证历史沿革

肺热证历史沿革
病名最开始是来源于《内经》中所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论。

中医认为风性轻扬开泄,一般多侵袭*上部,临床上多见到头痛头昏,恶寒发热等上部病变,多由于风邪侵犯所致,如感冒,所以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阳气封藏,*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

不经意中,寒邪可以潜伏在*内,跟*的气血津液混合在一起,久郁生热,伺机而动。

当春天来临,阳气升发,这点小寒气就跟外来的邪气里应外合,爆发出来,所以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对于肺热病的症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说明。

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出了个有名的中医大师,叫做叶天士。

他进一步发展了对于肺热证的看法。

提出了“风温”一说,并更加系统的对于温热病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因此被中医学界称之为“温热大师”。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理论知识逐渐成熟,临床经验日趋丰富,人们对肺热证的认识也日渐完善。

肺热证属于温病范畴,从《内经》时期到明代,医家对肺热证的认识的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呈百花齐放状态。

到了清代,温病派学家把肺热证以风温病命名,对肺热证的
认识趋向统一。

由此可见,肺热证并非陌生,它由来已久,提起来老百姓其实都很熟悉。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辨证概述
(三)各种辨证方法及其特点
(1)八纲辨证——基本纲领(各类辨证的共性总结)。 本教材将其 表里——病位;寒热、虚实——病因、病性; 阴阳——证候归类。是病因、病性辨证的深入。 综合为 (2)病因辨证(各种病因)——是病因辨证的深入。 八纲辨证 (3)病性辨证(气血津液)——是病性辨证的深入。
【证候鉴别】
伤暑即暑邪伤表证,
中暑为暑邪伤表证严重者,属里证。若暑性酷烈, 则传变极速而易入里。即患者在夏令烈日之下劳作 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伤灼神明,内陷心包, 因而出现壮热,无汗,呕恶,气促,神昏,甚则卒 然昏倒等中暑症状。
4、湿 邪 遏 表 证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于肌腠的证候。
【辨证要点】 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证候鉴别】
风证有外风、内风的不同。 内风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热盛、阳亢、 血虚、阴虚)所形成的以头晕、肢麻、瘙痒、震颤、 抽搐等表现的证候。是继发于热盛、阳亢、血虚、 阴虚等病理基础之上,是病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 称之为“动风”。 外风为病,最常见者为风邪袭表证、风邪袭肺证, 古称“伤风证”,
辨证概述
(一)基本概念 1、证——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所作的病 理性概括。例如:
证名 风热犯肺证 心脉痹阻证 病 位 肺系、皮毛 心、脉 病 因 外感风热 阳虚/血瘀 病 性 实热 虚实挟杂
* 注意: ①证是在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证代表着该病所处某一阶段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两方面情况综合。 ③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认识。 ④由于中医的病因亦可反映疾病的病理性质,有时与病性难于区分,故 有将病因病性合称为“病性”者。
八纲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互 相矛盾的八个辨证纲领。 2.八纲辨证——根据诊法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 分析,并与病因和气血津液辨证相综合,从而辨 别疾病部位的浅深(表、里)、病情的性质 (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及病证类别的 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 方法。 二、意义 1.八纲是对辨证提出的基本原则性要求。

从肺论治津液输布异常疾病

从肺论治津液输布异常疾病

从肺论治津液输布异常疾病胡业建【摘要】通过查阅古籍资料,认为肺主治节可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失治节是导致津液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临床上调宣降、理肺气、通水道是津液代谢病变的常用治法.%Through inspecting antiqnes,considered that Fei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section can promote the nornal metabolisn of body fluid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ransmission,Fei disorder in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sect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leadhng to abnormal metabolism of body fluid distribution,also make up that releasing Fei,regulating FeiQi,promoting the waterway is a common method treating metabolic disease.【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1(024)010【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津液代谢;肺主治节;论治【作者】胡业建【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Abstract Through inspecting antiques,considered that Fei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section can promote the normal metabolismof body fluid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ransmission,Fei disorder in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sect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leading to abnormal metabolism of body fluid distribution,also make up that releasing Fei, regulating FeiQi,promoting the waterway is a common method treating metabolic disease.Keywords body fluid metabolism;Fei governing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section;treating津液代谢异常疾病包括水肿、消渴、痰饮、咳喘等多种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仁

處方分析

養陰清肺湯
組成:生地、玄參、麥冬、丹皮、白芍、貝母、 薄荷、生甘草 功能: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綜合討論

首先要分清楚是新感還是慢性咳嗽
新感是從沒有咳嗽症狀到突然出現了咳嗽的症 狀 慢性咳嗽則是咳嗽症狀持續了好一陣子,起因 可能是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所引起。


病人原先並沒有長期咳嗽的症狀,故可以 把慢性咳嗽此病因給排除掉,此病人咳嗽 應屬於新感。

辨咳嗽聲音及發作時間


通常咳聲高揚者屬實,咳聲低弱者屬虛。 咳嗽時作、發於白晝,鼻塞聲重者多為外感咳嗽。晨 起咳嗽振發加劇,咳嗽連聲重濁,多為痰濁咳嗽。夜 臥咳嗽較劇、持續難已,短氣乏力者,多為氣虛或陽 虛咳嗽。
辯證要點

辨痰的顏色,性質與數量
痰少或乾咳無痰者,多屬燥熱,陰虛。 痰多者,常屬痰濕、熱痰、虛寒。 痰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 痰白而稠厚者屬濕。 痰黃而黏稠者屬熱。 痰中帶血多屬熱傷肺絡或陰虛肺燥。


宣肺解表,清熱滋陰
自擬方


麻杏石甘湯2gm 沙參麥冬湯1gm 桔梗0.3gm 五味子0.3gm
TID X 7days


麻杏石甘湯
用於外感風寒鬱而化熱證 組成:麻黃 杏仁 石膏 甘草 解除病人的表證以及咳嗽


沙參麥冬湯
滋養肺胃之陰 沙參、麥門冬、玉竹、桑葉、天花粉、生扁豆、 甘草 解決病人熱傷津之證
TID X 7days
處方分析

黃耆建中湯
組成:黃耆、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膠飴 功能:補氣建中,緩急止痛


麻黃

功用:發汗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功能:發散風寒,治頭面部諸風百疾

細辛

處方分析

半夏

功能:燥濕化痰,健脾胃,和中降逆,止嘔吐

五味子

功能:歛肺氣、補腎、生津止渴
功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病例報告
指導醫師:葉家舟 醫師 見習醫師:李偉任 報告日期:2010.1.25
基本資料





就診日期:2010.1.22 姓名:黃XX小姐 病歷號碼:M221475XXX 年齡:32 婚姻:已婚 身高:160 體重:55 過敏:無
主訴

咳嗽已一天
現病史



大約四日前流鼻水加重,病人自述似水龍 頭沒關緊,自覺是過敏,故自行服用過敏 中藥後鼻水稍減緩 三日前開始咽乾且微痛微癢 一日前開始咳嗽(日咳),咳則不止,有痰但 很少且咳不太出來,早上會咳出一點痰, 顏色為黃色。 以往就有過敏性鼻炎,右側鼻塞且晨起時 較嚴重,眼睛癢與流鼻水同樣晨起時較嚴 重。
咳嗽的辨證論治

辯證要點 治療原則 分類
辯證要點

辨外感內傷


一般說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在受涼之後,突然發生, 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痠楚、惡 風寒、風熱等症 內傷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 史,有其它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胸滿脅痛、食少 便溏等 辨別新感或是慢性咳嗽後,還要辨別其他的 因素。
分類

外感咳嗽 內傷咳嗽
外感咳嗽



風寒襲肺症:病人咳聲重而有力,痰白或稀薄易咳,伴有 咽癢、鼻塞、流涕、頭痛、身寒、肢節痠痛、畏寒或發熱、 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可用 『荊防敗毒散』加減。 風熱犯肺症:咳嗽頻劇,氣粗、喉燥咽痛,口乾渴,痰粘 稠或黃稠,鼻流黃涕,身熱汗出,惡風,面紅頭痛,舌苔 黃薄,脈浮數。當疏風清肺,止咳化痰。 方用『桑菊飲』 或『銀翹散』加減。 風燥傷肺症:病人乾咳,連聲作嗆,咽喉乾痛,唇鼻乾燥, 痰少黏,痰難咳出,甚或咳劇而胸痛,痰中夾血絲,鼻塞, 頭痛、 微寒、身熱。舌紅苔薄少津,脈浮數。此風燥傷肺 症多發於秋季。當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用『桑杏湯』 加減。
過去病史



五六年前有檢查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巧克 力囊腫 過敏性鼻炎已有四五年以上,去年有做電 燒治療有改善,兩三個月前有到西醫求診, 醫師給予類固醇治療效果極佳。 前幾個月西醫有檢查出胃炎及胃食道逆流。
個人史

不抽菸不喝酒不吃檳榔,生活正常。
家族史

父親同樣罹患過敏性鼻炎
中醫四診-望診
體格:中等 外觀:無異常 姿態:動作自如 面色:神色可 精神:良好 指甲:無異常 皮膚:無異常 舌診:舌紅 苔薄白

中醫四診-聞診

無語音異常,無特殊氣味 咳嗽咳則不止,像被嗆到一樣
中醫四診-問診

寒熱:怕冷,怕風,冬天手腳會冰冷 汗:無汗 頭身:
咳嗽,流鼻涕(白黏),晨起咳黃痰,咽喉乾痛 有刺感 腰痠,生理期前1~2天最嚴重,似折斷一樣, 膝蓋行走不順且微痛


二便:大便1~2日一次,有成形,小便正常

治療原則


外感咳嗽,治法當以祛邪為主,病位既在 於肺,便應宣暢肺氣,故總的治療法則是” 宣肺祛邪”。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 舉”即是。須要注意的是,外感咳嗽,大 忌歛肺止咳,也要注意宣肺不可太過,以 免損傷正氣。 內傷咳嗽,病程一般較長。正虛邪實者, 當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虛為主者,則 當根據虛之所在而著重補正。
中醫四診-問會脹偶痛,吃飽則 改善 飲食:納尚可,時較差,喜熱飲,飲冷全 身易冰冷,口渴,飲不解渴 睡眠:眠多夢易醒 女科:經期正常,白帶正常 聽力正常,較少耳鳴
中醫四診-切診

切診:
右脈浮細緊按之有力 左脈細按之弱

整體回顧


黃小姐主訴為咳嗽已一天,四日前流鼻水 加重,三日前開始咽乾且微痛微癢,一日 前開始咳嗽(日咳) ,咳則不止,痰少且咳不 出,鼻涕從一開始的鼻水變成白黏 怕冷,怕風,無汗,眠多夢易醒 舌紅苔薄白 右脈浮細緊按之有力,左脈細按之弱



桔梗
疏風解表、宣通肺氣、利咽、 化痰止咳 與麻杏石甘湯裡的杏仁配伍一升一降達到宣通 肺氣止咳的功用


五味子
歛肺氣、補腎、生津止渴 利用五味子歛肺生津止渴止咳

指導醫師處方





黃耆建中湯2gm 麻黃0.2gm 細辛0.2gm 半夏0.3gm 五味子0.3gm 杏仁0.3gm 養陰清肺湯1gm
診斷

西醫: Acute nasopharyngitis 中醫:傷風 肺燥熱傷津證
時序圖
四日前: 流鼻水
三日前:
鼻涕變白黏 咽乾癢痛
一日前: 開始咳嗽,日咳, 痰少且咳不出




起因於外邪犯肺:流鼻水、惡寒、 惡風、 頭痛、脈浮緊 進而化熱傷津:口渴、咽乾痛、鼻涕白黏、 痰少而黏、眠多夢易醒 肺宣發肅降失調:咳嗽、咳則不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