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桃花源记》课文简介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课件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课件

自主感知四
【成果交流】
•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访}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 及辞去的经过。 •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 {再寻}。 • 板书: 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具: 要: 还: 设: 咸: 讯: 自: 云: 先世: 率: 妻子:
详细,详尽 通“邀”,邀请 回 陈列,设置 全,都 消息 自己 说 祖先 带领 妻子和儿女 (古今异义)
• 1、环境特点: • 1)环境诗意,风景优美 • A 外: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落花,芬芳的嫩草,仿 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景色绝 美) • B 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平和、宁静、淡远) • 2)神秘: • A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千百株桃树夹岸, 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 B 入口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洞口仅容一人通过, 且深不可测,入口神秘。) • C 林中人神秘:“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 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 里?)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 )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桃花源”现象
地理学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可 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生态学角度
生态学家可以从桃花源的描述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角度
环境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桃花源 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保护和恢 复类似的生态环境,以及预防环
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
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共处、无 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作者表达了对和 平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通过虚构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作者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 吁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
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桃花源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融为一体, 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种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

CONTENCT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跨学科融合:自然科学角度看待“
桃花源”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平与成就
01
02
03
04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 年更名潜,元嘉四年(427年 )卒,享年六十三岁 。别署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桃花源的象征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隐蔽而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乌托邦。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和谐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桃花源记》教材说明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大概有实际依照,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确实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表达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弄清那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特别清晰。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通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毕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依旧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假设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假设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那个“世外桃源”消逝得尤奇。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如此看来,此村大概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那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因此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那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晰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此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那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那个现实世界之中。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译文与注释

《桃花源记》译文与注释

《桃花源记》译文与注释《桃花源记》译文与注释《桃花源记》全文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下面是《桃花源记》译文与注释,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第21课《桃花源记》

第21课《桃花源记》

(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 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略主语“渔 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重点语句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 鲜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 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叙说出自己知 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长叹表示惋惜。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时陶 颇渊 有明 壮, 志东 ,晋 博诗 学人 能。 文名 ,潜 任, 性字 不元 羁亮 。。 少
生平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 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 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 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 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 世的因素。
代他们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详细 于是,就 通“邀”邀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 请 都 前辈,祖先 同乡的人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消息 于之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 竟然 于是,就 隔断,隔绝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不要说 陈说,叙说 叹息,惋惜 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邀请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yÙ 值得 语:告诉

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神秘山林中的故事。

主要内容如下:
公元278年,晋朝时期,有一位渔夫,他在寻找鱼塘的时候无意间进入了一片茂密的深林。

当他走出森林时,发现前方有一条小溪,沿着溪流行走,不久便到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山谷。

这个山谷四周群山环抱,溪水清澈见底,野花遍地,繁果累累。

山谷里还有一座村落,房屋整齐,街巷干净宽敞,人们和谐友善,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原来,这座村子是由汉代时期的一群人逃难而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不与外界交往,保持了原始自然的状态。

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发展,他们的文化、语言、风俗都已经与外界完全不同。

渔夫在这里住了几天,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地方的奇妙魅力。

在离开时,他发现村民们给他赠送了一些桃花和蔬菜,还带领他到山谷入口,并告诉他如何回到村子。

渔夫回到家乡后,试图再次寻找这个地方,但是却再也找不到了。

他只好把这个地方的情景写成文章传世,人们就称之为《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原始自然、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着社会的腐败和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古义,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看到 今义:用为助词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 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 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
发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鲜美 缤纷 忘→逢→异→ 穷
桃花源 进访
(理想社会)
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 大惊 叹惋
再寻
处处志之 遂迷 未果
谢谢观看
空阔,宽阔
这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整齐的样子 来来往往的人
田间小路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交错相通
老人 小孩
耕种劳作的人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桃花源以外的人
快乐的样子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 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 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 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 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 都很快乐的样子。
竟然
同“俱”,完全,详尽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全,都
同“邀”,邀请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从这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和儿女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信
翻译:看见捕鱼人,(他们)竟然非
常惊讶,问从什么地方来,捕鱼人 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 (捕鱼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 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 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 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 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人教语文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文本细读

人教语文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文本细读

人教语文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文本细读人教语文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文本细读静静的乐园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身份,是以实写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原因。

“忘”字为后文后人难以按图索骥埋下伏笔】忽逢【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优美的自然景色】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欲穷”两个词语生动地揭示了渔人的心理活动。

设悬念、做铺垫,引出下文】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小口”为后文渔人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便舍船,从口入。

【又是一异,传奇色彩颇浓,引人入胜】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桃花源良好的生活环境,优美平和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景象:生活自由安乐幸福,令人羡慕】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为后文张本】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的人情世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很久,侧面烘托当时社会黑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说明桃源人在很长时间内远离社会,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2)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3)为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学情分析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学生完全可以在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之下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

同时,学生要加强的是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文意,并能加以复述。

2.反复诵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了解判断句和省略句。

教学重点常用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的掌握及背诵。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书中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己先疏通字词句,读懂故事,有疑难的地方做好记号。

老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人,他生于东晋末年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

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性格淳朴坦率。

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单衣。

但是,他聪明好学,学习了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决心“大济苍生”。

为此,他几次出仕,但终因受不了官场的拘束,看不惯官场的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作风,不愿意为“为五斗米折腰”而几次辞官。

最后,他过起了隐居生活。

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他写下了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陶渊明。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写的其中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简介《桃花源记》陶渊明曾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该诗前面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八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 人教新课标

八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 人教新课标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1、众人寻找的结果如何?那么桃花源到底存在吗? 2、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你怎样评价?
白居易的有句著名的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它是植根于现实的,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割地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憧憬着一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情趣
huò
yǎn
tiáo
yāo

jiàn


qiān mò
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 妻子: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来此绝境: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__ 无论魏晋: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 芳草鲜美:古义_____,今义__________
陶渊明(公元365-427)
作者及作品风格
听一听 猜一猜
文章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合作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1
• 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 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 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 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 世的因素。
读准下列注音:
huò
kuàng yǎn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qiānmò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
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 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 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 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
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 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 访的人了。
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 捕鱼为业 悉如外人
豁然开朗 作为,当作怡然自乐
桑竹之属 咸来问讯 类
芳草鲜美 遂与外人
全,都 渔人甚异 鲜艳,美丽皆出酒食
对…感到便舍船 诧异 延至其
全,都 离开
家 此中人于语是

处处告志诉 之
不足为都外人 不值得 欣然规往

邀请
已经
做标记
计划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 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 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作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循着
shù忽逢桃ຫໍສະໝຸດ 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嫩美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意动用法(以……为异) 感到惊奇、奇怪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很其,林非常。 又,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第21课《桃花源记》课文简介
导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