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桃花源”现象
地理学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可 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生态学角度
生态学家可以从桃花源的描述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角度
环境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桃花源 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保护和恢 复类似的生态环境,以及预防环
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
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共处、无 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作者表达了对和 平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通过虚构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作者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 吁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
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桃花源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融为一体, 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种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跨学科融合:自然科学角度看待“
桃花源”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平与成就
01
02
03
04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 年更名潜,元嘉四年(427年 )卒,享年六十三岁 。别署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桃花源的象征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隐蔽而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乌托邦。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和谐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第21课《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课文分析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学习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的起因是 什么?你能找出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吗?
事件:渔人发现桃花林 起因:忘路之远近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郡 人物:渔人
我能行
2、请找出描写挑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面对 着如此美景,渔人反应怎么样?并思考,渔人 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源人)看见渔人,感到非常吃惊,问 (渔人)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 回答了(桃源人)的问题。 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源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 生活的愿望。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
想一想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桃花源:
幽静美丽
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桃花源记(第五单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桃花源记(第五单元)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三、课文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美图素材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 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 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第21课 桃花源记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
学习程序课堂导航【回顾反馈】默写诗二首。
《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库1.题目解读《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2.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采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
曾做过官,但一生清高,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家。
此后,他一直躬耕隐居,死后葬在庐山西南,被朋友私谥为“靖节先生”。
二、朗读训练营1.听课文配音朗读。
2. 自由朗读并个别展示。
3.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三、基础知识园1.我来注拼音豁.然开朗(huî)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怡.然自乐(yí)邑.人(yì)阡.陌(qiān) 间.隔(jiàn)遂.迷(suì) 郡.下(jùn) 诣.(yì) 遣.(qiǎn)骥.(jì) 问津.(jīn)缤纷..(bīn fēn)2.我来释词义缘.溪行(沿着)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通人(仅,只)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豁然开朗....(形●回顾反馈(5分钟)这些诗歌,你记得多少?请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写。
人教版八上语文21课《桃花源记》2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阡陌交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各人复延至其家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缘
鲜美
古义:沿,沿着。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鲜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 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出自本文的成语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 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
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
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 语言加以描绘。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重点词语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①乃:竟然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②无论: 不要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更)不必说 [译文]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 详细地说出 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 ③具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看到 今义:用为助词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 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 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
发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鲜美 缤纷 忘→逢→异→ 穷
桃花源 进访
(理想社会)
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 大惊 叹惋
再寻
处处志之 遂迷 未果
谢谢观看
空阔,宽阔
这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整齐的样子 来来往往的人
田间小路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交错相通
老人 小孩
耕种劳作的人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桃花源以外的人
快乐的样子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 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 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 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 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 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 都很快乐的样子。
竟然
同“俱”,完全,详尽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全,都
同“邀”,邀请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从这里
说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和儿女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信
翻译:看见捕鱼人,(他们)竟然非
常惊讶,问从什么地方来,捕鱼人 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 (捕鱼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 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 来打听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 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 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 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想一想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发现桃 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风景 幽静美丽
《桃花源记》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进入桃 花源:
所见 所闻 所历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浑厚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桃 花源: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以后 yì
顺,沿着 本来的 动词,做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去
派
寻 向 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本来所作的标记 名词,标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判断句式
计划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不久
问路(探访,访求)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且确有其人,把 他写进去,这样写有何效果?
似有若无
关于主题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 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应了人民群众对要 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 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 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本文特点
一、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二、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三、语言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至今仍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古今异同
词语
古义
今义
鲜 美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 通 交错相通
运输与邮电事业的简称
妻 子 妻子、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无论 不足
与世隔绝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赏析八年级语文上册21课课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
▪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 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一名潜,字元 亮,私谥靖节。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写作背景
❖ 给下列字注音
俨( yǎn )然 豁(huò)然 阡( qiān)陌 垂髫( tiáo ) 恰( yí )然 邑( yì)人 便要( yāo) 还(huán)家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鲜美
今义: (味道)新鲜
古义: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
今义: 交通运输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妻子儿女 妻子
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绝境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
今义: 不管(连词) 古义: 像这样 说如此 如此 今义: 这样
2、从第二段的描写中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是一个祥和宁静、安居乐业的社会。
3、桃花源中的人怎样对待渔人的?这样写说明什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样写,说明桃花源中人好奇且热情好客,生活 富足。
4、渔人出桃源后,虽“处处志之”而“不复得”,作者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沿 缘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请 延 今义: 延长、延伸
❖ 古今异义词
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津
今义: 口液
❖ 分别找出文 中描写渔人踪迹、 桃花源景色、桃 花源村民生活的 句子。
❖ 复述课文。
桃花源是一个(
)的地方。
❖ 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 渔人何以敢入洞? ❖ 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并序》
学习第一段
1、缘溪行( 沿着,顺着 )
2、忘路之远近(的,结构助词)
3、夹岸数百步( 生长在溪的两岸 )
4、中无杂树( 中间 )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
6、欲穷其林( 穷尽 )
学习第一段 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 他对些感到非常诧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到 )( )( 像这样)
4、寻向所志( 名词,做的标记 )
思考:渔人为什么”处处志之“?在结 构上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学习第五段 1、欣然规往( 2、未果,寻病终( 3、后遂无问津者( ) ) )
思考:最后一段是否是画蛇添足? 如果不是,那么它又有什么作用?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 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 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 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 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 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 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 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 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 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 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 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 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父通:
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 .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2) .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3) .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4) .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6.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课
桃花源记
【基础练
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9).未果,寻病终()
(8).欣然规往() (10).后遂无问津者()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其意 (1) .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释: 解释:
3.给下面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①•妻子: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 .妻子儿女
②.绝境:()
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A.运输往来
B .交错相通
C .相互连接
4•《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时的人, 《桃花源记》原是
A.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必说魏晋了。
B.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晋的情况呢 ?
C.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魏晋朝呢 ?
D
(2). A B C
敞亮了
( 他们)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
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 怎样能讲魏
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 怎么会知道
D. 冈H 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
A 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7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忘路之远近 C 处处志之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综合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汉朝、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
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
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
( 变得) 开阔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 •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内。
()__________ (_____ )(―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
写它呢?请用
简短文字回答。
答:
【拓展练习】
一.阅读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辄起绕室以旋。
②室有洼,径尺,浸淫.(逐渐)日广,每履(走)之,足若踬(被东西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③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④命童子取土平之。
⑤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上急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⑦噫!习之中人,甚矣哉!⑧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乃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⑨故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1.将这段文章分为两层,准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A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
B. —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 .习之中人,甚矣哉。
D .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二.作文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
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
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
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
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
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 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