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一去二三里_人教版新课标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相关推荐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1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
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
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
”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
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
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现在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
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
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这节课我用的时间很多,课文采取的是诗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从“一”到“十”和“去”“里”,这些字都穿插在课文里,直接就能认读了。
为了调节气氛,我特意再读诗歌的时候播放了古筝乐曲,以创造意境,使学生能够在读中达到会背。
后来,又找了许多同学,穿上我为他们准备已久的古装服饰,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进行诗朗诵,效果真的很不错,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前面来了,也都愿意跟着穿古装的同学学习背诵,学习效率是上来了。
达到熟读背诵之后,我才让同学们反复识记生字,比如从“一”到“十”和“去”“里”,这些同学们都认识,也很容易认。
接下来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些汉子,“一”。
我教的时候,要求学生“一”起笔时要顿笔,写到后半部分的时候“一”要稍稍往上倾斜,。
到收笔的时候再顿笔,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说得容易做的难,同学们有的拿格尺写“一”,有的把“一”给写弯了,我看了之后,虽然很恼怒,可是我马上就意识到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是很难,因为把“一”写弯了的人不在少数。
所以今天我又讲了一遍“一”,告诉大家不用顿笔了,也不用往上倾斜了,就平平的在横中线上写一个“一”。
这回的效果可好太多了,不再有“一”不像“一”的'感觉了,这会写的都问题不大,只有两名同学又用格尺写了,其他同学都很不错。
真是搞不懂这孩子都是咋想的,进行了一番说服教育,剩下其他同学的子就好多了,除了有的人写的长了一点之外,没有任何的毛病。
总体来说这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这篇古诗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可以背出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首先从简单的内容入手,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
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
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
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
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
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理解古诗,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
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
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12.23.3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知道诗歌大意能想象出山村优美的画面,小学语文第一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对于古诗的理解感悟主要是放在下一课时。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017-08-16 08:32:24 | #1楼《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
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和能够有感情得朗读这篇古诗。
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欲望。
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一个情境,从前,有个小朋友跟着妈妈一起去姥姥家,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
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2、在语言发展中识字。
新课程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生字,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利用本课的插图,请学生看图说话,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随机教学字,这样使学生的识字教学与语言的学习同步。
即发展了语言又认识了生字。
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感情朗读课文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对美丽景色的憧憬和向往,才能充分体会图片中小朋友的心情。
我在本课时的朗读中,教学设计得比较呆板。
局限于本堂课的“语言潮,只是一味请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情,先分析了诗句,然后马上就请学生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并未很好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亲身体会诗句中的美景,切实感受到诗句的美丽,也没有很好起到老师示范朗读的作用,所以本课时学生朗读还不到位。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语言,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017-08-16 08:33:03 | #2楼《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学生终于学完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篇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篇古诗一去二三里课后反思,供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_4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这是小学识字教学的第一课。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
我初次备课时没有充分解读教学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发生了重难点偏离,并且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繁杂,并不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在经过师傅的指出和几次修整之后,将教学重难点转移到了识字教学中来。
课后与师傅进行交流后发现存在问题如下:1教学应当就像一首流畅优美的曲子,虽然有不通的章节,但是它们却是浑然一体的。
而我的课堂中明显地将教学分成了几个部分。
比如先复习旧知,接下来学习识字,最后学习写字。
这样的课缺少美感,更多的是机械和呆板。
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过渡语的设计,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连贯性。
2教学中“放手”得不恰当。
我们的教学总想通过老师的引导来使学生得到感悟,收获知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样。
在识字教学中,原本设计的是给生字找伙伴(组词)。
但是学生们很容易地将几个同音字混淆。
如:“里”组成了“狐狸”。
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教学这个字不到位,另一方也说明这里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地方。
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是“里面”的“里”,也可以跟着老师念读几遍。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字的理解,且印象深刻。
3学生缺少倾听。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永远不会有进步,坐在课堂里的学生这点有为重要。
但是知道规知道,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倾听却是教师所要引导的事情。
师傅建议说:“这一点重在评价!”当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评价的重心应当放在其他的孩子身上。
“老师发现×××真是个会倾听别人的孩子,老师在这里要表扬他。
”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以后,学生知道了认真听别人说话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便会认真起来。
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习惯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课文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_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篇_1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教学片断〕1.看图,初步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内容。
(屏幕显示《一去二三里》图画)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古画,仔细观察,想想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画)师:好!现在同学们发言,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
因为有几座房子,山上有亭子,路旁有大树和花。
生2:这是一座寺院。
那几座房子就是和尚念经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怎么办呢?生齐:看书!2.读诗,了解诗的内容。
师: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
(生读课文,师引导有节奏地多读几遍)(生看图,师范读)师:这下谁想说说这幅画的内容?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
两个孩子看到了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上有几座亭台,路边有树、有花。
(师引导看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说)生2:远处山上有座亭台,近处有树木,路边开着花。
3.运用多媒体课件“撞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⑴出示一组烟村的课件生齐:啊!纷纷举起了手。
生1: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烟囱里冒出了烟。
生2:这是我妈妈在炒洋芋丝丝。
(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比先前更加活跃)。
⑵出示课件亭台师:古时候人们把这叫“亭台”,现在人们把这叫“亭子”。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亭子呢?生1:我在平凉柳湖公园见过。
生2:我在田家沟见过。
生3:我在王母宫山见过。
师:你见过湖中心的亭子吗?生4: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叫湖心亭。
⑶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花师:仔细观察,花除了数量多,还有什么多?生:颜色多师:对了,用我们今天学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的花。
师:还可以说五颜六色的什么呢?生1:五颜六色的蜡笔。
生2:五颜六色的世界。
生3:五颜六色的彩虹。
生4:五颜六色的粉笔。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是生齐:五颜六色的。
师:亭子是干什么用的?生1:乘凉:。
生2:休息。
生3:看风景。
2023年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整理学校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好玩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漂亮的山村风景,奇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
由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熟悉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当。
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觉许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准时进行了订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
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渐渐来的工作。
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犯难点在于字的书写。
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头的。
在熟悉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知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
我发觉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爱好的`,一笔一划写得可仔细的。
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始终擦,直到写得自己满足了为止。
对这样的孩子,我准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知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晰,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
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觉了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留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
“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学校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班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班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1现行人教版一班级语文配套阅读教材《小熊过桥》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拼音读物,孩子们特别喜爱,常常捧着它有滋有味地读着。
一天,我在批改学生的拼音日记时,发现一个学生的题目十分吸引人: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
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今日,我在读《小熊过桥》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编书的叔叔阿姨真是太马虎了,竟然把《登鹳雀楼》的诗人写成李白了,应当是王之涣才对呀!读完王境的.日记后,我忙不迭地翻开《小熊过桥》一查,确实如此。
这是我们老师、甚至编委都忽视的问题,竟然被一个7岁的小男孩发现了!除了称赞孩子的察看细致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平常对优秀古诗文的积累,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呀!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极力鼓舞称赞,而且还动员王境小伙伴写信给编委的叔叔阿姨。
在这一股“东风”的劲吹之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读书也更细心了,从课外迁移到课内,学生质疑的本领、判别的本领、反对同学错误答案的本领也有所加强。
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有同学高举着小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二的‘一读第一声,这里的‘一怎么读第二声?”瞧,多好的发现!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出示几组带有‘一的词,如“一个、一位、一辆”等词,让学生本身感悟体会。
紧接着,学生又有新的发现:“老师,‘家里的‘里读轻声,课文里读第三声。
”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了它们的不同含义。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发现,有时都让你招架不住,不让他们说,看着孩子们灰心的眼神,真是于心不忍,假如一味地学生各抒己见,又怕时间来不及,真是挺矛盾。
学生真是一个个宝藏,里面的能源取之不尽,就待老师怎样去开发、挖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究的兴趣。
多发现一些问题,多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发一些新课题。
一班级语文《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2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谣中表现出来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九”和“几”等容易混淆的字。
教学准备:PPT课件、简笔画、生字卡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1、今天老师带了十个字娃娃,他们想和一年级九班的孩子做朋友,瞧瞧,他们找谁呢?(师边发卡片边说:字娃娃选xx,因为他准备得最好;字娃娃找xx和xx,他们俩显得特别的高兴;字娃娃看准了xx、xx和xx,他们正耐心地等待着字娃娃……)2、介绍十个字娃娃给学生认识。
3、学生把字娃娃送回家——把字贴在相对应的简笔画旁边。
4、字娃娃还想找你们玩,请你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名字,老师请出他们。
(师依次贴在黑板上,并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识字——和字娃娃一起去郊游(一)《去画中游玩》1、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快来告诉我们吧!(师随机完善板书,呈现一首欢快的童谣。
)2、请出字娃娃“去”和“里”,回头再瞧瞧图中有趣的数字。
(二)《识字大闯关》闯关前的准备:1、自由把这首童谣读一读,用笔圈出黑板上老师贴的字娃娃。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学生认一认,不认识的拼一拼他头上的拼音。
3、检查识字情况——“闯三关”。
a、第一关:除去拼音我会认(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b、第二关:火眼金睛辨生字(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c、第三关:我去提篮摘苹果(成功后得一个笑脸娃娃)(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三、四、十”音,辨认“八、六”等字的字形。
总结学习方法。
)(三)、愉快的比赛1、师范读课文,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2、生先跟老师读再自己读。
3、比赛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精选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1《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
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
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
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大家的研讨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
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
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
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
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
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一、复习导入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1.出示小黑板。
zhi chi si yi wujia taièrzuo huayancun ting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三篇)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1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
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
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
”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
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
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现在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
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
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
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大家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
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反思
《一去二三里》反思
反思一:第一次用课件上课,孩子们似乎特别兴奋,上课回答问题的人特别多,可似乎好多孩子没有听清楚问题就在举手回答问题了,大概想表现自己吧。
课堂好像热闹过头了。
后面有领导在听课,紧张困着我,我一时都不知道如何把这热闹的场面压下去了。
反思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
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
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
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
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多媒体,并要求学生找一找。
孩子们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
师:你能在图上找到这些句子吗?
生:……
师: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
生:有绿的树,红的花!
生:景色很美。
生:亭子很美。
有的亭子矮,有的亭子高,而且到处开满了鲜花!……
师小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_3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教学设想】《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
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
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2个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
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
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__,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研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进行美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_2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
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
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
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__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
”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
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
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
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习。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全体学生,在平等、合作、探讨中国共产党同进步。
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这篇古诗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可以背出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首先从简单的内容入手,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
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
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
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
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
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理解古诗,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
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
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一去二三里人教版新
课标
10月11日,我听了曹老师和老师两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观摩课。
我真是受益匪浅。
她们讲的是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
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
众所周知,《一去二三里》是在刚上完拼音的基础上开始的,对入学只有一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很弱,还没有真正进入识字这个大家庭中,有些学生拼音都还没有真正过关,一下子又要接受那么多汉字的学习,难度相对来说非常大,不仅是对学生,对老师来讲也是如此,如何有效发挥教师在短短40分钟内的作用,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对我们一年级的两位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开课,曹老师和高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导入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看图,认识12个生字。
2、认识田字格,认识笔画“横”,并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一、二、三”。
这样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实际。
只见曹老师面带笑容,用富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图画上。
学生围绕“图上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观察、说话。
而高老师则是用闯关的形式抓住“图上有些什么景物?”“两个小朋友会说什么?”初步引导学生抓住图上的重点进行观察,为学习童谣做好了铺垫。
在学生先学这个环节里,两位老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生字读童谣,不认识的的字再用拼音拼读,这样把识字与拼音有效地结合起来。
高老师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叫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其他学生则是认真倾听,找出读不准
的音节,再有重点的指导“村”、“亭”、“座”的读音,使学生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能够正确区分。
教师在教学中非常的细心,从细节入手,慢慢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随后高老师出示这一环节的“当堂训练”即“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使学生通过题型训练掌握了“去、里、三、四、十”的易混读音。
这样的训练设计突出了教学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在认字这个环节里,两位老师都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用圈把要求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组词,说话,有重点的指导“去、里”。
随后,又把阿拉伯数字1——9与汉字“一——九”对应起来。
真正把识字与日常生活、数学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字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刚接触写字,两位老师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第一个基本笔画“横”,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指导,自己拿起右手书空练习,并在书上描红,初步进行了汉字笔画的练习。
最后高老师布置学生“读读背背”带数字的儿歌,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有效的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认字的积极性。
通过这两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年级的孩子自控力薄弱,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一旦在课堂上松懈下来了,就不能控制自己,比如:玩的,看听课老师的,前后左右乱扭的……这些都有待与老师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我们一年级全体老师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