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测试与答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初三语文(上)期中考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2023.11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2.3.4. 好友面对学习困境有些灰心丧气,你想到可以用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来鼓励他坚持(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第5-8题(2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书斋铭(节选)明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

邻左右,亦惟市人也。

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

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②始。

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

狄梁公③对俗吏,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注】①市廛(chán):集市中的店铺。

②项脊生:归有光自号。

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5.(1)甲乙丙三篇文章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分)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乙甲丙D. 丙甲乙(2)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写“小人物”优秀品格的故事是《》。

(1分)6. 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4分)(1)挟策而居者居()(2)宁弗为顾顾()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 三篇短文都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处所,以及身处其中的心态,引发我们的思考。

(1)请填写以下表格:(8分)(2)【甲】文“白丁”指,也就是【丙】文中的“”。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A、①③B、②⑤、②⑥D、②④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A )①臣闻之②何后之有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④我攻而胜之⑤服之而已⑥若水之归下也⑦公与之母⑧国之孺子之游者⑨昔者之战也⑩今寡人将助天灭之A、①②⑥B、②③⑧、②⑤⑨D、①⑥⑩5~7题各句在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5、①无乃后乎?②何后之有?( B)A、①不就太迟了吗?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B、①恐怕太迟了吧?②哪能说太迟了呢?、①不是太落后了吗?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B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B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8、对勾践灭吴之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12三年中文、09五年初等专业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古代汉语》试题(A卷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8分)1、《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守,发阴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中“丹甲青文”的意思是指:( B )A、红色的甲骨文青色的铭文B、神龟长着红色的龟甲上面刻着青色的纹理C、朱红色的甲骨文青色的书本D、红色龟甲的神龟上面背负着青色的书稿文字2、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A )。

造字法上的“六书”采用的是( A )细目、( A )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尔后历代学者承传,相沿至今。

且据此形成了一部中国最早的字典( A )A、甲骨文许慎班固《说文解字》B、金文班固许慎《说文解字》C、甲骨文张参许慎《尔雅》D、金文张参班固《尔雅》3、下列各字属于象形造字法的是:( C )A、比B、纠C、眉D、河4、“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中的“消息”是两个单音词,在句中两词的思分别是:( A )A、消:消减息:增长B、消:消灭息:休息C、消:消失息:增长D、消:消减息:休息5、下列关于同义词的说错误的有:( B )A、“唯—诺”都表应答。

“唯”指应答辈分高的人。

“诺”指应答辈分相同或较低的人,B、“畏—惧”的共同点是都有“惧怕”义。

不同之处在于,“畏”不可以带宾语。

“惧”一般可以带宾语。

C、锐—利,二词都有“锐利”义。

所不同的是,“利”着重在“尖”,“锐”着重在“锋利”。

D、布衣—匹夫,二词都指普通老百姓。

不同之处,“布衣”多指没有做官的百姓。

“匹夫”则略含贬义,指社会地位低贱的百姓。

6、下列关于古今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莫”的本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后造新字“暮”分担“昏暮、日暮”这一义项。

B、“队”与“坠”在高处坠落这一义项上构成了古今字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及练习题(含答案)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概念: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答案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答案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一.解释加点词语共知.越国之政管理夏则资.皮积蓄、储备使之行成.于吴达成协议、讲和夫妇以藩.生息、繁殖今越国亦节.矣克制寡人请更.改变四封..之内四境乃致.其众招致、召集患.其众之不足担心旅进旅.退俱、共同国人皆劝.劝勉、鼓励无乃..后乎只怕---吧(表推测)二.选择题1.选出“之”字用法和“服之.而已”相同的一项(C)A四方之.士来者 B何后之.有 C三江环之. D若水之.归下也2.选出“也”字用法不同的一项(B)A非二三子之罪也. B昔者之战也.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3.选出“其”字和“美其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A吾不能居其.地 B其.达士,洁其居 C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5.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B)A夫差耻吾君 B国之父兄请曰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饱其食6.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B)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必庙.礼之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D洁.其居7.选出句式结构与“号令于三军”相同的一项(B)A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8.选出句式和“四方之士来者”相同的一项(D )A十年不收于国 B将免者以告C何陋之有 D宦士三百人于吴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D)A三月释其政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丈夫二十不取 D请姑无庸战10.选出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B)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B国之孺子之游者C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丈夫二十不取三.翻译句子1、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再打一仗2、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的军队人数不够,而担心他的言行缺少羞耻之心。

课外文言文阅读(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甲)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官门今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比.至陈()(2)被.坚执锐()(3)苟.富贵()(4)客出入愈益发舒.()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辍耕之.垄上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2分)(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①原因:②启示:(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6题。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 (1)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 (1)

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阐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概述这一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进行比较,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并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C)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放弃)(2)亲戚畔.之(通“叛”,背叛)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7.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8.第②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9.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示例:美国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推行单边主义,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孤立。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比较阅读】【甲】(见课文)【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

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

灭仇破吴,不忘返国。

赏无所吝,群邪杜塞。

君臣同和,福祐千亿。

觞酒二升,万岁难极。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

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

”种不然言。

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

人有盛衰,泰终必否。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

高鸟已散,良弓将藏。

狡兔已尽,良犬就烹。

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

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文种不信其言。

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

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

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

臣窃自惟,乃使于吴。

王之惭辱,螽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

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

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

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

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

”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

今子云去,欲将逝矣。

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

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

”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

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

”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B.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C.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D.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练习(含答案和解释)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练习(含答案和解释)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测控优化训练自主学习1 •东周分与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

2.公元前年,齐桓公在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正式承认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楚国与晋国在大战,结果楚国大败,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4 •楚军在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

5.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称为"”。

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各个击破,称为“ ”。

6 •将下面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人物连线。

①管鲍之交 A .齐桓公③卧薪尝胆 C •晋文公④一鸣惊人 D •勾践基础巩固7.“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描述的现象发生在()A .夏朝时B •商朝时C.西周时期D.春秋时期8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A •晋文公B •齐桓公C.楚庄王D .秦孝公9.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有()①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③打看“尊王攘夷”的口号,壮大自己的势力A •①②B •①②③C.②③ D •①③10 .春秋时期争霸中原地区的是()A .宋、楚B .吴、越C.晋、楚D .秦、楚11•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位国君是()A .吴王夫差B .齐桓公C.楚Kt D •越王勾践12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 .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而中兴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D.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13•战国时期是指()A •公元前774〜前。

t76年B •公元前475〜前221年C.公元前770〜前?476年D.公元前476〜前221年14•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A •韩、赵、魏B •齐、楚、秦C.齐、楚、燕 D •楚、赵、韩15•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A •楚国B •秦国C.燕国D •齐国16•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实施的政治外交策略是()A •合纵B •连横C.和平共处D.“挟天子以令诸侯”17•下列人物中•不是战国中后期纵横家的代表的是A •张仪B •公孙衍C.苏秦 D •荆轲18•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应该关注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A •商周时期B •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19.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A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 •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20.战国七雄中,在今山东的国家是()A .燕国B .齐国C.秦国D •楚国2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 .齐桓公B .晋文公C.楚庄D.秦穆公22.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A.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B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C.周王派代表参加会盟D.组建强大的军队23 .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A •尊王攘夷B •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 D .纸上谈兵2-1 .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 .①④②③25 •读下图,请完成:(1)在上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典故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历史典故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历史典故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试题一:请简述“破釜沉舟”的典故及其历史背景。

答案一:“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由赵国名将赵奢所创。

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赵奢率领赵军与秦军对峙。

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赵奢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不留后路。

最终,赵军士气大增,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试题二:“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什么?答案二:“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

公元前496年,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失败,被吴国俘虏。

为了复仇,勾践在吴国期间,每天卧在柴薪上,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勾践最终在公元前473年成功击败吴国,恢复了越国的独立。

试题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如何产生的?答案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

公元前260年,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担任赵国的统帅。

由于他只擅长理论而缺乏实战经验,导致赵国军队在战斗中大败。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只懂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人。

试题四:“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答案四:“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和氏璧被秦国所夺。

赵国使者蔺相如以其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秦国归还了和氏璧,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的来源。

试题五:“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中,是谁戏弄了诸侯?答案五:“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

周幽王为了取悦他的宠妃褒姒,多次无故点燃烽火,戏弄诸侯。

诸侯们多次被欺骗,最终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结束语:通过这些历史典故,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希望这次的历史典故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三、写出下列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及意义: 1、之: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之 代词, 代词,他 若水之归下 之 助词, 助词,取独 三江环之 代词,吴国和越国 代词, 勾践之地 之 助词, 助词,的 何后之有 之 助词,提宾标志 助词,
2、其:其父母有罪 其 代词, 代词,他的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 其 代词, 代词,指自己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同“岂”,表难道 其达士,洁其居 远指代词, 远指代词,那,那些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其 代词, 代词,他的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四方之士来者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四方之士来者 庙 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 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 尊重。 尊重。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何后之有? 何后之有 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呢? 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呢 3、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 也 也 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的国家。 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的国家。 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无乃后乎? 无乃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 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5、是故败吴于囿 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遂灭吴。 败吴于囿 败之于没 郊 因此在囿打败吴国,又在没再次打败吴国, 因此在囿打败吴国,又在没再次打败吴国,又在吴国 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吴国。 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吴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洁其居 洁 2、谋而退吴 退 3、丈夫 丈夫 4、服之而已 服 5、与之成 成 6、衣水犀之甲 衣 7、中原 中原 8、致其众 致 9、水则资车 资 10、南至于 至于句无 至于 11、将帅二三子 帅 12、共知越国之政 知

文言文比较阅读(带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带答案)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

(2分)女忘会稽之耻邪翻译: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分)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24、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26、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2分)27、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卧薪尝胆(1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23年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百例】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百例】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百例】练习卷1.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不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

2.丈夫古义:①古时称成年男子。

②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③女子的配偶。

例1: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意思: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要佩戴冠作成年礼仪。

)例2: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国语·越语上》(意思:生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只狗;生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只猪。

)今义:妻子的配偶。

3.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意思: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

)今义: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4.师徒古义:军队士兵。

例: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勾践灭吴》(意思: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

)今义:师傅与徒弟。

5.所以古义: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意思: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

《鸿门宴》(意思: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6.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例: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意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今义:不管;不论。

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7.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D.周幽王2.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A.伊尹改革B.姜尚改革C.管仲改革D.李悝改革3.“三家分晋”的三家是A.齐、楚、韩B.赵、燕、魏C.韩、赵、魏D.楚、魏、秦4.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5.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 填空题1.公元前 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它分为 和 两个时期。

2.齐桓公通过召集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通过 ,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3.春秋末年,江南的 国和 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成语 就与越王勾践有关。

4.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北的是 国,最南的是 国 。

5.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之间的战争有 、 ; 大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 ,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2.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争霸战争给社 会带来种种灾难 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3.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国王是( )A.周平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共伯和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以下 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 )A.改革币制 B.改革内政 C.发展生产 D.改革军制6.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 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⑤① D.①④②③ 7.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为( )①韩国 ②赵国 ③燕国 ④魏国 ⑤吴国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④8.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经过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A.牧野之战 B.围魏救赵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二、材料解析题。

《勾践灭吴》 5

《勾践灭吴》 5

《勾践灭吴》 5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勾践灭吴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

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

这样做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

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

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夜里,阖庐死去。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

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

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读准字音。

第二,读清句读。

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

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â)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â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A 项前者,储备;后者,提供。

B 项前者,培养;后者,供养。

D 项前者,有胆量;后者,敬辞。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勇猛的将士。

)B.无乃..后乎(恐怕。

) C.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动词,穿。

) D.遂使之行成.于吴(成功。

) 答案:D解析:D 项,女,名词作动词,指做婢妾。

6.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B.勾践是春秋前期越国国君,他曾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阖闾。

C.《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结构完整,有一定的故事性,语言简洁质朴,浅近生动,有一定的文采。

D.《勾践灭吴》叙述了勾践失败之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答案:B解析:B 项,“春秋前期”应为“春秋末期”,“阖闾”应为“夫差”。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7.勾践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是如何反败为胜,得以复国的?答案:①勾践用文种之谋,向吴求和,终能保全国土,未遭灭亡之祸。

②勾践十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以求复仇。

③勾践依靠民力,终灭吴国,得以复国。

8.课文开头勾践的一番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答案:求贤若渴,力图东山再起。

9.文章具体描写大夫文种批评勾践的话,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正面表现正直的文种犯颜直谏,侧面表现勾践从善如流。

有这样的君臣,国家才能兴旺。

10.勾践为了灭吴,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关心、体恤百姓生活的措施,下达命令,使百姓繁衍人口,休养生息;广纳贤才,礼遇有加;对于自身,则亲自参加劳动,生活朴素。

11.夫差面对部下的反复请战,他为何先拖后应?答案:为了等待最佳时机。

等到群情激奋、同仇敌忾时,一鼓作气,奋勇杀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勾践)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2.下列各句全都属于非通常用法的一项是( )A.⎩⎨⎧非其大人之所织则不衣一豚二壶酒生女子,,B.⎩⎨⎧饱其食美其服洁其居若水之归下也四方之民归之,,,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令孤子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答案:A解析:A 项“二壶酒”(奖励二壶酒),“一豚”(奖励一头猪)和“衣”(穿衣),都作动词或动词短语用。

B 项的后一项“洁”“美”“饱”,都是使动用法,前一项是通常用法。

C 项只有前一项中的“取”是通假用法。

D 项的两项全是通常用法。

13.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归下也之若水贤君之古寡人闻,B.⎪⎩⎪⎨⎧∙∙告以将免者蕃以将帅二三子夫妇 C.⎪⎩⎪⎨⎧∙∙者国之孺子之游三年释其政死者当室,答案:C解析:C 项都是代词,“……的人”。

A 项的前项是结构助词,的;后项用在主谓间,取消“水归下”的独立性。

B 项的前项是表目的连词,来;后项是介词,把。

D 项的前项通“毋”,意为“不要”;后项是否定副词,意为“没有”。

14.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勾践救济贫困、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②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③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A.①④B.③④C.④⑤D.①②答案:B解析:③句体现救济贫困,④句体现礼贤下士。

1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答案:那些明智贤达的人,使他们居住整洁的房子,使他们穿漂亮的衣服,使他们吃得饱,以便能够在礼义方面切磋。

(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答案: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冀已。

”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f ú,鼓槌),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

今将反此义以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

’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b ēi ,岸边),鼋(yu án,鳖的一种)鼍(tu ó,生于江湖之中的鳄鱼一类的爬行动物)鱼鳖之与处,而蛙黾(m ěng ,蛙的一种)之与同渚(zh ǔ,水中小洲)。

余虽面见(ti ǎn ,惭愧的样子)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

雒请反辞于王。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摘自《国语·越语》)16.找出上文中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答案:往—来;卑—尊;蚤朝—晏罢;谋—弃。

17.写出本文中含有敬辞或谦辞的句子,并说明其敬辞或谦辞的用法。

答案:敬辞(以下数例中的“子”):王曰:“……子其对之。

”王孙雒曰:“子范子……”王孙雒曰:“……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

范蠡曰:“……子往矣。

”谦辞:范蠡曰:“……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子。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

”范蠡曰:“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执事,原为对对方的敬称,上述两例中用为谦辞,指说话方。

)18.试想越王勾践为什么“难对其使者”?答案:越王勾践“难对其使者”,可能是以下原因:①口才比不上。

②道义上的确有愧。

十年前,是吴王放了越王一马。

19.范蠡为什么要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左提鼓,右援枹”)见吴国使者?答案:范蠡见吴国使者时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渲染绝不言和的气势。

②在辩驳应对无法占上风时,就用我们不懂花言巧语(“安知是浅浅者乎”)来打发。

③在吴国使者求见越王时,他就断然予以拒绝。

④果断地逐客。

⑤随使者之后直捣吴国都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