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d55e2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e.png)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9034c6552ea551810a6878d.png)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https://img.taocdn.com/s3/m/1d3ee7264b35eefdc8d333f7.png)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9e892050b4c2e3f5627632f.png)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309c9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d.png)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理 念是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 的融合。城市布局严谨,街道整 齐,宫殿建筑辉煌,体现了盛唐
的繁荣。
案例二
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是著名 的商业城市,其规划注重交通和 商业发展,街道四通八达,市场 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案例三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之 前的规划理念,强化了皇宫和城 墙的壮丽气势,形成了独特的城
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 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 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 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 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优化城市管理流程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城市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和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04
城市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 修缮历史建筑、古迹等文 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风貌,展现城市的文化底 蕴。
提高文化软实力
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 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规划,充分利用 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59fb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1.png)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https://img.taocdn.com/s3/m/8fa9b46ba98271fe910ef9a2.png)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管子大匡》中记载:凡仕者进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榖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在统一全国的基础上,设置了三十六郡。
全国都城虽被拆毁,但这些城市仍然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寿春等。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嵇、琅琊、芝罘等。
全国的县城都要修筑城垣,以成为坚固而完善的统率地域的据点。
经过战后的修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到汉景帝时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进一步为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在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中国城建史 第二讲 春秋秦汉
![中国城建史 第二讲 春秋秦汉](https://img.taocdn.com/s3/m/083a2b06c5da50e2524d7f81.png)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社会背景
★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BC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而平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 ★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推行统一工作,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 量同大小,衡同轻重,政令统一 2.极力推行法家政策,强化君主专制 3.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 4.执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5.修驰道,筑长城,加强对地方控制,积极发展经济 6.打击百家, 以吏为师,严格思想统治 ★ 秦朝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 城的规模。 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 , 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 工。 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
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 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
汉长安的城市布局
☆ 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 之地 ☆ 有城门十二,城内道路成网格状, 道路与城门相接 ☆ 城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 里 ☆ 在南北干道两侧设有九市,且多 集中于城市的北部 ☆ 有宫城而无外廓,城郊建陵邑以 承担外廓的功能 ☆ 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 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二)、东汉雒阳与西汉长安的建设比较 不同之处: 1.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 2.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长安严谨,宫城用地比 例降低 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 4.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相同之处 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 的近郊 2.同为南北宫制 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14f851a069dc5022aaea0017.png)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第二章城市建设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 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第四章宗教建筑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第五章住宅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第六章园林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f84f0e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4.png)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c2b04520722192e4536f6b7.png)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清代沿用 明代北京 建置,城 郭格局没 有大的变 动,加修 外城。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明、清的 城郭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皇
内
城宫
城
城
外城
小结:
一、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
2.非独立性,
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外城门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2.南宋临安
即今杭州。古称钱塘,杭州之名始于隋初在这里设 州治。五代时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绍兴八年(1138 年),南宋正式定都于此。因南宋偏安于淮河以南地域, 都城取名临安,有临时安都、不忘复国之意。
地理位置:
中
国
临安城东临钱塘江,西接西湖,北通大运河,南部
中
国
古
蔡河
代
建
筑
史
b.特点
1)里坊制瓦解与街巷体系的组成
2)城市管理
望火楼(相当于消防队)
惠民药局
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
中
漏泽园,安置流落他乡,客死的人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c.御街的改造 1.宫城正门前向南开辟宽阔的
大街,街两侧设御廊; 2.街中以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
成三股道。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北宋东京
史
宫城门 御廊 桥 内城门 桥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3.元大都布局特点
a.三重城
b.胡同
防火通道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10c07b27d3240c8447ef81.png)
3.1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聚落,已建有半地穴 式住房和防御壕沟。
陕 西 临 潼 姜 寨 遗 址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 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 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鲧筑 城以卫君,造郭以 守民,此城郭之治 也”,说明夏代已 开始营建城郭。这 一时期最具代表性 的城市为河南偃师 市二里头村古城。 它是我国古代城市 形成的标志。
城 郭 的 两 种 形 式
(3)商朝活动的中心地域在今日河南中、北部 一带。城市遗址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 龙商城、安阳殷墟等。上述城市一般都有成片的 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但各种功能区 的分布无秩序,有的中间有大片空白区相隔。
营国制度由井田规划概念派生,是“农 业立国”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城市 规划的传统方法。
营国制度的评价:
“匠人营国”体现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具 有礼制等级性质的城市规划制度(如旁三门、左 祖右社等),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对中国古代后来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
原始聚落布局特征:
A、规模普遍较小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得组合, 一般规模较小,居住也较密集。如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 B、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主 要是仰韶时期圆形聚落,还有一些不规则的。村 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C、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 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城 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6c66f0aadd3383c4bb4cd20c.png)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修改稿欢迎继续讨论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筑的历史,建筑文脉的内涵,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建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环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背景及其制约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
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
课后安排1~2周的古建筑认识实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3~4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或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建议以古建筑认识实习或测绘实习的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的统一:常见木构架的种类,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3)以群体组合见长的平面布局: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4)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选讲);(5)崇尚自然山水与自由式布局的园林,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6)宏观、系统的城市规划;(7)推进标准化的工官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e2538e3b3567ec112d8a7e.png)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4、邮驿设施
我国自秦汉时期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 直到近代新式通信、交通兴起前,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 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驿站是官办 接待站,凡持“驿关”的官员、使节都可免费提供食宿、 船车、夫马。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二、城市格局:
2、不规则格局: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
样,道路系统也往往呈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 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如 山城重庆、陕西的葭州。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清代巴县(重庆)平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2003/7
北京在中国的位置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一节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汉长安(BC206-AD8)
特点:
1.依靠旧城建新城; 2.城市不规则; 3.不是择中立宫的布局; 4.城外南部有礼制建筑群;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曹魏邺城(AD220-265)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水景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街景之一
丽江古城
2003/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街景之二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四方街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街道
丽江古城
2003/7
明代松江府城平面示意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2003/7
南宋平江府图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苏州市内支河两 旁道路及住宅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苏州市内支河两旁住宅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一、云南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在中国的位置
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位 于云南省西 北部,居民 以少数民 族——纳西 族为主,是 1258年建立 的。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云南丽江鸟瞰
云 南 丽 江 古 城 总 平 面 图
2003/7
丽江古城全貌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云南丽江古城
2003/7
丽江古城全貌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云南丽江古城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2003/7
西安钟楼鸟瞰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西安鼓楼近景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明归德府城平面: 城作长方形,周长4.36公
里,占地1.14平方,设四门, 城内街道较整齐,府衙、察 院等行政机构占据中心位置。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1、防御工程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甘肃嘉峪关城门及城墙
2003/7
北京宛平城东门瓮城及城楼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2、水利工程: 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
用。在城外筑堤堵水,形成水库湖泊,即可保证生活用 水,又增加游览场所 。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兴城
辽宁兴城平面图
2003/7
辽宁兴城明宁远卫鼓楼平面图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四、山东蓬莱水城
山东半岛上的蓬莱水城:
为防御倭寇而建的,水城位于登州城北侧,北临渤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二、城市格局:
3、水网格局: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道布置,
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 交叉河道而成块状。如明代的松江府城。著名的古城苏 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平遥古城
镇国寺,坐北朝南,面积1.3万m2,分前后两进院 落。寺内最著名的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 一的万佛殿。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的宽、深各3 间,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屋角反翘,
斗栱高度几乎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这在古建筑中颇为
罕见。殿内梁架纵横交错,但联结牢固,用材科学合理。 据记载,它在近千年里历经几次大地震而安然无恙。
内 城
元大都平面图
2003/7
皇 城 宫 城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元明两代北京 发展示意图
A:1368~1416年 B:1416 ~1553年 C:1553年以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C B A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钟楼 鼓楼
紫禁城 天安门 正阳门
天坛西门
2003/7
永定门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平遥四沈阳合建院筑民工程居学内院景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又称乌龟城,因为整座城市是仿灵龟样式 设计的。城池面积2.25平方公里,城墙由特大砖砌成,城 墙顶上的72座敌楼和3000个垛口,象征着“孔子有弟子三 个,贤人七十有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
1、防御工程 即城墙,早期城墙都为土筑,掘壕筑墙,土方平衡。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巡守, 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等建筑物。南方多雨地区还往往在 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称为“串楼”,以避烈日风雨的 侵袭,最长的串楼达到1400间左右。为了保证城门口外 发展起来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口陆续建造了“关城1 座至4座不等。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南大 街上最突出的建 筑是跨坐于南大 街的市楼。它的 底层是南大街的 南北向通途。市 楼 高 1 8 . 5 m, 共 3 层,为三重檐歇 山屋顶,上铺彩 色琉璃瓦。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城墙最早建于公元前827-公元前728年,当时是夯 土的。公元1370年重新扩建,不但使城墙规模扩大,而 且用砖砌筑得十分坚固。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墙,内部 用土夯实,外部全部用砖。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2003/7
南京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地图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
1.城东是皇城区; 2.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3.城西北是军事区。 4.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围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
然的形态。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节 明南京的建设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山西平遥城墙 (修前)
平遥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山西平遥城墙(修后)
平遥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山西平遥城楼
平遥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山西平遥城墙一角
平遥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山西平遥瓮城
平遥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山西平遥瓮城城墙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周礼•考工记》对理 想王城的记述:
“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 夫。”
理想王城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