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_陈可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年 8 月第 31 卷第 8 期 CJITWM,August 2011,Vol. 31,No. 8
·1017·
或症、候、证、病取向) ,或从整体调节入手,或从局部 问题入手,能 解 决 其 中 某 一 环 节 就 是 了 不 起 的 成 果。 其病种选择应侧重在: ( 1) 适应当代国家 /社会的需 求,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如肿瘤、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 2) 凸显中医药疗效优势的病 种,如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 病、皮肤病、消化及泌尿系统病、情志病、骨关节病、小 儿及老年性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如我们针对冠心 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这一心血管病领域的难题,在西 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芎芍胶囊等调节 气血方药,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 安慰剂对照方法证实加用中药组可以明显降低介入治 疗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为在我国国情下再狭窄的预 防干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在其学术思想座谈会上 的发言整理)
( 收稿: 2011 - 07 - 04)
陈可冀院士冠心病病证结合治疗方法学的创新和发展
史大卓
病证结合,是传统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重 要方法,早在 2000 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 已初具雏形; 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 立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模式; 唐代孙思邈 《千金方》中 既 有 辨 病 论 治,按 病 列 方,也 有 在 辨 病 基 础上辨证论治,按证列方。清代徐灵胎《兰台规范》指 出: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 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 状所由异,然 后 考 其 治 之 法 ”。 陈 可 冀பைடு நூலகம்院 士 在 前 人 基 础上,倡导并践行病证结合方法治疗疾病,尤其在冠心 病治疗方面,病证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显著提高了临 床疗效。
在继承传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陈可冀院士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微循 环障碍,动脉内膜增厚,脂质沉积,血管狭窄等病理改 变,皆可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导致血行不畅,滞而不 行,因此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血瘀”的范畴[2]; 冠心病 患者胸痛、舌色紫暗、瘀点瘀斑、舌下脉曲张、口唇紫绀 等,皆为瘀血的临床表征。陈院士将宏观表征与微观 病理改变有机结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主要中医病机 为“血脉瘀滞”,活血化瘀治法可作为中医治疗冠心病
《金匮要略》是最典型的、最有实用价值的辨病论 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专著。各篇均题揭为“辨病脉 证治”,所载病种达 60 余种,计 262 方。宋金元及明清 时代在辨证论治学术方面陆续有很大的进步,学派蜂 起,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在临床中更多地注重辨证论 治,辨病论治也相应深入。对后世以及今天都有深远 的影响。清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说: “欲治病 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 知其所有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 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其 论点很有代表性。温病学派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 证、湿热病辨证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性的见解。王清 任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程钟龄在《医学心 悟· 医 门 八 法 》中 也 是 强 调 八 纲 辨 证 论 治 的,我 在 临 床中也常加上气血两纲以成十纲辨证,加以应用,感觉 很能够得心应手。
《论语》有“温故而知新”之说,我们要尊古出新, 要温故知新,不可以温故而不出新、温故而不去知新。 有的科学家强调,高科技价值链依次应为: 信息( information) 、知识( knowledge) 、创意( ideas) 、创新( innovation) 、创业( therapeutic approach / product developments / marketing) 等多个环节,思路和方法学先行,不断攀升, 这些来自实际的经验概括,很值得临床家们思考。
1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目前冠 心病死亡率约为 86. 9 /10 万,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 时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阵发性胸前压榨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0091) Tel: 010 - 62875599,E-mail: heatmial@ 263. com
·1016·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年 8 月第 31 卷第 8 期 CJITWM,August 2011,Vol. 31,No. 8
·专家论坛·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陈可冀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 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 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1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经典( 传统) 模式: 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 2) 中医辨证论治模式: 证因脉治、方证相应; ( 3 ) 中 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 ( 4) 西医辨病与中 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 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 ( 5) 西 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 ( 6) 无病从证、无证从病 模式。在这些 代 表 性 模 式 中,当 代 中 医 药 界 及 中 西 医结合界最为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 治相结合的 现 代 病 证 结 合 模 式,这 也 是 中 西 医 结 合 的重要成 果,更 是 中 医 现 代 临 床 实 际 的 需 求。建 国 以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批准的中成 药新药近万种,其中 95% 以上既有西医适应证病种, 又有中医的证候适应证标准。中医药界大多数临床 医生也普遍 要 求 应 用 病 证 结 合、方 证 对 应 的 原 则 进 行处方遣 药。当 然,在 一 部 分 高 水 平 的 中 医 老 专 家 以及基层中 医 师 中,还 是 有 很 多 医 生 特 别 只 注 重 临 床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的 模 式 ,体 现 中 医 传 统 的 治 疗 特 色 。 在很多综合 性 医 院 里 面,很 多 西 医 则 采 用 西 医 辨 病 与 专 方 应 用 的 模 式 ,简 单 易 行 ,也 有 一 定 成 效 。 几 种 模 式 各 有 优 越 性 和 局 限 性 ,理 当 互 为 补 充 ,才 能 更 好 地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 2 现代病证结合模式的医学科学与文化意义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治疗的模式之所以 推广较好,应用面较广泛,是因为它有如下优点: ( 1) 体现了东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大趋势( 辨 识疾病本质并全面了解症象表现) ; ( 2) 体现了经典理 论与经验的传承; ( 3) 体现了临床服务能力与临床水 平的提高; ( 4) 体现了科学认识和治疗疾病及疗效评 价; ( 5) 体现了有利于治疗和诊断上的原始性创新; ( 6) 有利于国际交流、沟通。当然,从不同角度思考, 现代病证结合模式也必然会对中医自身以病机( 风、 寒、暑、湿、燥、火、热、瘀、水、饮、痰、毒等) 为核心的辨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 100091) Tel: 010 - 52875599,E-mail: chenkeji@ gmail. com
证思维体系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冲击。 3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历史沿革 辨证论治 是 中 医 药 学 的 主 要 学 术 特 色 和 价 值 表
近现代汇通医派如张锡纯首开西法断病结合中医 辨证的先河,最引起现代医学界广为注意的代表性方 剂是石膏阿司匹林汤。现代名医陆渊雷、施今墨、金寿 山、岳美中、姜春华、朱良春、祝谌予等也都倡导病证结 合的临床实践,他们的论点和临床案例都有文献可查, 证明他们都是讲究实际的优秀的临床家。
4 病证结合临床研究的病种选择和方法学思考 病证结合临床治疗可以针对目标疾病、目标证候 ( 证与候) 、目标症状或四者兼顾( 病、证、症、候取向,
在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方面,随机化和对照观察是 很重要的原则。应进一步重视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 引入。在当前条件下,可提倡多元模式临床医疗的研 究设计和疗效评价,包括双重的目标病种选择 ( 社会 需求 + 中医优势) ,双重的研究方法思考 ( 疾病 + 证
候、症 状) ,双 重 的 评 价 标 准 的 整 体 复 合 ( 定 量 + 定 性) ,以及进一步的循证医学引入,建立增强式的病证 结合、宏微观和整体局部统一的循证医学模式,解决可 重复性的病证结合临床实用的标准化范式或框架,传 承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促进中医药的学术及产业化发展,走向世界。当然,药 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 的 规范化要求及有关随机临床试验报告的声明 ( CONSORT 声明) 等等,都应考虑结合实际采用。
现。不过,数千年来,实际上中医药学在临床实践中也 还是注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其文献依据 可见于《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肘 后 备 急 方 》等 著 作。 中 医 辨 病 论 治 中 所 列 的很多病名不少现代还在广泛应用,如卒中与中风、胬 肉攀睛、疥 疮、感 冒、缠 腰 火 丹、历 节 风、乳 岩、天 行 赤 眼、鼻渊、牛皮癣、痔、痈、子痫、麻疹、水肿、消渴、淋病、 黄疸、宿食、心痛等。只不过现代医学的进步丰富了这 些疾病的内涵。中医证候的名称也是有很多切合实际 应用的,如郁证、痹证、虚劳、痰饮等。这些都值得在实 际工作中很好地加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性疼痛为主要特点,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 汉代张仲景将胸痹心痛的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指 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 今阳虚知 其 在 上 焦,所 以 胸 痹、心 痛 者,以 其 阴 弦 故 也”。并创立了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 实薤白桂枝汤等系列宣痹通阳方剂。宋代伊始,活血 化瘀法被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太平圣惠方》、《圣济 总录》等书中均载有不少以活血化瘀立法治疗胸痹心 痛的方剂。明清时期,某些医家开始重视行气开郁法, 如王肯堂强调“凡治诸般心痛,必以开郁行气为主,此 其要法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