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集团的失败
高财案例分析之巨人集团
案例三:巨人集团失败案例1.案例简介: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远,利税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有人说“巨人”是个神话,而这个神话终因史玉柱不是神而最终破灭。
1962年出生的史玉柱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从深圳大学取得软科学硕士。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在其主要产品中文电脑软件M-6401经历五代更新后,38层的巨人大厦也计划窜至70层。
“巨人”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
1994年推出“脑黄金”,一炮打响。
1996年巨人由于管理不善,资金告急,巨人大厦终在1997年停工,“巨人”名存实亡。
2.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首先,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
从建巨人大厦到进入房地产,仅仅是因为巨人觉察到了房地产的火热,有利可图,而不考虑行业本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往往热得快,冷得也快,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
而生物工程领域更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科研的特点。
巨人进入生物工程是有本钱的:优秀的产品、一定量的资金,但是该行业进入成长期后仍需要足量资金的支持,史玉柱却釜底抽薪,在最关键的时候拿走了生存、竞争保证,导致了“半死不活、逐渐萎缩”的结局。
可见,巨人集团在战略选择的问题上忽视了长期利益,没有对行情进行长期有效的分析。
巨人集团属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从银行的机制看,由于民营企业一直没有信用记录,而国有银行的贷款为防范风险必须要考虑信用问题,这就无形中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融资体制外。
某些地方外资银行虽然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但他们的重点客户也不可能是民营企业。
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要素发育的不完善,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2)内部环境分析:首先,战略制定是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战略的决策必须基于企业的内部条件。
巨人集团财务失败案例
巨人集团的兴衰史
1996年,让史玉柱焦急的是预计投资12亿元的巨人大厦。他 决定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大厦的建设,而不是停 工。进入7 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巨人保健品的 销量也急剧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 用和广 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按原合同, 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 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 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元,其中在国内签订 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 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并给予经济补偿。而当 1996 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 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线。巨人集 团终因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之中。
巨人集团失败的财务分析
关键原因:资金 1、投资:不进行资本预算,不进行项目的 可行性分析 2、筹资:过于自大,与银行缺乏沟通,没 有把资金的保证落在实处 3、营运资金管理:长短期资金的配合错位
“一个企业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财务 上的含义,而任何一个对企业的财务状 况产生影响的决定就是这个企业的财务 决策。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企业 所做的任何事都属于公司理财的范畴”
巨人集团的失败
巨人集团的兴衰史
1989年8月,在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硕士毕业 的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借来的4000元钱承包了 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并用手 头仅有的4000元钱在《计算机世界》利用先打广 告后付款的 方式做了8400元的广告,将其开发的 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广告打出后 13天,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 15820元。巨人事业由此起步。 1993年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 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 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百亿元,利税4600万元, 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巨人集团由盛而衰分析
巨人集团由盛而衰分析巨人集团,曾经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领军企业,经历了飞速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巨人集团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将对巨人集团由盛而衰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巨人集团成立于1989年,由史玉柱创立。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巨人集团凭借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为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龙头企业。
其拳头产品“脑白金”更是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问题的凸显,巨人集团逐渐走向衰落。
二、深度分析1.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众多企业涌入市场,使得市场份额逐渐分散。
在这个过程中,巨人集团的产品和服务面临着来自同行业的激烈竞争。
由于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巨人集团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收入和利润下滑。
2.内部管理问题巨人集团的快速扩张导致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凸显。
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管理漏洞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培训机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提升受到限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不稳定和士气低落,为企业衰落埋下了伏笔。
3.投资过度扩张史玉柱在带领巨人集团高速发展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这些投资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房地产、金融、生物医药等。
然而,由于缺乏对投资领域的深入了解和风险控制,巨人集团的投资大多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的投资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进一步加速了巨人集团的衰落。
4.品牌形象受损在巨人集团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史玉柱采取了一些备受争议的营销策略,如“脑白金”广告的狂轰滥炸。
这些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销售增长,但也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日益关注,巨人集团的品牌形象逐渐受到质疑。
此外,巨人集团的公关危机也使得其品牌形象进一步受损。
三、总结与反思巨人集团的由盛而衰给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问题是导致巨人集团衰落的重要原因。
巨人集团
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分析报告——战略选择的失败从整体上看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促成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包括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以及“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战略选择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根本原因就是战略选择上的严重失误。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下巨人集团财务危机。
一、巨人集团的战略发展之路作为一个白手起家,其资本规模迅速扩大,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巨人集团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巨人而后又走向了财务危机的。
二、巨人集团扩张战略选择的失败性从巨人集团财务危机中,我们看到,当巨人集团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巨人的衰落,正是由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即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1.扩张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扩张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扩张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扩张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集团失败原因
兴起的原因(1)极具前瞻性,找准市场定位——M6401—M6046迭代产品:看见电脑打字软件行业的空白,用电脑软件代替打字机,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较小,所以巨人集团占据了当时中国电脑软件大部分市场。
(2)有效的广告策略:采用报纸广告策略,然后采用赊账方式快速宣传产品,使其产品具有品牌效应,资本得到快速增长。
(3)产品多元化:思路是好的,只是步伐迈的太快了,良好的企业生态圈不单单是把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大做强,还要不断开阔自己的产品领域,比如说现在的腾讯,阿里巴巴,但是前提是你现有的领域已经就像一盆水即将溢满,才可以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失败的原因史玉柱自己说过巨人集团破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CEO个人性格缺陷、狂妄(2)管理层面出现问题(3)发展战略不合理(4)广告营销失误(5)产品泛而杂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五个要素来谈:一、内部环境1.发展战略不合理:巨人集团自从尝到电脑软件领域的甜头后,就开始膨胀,在企业初期就搞产品多元化:做服装、做保健品、做药品、做化妆品;还盖巨人大厦(严重消耗现金流),史玉柱说过“企业初期就像是一个空盆,多元化就是多了几个空盆,没水装,不亏才怪”2.企业文化不好:史玉柱作为巨人的CEO在访谈时自己也承认个人性格存在缺陷,自己总是觉得高下属一等,长期一久高层人员肯定会不满。
二、风险评估1.没有为企业内外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盲目投资,涉足多元化经营,CEO个人没有意识到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已经把巨人开始推向破产的地步,财务总监也没有提醒管理层风险的存在,96年现金流开始紧张,97年爆发。
巨人大厦的修建更是对巨人集团的现金流棒头一击。
2.产品泛而杂:史玉柱说过“多一个领域就多一分风险,企业刚起步就讲生态是不对的”三、控制活动1.管理层面出现问题:组织结构不合理,CEO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需要相互牵制。
四、信息与沟通1.广告营销失误:没有弄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整版报纸宣传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去宣传企业的形象,产品销售没有沟通好。
论述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
论述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失败的开始。
纵观这三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巨人集团失败案例(企业战略作业)
巨人集团失败案例(企业战略作业)巨人集团的兴衰●巨人集团始建于1989年,创始人兼总裁史玉柱由4000元起家,以开发电脑软件和硬件为主业,第一年销售额达百万元,第二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第三年自有资产逾亿元。
1989年,巨人推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1990年推出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统,1993年推出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和巨人软件。
这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为巨人带来了巨额利润,由此形成一定规模的资本积累。
史玉柱被1995年7月号《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富豪的第8位,而且是唯一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
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1994年,巨人集团进入了富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年9月,集团下决心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造并调整产业结构,业务也从电脑扩展到生物工程,以此作为第二次创业的起点。
从10月份开始,企业增长速度加快,员工队伍以每月200到300人的速度增长,保健品脑黄金项目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投产上市,并获得回报,仅1995年1-3月的回款额就高达1.9亿元。
●1995年,巨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利税达2.7亿元。
由于资金充裕和多元化的强烈诱惑(脑黄金项目的初步成功更强化了这种诱惑),巨人集团开始了疯狂而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将业务进一步拓展到房地产、化妆品、服装等领域。
●1995年巨人集团投资兴建巨人大厦,●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元楼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真正导火索。
债主上门,此时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而陷入破产的危机。
思考:1、巨人集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巨人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巨人集团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答案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小组成员:刘泽辜和平王斌斌李政施崴一、史玉柱当年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1) M系列产品的开发。
例如,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销售业绩突破百万大关。
而后,成立巨人新技术公司,继而推出M-6401汉卡,实现纯利1000万元。
1993年,巨人集团成立8家全资子公司,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
同年,巨人集团实现销售额亿元,利税4600万元,最终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2) 有效的促销手段。
例如,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后,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使其产品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得到消费者青睐。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至珠海,同年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使得内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发展。
(3) 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
1993年以前,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计算机,所以国内计算机行业竞争小,史玉柱抓住市场机会,开发的M系列产品成为皎皎者,成为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使巨人集团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二、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巨人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属于何种战略它是否与其核心资源相匹配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M系列产品。
从案例中可知,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
8月,史玉柱投资80万,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11月,M—6401汉卡销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得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量万套,销售量共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年8月,巨人集团开发出M-6401排版系统,巨人财务软件等13个新产品。
同年,巨人集团实现销售额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综上所说,巨人集团是在以M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M系列产品。
1994年8月巨人集团提出“二次创业”的构想。
巨人企业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市场营销学作业1、巨人集团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经验】①企业及其领导者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
90年代初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巨人集团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发新产品,推陈出新,短短几年时间里便成为IT产业龙头。
②对外部环境保持高度警惕性,及时作出反应。
93年,外国惠普等电脑公司进驻中国,竞争加剧。
巨人集团为了生存和发展,向新领域进军,开始多元化经营。
【教训】①多元化经营必须量力而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能脱离企业现状,盲目向外扩张。
综合多元化对企业要求比较高,这对刚刚起步的巨人集团来说,无疑是在冒很大的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
其领导者对于房地产和生物保健领域的资金运作和经营策略不熟悉,必然导致其失败。
②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与其核心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在保持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依靠现有的资源及优势,向其他领域进军,维持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确保公司长期稳固发展。
③制定合理有效的财务战略,有效分配和调度资金,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巨人集团在向房地产和生物保健领域进军的时候,频繁出现现金流的短缺和利润的缺乏,加以不能合理的融资,筹措资金,埋下了财务危机的导火索,最终导致其陷入危机。
④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让人才得到重视。
巨人的决策冲动而飘忽,其过程几乎完全是其总裁史玉柱一人的构想,缺乏管理部门和运营部门的反馈。
2、多元化经营的要点是什么?如何为处理主导产品与相关产品的关系?【要点】:·首要·明确企业的愿景与使命,了解企业现有战略。
·分析·进行SWOT分析:了解公司的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使企业内部的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机会和威胁相协调,将机会和资源进行最佳匹配,从而选定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市场和产品。
·制定·制定目标与战略,完成计划。
·执行·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在优先发展主业的基础上进行副业的发展以使其配合主业,而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巨人的四大失误
第一,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可谓大矣: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
然而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巨人集团涉足了电脑业、房地产业、保健品业等,行业跨度太大,新进入的领域并非优势所在,却急于铺摊子,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巨人大厦导致的财务危机,几乎拖垮了整个公司。
巨人的主业一电脑业的技术创新一度停滞,却把精力和资金大量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缺乏科学的市场调查,好大喜功,没有形成成熟的多元化管理的能力。
第三,“巨人”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巨人集团也设立了董事会,但那是空的。
我个人的股份占90%以上,具体数字自己也说不清,财务部门也算不清。
其他几位老总都没有股份。
因此在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
由于他们没有股份,也无法干预我的决策。
总裁办公会议可以影响我的决策,但拍板的事基本由我来定。
现在想起来,制约我决策的机制是不存在的。
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充分体现了决策的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的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一种集体决策的机制,特别是干预一个人的错误决策乏力,那么企业的运行就相当危险。
第四,没有把主业的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从1989年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1990年的M一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统,到1993年的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软件等,这是当初巨人成就辉煌的关键。
电脑业走入低谷以后,我忽视了技术创新这一“巨人”电脑的生命线,连续两年在业界反应平平,到1996年,。
巨人”才推出了M一6407桌面排版系统。
“巨人”二次创业的失利与此有很大关系。
在反思自身四大失误的基础上,史玉柱还总结了民营企业的13种“死法”。
第一种死法是不正当竞争。
“竞争对手如想整你,你在明处,他在暗处,很容易整死一家企业。
诬告、打官司等破坏你声誉的方法很多。
巨人集团失败的四个原因
史玉柱剖析了巨人集团失败的四个原因:1、投资的失误:一个企业最终走入困境很少是操作层面的原因,最大的失败或者说是对企业损害最大的,是它做了不该做的事。
做企业就要进行投资,这时,国外企业往往花总投资的百分之几进行可行性论证。
但巨人集团过去的投资过于草率,做了大量自己不该做的事,形成了巨大的“窟窿”,最终导致巨人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停滞状态。
因此,今后再进行投资时,就重点把握这样几个原则:①投资领域是不是朝阳产业,不是不做。
②对投资行业熟悉不熟悉,不熟悉不做。
③在新项目中,自己干部队伍的特长能不能发挥出来,发挥不出来不做。
④一旦发现投资失误的苗头,当机立断,损失再大也要砍掉。
2、资金结构的失误:一方面是资金的流动性太差。
过去巨人的资金要么是办公楼、巨人大厦,要么就是债权。
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抗风险能力特别弱。
这启示我们,除了主营业务之外,还持有一些债券、上市公司的股权等,这样变现能力特别强。
另一方面是应收款或者说债权过大。
巨人没有停止,没有休克时,这部分是资产,一旦出现意外,这部分就变成零了。
3、管理的失误:巨人突出的问题,一是责、权、利不配套。
以前,史玉柱在大会小会上也经常讲这个,但实际商并没有做到,最终还是停留在口号上。
比如巨人集团的分公司经理开始权力很大,后来被缩得很小。
要请客都得发个传真到总部批准,但同时责任却很大,要做市场,要完成多少销售额。
责、权、利不协调,不配套,最终导致了管理失控。
二是贷款管理混乱。
由于一些企业的信用不好和管理混乱,烂账率比较高。
当巨人危机的时候,一度只差2000万元资金周转就能渡过一关,可当时未到的贷款竟高达3个亿。
三是抓管理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巨人过去的规章制度很全,从营销、策划、质量管理到统计报表怎么做,无一遗漏,加起来能有一尺厚。
面面俱到的管理,理论上可以,实际上根本做不到,不过这一点,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最终导致巨人的管理流于形式。
4、企业文化的失误:企业文化应当是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正常的制度管理,企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氛围等等,要靠企业文化进行补充、约束和引导,以推动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精品】巨人集团失败的财务分析
【精品】巨人集团失败的财务分析
巨人集团是一家跨国公司,是收入最高、知名度最高的娱乐集团之一。
它的行业也开
创了广告主题的模式,有着世界上其他公司无法想象的影响力。
然而,最近,巨人集团出
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财务问题,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首先,巨人集团没有进行适当的风险管理。
它通常会把所有投资都聚集在一个项目上,例如电视节目、游戏、电影等,并且在这些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
因此,即使这些项目失
败了,其投资将很难得到回报,这会导致短期供应出现偏差,并影响其股票价格的变化。
此外,它还缺乏财务能力,即缺乏投资者信心,以及懂得如何运用金融工具来满足公司的
财务需求,这使得它无法取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它的运营。
第二,巨人集团的财务报表上出现了偏差。
由于它在投资上没有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
措施,导致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了大量负债,且负债增加速度超过利润增加速度。
以至于财
务负担太重,财务报表上显示出紧急状况,以至于使股市受到重创。
此外,巨人集团还存在着消费者沉沦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大型娱乐集
团的需求不断减少。
消费者因为看到了其他类型的优惠,而重新转向其他集团,比如在线
视频网站。
由于缺乏吸引力,巨人集团无法持续吸引新消费者,从而使其现金流急剧下降,最终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巨人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包括风险管理不当、财务
报表出现偏差、以及消费者沉沦的问题。
在未来,如果要避免巨人集团的这种失败,那就
要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合理分配资金,并根据外部消费者的市场行为调整业务模式,以解决消费者沉沦的问题。
木桶效应名人例子:巨人集团的失败
木桶效应名人例子:巨人集团的失败经典案例巨人集团刚刚成立时是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名义进入市场的,一开头它就发挥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优势,公司在史玉柱的领导下创造了高达500%的年发展速度,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后史玉柱特别快乐他打算带领手下的员工创造更好的业绩。
巨人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设立了38家全资的子公司,实现了300亿元的销售额,为国家上缴了4600万元的税款,成为一家具有相当实力的计算机公司。
此后巨人集团又进入了房地产市场,他们决心建筑一座巨人科技大厦。
当时房地产市场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因此建筑科技大厦的做法肯定是个创举这个消息很快就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
很快巨人大厦就开头动工修建了这时的史玉柱被一种狂热的心情所覆盖着,他想建中国的第一高楼。
于是他不顾巨人集团流淌资金短缺的实际状况硬是要把原本18层高的大厦改建成70层高的大厦,可是他手里的钱根本就没有方法支撑这样的计划,因此他就把企业全部的资金都抽调过来盖大厦,结果最终资金枯竭,大厦没盖成,公司也面临破产(虽然巨人集团一直没宣布破产,但实际上它的各项业务都停止了)。
名词解释看上去前途一片辉煌的巨人集团因为资金问题而在一夜之间就倒塌了,“财务状况不良”这块“短板”让巨人集团在事实上破产了。
巨人集团的故事印证了经济学上的木桶效应,不管木桶再高再大再牢固,只要有一块短板有问题,那它没有方法盛更多的水甚至是一点水都盛不了。
详细来说,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详细盛多少水并不由桶壁上最高最长的那个木块打算,相反,它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打算的。
这说明一个社会或是一个组织的各个部分通常都是参差不齐的,而处于劣势的那一部分往往打算了整个社会或是组织的真正水平。
另外,劣势的部分还打算着整体在竞争中最终的胜败,因此要想获得最大的收益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重视自己的短板(劣势),努力进行改造,让短板也变成长板。
论述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
论述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失败的开始。
纵观这三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巨人集团为什么会倒下?
巨人集团为什么会倒下?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産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爲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麽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於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爲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産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産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後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産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爲,并不是出於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産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於上亿元这麽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以电脑行业起家,后涉及保健品和房地产行业,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
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巨人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
这就与市场覆盖这一最初的想法相矛盾。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没有明白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进入生物工程领域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
“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
巨人在生物工程领域,把一切都寄托于一个产品,(与案例不符,案例中提到已开发系列产品)没有长远的诉求,“过把瘾就死”,更难以协调各经营产业间的资源竞争,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控。
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二、没有准确分析外部环境问:巨人失误的外部原因是什么?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
所谓“量身订做”就是战略选择没有适应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没有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决策没有溶化在环境中,而是孤立于现实的。
1. 行业的特点从建巨人大厦到进入房地产,仅仅是因为巨人觉察到了房地产的火热,有利可图,而不考虑行业本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往往热得快,冷得也快,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
巨人进入房地产的实施,可谓是“做工粗糙”,决定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出发点单纯,盲目和短期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流程管理和规范。
资金保障是房地产行业的关键所在,巨人在资金的管理和支持上过于自大,与银行缺乏沟通,没有把资金的保证落在实处。
生物工程领域更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科研的特点。
巨人进入生物工程是有本钱的:优秀的产品、一定量的资金,但是该行业进入成长期后仍需要足量资金的支持,史玉柱却釜底抽薪,在最关键的时候拿走了生存、竞争保证,导致了“半死不活、逐渐萎缩”的结局。
可见,本案例的关键就是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筹集,其中资金筹集尤为严重。
许多民营企业都忽视了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原因主要有:对于本企业资源的战略分配和制定长远计划的问题对于像巨人这样一个多角化的企业,每个行业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资金投入量。
尽管巨人很牛,但流动资金的几百万只能用来应付一项紧急情况,要是“几手都抓,几手都要硬”那是做不到的。
我们搞新产业根本出发点就是钱,而且是现钱。
所以我们投资的项目出发点都是有大量的现金流产生,那么资金总是富裕的,不需要银行贷款。
2、没有利用好与银行的关系在建设巨人大厦时,没有向银行贷款过,基本是0。
这是因为1994年底到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
那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从全是自有资金和保健品的业务的利润,还有一些是卖楼花的钱,所谓楼花是一种投资也就是有风险的,投资者自负后果。
1992年公司决定建巨人大厦时计划盖19层,后来改为38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竟定为72层,而巨人集团1992年可用于大厦建设的资金连十分之一还不到。
由于1994年底到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
在公司错误的形势估计下,巨人集团没有去银行申请贷款,而当1993年下半年他们想去贷时,全国宏观调控开始了。
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根据此法来建造大厦,他把各子公司交来的毛利2570万人民币净留下的850万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
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老天似乎要为难巨人,大厦正巧建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的积水问题,大厦多投入了3000万。
期间,珠海还发生过两次水灾,大厦地基两次被泡,整个工期耽误10个月。
1996年9月11日,巨人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室工程。
同年11月,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完成。
此后,大厦即将以每五天一层的速度进入建设的快速增长期,但是,此时的史玉柱已经没钱了。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
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给予经济补偿。
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真正导火索。
债主上门了,此时的巨人因财务状况不良,无法退赔而陷入破产的危机。
史玉柱最大的缺点是不善与人交往,他几乎不与新闻界交往,也不与银行界沟通,他一直奉行零负债理论,并以自己没有银行负债而自豪。
其实,这时巨人集团在保健品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
以巨人集团的信誉不久前的业绩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或以巨人大厦已经投入的资产作抵押就可以向银行贷款,因为当时只要有1000万元,工程就不会停工。
只要大厦工程不停工,后来的风波就不会发生。
但是由于他与银行缺乏交往,银行这时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可史玉柱并不认输,他认为巨人集团不可能破产,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巨人拥有资产5个亿,而从债务结构来看,香港楼花的8000万港币是不用退赔的,而国内卖楼花的4000万元,已还掉1000万,还剩3000万元,因而巨人还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
史玉柱打算将巨人大厦与巨人集团断开,再把巨人大厦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只完成一期工程盖到20层,还需5000万资金,因此他想出两个计划:一是由收购方一揽子解决,包括还国内楼花3000万退款,加上完成一期工程所需的5000万,总计8000万元。
作为交换条件,史玉柱出让80%的股份;二是收购方出资5000~6000万元,他出让一半股份。
然而这一步棋却并未让史玉柱获得求生的一线希望,由于与收购方无法谈拢,这一扇通往安全出口的大门也被完全堵死。
3. 宏观经济环境刚刚提到,房地产是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很敏感的产业,巨人在经营房地产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点,对经济环境缺乏预测,大脑发热,直至国家财政政策从紧,资金问题的严重性终于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巨人财务危机。
三、企业内部管理纯在漏洞问:从企业内部看,巨人的失误在那里?战略制定是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战略的决策必须基于企业的内部条件。
第一,缺乏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决策体系。
巨人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是史玉柱苦思冥想出来的。
例如,1994年初,史玉柱突然宣布聘请北大方正集团总裁楼滨龙出任巨人集团总裁,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而他自己将从管理的第一线退下来,担任集团董事长。
然而,1994年8月,史玉柱突然又召开员工大会,提出“巨人集团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想”,并解除了原集团所有干部的职务,全部重新委任。
这种组织结构和决策体系的随意变动是由史玉柱一个人想出来的,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风险。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混乱。
在巨人集团激进的发展过程中,其内部控制不善没能跟上企业战略的变化。
巨人集团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素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在不断磨合;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性内部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产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流失了,甚至在危急时刻,“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
第三,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策略。
巨人集团每一次遇到危机时,都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进行评估,没有看清楚纯粹风险损失有多大,如何把握机会风险,而仅仅是跟进社会上的热点行业,以求多元化发展。
许多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企业规模的增长与管理机制,经营理念落后的矛盾。
决策的集中化,短期化,不但使资源配置没有效率,“近视”的战略招致的巨大风险,而且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以下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建议:企业家要想赢得人才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摆正自我与人才的位置关系,平等的合作关系必须时时体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针对他们的需求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空间,让他们真正能有“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之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的使命感,从而真正塑造出忠诚于企业的人才来。
具体做法:1. 设立共同远景并融入企业文化企业不仅是企业家的企业,更是员工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走向壮大的话就要自始至终具有这种意识——社会化,是企业走向长寿的必然。
工商企业家要认识到智力资本在未来信息时代的价值,把人才真正当作平等的资本所有者对待,寻求彼此的协调一致,共建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远景。
同时,人才作为职业社会的优秀者,谋求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分享财富创造的均匀分享机制是其追求,企业家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人才从单纯的人力资源里解脱出来,赋予其与企业利益均沾的权利与义务,也只有如此,人才才能真正融入企业,企业才有可能和人才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产生所谓的愿景来,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