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清代前中期诗文词理论
清前中期词课件

二、朱彝尊与浙西词风
❖ 永志不忘的故国之思
《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
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 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 去,如此江山。
清前中期词
二、朱彝尊与浙西词风
❖ 永志不忘的故国之思
《百字令·自题画像》 菰芦深处,叹斯人枯槁,岂非穷士?剩
一、陈维崧与阳羡词风
❖ 陈维崧其人
陈维崧(1625- 1682),字其年, 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
《湖海楼诗文词 全集》
陈廷焯:“国初
词家,断以迦陵
为巨擘。”(《白雨
斋词话》卷四)
清前中期词
清前中期词
一、陈维崧与阳羡词风
❖ “拈大题目,出大意义”
《贺新郎·纤夫词》
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
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叹闾左、骚
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
捽头去,敢摇手? 稻花恰趁霜天秀。有丁男、
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
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
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佑我、归田
亩。”
清前中期词
一、陈维崧与阳羡词风
❖ 雄劲豪放的阳羡词风
清前中期词
三、哀怨骚屑纳兰词
❖ “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减字木兰花》: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 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 干宝《搜神记》载战国时宋康王门客韩凭与妻何氏 事
清前中期词
思考题
❖ 陈维崧词是如何以词抒写“大题目”的? ❖ 试比较朱彝尊和纳兰性德的情词。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

一、“神韵”说的历史渊源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评顾骏画云:“神 韵气力,不逮前贤;精致谨细,有过往 哲。” 唐张彦远《论画六法》云“至于鬼神人物, 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 明胡应麟《诗薮》用“神韵”评诗有二十 余处,如称“盛唐气象混成,神韵轩举” 等等。 “神韵”是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基 本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 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二、刘大櫆的“神气”说
刘大櫆的古文理论以“神气”说为核心,他说: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 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 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 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者,则 犹未尽其妙也。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 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 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 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 何处设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 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义理、书卷、 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
“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 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 以不画出,不说出为画不出,说不出,犹 禅之有机而待参然。故取象如遥眺而非逼 视,用笔宁疏略而毋细蜜;……”“曰气曰神, 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 非同声响之亮彻;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 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来自2、诗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赵执信在《谈龙录》中曾记载他和洪升一起在王 渔洋家中以画龙比喻作诗的故事:“钱塘洪昉思, 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宅论 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 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 ‘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 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 ‘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 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一)诗(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清代前中期词学批评中的拗句论

清代前中期词学批评中的拗句论日渐昭彰,当今人的新视角让古人留下的词学追溯到清代前中期,回望古者的词藻,亦值得我们张罗论证,涵献一份拗句论文章。
拗句论是清代前中期词学学术批评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旨在解释词的结构和词属发展的规律。
在这一时期,一些古典文学评论学家在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语风格和文学技巧方面,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理论,其中拗句论尤为突出。
一、定义拗句论是词学评论方法,用它批评书写者所撰写的词作品的拗句,即把词的音节组织的方式。
拗句的定义由四部分组成:1. 拗句是指:当把词的音律配合上文时,不按常规格式翻译的词语叫做拗句。
2. 强调的是一个词的节奏:在一个节奏中,很多字的读音是一致的,某些字可能不符合规则,但它们仍然能被认出。
3. 拗句是指:在一个词句中,如果一句话不属于常见的起止节奏,就可以说这句话是一个拗句。
4. 拗句是指:当一个词语之间使用双音节配合句、句号或逗号时,有时会出现拗句。
二、特点1. 拗句带有流畅性:拗句具有语言的变化性和流畅性,当音节被分割成互相幽灵而带有双关的意义的词汇的时候,会使文字更有表现力。
2. 拗句会强化情感性:通过拗句强化作者情感表达,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吸引读者,传达出深刻的信息。
3. 拗句可以形成新的结果:当正常的音节被重新组织而产生新的结果时,创造出隐含的语义,并使文章更有趣。
4. 读起来有表现性:拗句为文章添加了表现性,当多个音节连接时,会带有读者抑扬顿挫的感觉。
三、拗句作用1. 改变书写风格:拗句的出现带来连贯的书写风格,使文章的叙述和描述更加流畅,从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 富有表现力:将拗句应用到文章中使其富有表现力,使文字更有说服力,使文章看起来更加有活力,让人们能够更加明白文章的意义。
3. 传达信息:通过拗句能够向读者传达着作者故事背景、情节、故事主题以及文字结构之间的信息,使文章鲜活更有分量。
四、结语拗句作为清代前中期词学学术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古典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学习文学诗词的精华,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清代前中期诗文词理论

VS
详细描述
浙西词派以朱权、朱权、朱权等为代表, 他们主张词应当保持“清空醇雅”的审美 标准,强调词的“雅正”和“温柔敦厚” 的特质。该流派注重词的格律和音韵,提 倡以“正宗”的词学传统为依归,对清代 中期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阳羡词派
总结词
阳羡词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词派之一,以陈维崧为代表,以其豪放、雄奇的风格 著称。
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送 别等题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歌形式的发展
清代前中期,诗歌形式逐渐规范化,平仄、韵律 等要求更加严格,促进了诗歌艺术的成熟。
02 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神韵说
总结词
强调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详细描述
神韵说的代表人物是王士禛,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一种超脱世俗、清新脱俗的意境,强调诗歌的韵味和含蓄之美, 主张通过自然景物和情感抒发来表现诗歌的神韵。
性灵说
总结词
注重诗歌的情感和个性
详细描述
性灵说的代表人物是袁枚,他认为诗歌应该抒发个人情感和个性,强调诗歌的 个性和创新性,主张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追求自由、自然的表达。
肌理说
总结词
注重诗歌的文理和结构
详细描述
肌理说的代表人物是翁方纲,他认为诗歌应该注重文理和结构,强调诗歌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主张通 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评价其价值。
不足
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这一时期的诗文词理 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有时过于注重个人经验和感悟,而忽视了
对诗歌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研究。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影响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 仅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为后来的 诗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试述清代中期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主张

清中期诗坛流派纷呈,大略有四:格调派、浙派、肌理派、性灵派。
格调派:清中叶的沈德潜不满于王士祯“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了“格调说”,主张论诗以“格调”为宗,推举唐诗,讲求蕴藉
浙派:以厉鹗为代表,在“格调”说占据主流地位之际另辟诗坫。
批评王士祯和朱彝尊两家的“傅采”,采之“孤淡,较少触及现实苦难、为己多于为人,忧生多于忧世、自赏多于讽时、全力追求个人生活的艺术化,追求孤淡的情调。
肌理派:翁方纲论诗倡导“肌理说”,所渭“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
性灵派:袁枚论诗标举“性灵”说,反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强调真实情感,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己的文学。
7.清代的诗、词、文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明万历进士。
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
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
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
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一节流派纷呈的乾嘉诗坛和袁枚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一)诗歌理论:1.论诗本叶燮,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
2.尊唐抑宋。
3.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正‛(《唐诗别裁集序》),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4.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创作‚一归于中正和平‛。
(《重订唐诗别裁集》)5.为使‚格高‛‚调响‛,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
(二)诗歌创作:1.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2.有‚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如新乐府《制府来》《哀愚民效白太傅体》《海灾行》《刈麦行》等,讽刺官吏跋扈,反映民生疾苦,语言朴素自然。
3.近体诗《金陵咏古》等高亢雄健。
4.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二.厉鹗及浙派。
(一)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二)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
如《灵隐寺月夜》《初晴晓行湖上》《早春登孤山四照亭》等,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语多隽味‛。
(三)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家为一,代表浙派风格特点。
(四)杭世骏、金农、吴锡麟等辅佐左右,势力颇大;清人所称‚浙派‛,基本专指厉鹗一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翁方纲。
(一)诗歌理论。
1.论诗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志言集序》)‚肌理‛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2.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诗歌理论受考据学风影响,‚所为诗,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其中‛。
(《清史稿》本传)如《汉石经残字歌》等,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袁枚评之‚错把抄书当作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课件

3.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结合
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 天分。往往古今人持论,不谋而合。 李太白《怀素草书歌》云:“古来 万事贵天生,何必公孙大娘浑脱 舞。”赵松雪《论诗》云:“到老 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卷十五) 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 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 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补遗 卷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1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2
王士禛的神韵说
3 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 沈德潜的格调说
4
袁枚的性灵说
5
翁方纲的肌理说
6
桐城派的文论
7
清代的词论
·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著有《曝书亭集》。
《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 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 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 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 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 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 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2.说理和议论不能违背诗歌的审美特征
《虞山释律然息影斋诗钞序》:诗 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 《清诗别裁集·凡例》:诗不能离理, 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说诗晬语》:人谓诗主性情,不 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 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 诗中,《奉先咏怀》、《北征》、 《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 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列朝诗集》:献吉 以复古自命,曰古诗 必汉魏,必三谢;今 诗必初盛唐、必杜: 舍是无诗焉。牵率模 拟剽贼于声句之间, 如婴儿之学语,如桐 子之洛诵,字则字, 句则句,篇则篇,毫 不能吐其心之所有, 古之人固如是乎?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16.1 复习笔记一、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一)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概况1.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从文学思想上说,朱彝尊重学问,王世禛重性情。
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四个主要流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二)朱彝尊及其思想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人。
在诗文词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成就。
2.朱彝尊的文学思想(1)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已”。
(2)其论诗的基本思想和论文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他主张以言志为中心的“诗教”传统,这和他论文之本道宗经思想相一致的。
(3)从“本乎自得”的思想出发,他批评复古派的主张,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从诗人内在的心性出发。
(4)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朱彝尊都认为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有深厚渊博的学识,才能在创作上自由驰骋。
(5)朱彝尊对诗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明代诗歌的发展,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在充分肯定前后七子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他们在创作上模拟蹈袭的错误。
他在肯定公安派理论的核心价值时,着重批评了他们忽视传统、陷入空疏浅俗的弊病,而对竟陵派则和钱谦益一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二、王世禛的神韵说(一)王世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与朱彝尊并为当时文坛主要人物,称为南朱北王。
有诗论著作《渔洋诗话》(二)王世禛的神韵说1.王世禛诗学思想与朱彝尊的差别(1)朱彝尊是主张宗经明道重学的,诗歌创作上则提倡“言志”传统,强调“自得”,要有不得不发之情,故诗皆“类发乎心性所得”,同时肯定“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
所以要求诗人要有深厚的学问。
(2)王世禛则偏重于诗歌的艺术方面,要求诗歌创造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

神韵说对于丰富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诗歌的多样性和创 新性。然而,过于强调意象可能导致诗歌失去内在的逻辑和格律的约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
目录
• 清代中期诗歌理论背景 •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概述 •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的特点与影响 •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的比较与评价
01 清代中期诗歌理论背景
清代前期的四大诗歌理论
神韵说
主张诗歌应以自然、超脱、含 蓄、冲淡为美,强调“神韵” 的重要性,代表人物王士禛。
格调说
强调诗歌的格律、音韵、结构 等形式要素,代表人物沈德潜 。
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
倡导诗歌的创新与变革
清代中期诗论家开始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 ,强调诗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清代中期诗论家开始倡导诗歌的创新与变 革,鼓励诗人勇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个 性化的表达。
02 清代中期四大诗说概述
袁枚的性灵说
总结词
强调诗歌要表现人的真情实感,追求自然、清新、流畅的审美风格。
评价
肌理说对于纠正浮华空疏的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诗歌的规范化 和文理的严谨。然而,过于强调文理可能导致诗歌失去情感和个性的表 达。
格调说与其他诗说的比较与评价
格调说
主张诗歌应符合一定的格律和韵味,强调诗歌的形式美和 音乐性。
与其他诗说的比较
格调说与其他诗说在诗歌的形式和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其他 诗说如性灵说、肌理说、神韵说更注重情感、文理和意境,而
影响
性灵说在清代诗歌创作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诗歌的个性化和情感表达。它对后来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 响,如袁枚的“性灵派”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一)诗(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 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 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14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清初时期,江苏宜兴出现了规模 可观的“阳羡词派”。
▪ 阳羡地处太湖之滨,四周群山环 抱,地理位置偏僻,清廷的文化 钳制因而也相对松弛,这给作家 袒露心胸、畅所欲言提供了有利 条件。
▪ 由于历史原因,阳羡派和南宋遗 民作家间存在某种精神的联系。
▪ 康熙十七年,曹亮武受陈维崧之托,和潘眉、蒋景祁共同编 辑了一部阳羡派词选,取名《荆溪词初集》。这部词集共辑 入作家九十馀人,其中阳羡籍词人占了绝大多数,作品凡八 百馀首,数量相当可观。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 审美意象的锻造自五代李煜开始,成为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晏几道、秦观、贺铸等都是这方面的能手。纳兰性德显然继承了 这一传统
第四节 清初词坛的中兴
一、陈维崧与阳羡派
▪ 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 人,父亲陈贞慧是复社重要 成员。明朝覆灭,作者漂泊 潦倒数十年,直到五十五岁, 才被推举应博学鸿词之试, 入选翰林,授任检讨。著有 《湖海楼集》。
▪ 陈维崧的词善于通过怀古题材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如下面这首《永遇乐·京口渡 江用辛稼轩韵》:
第二节 钱谦益、吴伟业与 清初诗坛的新变
一、钱谦益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 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于明 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 为礼部尚书,顺治初降清,授职 礼部右侍郎,不久以病辞归。晚 年曾秘密参与抗清活动。编辑有 明诗总集《列朝诗集》,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 集》。
第三节 王士禛、查慎行等 “国朝诗人”
一、王士禛与神韵诗风
▪ 王士禛(1634—1711),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 (今淄博桓台)人。顺治十 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著有《渔洋诗集》《蚕尾诗 集》等。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一、填空题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3.曾国藩倡导的________是著名的挽救复兴旧文学的工作。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桐城中兴”运动【解析】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
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
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二、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清代四大诗歌理论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X。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X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X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讬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宋代谈“神韵”者历来以严羽为代表,他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实际上,在X温的《潜溪诗眼》中就有论“韵”的内容(《永乐大典》807卷《诗》字引《潜溪诗眼》佚文,钱钟书《管锥编》予以钩沉、阐述),洋洋上千言,从各个方面对“韵”作了精辟而周到的分析,不仅表征了从齐梁开始的由画“韵”向诗“韵”的重大转变,而且“融贯综核,不特严羽所不逮,即陆士雍、王士禛辈似难继美也”。
“X温释‘韵’为‘声外’之余音遗响,及言外或象外之余意,足徵人物风貌与艺事风格之‘韵’,本取譬于声音之道”(《管锥编》)。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明清时期,“神韵”一词在各种意义上被普遍使用。
试述清代中期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主张

试述清代中期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主张
格调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其强调诗歌应当“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一归于中正和平”。
至于其诗作,“虽有所谓盛世之音”,但有规格法度而较少真气,成就不高。
浙派: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其诗工于山水,又好用典故,尤其喜用宋人轶闻及生僻典故,因而或清俊生新,圆润秀媚,或取材新奇,但同时气格和力量稍弱,缺少雄浑阔大的局面。
肌理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主张宗法宋诗,认为“诗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大抵其“肌理”说包括“义理”和“文理”前者指以六经为基础的思想和学问,后者指形式上符合“诗法”。
性灵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强调性情为诗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性情与个性相关,而与时代无关;有性情、个性,还要有诗才;“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60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进行介绍。
2、本课程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批评家及批评论著为主要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3、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总计36学时,一学期授完,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
以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分,总计学分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萌芽儒家的文学观道家的文学观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X勰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批评价值钟嵘与《诗品》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的复古与反复古文学思想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清代中前期的诗文词理论晚清时期与西方文学思想的交汇2222222222222222220 合计92 0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熟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重要批评家、著作和重要批评观点,并能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主要的文学批评思潮与现象。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对于特别有影响的批评家、论著及理论批评及思潮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批评观点与思潮,对重要批评著作具备较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中国“文”的概念的演变;学术与文章的逐渐分离;先秦时期诗乐舞合一,文史哲不分的特点。
(完整word版)清代词的发展演变

清代词的发展演变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词在清代出现了“中兴”。
清代词人之众,词作之多,超过以往各个朝代。
清词总集,据今人陈乃乾《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专集一百种;叶恭焯编选的《全清词钞》,入选词人三千一百九十六人,超过两宋词人两倍之上,仅顺治、康熙两朝就有词人二千多家,词作五万多首。
这些词在质量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清词在整个词史上成为光辉的总结.一.清代前期的词清初词由明末清初的陈子龙揭开帷幕,其《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突破闺房儿女的纤弱靡曼。
“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
”接着是遗民词,以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对、吴伟业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或写怀念故明,或记抗清复国,或咏物言志,表示不仕两朝的气节,或以古喻今,寄托回天无力的悲愤,词坛风气进一步向现实迈进。
清代前期的词,流派纷呈,主要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号称清初三大家.陈维崧是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之子,学有家传,才华富丽,兼工诗文,尤以骈文称一代名手。
中年以后开始填词,著《迦陵词》三十卷,所作一千八百多首,为历代词人之冠。
他的词作内容丰富,无所不能入词。
他尊词体,以词比肩“经"、“史”,屏弃“小道”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词作描写现实,大胆反映民间疾苦与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
把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写进词中,这是一个创举,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陈维崧以感慨身世、怀古伤今的抒情之作最具特色,壮志难酬、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陈维崧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尤其受到辛弃疾的影响最大,风格豪放,气魄极大.他的词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陈庭焯说他的词:“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和苏、辛、周、姜为一手.”(《白雨斋词话》) 但由于写得太多,难免有些应酬敷衍、粗制滥造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赵执信在《谈龙录》中曾记载他和洪升一起在 王渔洋家中以画龙比喻作诗的故事: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 日,并在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 ‘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 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 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 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 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 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 矣。‛
3、兴会神到,自然高妙
《渔洋诗话》中说: ‚萧子显云:‘登高极目,临水送归, 早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 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王士源序孟浩然诗 云:‘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余平生服膺 此言,故未尝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 也。‛
钱钟书《管锥编· 全齐文· 谢赫〈古画品录 〉》论“神韵”: ‚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 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 中。以不画出,不说出为画不出,说不出, 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故取象如遥眺而非逼 视,用笔宁疏略而毋细蜜;……”“曰气曰神, 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 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 声响之亮彻;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 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二)贵有理趣,不贵理语 《清诗别裁· 凡例》:‚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 趣,不贵下理语。‛《说诗晬语》云:‚杜诗‘江 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 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 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 诗矣。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他的老师叶燮在《原诗》中说:‚惟不可名言 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眇以为 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 之语。‛
(一)方苞“义法”说 方苞的“义法”说是桐城派最早亮出的一面古 文理论旗帜。他在《又书货殖传后》说:‚《春秋 》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 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 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 成体之文。‛‚言有物”指内容,“言有序”指形 式,内容如经,形式如纬,交织而成文。方苞所说 的“文”,主要是科学之文,他提出的“义法”说, 似乎旨在将科学之文和文艺之文(或美文)区别开 来。
(二)王士禛的“神韵”说 1、“清远” 他在《池北偶谈》中说: ‚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 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 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清也;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 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 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
三、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 浙江钱塘人。小沈德潜43岁,但和他却是同 年进士。着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 话》等。袁枚的思想有一定的反传统,反道 学的叛逆精神,有追求个性解放的色彩,是 对李贽和公安三袁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性灵”说 《随园诗话》:‚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 关堆垛。‛ 《续诗品》:‚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 情,不着文字。‛ 《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天涯有客太泠痴,错把 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这里将“古文”和“藻绘之文”、“古文”和 “诗赋”对立起来,强调古文和文艺之文是不同的, 其不同在于古文“辨理论事、质而不芜者”、“本 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而不是“曲得其情状”,即 古文在说理,文艺之文在表情;他在《进四书文选 表》中说:‚文无难易,惟其是耳‛其中首先是 ‚理之是‛。另外,古文“不可为伪”即以真实性、 科学性、逻辑性为特征,而文艺之文以“瞑瞒于声 色之中”即以虚构性、形象性为特征。
2、方苞对“言有物”的解释 ‚世宗宪皇帝特颁圣训,诱迪士子:制艺以清 真古雅为宗。我皇上引而申之,谆谕文以载道,与 政治相通,务质实而言必有物。‛康熙皇帝曾说道 统即治统,所以载道之文,与政治相通,有助于政 治教化,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他 说:‚古之所谓学者,将明诸心以尽在物之理而济 世用,无济于世用者,则不学也。‛这里所说的载 道之文、实用之文亦科学之文,而非文艺之文(或 美文)。
(一)“神韵”说的历史渊源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评顾骏画云: ‚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致谨细,有过往 哲。‛ 唐张彦远《论画六法》云:‚至于鬼神 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 明胡应麟《诗薮》用“神韵”评诗有二 十余处,如称“盛唐气象混成,神韵轩举” 等等。 “神韵”是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 基本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 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沈德潜论诗宗旨在《七子诗选序》中有比 较清楚的论述: “予惟诗之为道,古今作者不一,然揽其 大端,始则审宗旨,继则标风格,终则辨神 韵,如是焉而已。予曩有古诗,唐诗,明诗 诸选,今更甄综国朝诗,尝持此论,以为准 的。窃谓宗旨者,原乎性情者也;风格者, 本乎气骨者也;神韵者,流于才思之余,虚 与委蛇而莫寻其迹者也。‛
二、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 愚,江南长州(今苏州)人。干隆四年进士, 时年66岁。其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说诗 晬语》《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 》《清诗别裁》等着作之中。其门人王昶在 《湖海诗传》中说:‚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 说,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诗,„„以汉魏盛唐 倡于吴下。‛沈德潜企图以“格调”救“神 韵”之空疏。
(一)重蕴蓄而不尚质实 《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 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 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 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倘质直敷衍,绝无 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唐诗别裁· 凡例》中说:‚唐诗蕴蓄,宋诗发 露。蕴蓄则韵流言论外,发露则意尽言论中。愚未 尝贬斥宋诗,而趣向旧在唐诗。‛
1、真情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 矣。‛‚余常谓,诗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 也。‛‚《三百篇》不着姓名,盖其人直写怀抱, 无意于传名,所以真切可爱。‛ 2、个性 ‚人问:‘杜陵不喜陶诗,欧公不喜杜诗, 何也?’余曰:‘人各有性情。陶诗甘,杜诗苦; 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所以不合也。‛《续诗品 》中‚着我‛一章:‚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 古人,何处着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 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 相同。‛
‚先生(指姚鼐——笔者注)之文,纡余卓荦, 樽节櫽括,托于笔墨者,净洁而精微,譬如道人德 士接对之久,使人自深,是皆能各以其面目,自见 于天下后世,于以追配乎古作者而无忝也。学博论 文,主品藻,侍郎论文,主义法。要之,不知品藻, 则其讲于义法也悫;不解义法,则其貌乎品藻也滑 耀而浮。先生后出,尤以识胜。知有以取其长,济 其偏,止其敝。此所以配为三家如鼎足之不可废。‛
(三)自然入神,化工境界 《说诗晬语》中说:‚太白《夜泊牛渚》,孟 浩然《晚泊浔阳》,释皎然《寻陆鸿渐》等章,兴 到成诗,人力无与,匪垂典则,偶成标格而已。‛ 他赞美《孔雀东南飞》“真化工笔也‛;称陶渊明 的诗‚中有元化,自在流出,乌可以道里计?‛
(四)原乎性情,有真情实感 他说:‚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 一等真诗。‛‚古人意中有不得不言之隐,借有韵 之语以传之。如屈原《江潭》,伯牙《海上》,李 陵《河梁》,明妃《远嫁》,或慷慨吐臆,或沉结 含凄,长言短歌,俱成绝调。若胸无感触,漫尔抒 词,纵办风华,枵然无有。‛这是对叶燮“才、胆、 识、力”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十四章文词理论
一、王士祯的神韵说 二、沈德潜的格调说 三、袁枚的性灵说 四、翁方纲的肌理说 五、桐城派的文论 六、清代的词论
一、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 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有《带经堂 集》《唐贤三昧集》《渔洋诗话》等数十种着作, 后人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凡三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零云:‚晚定此 编(指《唐贤三昧集》),皆录盛唐之作。……诗 自太仓、历下以雄浑博丽为主,其失也肤;公安、 竟陵以清新幽渺为宗,其失也诡。学者两途并穷, 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滞而不灵,直而好尽,语 录史论,皆可成篇。于是士禛等重申严羽之说,独 主神韵以矫之,盖亦救弊补偏,各明一义。‛
四、翁方纲的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 大兴(今北京)人,干隆十七年进士,时年20岁。 后官至内阁学士。有《复初斋诗文集》《石洲诗话 》等。他是经史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清史 稿》本传云:‚精研经术,尝谓考订之学,以衷于 义理为主,《论语》曰‘多闻’,曰‘阙疑’,曰 ‘慎言’,三者备而考订之道尽。……所为诗,自 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 彻洋溢其中。论者谓能以学为诗。‛。
一、“肌理”说的提出
“肌理”说的提出是针对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对浙派的学问诗曾有过尖锐的批评:‚近见作 诗者,全仗糟粕,琐碎零星,如僧剃发,如拆袜线, 句句加注,是将诗当考据作矣。‛甚至批评他们是 ‚误把抄书当作诗‛。 翁方纲以“肌理”来救“性灵”“神韵”说的 大而无当,空疏不实。他在《神韵论》中说:‚吾 谓新城变格调之说而衷以神韵,其实格调即神韵也。 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 理之说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
五、桐城派文论
桐城“三祖”(指方苞、刘大櫆、姚鼐)的古 文创作和古文理论比较,早在姚鼐逝世后,就已经 出现,如姚鼐的弟子方东树在《书惜抱先生墓志后 》中说:‚侍郎(指方苞——笔者注)之文,静重 博厚,极天下之物赜,而无不持载。泰山岩岩,鲁 邦所瞻,拟诸形容,象地之德焉。是深于学者也。 学博(指刘大櫆——笔者注)之文,日丽春敷,风 云变态,言尽矣,而观者犹若浩浩然,不可穷诸形 容,象太空之无际焉。是优于才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