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一)
事故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事故统计指标计算方法一、啥是事故统计指标呢?简单说就是一些数字啦,这些数字能告诉我们关于事故的各种情况。
比如说,事故发生了多少次,有多少人受到伤害,损失有多大之类的。
就像我们数自己有多少颗糖一样,不过这个糖可不好吃,是关于事故的那些事儿。
二、事故发生频率的计算。
这个可有趣啦,就像算你多久会丢一次东西一样。
一般来说,事故发生频率就是用事故发生的次数除以某个基数。
这个基数呢,可以是企业的工作时长,比如说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数量之类的。
比如说一个工厂一年工作了2000小时,发生了10次事故,那事故发生频率就是10除以2000,得到一个小数,这个小数就能表示事故发生的频繁程度啦。
如果这个数字大,就说明事故老是发生,像个调皮的小怪兽老是跑出来捣乱;如果数字小呢,就说明这个工厂在安全方面做得还不错,把小怪兽管得挺好。
三、伤亡人数相关指标。
伤亡人数的指标就有点严肃啦。
比如说死亡率,就是死亡的人数除以总人数。
这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永远离开了这个班级的比例一样。
还有受伤率,那就是受伤的人数除以总人数。
要是这两个数字高,那可就是大问题啦,就像乌云遮住了阳光,整个氛围都会变得很沉重。
这时候就得好好找找原因,是安全设备不好,还是大家的安全意识不够呢?四、经济损失指标。
这个指标就像算你丢了多少钱一样。
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就是那些能直接看到的,像设备坏了要修的钱,原材料浪费的钱。
间接损失就有点隐蔽啦,比如说因为事故停产了,少生产的产品本来能卖的钱,这就是间接损失。
把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加起来,再除以某个基数,比如说企业的总产值,就可以得到经济损失指标啦。
这个指标要是很高,老板可就要心疼得直跺脚啦,就像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零花钱一下子没了好多。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总量指标指事故次数、死亡人数、损失工作日数、事故经济损失的钱数(一般以万计),以及为计算相对指标所需的平均职工人数、主要产品产量(一般以万吨计)等绝对数字指标。
总量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企业、部门、地区安全状况的好坏,但是由于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情况不同,采用总量指标无法对事故的情况进行比较,也难以对安全工作的好坏进行鉴别,因此往往还要采用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表示伤亡情况的有关数值与基准总量的比例。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常用的伤亡事故相对统计指标有:(一)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干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计算公式是: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职工人数X 103(二)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计算公式是:千人重伤率=重任人数/平均职工人数X 103千人死亡率、干人重伤率则主要是为完成国家的统计报表而制定,它易于统计,但不利于综合分析。
(三)百万工时伤害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
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次数之和。
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
计算公式是:百万工时伤害率(A)=伤亡人次数/实际总工时X 106实际总工时的计算方法为:实际总工时=统计时期内平均职工人数X该时期内实际工作天数X 8(四)伤害严重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
计算公式是:伤害严重率(B)=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x 106损失工作日数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B进行计算。
总损失工作日系指标统计时期内每一受伤害者的损失工作日的总和。
(五)伤害平均严重率: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
计算公式是:伤害平均率(N)=B/A=总损失工作日/伤害人次数伤害频率、伤害严重率、伤害平均严重率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事业单位、部门、地区安全工作的状况和安全措施的效果,所以有利于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评价指标。
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和标准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进行计算。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是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一、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2)丧葬及抚恤费用。
(3)补助及救济费用。
(4)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2)现场抢救费用。
(3)清理现场费用。
(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二、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2、工作损失价值。
3、资源损失价值。
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6、其他损失费用。
三、计算方法1、经济损失计算E=Ed+Ei式中E——经济损失,万元;Ed——直接经济损失,万元;Ei——间接经济损失,万元。
2、工作损失价值计算M/(SD)Vw=DL式中Vw——工作损失价值,万元;——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DL作日计算,受伤职工视伤害情况按GB 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附表确定,日;M——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
3、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按下列情况计算(1)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
(2)损坏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
4、流动资产损失价值按下列情况计算(1)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均按账面值减去残值计算。
(2)成品、半成品、在制品等均以企业实际成本减去残值计算。
5、事故已处理结案而未能结算的医疗费、歇工工资等,采用测算方法计算(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附录A)。
安全系统工程课件: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本课重难点及教学目标 一、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方法 课程小结 课程复习思考题 下次课预习要点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12时27分4秒
第1页
单击本此课处重编难辑点母及版教标学题目样标式
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4、伤亡事故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事故的发生是一种随机现象。按照伯努利
大数定律,只有样本容量足够大时,随机现 象出现的频率才趋于稳定。样本容量越小, 即观测的数据量越少,随机波动越强烈,统 计结果的可靠性越差。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 措施扩大样本容量。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12时27分15秒
第24页
一、单伤击亡此事处故编统辑计母分版析标的题基样本式原理
一、单伤击亡此事处故编统辑计母分版析标的题基样本式原理
(2)受伤性质。是从医学角度给予具体创伤的 特定名称。一般按电伤、挫伤、轧伤、压伤 、倒塌压埋伤、辐射损伤、割伤、擦伤、刺 伤、骨折、化学性灼伤、撕脱伤、扭伤、切 断伤、冻伤、烧伤、烫伤、中暑、冲击伤、 生物致伤、多伤害、中毒等统计受伤性质。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12时27分10秒
有所改善。三是发现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存在
的主要问题,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
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12时27分6秒
第5页
一、单伤击亡此事处故编统辑计母分版析标的题基样本式原理
2、工矿企业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 工矿企业类伤亡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煤
矿企业伤亡事故统计指标、金属和非金属矿 企业(非煤矿山企业)伤亡事故统计指标、 工商企业(非矿山企业)伤亡事故统计指标 、建筑业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危险化学品伤 亡事故统计指标和烟花爆竹伤亡事故统计指 标。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有效性】有效【法规名称】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颁布部门】国家标准局【颁布日期】1986年08月22日【实施日期】1987年05月01日【正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
1基本定义1.1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2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1.3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它损失的价值。
2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2.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2.1.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2.1.2丧葬及抚恤费用2.1.3补助及救济费用2.1.4歇工工资2.2善后处理费用2.2.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2.2.2现场抢救费用2.2.3清理现场费用2.2.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2.3财产损失价值2.3.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2.3.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3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3.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3.2工作损失价值3.3资源损失价值3.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3.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见附录)3.6其它损失费用4计算方法4.1经济损失计算公式E=Ed+Ei(1)式中:E——经济损失,万元;Ed——直接经济损失,万元;Ei——间接经济损失,万元。
4.2工作损失价值计算公式MVwDl·————(2)S·D式中:Vw——工作损失价值,万元;Dl——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辙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受伤职工视伤害情况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附表确定,日;M——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
4.3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按下列情况计算:4.3.1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4.3.2损坏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
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
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是指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或某个部门的某时期内的职工伤亡事故资料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事故发生规律的过程。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建立事故管理台账,做好原始记录,对发生的每起事故进行登记并以此作为企业按时填报伤亡事故统计月(年)表的依据,是企业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的关键。
一、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作用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提供某个时期内伤亡事故的全部情况,包括事故的发生次数、事故类别、严重程度、受害者基本情况、事故所涉及的机器及工具设备、与事故有关的行为类型、事故最常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其次,通过对企业历年伤亡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发现事故的发生规律,可以找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安全工作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再次,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实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和差别费率制的基本条件。
最后,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特别是能为各级领导部门掌握全局性的安全生产状况,制定安全目标值提供重要依据。
因而,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工作,要按规定及时上报统计分析结果,切实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伤亡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与计算方法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规定了六种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一)千人死亡率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被统计单位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其计算公式为:。
伤亡事故统计(完整篇)
编号:SY-AQ-00302(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伤亡事故统计(完整篇)Statistics of casualties伤亡事故统计(完整篇)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做好伤亡事故统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并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量重复现象的数字特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断,从而揭示各个时期发生工伤事故的情况,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的规律,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劳动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工作决策,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起指导作用。
一、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1.事故统计报表规定(1)原劳动部、国家统计局1992年10月15日,劳计字[1992]74号文件印发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对企业基层单位填报报表、劳动部门和主管部门填报综合报表以及说明做出具体规定;(2)原劳动部办公厅1992年10月26日,以劳办计字[1992]21号文下发关于实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实施《报表制度》、《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事故统计劳动部内各单位分工》以及建立计算机报表系统等事项提出要求;(3)原劳动部办公厅1993年9月17日,以劳办发[1993]140号文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出统一的解答;(4)原劳动部办公厅1995年3月20日,以劳办发[1995]71号文下发《关于实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快报制度的通知》,为尽快掌握全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总体情况,及时对全国的劳动安全监察工作进行指导,决定从1995年7月1日开始实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快报制度;2.统计报表的填报(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劳办计字[1992]21号文附件2表(表2.8),是企业建立伤亡事故管理台帐使用的原始记录表,对发生的每起伤亡事故进行登记,并以此做为企业填报伤亡事故统计月(年)报表的依据;(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年)报表》(表号:劳安1-1、1-2表),为基层表“称为A表”,由企业安技部门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原始记录,编制统计月(年)报表。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一、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事故统计分析方法是以研究伤亡事故统计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伤亡事故统计有描述统计法和推理统计法两种方法。
描述统计法用于概括和描述原始资料总体的特征。
它可以提供一种组织归纳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最常用的描述统计有频数分布、图形或图表、算数平均值及相关分析等。
推理统计法是从一个较大的资料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来推断结论的方法。
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用数量来表示可能的论述。
对伤亡事故原因的专门研究以及事故判定技术等主要应用推理统计法。
二、几种常用的事故统计方法(一)综合分析法将大量的事故资料进行总结分类,将汇总整理的资料及有关数值,形成书面分析材料或填人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使大量的零星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从各种变化的影响中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二)分组分析法按伤亡事故的有关特征进行分类汇总,研究事故发生的有关情况。
如按事故发生企业的经济类型、事故发生单位所在行业、事故发生原因、事故类别、事故发生所在地区、事故发生时间、伤害部位等进行分组汇总统计伤亡事故数据。
(三)算术平均法例如,2001年1~1 2月全国工矿企业死亡人数分别488、752、1 1 23、1 259、1 321、1021、1404、11 75、1 024、952、989、1046,则:(四)相对指标比较法如各省之间、各企业之间由于企业规模、职工人数等不同,很难比较,但采用相对指标,如千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则可以互相比较,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安全生产的情况。
(五)统计图表法统计表是将事故资料数字制成表格,利用表中的绝对指标或相对指标来表示各类事故统计数字的关系。
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线的转向、面积的大小来形象地表达伤亡事故的统计结果。
常用的统计图有以下三种。
(1)趋势图即折线图。
直观地展示伤亡事故的发生趋势。
(2)柱状图柱状图能够直观地反映不同分类项目所造成的伤亡事故指标大小比较。
(3)饼图即比例图,可以形象地反映不同分类项目所占的百分比。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
伤亡事故得统计指标伤亡事故得统计指标常用得有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指事故次数、死亡人数、损失工作日数、事故经济损失得钱数(一般以万计),以及为计算相对指标所需得平均职工人数、主要产品产量(一般以万吨计)等绝对数字指标、总量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企业、部门、地区安全状况得好坏,但就是由于不同地区、部门与单位得情况不同,采用总量指标无法对事故得情况进行比较,也难以对安全工作得好坏进行鉴别,因此往往还要采用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表示伤亡情况得有关数值与基准总量得比例。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常用得伤亡事故相对统计指标有:(一)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干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得死亡人数。
计算公式就是: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二)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得重伤人数。
计算公式就是:千人重伤率=重任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千人死亡率、干人重伤率则主要就是为完成国家得统计报表而制定,它易于统计,但不利于综合分析、(三)百万工时伤害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得人数。
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次数之与、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
计算公式就是:百万工时伤害率(A)=伤亡人次数/实际总工时×106实际总工时得计算方法为:实际总工时=统计时期内平均职工人数×该时期内实际工作天数×8(四)伤害严重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得损失工作日数。
计算公式就是:伤害严重率(B)=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106损失工作日数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附录B进行计算、总损失工作日系指标统计时期内每一受伤害者得损失工作日得总与。
(五)伤害平均严重率:表示每人次受伤害得平均损失工作日、计算公式就是:伤害平均率(N)=B/A=总损失工作日/伤害人次数伤害频率、伤害严重率、伤害平均严重率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事业单位、部门、地区安全工作得状况与安全措施得效果,所以有利于伤亡事故得统计分析,可作为安全管理工作得分析评价指标。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
1 基本定义1.1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2 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舱价值。
1.3 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2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2.1 人身伤亡后支出的费用 2.7.1 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2.1.2 丧葬及抚恤费用 2.1.3 补助及救济费用 2.1.4 歇工工资 2.2 善后处理费用2.2.1 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2.2.2 现场抢救费用 2.2.3 清理现场费用2.2.4 事故罚款和赂偿费用 2.3 财产损失价值2.3.1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2.3.2 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3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3.1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3.2 工作损失价值 3.3 资源损失价值3.4 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3.5 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见附录A) 3.6 其他损失费用 4 计算方法4.1 经济损失计算见公式(1):E=Ed十Ei …………………(1) 式中:E ——经济损失,万元; Ed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El ——间接经济损失,万元。
4.2 工作损失价值计算见公式(2):Vw=Dl·(M/S·D)…………(2) 式中:Vw ——工作损失价值,万元;Dl ——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受伤职工视伤害情况按;GB 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附表确定,日;M ——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 S ——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 ——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
4.3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按下列情况计算:4.3.1 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 4.3.2 损坏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8241 (操作规程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标准版本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操作规程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应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是为了便于在进行事故统计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目前所用的指标通常为事故伤害频率和伤害严重度。
一、我国现行计算方法(一)事故伤害频率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于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受事故伤害的情况(比率)并作为比较不同部门间伤害情况的基准之一。
对于事故伤害频率,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方法尚不统一。
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1.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伤亡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为:(1)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残废的人数。
即:千人死亡率=×10 (1)(2)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重伤造成的人数。
即:千人重伤率=×10 (2)2.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伤害频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
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数之和)计算方法为:百万工时伤害率=×10 (3)式中实际总工时的计算,可采用精确或近似二种算法,目前国内倾向于采用如下方法计算:(1)当出勤率是对全部职工而言时总工时数=全部职工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加班工时数(4)(2)当出勤率仅对工人而言时总工时数=全部工人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全部职员的工时数-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数+加班工时数(5)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须注意:a.出勤率为劳资部门统计的结果。
事故统计主要指标及其计算。
事故统计主要指标及其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的计算,在国家标准《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中给了详细说明。
该标准中的损伤分类包括肢体损伤、眼部损伤、鼻部损伤等不同类型。
2. 统计工作步骤:一般包括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统计分析等步骤。
3. 统计资料类型:包括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计量资料是度量衡,计数资料是通过枚举和记数,等级资料是介于上两者之间,半定量。
4. 统计图类型:包括条图、圆图或百分条图、线图、半对数线图、散点图、直方图和统计地图等。
5. 事故统计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绝对指标是数,相对指标是率。
例如,千人死亡率是死亡人数除以从业人数再乘以1000,百万工时死亡率是死亡人数除以实际总工时再乘以100000(一年按250个工作日,每天8小时计算)。
6.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和财产损失价值。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和歇工工资等。
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和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等。
财产损失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和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7. 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和其他损失费用等。
这些是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在现代社会,交通事故是一个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之多令人震惊。
交通事故的威胁是随时存在的,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或城市拥堵路段,人们通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交通堵塞上。
由于交通增长带来的压力和车速的加快,交通事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为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对交通事故的统计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1. 交通事故的定义交通事故指发生在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中的不幸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物质损失或造成其他非法行为的事件。
交通事故是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可能导致失去生命和财产的重大影响。
2. 交通事故的统计指标交通事故的统计指标包括伤亡事故的数量、事故的发生率、死亡率、重伤率、轻伤率和损失费用等。
下面就分别对伤亡事故的数量、死亡率、重伤率、轻伤率和损失费用进行详细介绍。
2.1. 伤亡事故的数量伤亡事故的数量是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总量进行统计,包括死亡、重伤、轻伤和财产损失。
该指标是评估交通事故发生率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过统计不同时间段内的伤亡事故数量,可以发现交通事故发生趋势和规律。
2.2. 死亡率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指在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与总人数的比率。
这个比率用于衡量交通事故对人们的危害程度。
公路交通事故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率差异很大,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死亡率甚至达到可怕的数字。
2.3. 重伤率交通事故的重伤率指发生交通事故中,因此造成的人员重度伤亡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
通过计算交通事故的重伤率的高低,可以衡量其对交通事故的危害。
重伤率也是评估交通安全的指标之一。
2.4. 轻伤率轻伤率指交通事故中因发生交通事故而形成轻微伤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
虽然轻伤率不同于死亡率和重伤率那样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可以供给交通安全工作的参考。
2.5. 损失费用损失费用是由于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可以计算成货币的物质损失,包括财产和人身伤害。
事故损失的逐渐增长可能表明交通事故对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而影响着经济发展和公众的财富分配。
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1172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标准版本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是指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或某个部门的某时期内的职工伤亡事故资料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事故发生规律的过程。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建立事故管理台账,做好原始记录,对发生的每起事故进行登记并以此作为企业按时填报伤亡事故统计月(年)表的依据,是企业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的关键。
一、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作用伤亡事故统计分析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够提供某个时期内伤亡事故的全部情况,包括事故的发生次数、事故类别、严重程度、受害者基本情况、事故所涉及的机器及工具设备、与事故有关的行为类型、事故最常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其次,通过对企业历年伤亡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发现事故的发生规律,可以找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安全工作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再次,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实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和差别费率制的基本条件。
最后,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是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特别是能为各级领导部门掌握全局性的安全生产状况,制定安全目标值提供重要依因而,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工作,要按规定及时上报统计分析结果,切实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伤亡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与计算方法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规定了六种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7196-33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应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是为了便于在进行事故统计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目前所用的指标通常为事故伤害频率和伤害严重度。
一、我国现行计算方法(一)事故伤害频率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于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受事故伤害的情况(比率)并作为比较不同部门间伤害情况的基准之一。
对于事故伤害频率,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方法尚不统一。
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1.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伤亡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为:(1)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残废的人数。
即:千人死亡率=×10 (1)(2)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重伤造成的人数。
即:千人重伤率=×10 (2)2.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伤害频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
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数之和)计算方法为:百万工时伤害率=×10 (3)式中实际总工时的计算,可采用精确或近似二种算法,目前国内倾向于采用如下方法计算:(1)当出勤率是对全部职工而言时总工时数=全部职工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加班工时数(4)(2)当出勤率仅对工人而言时总工时数=全部工人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全部职员的工时数-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数+加班工时数(5)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须注意:a.出勤率为劳资部门统计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一)应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是为了便于在进行事故统计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目前所用的指标通常为事故伤害频率和伤害严重度。
一、我国现行计算方法(一)事故伤害频率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于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受事故伤害的情况(比率)并作为比较不同部门间伤害情况的基准之一。
对于事故伤害频率,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方法尚不统一。
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1.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伤亡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为:(1)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残废的人数。
即:千人死亡率=×10(1)(2)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重伤造成的人数。
即:千人重伤率=×10(2)2.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伤害频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
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数之和)计算方法为:百万工时伤害率=×10(3)式中实际总工时的计算,可采用精确或近似二种算法,目前国内倾向于采用如下方法计算:(1)当出勤率是对全部职工而言时总工时数=全部职工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加班工时数(4)(2)当出勤率仅对工人而言时总工时数=全部工人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全部职员的工时数-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数+加班工时数(5)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须注意:a.出勤率为劳资部门统计的结果。
b.停产期间的检修工作时间和勤杂工作时间不是非工作时间,而停产期间的学习(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间为非工作时间。
c.正常情况下,每日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
d.全部职工(或工人)的满勤工时数=全部职工(或工人)人数×(日历日数-非工作日数)×每日工作时间(6)e.加班工时数要精确计算,把工人和职员每次的加班时间相加。
f.全部职员的工时数=全部职员满勤工时数-(全部职员的歇工日数)×每月工作时间(7)3.在许多行(企)业里,还常利用一定量的实物生产过程中所发生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来计算死亡率及百万元产值死亡率等。
常用表达式为:百万吨死亡率=×10(8)万立方米木材死亡率=×10(9)(二)伤害严重率伤害频率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或部门某一时期内的安全状况,但它毕竟只是企业中发生事故伤害人次的反映。
因此,仅利用伤害频率来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并不十分理想,至少可以说,并不全面。
譬如,两个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在某一统计时期内,甲企业发生死亡、重伤事故3人次,乙企业出现轻伤事故3人次,如仅以伤害频率作为比较指标(参数),就会轻易得出甲、乙两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相同的不合理结论。
为此,人们又引入伤害严重率这一概念。
国标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定义伤害严重率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发生事故造成损失工作日的数值。
即:伤害严重率=×10(10)式中损失工作日数可参照GB6441—86附录B表B、B及B和本书第二章第五节中损失工作日数计算或选取方法来确定。
该计算方法对于某企业(单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而出现轻伤、重伤和死亡的多寡,即对事故严重程度,能用损失工作日数来加以区别,从而反映出企业对严重伤害事故和一般伤害事故的控制效果。
当(严重)伤害事故得以控制时,伤害严重率就会出现下降趋势。
此外,GB6441—86还引入伤害平均严重率这一概念,借以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
计算式为:伤害平均严重率=(11)二、国际上其他各国的计算方法国际上对伤害频率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却可分为如下三类:1.千人死亡(重伤)率此种算法基本与我国的千人伤亡指标相同。
即:千人死亡(重伤)率=×10(12)用此指标的国家有前苏联、英国、法国、南朝鲜及东欧诸国等。
各国应用上式计算千人伤亡率的唯一区别在于分母,有的国家采用平均职工人数,有的则采用在册职工人数。
2.按300个工作日为一个工人数计算年千人负伤率用此指标的国家主要有前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
3.按百万工时计算伤害频率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订的标准,Z16.1—1973规定将统计期间发生的事故伤害人次(指丧失劳动能力人次)乘以10(表示500名工人每年工作50周、每周工作40小时)除以同一时期内暴露于危险作业环境中的工人一小时数。
即:丧失劳动能力伤害频率=(13)式中暴露的工人一小时数应为实际工作的小时数。
若此项不易得到,可用估计小时数。
按下法计算:(1)实际暴露小时数如有可能,应在工资单或定时器上记录,仅包括实际工作小时和实际加班小时。
(2)估算的暴露小时数该期间内全部的人数乘以日数再乘以每天平均小时数。
若各部门每天工作小时数不同,应分别估算而后相加,可得总小时数。
加班小时数的估算也应被包括在内。
并请指出估算的依据。
(3)未工作小时数是指实际的或估计的未工作小时数。
休假、患病、临时差遣、住院、葬礼等项花去的时间,不应被包括进全部工作的小时数。
最终的数字应尽可能接近代表实际工作的小时数,即暴露于事故危险中的小时数。
日本、瑞典和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采用了类似指标。
国际劳工局(ILO)的专家们及在第十届国际劳动统计会(1962)上亦建议采用近似算法。
对伤害严重率,各国算法也不相同,美国采用下式计算:丧失劳动能力伤害严重度=×10(14)第六届国际劳动统计会议(1947)则提议按工伤事故严重率=×10(15)进行计算时用每1000工时为计算单位,来确定由于工伤事故而造成的各种丧失劳动能力伤害的全部损失工作日数。
日本等国就是应用这种指标。
但1962年的第十届国际劳动统计会议又取消了这种算法。
其原因在于一些国家以每暴露1000工时损失工作日数作为计算基准(如上述的日本),另些国家则以每百万工时损失工作日数作参考,还有部分国家则以平均雇员数或年计的300工作日数为计算单位等等。
此外,各国对事故造成受害者丧失劳动能力而损失工作日数的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别,尤其当事故造成受害人永久性伤残或死亡时,这种现象就更突出。
如国际劳动统计会议上规定残废或永久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伤害,其损失工作日数为75000天,美国Z16·1标准的规定为6000天,而其BLS—OSHA标准则要求按实际情况计算损失工作日数。
显然,这些差别极不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和比较。
故第十届劳动统计会议的最终结论是:在正式推荐出新算法前,对伤害严重率需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计算伤亡事故统计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及有关指标计算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更是如此。
发生事故后,必须按国标GB6442—86的有关规定,认真进行调查,根据事故的事实材料,对事故的性质、类别、原因和责任等作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按要求认真记录伤害情况并据实上报。
目前,仍有一些企业为避免受经济处罚而瞒报轻伤乃至重伤或将工伤死亡转报成比照工伤死亡等。
有必要采取措施杜绝此类现象。
这样,才能保证所作的统计分析建立于可靠的基础之上。
2.选择合适的计算基准企业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时,除作一般趋势分析,作业持续时间对伤害频率的影响分析,伤亡事故的季节性特征分析外,还常需进行不同性别、工种、年龄域(段)、技术等级等的伤害频率分析计算。
这时,就须选择合适的计算基准,否则,就极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失真。
我国现大多数企业进行不同工种等的伤害情况分析时,往往采用某一工种发生的事故伤害人次数占整个企业总的事故伤害人次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并借以同其他工种进行比较。
显然,这样做并不科学,因为不同工种的人数可能不一样,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是不合理的。
如假定某一企业有车工1000人,钳工200人,某一统计时期内受伤害人次各为5和3,占该企业事故伤害人次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0%和6%,如按现行方法,就会得出车工受伤害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结论,显然不合理(没考虑车工人数比钳工多得多这一因素)。
为此,建议采用另一作法,即将各工种工伤百分数对职工人数百分数的比率进行比较,这样作不甚直观。
下式进行上述伤害频率的计算(以工种为例):某工种千人伤亡率=×10(16)或某工种伤害频率=×10(17)3.采取措施扩大样本容量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一年统计时间内的伤亡事故次数往往是极有限的,要从这有限的样本中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结论,进而对企业的安全状况作出合理的评判,往往也是很困难的。
为此建议仿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作法,将歇工不到一天的微伤事故和险肇事故也列入统计范围内。
这样作,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可扩大样本容量,有利于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和可靠,从而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我国从前乃至现阶段事故宏观统计分析中仍存在的另一重大缺陷,是仅可进行一些绝对指标如事故残废人次、重伤人次等,以及简单的相对指标的分析,而难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我国现行统计上报制度中规定,企业只向负责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劳动部门上报事故伤害人次、发生经过及原因、类别等(由企业这技部门负责),而不上报企业(在册)平均职工人数、出勤总工时、产量及产值等指标。
这样,劳动部门在进行伤亡事故综合统计分析时,就只能得出有关事故的一些绝对指标,而千人死亡(重伤)率一类的相对指标往往就难以求得,结果也只能进行一些绝对指标间的比较,反映不了不同时期安全管理的实际状况(如上一年度比下一年度的伤亡人数少,并不能说明上一年度的安全状况较下一年度好,因为下一年度的职工总数有可能比上一年度高,结果千人伤亡率也可能低),也不便于国际间交流。
为此,建议国家统计局扩大企业上报事故伤害时的参数范围,即在向劳动部门上报企业伤害情况时,将企业的职工人数、产量、产值等数值亦随之报上,以便于伤亡事故统计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常用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举例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有多种,不过其中应用较普遍、也较直观的方法乃是伤亡事故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