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以来民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以来民俗的变迁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探寻新中国60年来服饰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日益丰富,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在住的方面,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到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在交通上,刚建国时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探求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人们的衣着服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经纬分明的态势。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以及反映经济集中的政治。由于建国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解放初期,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随着大军的南下西进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社会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映衬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列宁装是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列宁装本来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及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并的特点,属于中西合并的产物。

这些苏式列宁服是最时髦的,女性在花棉袄外套上一件灰布列宁服,离开灶台、走向社会。还有那些哥萨克式斜开襟小立领衬衣,那些伊凡诺夫式鸭

舌帽,那些娜塔莎式布拉吉,与随处听到的“青年圆舞曲”显示着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也许是第一次使资方人士自觉地解下领带,脱去西服革履,融入工人群众之中。农村土地改革以及“镇反”运动,更是迫使地主老财不再敢戴瓜皮帽,不再敢穿团花缎面袄。一句“地主帽”,饱含着阶级成分的政治要素,它与馄饨帽、虎头帽的称谓可是截然不同。新中国的第一个十年是在改变旧观念,重新确立新的服饰形象的革命热潮中度过的。这一切,使得朴素成了基调,苏联成了时尚,工农装成了四亿人的向往。向往中带着纯朴,带着天真和幼稚,也带着闭塞中的迷茫。

50年代十分之七八的人,渴望拥有一顶真正的军帽,能够走进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既是时代的召唤,革命的需要,也是青年时期人生最好的去处。草绿色的军服是奢望,黄球鞋穿在脚上,不太显眼,最实在、最风光、最惹人艳慕的莫过于一顶军帽了。

进入60年代,因为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又面临着激烈的国际政治斗争,匮乏的经济使得人们的服饰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同时当反右、反右倾之后,伴随着政治上极“左”思潮的愈演愈烈,服饰标准由一般概念上的朴素而走向革命意志下的极端。

传统民俗的饰件——老虎搭拉,被归为封建迷信的行列;女性的妆点——脂粉,被指为“资产阶级香风臭气”。钮扣不要系齐,裤子不要裤线,皱皱巴巴,泥泥乎乎,捋袖子,绾裤腿,浑身风尘仆仆,两脚沾满牛粪,这才是革命无产者的形象。这在当年的宣传画、招贴画里随处可见。

60年代的服装有人戏称为“集体撞衫”,那时人们的衣着颜色单一,款式相同。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度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更通行了,任何一点涉嫌“封、资、修”的服饰美都不是美,而是丑;都不能再存在,都要打击之,消除之。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革命干劲是冲天的,中国人的建设热情是高涨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一些曾经左右人们着装意识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曾钳制着人们的灵魂,扭曲着中国人的形象。新中国的前两个十年,中国人的服饰品、服饰形象以及着装观念,经历了从平静如湖水到充满血与火的磨难。

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服饰路开始出现转折的一个特殊路段。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人们的服饰依然遵循着60年代的革命标准和政治意识,只是人们不情愿这种长期的压抑,总是时不时地作出一点试探,希望通过一些既有新鲜感又不致招来祸端的服饰上的变化,来满足一下爱美的天性,毕竟,人是爱美的。

终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12月18日胜利召开。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中国国门对世界敞开时,中国人睁大了惊奇的双眼,原来我们还在批判“封、资、修”,而世界现代时装之旅已走过了七十年。这时候,首先涌入古老大地的便是西方的喇叭裤和蛤蟆式太阳镜,喇叭裤是一种立裆短,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臀部和大腿部剪裁紧瘦合体,而从膝盖以下逐渐放开裤管,使之呈喇叭状的一种长裤,喇叭裤将人的臀部和腿部的曲线清晰地勾勒出来,成为女性魅力的直接体现。喇叭裤的出现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