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逝_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_宋剑华

合集下载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鲁迅《伤逝》读后感(通用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伤逝》读后感1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较为难懂、晦涩不明的。

可以说《伤逝》也不例外吧。

但是这仅仅二十多页的文字,让我觉得有些许怅然,为涓生、或是为子君。

每读一本书之后,我都会把书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

有人说,往往书里被人单独摘抄出来展示的句子,最能表达整一本书里想要表达的东西。

《伤逝》里有这么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就是这么分明、坚决而又沉静的一句话。

而小说的名字《伤逝》,这压抑的名字。

就如同余华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构成一般,鲁迅的《伤逝》则是从追求新生而写成。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子君这位人物同当代的我们有些相似。

不在社会,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时,却被无形的囚笼束缚着。

不知中国青年是否有如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摆脱冷气、只向上走。

我们都在追求,却一次次被现实压垮了腰,屈服于现实。

子君亦曾追求过。

初时她可以为了爱情而在父亲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时代的曙光。

他们也会在一起讨论那个时代下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会为了新生活四处奔波与奋斗。

但当涓生失去了工作,俩人一同住进一个大杂院中,与众多所谓官太太住在一起时,子君变了——其实倒也说不上变,因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旧时的思想,从未变过。

她开始养阿随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时光、开始为了争夺油鸡而与官太太们互相大骂、开始操心于世俗与日常、开始褪去她仅存无多的荣光。

可涓生仍在对新生活抱有希望啊。

他从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尽管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后来,阿随也被送到了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与子君似乎也互相厌倦了。

"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鲁迅《伤逝》读后感1200字(精选3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1200字(精选3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1200字鲁迅《伤逝》读后感1200字(精选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伤逝》读后感1200字(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伤逝》读后感1200字1《伤逝》在鲁迅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是作者第一次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次。

小说写的是一对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青年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了应得的爱情与幸福。

然而,他们终究在现实中停下了脚步,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我并不想多谈涓生是否有负于子君。

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人自私的本性,抑或是本能的适时爆发,我是可以理解这种情况的。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们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被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但至少面对生活的打击,涓生还依稀意识到“只为了爱”的盲目,并想竭力“救出自己”,可也正是这种个人奋斗的思想阻止他迈出大步,于是他最终也只能在子君死后沉浸在无限的悔恨和悲哀里。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

尤其是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对比出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正是这才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2024年鲁迅伤逝读书心得

2024年鲁迅伤逝读书心得

2024年鲁迅伤逝读书心得题目:《2024年鲁迅伤逝读书心得》序言:2024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一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伤逝了。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星,他的文学作品深入人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读完《2024年鲁迅伤逝》后,我深感鲁迅先生的伤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下面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2024年鲁迅伤逝》让我反思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巨星,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宣扬人性的尊严与自由。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难逃生命的离去。

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性,不论身份地位,生命都是如此短暂而珍贵。

二、勇敢的批判精神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直面时代,勇敢地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无不呈现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和勇敢的批判精神。

他敢于揭示社会的丑陋,敢于面对真实,身体力行地为社会进步而奋斗。

这种勇敢的批判精神让我备受启发,我认为作为读者,也应该勇于面对社会问题,敢于批判不公,为社会的进步而尽自己的努力。

三、对于历史的敬畏与反思在《2024年鲁迅伤逝》中,我对鲁迅先生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反思深感欣赏。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经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和反思,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也深知历史的教训。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历史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真相和人性的弱点。

读完《2024年鲁迅伤逝》,我深感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也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四、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关注。

他关注的问题包括教育、封建制度、社会阶级等等,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

读完《2024年鲁迅伤逝》,我进一步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需要了解并思考社会问题,为之寻找解决方案。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逝去的青年朋
友的悼念,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文章中,作
者对逝去的朋友深感惋惜,同时也对逝去的朋友所代表的青年一代
的迷茫和无奈感到愤慨。

他用悼念的情感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和无情,呼吁人们对生命要有更多的尊重和珍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和对生命的珍惜。

他通过对逝去的朋友的悼念,表达了对生命的热
爱和对社会的不满,让人不禁思考起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和对社会的
责任。

同时,他对青年一代的无奈和迷茫的描写也让我感到深深的
同情和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
一天,对生命怀有感恩之心。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社会的不公和无
情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为改变社会现实而努力。

鲁迅的《伤逝》
让我对生命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
责任感。

读鲁迅《伤逝》有感

读鲁迅《伤逝》有感

矛盾与讽刺—《伤逝》浅谈《伤逝》是鲁迅众多文章中位数不多的以爱情为正面描写题材的小说,它也被公认为最复杂,最难以猜透的小说之一。

自《伤逝》面世以来,众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或有根据的研究,或无根据的猜测臆想,有人认为这是映射兄弟失和,有人猜想这是鲁迅自身爱情的写照,众说纷纭。

我个人认为,与其费尽心思地猜测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如把精力放在作品本身的研读上。

而在这一方面,我比较关注作品的反讽的描写与表现,并想在此粗浅地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作品整体的反讽意味浓厚,这种反讽既体现在作品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身上,也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

下面我想依照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对涓生的讽刺作者在《伤逝》标题的下面表明着“涓生的手记”,而文章的第一段就直接写明的本文的写作原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

这说明了《伤逝》是涓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而写下的他与子君的爱情的回忆,是以他一个人的视角在讲述两个人的故事。

涓生作为这段爱情的讲述者,其实也是被讲述者,其背后的真正的讲述对象正是作者。

而涓生是否真的在对这段过往进行自我剖析式的忏悔,就从这种双重讲述中表现出来了。

涓生在自我的讲述中多次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与涓生的对立,从而起到了强烈的反讽作用。

由此可见,“悔恨与悲哀”不过一场虚伪。

(1)讽刺之一:涓生自认为是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的有志青年,实际上也不过是个霸道的男权主义者。

“整个故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亲密时期”“疏离时期”和“忏悔时期”。

这三个时期,涓生都占有绝对的婚姻话语权,无论是最开始的亲密无间,郎情妾意,至后来的矛盾重重,不断疏离,还是到最后的蟠然醒悟,深深忏悔,涓生都是占有着绝对优势地位的“爱情霸主”,他和子君之间的爱情走向,几乎都是以涓生的个人主观1意见为准发展的。

”在亲密时期,涓生与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尹博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时
光和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逝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篇文章
以鲁迅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逝去的岁月和人物,让人不禁感叹时
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读完《伤逝》,我深深被文中的情感所触动。

鲁迅先生以犀利
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逝去的时光和人物,让人感受到了他对逝去的
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用文字将那些曾经的美好和痛苦都展现在
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唤起了对逝去
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珍贵。

而《伤逝》通过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物的描绘,让人不禁思考起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每一个瞬间,不要
让时光流逝后才感到悔恨和遗憾。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充满深情和思考的散文,通过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光
的流逝。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
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留遗憾,活出精彩的人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对于《伤逝》的研究,过去研究者一般关注其中的爱情故事及其体现的思想内容,[5]近年亦有论者从小说的叙述者入手,发掘涓生在“说”与“不说”的两难处境背后表现的鲁迅自身所体验到的人生困境[6],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研究,不过,《伤逝》还有可供进一步探索的余地。

我们以往说《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时,也不无困惑,即小说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真正的男欢女爱的内容及有关描写,而涓生与子君的关系,倒更象是师生关系。

关于二人的师生关系这一点,范伯群、曾华鹏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风趣地指出过:涓生,是一个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地担任了“惊醒”子君的“教师”。

……他给子君上了半年的“课”,这些课程的内容可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教育”。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是子君“听课”后的毕业论文。

这篇论文使涓生的灵魂震动,他兴奋得周身颤栗。

有了这点启蒙教育的底子,他才大胆地向子君求爱。

……可是这一场家庭革命对整个社会起不了多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我是我自己的”这个命题是已经陈旧的了。

我是我自己的,可是我不能离开整个社会而生存。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我不可能是我自己的,没有一个解放了的社会,不可能有解放了的子君;它说明子君已受了虚伪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有毒的兴奋剂的“麻醉”,而开这种兴奋剂的药方的庸医却是涓生。

……正当他们陶醉在“我们的家庭是我们自己的”之中时,社会来给这个“自以为是”的“教师”上课了。

那教本是只有两指定的、二十二个字的“局长谕”。

……他的错误是只去破坏家庭,而不去破坏这个旧社会。

[7]是的,小说中的涓生与子君就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看,《伤逝》并不是一部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它在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中显示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启蒙的故事。

对于涓生,子君是一个什么角色?是一个学生,一个接受的耳朵,一个理解其观念的头脑:这两个“恋爱”中的青年见面时并不是相互的交谈,而是“充满了我的语声”,这个“我”谈些什么?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而子君在此时真是一个好“学生”,幼稚而好学,并且始终不忘给“老师”以情感的回应: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最新《伤逝》读后感(精选26篇)

最新《伤逝》读后感(精选26篇)

最新《伤逝》读后感最新《伤逝》读后感(精选2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伤逝》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新《伤逝》读后感篇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述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感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资料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终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述,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个提倡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终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感情的过程,那里能够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之后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职责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杯具性的人物,她对感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

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进程。

最新《伤逝》读后感篇2仰望星空,勇敢大胆地释放心的信念与梦想;脚踏实地,真切清醒地触摸生的现实与失望。

_伤逝_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_宋剑华

_伤逝_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_宋剑华

2010年7月河北学刊Ju.l,2010第30卷第4期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30No.45伤逝6: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宋剑华,邹婧婧(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5伤逝6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

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

5伤逝6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0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0与/绝望0、/寂寞0与/虚无0的真实心境。

[关键词]5伤逝6;思想启蒙;恋爱自由;反抗叛逆[作者简介]宋剑华(1955)),男,辽宁省丹东市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邹婧婧(1986)),女,安徽省阜阳市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4-0091-06[收稿日期]2010-02-255伤逝6是鲁迅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它以一对新潮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鲁迅对于思想启蒙的忧患意识。

然而,在5伤逝6问世的八十多年时间里,评论家们不是从作品文本而是从抽象理论,将其赋予了/社会黑暗说0、/知识分子软弱说0、/子君新女性说0、/涓生肯定说0、/兄弟失和说0、/鲁迅婚姻说0等穿凿附会的主观诠释,进而使5伤逝6完全脱离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意义,成为学术界精英发挥自由想象的言说对象。

我们认为,5伤逝6的创作动机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仍旧保持着作者对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困惑与反省。

如果能够重新回归并精读文本,便可以发现5伤逝6与5狂人日记6、5药6、5阿Q正传6等小说一样,都深刻地反映着鲁迅在启蒙狂热时代清醒而孤独的批判理性。

一、理想与虚无:/启蒙者0涓生形象的文本释义5伤逝6故事情节的最大特色是涓生本人的自我叙事。

鲁迅伤逝读书感想范文(2篇)

鲁迅伤逝读书感想范文(2篇)

鲁迅伤逝读书感想范文《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醒者与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写得细腻、细心、细事无非,尤其结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更是提纲挈领、发人深思。

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

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所以,做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

鲁迅先生通过涓生的手记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他还没说的话是:爱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听说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和他的学生许广平结合的时候,这在某种意义来讲,小说对社会、对先生、对许广平都是个警示。

鲁迅说过,“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事实上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幽默大方、自信阳光、身体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这些优点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显得那么无辜无助和无力~确实,“没有房子,我让爱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生活又如何运转?”生活的现实让大多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但从《伤逝》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赖男人,那便会使自己走向脆弱……其实找对象就和炒股一样,必须分散投资,决不能孤注一掷,而且选择的类型要多样化,不能只关注“基本面”好的绩优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线”,最好能今天买,明天就涨停;所谓“长线是金”,有时候找对一直潜力股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乎想像!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个性、人品等综合起来用数字来表示其水准的话,那找一个____分左右的对我而言可能就是“实惠”,而____分左右的则是“现实”,____分左右的叫“理想”,____分以上的,就是“梦幻”了~我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许最后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吧。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论文: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专题学习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论文: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专题学习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论文: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专题学习摘要: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幵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关键词:鲁迅作品;专题学习;教材选文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过鲁迅作品。

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基于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我们在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展了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学习。

一、专题学习内容:聚焦鲁迅,选定作品(一)为什么读鲁迅其一,鲁迅在作品中所表现岀来的对中国社会诸多问题思考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宏阔视野,对思想启蒙运动的怀疑态度、清醒认识和批判理性及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抗争精神,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确实少有人能与其匹敌。

鲁迅研究学者王得后就认为,鲁迅的思想是“立人”的,是“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为手段的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而如何改造社会,如何塑造新人,也是学生“走入现代”所需要思考或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其二,鲁迅作品虽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却树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

他的作品中在体裁、叙述手法、人物刻画、形象塑造、语言运用,以及吸收、运用最先进的现代主义表现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923年,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就予以极高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了解、探究鲁迅小说的这些新文体、新手法、新语言,也必将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益处。

其三,鲁迅研究学者张梦阳在反思自我时吐露真言:80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5%谈岀些真见。

从子君的悲剧命运看鲁迅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从子君的悲剧命运看鲁迅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从子君的悲剧命运看鲁迅对启蒙运动的反思《伤逝》里子君的爱情悲剧,向来有各种各样的解构,最有名的就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压力,严家炎先生便在《世纪的足音》里写到:《伤逝》昭现的是“五四”以来一代青年力求成为反判旧社会的战斗者。

其中,追求自由的爱情是重要的表达,同居则成了与传统决裂的流行形式。

[1]这样的说法虽然有道理的,可是进一步挖掘,远不止此。

我们从鲁迅苦苦追寻事实真相的精神上,从他少年书声朗朗之时,叠遭变故形成的万事多疑的性格上,从当时他所处的段祺瑞执政府下的恶劣政治环境上,从他首先是一个一有血有肉的有欲望的正常人其次是一个战士上,再结合文本中涓生的“五四”新青年的身份及子君被启蒙者的身份,可以看出,在子君的悲剧命运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对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蕨心朴素”的大好青年的眷眷之情。

一在文本的一开始,鲁迅就交待了两个主人公的身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

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可见,在遇见涓生之前,子君只是恪守妇道的温顺贤良的少女。

然而,在她情犊初开之时,她遇见了涓生这样一个受了“五四”洗礼的新青年。

涓生和她“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在这里,鲁迅恰到好处地用了“稚气”和“好奇”二字。

这是个深锁闺中未经人事的少女,她被涓生所描述的世界吸引了。

她认为她恋爱了,她要争取她的自由。

于是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二者的身份明确了,涓生启蒙了子君,涓生是启蒙者,而子君是个幼稚的觉醒者。

在这个时候这两个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正对未来充满了虚幻的梦想。

可以想见涓生、子君的路“也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充实。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的《伤逝》是一部充满悲伤和无奈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社会变革中的遭遇和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人心痛。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助。

在这个充满挫折和困难的时代,人们常常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障碍和无法改变的命运,这让人感到无比沉重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困境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而在面对生死关头,又会展现出无比的温情和慷慨。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思,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邪恶,是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通过阅读《伤逝》,我对于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关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更多的反
思。

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对社会多一份关爱和责任。

从启蒙的反思解构《伤逝》中主人公悲剧根源

从启蒙的反思解构《伤逝》中主人公悲剧根源

戒 最终成为命 运的枷锁 , 她 将它戴 在手 上 的那 一刻 起 , 注定会 自 就 付 上生命的代价 , 而只有她一人 成为这场博弈 的牺牲 品。影 片的结
尾 易先生到王佳芝 曾经住过 的屋子 里 , 还是有 一定真情 的写照在其 中 , 只是在 白色恐怖 年代里 , 他 更理 智地将 自己安放在 政治 斗争 的 漩涡 中 ,呆 在 自己的政 治角色里继续 充当打击异 己的杀人工 具 , 在 他身上也有孤独 的印记 , 但更多的是面对真相 的冷酷 和怯懦 。
/启蒙的反恩解构《 . 人 伤逝》 中主人公悲剧根源
■南京 大学 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 中心 张 晶
内容摘要 : 娜拉 不满 于家庭 的束缚 , 了个性 自由而 离开 了家 为 庭 , 伤 逝》 鲁迅 利 用涓生和 子君这 两个人 物 离开 了家庭 以后 在《 中, 的遭遇 , 证明 了脱 离了整个社会 解放 的 个性 解放是 没有 出路 的。 易 生认 为是 问题 解决 了的地方 , 鲁迅 却认为是 问题的开始 。笔者试 作为 获得安逸 的家庭 生 活的手段 m 已 ,并没 有获 得深层 理性 的超 i 越 ,在 获得与涓生 的爱 情之后 就开始沉溺 于一种狭小 的生活空 间 , 没有去更为 广大 的空间 中 求独 的 自由。尽管在追求 自由爱情 的 时候 , 子君决然地喊 出 :我是我 自己的 , “ 谁都 没有干涉我 的权利 !” 但 当她 达到 了婚姻 自由的 目的之后 , 没有进 一步地去追 寻属于 自己
于倾 泻奔腾 的感情 ,能够 高度 真实地 表现主人公 复杂的精神世 界。 但 是我们也 可以看 出 , 这篇 文章 足 由涓生作 为陈 述者 , 所有关 于子
君 的叙述都 只是 被蒙蔽在 涓生的手记 当中 , 女主人公 被剥夺 了话 语

伤逝中鲁迅对启蒙的观点

伤逝中鲁迅对启蒙的观点

伤逝中鲁迅对启蒙的观点以《伤逝》为例。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

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它的创作动机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仍旧保持着作者对现代思想启蒙运用的困惑与反省。

透过《伤逝》可以体会到鲁迅在启蒙狂热时代清醒而孤独的批判理性。

(1)“寻找”与“虚无”——对于现代知识分子苦闷与迷茫的深刻反省鲁迅以涓生这一艺术形象阐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者因极度混乱的思想状态,注定了从反抗叛逆的开始便陷入到寻找“虚无”的尴尬境地。

“五四”虽然唤起了中国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但他们并没有对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达到本质了解。

《伤逝》中涓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启蒙的含义,他只是借于子君的爱情来摆脱心灵深处躁动不安的思想矛盾,而子君也并不能从涓生那里寻求到托付终身的幸福,她只是涓生一个苦闷诉说的忠实听众。

作者如此进行艺术构思,意在强调五四时期国人对启蒙的理解只是限于从书本文学去进行肤浅认知,启蒙者与启蒙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无非只是鼓吹“娜拉”式的叛逆言说。

(2)“希望”与“绝望”——对于现代“新女性”个性解放思潮的深沉忧虑在鲁迅看来,“五四”时期的大部分“新女性”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思想启蒙的道路,她们身上还承载着一切传统女性的本质特征。

《伤逝》中,子君接受过现代思想教育,敢于自主决定终身大事,不顾社会上的世俗偏见,毅然选择与涓生同居,似乎很有“新女性”的思想气质,且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在同居之后对生活的“满足”与“怯懦”却真实反映出子君的真正内在思想,她的为爱而叛逆,为爱而决绝,只是一种女性群体的情感本能,在与涓生的爱情破裂后,子君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绝望”。

因此,从子君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她对于爱情的执着,而并非是如《玩偶之家》娜拉那种女性独立意识的猛然觉醒。

“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存在着矛盾心态,他对现代知识分子心灵世界大胆揭秘并作了深刻反省,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突然而至的时代变革所产生的困惑与迷茫之感,体现了鲁迅对“五四”启蒙思潮的忧患意识,同时也包含了启蒙者在“寻找”与“虚无”间的思想的茫然以及被启蒙者在“希望”与“绝望”间的精神幻想。

从涓生看鲁迅对启蒙者的反思与批判

从涓生看鲁迅对启蒙者的反思与批判

从涓生看鲁迅对启蒙者的反思与批判作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12期【摘要】《伤逝》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涓生。

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对理想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卑怯软弱与行动上的无力。

【关键词】鲁迅涓生启蒙者鲁迅的小说往往高度专注于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寻人,对于知识分子的描写,他更是积极地探寻一条摆脱文化病症的途径,致力于民族新型文化性格的塑造。

作于1925年10月的《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它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故事,对爱情和个人奋斗问题提出了触目惊心的探询,同时,通过对涓生这一形象的刻画鲁迅也完成了对“五四”时期“启蒙者”形象的塑造。

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怀疑反叛精神、对理想执著的性格和严于自我解剖的品质,同时也表现出在“彷徨”时期,鲁迅对知识分子启蒙作用与力量的质疑、反思,甚至是对启蒙者的批判。

涓生出现在子君面前时,无疑是一个先知先觉的“启蒙者”的形象。

还是在会馆的时候,“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在涓生眼中,子君是“稚气”的,“未脱尽旧思想”的,涓生也在对子君进行思想观念的说服与引导的同时,获得了莫大的满足与成就感。

吉兆胡同的小南屋,涓生与子君建立了自己的“家”开始了同居生活,婚后的子君成天煮饭养阿随,喂油鸡,显得十分忙碌,他们连交流思想感情的时间也没有了,生活的庸俗与琐碎取代了爱的浪漫与激情,涓生在失望之余,企图再一次对子君进行启蒙:“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表现了一个启蒙者对心中理想的执著。

面对失业的严重打击,涓生也没有完全丧失奋斗求生的勇气,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到处写信,求职,译书,写小品,力图“开一条新的路”,而且总结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伤逝》读后感1500字

鲁迅《伤逝》读后感1500字

鲁迅《伤逝》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大全可能是适逢自己遇到难以想通的感情问题,可能是从朋友的一段段感情中参悟不少,鲁迅先生这篇唯一的爱情小说,着实让我着迷。

于是也鼓起勇气尝试“长篇大论”,仅为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从涓生的犹豫和忏悔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这段关系中的懦弱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可以把他看作“始乱终弃”。

但置于更广大的背景里去评价他,倒又是觉得他的想法跟举措可以理解。

一、经济基础,二、基于社会因素的个人思想局限性。

这段感情中涓生认为的分歧几乎都可以归结于这两个原因:子君的不再读书导致涓生觉得思想不同步的问题,子君的过分在乎鸡毛蒜皮之事而引起的涓生反感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物资富足的家庭,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社会,女性大概率就不会为五斗米斤斤计较,同时也有更多的闲情逸致读书写字。

当然,必定会有本身就乐于纠结小事的女性,在这里我们暂时把她排除在外。

当然也会有本身就对艺术方面不感兴趣的女性,自然也就不会花时间去读书作画。

但从涓生回忆中,两人热恋时,子君对谈论泰戈尔、雪莱的涓生那份钦佩和爱慕,我们可以知道她就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从而更加确认这更可能是外部因素导致的悲剧。

基于更大的背景,却也觉得涓生的行为可被理解。

“大抵是一个人的贫穷可以说成浪漫,两个人就只剩绝望。

”告诫我们的也是经济的重要性。

从子君的角度来看,在等到那句刺骨伤人的话讲出后,她想到的也只有维持和回去。

维持这段形神俱灭的婚姻或是回去当初艰难逃出的原生家庭。

其实她也没有意识到她能有第三种选择:离开但独自生活。

这可能也是这时候启蒙的局限性吧。

对于被男性启蒙的女性而言,而且是基于一份爱慕的启蒙而言,启蒙是具有依赖性的。

女性确实受到启蒙,但是这更多是她奔向爱的勇气,爱才是她首要关心的事,并非思想上的觉醒。

爱,而不是被启蒙的知识,才是她赖以生存的动力。

启蒙只是一种推动因素,让她知道除了一味地接受不合理的包办婚姻,还有别样的选择。

有关伤逝读后感

有关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有关伤逝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伤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逝读后感1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最令我喟叹的一篇,看过后很久都不能释怀。

子君给了我相当深刻的印象,她的温顺、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胜感慨。

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为什么子君会在这个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灭亡呢?究竟是什么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表达上还略嫌生涩的话曾令涓生非常高兴,他从中看到了子君的独立和坚强。

然而,事实上子君是没有学会独立的。

所谓“独立”应该是自己主宰自己,而这一点又建立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所以她刚从家庭中脱离出来,又把自己全权交给了另一个人来主宰。

表面上看来私奔是一种了不起的举动,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一次权力的转手罢了。

她拒绝做一个封建家庭的乖女儿,却心甘情愿地做了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主妇。

倘若子君目光远大,投奔一个成熟的,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过只是一个思想尚还幼稚,却又自以为进步的青年。

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进步思想,但又喜欢将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贫寒,经济上十分拮据,还没考虑清楚面包和爱情的关系,就不负责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

他将子君理想化了,他以为她是坚强、独立、富有进步气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一旦子君见了他的无力,见他也必须为生计奔波,她也不得不为他变成一个家庭主妇。

涓生和子君其实都厌倦这种生活,但他们都无力改变,当现实和理想产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来顺受了,然而涓生却不能忍受,他认为子君违背了他的理想,于是归咎于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软弱、善良,他赶她,她就走了。

其实他们合筑一个家时子君也卖掉了自己的金首饰,她完全有留下的权利。

从《伤逝》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从《伤逝》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自由和 美好 的爱 情 ,而 涓生 正给 了她 一个 契机 ,于是 可以说是 曾经被启蒙的子君最后给曾是启蒙者的涓
少 女 的心被 捕获 了 。于是他 们相 爱 ,同居 ,冲出 旧家 生启了蒙。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
· 】34 ·
维普资讯
径 ,在两人的生活和感情出现危机时,作为启蒙者的 产生 了 “真 的隔膜 ”。此 时 ,涓 生企 图再 一次 对 子 君
涓生没有找出走 出困境 的希望 ,此 时他 的启蒙者身 进行启蒙 :“爱情 必须时时更新、生长 、创造。”而事
份遭到深深的质疑 ;涓生把爱情理想 、社会追求同 日 实上 ,对于如何“更新 、生长 、创 造”,他 自己也是茫
其次是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关系的反思。小说 悲剧的根源 ,反而把全部责任推卸给子君”_8 。被
没 有描 写 涓生 和子 君 是 怎样 相 识 的 ,只是 说 在 “我 启蒙者子君为启蒙者所引领 出走而最终又为启蒙者
们 交 际 了半 年 ”之 后 ,子 君 “分 明 地 ,坚 决 地 ,沉 静 所抛弃 。在《伤逝》中,隐含作者让我们看到在整个
对 ‘启蒙者 ’自身的缺陷进行了深刻 的反省 ,对笼罩 她 ”,对 她说 出 “我 已经 不 爱 你 了 ”,可想 而 知 ,这 对
在 ‘启 蒙 者 ’身 上 的 正 义 和 正 确 光 环 进 行 了 去 子君 意 味着 什 么 。“自私 、浮 躁 的个 人 主义 的 思想
魅 。’’[
情绪 ,蒙住 了涓生的眼睛,使他看不 到或不愿看到这
常生 活对 立起来 ,在 现实 与理想 的冲突 中 ,他 并不 比 然的。为了吃饭 ,子君不得不倾注全力 ,日夜操劳,
子君更清醒、更能适应变化 ;婚前启蒙力量的强大与 高雅 浪 漫 的爱 情生 活在 他们 的现 实条 件下显 然是 虚

伤逝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_作文1150字_读后感作文_

伤逝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_作文1150字_读后感作文_

伤逝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爱情短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对“五四”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热潮的一种反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逝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1: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

鲁迅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忆了涓生从恋爱到失恋的过程,抒发了涓生的悲痛和懊悔。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革命的时代,涓生的爱情而注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爱情的悲剧是必定要归罪于社会的,最起码也是和社会有关系的。

那时的爱情不像现在这样自由,正因如此,涓生的爱情会受到社会的“迫害”。

生活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一样,琐碎、繁杂,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于是子君开始为几只小油鸡不快活,开始为阿随烦心,开始日夜的操劳。

生活的工整化也出现了,涓生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从家到局,再由局到家,子君每天就是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饲阿随,饲油鸡。

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安宁而幸福。

但是晴天霹雳也有预兆的到来了,涓生丢了工作,这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没有了。

涓生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如果吃饭成了问题,那紧接着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就统统出现了。

如何挣钱,如何节约家里的开支,而这时,在涓生看来,“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涓生开始抱怨,为工作、为生活。

在他看来,子君除了有些凄然外,依旧如故。

油鸡被吃了,阿随终是没有被吃掉,但是却也养不起了,只好牵出去丢掉。

子君在涓生的眼里开始变了,“颓废、凄苦、无聊”到最后随着阿随的离去,而变成了“凄惨”甚至是“冰冷”的表情。

其实,这个时候,子君的变化对一个女人来说,在那种环境下,是正常的。

油鸡、阿随都是他们刚开始生活的时候就陪伴着他们的,现在一个一个都失去了,对于子君来说,她感到一种危机,就像是一种预兆,而这种预兆很明显,他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再像以前了。

此时的涓生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7月河北学刊Ju.l,2010第30卷第4期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30No.45伤逝6:鲁迅对思想启蒙的困惑与反省宋剑华,邹婧婧(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5伤逝6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

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

5伤逝6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0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0与/绝望0、/寂寞0与/虚无0的真实心境。

[关键词]5伤逝6;思想启蒙;恋爱自由;反抗叛逆[作者简介]宋剑华(1955)),男,辽宁省丹东市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邹婧婧(1986)),女,安徽省阜阳市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4-0091-06[收稿日期]2010-02-255伤逝6是鲁迅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它以一对新潮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深刻表达了鲁迅对于思想启蒙的忧患意识。

然而,在5伤逝6问世的八十多年时间里,评论家们不是从作品文本而是从抽象理论,将其赋予了/社会黑暗说0、/知识分子软弱说0、/子君新女性说0、/涓生肯定说0、/兄弟失和说0、/鲁迅婚姻说0等穿凿附会的主观诠释,进而使5伤逝6完全脱离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意义,成为学术界精英发挥自由想象的言说对象。

我们认为,5伤逝6的创作动机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仍旧保持着作者对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困惑与反省。

如果能够重新回归并精读文本,便可以发现5伤逝6与5狂人日记6、5药6、5阿Q正传6等小说一样,都深刻地反映着鲁迅在启蒙狂热时代清醒而孤独的批判理性。

一、理想与虚无:/启蒙者0涓生形象的文本释义5伤逝6故事情节的最大特色是涓生本人的自我叙事。

全文以追忆的艺术手法叙述了男主人公自我忏悔的复杂心理,因此,准确把握涓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成为破译5伤逝6密码的关键所在。

对于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学术界给予了褒贬不一的两种评价:或将其视为是现代意识的/先觉者0,或将其视为是始乱终弃的/负心汉0。

但无论赋予其何种社会政治学或道德伦理学的意义,都严重背离了作者的原始初衷与作品的表现意图。

5伤逝6开篇的第一句话值得引起研究者充分注意:/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0非常明显,作者开篇便以/悔恨和悲哀0的忏悔意识,让男主人公涓生去承载难以解脱的良心自责。

/为子君0是因为子君为了爱/我0而凄惨亡去,/为自己0是因为/我0对子君之死深感内疚。

如果说自由恋爱是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象征符号,那么鲁迅显然是在通过涓生的真诚/悔恨0,去传达他对现代思想启蒙陷阱的巨大/悲哀0。

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影响而率先/觉醒0了的涓生,其/觉醒0后给人的第一直观印象不是亢奋与喜悦,而是陷入了迷失方向且无路可走的孤独与苦闷。

正是出于一种解脱与逃遁的情感需求,他才道白/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0。

这一叙述语言旨在强调,/我0并非是真/爱0子君,而只是借其来逃避内心世界的/寂静0和/空虚0。

所以,尽管主观上涓生想借助与子君之间的缠绵爱情来转移心灵深处躁动不安的思想矛盾但客观上却使他无法真正摆脱/呐喊0与/彷徨0的两难境地,故/寂静0与/空虚0便构成了涓生的性格特征。

这才是5伤逝6所赋予涓生形象的真实意义。

实际上,鲁迅是以涓生这一艺术形象向人们阐明一个深刻道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者因极度混乱的思想状态,命中注定从反抗叛逆的开始便陷入到寻找/虚无0的尴尬境地。

/五四0虽然唤起了中国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但对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尚未达到本质的了解。

在作品第三自然段,作者意图明确地告诉读者,女主人公子君的出现使涓生暂时摆脱了寂寞与空虚,并于/焦躁0之中/常常含着期待0。

细读这段叙述,我们发现,并未涉及与/爱0有关91的任何信息,反而清晰地揭示了涓生精神世界的真实状态:/我0与子君的结合不是为了/爱0,而是为了转嫁/我0所正在遭遇的思想危机。

涓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子君当成共同寻路的同志或爱情伴侣,他们之间客观存在的情感隔膜,使5伤逝6以错位对话的表现方式,演绎了一场无/爱0而/爱0的人为悲剧。

毫无疑问,子君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对象,她根本不可能从一个灵魂逃遁者那里寻求到托付终身的永恒幸福。

所以,子君走入涓生的现实生活,只是成为一个苦闷述说的忠实听众:涓生向她/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今译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0。

作者如此进行艺术构思,完全是在有意强化两种思想意义:一是五四时期国人对于西方现代人文精神的全部理解,即通过文学去肤浅获知的幼稚状态;二是启蒙者(涓生)与被启蒙者(子君)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无非是在鼓吹所谓/娜拉0式的叛逆言说。

敢于追求个人爱情婚姻的自由权利,并非仅仅始于易卜生5玩偶之家6的外来影响,中国古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情私奔的动人故事,早就对此有过意义相似的艺术铺垫。

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0的/西化0言说,显然寓意着鲁迅对五四启蒙的深切焦虑。

接受涓生思想/启蒙0的子君终于勇敢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0而涓生也从这声颇被人们所误读了的反抗话语中,/看见辉煌的曙色0并抓住了自我慰藉的救命稻草: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

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

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

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

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涓生如此去追述当时他对子君的求/爱0过程,再一次将其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暴露在了读者的面前)))除了一个很西式的求爱仪式,他曾经说过些什么/爱情0誓言,全都/模糊0甚至/无可追踪0了。

众所周知,爱是不能忘记的。

对于涓生而言,之所以会忘记/爱0,其真正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有爱过子君。

在茫然与虚无的人生漂泊之中,涓生渴望从子君那里得到解脱;而当他一旦醒悟到两个孤独与寂寞的生命个体相加组合后是更大的孤独与寂寞时,从同居中拼命突围便成了涓生最虚伪而又最真实的人格表现。

人们常说热恋中的情侣是执著而坚强的,但我们从作品中却惊奇地发现,涓生与子君对于/爱0的认知方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面对路上/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0,原本羞涩的子君/镇定地缓缓前行0,为了争取自由恋爱的神圣权利,也/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0;而作为子君的启蒙老师,涓生则是/全身有些瑟缩0,虽然也/陆续0同几个要好的朋友/绝了交0,却丝毫没有因/爱0而生的刚毅和勇敢。

不仅如此,当他们二人合置家具时,涓生坚持要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0,表面看来这是启蒙者尊重新女性经济独立的平等意识,实际上则是涓生从起始便做好了随时撤离的心理准备。

终于,/我0开始对几个月的同居生活产生了厌倦,理由似乎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子君成天忙碌着琐碎家务并乐此不疲,/我0还要/帮她生炉子,煮饭,蒸馒头0,甚至/没有一间静室0可供读书。

涓生对平淡而杂乱的生活抱怨,与5幸福的家庭6中那个作家对妻子大发牢骚一样,他们都将自己一事无成的落魄结局,归结为不幸婚姻的人为拖累,进而以神圣且崇高的庄严谎言遮蔽心灵世界的精神空虚。

希求借助于爱情去驱逐/孤独0,结果却依旧被/寂寞0所笼罩。

所以,涓生必须要为自己迅速逃离情感危机编织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堂皇借口,即/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0。

他认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0,眼下失业与窘迫的生存状态,在他看来无疑就是子君的存在与拖累。

因此,他经常逃到/图书馆0里/孤身枯坐0,痛心疾首地反省着/盲目的爱0,使/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0。

冷漠而自私的涓生于是开始主动地疏远子君,并天真地幻想子君能够/决然0出走,甚至还莫名其妙地想到她/死去0: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可以说我的真实。

我们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5诺拉6,5海的女人6。

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

这段描写自然是作者对于涓生人格的主观否定,但我们注意到/娜拉0效应在作品文本中的两度出现,它本身就蕴涵着鲁迅的严肃思考:涓生希望子君能像/娜拉0一样,再次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既/解放0自己又/解放0子君,这样他就不必去承担任何道德责任和92河北学刊2010#4舆论压力)))这无疑是对/五四启蒙0话语的反讽与质疑。

因为/启蒙者0涓生恋爱自由的随意性,其本身就表现为时代意识的盲目性。

如果说/启蒙者0只是在以被启蒙者的/恋爱0中,去寻求自己思想苦闷的灵魂逃避,那么被启蒙者则必然会因/启蒙者0的绝对自由,使自己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脆弱情感再受重创。

因/爱0而变得思维愚钝的子君,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即将被抛弃的残酷命运,涓生在多次暗示失效之后,只好无奈地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0此话不仅道出了涓生人格的极度虚伪,同时也戳破了/自由恋爱0的启蒙神话。

子君潸然地离开了涓生,回归到了过去的生存状态。

相信/生活的路还很多,我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0的涓生,是否真如他想象的那样获得了解脱呢?作者十分坦诚地告诉读者,自从子君离去之后,涓生/比以前已经不大出门,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我的灵魂0。

涓生比以前感到更加寂寞,就像5在酒楼上6的吕纬甫一样,/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0。

五四启蒙者/呐喊0后又回到了起步/原点0的思想悲剧,并非旨在说明什么/资产阶级0知识分子的人格弱点,因为对于西方现代人文精神的茫然无知,是那一时代启蒙精英狂热情绪的共同特征。

5伤逝6只不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这恰恰是鲁迅比他同辈人的意识更加警醒的表现。

二、追求与幻灭:/新女性0子君形象的文本释义子君勇敢追求恋爱自由的叛逆行为,往往被学术界从/五四0思想启蒙的理论高度,视为/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