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笔下思想启蒙者的悲剧性命运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他们既是“荒原”中的先驱者,又是铁屋子中的先觉者,那么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鲁迅先生对他们寄寓了哪些沉思呢?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几位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作粗浅的分析。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他以十三则没有日期的日记形式,记述了一个患“迫害狂”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这个狂人以其看似荒诞不经其实一针见血的“疯话”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茅盾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耀眼的阳光,使人一见就感到不可言喻的悲哀的快感”。

且看这个“狂人”,他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多疑,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和幻觉,感觉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

早上不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看见我。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

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这一切都不是正常人的心理,而是普通狂人的特征,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典型代表。文章这样写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狂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普通病人。但是这只是表象,狂人的狂言除去表面上的荒诞言语外,大多数时候口吐真言,细细体会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毫无疑问,这句话概括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吃人本质,仁义道德全是用血写出来的事实,戳穿了用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假面具。对封建统治阶级诡诈的一面,狂人也尖锐地进行揭露,体现了狂人认识上的成熟。

狂人在郁闷、孤独、痛苦中绝望而发了狂,最后,他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继“狂人”之后,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夏瑜又是一位先觉者,通过刽子手康大叔和茶客们的一些闲谈间接地表现出他的性格。如:“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

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

夏瑜所言的这种革命理想正是当时孙中山的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夏瑜正是被这种思想所鼓舞,身陷囹圄而不沮丧,面对死亡而无所惧,他壮志未酬,年轻的生命就消失于屠刀下,小说中作者还勾勒出了夏瑜被杀的场面,侧面写观赏的群众: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种观赏的姿态再形象不过地表现出民众对革命及革命者牺牲的无动于衷。我们看到,夏瑜的死难,不过是刑场上让麻木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

如果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揭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么,到了《长明灯》里面则更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

《长明灯》中的“疯子”同“狂人”一样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阶级,他的反叛行动,就是要熄灭吉光屯的那盏从梁武帝时就一直燃着的长明灯。这盏灯被吉光屯的屯民奉为神明,但在“疯子”看来,这盏灯却是种种灾难的根源。他发出了“熄掉它罢”的强烈呼喊。

长明灯在小说里无疑就象征着几千年来戕害中国人精神思想的封建传统文化,因此,疯子所反抗的并非仅仅是点长明灯这一具体的封建制度,他真正要反对的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文化,因此,在外人庸人看来,他是“疯子”;但事实上,他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界战士。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启蒙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满怀激情地摇旗呐喊,以求唤醒民众。他话不多,只是默默地坐着,吸着烟,冷冷地笑。对人爱理不理,并非魏连殳不谙世事,狂妄自大,而是由于他的觉醒和超脱流俗。他是一个受过“五四”新潮影响的人,是一个吃洋教的“新党”。但当祖母去世时,还是屈从了族人陈旧的丧葬方式,并听凭乡人的摆布,这充分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仁爱之情,在祖母灵前的那种始料不及、令人愕然的痛哭,那种狼似的“嗥叫”是他压抑至久的一种发泄,与其说是对祖母,还不如说是对孤独的自身和置身于“铁屋子”而不觉醒的麻木不仁的民众的一种哀悼。

狂人,疯子,夏瑜,魏连殳他们虽然觉悟,但却没有唤醒民众,他们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反抗者,同时他们也是孤独者。他们这些孤独的先觉者,将被如何对待呢?

“狂人”被关进黑屋中,“想到园子里走走”也不行,“疯子”被关进庙里,“庙门紧紧关着”。最终,他们被环境所同化,与传统进行了妥协,夏瑜作为革命者,不但没有得到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反而连他的血也被制成了“人血馒头”成了医治痨病的“药”,可见民众的愚昧。而魏连殳在病态国民的“集体悲哀”下,选择了逃离。他们也就成为了一代启蒙知识分子永远的悲剧命运的象征。

通过对一系列思想启蒙者的描写,鲁迅清晰地认识到启蒙在中国的困境,鲁迅

先生正是带着无比愤慨和同情的态度表现了黑暗的中国给予知识分子的失望和创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