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工商业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c29f3de781c758f5f61f6752.png)
一.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给与评价概念,重商主义也称“商业本位”。
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
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主要观点:1、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这个国家如果没有贵金属矿藏,就要通过贸易来取得。
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
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3、重商主义者认为,不可能所有国家同时都有贸易顺差,在任一时点上黄金总量也是固定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收益(富裕)是以另一个国家的付出(贫穷)为代价。
4.重商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
5.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
评价: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重商主义的历史作用1.重商主义处于古典经济学派和现代经济学派之间,在探索经济学本质的方面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2.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亚当斯密关于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c190b7a0116c175f0e4850.png)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中国经济思想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的 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中国经济思想史就是研究“中 国经济思想”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经济科学。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有两种基本方法: 历史方法:根据时间顺序,按学派或思想家来逐个分析其
(四)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应注意的问题: 1、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特点: 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突出的跨学科特性,关涉经济、哲学、
历史,又及社会、文化诸领域,研究自古及今中国经济思 想和学说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 2、经济思想史与下述内容和问题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 密: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不过逻辑方法所关注的经济思想,只能是历史上实际发生 的经济思想的抽象概括,因此,逻辑方法按其内在要求, 应当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二)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首先,现实的中国经济思想是历史的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对待传统经济思想要有科学的态度,可以为现实经济发展
对于商贸活动,古代称为“货殖”。孔子曾经说 他的学生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 传》,为富商大贾写的传记。
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因而 被称为“生财”。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墨子·七患》云:“生财密,用之节。”《礼记·大学》 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今天的词汇“生财有道”还保留着这个含义
(1)研究的基础则是进行文献和理论阐释的分析研究, 考察特定时代人们在怎样的状况下要研究解决的是哪些具 体经济问题,采用的是什么理论方法,怎样思考或研究经 济问题,得出的是何种论点或结论,重点研究在上述基础 上逐步蕴积而成的经济概念、范畴、学说、乃至理论和规 律,等等;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87f055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8.png)
01
道家
02
儒家
03
墨家
04
法家
05
农家
06
其他信息
大体说来,先秦道家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均富”和“知足”。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不 人为地“损不足以奉有余”,财富分配会“自均”。均富思想对秦汉以后某些农民起义具有不小影响。道家又认为 “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下篇),因而强调“知足”。这一观点由于与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相近而被后世儒家予以进一步的宣扬,成为对后代各种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制约作用的思想。此外,先秦道家从 “无为”和“抱朴”观点出发,极端憎恶工艺技巧,也是先秦各家少有的,由此而派生的“小国寡民”思想,显 然是“无为”思想的引伸。
早期儒家虽对一般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持积极态度,却非常强调伦理规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因此他们 对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强调“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反对“放于利而行”(《里仁》);在富国与富民 的关系上,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要求统治者以富民为先,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反对统 治者与民争利;在财政上反对聚敛而要求“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主张实行农业什一税和“关市讥 而不征,泽梁无禁”(《梁惠王下》),并重视培养税源;对于社会的分职分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换活动,认为 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滕文公下》),达到社会需要的满足。在《荀子》、 《性恶》、《正名》等篇中可以看出,荀况在强本节用、欲望概念等方面亦均提出了一些可贵的观点。孟轲提出 的井田思想对此后历代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大同理想则直到20世纪仍影响着 中国的思想界。
法家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李悝在其“尽地力之教”中,非常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和农产品价格变动 对农民与一般消费者的影响,提出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汉书·食货志》)的名论,他是推行稳定粮 食政策的先驱者。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是独重农业,视工商为有损于农业的活动,而重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政 权统治和军事扩张,商鞅的农战和徕民政策曾使秦国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韩非将 战国末年流行的重农抑工商思想与“本末”概念相结合,第一次提出“农本工商末”,并被汉初儒家接过去大事 宣扬使“重本轻末”成为封建地主经济全期的支配观点。此外,商鞅为了驱使工商业者归农,采取提高税率的政 策,“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韩非公开肯定贫富差异的合理性,并第一次从人口与财富的对比 关系中去寻求社会治乱的根源,是先秦最早的绝对人口过剩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庆增读后感
![《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庆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1193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0.png)
第二篇范文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唐庆增教授的研究成果,全书详细梳理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经济思想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各种经济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点。读完此书,我对唐庆增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唐庆增教授在书中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使得全书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唐庆增教授在分析每个阶段的经济思想时,都能紧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在研究经济思想时,唐庆增教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认为,经济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在我国历史上,许多经济政策都曾经历过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最终在实践的检验中逐渐完善。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思路,对我国今后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庆增教授在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思想家进行了深入剖析,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富国裕民观念、商鞅的法家思想、王夫子的民生为本等。这些思想家的理论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这种对经济思想家的深入研究,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
《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庆增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唐庆增教授的心血之作,全书详细梳理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经济思想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各种经济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点。读完此书,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经济思想史重点ppt课件
![中国经济思想史重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26897cb4daa58da0114a5c.png)
12
清朝经济思想
• 1,“钱粮则例,具照明万历年间 ”
清初之所以沿用明朝万历初年钱粮税利继续推行 “一条鞭法”,加大丁役 改革力度,根本原因是由 于丁银征收困难。 丁银难收是因为人丁大量减少。另一个原因就是, 政府的人为所致。户丁编审严重失实,或是“产尽 人亡,人口不除”;或者胡编乱造,或者滥免丁役, 富豪隐占户丁。政府所能控制的丁口,因此大量减 少,而赋役征额不能亏损,于是必然责令里甲包赔 代纳。“现丁”承受不了负荷之重压,不得不逃亡, 于是“现丁”又变成“逃丁”这样的恶性循环。
业”圣王人。
7
清朝经济思想
• 唐甄本人是典型的国富论者。国富论是他 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
• 他说:“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富也,自古 未有囯贫而可以为国者。富在编户百姓, 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 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国家( 清王朝)五十年以来,为政者无一人以富 民为事,上言者无一人以富民为言。至于 为家,则营田园,计子孙,莫不求富而忧 贫。何其明于家而昧于国。”
一,清代“摊丁入亩”的理论根 据
•清代“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它的理论根据,从根本上说 仍是“丁税难定,田亩易核”,但又不是简单的继承,不仅立足于解决当时丁税征 收困难,而且进一步从有效控制农民逃亡、稳定社会秩序的高度,予以立论,比较 全面地论述了丁税并入田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前期实行禁防为主的思想根源
3
清朝经济思想
清初,“共商皆本”思想的最终形 • 明成末清初“空谈误国”的 腐败风气,已逐
中国经济思想史(秦汉南北朝)
![中国经济思想史(秦汉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20f0adc026fff705cc170ae6.png)
• 5、与亚当·斯密思想的比较 • (1)分工理论:太史公指出农、工、商之 分工会随着人们生存和交换的需要而自发 形成,无需政府人为发布政令去做安排。 斯密则将社会分工视为人类“自然倾向” 的结果,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交 换的产生,并由交换引起了分工。
•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 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 分工的结果”。 • 劳动分工的根源,“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 种倾向的必然结果”, • “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易物, 相互交易”。
1、人性与求富论
• 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 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 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 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 学而俱欲者也。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 敌,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 也。 其在闾巷少年,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 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今 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 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游闲公子,饰冠剑, 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 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不避猛兽之害,为得 味也。
• (3)眼光独到,合理的资本投向: •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 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 行诣 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 处葭萌。唯卓氏曰: “此地狭薄。吾闻汶 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 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 大喜,即铁山鼓铸,倾滇蜀之民,富至僮 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二、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 (一)公元前二世纪的“黄老之学” • 1、“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 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 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 点而成。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b345fc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a.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同的经济思想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中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发展脉络。
1. 农耕经济时期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这个时期最核心的经济思想是“社稷之忧”。
人们相信,只有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农业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因此,国家领导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商业经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商业开始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物尽其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
因此,他们开始致力于发掘物品的潜在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
3. 王朝时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和贵族的统治对经济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关键的经济思想是“儒家经济思想”。
儒家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在道德的框架下进行。
儒家经济思想强调勤俭持家、节约无为的原则,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广泛传播。
4. 五四时期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经济思想是“学派思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寻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出路。
其中,梁启超提出的“大同社会”概念影响深远,主张通过财富的均等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5.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其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互促进。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经历了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封建社会、学派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家的贡献,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经济生活,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三国至五代时期的经济思想
![3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三国至五代时期的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5fec7f9941ea76e58fa040d.png)
第五章三国至五代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第一节魏晋时期的经济思想一、傅玄的经济思想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
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1.分民定业论。
傅玄的分民定业论特点:他主张按社会需要安排各行业的从业人数,这是在他之前的思想家从未提到过的新思想。
从他的“通计天下”中还表明他是从全国的角度来思考从业问题的,这有点像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就业计划或安排。
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就出现这种从业安排的思想,却是一个伟大而天才的认识。
2.财政思想傅玄的财政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在他提出了三条租税原则:第一,至平第二,积俭而趣公第三,有常二、鲁褒的钱神论鲁褒,西晋文学家。
生卒年不详。
字元道。
南阳(今属河南省)人。
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
隐居不仕,人莫知所终。
《晋书·隐逸传》谓:“元康之后,纲纪大坏,(鲁)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
”今所见《钱神论》、系严可均《全晋文》据《晋书·鲁褒传》、《艺文类聚》、《初学记》合抄而拼成的。
此文虽名曰“论”,其实仍然沿袭辞赋问难之体。
文中虚拟司空公子与綦毋先生的问答,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
文中精彩之处颇多,如司空公子讪笑綦毋先生不知权变一段,其语本出自典籍;以世俗口吻而唐突圣典,实寓讽世之深意。
又如“公子拊髀大笑”,论述钱的价值及功用一段,尤为生动辛辣:“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显然都是愤世疾俗之语。
据本传称,此文一出,即为当时痛疾时世者所传诵。
鲁褒是东晋王朝的一位隐。
他撰写的《钱神论》是当时出现的一篇具有典型货币拜物主义的论文,文章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其中体现出的货币拜物教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a4d8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f.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现状和展望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 史轨迹和思想传承。
法家学派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包括韩非子和商鞅。
道家学派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道德的和谐,代表人 物包括老子和庄子。
墨家学派
墨家思想关注公平和公正,代表人物包括 墨子和公输般。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变革
1
古代政治经济学
古代政治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土地、
近代政治经济学
2
农业和贸易,关注生产和资源分配。
《中国经济思想史》PPT 课件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探讨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 轨迹。本课件将为您介绍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阅读指南和背景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要点和 必备背景知识。
主要思想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对中国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和深 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和孟子。
五常与经济价值观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 信)在经济活动中具有指导 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 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 济思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 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 论,适应中国国情。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 济思想
近代政治经济学从工业革命开始,源自研究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
中国经济思想史大纲2010
![中国经济思想史大纲2010](https://img.taocdn.com/s3/m/398e4a3e5727a5e9856a61c6.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提纲导言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二、中国经济思想史内容三、中国经济思想史方法第一章中国古代集权官僚制与官文化第一节社会历史阶段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第二节中国秦汉以来土地所有权体系及官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孔子儒学与儒家道统第四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第一节富国与富民之争(孔孟与管子)第二节桑弘羊的理财之学第三节刘晏的理财思想第四节王安石变法思想第三章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第一节早期商人治生(范蠡、陶朱公、白圭、计然之策)第二节司马迁“富无经业”论第三节贾思勰“齐民要术”与地主治生第四节明清商帮与商人治生之学第四章中国古代货币与人口思想第一节子母与单旗货币思想第二节鲁褒的《钱神论》第三节唐代刘秩祖与“禁铜四美”论第四节称提思想第五节邱浚的货币思想第五章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第一节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社会的经世思潮第二节魏源经济思想第三节官僚地主集权制向官僚资本集权制的转化第四节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六章太平天国经济思想第一节《天朝天亩制度》中的经济思想第二节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三节太平天国经济思想述评第七章康有为经济思想第一节三统三世说第二节富国之法与养民之法第三节《大同书》第八章孙中山经济思想第一节“三民主义”之“民”第二节民生主义第三节实业举国第四节平均地权第五节《实业计划》第九章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与学术论战第一节近代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第三节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第四节毛泽东、蒋介石经济思想对比第十章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及经济思想第一节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第二节苏联教科书与中国经济学体系的特征第三节西方经济学引入与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经济思想史网上收集资料
![中国经济思想史网上收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2f2da46b307e87101f696d2.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网络资料)一、判断题1、“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深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
”是我国古代对重农思想的最早的系统论述,它后来成为春秋时代“使民以时”、“勿夺农时”等重农思想的理论先声。
()2、“工商食官”是西周时代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
()P93、西周的基本财政原则是量入为出原则。
()P144、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民族平等的政策 (F)P855、叶适对”圣贤不为利”持肯定态度 (F)P866、苏洵马瑞临对井田制进行了批判 (T)P997、对人本性属”私”这一理论规定中,要属李贽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T)P1238、傅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工商皆本”的口号 (F)P1339、货币金属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反对不足值货币的流通 (T)P14010、洪亮吉的绝对人口过剩理论中,人口的增殖是按人口而不是按户口计算的 (F)P15411、王鎏认为纸币作为理想的货币,主要原因在于其数量上是取之不尽的 (T)P16312、魏源的”师夷”主张并不局限于军事方面,还包括各种民用动力机械 (T)P169二、单选题1.西周时期,( A )被列为五常之教的第一项。
P3A.农事 B.手工业 C.畜牧业 D.商业2.到了( B )朝代,逐渐形成了父子相承的手工业者家族,他们之间有固定的分工。
P4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唐朝3.( A )开始的籍田制度后来一直为各朝统治者所效仿,逐渐演变成象征性的“籍礼”。
P6 A.西周时期 B.夏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商朝时期4.西周时期的基本财政原则是( A )P14A.量入为出原则 B.节用原则 C.贡纳原则 D.适度的原则5、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失败在中国经济思想界中产生强烈反响,针对人口问题( C )乐观的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A龚自珍 B 洪亮吉 C包世臣 D恽敬6、中国古代的本末皆富论中论及的本富的主要发展要靠( D )A买卖 B 自给自足 C对外贸易 D 农业7、( C )在清朝提出了安定游民的明宗论?A洪仁轩 B杜佑 C谢阶树 D魏源8、与林则徐同时代的(D)在对外贸易通商的思想上提出贸易差额论A黄爵滋 B俞正燮 C包世臣 D魏源9、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西汉推行“无为”的经济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B)A 萧何 B桑弘羊 C曹参初 D陆贾10、桑弘羊主张经济上的干涉政策,认为国家应对重要的一些商品的经营进行直接掌控,下列哪项是其干预对象(D)A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 B均输 C平准 D以上都是1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重农抑商”的拥护者有(C)A荀子 B商鞅 C司马迁 D韩非12、司马迁认为农、虞、工、商四部门都是人们所必需的,无论哪一个部门都既能富国,也能富家。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508f07c0da38376baf1faef9.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什么叫做思想史?人类或某一领域的智者或思想家们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回答者:进北人 - 举人四级 5-20 16:11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针对有关经济问题提出的观点、理论、学说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严格地说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逐步传人中国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变革的现实要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建立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思想史同其它学科一样,重新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研究队伍扩大,各类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通史性著作的出版,专题经济思想史、中外经济思想史和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开拓与深化,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最先是从古代部分开始的。
在近代,西方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先后输入中国,中国一些学者发现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某些内容和概念,中国古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过。
以此为动因,许多近代有识之士在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激发下,逐渐将目光转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上。
1897年梁启超写成《<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运用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货殖列传》所载古人的经济思想逐一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之后,梁启超又在他的著作中,单列《墨子之实利主义及其经济学说》、《管子之经济政策》等,分别评析了有关人物的经济思想。
我国学者正式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最早著作之一,是1911年出版的留美博士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儒家的经济学说》(The Eeonomies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
因以英文写成在美国出版,曾得到美国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但在国内影响很小。
因此,国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专门研究实际上始于甘乃光1926年出版的《先秦经济思想史》。
评述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评述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c79ce53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c.png)
作者: 张立容;戴玲;王信国
作者机构: 美籍华裔教授
出版物刊名: 财经研究
页码: 58-60页
主题词: 经济历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对外贸易;地主经济;经济问题;胡寄窗;手工业者;工商业者;政府财政;封建经济
摘要: <正> 一、胡氏对中国经济历史的分期和经济思想家的考察(一) 对中国经济历史的分期。
胡寄窗教授将中国约2900年封建历史(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划分为3个时期,将《中国经济思想史》(以下简称“胡著”)分写为3卷。
第1卷由西周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探讨中国经济权力中心由。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版)第一章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和西周时期)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版)第一章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和西周时期)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ff5d83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1.png)
第二节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的初步认识
三、原始工商业思想
(一)对商业的基本认识和肯定 (二)“工商食官”的思想 (三)鼓励商业活动的政策 (四)私人商业的出现 (五)固定市场的设置 (六)市场管理制度 (七)手工业思想
第二节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的初步认识
三、原始工商业思想(六)市场管理制度食官为出重农思 想
关键词
节支储 备
第一节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的初步认识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财政制度思想
第一节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社会经 济发展概况
一、夏和商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1 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夏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比较简陋。 夏代的畜牧业已经初具规模。 手工业在夏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
二、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西周时期,农业生产已成为当时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 西周时官府的畜牧业仍比较发达。 青铜业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 西周工商业的发展高于商代。 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第二节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对社会分工职能的基本认识
• 西周统治者对市场管理十分重视,设置了不同职责的市官,建 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
• 市场管理的原则有: • 1.对上市商品的限制 • 2.对商品出入市场的管理 • 3.对价格的管理 • 4.对质剂的管理
第二节 对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的初步认识
四、富民思想与政策
(一)富民思想的渊源
• (1)富民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本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29fa448650e52ea54189830.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96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一、教学目标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观点、学说的发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
目标2:使学生在学习能够密切地联系中国社会经济条件并进行研究。
目标3: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后阐明各种经济思想据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它的阶级实质,揭示其内在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和近代国民经济管理思想两部分。
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观点、学说的发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及内在发展规律。
2、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基本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将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3、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以经济学原理为储备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理解我国古代及近代主要经济思想。
讲授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做几次作业,同时要求学生课下预习与复习教材。
4、毕业要求系统掌握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相关理论。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公元前21——公元前221年)第一节先秦经济思想的历史前提第二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第三节国民经济活动的组织思想第四节国民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思想第五节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思想第六节经营管理思想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春秋战国时各种期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经济思想本章考核要求:了解前秦时期的各种经济思想及内容。
复习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一节国民经济的决策思想第二节国民经济活动的管理组织思想第三节国民经济活动的调控思想第四节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思想第五节经营思想和谋略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先秦时期的国民经济活动的各种思想内容及管理模式本章考核要求:了解秦汉时期国家干预的经济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及秦汉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关于均输、平准调控机制的思想,理解秦汉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关于经营管理的思想和谋略。
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宋元)
![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宋元)](https://img.taocdn.com/s3/m/510337eef705cc17552709e6.png)
1、利欲是人的本性,言利是正常的:“食不足, 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 2、不准人们言利是“贼人之生,反人之情”, 公开否定孟子“何必言利”的说教。 “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 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 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 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 子谓‘何必言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 岂小哉?”
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 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 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 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 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 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 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 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五)叶适的义利思想 “仁人正谊而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 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仲 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 语尔。” “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 “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必世而后人... 夫的货币数量论
苏轼曾经以极其同情的心情为商人的经营困苦辩 护。对于富人,他认为之所以能积财致富,乃是 其审时度势,诚实经营的结果,而并非是一种命 定之福。他说:“富人之谋利也,常获,世以为 福,非也。彼富人者,信于人素深,而服于人素 厚,所为而莫或害之,所欲而莫或非之,事未成 而众已先成之矣。夫事之行也有势,其成也有气。 富人者,乘其势而袭其气也。”。
中国经济思想史工商业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工商业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c2e4322fab069dc5122011d.png)
工商业思想4
• 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者之间,儒家更重视前者对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重要作用。
• 《论语·子路》记载道:“樊迟请学稼,子曰:我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我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 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 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 矣,焉用稼!”
• 儒家的这一观点,让我们想到了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 中对政府的作用的论述:
第13页/共15页
工商业思想14
• 甚至在当今,政府也主要是一种将保护和公正出售给其选民 的制度协定。它通过确定和实施产品和资源的所有权及让予 资产转移权来实现。作为对这种服务的回报,国家获得了税 收。由于提供保护和公正的规模经济使这一交易可能对选民 很合算,因此被统治者与政府之间的互利贸易便有了基础。 只要规模经济继续,国家对所有权扩大了的保护和实施就能 提高所有选民的收入,而这一储蓄以某种形式在选民和国家 之间分配。
第9页/共15页
工商业思想10 • 意思是人类之所以驾驭牛马、征服自然,是因为人能以群体、集体的
力量协同作战;而人类的协作是以各自的专业分工为基础和前提的; 如果没有“分”也就没有必要“群”了;而分工协作得以实现的纽带 却是“义”,也就是智慧和制度。他指出了社会分工、协作与“义” 的内在联系,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思想。 • 二、交换的必要性 • 先秦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多数对交换、对商业的作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 • 先秦儒家对分工、对商业更是持积极态度。 • 孔子要求各国统治者“废山泽之禁”,为人民经商提供货源。
第1页/共15页
工商业思想2 • 二是要求按职业不同把人口分开“定居”,也就是把每个人安置或固
定在特定的场所和工作环境之中,他还论证了这样分业定居的必要性: 同一行业的人聚居一处,便于交流经验、提高技术;便于相互交流信 息和行情;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 三是要求职业的家族继承:“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 • 如果说《管子》的职业划分还是从宏观经济着眼的话,那么《周礼·考 工记》中提出的分工就是标准的工业技术分工了。 • 儒家一贯重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二章 西周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二章 西周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c4bfdb07cd184254a35351f.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二章西周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8 题1、西周时期,()被列为五常之教的第一项。
A . 农事B . 手工业C . 畜牧业D . 商业参考答案:A2、轮荒休耕制实行于()。
A . 夏B . 商C . 原始社会末期D . 西周参考答案:D3、西周时期的基本财政原则是()。
A . 量入为出原则B . 节用原则C . 贡纳原则D . 适度的原则参考答案:A4、重农作为重要国策形成于()。
A . 夏B . 西周C . 商D . 春秋参考答案:B5、西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反映为()。
A .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B . 有了专门放牧的农仆。
C . 专司畜牧的职官增多。
D . 饲养大量可供祭祀牲畜。
参考答案:C6、集中反映西周时的农业观念的一部著作为()。
A . 《幽风七月》B . 《诗经》C . 《逸周书大聚》D . 《逸周书文传》参考答案:B7、西周财政支出的最高原则为()。
A . 专税专用B . 节用原则C . 负担平均D . 确定原则参考答案:B8、()开始的籍田制度后来一直为各朝统治者所效仿,逐渐演变成象征性的“籍礼”。
A . 西周时期B . 夏朝时期C . 元朝时期D . 商朝时期参考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1、西周时期的财政储蓄的基本目的是()A . 用于争夺或巩固王业B . 用于备荒C . 为了商业发展的需要D . 为了更好的发展手工业参考答案:AB2、西周时期,诸侯对王室的贡纳的标准取决与()A . 诸侯国人口的多少B . 诸侯国封地的多少C . 诸侯国距离王城的远近D . 诸侯国富裕程度参考答案:BC3、道路的修建与维修,对周的统治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A . 便于周王巡视各诸侯国及诸侯朝见天子B . 便于向各诸侯国征收贡赋C . 军事上利于军队调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抵抗周边各族的进扰D . 便于商品货物的运输参考答案:ABC4、西周时期的富农政策包括那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商业思想6
当然,二者产生以后,统治者利用权势对体力劳动者 进行压迫、剥削,也是存在的;认为脑、体之间与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儒家也没有避 免,但不能因此便完全否认了儒家强调社会管理和脑 力劳动重要性这一态度的意义。因此,过去将儒家重 视脑力劳动的分工学说仅仅看成是“剥削阶级”的理 论,是片面的。
行是否亲自织布、织帽子,陈相回答说:不是,而是 用粮食交换;又问许行耕田用的铁器、做饭用的铁锅 等是否是亲自制作的,陈相回答:不是,也是用粮食 换的,并补充说,如果他亲自动手织布和制造工具就 会影响农业生产。 于是孟子反问道:用粮食交换其他手工业品,对手工 业者没有损害;而手工业者用他们的产品交换粮食, 难道不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了吗?为什么大家都纷纷 和手工业者交易呢?难道许行不怕麻烦吗? 孟子继续说,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即使他要参加农业生产,可以吗?又例如,尧、舜等 人忧国忧民,哪还有时间去耕地呢?
司马迁更从宏观角度指出了社会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相 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待 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他看 到了商品流通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一 观点后来发展为“相生相养论”,
唐代韩愈提出的。士、农、工、商各种职业分工相互 为用,缺一不可。
先秦农家反对分工,自然也反对商品交换,认为农民 和手工业者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因而主张人人务农,自耕自种,取消分工和交换。
(二)分工的必要性
先秦许行的农家学派主张所有社会成员都要直接从事 体力劳动,统治者、包括国君都应是“贤者与民并耕 而食,饔(早餐)飧(sun晚饭)而治”,实际上是主 张缩小职业差别,阻止社会分工的发展。
工商业思想7
对此,孟子与农家学派的陈相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孟子问许行是否亲自种植粮食,陈相回答是;又问许
二、交换的必要性
先秦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多数对交换、对商业的作用是 持肯定的态度的。
先秦儒家对分工、对商业更是持积极态度。
孔子要求各国统治者“废山泽之禁”,为人民经商提 供货源。
工商业思想11
孟子则看到了商业的积极作用:“古之为市也,以其 所有,易其所无者”,将宽商惠商看作是“仁政”的 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的这一观点,让我们想到了诺思在《西方 世界的兴起》中对政府的作用的论述:
谢谢大家!
工商业思想13
农家学派一方面承认手工业者不可能既耕地又 从事手工业,另一方面又认为“劳心者”也必 须去参加体力劳动,才有资格享用物质产品。 孟子对此反问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事实是“劳心者”提供和推行仁义、法律等 “产品”,而以赋税等形式换取“劳力者”的 物质产品,即“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工商业思想5
事实上,孔子是认为稼穑、园圃等体力劳动和 专业技术劳动远没有统治者、管理者所起的作 用大,希望他们专注于提高管理水平。这种态 度也确实一直为儒家所继承,在《大学》中更 被提炼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生目标。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专业的社会管理 工作者、科学艺术工作者的产生,是人类历史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进步现象。儒家能 够明确反映这一现象,并特别强调脑力劳动的 巨大作用,是其思想深刻性、进步性的表现。
更为可贵的是,荀子还对分工的作用进行理论上的总 结:他说我们人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 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序四时,裁万物, 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
工商业思想10
意思是人类之所以驾驭牛马、征服自然,是因为人能 以群体、集体的力量协同作战;而人类的协作是以各 自的专业分工为基础和前提的;如果没有“分”也就 没有必要“群”了;而分工协作得以实现的纽带却是 “义”,也就是智慧和制度。他指出了社会分工、协 作与“义”的内在联系,这是一种很深刻的思想。
分工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到战国后期才被认识 到的 匠分工协作,就会得到更多的产量。
工商业思想9
古代对分工的重要意义理解得最为透彻的是荀子。他 不仅发现分工能大大促进专业技术的提高,如“好书 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 独传者,一也;……(很多例子)。自古及今,未尝 有两而能精者也。”也就是那些杰出的书法家、农学 家、工程师……全都是因为对职业用心专一才取得伟 大成就的。
工商业思想12
先秦法家的“农战”战略主张抑制工商业,但 其本意是要求将工商业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和规模以内,以免影响农业。他们对商业流通 的作用还是清楚的,认为商业可以流通货物、 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增加财富。但对所谓 “技巧”之商、“牟利”之商是主张坚决打击 的。
值得重视的是,儒家根据“劳心者”和“劳力 者”的分工学说,认为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交换, 而且与农、工等各个行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一样, 也是平等互利的交换关系。
工商业思想8
这显示了孟子对生产分工必要性有很清楚的了解,认 为种地的人不可能同时制作各种手工业产品,必须用 粮食去交换;个人、家庭也不可能自己生产自己所需 要的一切物品,只能以自己的产品与他人交换。如果 硬要否认分工,所有物品都自己生产,这只有在天然 采摘、露宿荒野的原始社会才有可能。
美中不足的是孟子仅仅强调了人们不可能做到不分工, 而没有指出分工促进生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