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观照

合集下载

《天道》里边经典的一首诗及五台山论道

《天道》里边经典的一首诗及五台山论道

《天道》⾥边经典的⼀⾸诗及五台⼭论道 2019-09-13《天道》⾥边经典的⼀⾸诗。

本是后⼭⼈,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志戏功名,海⽃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还有⼀⾸:悟悟道休⾔天命,修⾏勿取真经,⼀悲⼀喜⼀枯荣,那个前⽣注定?袈纱本⽆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说梦。

智⽞⼤师将其上阕改为:悟道⽅知天命,修⾏必取真经,⼀⽣⼀灭⼀枯荣,前⽣因缘注定。

【以下是五台⼭论道精彩对话】明⼼阁的房⼦不是很⼤,四周墙壁上有⼀些佛教字画,屋内正中摆着⼀张⽼式⽅桌和4把⽊椅,3⼈围桌⽽坐,桌上放着丁元英的⼀⾸词和压在纸上的信封。

智⽞⼤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下,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不取真经⼜修什么呢?”韩楚风不知道这⾸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遍,上⾯写道——悟悟道休⾔天命,修⾏勿取真经。

⼀悲⼀喜⼀枯荣,哪个前⽣注定?袈裟本⽆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说梦。

韩楚风马上明⽩了智⽞⼤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师⼼⾥有解,⽽他⼼⾥⽆解,他在⼼⾥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勿取”、“痴⼈说梦”之类的⽤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

但此时他更关⼼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丁元英回答道:“⼤师考问晚辈⾃在情理之中,晚辈就⽃胆妄⾔了。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修⾏以⾏制性,悟道以性施⾏,觉者由⼼⽣律,修者以律制⼼。

不落恶果者有信⽆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如是⽣灭。

不昧因果者⽆住⽽住,⽆欲⽆不欲,⽆戒⽆不戒,如是涅碦。

”智⽞⼤师含笑⽽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

⼈相可坏,觉性⽆⽣⽆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障不显,了障涅碦。

觉⾏圆满之佛乃佛教⼈相之佛,圆满即⽌,即⾮⽆量。

《如实观照的方法》法谈部分完整版

《如实观照的方法》法谈部分完整版

《如实观照的⽅法》法谈部分完整版《如实观照的⽅法》隆波帕默尊者开⽰2013年6⽉30⽇苏林府布拉帕然寺愿各位吉祥如意!佛法并不难。

佛法就是认识⾃⼰。

所谓的⾃⼰,就是⾝与⼼。

我们要认识⾝与⼼,直到照见它们的实相。

如果照见⾝⼼的实相,在初级阶段就会亲证“我不存在”。

“我”不存在,苦便⽆处藏⾝。

因为通常⽽⾔,苦是安住于⾝、安住于⼼的。

倘若继续修⾏下去,智慧将会进阶地提升,继⽽照见我们称之为“不是我”的“那个”,是什么?有的只是苦:⾝是苦,⼼是苦。

佛法并不繁复,只是了解苦。

何时清楚地照见苦,何时便会放下对于⾝和⼼的执着,从此解脱⾃在,巨⼤的幸福有如泉涌,那是极为神奇的。

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如实观照⾝⼼的⽅法》。

知道了⽅法就要实践。

如果知道⽅法却不实践,就像取得了药⽅却不配药,疾病是不会痊愈的。

先要学习配药之法,学会了配药,就要服药。

听法能够让我们知道修⾏的⽅法,⼀旦知道了⽅法,就要实践,若⽆实践是不可能离苦的。

在隆波讲解具体的细节之前,让我们先约定⼀下规则。

隆波所讲的法源⾃佛陀,经由师⽗们代代传承下来。

佛法是极为尊贵⽽殊胜的!佛陀开⽰说,在他涅槃之后,他所教导的戒与法——此应⾏持,彼不应⾏持——就是其化⾝。

所以,我们要以真正的恭敬⼼来听法。

⼼⽆定⼒⽽飘忽游移,就称之为对法没有恭敬。

即便端坐合掌,但是⼼飘摇不定、东游西荡或者想要回家,都称之为“不恭敬法”。

若是恭敬法,⾝、⼝、意都要有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圆。

⾸先,请勿在隆波讲法期间照相。

照相发出“咔、咔”的声⾳令周围⼈丧失定⼒,原本能够领悟佛法,却因⼼的飘摇⽽⽆法领悟,这导致恶业。

令别⼈在听法时禅定退失的恶业,总有⼀天会返还到⾃⾝。

因此,有⼿机的⼈,请关掉⼿机的声⾳。

现在这个时段,相当于在亲近佛陀,就要开始聆听法义,我们要真正以恭敬之⼼来聆听。

如果⼲扰到别⼈,损失会⾮常⼤。

⼤概是三⼗年前,在隆布敦长⽼的葬礼上,当时阿姜摩诃布⽡尊者在此处讲法。

尊者刚开始讲话,就有⼈起⾝照相,尊者就停下来。

从《天道》到《天幕红尘》:认识实相的七种思维模式(深度)

从《天道》到《天幕红尘》:认识实相的七种思维模式(深度)

从《天道》到《天幕红尘》:认识实相的七种思维模式(深度)豆豆有三本书,但我只看过这两本,事实上,能高度体现豆豆思想的也是这两本书。

反复看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将书中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不争而争。

韩楚风在丁元英的介绍下,主动退避二舍,避免了和两位副总的直接竞争,最后胜出的是却是韩楚风。

丁元英对韩楚风说:你办事老总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

董事局关心的不是老总裁的遗嘱,而是利润。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资历问题,对你也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退一步,让两个副总裁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让他们去内耗,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此消彼长,有个比较。

当董事局看清楚谁是争权的,谁是干事的。

自然就众望所归了,你才有可能树立真正的权威。

否则,你一登上拳台就会促使他们先结成联盟,你很可能是第一个牺牲品。

韩楚风:他们要是不内耗呢?丁元英:这是文化属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是典型的传统思维模式。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传统文化中通常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二:见利不忘义。

在音响交易会上,格律诗以原售价的一半的价格低价销售音响,对乐圣形成了沉重打击。

乐圣提出天价赔偿。

在接到起诉通知书之后,叶晓明、刘冰和冯世杰提出和解,但乐圣不同意,于是三人逼迫欧阳雪退股。

将全部压力转移到欧阳雪身上。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

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道义,将全部压力压在一个女人身上,很显然是不义之举。

当三人抽身而退之后,刘冰却厚颜无耻的留在公司。

更甚的是,在看到官司打赢之后,乐圣被迫和格律诗合作之际,刘冰为了一己之私,竟然拿着丁元英提供的资料要出卖格律诗。

最后的结果,叶晓明一无所获,刘冰在绝望之下跳楼自杀。

相反的事情发生在另外两个人身上。

欧阳雪在巨大的诉讼压力下,接受了三人的退股,自己承担了所有的压力。

观照的方法-

观照的方法-

观照的⽅法- ---现法观照的⽅法- ---现法什么叫“现法”?“现法”就是当下的现象,当下的⾝⼼状态。

所谓“见法”,就是见我们内⼼变化的过程。

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时,要看清楚内⼼中受、想、觉(见、闻、觉、知)的起、住、灭,你只要是看着它,它⼀定是起、住、灭的过程,不外如此变化⽽已,并没有其它的,这就叫“见现法”。

即使⾝⼼在执著、贪欲中,只要能看清它在起贪念,就叫见现法。

只有见现法的⼈,才有后⾯的功⽤——见灭。

这个灭,不是我们把它灭掉的,⽽是法性⾃尔的灭,⼀切法必归于灭。

这就是真相!灭炽然,不待时,当下如实知,当下即是离炽然——炽然就是痛苦烦恼。

所以,只有在当下才能发觉我们⽣命的真相,⽽能观察的就是当下的⽣命状态,那么我们要离开痛苦烦恼和颠倒执著,也只能是在当下,因为⽣命只是当下!当下不能见法,下⼀秒种还是糊涂,死后更困扰!所以,佛陀说:如实知者,当下见现法,当下离炽然,⽽不待时!并且教我们“⽅便禅思,内寂其⼼,如是如实知显现”。

当你内⼼在禅思寂静中,外⾯触缘所引起的,或是内⼼的起⼼动念,它⾃然显现,那份明⽩和了解是⾃然地显现出来的。

我们为何要如实知?要让它⾃然显现,要看透它的真相,不再被它迷惑,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如何让它真正地显现?“⽅便禅思,内寂其⼼”,这样“如实知”就显现出来了。

如实观照为什么⽤“看”的⽅法?⼀切奥妙就在这⾥:只有“看”,才能真正达到“如实知”,“如实知”才能显现,达到“如实知”就⼀定会发现“必归于灭”!你要“如实知”,就要让它⾃然显现,你⽤作意,⽤种种有为法,反⽽看不到。

为什么?因为你在作意中,在颠倒中。

只有“内寂其⼼”,只⽤⼀个“看”字,这个“如实知”才能⾃然显现,所有的奥妙就在这⾥!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六个原则,使你的意识不起作⽤(指的是意识的分别作⽤,⽽不是意识的功能)。

⼀切的⼼法,⼀切修⾏的奥妙就在这⼏句话:“⽅便禅思,内寂其⼼,如是,如实知显现”。

这“如实显现”四个字,是学法最重要的地⽅!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落⼊有为的造作、有为的修⾏⾥,那都是在实有感、⾃性见⾥⾯,要解脱就⾮常⾮常困难了!这⾥的“如实显现”四个字,涵盖着法性的奥妙,是法尔如是的法性的功能,不是⼈为造作的功能,要明⽩!那么,我们怎样发觉六根以及六根触缘所起的受、贪等诸法是⽆常、有为、⽣灭的呢?怎么会显现出来的?就在寂静的当下,你“看着它”,它就⾃然显现。

放下对过去的执着 活在当下

放下对过去的执着 活在当下

放下对过去的执着活在当下
2011年11月01日 09:07
来源:《如实观照:开启向内的旅程》作者:吴明山讲述
字号:T|T
35人参与19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的生活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你告别了过去,放下了对过去的执著。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晓愚)
什么是新的生活?新的生活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你告别了过去,放下了对过去的执著,你让你的每一刻都全然地生活在当下,你才是新的。

你能对你过去的生命进行任何修改吗?无论多有钱,多有力量,你都无法回到过去或者对过去进行修改。

然而在每一个当下,你都拥有着全部的世界和全部的时间,包括你所有的过去,包括你的父母你的祖先你的家族包括全人类所有的过去,都在你的觉知之中呈现。

你只能为此刻做主,而此刻是一个无限。

天道经典台词

天道经典台词

《天道》经典台词摘录看过部电视剧,名曰《天道》。

王志文主演。

个人感觉很不错,与现在很多无聊电视剧相比格局和境界都高太多了。

不知为什么没在电视上热播,但当不是人的问题。

用电影中的话来说,或许是中国特定文化属性的问题吧。

里面有些台词还是比较经典的。

粘贴出来以供欣赏。

1.《天道》部分台词花天酒地并不违法,只是一种带符号的生活方式。

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

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

但是还有道理。

像魔,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国内信用是个问题,私募基金是没爹没娘的买卖,一边做生意,一边得准备拼刀子,脑后还得长只眼睛看衙门得脸色。

建时凭心凭理超度亲疏,不是佛门正本,但他得佛根理只有熔点没有正智,所以他看我是一个元宝不失德性,一坛元宝图财害命。

他是佛是修来世正果得佛,他还得到佛祖那里多咨询咨询。

正果是不想了。

尘埃落定。

一个恕字我已经有罪了。

这是文化属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北京像个淘金场,个个觉得自己是龙胎凤种,太闹了。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是真理真相得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得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得文化,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咱们这些人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胡里胡涂闯入战场,得先活下来。

等定下神来,时代已经变了,真的是穷则思变。

可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得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

马克思主义得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得文化,他得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得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

太可怕了!《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不落定见如实观照的意思

不落定见如实观照的意思

《不落定见如实观照的意思》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不落定见如实观照”这句话的意思。

你们看哦,“不落定见”就是说我们不要一下子就认定一件事情只有一种固定的看法,不能太固执啦。

比如说,有一次大家都觉得小红画画不好看,可是后来发现她认真画起来,画得可漂亮啦。

这就告诉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认定小红画不好。

“如实观照”呢,就是要我们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去观察和了解一件事情。

就像有一天,小明看到路上有个叔叔在帮一位老奶奶拿东西,他一开始以为叔叔是老奶奶的儿子,后来问了才知道,叔叔是路过帮忙的。

这就是要如实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小朋友们,能听懂吗?
《不落定见如实观照的意思》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不落定见如实观照”哟!
还有一次呀,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数学题,很多小朋友都觉得答案是5,可是仔细算算,答案其实是8。

这就是不能一开始就认定答案是5,要认真去算,这就是不落定见。

而如实观照呢,比如说我们看到天上的云,有时候觉得它像棉花糖,有时候又觉得像小狗,但是我们要实实在在地看清楚,它就是云在变化形状,不能随便就认定它就是棉花糖或者小狗,这就是如实观照。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不落定见如实观照的意思》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不落定见如实观照”。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同学考试没考好,不能马上就觉得他学习不好,也许他这次是因为生病或者没睡好才没考好呢。

这就是不落定见。

而如实观照呢,就像我们看到花园里的花,有的开得很鲜艳,有的还没开,我们要实实在在地看到它们本来的样子,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没开的花就不好。

小朋友们,希望大家以后遇到事情都能做到不落定见如实观照哦!。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实观照与感恩正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实观照,即真实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不加评判地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恩正念则是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那么,如何将这两种理念结合起来,为我们的成长助力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如实观照的含义与作用。

如实观照意味着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不受主观观念的束缚。

这种观照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同时,如实观照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感恩正念对我们的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正念要求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对亲人、朋友和社会心怀感激。

这样的心态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受。

此外,感恩正念还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的社会影响力。

那么,如何将如实观照与感恩正念结合起来呢?以下是一些实践方法:
1.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如实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同时,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改进。

2.培养感恩之心,对生活中的点滴恩情心怀感激。

比如,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亲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等。

3.在面对困境时,学会用如实观照的心态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同时,保持感恩正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度过难关。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将感恩正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总之,如实观照感恩正念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结合这两种理念,我们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体方法师讲中观唯识

体方法师讲中观唯识

20体方法师:中观与唯识对「空」的不同见地10-08-28 02:22:12来自: 平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义节录:中观与唯识对「空」的不同见地(前后皆有删节)/group/topic/13644978/……经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

后来大乘的唯识学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

经部师,是一切有部中,萨婆多部更后面的一部,比较先进的。

这个就是境空,外面的境界是空的、非实的。

但是,心是有的,由心识的认识不同啊,产生外境而已。

不然的话,鱼看到水为什么像房子一样悠游自在?天人看到水,像琉璃一样的透彻;鬼看到水,就以为是浓血;我们看到的就是清水而已!这表示什么?众生的业报不同,看到的外境也不一样!表示外境并不是实在不变的,是随着众生的心性而起,来判断、认识的。

这样子的话,心境反而是实在的本源了,外在不过随着心境的认识而变化而已。

所以外境是非实的,由这样的观想,明白这个叫观空,唯识家都用这种方法。

『阿毗达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别智体证离言自性的。

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瑜伽师是学唯识这一部分的,还有前面阿毗达磨的大乘经,差不多都依据这样一个观念在抉择。

知道外境的非实,是用这种观空的理论,才成立内在有无分别自体的离言自性。

这个离言自性啊,是进一步的方法!比如,从唯识的立场,心有境空,外在非实;第二步心境是相依相缘的,外境非实,那心是实在的吗?心也是非实的!所以,进一步会破除心性的实在论,超越了心跟境的实有,体证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性叫离言自性。

大家注意听!唯识学也一样的,最后还是会破心性的部分,但是,体证的叫离言自性。

最后,虽然破了心性的实有,但是,离言自性——唯识学讲的圆成实性,认为这个不能没有的。

2023年天道经典语录

2023年天道经典语录

2023年天道经典语录2023年天道经典语录11、羡慕别人的收入,却不知他人的艰辛。

羡慕她说走就走的自由,却不知道她为这份自由付出的代价。

羡慕别人不用上班有人养,却不知她过的多煎熬。

一切都有代价,无论是财富事业爱情,还是自由。

不必羡慕,生活不在别处,而在于你想要什么,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2、天道酬勤,凡事感恩3、目标明确,坚定不移,天道酬勤,永续经营!4、夜晚会面白天道别,才没有弱点(真正爱一个人,千万别只看他侧面。

更不能不看他的缺点,否则这将成为感情最大的弱点)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文人总爱故弄玄虚,神秘其事。

其实,老子是通过广征博览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见天道的。

6、佛说众生皆苦,苦行各行。

此乃天定,决于上苍。

苦做,行善,积德,天道咸扬。

苦中作乐,笑就住在心上。

7、天道人心,盛世华章,尊崇自然,振兴中华,吾国吾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8、天道酬勤,商道酬信。

9、天道酬勤奋斗改变命运,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拥有。

10、珍惜少年好时光,只争朝夕莫等闲;天道酬勤天可见,持之以恒信念足;斗志昂扬往前闯,吹尽黄沙可得金!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2、天道酬勤,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也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天道酬勤为我们揭示了一条生活的哲理即付出就会有收获,苦尽甘来,遭遇逆境苦难时,只要不懈坚持,就会有丰厚的回报。

13、以天道养其人,则合天矣以人情养其人,则不合天矣。

14、多一些努力,便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天道酬勤,只要勤字当头,苍天不负有心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能成就大事业。

15、应知天道酬勤,不叫一日闲过。

《天道》丁元英40句经典语录

《天道》丁元英40句经典语录

《天道》丁元英40句经典语录1.“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过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子。

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的铜板,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2.“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3.“天下之论道到极致,百姓得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得一个情字。

”4.“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的究竟法门。

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

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

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

无欲无不欲。

无戒无不戒。

如是涅盘。

”5.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6.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7.“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和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

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懦弱的生存哲学,所以你不算好汉。

”8.“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9.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10.要想做点事,别把自己太当人,别把别人不当人。

11.“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的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

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

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12.“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如实观照的方法(体方法师)

如实观照的方法(体方法师)

如实观照的方法(―—摘自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真正解脱的人,是生命的展现,不是在语言的表达!你身心活在这个人间,你得大自在,不偏不倚、不染不住、不取,而万法对你都没有妨碍。

“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所谓精进,现在的社会只能用如实现照的方法: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加上一个观照。

开始我们的习性很强,容易散乱,容易被外境转,所以辛苦一点,专注力较强,跑掉了,抓回来,跑掉了抓回来。

但是,如果你慢慢地把这个观照力加强的时候,你就不用起心动念再把它抓回来,它不会跑掉的。

我们只要时时系念在前,习惯了,路熟了,那个时候的观照力不用起心动念的。

你觉得:你活着,当你意识一醒来的那一刹那开始,你就开始观照了,你不会离开观照的。

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时,其实,你就会发觉:其实修行也不难!当你在觉照中,那个习性不能作主,觉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觉照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功能!那个探照灯一打开,犯过错的机会就不大了。

我们就是在失照无明中才会随着习性而转。

如果你时时刻刻把那个灯开着,黑暗自然不来;但是,你把灯关掉,黑暗一定会到的。

所以,我们保持着觉照这个觉性,你就会产生它的自然功能,这是法尔如是的功能,它必然有这个功能的。

第一可以防患于未然;第二观照力强了,可以发觉我们的身心真实相。

一旦明白了,你就不再颠倒了,你知道什么叫法性法尔本然?什么叫本自空寂、寂灭。

真的明白时,你就不再颠倒了,你有一个安住处,时时刻刻不会离开的,那时,你就会安然。

修行,不是一下子山洪暴发,要细水长流,要持之以恒!所以,如实观照就是居士们在这个社会中时时刻刻摄心的方法。

什么叫正智正念?“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时时刻刻观察我们的身心变化,它的起、住、灭的过程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这个叫系念在前,这个叫正智正念。

禅经典语句

禅经典语句

禅经典语句1.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2. 没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

3. 清净心境,迈向菩提之路。

4. 万法归一,一切皆空。

5. 行善积德,众生皆有佛性。

6. 放下执着,开启心灵之窗。

7. 只当无心,处处皆菩提。

8. 悟道者,无心者也。

9. 不入虚妄,恢复本性。

10. 离忧思,离欲望,方可觉悟。

11. 无为而无不为,即是道。

12. 去除迷误,回归本初本性。

13. 心如止水,方能见真相。

14. 觉受即空,空即是禅。

15. 世界如幻,心境如明镜。

16. 如实观照,见人见己。

17.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18. 万法无常,执着即苦。

19. 空即是法,法即是空。

20. 禅道无言,悟道须静。

21. 万物有佛性,皆可觉醒。

22. 唯有当下,永恒存在。

23. 舍弃烦恼,迈向自由之境。

24. 观念即是藩篱,放下方能自在。

25. 逍遥自在,解脱尘缘之困扰。

26. 宁静无为,自在自由。

27. 修行道路,不问过去未来。

28. 涅槃即悟,觉知即解脱。

29. 唯有觉醒,方能超越烦恼。

30. 心如菩提树,意如明镜台。

31. 无欲无求,舒展心灵之翅膀。

32. 无我无人,一切即自性。

33. 见真似似非,见伪似非非。

34. 醒悟即是解脱之门。

35. 如法修行,觉醒自然生。

36. 安住本心,无为而自然。

37. 安住觉知,心如止水。

38. 舍离执着,开启觉醒之路。

39. 开悟无欲,自在自由。

40. 常怀感恩之心,涌现慈悲之情。

41. 无上菩提,无上智慧。

42. 显本觉心,入无畏境。

43. 念头即心,觉知即悟。

44. 心如明镜,无为静观。

45. 观之空无,得之无所得。

46. 觉知此刻,即是觉醒。

47. 孤坐静思,入禅定之境。

48. 执著离去,开启智慧之门。

49. 禅定触发,智慧自现。

50. 静心定意,自在自在。

如实观照精华

如实观照精华

如实观照(刊印版)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册选自体方法师(性广法师)《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最后一章,也是如实观照的奥妙之处。

此次刊印旨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不代表师父的全部观点.法无大小,贵在相应.若与此法相应还请行者珍惜当下因缘,提起正念来,如实观照.若不相应,敬请转赠他人,切不要肆意丢弃。

愿我们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愿一切众生受利乐、愿正法久住。

众佛子祈印于江西南昌如实观照下面就讲如实观照了。

如实观照是我个人几十年来,通过对法的探讨及修很多法门后的体验,最后浓缩了所有的问题,找到了直接而又能摄受一切法,能善巧地使大家受用的一个实践的方法。

先声明在前:其它的法师及法门也有很好的善巧。

如实观照仅仅是将我个人的一些体验经验贡献给大家。

“「如实」两个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当下如何,即照着当下的因缘,去‘看’(观察)着‘它’,无论是喜怒哀乐。

“看着它”,这个“它”是向内(身心),注意听!它不是外面的。

在观察时,不需要特殊的准备,不是刻意造作在某一种状态来观察。

就在生活中,在生命活着的当下,时时刻刻的行住坐卧中,去观察当时的身心,无论自己的身心处于怎样的状态都没有关系。

照着它原来的样子,时时刻刻地向内观察,犹如打开探照灯。

为什么要观察?上课讲过“无明”二字,我们的心一直在向外攀缘,不知道自己如何犯错造作恶业,也不知道由此而致的生死轮回,这叫无明,也就是对自己不认识不了解。

上课建立了正确的知见后,现在就要观察自己,来验证知见的正确性。

我们每天都在说:“我、我、我,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其实你真的认识那个“我”吗?坦白讲,你不认识那个“我”,因此糊里糊涂地随着因缘转,被过去的习性转,贪爱执取造业而不自知。

现在要发觉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内去观察自己,认识所谓的“我”到底是谁?谁在起心动念?我们做每件事一定先有意念动机,有这些心念在前,你才会去造成行为。

教练心法

教练心法

教练心法1、体验我的感受(活在当下)我们原来一直觉得自己很能活在当下的,其实一直是活在自己的概念当中。

没有很好的区分我的身体,思维和情绪。

以至于常常混淆,自以为活在自己的当下,可当下只是每一瞬间,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恰恰是我自以为是的时候。

感受每时每刻都会有,当我说出这刻的体验时,就已经是我的概念了,所以去追究她是什么并无意义。

其价值在于你会有很好的自醒,每刻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从而具备区分自我的能力,这样就能自知,真实的活在当下!2、沟通我的感受(活在当下),从而让他人知道(如其所事)沟通我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往往是经过大脑过滤的,说出我认为在此刻该说的话。

那其实已经不是感受了,是我们思维的一个判断,别人收到的也是片面的或扭曲的,使得沟通无效。

体验,区分,沟通,沟通的更充分一些,这样会避免太多的误会和自我压抑。

我们之前过多的内耗就源于这种不沟通或不愿沟通,沟通出来也是和别人交换概念,为了更安全,没能做到如实观照!3、愿意为所有的事情负责任(无区别心)负责任是一种心态,而她的反面是受害。

当我们用负责任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时,我们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后果。

风清云淡,更加平和和清醒,把握人生方向。

这种负责任不是指责,错误奖赏;不是职责、义务;不是控制、操纵。

是心法,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发生在每一瞬间的无区别心!4、接受我所拥有的(面对现实)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属于过去的。

而所有喜欢不喜欢都是抗拒,喜欢就是舍不得,不喜欢就是不接受。

当这样时其实是我不愿意放下,当我们接受不了我所拥有的,他们就成了我们的干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重要的是有一颗平常心!5、按我的原则和立场生活这里的立场指的是生命的目的,而原则就是这个立场的范围。

就像大海里的一艘船抛锚,那个下锚点就是立场,而不管水流和风如何让船变幻方向,他都不会漂出原则。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
摘要:
一、引言
二、正念的定义与意义
三、感恩与正念的关系
四、如何通过正念培养感恩之心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为各种事物所困扰,压力与日俱增。

而如实观照感恩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念的定义与意义,以及感恩与正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正念培养感恩之心。

二、正念的定义与意义
正念,即保持全神贯注、活在当下的心理状态。

它源于佛教,但如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普及性较高的心理调适方法。

正念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提高专注力,并增进对生活的满足感。

三、感恩与正念的关系
感恩与正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当我们保持正念时,能够更加关注当下的美好,从而更容易对生活中的点滴恩惠产生感激之情。

而当我们学会感恩时,也会更加珍视当下,进一步培养正念。

四、如何通过正念培养感恩之心
1.静心: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让心灵安静下来,回归当下。

2.观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美好。

3.感激:对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让感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4.分享:将感激之情分享给他人,让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五、结论
如实观照感恩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正念培养感恩之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还能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和身心的状态中,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得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

自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

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不仅要通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的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一些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

那么,我们今天连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还只是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只要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

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不论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了烦恼、解脱了生死,业力就不再相续了。

因为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先放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

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上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着直接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如实观照,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思”的这个过程。

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

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

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对象。

不过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

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种种的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

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

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从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我们是偏重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地“照见”呢?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

而“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

因此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多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相同,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

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执”的解脱,菩萨是广观一切万法。

那我们现在不是广观一切万法,还是先从五蕴身心来下手观察它,所以,我们才要有如实观照这一个方法,这个可以直接地来解答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现在就来看,这个观照要怎样观照?下面有几个条目很重要。

一般来讲,“如理思维”应该在意念上要去判断、要去分析,“法随法行”就是在身心上去实践。

思维的过程中好像应该要有分别心,知识上的认知、种种修证、种种观想等都在里面,但是师父的如实观照有一点跟这里不太一样,就是说,当我们在观察我们身心活动的过程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是怎样,你照它“原来”的样子。

这“如实”两个字,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

比如讲,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你的经济程度如何,也不管你现在的身心是在喜、怒、哀、乐的哪种状态当中,都没有关系,照你原来的样子,也就是照你身心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它。

这一点很重要噢!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如实”二字,就是照你现在身心当下的样子,不管它现在是在喜怒哀乐哪一种状态之下,都没有关系,一定要照它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去观察它就好,重点就在这里。

在观照的过程里面,不管你发觉它里面怎么样,重点是在照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迎”和“拒”。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的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

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

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

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的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

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

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很好”,起了这个观念——“像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

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意,比较欢喜时,你也觉得“哇,太快乐了”,会产生一种“迎”,欢喜心就出来了。

我们在观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好的现象来,你也不要有迎(欢迎,欢喜地去领纳它的意思);看到很不好很不好的境界,很不好很不好的状态时,也不要去排斥它,这个叫“不迎不拒”。

那么不取、不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有时候在某一种行为上、某一种现象上不同的解释而已,其实迎拒与取舍是差不多的。

我们产生了某一种见地,发觉与外境的一些关系时,因为你现在不能完全在这个当下继续观察,你会被外面的境界转掉,取舍的心就在这地方会出来:“那个不好”,就要舍去某一个观念──本来决定的某一些观念,在思维中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那么“取”是什么?“应该这样,这个才好,我以后应该要这样”,这个取、舍心也会出来。

这取、舍两种心态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判断,因为我们容易下结论。

我们今天不管碰到什么事,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会去判断它。

那我们用什么去判断?用我们过去的观念:“这个是应该的,这个是不应该的”,马上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

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

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

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

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

那么,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里面存在的那个知见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观点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你用那个来判断会不会正确?所以我们这个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暂时(我只能讲暂时)要如实观照,就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来判断。

你先不要判断,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才能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你一判断,自然就有取舍,有迎拒。

不判断就不会下结论:“这是好的,这是坏的。

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

这个我都知道了”,很快的就用过去的观念来判断和下结论。

而往往啊,你从现在反观你们的过去,从你们有意识做孩童到现在,做人为父为母都好,你们过去下过的判断,结论有几个是正确的?一切判断和结论给你们带来的是幸福快乐,还是真正的烦恼?百分之八十是烦恼多。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如实观照里面一定要有这个内容条件呢?这个就有很深的含义,有它很深的内容。

你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态度来观察自己,你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功效。

那么,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师父会提出这个法的内容出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的用这个方法。

大家过去虽然也听过如实观照,问题是做不好。

为什么做不好?没有烦恼时他不观照,明明都已经烦恼了,然后才要去观照。

没事他就不观照,有事才观照,目的都达成什么?要对治而已。

以为我今天有事,因为观照就可以没事,所以他才观照。

那么这个事情变成什么样呢?他在处理个别的烦恼而已,变成把它用在处理个别性的烦恼而已。

我现在起了烦恼,我一观照:嘿!烦恼就真的没有了。

他变成什么?他是用在对治上,对治他当下某一个事相的烦恼而已,他是在对治这一些。

没有烦恼时,他就不知道了。

就像师父所讲的,在树上很多树叶中发现某一个树叶时,我只是在对治这一个树叶而已。

但是,事实上要注意:我们一般人这个如实观照用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它当作对治法,只把它做为对治的功能。

一般我们现在普遍性在用功、在修行,他的目的大部分都用在对治上面。

比如讲:“我要修定啦,我要让它一心不乱啦,我要让它烦恼不起呀,我要去除某一种习性哪”等等,他都用在这个对治上面。

但是师父告诉你:如实观照真正究竟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上面而已,它是要解除一个根本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发觉“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般若经所讲的“诸法空相”,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主题先搞清楚,才不会落在对治的功能里面而已。

我们上课那么久了,为什么师父说一定要先学基本的?佛法的基本课程懂了,你来如实观照时,就会很快相应,问题就出在这里。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上过缘起的这个课,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这里,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诸法实相”的认和悟与切实地去看清楚它、了解它,那么一般都会落在这个对治的功能里面。

譬如说他在修定,他只是在修定、修静,或是针对某一个烦恼暂时的去除,把它的功用变成在枝末上,不是在根部。

但是真正的如实观照,解决的问题是在根部,是在“诸法实相”的认、悟,是在这个地方。

那么,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在对治的功能,如果你能够照我刚刚讲的如实观照的内容去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按照这样一个观照的方式——纯粹的观照,一定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只是要观察它而已,纯粹地在观察而已。

我们从来不认识自己,更别谈我们起心动念的状态,根本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的。

我们这个如实观照要彻底的透入自己的身心动态、意念动态,只是要如如实实、完完全全地去了解它而已,只是要了解它、看清楚它而已,绝对不是在对治。

注意听!一产生对治的心就不如实了,这一点很重要!你产生了对治的心,你已经在打仗了。

在我们的如实观照里面没有打仗,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没有跟一切法为敌,没有跟我们的身心为敌,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只是为了要了解它,在观察它而已,就这么单纯:它好,跟你没关系;它坏,也跟你没关系,现在不是要跟它为敌,或是要调整它,要对治它,都没有。

只是在观察它,是纯粹的一个观察。

你会发觉一个很奥妙的东西:当你真的老老实实照这个“如实”二字去观察它时,你并没有要对治你的烦恼,但是你的烦恼会解除;你没有要修定,它会定;你没有要去掉一切种种的障碍,障碍不再起。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不是在修对治,当你修对治时,你的功效反而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