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意识
1)人类
实践
2)实践
从物质到精神 追求 自觉有意识的 创造性是人所 特有
精神性需求
3)发现
4)创造
西 安 半 坡 出 土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马 家 窑 文 化 漩 涡 纹 瓶
现展阴 和现阳 谐,双 。象方 征彼 着此 宇依 宙存 万、 象制 遵约 循、 对消 立长 统、 一转 法化 则的 ,动 实态
2)人从事劳动(实践)
动物:本能活动
人
:自觉的、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图片
3)人有精神性追求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墨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 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恩格斯
2、总结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2)黑格尔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 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美学方面的著作《美学》,共三卷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艺术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 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黑格尔
二、美学的产生
1、美的产生因人有精神性需求
理性:哲学、各种理论学科
1)精神性需求
感性:美的现象
感性
需要上升
理性
结 果
美学的产生
2)结论
当人们用理性干涉感性现象,试图研究所有能够 引起人美感的具体现象中所具有的共同点,也即研究这些 现象到底因哪些共同的特征、因素、条件等,使人们感觉 它们是美的,这时便产生了美学。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店面装修
通过空间布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和照明等元素, 营造出舒适、美观的购物环境。
05 美学发展与未来
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数字美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美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探讨数字艺术、数字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审美体验和 美学价值。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环境保护等手段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 质量。
培养审美能力
01
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
艺术作品和自然美。
提升生活质量
02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03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关系
美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两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原理
定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思想 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特征
艺术美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
表现形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
自然美原理
01
定义
特征
02
03
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 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卉等 自然景观的美。
雕塑
通过形态、材质和空间等元素,塑造出具有 美感的立体艺术作品。
音乐
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 美感的音乐作品。
文学
通过语言、结构和情节等元素,表达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感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我希望我们能生几个孩子,但是我们未能达成愿望。 我很像圣经中的撒拉,只是上帝并未赏赐我以奇迹。 也许上帝想我有了爱维莱特已经够了。 唉!爱维在两年前的四月中故去。安静地,含着微 笑,就和他生前一样。苹果树的花仍在盛开,大地 仍然充满了甜蜜的气息。而我则悄然若失,欲哭无 泪。当我弟弟来帮助我料理爱维的后事时,我发觉 他是那么体贴关心我,就和他往常的所作所为一样。 在银行中并没有给我存有很多钱,但有一张照顾我 余生全部生活费用的保险单。 就一个女人所诚心相爱的男人过世之后而论,我实 在是和别的女人一样的心满意足了。
2018/5/25
(四)积极性 审美最终能带来愉悦的情感享受,向上提升积极乐 观的生活态度。 例子:(1)化丑为美。 绘画中的丑。“事物本身原来使我们看到就起痛感 的,在经过忠实描绘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 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 象。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 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亚里斯多德 现实中的悲剧与舞台上的悲剧。
——乔治•葛里宾为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创作的广告文案
2018/5/25
第二章 美的哲学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美”的字源学起源 (一)羊大为美 依据:汉· 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 从大 。 羊在 六 畜主 给 膳也 , 美与善同 意。” 意义:( 1 )美来源于实用,美善同源。( 2 ) 美感的起源包含了快感,美感离不开快感。
2018/5/25
例子(二):西方早期美学思想 1.美等于真。 ( 1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美的本体。 “整个的 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黄金分割律 2.和谐为美。 ( 1 )毕达哥拉斯。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 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2)赫拉克利特。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结论: 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 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 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 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 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 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 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 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 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 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 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 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 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 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 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 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 朴素风格。
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的哲学探讨 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 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 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 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 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 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 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 同感。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
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
• 4、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说 • 李泽厚
• 美是“人旳本质力量旳对象化”,是“自 由旳形式”
第四讲 美旳本质旳初步探索
• 一、美旳本质和人旳本质、生活旳本质旳 关系
• “自由自觉旳活动恰恰就是人旳类旳特 征。”
•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觉得美也。” •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
其用。”
•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 ④ 方式 • 美旳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旳。
• 但凡不凭概念而被以为必然产生快感 旳对象就是美旳。
• 4、黑格尔
• 美旳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 容旳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旳,是作为理 念旳客观性相。
•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旳统一,在 这统一中,感性形式隶属于理性内容,是 理性内容旳显现。
• 第四种: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立普斯、 布洛)
• 我国有关美学旳研究主要涉及下列几种方面 旳内容:
• 第一,美旳问题。
•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 第三,艺术问题。
•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旳关系 • (一) 美学与哲学旳关系 • (二)美学与心理学旳关系 • (三)美学与伦理学旳关系 • (四)美学与文艺学旳关系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第一章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鲍姆加通与美学史一、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思想:关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理论形式。
古希腊、理性精神。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与数、比例有关;音乐最能体现。
赫拉克利特:美是和谐,对立因素的矛盾冲突斗争-统一-和谐;美的相对性。
德谟克利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苏格拉底:把善看成美,美就是功用。
柏拉图:“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的”区分;美的本体论——“相”,永恒自存自在无始无终。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和美的价值;“相”理论存在矛盾;艺术要解释内在本质和规律;美在于“整一性”:秩序、鲜明和匀称。
古罗马:普洛丁:“相”发展为精神实体“太一”,分有神的光辉才美。
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的风格、崇高美,崇高的构成:思想、激情、结构、措辞、藻饰。
中世纪:奥古斯丁:一切美来源于上帝,上帝是美本身,超越感官,以心灵认识;精神美高于物质美;物质美是可直接认识的唯一美,对美全面思考的出发点;物质美是精神美的映像。
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要素。
和谐、完整(目的论,最终来自上帝)、鲜明(形式美强调的新特点)。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经验论:博克、休谟;唯理论:莱布尼茨、沃尔夫;之间:维科康德、席勒、黑格尔2、中国(略)二、鲍姆加通与美学的建立1、建立的必要性(原因)1750年,《美学》第一卷,美学学科诞生。
美学之父。
Aesthetica 感性学。
人的心意活动:知(理性、逻辑学)、情、意(意志,伦理学)。
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和情感的学科,填补传统哲学中与逻辑学和伦理学相对立的空白的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的新型分支学科。
2、建立的可能性莱布尼茨:人的认识活动(模糊;明晰-混乱/混成、明确)明晰而混乱的认识确实存在,但无法指出其独特的特点。
鲍姆加通:(模糊-一般感性知觉;明晰-混乱/混成—感性认识、明确—理性认识)混乱不同于模糊,是一种明晰的、可靠的认识,具有内在的特殊规律,能够构成知识。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课件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探讨美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美学如何对艺术产生影响,以及艺术如何反映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美学如何影响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美学感受的本质
探讨美学感受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人们如何从美学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美学原理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分析美学原理如何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化而演变,以及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 学观念和实践。
美学中的对称、平衡、和谐
探索美学中的对称、平衡和和谐原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则来创造美的效 果。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 PPT课件
美学原理研究美的本质和原则,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艺术的关系。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学的多个方面,从对称平衡到色彩应用, 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到美学批评的重要性。
什么是美学原理
了解美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索美的本质和内涵。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美学原理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如何应用在生活中的设计和创作中。
第一课美学原理
幻灯片1美学原理主讲:马双幻灯片2第一课:美感、美、美学幻灯片3对自然的美感幻灯片4建筑之美幻灯片5艺术雕塑的美感(唐莫高窟菩萨塑像和三彩俑)幻灯片6艺术绘画之美感(拉斐尔:圣母子和提香:抹大拉)幻灯片7幻灯片8幻灯片9一、美感的定义●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在各审美阶段获得的心理效果,也就是审美愉快,或审美经验。
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着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幻灯片10审美心理特征●形象的直觉性●注意的集中性●感受的完整性●想象的主动性幻灯片11二、美感的社会根源●西方历史上对美感的探讨●柏拉图:理念论、灵感说●普洛丁:理式美、心灵●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内在眼睛●哈奇生:内在感官●休谟: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康德: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费尔巴哈:美在对象上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感性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幻灯片12美感的社会根源●我们的观点● 1、实践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 2、美感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又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 3、从开始制造工具中分化出来,对自己的生产和活动采取观赏性的态度,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幻灯片13人的本能工具实践美感幻灯片14人的感官从自然走向社会美从实用中脱离,从实践中独立美是情感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幻灯片15三、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美感中的感性与理性● 1、美感认识永远不离开美的对象的感知与表象的感性因素。
● 2、美感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因素在于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之中,是感性形式中的理性内容。
幻灯片16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美感中的情感体验● 1、美感与一般生理快感有本质的不同。
● 2、美感包含着快感。
● 3、认识促进情感体验,美感是思想和感情的统一。
幻灯片17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美感中的想象作用●联想:接近联想: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相似联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讲义第一讲什么是美学教学目标或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知道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
2、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况(1)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
在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地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关于人类理性认识的方面,有逻辑学在研究;关于人类的意志行为方面,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关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
因此他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科学他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即感觉学的意思。
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以这个概念来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作为表明对感性认识研究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感性认识的研究,即对美的认识和研究。
我们现在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日本的中江肇民(1847-1901)用汉字“美学”翻译“伊斯特惕克”,为汉语学界所完全接受。
(2)西方美学研究的几种范式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的姑娘、美的马儿、美的雕象这些形态各异、差异悬殊的对象中,是否存在共性的东西?为何我们能用一个同样的词去形容或描述它们?为此他写了《大希庀阿斯篇》来探询这样一个关乎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
即要想使美不仅成为能感觉的,而且成为能把握的。
今天,在西方学界对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研究范式。
第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即试图把握住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的共象,即本质。
把握住这个本质,旧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
这条思路造就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美是什么?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故也称自上而下的范式。
第二,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审美主体的情感心理结构和审美发生机制。
康德美学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都属于这种美学类型。
这条更重视的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的个例分析。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
第三,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
这种思路认为,艺术的统一性质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艺术哲学式的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和丹纳的《艺术哲学》,属这种类型。
(3)中国美学研究概况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有三条主线:西方本土、日本,苏联。
日本的贡献最大的是中江肇民。
西方和苏联对中国的影响相互消长,1949年以前是西方影响居主流;1949年以后主要是苏联的影响,1978年以后西方影响重占上风。
第一个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是王国维。
他用西方美学的一些方式解释《红楼梦》和言说古诗词之美。
朱光潜把兴盛于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直觉说、内模仿说、距离说、移情说、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
(《文艺心理学》《谈美》),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种中国文化以前没有过的知识形态。
朱光潜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源于审美心理学。
第二阶段,中国美学的倾向在苏联美学的基础上,苏联美学继承的是西方古典美学基础,是第一美学范:式。
关于美的本质有几种主要观点:客观论(蔡仪)、主观论(吕荧、高尔太)、主客观统一论(朱光潜)、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李泽厚)。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鲍姆嘉通:研究美。
即感性认识的完善。
感性认识的完善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寓杂多于整一:即,对象首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整体中需要有丰富的差异性。
自然对象、人的形象或性格、艺术形象都需要这个条件。
2、第二,意象要明晰生动。
这个意象包括现实中的意象,也包括人的情感结构中的意象。
3、黑格尔:研究艺术美,只有艺术美才是心灵的投射。
4、车儿尼雪夫斯基;研究现实美。
也承认艺术美,但认为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替代品,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5、研究审美心理学。
侧重于研究在美感经验中的心理活动。
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在这一派看来则不是研究重点。
介绍“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1)“移情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里普斯(lipps ).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近现代美学没有不谈到“移情”的。
所谓“移情作用”,其德文和英文的意绎是“感到里面去”,朱光潜绎为“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去分享物的生命”,这是一个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于西方文化的说明。
“移情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最普遍的现象。
也可以说它是人类感性能力的一种表现。
最明显的例子是欣赏自然。
中国人对自然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
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东西,而我们在审美状态时,往往觉得他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
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移情作用的前提是“凝神观照”。
即一种极度关注的心理状态。
“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草木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暗淡愁苦。
惜别是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得点头。
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目睹鱼跃鸟飞而欣然自得,面对高山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是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便觉慷慨淋漓,物我交感,人的生命互相汇流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心理学上可以对凝神观照作用做出解释——在凝神的状态下,看什么像什么。
)移情的审美状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境界:物我交感、物我两忘、物我齐一。
中国美学思想对移情现象早有精辟见解。
见庄子:庄周梦蝶。
其中就有三个境界。
但中国古代对此还缺乏理性角度的研究,主要是表达心理感受。
中国古代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例如“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教学目标或要求:掌握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的几条思路首先,美学思想史上的一个认识是:美是难的。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特殊性的问题。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柏拉图:美是美的理式。
解说:见教材第16页。
与现实的具体的世界相比,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例如:“真实的桌子”之例。
柏拉图的理论听起来似乎与我们的经验不符,但他在哲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即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探讨。
这是真正的理论探讨的开始。
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说:“白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
在美学上的意义是:在美学上第一次区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
这个区分相当重要。
2、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
康德在美学史上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明确提出:不同于认知判断和功利判断,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功利判断涉及某种欲念,而趣味判断则以情感为内容,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
(《判断力批判》)所以趣味判断是情感的判断,不是理智的判断。
在趣味判断中,美是无目的而有合目的的形式。
无目的,是没有逻辑认知目的,也没有功利目的。
去审美时,既不考虑对象的性质,与相应的概念无关,也不考虑对象的用途,与利害无关。
但美有是合目的的形式,审美主体在趣味判断中,所感知的对象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
案例:儿童的涂鸦活动就是一种可能的趣味判断活动。
(分析过程)而现有的儿童美术教育能陷入康德所批评的境况。
(分析过程)。
审美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美感的根源,即引起审美愉快的理由是一种对一切个人有效的“共通感”。
第三讲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表述与柏拉图是一脉相承的。
但柏拉图偏于理念,轻于形式或曰形相,而黑格尔强调理念的展开,强调理念生发出客观性相的过程。
即强调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等形式中显示出的内在精神,他称之为“意蕴”。
在《美学》中,黑格尔以欧洲代表性建筑哥特式教堂为例,说明教堂之美是宗教理念的感性显现。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的秩序、匀称和明确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美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
属于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基于此,他强调事物本身的特质,强调感官所能把握的尺度。
(见教材)这种观点主张在客观事物中发现美,对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许多艺术家、美学家所信奉,热衷于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中去寻求美。
例: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体验派。
2、达芬奇。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认为美是用感官能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为了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美,他曾像研究数学一样研究人体比例。
“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蒙娜丽莎”的创造过程很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观点,表现派的艺术家完全是另一种创作手段。
3、何迦滋:美在于事物的形式彼此合作的原则。
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举例对荷迦滋观点进行评述)4、博克: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是物体能在人心中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些属性。
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体中存在的一些属性,一方面是这些属性能引起相对应的感情。
(评述)三、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它的特性是我们从中能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
“美是生活”。
这个表述比较抽象,但分析起来,它的展开也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中可爱事物的感性形式,这是客观的;一是我们(主体)对生活的理想和理解,这带有主观的判断。
车尔尼雪夫斯基用这个标尺说明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
(评述)思考题、讨论题、作业:西方美学史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那些途径?其中有那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借鉴?第四讲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教学目标或要求:掌握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的几个特点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对“功利”概念的学理阐述)1、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有?”。
实际上没有正面回答美不美的问题,而是从侧面说明对人无害而有用的东西才称得上美,而集中了百姓的供养利益、对国家、对百姓没有实际用处,使百姓贫困的东西,是没有美可言的。
这开了把美和善捆绑在一起的先河。
2、墨子:“为乐非也”。
《非乐》有言:“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材之文章,以为不美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在理性上承认美的存在,但认为“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
说明美与善不可分割。
4、孔子:“里仁为美”,但美善有别。
“里仁为美”应是我们现在讲的“内在美”的一种原始表述。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音乐是非常流行时尚的。
孔子本人也相当喜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