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故乡》教学设计5篇

《故乡》教学设计5篇

《故乡》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家乡的热爱,酸枣树默默奉献的品质。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语句的优美,积累词句。

重难点:重点:感知文章大意,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难点:体会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2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那故乡的酸枣树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哪个小组还想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写了酸枣树的哪些方面?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走近故乡,走近酸枣树。

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故乡,体会酸枣树的可爱。

1、感受叶的可爱师:春天来了,酸枣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叶子样子的句子勾出来。

(2)交流。

“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爱极了。

”重点体会:小尖芽、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

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3)叶子好可爱啊!齐读第二段。

2、提纲导读,体会酸枣树花、果的可爱,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认真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酸枣树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画上“——”,找出描写果的句子画上“~~~”。

(3)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与同组同学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汇报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1)酸枣花:“黄黄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认识酸枣花的颜色、大小、形状,体会酸枣花的小巧、美丽、可爱。

《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5篇

《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5篇

《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5篇《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1教学目标: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2.了解对比手法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二.示标三.新授: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讨论: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讨论: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讨论: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四.板书《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2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2.了解对比手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二.示标三.新授: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2.萧索的荒村:(讨论)① 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3.神异的图画:(讨论)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4.朦胧中的想象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2.对比手法突出中心3.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一.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二.写作特点: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三.课堂练习(一)填空:1.《故乡》体裁是 ,选自《》,作者是 ,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家. 家. 家.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运用的手法突出了他们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二)阅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我也说不出话〞1.选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2.选文分别从 . . 等三方面对〝他〞作了描写.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在〝他〞心目中两人之间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生活经验丰富了 B精神变麻木了C出于礼节的需要 D社会地位悬殊增大了4.〝厚障壁〞比喻( )A外貌的巨大差异.B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C久别重逢的陌生感.D人与人之间的隔膜.5.〝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A无可奈何B难堪.恼怒C震惊.悲哀D兴奋.欢喜三.阅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1.〝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动〞和〝石像〞,描绘了闰土麻木的表情.B〝刻〞字揭示了闰土内心的苦闷.C〝刻〞字是闰土饱经生活磨难的写照.D〝刻〞字表现出闰土自愧不如的呆滞.2.闰土的性格特点是( )A辛苦麻木B呆滞麻木C勤劳呆板D怯懦无情3.填空: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以下语句相呼应的词语.①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②总是吃不够③不太平④什么地方都要钱4.以上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阅读《故乡》最后三段: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① ;② ;③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 〝他们〞是指 ,〝别人〞是指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 .5.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词. 词.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 )A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B比喻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C比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未来.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8.〝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9.〝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义是( )A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就没有路B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后人要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D路是人走出来的,每个人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10.文中〝我想:……〞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未来道路迷茫的怅惘. B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悦.C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_.〝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3《故乡》写于__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__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浙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一.难点确定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二.难点的突破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如何引导呢?的办法是讲故事,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我们就从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起,可以讲讲辛亥革命的成败,叙叙鲁迅的生平经历,谈谈鲁迅的家庭成员,说说绍兴的风土人情,最后当我们讲到__年_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时,可以把学生的视线拉回课文,再牵出一条学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启后的线索——闰土.接着便可过渡到分析学生不大熟悉的与闰土相关的〝我〞和〝杨二嫂〞了.第二步:启发.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们可以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启发可从三个角度人手,〝我〞与〝闰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杨二嫂与昔日的杨二嫂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同与变化?并以此为纲,再派生出若干小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目的是最后给两位人物定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们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还能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钻研课文,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两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是当时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第三步:深化.分析到这里,学生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希望又是什么呢?鲁迅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为〝路的开创〞,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看去遥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干,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但这样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讲仍显拗口难懂,我们不妨先撇开〝抽象〞的希望,而从〝路〞谈起.请设想,洪荒年代,荆棘遍地,要想到达远方,无路可走,束手无策,则永远离不开原地;只有奋斗,披荆斩棘,才有可能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怎么办?只有〝开路〞,才有希望.那么,行动吧!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三.教学总结通过《故乡》的难点教育,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抽丝剥茧.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4课时安排3课题名称故乡 no: 课型阅读教材分析德育点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创新点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能力点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知识点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润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教学流程(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掌握字词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2.写作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__年_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__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教学流程(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三.整体感知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__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_月_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_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1.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_ínɡ)缺土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_ùn) 髀(bì) 愕(è)然嗤(chī)笑吓(hè) 瑟(sè)索黛(dài) 恣(zì)睢(suī)阴晦萧索聚族而居无端家境素如许潮汛苏生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打拱惘然隔膜辗转恣睢整体感知:请你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教学流程(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五.作业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教学流程(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一.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检查作业:概括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回答)教师小结:(一)润土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2. 细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画出来,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描写)3. 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教师小结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动作.语态对照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教学流程(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对〝我〞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全班交流)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教学流程(内容概要)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5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 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 ,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 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 . 辛苦麻木 . 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_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1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 3、4 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二、初读课文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

(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

(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通过学习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联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一、导入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二、学习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

(德沃夏克)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彻底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

(唱一唱)(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A 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B 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照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 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 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 情感。

可以弥补。

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为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

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

因微笑少了点儿,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

本节课有个同 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

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份没能够尝试 ;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 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 六、教学反思: 五、总结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四、音乐沙龙 本节课我讲授了 20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 学发表了异类观点,以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估计的效果。

《故乡》教学设计8篇

《故乡》教学设计8篇

《故乡》教学设计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教学设计8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故乡》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故乡》教学设计 15篇

2023年《故乡》教学设计 15篇

2023年《故乡》教学设计 15篇《故乡》教学设计 1教学要求1.情感目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科技给北京带来的新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热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知识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展示资料,说说北京的可爱之处还有那些。

(或:你去过那些地方,它有什么可爱之处)1.文中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

2.说说北京的古建筑和新变化,体会是什么带给了北京如此大的变化是科学技术。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指导书写生字。

(旋的有半边,厦的部件夏不要少一横,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厅、府、厨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三、初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都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

1.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爱北京的情感,划下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3小节作者如数家珍般地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了爱北京的理由。

体会唱不够,道不尽,不说,只看,单想等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有感情朗读二三小节。

2.比较2-3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写法、内容)内容2小节写的是老北京的老建筑老传统,老文化;3小节写的是新北京的新建筑新科技新面貌。

有感情地读一读找出规律背一背。

3.体会1.4小节的不同1小节是告诉读者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最爱的是北京,4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1小节的内容,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爱北京的情结。

比较之后再来读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4.跟着磁带唱这首歌5、说说你还去过北京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去过()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的(),也不说()的()。

《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故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篇1课题《故乡的亲人》教具钢琴、竖笛、吉他课型综合型唱歌课对象初一学生(一)认知目标: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1. 3 2 2 、ⅰ. 6 、 2 . 2 。

亲爱的乡的老的2、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境导入1、播放以学过的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如《念故乡》、要求学生跟音乐轻唱.2、同学们!你们刚才唱的歌曲名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的?3、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人闻趣事.1、学生随录音回忆所学歌曲,并轻声唱(大部分学生正处变声期)。

2、学生回答:⑴《念故乡》⑵思念家乡3学生谈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感受(三至五位同学简单介绍即可)或出示自己家人的合影照片与同学一起分享幸福.二、欣赏歌曲1介绍歌曲作者福斯特及歌曲特点.(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老师抽查) 2复习认识音乐记号:力度记号f(强) 、mf(中强)、渐强、任意延长记号。

3放录音(完整欣赏一次)1学生自学了解作者福斯特及作品(学生介绍)。

2学生自学了解歌曲特点: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洁、通俗易唱。

3学习识记音乐记号并感受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以备歌唱时用)。

4学生通过阅读已了解歌曲的情感,欣赏时再次体验歌曲情感。

三、歌曲演唱1简单练声,规范学生唱歌姿势和正确发声。

2视唱乐谱,朗诵歌词3难点解决3教师范唱4钢琴伴奏(将第三四句设计成简单二部进行)1学生用a、o、u母音作哼鸣练习(以便打开头部共鸣腔获得甜美圆润的声音)2学唱曲谱,带节奏朗诵歌词3学生练习3感受歌曲情感4学生将以上学到的知识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学生感受二部合唱四、曲式结构分析1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唱了歌曲,你们感觉歌曲结构怎样?2教师归纳,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四个乐段.1学生通过欣赏和练唱对作品结构已有了解,学生分组讨论完成:a à b à四个乐段2学生上黑板写出结构图:A Ba àb à五、竖笛演奏(教师示奏一个乐段)提示学生注意气息和音准1(由于学生初一时学过了C大调指法)学生自行练习a部分旋律,如果学生优秀可吹奏全曲六、巩固新课教师用吉他伴奏(设计意图:因为弦乐器更能表达这首歌的情感)1学生在老师的吉他下演唱歌曲体会弦乐的音乐表现力2学生分组进行(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歌唱)七、拓展(能力迁移)1请同学们用你们事先准备好的蜡笔和纸将自己家乡的人和事采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或者改写歌词2请同学试着将歌曲的速度和力度1学生互相讨论动手画家乡的山水人物或改写歌词并将几个好一点的展示或读出来共享.2学生试着改变歌曲形象八、小结,布置作业希望同学们将歌曲唱熟并能用竖笛完整吹奏并查下节课有关资料(朝鲜民歌),下课。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1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

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

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

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四、整体感知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1、交流1: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三语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__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4年《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故乡》教学设计1(一)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

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①闰土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

“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2024《故乡》教学设计(精选2024)

2024《故乡》教学设计(精选2024)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2024)目录•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前准备与预习指导•课堂教学过程安排•课后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搭建•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教学背景与目标《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文学背景教学需求课程安排针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通过《故乡》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课程将《故乡》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讲解、讨论、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030201课程背景介绍《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教材内容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选用《故乡》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规律。

选用依据教材分析与选用依据掌握《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故乡》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知识,对《故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社会变迁和人性问题,增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预期学习成果教学内容与方法03语言艺术赏析引导学生欣赏《故乡》中的优美语言、修辞手法及篇章结构。

01散文特点及《故乡》的文学地位明确散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故乡》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文本内容解析深入剖析《故乡》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关键要素。

核心知识点梳理辅助材料选择与运用相关文学作品选取与《故乡》主题相似或相反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故乡》教学设计15篇《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㈠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相机板书)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③师指导朗读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⑤师读生观察。

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⑦练说叠词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

(引导说说拟人句)㈡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进教室(1)播放古诗歌曲《静夜思》(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1)听音乐进教室(2)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文字:念故乡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发声练习曲谱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2)强调附点节奏(1)用竖笛自选练习(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3)分句唱一唱(1)3.5 5 3.2 1|2.3 5.3 2 — ||(2) 6 。

1 1 75 6 |61 75 6 — ||(3)3.5 5 1.23| 2. 1 26 | 1———||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4、导入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1)出示课题《念故乡》(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让学生认识曲作者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6、学唱歌曲(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1)视唱(2)学习歌词(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3)带歌词练唱歌曲(1)播放歌曲《念故乡》(2)展示世界地图(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出示歌谱(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3)有感情的朗读(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播放“看船出海”(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8、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2)欣赏《第九交响曲》播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14 故乡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导读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故乡》第三课时导读教师: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现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导读文本】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课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通过这一节课例的展示和研究,我们将全面剖析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如何学习运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小说的方法。

在课例展示中要特别关注课堂设计中“变易理论”和“叙事学理论”的运用,思考这样的设计是否可以用于其他小说的教学中。

希望通过这一节课例的展示和讨论,能够对广大的教师同仁在小说阅读教学上有所裨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课例,并参与观摩评课的交流活动。

教学设计【案例信息】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故乡》 (第三课时)授课教师:刘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指导教师:尚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高级)【说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培养依据小说主旨表达筛选细节性信息的能力;2.初步学会简单评论文学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小说表达意图的差异;2.通过辨析小说主体叙述确认小说的主要表达意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鲁迅小说对人的灵魂的关注;2.消解对鲁迅作品解读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重点: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小说表达意图的差异;2.通过辨析小说主体叙述确认小说的主要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发现鲁迅小说对国人精神层面的关注。

四、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回顾式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大体整理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小说的脉络,就故事情节来说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三个大环节都用“()故乡”来简单概括,应该怎么讲?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山寨版的《故乡》并没有影响这个故事的脉络,只是某些地方简单、简短了一些。

二、散点感知:找不同问题:(1)山寨版与原版相比,丢失了什么?提示角度:某句子、某情节、某(个/类)人物、某思想感情等(2)简单说说删减之后效果如何?三、主旨分析:刚才的讨论中散点地找到了很多差异,这些差异虽然没有导致“我”回故乡这个故事情节的断链和缺失,但是和鲁迅先生原版的《故乡》相比,已经丧失了很多:丧失了丰富性;丧失了孩子形象,也就丧失了童年趣味;……甚至小说的主旨、表达意图都在某些程度上变化了。

我想给出一个对《故乡》这篇小说意图的表述:“《故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扭曲,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最后落在了作者的“不满”上,而不满的原因,给出了三个:①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②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现实;③劳苦大众精神的扭曲。

问题探究:(1)这三个“不满”,你在《故乡》原文中呈现出来了吗?能找到依据吗?(2)在山寨版中呈现出来了吗?能找到依据吗?呈现得有什么不同吗?明确: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苛税,兵,匪,官,绅”、“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结论:点到即止,山寨版也有。

②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现实: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结论:山寨版没有起点,不能突显。

③劳苦大众精神的扭曲结论:山寨版没有起点,不能体现“扭曲”。

四、问题讨论:你认为哪个层面是鲁迅先生最在意的?为什么?在文中能找到什么依据?1.对起点的描述非常充分,大笔墨构画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孩子,为了和后面的闰土构成鲜明的对比。

前面越充分,后面的变化越明显,越动人心魄。

而诸多变化当中,穿透形象和语言的变化,最为关注的是灵魂层面的变化。

2.鲁迅当然心痛于刚才我们说过的“农民生活贫困痛苦”,但是我们读读这篇文章的落脚点,鲁迅先生的希望“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不是说“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那样的辛苦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那样的辛苦生活”,辛苦固然难耐,但更大的问题是再辛苦也不能让自己的灵魂变得“麻木、恣睢”。

结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五、写一则鲁迅《故乡》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推荐词:(一)示例:1.他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透彻地描绘了他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了深度与怜悯。

2.不仅是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颂扬他小说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风格的抒情的魅力。

3.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4.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想像丰富,充满诗意。

他的作品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但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

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

(二)我的推荐词: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

称鲁迅为“民族魂”,正在于他是对于民族的灵魂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思想家。

他用文学这“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照亮国人前行的道路,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实现民族的复兴。

可以预见,鲁迅精神不仅在下一个百年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下一个千年里也将愈加显现其理性的光芒。

六、板书设计:专家点评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故乡》(第三课时)评析教师:李玉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高级)马丽钧(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高级)尚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高级)【评析文本】李玉双:《故乡》这篇小说在人教版和开明版《语文》教材中都出现在八年级(下),从话题到深度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难度都是比较大的。

这节课是《故乡》的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是在学生预习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大体梳理情节,这是比较简单的板块,因为《故乡》情节的设置本身就非常清晰简单,但它的价值也显然不在情节的曲折上。

第一课时还主要通过阅读两个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的语言,分析了这两个人物在二十年间前后的巨大变化,包括表象上的,也包括性格、精神上的。

第二课时,仍然想让学生对《故乡》文本保持一种感性的、热情的状态,所以只问了一个问题:“读全文的过程当中,你读到哪里觉得最‘心痛’?说说原因。

”这虽然看起来是个过于随意的问题,但是其实是和第三课时当中的核心环节之一,“三个层面的不满当中鲁迅先生最在意的是哪个层面”这个问题是相呼应的。

同时,对“心痛的点”的确认,全班一起共享,就会把“心痛”的层面区分出来了:有的学生是为人生存的社会背景的混乱而痛心;有的是为了闰土的生活境况而痛心;也有的是为了闰土那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变得毫无生气而痛心,或为了杨二嫂从西施变成可恶村妇而痛心。

虽然比较散乱,但经过整合会发现,这其实正是这篇小说主旨表达的几个层面。

就为第三课时的主旨分析做好了铺垫。

马丽钧:这节课的设计是基于几个“过程”的判断:一、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这点所说的是在“山寨版”和原版的比较上,从感性地发现差异到理性地分析解读差异。

变易理论的运用有几个优势:第一,学生拿到两个版本,最初的比较肯定是“找不同”,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不困难而且比较有刺激性的事,所以孩子们也比较感兴趣;第二,山寨版呈现出的效果也是比较直观的,所以差异背后效果的不同也不难感受和分析出来;第三,改动的地方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可以很快地让学生从感性刺激转入理性解读,而且避免了在设问过程中逐一细碎的提问,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方式。

二、从后到前的过程。

分析小说的主旨,尤其是鲁迅小说的表达意图,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很难对“社会造成人的精神扭曲”这个层面有到位的认识。

教师直接给出了整合好的主旨表达,而学生要做的是在文本中确认支撑点,这对他们来说难度适当,而且也是比较好的筛选信息的训练。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主题表达就从几个“概念”变得丰富、鲜活,和文本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从非主体叙述到主体叙述的过程。

一篇文本最有“意思”也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定集中在主体叙述当中,也就是说作者最想表达的意图一定在他最着意去写的部分当中,或者一定在他故意设计得特别的情节或者特别的叙述方式当中。

《故乡》一文,学生容易关注“社会的黑暗”,以为小说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但是,看文本会发现,直接表达社会背景如何混乱黑暗的信息甚少,只是点到为止,而文章的主体叙述是对比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而且无论肖像还是语言,大篇幅的各个细节的指向,固然呈现出人生存的“辛苦”,但更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的状态,而是人的个性、精神、灵魂的颠覆。

这正是藏在主体叙述中的。

四、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解读出鲁迅作品的价值和精髓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表达去确认这些收获,这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哪怕学生认知和输出的只有一个方面,哪怕不太深入深刻,也会在整合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有助于孩子们加深对鲁迅的理解,并在理解鲁迅的基础上认同鲁迅。

尚建军:本课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变易理论和叙事学理论的有效运用。

教师通过变易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改造,进行“山寨版”和“原版”的比对,使鲁迅小说把过去、当时和未来都纳入到现在时态的特点更加突出。

“山寨版”如果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看,会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被删掉了,包括当下的水生和宏儿,也包括过去的闰土和“我”;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去看,删掉的是过去故乡的一切,但也因为水生和宏儿的删掉,而删掉了未来的故乡,只剩下单一维度的现实中的故乡。

这样一来,也就违背了鲁迅先生通过二十年前后的鲜明的比对,来呈现人物灵魂巨大转变的意图。

鲁迅小说更注重对情绪、心理的表现,着力于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而不是故事的曲折有趣,叙事时间不是传统的线性模式,而是人物的心理时间,从而形成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