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后检测: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Word版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

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

解析:第1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第2题,现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并不是所有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答案:1.A 2.C

读下列材料,完成3~5题。

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

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A.依赖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善待自然

5.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四则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第4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5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3.C 4.C 5.A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6~8题。

6.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7.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8.下列做法中,符合尊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

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

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

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

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

解析:第6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7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第8题,A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符合持续性原则,B、D项谈不上发展,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

答案:6.B7.C8.C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9~10题。

9.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0.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第9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10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答案:9.C10.A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面的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与环境相关关系方面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人与环境关系结构图中相应的方框内(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⑥统一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状态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解析:人类与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地矛盾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

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从统一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1)④⑥⑤③①②(2)D

12.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横轴刻度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括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4)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_________的道路。

解析: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