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合集下载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表现为集中过多,管理过死,缺少动力和活力,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陷入呆滞和僵化。

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0—30年代的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应该说,苏联这个时期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已经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少缺陷和弊端。

本来,在俄国这样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出现一些曲折和弊端是难以避免的,是不足为怪的。

可是,长期以来,苏联把自己走过的建设道路和它那一套政治经济体制凝固化、神圣化和普遍化了,把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些不完善的做法和片面的经验看作是尽善尽美的典范,于是“斯大林模式”遂成为一种僵化模式的代名词。

不但苏联本国被这个模式紧紧束缚,使国民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凭借它的地位和影响,把这一模式推行到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使这个模式原有的弊端更显得严重。

因此,冲破僵化模式,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际环境的险恶,党内斗争的激烈,尤其是20—30年代苏联的党政领导和经济学界始终未能冲破对传统理论的教条式理解,都是极为重要的决定性的条件,致使联共(布)未能按照本国国情和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而使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趋于集中死板和僵化。

列宁逝世以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 其一,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党必须提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此,党内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其二,列宁逝世不久,党内领袖地位空缺,谁能成为党的实际领袖,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1924年以后联共(布)党内斗争之所以特别激烈,就是因为上述两个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案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材优化全析]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一)苏联的成立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苏联的成立(1)时间:1922年12月30日。

(2)组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

(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合作讨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你怎么看待斯大林的这一观点?说明斯大林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而这一做法与后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给苏联的经济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时间:1925年12月。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内容: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工业化方针的实施,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

(三)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一五”计划(1)时间:1928~1932年。

(2)成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

共新建15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8%上升到70%。

2.“二五”计划(1)时间:1933~1937年。

(2)成就: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

2.其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订,然后从上到下,按部门或地区逐级下达计划指标,计划指标的内容无所不包,从资金来源、物资供应到产品的数量、品种、销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大大小小的计划是指令性的,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严格执行。

要点提炼苏联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俄罗斯联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与历史作用PPT(22张)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与历史作用PPT(22张)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特征
所谓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一般而 言,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推进国家工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 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其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斯大林宪法(苏联宪 法)的颁布,其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在 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全面排斥资本主义和 市场经济。
机会,开始了大清洗运动,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和列
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先后被捕、被杀。布
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他写了一封致未来党
的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
来,然后把信烧掉。在信中,布哈林为自己所受
到的冤屈辩白,呼吁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为他平
反昭雪,恢复名誉。
• 基洛夫原名谢尔盖•米 洛诺维奇•柯斯特里科 夫,生于1886年3月 27日,卒于1934年12 月1日。苏联布尔什维 克革命者和重要领导
人,曾任前苏联共产
党(布)中央政治局
委员和中央书记,列
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
等职。他的遇刺事件
直接触发了被称为大 清洗的恐怖镇压。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 形成、特征和历史作用
• 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 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的鞋匠家 庭。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逝 世。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在党的二大后支持以列宁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此间,他 先后 7次被捕,6次流放。1912 年春,遵照列宁的指示创办 《真理报》,9月任《真理报》 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 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 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得到列 宁 很 高 评 价 。 1913 年 7 月 ~ 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 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 材料二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联兴亡史》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 的矛盾,稳定了政治形势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找到了 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 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
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爆发三年国内战争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巩固新生政权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义务交售制)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人民的不满, 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合作探究
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胜利起到
作 重要作用(作为“战时经济”具有合理性)
用 与
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了
评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价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人民的不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形成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第1 页共1 页。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二、斯大林模式的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31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311人教PPT课件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评价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评价:
(1)积极 ①开辟了新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斯大林模式
1、目的: 2、内容:
3、特点:
所有制形式 经济体制 管理手段
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 的道路。
评价1: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大增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 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 “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 最高层。
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原因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 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 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 后。 (3)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上台。
——回归理想的实验
海阔天空 功过参半 绝处逢生
1、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 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 民的消费。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 A.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B.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C.实施五年计划,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发展战略 D.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评价:
1评价: )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3.
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书135
①② ③为当时西方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④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模 式的崭新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丘吉尔
3、评价:
1)初期发挥过积极作①--④
1)工业化 原因: ①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 族独立 ②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原有工 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农业国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பைடு நூலகம்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原因: ①--③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农村生产关系的错误调整
• 影响:
• 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 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 经验教训:
•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原则; • (2)要从国情出发; •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 当比例平衡发展; • (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几种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学习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是 损坏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 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认识“斯大 林模式” 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的 成就和经验。从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生产积极 性等方面归纳其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1
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虽然与计算机指定的计划相比非常原始,但也有三大卷 ------——《全球通史》
3)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斯大林模式: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 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 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 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 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 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经济
①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②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③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 手段管理经济 ④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
2)政治: ①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国家权力
斯大林)

党中央
②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大清洗运动(30年代) 3)思想 高度统一,个人崇拜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 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 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弊端: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多牺牲农民的利益
2)存在严重弊端,日益阻碍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 作用,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窒息经济活力。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缺乏 社会主义民主。 思想上:文化单一、个人崇拜,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 体的重要因素。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促 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致使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重要原因。
对于粮食问题,斯大林忧虑的是今后怎么办?他说: 采用刑法等非常措施,只能使当年的情况好转,但不能保 证富农以后对于粮食收购不再怠工。为了使粮食收购工作 有比较稳固的基础,必须展开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 ——《外国历史大事集· 现代部分》第二分册68页
2)农业集体化
• • • •
• • 实质:
认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 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建立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惟一模式。
启示: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 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2)农业集体化
• 原因: •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 业 • 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 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 • 过程:1929年-1937年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