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存在严重弊端,日益阻碍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 作用,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窒息经济活力。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缺乏 社会主义民主。 思想上:文化单一、个人崇拜,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 体的重要因素。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促 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致使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重要原因。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经济
①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②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③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 手段管理经济 ④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
2)政治: ①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国家权力
斯大林)

党中央
②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大清洗运动(30年代) 3)思想 高度统一,个人崇拜
对于粮食问题,斯大林忧虑的是今后怎么办?他说: 采用刑法等非常措施,只能使当年的情况好转,但不能保 证富农以后对于粮食收购不再怠工。为了使粮食收购工作 有比较稳固的基础,必须展开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 ——《外国历史大事集· 现代部分》第二分册68页
2)农业集体化
• • • •
• • 实质:
认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 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建立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惟一模式。
启示: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 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 经验教训:
•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原则; • (2)要从国情出发; •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 当比例平衡发展; • (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几种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学习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是 损坏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 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认识“斯大 林模式” 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的 成就和经验。从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生产积极 性等方面归纳其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1
3、评价:
1评价: )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3.
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书135
①② ③为当时西方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④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模 式的崭新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丘吉尔
3、评价:
1)初期发挥过积极作①--④
原因: ①--③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农村生产关系的错误调整
• 影响:
• 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 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 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 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 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 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 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 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弊端: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多牺牲农民的利益
成就:P136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Baidu Nhomakorabea
2)农业集体化
• 原因: •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 业 • 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 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 • 过程:1929年-1937年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
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虽然与计算机指定的计划相比非常原始,但也有三大卷 ------——《全球通史》
3)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斯大林模式: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 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1)工业化 原因: ①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 族独立 ②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原有工 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农业国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