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表现为集中过多,管理过死,缺少动力和活力,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陷入呆滞和僵化。
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0—30年代的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应该说,苏联这个时期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已经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少缺陷和弊端。
本来,在俄国这样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出现一些曲折和弊端是难以避免的,是不足为怪的。
可是,长期以来,苏联把自己走过的建设道路和它那一套政治经济体制凝固化、神圣化和普遍化了,把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些不完善的做法和片面的经验看作是尽善尽美的典范,于是“斯大林模式”遂成为一种僵化模式的代名词。
不但苏联本国被这个模式紧紧束缚,使国民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凭借它的地位和影响,把这一模式推行到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使这个模式原有的弊端更显得严重。
因此,冲破僵化模式,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际环境的险恶,党内斗争的激烈,尤其是20—30年代苏联的党政领导和经济学界始终未能冲破对传统理论的教条式理解,都是极为重要的决定性的条件,致使联共(布)未能按照本国国情和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而使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趋于集中死板和僵化。
列宁逝世以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 其一,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党必须提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此,党内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其二,列宁逝世不久,党内领袖地位空缺,谁能成为党的实际领袖,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1924年以后联共(布)党内斗争之所以特别激烈,就是因为上述两个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案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材优化全析]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一)苏联的成立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苏联的成立(1)时间:1922年12月30日。
(2)组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
(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合作讨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你怎么看待斯大林的这一观点?说明斯大林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而这一做法与后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给苏联的经济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时间:1925年12月。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内容: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工业化方针的实施,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
(三)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一五”计划(1)时间:1928~1932年。
(2)成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
共新建15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8%上升到70%。
2.“二五”计划(1)时间:1933~1937年。
(2)成就: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
2.其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订,然后从上到下,按部门或地区逐级下达计划指标,计划指标的内容无所不包,从资金来源、物资供应到产品的数量、品种、销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大大小小的计划是指令性的,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严格执行。
要点提炼苏联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俄罗斯联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与历史作用PPT(22张)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特征
所谓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一般而 言,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推进国家工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 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其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斯大林宪法(苏联宪 法)的颁布,其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在 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全面排斥资本主义和 市场经济。
机会,开始了大清洗运动,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和列
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先后被捕、被杀。布
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他写了一封致未来党
的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
来,然后把信烧掉。在信中,布哈林为自己所受
到的冤屈辩白,呼吁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为他平
反昭雪,恢复名誉。
• 基洛夫原名谢尔盖•米 洛诺维奇•柯斯特里科 夫,生于1886年3月 27日,卒于1934年12 月1日。苏联布尔什维 克革命者和重要领导
人,曾任前苏联共产
党(布)中央政治局
委员和中央书记,列
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
等职。他的遇刺事件
直接触发了被称为大 清洗的恐怖镇压。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 形成、特征和历史作用
• 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 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的鞋匠家 庭。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逝 世。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在党的二大后支持以列宁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此间,他 先后 7次被捕,6次流放。1912 年春,遵照列宁的指示创办 《真理报》,9月任《真理报》 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 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 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得到列 宁 很 高 评 价 。 1913 年 7 月 ~ 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课件8: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 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 材料二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联兴亡史》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 的矛盾,稳定了政治形势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结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找到了 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 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
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爆发三年国内战争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巩固新生政权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义务交售制)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人民的不满, 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合作探究
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胜利起到
作 重要作用(作为“战时经济”具有合理性)
用 与
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了
评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价 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人民的不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形成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第1 页共1 页。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二、斯大林模式的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
高中历史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311人教PPT课件
评价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评价:
(1)积极 ①开辟了新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斯大林模式
1、目的: 2、内容:
3、特点:
所有制形式 经济体制 管理手段
自主探究:应怎样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材料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 的道路。
评价1: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国力大增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 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 “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 最高层。
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原因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 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 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 后。 (3)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上台。
——回归理想的实验
海阔天空 功过参半 绝处逢生
1、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 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 民的消费。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 A.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B.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C.实施五年计划,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发展战略 D.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7单元】之小船创作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共14张PPT)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终身制。 政治协商制度。
②时间:1会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 为工业国。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化开始。由于轻工 业化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化成 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 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 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 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 长期过程,……”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 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度
场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播种面积几乎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00%
三 斯大林模式
①确立的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通过
②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 场调节。
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 中于中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3.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 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 业化道路是
()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 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 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 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容】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
2.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
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启 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1.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 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 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形成过程(1)工业化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过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到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一大批企业;1928年到1932年,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到1937年,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到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⑤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
误区警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2)农业集体化(考试不做要求,略)。
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3.内容(1)经济体制①特点: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③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长远看,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体制①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影响: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体制①特点:高度集中。
②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用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控制学术文化领域。
③影响: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4.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法律确立)
(1)内容: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 (2) 标志: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的形成,称为“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 济体制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时事关注
政府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
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 税赋,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 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 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时 间
1928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 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 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上述材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知识要点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基础知识一、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二、形成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2.农业集体化运动(1)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三、评价斯大林模式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2.弊端: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取消自由贸易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 按劳分配 义务劳动制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 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 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
战 时 共 产新 主经 义济 政政 策策
列 宁
1917.11.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斯
大 林 模
改 革
解体
式
赫
勃
戈
鲁
列
尔
斯
晓
日
巴
大
夫
涅
乔
——《大国崛起》
斯大提林示1时9:2代5迅年:开,速创苏增了俄强一基经种本全济完新实成的力经计济和划恢国经复防济后力体,制量苏—;联—优在斯经大 林模济先式上发面展临重着工何业种。任务?应该如何做?
三、斯大林体制
1. 形成的背景: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2、“斯大林体制”的表现:
斯大林体制(表现或内容)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 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高一历史必修2_学术观点: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和确立的时间
学术观点: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和确立的时间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现象早在列宁时期甚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已经出现。
但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和确立的时间则有不同的认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少数学者认为形成于列宁时期,指出苏联的政治体制早在20年代初列宁在世时(192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到斯大林执政时则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关于1936年宪法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看法:多数学者认为1936年宪法是斯大林模式“确立”或“定型”的标志;个别学者则认为它是苏联体制“基本形成”的标志。
关于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中国学者大都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成因可分为客观的历史原因和主观的历史原因两大类。
客观历史原因主要有国际环境、俄国国情、历史传统和党内斗争等。
主观历史因素有理论思想的影响和斯大林的个人品格等。
1/ 1。
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强调严格划分党同 国家机关职能的关系,于1987年提出了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并写了 《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他称:“改革 就是全面发扬民主和开展社会主义自 治”,“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各个决 定性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 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
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 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 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 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 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 14亿卢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东欧8个国家 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8个国家可 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共产党领导人 民凭借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和 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解放全国,建立 社会主义政权,这类国家有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第二类是在苏联帮助下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中又分三种情况:
如此剥夺农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 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好苦。他们采取所谓义 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出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得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累资金,使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得 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又 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 哪有这样得道理?”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是依靠苏联红军的力量,由共产党建立社会 主义政权,如匈牙利、民主德国。二是利用苏 联红军追击德军的大好时机,共产党适时举行 武装起义,推翻本国法西斯统治,并进行民主 改革,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三是共产党在国外建立革命武装力 量,配合苏联红军打回本国,并和国内人民的 反法西斯力量会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如捷 克斯洛伐克、波兰。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事件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事件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事件可以追溯到苏联革命后期和1920年代初期。
在这段时间里,斯大林通过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地位,成功地夺取了党和国家的控制权。
一些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促成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其中包括:
1. 军队干政事件。
1921年,苏联红军在克鲁普斯卡亚事件中试图干预政治,导致了第一次打击反对派的行动。
此后,斯大林积极推动了军队的政治化,使其成为他控制政治的工具。
2. 职业革命家政策。
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初期制定了职业革命家政策,以确保共产主义党员的忠诚和纯洁性。
斯大林利用该政策,通过清洗反对派,巩固了他的权力地位,并在整个国家实施了批判的文化和教育政策。
3. 大清洗。
从1934年到1939年,斯大林发动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以清除苏联内部的反对派分子。
这些清洗导致了数百万人的逮捕、审判和处决,使斯大林的权力更加巩固。
这些事件共同促成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该模式包括了集中统一的政治控制、高度的政治警察机构、以及广泛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
这些措施使得斯大林成为苏联绝对的领袖,同时也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苏联政治生活的严重扭曲。
- 1 -。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评价:
1评价: )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3.
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书135
①② ③为当时西方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④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化)模 式的崭新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丘吉尔
3、评价:
1)初期发挥过积极作①--④
1)工业化 原因: ①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 族独立 ②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原有工 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农业国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④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பைடு நூலகம்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原因: ①--③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农村生产关系的错误调整
• 影响:
• 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 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 经验教训:
•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原则; • (2)要从国情出发; •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 当比例平衡发展; • (4)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几种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学习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是 损坏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 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认识“斯大 林模式” 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的 成就和经验。从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生产积极 性等方面归纳其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1
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虽然与计算机指定的计划相比非常原始,但也有三大卷 ------——《全球通史》
3)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斯大林模式: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 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 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 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 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 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经济
①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②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③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 手段管理经济 ④经济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
2)政治: ①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国家权力
斯大林)
党
党中央
②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大清洗运动(30年代) 3)思想 高度统一,个人崇拜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 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 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过程
1. 形成过程 1)工业化
原因:①--⑤ 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P136 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 工业强国 弊端: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多牺牲农民的利益
2)存在严重弊端,日益阻碍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 作用,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窒息经济活力。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缺乏 社会主义民主。 思想上:文化单一、个人崇拜,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总之:影响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走向僵化,是导致苏联解 体的重要因素。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促 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致使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重要原因。
对于粮食问题,斯大林忧虑的是今后怎么办?他说: 采用刑法等非常措施,只能使当年的情况好转,但不能保 证富农以后对于粮食收购不再怠工。为了使粮食收购工作 有比较稳固的基础,必须展开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 ——《外国历史大事集· 现代部分》第二分册68页
2)农业集体化
• • • •
• • 实质:
认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 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建立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惟一模式。
启示: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 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2)农业集体化
• 原因: •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 业 • 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不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 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 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 • 过程:1929年-1937年 • 特点:由逐步集体化向全盘集体化发展的趋势 • 速度快,规模大,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