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
4.把一个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
大的圆柱。需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
80厘米=8分米 83-(8÷2)2×3.14×8
=512-50.24×8
=512-401.92 =110.08(立方分米) 答:需要削去110.08立方分米。
(8÷2)2×3.14×5= 251.2cm3 (15÷2)2×3.14×8×
2.有一个底面积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器, 容器内的水中浸没着一个底面积28.26cm2, 高是20cm的圆锥形铁块,当取出铁块后, 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多少厘米?
1 (28.26×20× )÷[(20÷2)2×3.14] 3
判断
1.、计算圆柱形油桶能装多少升油就是求这个油桶 的容积。( √ )
2.、圆柱底面直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也扩
大2倍。(× ) 3.、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 ) 4.、求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
圆柱的表面积。( × )
基本练习:
圆柱:直径2米,高0.7米 (1)侧面积 (2)表面积 (3)体积
1 = 471cm3 3
拓展练习:
1.一个圆柱长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 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求底面半径: 25.12÷4÷3.14÷2 =6.28÷3.14÷2 =1(cm)
(1)求原来的圆柱体积:
3.14×12×10 =31.4(cm3) 答:原来圆柱的体积是31.4cm3。
3.14×2×0.7= 3.14×(2÷2)2×2+3.14×2×0.7= 3.14×(2÷2)2×0.7=
圆锥:直径4分米,高2.4分米,求体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二章“整理和复习”,涵盖了本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数、百分数、比例、图形的运动与变换、统计与概率等。
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系统地回顾本册所学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知识点的串联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遗忘和混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材,教案。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
2. 知识梳理教师通过PPT课件,系统地梳理本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数、百分数、比例、图形的运动与变换、统计与概率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解答疑问。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2.教学内容:分数、百分数、比例、图形的运动与变换、统计与概率等。
教学目标:系统地回顾本册所学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知识点的串联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遗忘和混淆。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本册数学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2. 自主复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进行复习,查漏补缺。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案
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
2.圆锥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第3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新知探究
1.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
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
1Sh)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
3(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七的第1、3、6题。
【数学课件】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一(人教版)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反比例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1、变化的方向相同,一 1、变化的方向相反,一 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扩大(缩小),另一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整理和复习》课件
5.解决问题。(共40分) (1)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25.12 m,
池深4 m,给这个水池蓄水,池内水面离水池口 0.5 m时停止蓄水,这时池内有多少立方米的水? 合多少升?(8分)
25.12÷3.14÷2=4(m) 3.14×42×(4-0.5)=175.84(m3) 175.84 m3=175840 L 答:这时池内有175.84 m3的水,合175840 L。
圆柱体转化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V =Sh=πr²h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等
等
底
高
举手回答: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
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圆柱的体积= 13× 底面积 × 高
(8)一个圆锥的体积是56.52 cm3,它的底面半径是5 cm, 这个圆锥的高是(2.16 ) cm。
2.选择。(每题3分,共18分) (1)把一个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 A )。
A.表面积变大,体积不变 B.表面积不变,体积不变 C.表面积不变,体积变大 D.表面积变大,体积变大
(2)一个圆柱形零件的体积是251.2 cm3,高是20 cm,零 件的底面半径是( C ) cm。 A.12.56 B.4 C.2 D.1
从圆锥的顶点沿着高切成两半后, 1个三角形
的面积。
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个以圆锥
底面直径。
的底面直径为底,以圆锥的高为 高的三角形的面积。
48÷2×2÷8=6(cm) (6÷2)²×3.14×8×13=75.36(cm³)
答:原来这块木头的体积是75.36cm3。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12 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和复习整数和小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分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以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运算定律及性质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分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以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应用运算定律及性质时,往往会存在一些错误,如运算顺序错误,符号使用错误等。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以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以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运算定律及性质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及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讲解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定律及性质,以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时_整理和复习(一)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 意义 个数的比。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叫做比例。
0.9∶0.6 = 1.5
构成前项Βιβλιοθήκη 后项 比值5 ∶ 6 = 20∶24
内项 外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 基本 时乘或除以相同的 性质 数(0除外),比值 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 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依据是什么?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的依 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正比例和反比例
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
√
)
8、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和它的影长成正比
√
) (
9、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
例。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甲数是乙数的4/5,那么甲数与乙数( A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如果y= 8x,x和y( A )比例。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 A )比例。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4、铺地的面积一定,砖块的面积和用砖的块数 ( B)。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 例
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 再也不能赢回来。
一、填空 1、如果5a=4b(b≠0),那么a∶b=( 4)∶( 5) 如 果a∶0.5=8∶0.2,那么a=( 20) 2、8∶2 =24∶( 6 ) 1.5∶3=( 1 )∶2 3、大圆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 圆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4:1 )。 4、白兔与灰兔只数的比是7∶6,白兔56只,灰兔( 48) 只。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 是 4 ,则另一个内项是( 0.25 )。 6、一幢楼的模型高度是7厘米,模型高度与实际高度 的比是1∶40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 28)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3 整理和复习》1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3 整理和复习》1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3 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
本节课是学生对前面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巩固,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整理和复习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知识;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2.难点:如何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复习,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方式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六. 教学准备3.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顾和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整理教师:刘新民一、基础知识整理。
(一)圆柱的认识。
1. 圆柱的特征。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
它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或边长)等于圆柱的高。
2. 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
温馨提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也可能是其他形状的图形,但不可能是梯形。
(二)圆柱的表面积。
1.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侧=C h。
2.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用字母表示:S表=C h+2πr²。
温馨提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形物体都有两个底面,有的只有一个底面,有的没有底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温馨提示:圆柱的体积公式还可以记作V=πr²h。
(四)圆锥的认识。
1. 圆锥的特征。
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锥的高。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温馨提示: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用字母表示:S 侧=3601n πl 2(l 是扇形的母线)。
2、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用字母表示:l =2πr (r 是圆锥底面的半径)。
(五)圆锥的体积。
1.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1。
2. 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V 圆锥=31V 圆柱=31S h 。
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
二、基本方法复习。
1、画图法:是指用实物简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使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以便较快找到解题途径的解题策略。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认真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 ,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并解答。
〔4〕检验。〔5〕写答句。
4.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1〕90×20÷15 〔2〕90÷20×15 90× 90÷
板
书
设
全班练习 ,指名个别板演 ,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
X=120答: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教
学
流
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 ,出示表格填空。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忆与交流 ,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 ,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总结课件
27 1:300000 135
一、填空。 1、如果a=—c ,那么当( a )一定时,( b)和( c )成
b 正比例。当( c )一定时,( a )和( b)成反比例。 2、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 小圆的周长比是( 3:2 )。 3、甲、乙两数的比是5 :3,乙数是60,甲数是 ( 100 )。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能 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统 一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
在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2千米, 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cm:12km = 2cm:1200000cm = 2:1200000 = 1:600000 答: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 。
5.5 1 1 20000500000000
5.5201000 5000100000 5.5 2
5 2.2 (cm)
答:这条公路的图上距离是2.2cm。
在比例尺是1:4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 的距离是24厘米, 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24÷
1 400000
= 24×400000
解:需要x块。
252×x = 152×2000 625x = 225×2000 625x = 450000 x = 450000÷625 x = 720
解:需要720块。
体育老师买来161m的绳子,先剪下21m,正好做 成12根跳绳。剩下的绳子还能够做这种跳绳多少根?
解:剩下的绳子还能够做这种跳绳x根。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1、变化的方向相同,一 1、变化的方向相反,一 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扩大(缩小),另一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0: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0: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第三单元数学概念、性质、运算法则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回顾、典型例题讲解、课后习题解答以及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第三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的应用、比的概念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换,以及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比的概念及其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典型例题、课后习题答案、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2.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分数乘除法、百分数、比的概念等,强调关键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解题技巧。
4. 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习题解答:针对课后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思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三单元的知识框架。
2. 典型例题及其解题步骤。
3. 课后习题的解答要点。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和复习总结课件
举例
结合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案例 演示带余除法的应用。
技巧
提供一些带余除法计算的技巧 和注意事项。
整数的加减法
1 加法
掌握整数加法的规则和运算方法。
2 减法
了解整数减法的规则和计算步骤。
3 练习
通过练习题提升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小数的加减法
加法
学会小数加法的规则和步骤,通 过实践加深理解。
减法
掌握小数减法的方法和技巧,通 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你对小数 的加减法熟能生巧。
分数的化简与比较
化简
了解分数的化简原理和化简方法。
比较
学会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比较运算符的使用。
实践
通过实例练习,巩固化简和比较分数的能力。
分数的加减法
1
加法
掌握分数加法的规则和运算步骤,并实践运用。
2
减法
了解分数减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3
百分数转小数和分数
掌握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和分数的技巧与应用场景。
乘法的概念及性质
概念
深入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 乘法基本性质。
运算法则
学会乘法的运算法则和运算 顺序,进行实际练习。
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乘法运算, 巩固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技巧。
3
高级技巧
掌握分数加减法的高级技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Leabharlann 百分数的意义及转化意义
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转化为分数和小数
学会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和小 数,并进行实际转化练习。
高级转化技巧
掌握百分数和其他数学概念的 高级转化技巧,丰富你的知识 储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12 整理和复习》这一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整个学期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回顾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教材中包含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统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对知识的复习,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能力的很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统计等知识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得较好,有的学生则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对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统计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整个学期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
3.实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复习的相关资料,包括教材、PPT等。
2.学生准备:学生要提前复习所学知识,对存在的问题做好笔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学过哪些数学知识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统计等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的计量。
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变换。
4.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概率的意义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运算,量的计量,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统计与概率。
2. 教学难点: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图形的变换,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整理知识体系。
3.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同学分享,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和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12 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复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他们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记忆不够牢固,需要通过复习来加强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2.难点: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黑板、粉笔、分数卡片、几何图形等。
2.设计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什么规则?”,或者“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例题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例如,展示一道分数的加减法或乘除法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并解释运算的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和操作。
同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操作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之《整理和复习》课件
课本37页 1. 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圆柱 圆柱
圆锥 圆锥 圆锥
圆柱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 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并且大小一样。圆柱 的侧面是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圆 锥的底面是个圆,侧 面是个曲面。从圆锥 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 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柱
1m
2m
0.7m 10.676m2 2.198m3
20cm 40cm
5cm 3140cm2 6280cm3
圆锥
2dm 0.5m
4dm
2.4dm
Hale Waihona Puke —— 10.048dm31m
4.5m
—— 1.1775m3
课本37页 3. 妈妈给小雨的塑料水壶做了一个布套(如图),小雨每天上
学带一壶水。 (1)至少用了多少布料?
答:小雨在学校一天喝1.5L水,这壶水够喝了。
课本37页
4. 一种水稻磨米机的漏斗是由圆柱和圆锥两
部分组成。底面直径是4dm。圆柱高2dm,
圆锥高4.2dm。每立方分米稻谷重0.65kg。
(1)这个漏斗最多能装多少千克稻谷?
V圆柱 = πr2×h圆柱
V圆锥 =
1 3
πr2×h圆锥
= 3.14×(4÷2)2×2 = 25.12(dm3)
课本37页 2.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怎么计算?圆柱、圆锥的体
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再填写下表。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的周长×高 = C×h = πd×h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 + 两个底面的面积
= πd×h + πr2×2 圆柱体积公式是把圆柱切开拼成长方体,通过长方体体积计 算公式推导出来的。(见课本25页例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量变化,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积一定,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成反比例的量 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y x 一定) 一定) 关系式: 关系式: 3、关系式: = k(一定) 3、关系式: × y = k(一定) x
不相关联 →不成比例 两种量 相关联 加的关系 →不成比例 减的关系 →不成比例 乘的关系 积一定 →成反比例 比值) 除的关系 商(比值)一定 →成正比例
除数和商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除数× 两种相关联的量,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 相关联的量,因为 ×商=被除 两种相关联的量 除数和商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除数 面积 =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梯形的面积和高是两种 相关联的量, ,因 y 高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 和 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 为 = 数y一定),所以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5 一定),所 (一定) 所以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一定), 图上距离 x 比例尺(一定), ),所以 为 上底 + 下底 = 比例尺(一定),所以 图上距 实际距离 一定), ),所以梯形的 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一定), 成正比例。 以 y和 x成正比例。 所以梯形的 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2 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解:设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 设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
100 x = 2 3 2x = 100 × 3 100 × 3 x= 2 x = 150
甲乙两地相距150km。 答:甲乙两地相距 。
设返回时用了X小时 小时。 解:设返回时用了 小时。
60 x = 50 × 3 50 × 3 x= 60 x = 2.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比例里,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 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依据是什么? 、什么叫解比例?依据是什么?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的依 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正比例和反比例
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 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 一种量变化,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理和 习 整 复
马郎小学 陈伟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单元 知识梳 理 正比例和反比例
解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做比?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返回时用了2.5小时。 小时。 答:返回时用了 小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1、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比值不变 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 意义 个数的比。 个数的比。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叫做比例。 叫做比例。
0.9∶0.6 = 1.5 ∶ 构成
前项 后项 比值
5 ∶ 6 = 20∶24 ∶
内项 外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 基本 时乘或除以相同的 除外) 性质 数(0除外),比值 不变。 不变。
正比例 反比例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相同点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变化的方向相反, 1、变化的方向相同,一 1、变化的方向相反,一 变化的方向相同, 种量扩大或缩小, 种量扩大(缩小), ),另一 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扩大(缩小),另一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关联的两个量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一定。 (商)一定。 2、相关联的两个量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 一定。 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