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杜甫诗《石壕吏》
二圣 右为李白
望 岳
杜 甫
一 览 众 山 小
会 当 凌 绝 顶
决 眦 入 归 鸟
荡 胸 生 层 云
阴 阳 割 昏 晓
造 化 钟 神 秀
齐 鲁 青 未 了
岱 宗 夫 如 何
困居长安时期 (三十至四十四 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
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 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 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 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 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 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 的高度。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 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 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 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 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 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 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 《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望岳》中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中 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 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 诗句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中
1、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 句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 诗句是:
杜 甫
“万方多难”中成 就的“诗圣”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没有抓到老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钱老师: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暮 投 吏 逾 走 呼 一何 前致词 戍 附书至 且偷生 长已 室中 乳下孙 完裙 老妪 请 从 急应 犹得 晨炊 夜久 幽咽 登前途 独
•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凶恶、蛮横 )的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 )的
主
题
这首诗是通过叙述 官吏夜闯老妇人家强行 征兵的事,描绘出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代天宝十四载(76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 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杀死宰相杨国 忠,并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
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请思考并回
壕(háo)吏(lì ) 邺(yè) 逾 (yú) 戍 (shù) 妪 (yù) 役(yì ) 咽yè) 炊(chuī)
石壕吏 杜甫 钱老师: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男xx:吏呼一何怒! 女:妇啼一何苦! 钱老师:听妇前致词 全班: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妪:室中更无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老妪: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
籍贯:巩县(今属河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尊为“诗圣”;由于其诗真实反应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代表作:《春望》《望岳》《兵车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二.翻译傍晚时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晚抓人。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察看。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归营。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汉一人告别。
三.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内容理解(一)作品简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思考
还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征兵是为了进行一场平叛战争,杜甫在朝为官,理应明白征兵的用意,所以,尽管对劳动人民有着无限的同情,也只有默默的旁观这一切的发生.这也体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于_ 写法,作用是 。 4、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第三层: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讨论:
拓展补充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全诗小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1
2
想一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表明“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06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07
佳作。
08
背景
01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02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圈点课文生字词
石壕吏精美课件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按照剧本的格式抒写,写出人物的动 作、语言、表情等细节。选出优秀的剧本 进行表演。
2、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并预习本 课后两篇诗歌。
朗读并思考
“呼”、“啼”、“怒”、“苦” 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
渲染出县 吏如狼似虎,横蛮气 势,并为下文老妇的诉说制造 出悲愤的气氛。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朗读并思考 6、老妇人致词的内容包含哪几方面的意思?
①一家三男全部应征邺城,两个已死; ②目前家境的贫寒; ③老妇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暗示掩护老翁、儿媳以及孙子的心理。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朗读并思考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 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联想:你可否根据文意展开
丰富的想象,模拟官吏的逼 问语气?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老翁、官吏、(诗人)
2、如果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3、文章可以分几个层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石壕吏》课件鲁教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 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 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 “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 义就更丰富了。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篇一: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
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9.戍:防守 ; 念shu的第四声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11.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犹得:还能够。
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的晨睡,不如干脆去小河边儿走走去吧。对,俺要去告诉那清清的河水和河里的小鱼儿们,还有那个平整光滑的“大坐台”,俺董大壮从此以后,终于可以和俺 的耿英一起来看你们了!这样想着,大壮轻轻打开院门儿。侧身出来以后,又伸手回去从里边挂上门钩,再将两扇门轻轻拉齐了。正要迈步往南走,又忍不住转 过身来望望耿老爹家的院门儿。这一望不打紧,大壮心里边的那些个浪漫情怀,一下子就一点儿不剩地给全部吓回去了:耿老爹家的院门儿竟然大敞着!大壮知 道,“三六九镇”上的所有人家,除非往外或往家里搬运东西,平常都是虚掩院门儿的。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
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知识点归纳最新 石壕吏知识点整理
《石壕吏》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当时,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在战乱中历经艰辛,目睹了官吏抓丁、百姓受苦的惨状,写下了这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三、诗歌原文及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四、重点字词解析1. 投:投宿。
2. 吏:官吏,差役。
3. 夜:在夜里。
4. 捉人:抓人。
5. 逾:越过。
6. 一何:多么。
7. 致词:说话。
8. 戍:防守。
9. 附书至:捎信回来。
10. 新:刚刚。
11.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 更:再。
13. 惟:只。
14.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5. 未去:没有离开。
16. 完裙:完整的衣服。
17. 老妪:老妇人。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使用ppt课件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前:上前
戍:防守
(我)听到老妇走 上前说:我有三 个儿子都去戍守 邺城了。
上页
下页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作业布置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 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 去的故事情节。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绝:消失,停止
到了深夜,说话 的声音没有了, 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哭泣。
上页
下页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不、杜甫诗三首知识点【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与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雄心与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一辈子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一辈子哲理:人一辈子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不思家的情怀。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2016-杜甫诗三首(《石壕吏》《春望》《望岳》实用)解析
掌握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一男附书至(古义:捎,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程) 2.词类活用 二男新战死(形容词作名词,新近。) 听妇前致词(名词作动词,上前。)
要点归纳:抓主旨句。
春望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 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 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2. 请赏析本诗优美的词语或诗句,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并概括出赏析诗句的方法。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 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泰山的秀美实 在是一言难尽,似乎是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使泰 山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突出了 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 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 《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佳作,因构思巧妙和情 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读准字音
石壕(háo)吏(lì) 逾(yú)墙走 泣幽咽(yè) 邺(yè)城戍(shù) 河阳役(yì)
杜甫诗三首
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杜 杜 甫( 甫(736 736年) 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岳
1、诗题为《望岳》,但全 诗没有一个“望”字,而 其实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 具体分析。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 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 流露出了诗人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1~4) “致词”的由来
发展(5~16) 老妇苦叙家中不幸 高潮(17~20) 老妇自请应役
结局(21~24) 独别老翁
•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 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 是什么?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 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 2、老妇为什么要自请服役? 她的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 3、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 们各有什么特点?
想象拓展
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 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 (请发挥想象、联想,把文章改写成 记叙文) • 注意:要有人物对话设计。
•
1、诗仙—— 2、诗圣—— 3、诗鬼—— 4、诗杰—— 5、诗佛—— 6、诗隐—— 7、诗神—— 8、诗狂——
李白 杜甫 李贺 王勃 王维 王维 陆游(另一说“诗神” 苏轼) 贺知章
《望
岳》
——杜甫(736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初见泰山,欣 喜、惊叹、仰 慕之情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 泰山那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 。
《望
岳》
——杜甫(736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实写,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石壕吏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 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捎信回来 幸存的, 苟且的活着 活着的。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新近,刚刚 永远的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 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 少陵野老 称之为“ ”,著有 杜少陵 《 》 杜工部
吏: lì 邺: yè
咽: yè 泣: qì
逾: yú 戍: shù
妪 : yù
背景资料:
平息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 郭子仪、李光弼(bì )等九位节度 使,率兵20万邺(yè )郡,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 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 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 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 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 其中的一首。
读出情感
读《石壕吏》,你
要读到情难自抑,涕 泪满襟,你才真正读 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悲天 悯人、忧患苍生的情 怀,你才真正读懂了 “诗圣”的分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 投宿 越过 差役 抓壮丁 跑,逃跑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一“逾”一“走”形象写 出了老翁知道官吏来捉人时的 紧张和害怕,反衬出官吏的凶 残蛮横。
石壕吏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石壕吏(译文)
黄昏时份,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 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 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 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 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 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 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 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 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杜甫诗名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 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 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 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 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点。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矛盾。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 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 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石壕吏》译文(优秀5篇)
《石壕吏》译文(优秀5篇)《石壕吏》译文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本剧场
把诗歌改编成戏剧,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意!同学们 要注意角色分工。请相信: 这是我的舞台, 我要秀出 我风采!
最后四句写了什么?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故事的尾声,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讨论: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诗人再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木兰再答: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 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 “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 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有人说,《石壕吏》中的老妇的“致词”全是吏 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杜甫的《三吏》、《三别》:
石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壕 《潼关吏》 吏
五、想象天地
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飞扬!同学们,请 你设想一下:老妇的从军生活如何,没有老妇的 残家该如何生活,这一家人的结局如何……只 要写出来,你就最精彩!
想象
夫
生活苦
家
妇 亲人散开端发展源自暮投宿 吏捉人 吏呼怒 妇啼苦
气氛恐怖
处境凄苦
苦难深重 情景凄凉
高潮 从吏归 结局 与翁别
战 争 给 人 民 带 来 的 深 重 灾 难
三讨论:主题部分老妇人的“致 词”
从题目看主要写差吏, 但是诗人对他是暗写, 对老妇则是明写,二者 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构思艺术:
藏问于答
差吏
老妇
汝家有男丁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尚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内室是何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一定还有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还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吏:呼 怒 妇: 啼 苦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 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 我问:“你师父在这个山里吗?” 童子说:“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 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小结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 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 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 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 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 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 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 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诗 人 对 百 姓 疾 苦 的 同 情 关 注
shù yú 逾:越过。 戍:防守。 yè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yù 老妪:老妇人 投:投宿。
犹得:还能够。
偷生:苟且的活着。 一何:多么。
走进石壕村——
一、感知故事: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最终抓到人没有?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 例子并不罕见。例如杜牧的《游山西村》: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杜牧的《游 山西村》:
翻译: 杜牧 游历山西村,路上遇雨,赶紧四处寻 找酒店避雨 。诗人问行路人:“哪里有
酒店?” 路人答:“不知道。”诗人问 牧童:“哪里有酒店?”牧童答:“前面 杏花村里有酒店”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 世人对他用了暗写,诗人明写老妇。但用心 体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是被差吏逼出 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 门就问:“室中更无人?”,老妇答以“三 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 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笔 者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 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 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齐读第一节)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 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 场灾难降临?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写出了 “吏”“妇”各自什么特点?主要描写方法是 什么?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 2、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矛盾冲突
石壕吏
捉丁
老妇人
护夫
凶狠蛮横 凄苦悲伤 动作、神态描写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课文朗读
课文朗读:
吏: lì 邺: yè
咽: yè 泣: qì
逾: yú 戍: shù
妪 : yù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 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 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诗人问:“你在想什么,思考什么呢?”木兰答:“我也没 有想什么。” 诗人又问:“那么为何发愁?”木兰又答:“昨夜见到了征 兵的文书,卷卷都有爹爹的名字。” 诗人再问:“你可以让你的哥哥代替爹爹去征兵呀?”木兰 再答:“爹爹没有儿子,我也没有哥哥。”
石壕吏
杜甫
作者:贺兰县如意湖中学 杨军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
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