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当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供血区域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形成不可逆坏死时,即形成AMI。
AMI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护理人员如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就可以及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现将我科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88例,男58例,女30例,年龄48~84岁,平均66岁,其中治愈68例,好转12例,死亡8例。
2 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首先稳定患者焦虑恐惧、精神高度紧张的情绪,避免患者因各种原因引起烦躁不安、顾虑较多而导致不良后果。
护理人员应热情对待患者,耐心向患者做好各项解释,让患者心理上有安全、依赖感。
另外还应迅速准确熟练给予各种应急措施,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2.2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尤其是第一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多采取平卧,感觉累时由护理人员轻轻搬动更换体位,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3 止痛治疗: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呼吸困难程度、血压、心率、神志、周围循环、尿量的变化。
我科一般用罂粟碱30 mg,安定10 mg肌肉注射,如不缓解再用度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4~6 h根据疼痛情况可重复使用,但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呼吸情况,慎防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的发生,并随时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专人守护。
2.4 心电监护:AMI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易多变,而且死亡率较高,故应24 h 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心电波的动态变化,同时监测血压,呼吸情况,并随时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
2.5 吸氧: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患者的缺氧症状。
AMI 急性期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4~6 L/min,3~5 d后流量可逐渐减至3~4 L/min,以后可根据病情,采取低流量或间断给氧,注意保持吸氧管清洁与通畅。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当AMI合并心力衰竭时,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体会和分析:一、患者情绪支持与疼痛管理在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
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疼痛,及时评估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如药物治疗或其他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
二、呼吸护理与水电解质平衡管理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出现呼吸困难、心肌缺血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记录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指标,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AMI患者还常常伴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三、药物治疗与监测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情况,对于所需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进行监测,确保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护理人员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四、心理教育与康复指导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得到全面的心理教育和康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AMI合并心力衰竭的病情和护理措施,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做好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自我管理。
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等问题,提高其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AMI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和干预,旨在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和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AMI为内科常见疾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临床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左心功能不全、休克、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所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
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以保护濒死的心脏,改善预后。
1 密切监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48 h内病情最为危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且常伴有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做好患者48 h内的监测尤为重要,同时做好各项记录。
护士应每15~30 min脉搏、心率、呼吸各1次,并备好抢救药械。
2 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心肌梗死的患者,第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
谢绝探访人员,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
患者的梳洗、进食、翻身、大小便等一切日常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以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和心脏负荷。
护理操作和治疗要求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第二周可坐床上活动,如洗漱、吃饭等。
第三周如病情稳定可离床站立,二便自理,室内行走,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活动时间不超过30 min,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3 保持血压正常平稳对持续高血压而无心衰患者的降压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对心肌梗死后血压低的患者,用升压药需从低浓度开始,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30 min测血压1次,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4 疼痛的护理持续反复发作的剧烈胸痛和烦躁不安,是促使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痛性质、持续时间、部位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吗啡、硝酸甘油等镇痛剂,及时解除疼痛。
5 吸氧的护理氧气吸入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心绞痛。
急性期应持续高流量吸氧3~4 L/min,浓度30%~40%;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吸氧1~2 L/min,总的吸氧时间为7~10 d。
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措施与体会。
方法对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制定护理措施。
结果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26例病情稳定,3例家属要求出院。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开展快。
因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救治措施至关重要,亦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的特点,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现将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心内科2021年1月~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
男16例,女13例,年龄30~76岁,平均53岁;其中急性下壁梗死15例,前壁梗死9例,后壁心梗4例,广泛性前壁心梗1例。
26例患者救治后病情稳定出院,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3例家属要求出院。
2 护理措施2.1 严密观察病情2.1.1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最早、最典型的病症,应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并将疼痛的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72h,每4h测体温1次,每小时记录监护仪脉搏或心率、呼吸、血压各1次,并进行心电监护。
2.1.2 全身病症患者表现为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 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w。
2.1.3 胃肠道病症约有1/3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缺乏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2.1.4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梗死后24~72h内较多见,尤其24 h内易发生心律失常。
前壁梗死可出现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室颤,下壁、后壁梗死,多由于迷走神经反射作用,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心律失常,常伴有血压下降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护理体会

C H 』 N E S E C 0 M M U N I T Y D 0 C T O R S
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 2 4例 护 理 体 会
张兰平 翟 超 楠 罩 吸 氧 4~6 L / 分, 合 并 左 心 衰 时 可 在 湿
除室内的异 味; 使用 相对柔 和 的灯 光 , 减 少室内空 问 的亮 度 ; 提 供 松软 舒 适 的床
视 的时间 , 使各 种声音 降到 最低 限度 , 关 掉暂 时不需要使用 的设备 ~ 。 出院指 导 : 患者 病 情 稳定 后 即可 出
院 。保 持 愉 悦 的心 情 避 免 情 绪 激 动 ; 注 意
摘
要 目的 : 总 结 急性 心肌 梗 死 患 者 的
护 理 经验 。 方 法 : 回顾分 析 2 4例 急 性 心 肌梗死 患 者 临床 资料 。结果 : 2 4例 急 性
休息 , 避免劳累 , 逐步增加活动量 ; 饮 食宜
清淡 、 易消化 、 少量 多餐 , 保持 大便 通 畅 ; 戒 烟 酒 。出 院 后 遵 医 嘱 规 律 服 药 , 定 期 到
医 院复 查 。
讨 论
有发病 急、 病情 危 重的特 点 , 精 湛 的护 理
技 术 至 关重 要 , 可 以促 使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快
铺、 被褥 , 协 助患 者 采 取 舒 适 的 卧位 ; 保持 病 室安 静 , 尽量 减少人 员 的走动 , 限制探
4 7 6 6 0 0河 南 永 城 市 人 民 医 院 ( 商丘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所 引起 的 局 部 心 肌 缺 血 性 坏 死 。 良好 的 护 理 对 于 降 低 此 类 疾 病 的 死 亡 起 到 了 不 可替代 的作用 , 为此, 近 年 来 收 治 急 性 心
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护理体会

加强 康复锻炼 : 要在 饮 咖啡 、 茶 不 浓 后进行康复活动 , 不要在过冷或过热 的水
中洗澡 以免发 生意外。如果 患者有心慌 、 胸 闷、 气短 、 心前 区疼痛 、 眩晕或 出汗等症
酶学变化 : 检测 C MB者 3 , 中 2 K— 4例 其 0
是左心室损 伤后 , 排血量 降低 , 血管 心 心
收缩不足 引起 。凡发现病人 面色苍 白、 烦 躁不安 、 全身大汗淋漓 、 脉细 而快 、 血压下
迅速建立静 脉 通道 : 好 2条 , 证 最 保 抢救药物顺利滴 人。注意保护血管 , 远 从 端开始穿刺 , 有静脉炎 的要做好热敷 。另 外 , 据医嘱补充血容量 , 根 纠正酸 中毒 , 应 用能量合剂及升压药 。 纠正心律失常 : 一经发现心肌梗死病
人有室早产 生 , 即应 用利 多 卡 因 5 m 立 0g 静脉注射 , 可用 1 %葡 萄 糖 50 l 也 0 0 m 加
降等现象都要引起注意 , 及时做好抗休克
处理 。
例( 88 升高 。心电图: —T段呈 弓背 5 . %) s 向上型 , R波消失形成 , R T单 向曲线 4 QS 4
增减 衣服 、 暖, 保 减少活动量 , 防感 冒。 预
利 多卡 因 80 静滴 , 0 mg 要严格 控制滴 速 , 每分钟保持 8滴 。
预防心力衰竭 : 主要 是心肌梗死后心
死亡 病 例 分 析 : 组 4 本 6例 , 亡 6 死 例, 病死 率 1. % 。其 中死 于 心脏 骤停 30
急 性 心肌 梗 死 4 6例 临床 护 理体 会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心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心得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我是一名心脏科医生,这里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快速确认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的是快速确认诊断。
在病人到达急诊室之后,首先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心电图检查。
如果发现心电图有非常明显的ST段抬高的情况,这便需要立即行动,尽快进行治疗。
二、快速施行抢救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最重要的抢救措施便是进行血管再通术。
一般而言,在进行血管再通术之前需要先行进行溶栓治疗,这有利于减轻血管受损的程度。
但是需要预防的是,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肌损伤,溶栓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实际医疗操作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是在症状刚刚出现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进行溶栓治疗;而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病情,最好还是直接进行血管再通术。
另外,对于患者的并发症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
例如心肌梗死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这时候应该加强心律失常的监测,并配合使用一些适合的药物。
三、积极预防复发对于已经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除了进行及时的抢救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建议患者合理减轻体重,并且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这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时预防疾病的复发。
此外,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来说,应该定期进行药物治疗,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患者应该注意饮食习惯,尽量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总的来说,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过程需要快速、精准,同时还需要配合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进步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方法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重点护理。
结果是本组55例患者中,治愈27例,好转25例,死亡3例。
结论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人民医院心内科自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了55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锁骨下及腹部,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喘促、发绀[1],一旦诊断心肌梗死,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提高心肌梗死治愈率。
2. 护理2.1生命体征的监测患者在48h内病情最为危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患者加强48h 内的监护,在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时做好记录工作,每4h测体温1次,每次15~30min测脉搏、心率、呼吸各1次,每小时测血压1次,并备好抢救药械。
2.2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2.2.1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愈合。
2.2.2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使口腔保持清洁,预防口腔炎,促进食欲。
2.2.3发病第3周病情趋向稳定,可起床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减少血栓形成。
患者卧床期间,协助患者翻身,每2~4h1次,以平卧、半卧、侧卧交替,每天用50%酒精按摩骨突处1~2周,垫海绵垫以防褥疮,第4周可开始适当床边活动。
2.3保持血压正常稳定对持续高血压而无心衰患者的降血压治疗中,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对心肌梗死后血压低的患者,用升压药需从低浓度开始,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30min测血压1次,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记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旦诊断心肌梗死,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提高心肌梗死治愈率。
现将内科近两年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42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4岁,病情2小时-10小时不等,所有患者中梗死部位前壁心梗5例,下壁心梗15例,后侧壁心梗6例,广泛前壁心梗 19 例,病情恢复37例,存活率82.2%。
患者在48h内病情最为危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加强患者48h内的监护,在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时做好记录工作,每4h测体温1次,每次15~30min测脉搏、心率、呼吸各1次,每小时测血压1次,并备好抢救药械。
二、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 24 h 之内易并发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心肌梗死发生后 24h内死亡者 90%是死于致死性心律失常,所以应尽早开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应注意观察意识、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肌酶,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2.绝对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 周~2 周内,病情极不稳定,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负责,如大小便、漱口、进食等,应减少不必要的翻动,尽量避免用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
3.吸氧在治疗中给予 2 d~3 d 持续吸氧,流量为每分钟 2~4 L,吸氧对休克或者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可以缓解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减少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65例的护理体会

医学 信 息
2 1g1 N 0 o o 第2 卷 第1期 3 0
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6 5例 的 护 理 体 会
董 会 华
【 中图分 类 号] 4 3 5 R 7. 【 献标 识码 】 文 A 【 章编 号] o 6 9 9 2 l )O 1 7 1 文 1 o —1 5 (O O 1 —O 9 一O
2 抢 救 与 护 理 立 即进行 快 速有 效 的抢 救 , 绝对 卧 床 , 氧 , 电监 护 , 立有 效 的静 吸 心 建 脉通 道 , 速采 血送 检 , 医 嘱及 时正 确 给 予药 物治 疗 如 : 血管 、 快 遵 扩 抗凝 、 溶栓 、 止痛 、 补充 血容 量 、 治疗 心 律 失常 等药 物 , 格执 行查 对 制度 。严 密 严 监测 体温 、 脉搏 、 呼吸 、 压 、 血 皮肤 色泽 及温 湿度 、 量 、 志 、 尿 神 心率 、 心律 等 变化 , 观 察疼 痛 的部 位 、 并 性质 、 程度 的 变化 , 发现 异常 迅 速报告 。备好 各 种抢 救仪 器 和药 品 , 除颤 仪 待 机 备 用 状 态 , 时 配 合 医 师 做好 并 发 症 的 随 抢救 。 3 体 会 3 1 氧疗 : . 氧疗 是心 肌 梗死 治疗 中重 要 措 施 , 氧疗 可 以提 高 血氧 饱 和度 , 可改 善 心肌缺 氧状 态 , 缓解 心 绞 痛 , 减少 心 律 失 常 早 期 足 量 的吸 氧可挽 救 濒 临梗死 的 心肌 细胞 , 制梗 死 面积 的扩 大 , 此及 时通 畅有 效 抑 因 吸 氧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常 规 用 鼻 导 管 持 续 高 流 量 吸 氧 , 量 为 3 6 / n, 流 ~ L mi 持 续 4~ 6 d以 后 间 歇 吸 氧 , 量 为 1 2L mi。 流 ~ / n 3 2 严密 观察 生命 体 征及 时 防止 并发 症 的发 生 。 . 3 2 1 严 密观 察血 压 : .. 由于心 肌 部分 梗死 , 肌收 缩力 降低 , 心 心肌 梗 死 面积 越 大 , 肌收缩 力 降低 越严 重 , 成 心输 出 贽减 少 , 压降 低 , 时 心 造 血 此 或 伴血 容 量不 足 , 灌注 损伤 , 再 血管 扩 张 药 及 合 并 出血 均 可 发 生低 血 压 , 因此应 严 密 观 察 血 压 的 变 化 。 收 缩 压 下 降 到 < 8 mmHg 脉 压 < 0 , 2 mmHg 或患 者原 为高 血 压 , 0 , 当血 压 数值 下 降 2 以上 , 考虑 心 源 性 O 应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doc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2护理体会2.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护理环境。
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医护人员要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待病人满腔热忱,象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杜绝在患者面前传达有关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2.3适当卧床休息:发病后第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
谢绝探访人员,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
患者的梳洗、进食、翻身、大小便等一切日常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以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和心脏负荷。
护理操作和治疗要求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第二周可做床上活动,如洗漱、吃饭等。
第三周如病情稳定可离床站立,二便自理,室内行走,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活动时间不超过30min.对有并发症患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2.4饮食和大便护理:应嘱患者少吃多餐,进食不宜过饱,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少产气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
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通便药物甚至灌肠,防止大便过程中诱发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对其家属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护理人员,我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护理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在此总结了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希望对同行有所借鉴。
首先,及时发现和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征象对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胸痛、气短、冷汗、面色苍白以及恶心和呕吐等。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镇痛药物、静脉血栓溶解剂等,以缓解疼痛和稳定患者的病情。
其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了给予患者最佳的救治和护理,我认为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心脏监测技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情况需要实时监测,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动脉血气分析等。
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技术,能准确地解读和分析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相关的问题。
2.药物治疗知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如抗凝血、抗血小板和调脂药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等,并能正确推荐和管理患者的药物治疗。
3.心肺复苏技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包括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使用自动体外振荡器等。
熟练的心肺复苏技能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我认为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沟通和情感支持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和康复,期间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例如,听取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痛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解答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疑问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
方法:制定护理标准进行心理、饮食护理。
结果:通过心、身护理,除死亡3例外,其余均康复出院。
结论:经护理指导后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标签:心肌梗死;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衰弱效应。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优质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6例,全部按1979年WHO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学确诊者,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50.2岁,依据心电图表现确定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14例,下壁梗死12例,广泛前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6例,下壁加右室壁梗死5例。
1.2 结果入院后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其中治愈43例,死亡3例。
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18例,心衰6例,心原性休克3例,并发急性脑卒中1例。
2 护理2.1 监测生命体征立即送入ICU病房,严格观察病情变化,迅速评估病人的危险程度。
进行连续动态的心电图、动态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定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有无发绀、出汗及心绞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次数。
掌握输液速度,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
1周后根据病情适当活动,溶栓治疗后如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防止室颤和猝死的发生。
密切观察肢体温度,皮肤黏膜色泽、湿润度,颈静脉充盈度以了解微循环状况,预防休克。
及时进行肺部听诊,及时诊断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为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吸氧心肌梗死时动脉血氧张力下降,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疼痛,缩小梗死范围,防止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52例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52例护理体会2006年3月~2007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2例,由于及时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一般护理休息:保证绝对卧床休息。
各项必要的医疗护理工作要集中一次做完,尽量减少患者心脏负担。
可给患者做适当的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
发病第2~3周,病情趋向稳定,心肌坏死部分逐渐机化,可让患者逐步坐起,开始床上活动。
发病第4周,可开始床边活动。
严密监测:应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呼吸、血压,每小时记录1次,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描记心电图,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如无并发症,3天后,患者可出监护室,转至病房。
心理护理:部分患者精神紧张,顾虑较多,或者麻痹大意。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
饮食护理: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膳食,少食多餐,避免饱食及食用有刺激性的辛辣食物或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胀。
喂食时,不宜太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形成便秘,如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促进心肌缺氧,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危险。
故应设法保持患者每日排便,如3天未排便,则应给予缓泻剂或用开塞露、小剂量灌肠等。
给氧:氧吸入可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轻心绞痛,并可避免梗死面积扩大。
可用鼻导管或鼻塞持续给氧3~7天,流量以3~6l/分为宜。
注意保持鼻导管通畅,每24小时更换1次。
止痛:持续剧烈的疼痛说明心肌缺氧严重,病情尚在进展,常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故应及时采取措施止痛,可选用镇痛药物如杜冷丁、罂粟碱、盐酸吗啡等,亦可给予镇静剂如安定等。
使用止痛药物时,要注意适量,防止对循环、呼吸的抑制。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源性休克:①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视病情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测量1次。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及时的护理对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从急救措施、监测、药物治疗、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方面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及时的急救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严密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并发症,避免恶化。
药物治疗在稳定患者病情和预防再次发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促进康复。
康复护理和后续跟踪措施则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全面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是护理工作的核心。
展望未来,需要不断提升护理水平,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意义、急救措施、监测、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后续跟踪、全面关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因为心肌细胞长时间缺氧导致心肌组织坏死而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面临着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进行专业护理和救治。
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护理可以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病情,减少心肌损伤。
通过及时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肌组织,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提高治疗成功率。
护理可以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们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给予镇痛药物、提供舒适的环境等,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可以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通过规范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可以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1.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重要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及时的护理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心肌 梗死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谱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
其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因此,对AMI患者加强护理质量,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并给予恰当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于AMI患者的愈后具重要意义。
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针对AMI患者的症状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方面经验总结如下。
1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接诊患者,一旦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急性心梗,则应注意一下步骤:1.1初步处理:⑴体位:一般心梗者给予平卧位,心力衰竭的采取半坐位,两腿下垂,其目的尽量减少患者心脏做功及负荷。
(2)吸氧:可采用鼻导管法持续给氧,必要时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一般选择中到高流量吸氧(46L/分),目的增加心脏供氧,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减少心肌缺氧性损伤,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
(3)监测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情况,最好予心电监护,动态观察,为医师初步处理提供依据。
(4)做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直接的依据。
(5)建立静脉通路,采用易于固定的浅静脉留置针,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人的躁动、搬动过程中出现走针、漏液而延误救治时间。
(6)执行医嘱前,和医师核对用药的名称、计量及给药途径。
(7)病人得到初步处理后,对患者及家属作初步的安抚,言语要求通俗、简洁、流畅,目的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慌,争取良好的医患合作。
1.2运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小时是溶栓的关键时机,患者在得到初步处理后应尽快送至医院进一步救治。
(1)向患者家属告知在其运送过程中,患者病情不排除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争取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2)在搬动患者时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
检查静脉输液管,吸氧管等位置,防止扭曲、移位或脱落,全程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如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等;同时备好除颤器、吸引器和气管插管物品等,保证在途中能进一步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早期护理中,及时发现症状并进行急救措施是关键。
药物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情绪支持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护士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关爱。
饮食调理包括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有利于降低心脏负担。
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护士需要持续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干预和全面照顾患者,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工作的挑战和收获在于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患者康复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护士的专业知识和关怀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坚强后盾,值得珍视和努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早期护理、药物治疗、情绪支持、饮食调理、康复护理、总结、重要性、挑战、收获。
1. 引言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在我的工作中,我发现早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发现患者出现心梗症状后,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护士需要保持冷静和专业,迅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药物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我们护士需要正确地给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情绪支持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心梗后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沮丧,我们护士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帮助他们战胜心理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饮食调理方面,我们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医嘱,合理调配膳食,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对心脏有害的食物,保证患者营养的均衡摄入,促进康复和恢复。
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最后关键环节。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我们护士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身体功能,重返社会生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严淑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严淑元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梗死,临床上常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患者常出现恐惧、紧张、烦躁的情绪,常容易导致患者猝死,因此要及时处理,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通过对患者周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7例,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平均56岁,其中心绞痛持久而剧烈159例,合并心律失常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例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心功能全部有所改善。
2. 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骤,常在患者没有思想准备的前提下,突发胸前区压榨性剧痛,伴左肩部不适,少数患者出现牙痛、咽部不适,同时伴有强烈的窒息感,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和悲观心理,因此护士要安慰患者的情绪,不要激动,护士在做各种治疗时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
护士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与患者交谈,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有种安全感,以期望得到患者最大的配合。
2.2 急救措施患者入院后要让其卧床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立即给予做床旁心电图,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4L—6L},待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持续一周,因氧气吸入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塞面积,从而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疼痛剧烈时,给予吗啡止痛,注意询问痛疼变化,痛疼剧烈时保证有护士陪伴,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以后4-6小时可重复应用,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并建立静脉通路,静滴硝酸甘油,进行床旁心电监护,并备好急救器材。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给予正确积极治疗和护理。
能改善预后,提高治愈率。
护理措施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吸氧、痛疼护理,饮食护理、大小便护理、合并症护理,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等。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冠状动脉病理改变同时发生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心肌缺血改变甚至心肌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为胸部不适、闷痛。
经常合并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死率高,危及人们健康。
早期判断病情,做出正确诊断积极救治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首要条件。
现将我科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45~78岁,其中出血、血管壁血栓行成12例,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射血量显著降低发病24例,过度劳累31例,发生便秘33例,发病前有习惯性便秘3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导致肠蠕动减慢,引发便秘。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剧烈疼痛和恐惧感,精神高度紧张,排便规律改变,引发便秘。
患者卧床改变排便方式,大多数病人床上排便不习惯,抑制便意,粪便在大肠存留时间长,水分吸收,大便干硬发生便秘。
患者发病后进食量比平时减少,纤维素和水分摄入减少,肠腔内容物少,不能刺激直肠粘膜引发排便反射。
发病后应用一些药物,吗啡、罂粟碱等,抑制或减慢胃肠蠕动,排便费力。
1.2 方法1.2.1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表现剧烈疼痛,精神紧张、产生恐惧心理。
进入监护室,陌生环境,监护仪器抢救设备等,仪器报警声等。
没有亲人陪伴,心理会发生焦虑。
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房间。
病房内设置合理,摆放整齐,空气新鲜,患者精神放松,心情愉快。
减少环境不良因素对病人的刺激。
了解患者心理变化,介绍病房环境和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简单常识,回答病人家属疑问,使病人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疼痛的护理: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
因剧烈疼痛、烦燥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
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密切监护及早发现并发症
血压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随时可发生,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时间的关键。
护士应每15~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如血压下降,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出冷汗等症状时,即可判断患者处于休克状态,积极抗休克。
心电监测急性及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于24h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
入住CCU病房3~5天,连续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可能作为心室颤动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心律失常,及时予以纠正。
CCU护士应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确保连续的心电监护质量,有效地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康复期护理:康复期的病人,他们的顾虑是担心心肌梗塞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
我们要加强卫生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及自我
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并介绍成功的病例让患者意识到心肌梗塞是可以预防的。
让他们始终处于医护人员的关怀之下,增进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鼓励病人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安心休养,避免诱发心绞痛因素,减少病人情绪激动,保持精神愉快,就可以减少再发。
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使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此外,还应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
心肌梗塞病人应解除思想顾虑,不宜长期卧床休息。
长期卧床休息不但会减弱心肌的收缩力,还会引起激发性血栓的危险。
护理中应根据病情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使病人有合理的运动量,切勿操之过急。
出院指导: 嘱病人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冒及情绪不稳定,少吃多餐,避免饱食、便秘。
禁忌烟酒,适当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劳累为适宜,定期到门诊复查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