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壮介】E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
藤本壮介作品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美术馆,让你对知识无限的渴望

藤本壮介作品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美术馆,让你对知识无限的渴
望
地点:日本东京
面积:2883.18平方米
年份:2007-2010
武藏野服装设计大学美术馆·图书馆(MusashinoArtUniversityMuseum&Library)是一座两层建筑,藏书有20万册,由新建成的图书馆和翻新个展的画廊组成,新馆由大韩民国青年建筑师藤本壮介(SouFujimoto)设计,书架是其主要的设计成分。
整栋建筑那种完全是由书架搭公共建筑起来,这些书架和天花板一样高,在平面上以上按螺旋线形状布置,已经形成了类似迷宫的空间效果,这种效果让人有一种探索的冲动,越发产生对知识无尽的渴望。
两层的武藏野视觉艺术大学(MusashinoArtUniversity)图书馆大部分墙体由整体木格组成,木格同时正式成为内部书架。
设计师认为组成图书馆本质的元素包括:书,书架,光线和阅读空间。
所这儿利用这些最基本的图书馆元素组成了建筑本身。
设计师设想了一个被螺旋形式的书架包围的空间,书架与分隔出来的空间构成图书馆主体。
书架堆积到9米高度,成为建筑墙体,形成了图书森林般的壮观场面,同时书架墙体上不时创办开设了洞口,供交通组织在其间穿越。
作者构思用意是将木格架以陀螺的形式围绕建筑中心,盘旋在一层地面。
室内木格架根据功能单向排列,读者可以自由穿梭1、2、3、4……径直的路线,也可以根据检索基本功能,在某特定的序列段寻找所需书目。
藤本壮介的“脚手架”

“做任何一代人都挺尴尬。
”9月3日下午,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前面的小广场上,一个独特的白色脚手架建筑正在最后阶段的搭建中。
傍晚,工人们终于将艺术家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的双语霓虹装置作品安上了外框架。
灯光打亮,层叠的白色脚手架通体透明,面上缀了那些蓝色、绿色和紫色的标语,其中一句被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记者拍下来,迅速发到朋友圈:“做任何一代人都挺尴尬。
”“上海种子”白色脚手架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为“上海种子”带来的实验建筑作品。
是一个比较难以描述的艺术和文化项目,概括地说,它是将持续一年时间、对市民开放的各种视觉展览和主题论坛。
相比较于项目中显得复杂宏大的艺术、科学、文化和生态等话题,100年后的2116年愿景,藤本壮介的这个“脚手架”反而是最可描述的观念:透明,开放,流动。
未完成的现场。
为“上海种子”艺术项目专门制作的户外空间“远景之丘”(2016)明星建筑师的明星作品,被作为一个类似于双年展的当代艺术场域的开场白。
这座高23米、长76米的白色脚手架,其景观图片在开幕前几天被传播到各种媒介之上,像一个漂浮在热闹之上的巨大的诱惑。
三年前,为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建造的2013年夏季宫,是藤本壮介作为当红建筑师和当代艺术界的第一次明星范式的联手。
蛇形画廊位于伦敦的肯辛顿花园里,不到50年历史,但在西方当代艺术界一直保持着百年老店式的上流社会范儿,戴安娜王妃生前也曾是他们的名誉赞助人。
2000年起,每年夏天,画廊都要举办一次募集资金的慈善派对,为此会在室外草坪搭建一座临时的实验性建筑作为展示空间。
虽然注定一年后建筑就将消失,每年受邀设计的却都是世界顶级建筑师。
十几年的设计者名单里面,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弗兰克?盖里、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让?努维尔等人都赫然在列。
他们也无一例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都是世界级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扩展计划的设计师,比如,库哈斯参与过伦敦泰特现代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工程,近两年入主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hermitage)的新馆建造;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馆已经成为美术馆的当代范例,卡地亚当代艺术中心和马德里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则是让?努维尔的作品。
藤本壮介设计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彰显中国城市的前瞻性特征

藤本壮介设计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彰显中国城市的前瞻性特征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soufujimoto)展示了他的“深圳改革开放展馆”的设计方案。
该房地产项目将引入一个世界级的、大型的、现代
化的展综合体,以彰显中国旧城区的前瞻性新城区特征。
通过其明亮耀眼和半透明的巴洛克式,该作品将成为一个展示和
宣传改革开放宣传教育成就的“窗口”,一个欢迎重要来宾的场所,
一个收集证据和研究材料的机构,一个城市创新和国际化现代化的地标,是展示深圳公共和城市文明的载体。
这一消息标志着藤本壮介设
计深圳展览馆的国际竞赛方案的完成。
设于藤本壮介的展厅将设在深圳指定的“城市核心”福田区。
该
建筑位于深南大道北侧香蜜湖区域中部,地处生态轴线右侧。
为了表
达一种或者说的优雅,设计团队强调景观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创造了一个谦逊的外观和一个村庄般的内部组织。
整个建筑可以认知为“盒子中的花园”,多元性其开放性和开放
性也呼应了改革开放的主题。
多层的外墙系统在不断变化的光照条件
下提供了多种空间表达。
案例分析House N

藤本壮介 House N 案例分析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学号: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成绩:2016年 5月目录1 设计师简介 21.1 成长经历: (2)1.1.1 设计理念: (2)1.1.2 创作关键词: (2)2 建筑基本情况 (2)3 建筑分析 (3)3.1 表象 (3)3.2 内在 (3)3.3 本质分析 (4)4 总结整理 (6)立面 (6)平面 (7)1设计师简介1.1成长经历: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
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
曾获得《建筑评论》大奖,2008 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
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
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1.1.1设计理念: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
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
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
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
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
这样的人工环境仿佛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模样。
[2]1.1.2创作关键词:在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给予藤本许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复杂体系)之逻辑的领悟。
藤本指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建筑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
藤本壮介的开放建筑

ViSTa建筑视界文/图+非亚藤本壮介的开放建筑Sou Fujimotoand His Architecture藤本壮介是目前日本非常引人注目的新生代建筑师,曾获得《建筑评论》大奖、2008 年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年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等。
他那种带有前沿色彩的建筑实践和研究,给建筑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
作为70后建筑师,藤本在上大学之初,是想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乎寻常的解读,他那有关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以及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着迷,这种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在藤本后来的建筑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要素,就是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
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充满纠葛的现实环境给藤本带来了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了都市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并在这种复杂的空间交叉中,领悟到建筑学内在的潜力和发展可能。
直岛的金属亭子濑户内海直岛码头的建筑,出自于妹岛和世的设计,离码头不远处临近海边的一块空地上,矗立着一个通透的、由白色金属网格构成的亭子,而这个规模不大的亭子,则出自于藤本壮介的设计。
这个亭子看上去其实更像是一个建筑装置,其外形类似一颗向天空伸展的异形钻石。
构成亭子的材料,为白色的金属网格和作为骨架支撑的圆钢,这种常用于左右页图: 藤本壮介是当前日本新一代建筑设计师,尽管身为70后,但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却非常引人注目,富有奇特的个性和超前的内涵,而他本人常常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原始”,还把建筑实践看作是探索世界与人道的方式。
围栏的材料,被藤本壮介拿来作为构造空间装置的媒介。
与艺术家所构造的单纯属于视觉的装置不同,藤本壮介的这个装置具有强烈的建筑感,因此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纯粹的、通透的建筑。
它有一个进入内部空间的开口,建筑的维护结构除了金属网格外,地面还铺设有类似金属网格的方格地砖;亭子的周边以及基座则铺设了碎石。
浅析藤本壮介对建筑材料的非常规运用

D oors & W indow s应用与实践浅析慕本壯介对建筑材料的非常规运用陈舒含重庆大学摘要: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锐建筑师,对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到的见解。
但尽管设计实践良多,却极少涉及建筑技术层面。
文章从建筑材料的非常规运用角度出发,分析藤本壮介的技术策略,并试图展示其运用建筑材料与表达建筑理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藤本壮介;建筑材料;非常规;新的普遍性1前言藤木壮介作为日木当代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中的先锋人 物,作品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其作品可粗略分为两类。
一类 是作为日木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回应;另一类则带有藤木自 身的特色,体现了其“弱建筑”理念,后者常表现出不同寻常的 形态。
两类建筑无论形态还是理念均差异明显,但从建筑技 术层面分析有一定的相同点,即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式 均为建筑理念服务。
而因建筑理念不同,前者界面纯浄,体块 分明,材料相对常规。
后者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藤木独特的 设计理念,有明显的非常规运用。
2材料运用与“弱建筑”理解藤木对材料的运用必先理解“弱建筑”理念,即放弃 强加于人的建筑功能界定的退让型设计“弱建筑”以使用者 的人际关系及空间与人的相互作用来引发建筑空间形式多 样性的产生,从而使空间具备可再造性和可选择性。
在此过 程中,藤木主张回归原点'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和对原始状况的分析,他试图创造一种能被理解和记忆的“未来的原初 景观”[2]。
即“我想返回到事物的木质,创造现在虽然没有,但 应该存在的那种创新性和必然性融合起来的建筑。
”。
因此 出现了材料的非常规运用。
可以说,材料的非常规运用与“弱 建筑”和“原始的未来建筑”这点密不可分。
3材料的非常规运用前文已提到藤木的两类建筑。
前者藤木常使用混凝土与 玻璃的组合以回应地方性的传统[3]。
但这种方式趋于常规,材 料运用未脱离传统。
后者中材料不仅起支撑或装饰作用,还 表达了材料自身特性在建筑中的可能性。
即“设计师只需在 同一个事物中寻找不同的表现手法,即有可能创作出让人安 心的同时又拥有对外面世界的新鲜感”。
藤本壮介的人生经历对他设计的影响

藤本壮介的人生经历对他设计的影响摘要:深度地解读一个建筑师,我们不仅应从建筑的外部出发,更应该透过现象观察本质。
身为现代炽手可热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建筑理念,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师对自己更是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通过自己对空间、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建筑本身来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整理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藤本壮介具体代表作品为实例,分析研究了藤本壮介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藤本壮介;森林;经历1 北海道的森林藤本壮介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并在那里长大,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成员组成。
由于北海道大部分位于地处北纬度之间属寒温带气候,与地处北纬度左右的本州十分不同,其特点是四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较长。
这也使得这里的植物、动物的分布十分不同。
《北海道的秋天》一文的作者风卷景次郎,作为一个移民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他所居住的北海道,其秋天是“生产性的”,它是那样“充实”、“健康”、“新鲜”、是那样“充满活力”。
这对藤本壮介之后的建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森林一样的建筑藤本壮介在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其他大师的研究发现,认为当代建筑设计虽然越来越强调建筑的可控性,但自从建筑落成使用甚至设计结束之时,其就已经对之后由外界而来的不可控要素失去了足够的包容性。
这样的建筑太过于封闭,隔绝了环境以及人活动的多样性,它们拒绝、不给机会,因而对于其将要存在若干年的未来而言是反动的。
与此同时,森林的某些特质吸引了藤本壮介:那些“恰巧兼备了某种复杂性和单纯性,同时让人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局限性和偶然性”给予了他启发。
他就此提出了未来的建筑应当是像“森林一样的建筑”,它涉及场所、局限性、无形化、局部和间隔。
这分别指涉了场所、局限性、无形、局部、空间。
从这样的表述中,藤本壮介隐约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类似森林般谦虚的、和谐的、对人与不可预知的行为保持开放的建筑理想。
【藤本壮介作品】白树l’arbreblanc

【藤本壮介作品】白树l’arbreblanc
项目:白树 (l’arbre blanc)
建筑师:sou fujimoto architects, nicolas laisne, dimitri roussel, OXO architectes
地点:法国蒙彼利埃
状态:完成
摄影:尼尔斯·柯恩
这是位于法国蒙彼利埃的一栋17层多功能塔楼,名叫“白树”(l’arbre blanc 或 white tree),由由藤本壮介(sou fujimoto建筑事务所)领衔设计。
该建筑容纳了住宅单元、办公空间、画廊、餐厅和全景酒吧,建筑面积约1万平米,白色的建筑体上覆满出挑阳台,形成独特的外观形象。
弱建筑:住在暖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

弱建筑:住在暖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
杜小辉;翟炳博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08
【摘要】"弱建筑"概念的产生是基于建筑设计策略的对象由静止的建筑本身向有著多样可能性的人和事件的转变.随着"之间"关系浮出水面.建筑开始关注空间的不明确性、关联性、双重性和可开发性.
【总页数】4页(P5-8)
【作者】杜小辉;翟炳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
【相关文献】
1.暖昧秩序的演绎——藤本壮介建筑作品解读 [J], 傅志前;舒珊
2.做森林般设计,给人未知的新鲜感——访日本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藤本壮介[J], 金彦淇;
3.空间的相关性演绎--探讨藤本壮介非线性思维下的弱建筑 [J], 马跃峰;李媛;
4.空间的相关性演绎--探讨藤本壮介非线性思维下的弱建筑 [J], 马跃峰;李媛
5.建筑类型学视角下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空间操作手法分析 [J], 刘海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藤本壮介】ELcroquis151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

【藤本壮介】ELcroquis151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EL croquis 无疑是世界上最有眼光的建筑杂志,创刊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双语刊(英语和西班牙语),向读者介绍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师,分析他们的设计和建筑。
杂志创始人是两兄弟,都是建筑专业毕业,三十多年来,他们不仅是发行人,编辑,美术指导,同时也自己负责拍摄照片。
他们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详细的描述建筑作品,并具有与年代,潮流,环境无关的强烈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这两点使得该建筑出版物在建筑领域与优秀建筑作品一样拥有重要地位。
151期介绍的是大家为之熟悉的日本年轻建筑师藤本壮介。
他只有39岁,做着日本国内常见的小型项目,却以极大的冲击,引起世界范围的回响。
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体验感以或真实或遥远,但一定强烈的共振力,引起了起人们惊叹,反思,争论,最后余味悠长,印刻在心。
从这一点看,藤本壮介推动建筑向前迈了一步。
本次转载杂志的开篇访谈。
非常感谢译者:amigojeff点击彩色链接,到豆瓣上了解译者更多~---------------------------EL croquis 151 / sou fujimoto / theory and intuition,framework and experienceConversation between ryue nishizawa and sou fujimoto西泽立卫vs藤本壮介------------------西泽:我对你称之为“弱建筑”时期(早于2005年)之后的许多作品不太熟悉。
但是,看过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公寓(Tokyo Apartments)后,我有个印象:你的近作变得更多样性。
我想就以我想到的这个主题做些讨论。
我也现场体验了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和H宅,我感觉到在这些近作里有一种越来越主导的趋势。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研究——以雷姆·库哈斯与藤本壮介的对比为基础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研究——以雷姆·库哈斯与藤本壮介的对比为基础白效轩(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早已不是单纯的设计手法和形式美学的运用,东西方的建筑文化在融入的过程中相互碰撞,愈加明显的文化内容渗透到东西方建筑师的设计中。
本文通过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先锋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藤本壮介的对比,结合二人的建筑观念、设计方法及各自的建筑作品,探讨东西方建筑师和东西方建筑文化背后的差异性,对中国当代建筑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建筑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这种差异性来源于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建筑观念;东西方文化;差异性[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4.23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Rem Koolhaas and Sou FujimotoBai Xiaox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 longer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design techniques and formal aesthetic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 collis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more and more obvious cultural content permeates into the desig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ioneer architects Rem Koolhaas and Sou Fujimoto, who grew up under two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s, design methods and their respec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the two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s and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behind th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difference comes from deepe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behind itKey words: architectural concep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随着当今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增强,人类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全球意识不断崛起,建筑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藤本壮介的生态设计理念

藤本壮介的生态设计理念藤本壮介是一位日本的生态设计师,他的生态设计理念独特而深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可持续发展。
以下将介绍藤本壮介的生态设计理念。
首先,藤本壮介认为设计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尊重自然的规律和原则。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设计师,拥有复杂而精确的生态系统,通过借鉴自然中的原理和结构,可以创造出更有效的设计方案。
他提出了“生态学解析”的概念,即通过深入研究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藤本壮介注重设计的生态循环。
他提出了“循环生态设计”的概念,主张通过设计创造出更好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他设计了一个名为“摩天洞”的项目,通过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植物和绿色空间,实现室内和室外的循环往复,提高能源效率和空气质量。
此外,藤本壮介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城市是现代社会最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需要通过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设计。
他提出了“城市生态设计”的概念,主张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系统等措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的一些项目,如东京都温暖岛设计、德阳会展中心绿色化改造等,都是在城市环境中落地实施的生态设计方案。
最后,藤本壮介强调设计要注重人类的幸福和健康。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应该关注人类的福祉。
他提出了“生态共生”概念,即通过创造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他的一些项目,如日本大石寺的景观和生态修复项目、新加坡Gardens by the Bay等,都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提供人们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藤本壮介的生态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循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他通过深入研究自然和生态系统,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创造出更优秀的设计方案,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藤本壮介与伊东丰雄的对话

藤本壮介与伊东丰雄的对话【藤本】上次的EL Croquis特辑收入了您自仙台媒体中心起的五年中的作品,这本新的特辑则介绍了又一个五年的作品,我有这样的印象,历经各种挑战和实验,您的建筑正在加速地扩展。
您如何看待与紧接着媒体中心的情形相比较,过去几年里的变化?【伊东】当我回顾2005年以后的几年,可以看到日本的项目减少了,而海外的则增加了。
如今我90%的项目在海外,因此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另外,当我去海外,我感觉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国家,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档案馆是我在美国的唯一项目。
美国的建筑设计给我的印象是商业化的,甚至连公共项目也是。
但尽管这是一个公立大学的项目,但它的发展过程却和日本和欧洲的公共项目一样。
迄今为止,我在欧洲做过的作品都涉及以比日本强的社会维度来创建公共设施,给社会带来变化,在欧洲这是媒体、市政管理者和民众的共识。
然而,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因此可以以保持社会责任进行工作的地方也变得非常有限,甚至在欧洲。
情形就像漂浮的岛,大部分陆地都被全球经济巨流湮没。
至于日本的情况,好像几乎没有陆地留下来,但在一些稀有的瞬间,工作(机会)会浮出浪尖。
这是我的印象。
亚洲的情形又与日本不同。
我参与了新加坡和台湾的项目。
就台湾而言,仍然有过去时期(指日据时期——译注)遗留下来的日本特性,公共维度与民族主义混合在建筑中追求社会权力。
因此我在那里做起来得心应手。
在新加坡,你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经济的潮流中工作。
不同的情形使我考虑在每种情形下所需要的策略和许多问题,我发现这些很有趣。
这些情形和条件的差别可能与我的建筑的各种发展相交叠。
2.关于建筑的社会性和公共维度。
【藤本】回想起来,大约2005年过后不久我开始与您联系。
与先前从杂志上得到的对您的印象相比,我注意到您谈到建筑的社会性和公共维度时的满腔热情的方式,以及在一个大会议厅里对广大公众做讲座时表现出的令人振奋,都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藤本壮介

• 实验困惑——萌芽期
• 原始未来之家(2001 年) • 该方案是藤本在 2001 年所做的概念图。是
关于功能性空间与人类身体行为的初探。 • 这是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建筑整体由板
片堆叠而成,它们之间的间隔均 350mm。 • 藤本将 350mm 设为一个固定模数,他认为
这是身体的万能尺度,175mm 是楼梯踏步高 度,350mm 是椅子高度,700mm 是桌子的 高度。350mm 可以是建筑中的任何一部分, 是楼梯、地板、椅子、桌子,甚至是灯具、 结构或者庭院。空间的使用由居住者自行定 义,让居住者回归原始状态,介入设计,从 而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发现适合自己的居 住方式,不被生活所固化。
建筑在藤本眼里只是城市空间的延伸而已
作品剖析
• House N
• 探索研究——发展期
• House N(2008 年) • 住宅的界限在哪里?屋外是公共空间,屋内是私密空间,这是众所周知的空间定义,但在藤本看来这只是一个关于层次的问题,而不是私人
或者公共,是对于边界的新认识。 • 直观上,House N是由三个开满洞“盒子”嵌套组成的。里外三层“盒子”和错落不等的开洞让住宅更富于层次感和密度感,并且没有一面
• 探索研究——发展期
• 终结版木屋(2008 年) • 严格来说,它并不能构成一个房子,可以说是一个度假休息室,虽说是不规则的木头堆叠,那是经过非常复杂的数据计算而来的,它没有家
具,没有墙壁,没有屋顶,但你能在里面躲雨,睡觉,玩电脑。
作品剖析
• 探索研究——发展期
• 终结版木屋(2008 年)
木材是万能的
查阅需要系统化的逻辑与秩序,而漫步则需要犹如林中一样的多样性秩序。这是一种存在于自然与人工、秩序与混乱、渺小与巨大、简单与 复杂之间的相对性。”
藤本壮介“HOUSE NA”建筑的空间研究及思考

藤本壮介“HOUSE NA”建筑的空间研究及思考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在安静的东京郊区为一对年轻夫妇设计了一栋概念相当前卫的住宅——House NA,其高透明度对比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住宅区相当显眼,它以树的概念发展空间。
笔者与小组成员则采用亚克力、木棍等材料通过1:100的图纸比例来重新搭建模型,以此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筑空间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首先,建筑通体呈透明轻巧质感,材料本身主要以钢结构和透明玻璃组成,不但从视觉上减轻人们的视觉压力,心理上也能夠感觉到轻松。
整个建筑很好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虽然独特前卫,但并无给人突兀之感。
这种建筑空间放在当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当中,是有很大启发性的。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精神压力却在逐渐加大,而我们的建筑空间则直接影响我们生活的感受,所以对于新型建筑空间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所有建筑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单间,一个空间变形、波动、创造的场所。
基于这种认知,建筑的内部空间并没有设置隔墙,在业主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通过帘布的方式提供私密性。
这样一来,房子可以被看做一个单独的房间,也可以被看做是多个房间的集合,建筑师将此描述为分离和连贯的统一体。
就像树木的树枝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完全的气密性隔离,而是以一种相对关系发生了联系,上边的空间可以听到来自下边的声音,可以从一个树枝跳跃到另外一个树枝上,在不同树枝上的人,可以进行语言交流等等。
使空间变得更为有趣和丰富。
在藤本的建筑设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柯布西耶的影响痕迹—自由渗透的空间和简洁纯净的外观都有着这位建筑大师的影子,但相比柯布西耶更多地从社会和城市的宏观角度考虑建筑的存在方式,藤本壮介的设计则完全是从建筑使用者的视角出发的。
他说:“好的建筑不是说要让所有人都觉得好,而是要让居住在其中的业主或实际使用者能够喜欢,也让其他人在看到的时候能发现建筑所可能拥有的新形式,启发他们对未来的建筑提出新的要求。
”在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贴合业主的实际喜好和需求,是藤本壮介在所有设计中考虑的头等大事。
浅析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之美

浅析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之美藤本壮介是现代日本自然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创造出的自然艺术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高度的美誉和影响力。
藤本壮介所创作的自然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互动、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然美学。
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作品表现了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由他的作品所表现的自然元素所构成。
藤本壮介自然艺术作品中最常见的自然元素是石头、木头、沙子和水,这种自然元素具有一种自然而又朴实的美感。
在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作品中,石头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之一。
他独特的巧夺天工的技巧,使得他把石头变成了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形态。
他运用石头雕塑出各种形态的花草树木,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自然感的作品。
藤本壮介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石头雕刻技巧,这种技巧被称为“逆反山水法”。
这种技法与传统的山水画不同,它是以石头为基础,并通过石头的形态来表现山水之美。
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作品还包括了木头、沙子和水等自然元素。
他善于利用木头的自然纹理和形态,用木头雕塑出各种形态的生命之美。
他还利用沙子和水构建出各种形态的景观,营造出自然环境中的生动景致。
在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作品中,他的作品通常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
他的作品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构建出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然世界。
他的作品中还包括了许多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艺术构造,如石头沟渠、木头栏杆、沙子小径等等。
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作品是一种自然美学的体现。
他不仅通过自然元素来表现自然之美,更通过艺术构造的方式,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自然节奏和节律,这种自然节奏和节律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给观众,从而使观众与自然环境之美产生共鸣。
藤本壮介

“破坏王”藤本壮介文/文/庄清湄图/Iwan Baan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伏萨伊别墅,奠定了建筑由柱子、楼板和楼梯三者组成的基本模式,也是当代建筑师想要努力挑战和超越的。
与刚刚获得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桂冠的伊东丰雄去掉柱子的“破坏”程度相比,日本新锐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的作品则更为大胆,他不仅去掉了柱子,还把原本是整块的楼板切割—从这个角度讲,藤本壮介是真正的“破坏王”。
藤本壮介在他设计的“终极木屋”中。
终极木屋是一个4 米×4 米×4 米的立方体,建筑材料是数根35 厘米断面直径的木方。
在这里,你无法将地面、墙体和天棚区别开来,同一个位置既可以理解为地面也可以理解为椅子、天棚或是墙体,楼层平面都是相对的。
穿着三宅一生的褶皱休闲西服,藤本壮介满脸堆笑地走上了演讲台。
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鞋子上沾着泥土。
演讲当天上午,藤本刚考察完山东日照的项目,第二天上午又要飞往伦敦,为其设计的伦敦蛇形画廊2013 年夏季展厅做现场指导。
为了见到这位当代日本最有潜力的新生代建筑师,慕名而来的同济大学师生已经等待了至少一个小时。
2 月底,藤本壮介应文筑国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邀请,在上海发表了一场名为“未来建筑”的演讲,并接受了《外滩画报》的专访。
在当今世界建筑的舞台上,日本建筑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继丹下健三、安藤忠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之后,伊东丰雄刚刚又一次摘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桂冠。
而出生于1971 年的藤本壮介,则被视为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更被很多业界人士看作是未来的“大师”。
现年42 岁的他,仅凭借日本国内几个小户型、低造价的项目,就在建筑界引起了极大的冲击和反响。
藤本壮介1994 年进入东京大学建筑系,在求学期间和毕业之后的两年中,他并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争取一切机会进入有名的建筑事务所实习。
他说:“我也曾经很多次鼓起勇气,想把自己制作的模型送去伊东丰雄事务所,但怎么看都觉得他会骂我。
藤本壮介 分析 11251703114 许建武

案例分析二 Tokyo Apartments
这栋集合住宅位于东京的住宅区内,内部包含了数个居住单 元,每一个单元都由2-3个以(家屋)为造型的房间量体以及 连接它们的阶梯所组成。也就是说一个住户是藉由居室以及居室
之间的都市空间所成立的。走在其它住户的屋顶来移动时、在家
与家的缝隙之间有着意想不到的光线透进来。这栋集合住宅所呈 现的是一个迷你的东京形象,既令人怀念、亦是尚未曾存在于东 京的都市风景。主要的意图在于藉由这样的密度与看似无秩序的 处理,来创造出场所中丰富的多样性。
城市和住宅的缝隙
整个建筑由三个嵌入的层次构成,最外部的壳覆盖整个
的地块,内部的庨园是外部空间。第二个壳是在其保卫
的外部空间中修建的具有局限性的场所。第三个壳是更 小的场所。各个壳之间的空间产生场所的浓淡。
藤本认为,所谓理想的建筑可 以说是类似内部一样的外部空间 ,和类似外部的内部空间,建筑
幵丌是修建内部空间,也丌是修
设计理念
台湾榕树 漂浮的福尔摩沙
分析小结
藤本关亍建筑原初的思考大多出亍原始的建筑形式:洞穴式,如“原初木屋”、通道洞 穴式,如“House O”、树居式,如“House H”等等,戒者是出亍这些形式的组合戒是部 分。他的这些思考的确是为建筑学贡献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角度,但我幵丌认为这是最为高明 的“建筑的原初”,因为这并不是建筑的最原初。原始的居住形式幵丌代表建筑的原初,因 为建筑已经形成,一些秩序也开始形成,真正的原初应该是在建筑形成之前的。 藤本壮介关亍建筑原初的概念是不日本设计界关亍设计本质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藤本对 建筑本质的思考让他回到了建筑的原始。他做了很多对亍建筑界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实验,激 发了人们对亍建筑本质的思考。
再来说说建筑本身,在霓虹空间往垂直上发展是必然的,但是 这种坡屋顶往竖向上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抑戒把这样的形 式看成山地式建筑的叠加,只丌过把下一层的屋顶看做是上一层 的房屋建造的山地,只是有2个斱向的坡度的山地。 两层之间的透明的楼梯,既是两个实体的透气部分,丌至亍那 么闷,又是建筑不室外发生联系的地斱,可以看见街道的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croquis 151 西泽立卫对藤本壮介的访谈EL croquis 无疑是世界上最有眼光的建筑杂志,创刊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双语刊(英语和西班牙语),向读者介绍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师,分析他们的设计和建筑。
杂志创始人是两兄弟,都是建筑专业毕业,三十多年来,他们不仅是发行人,编辑,美术指导,同时也自己负责拍摄照片。
他们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详细的描述建筑作品,并具有与年代,潮流,环境无关的强烈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这两点使得该建筑出版物在建筑领域与优秀建筑作品一样拥有重要地位。
151期介绍的是大家为之熟悉的日本年轻建筑师藤本壮介。
他只有39岁,做着日本国内常见的小型项目,却以极大的冲击,引起世界范围的回响。
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体验感以或真实或遥远,但一定强烈的共振力,引起了起人们惊叹,反思,争论,最后余味悠长,印刻在心。
从这一点看,藤本壮介推动建筑向前迈了一步。
本次转载杂志的开篇访谈。
非常感谢译者:amigojeff点击彩色链接,到豆瓣上了解译者更多~---------------------------EL croquis 151 / sou fujimoto / theory and intuition,framework and experienceConversation between ryue nishizawa and sou fujimoto西泽立卫vs藤本壮介------------------西泽:我对你称之为“弱建筑”时期(早于2005年)之后的许多作品不太熟悉。
但是,看过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公寓(Tokyo Apartments)后,我有个印象:你的近作变得更多样性。
我想就以我想到的这个主题做些讨论。
我也现场体验了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和H宅,我感觉到在这些近作里有一种越来越主导的趋势。
换句话说,我觉得在你的涉猎甚广的兴趣中,似乎有一个特别的部分正在压倒其他方面。
藤本:那么,你是不是说某个特别的部分被过度强调了?我很好奇地想知道你所指的我的日渐增长的偏好是什么。
西泽:我该从好的方面开始还是坏的方面?藤本:同时吧。
(笑)西泽:我想在谈话中把它们混合起来比较好。
长期以来,我相信你的建筑包涵了一个理论的层面。
有种感觉就是逻辑参与了其创造,当我最近去看了一些项目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认识。
你的建筑里有一些不同于“日本性”(Japan-ness)的东西,或许可以概括为‘国际的’。
尽管我认为‘国际的’一词在这个语境里相当特别,也许我可以说,是你的内在的理论本质,以一种快速的直觉性(immediacy)生成了你的建筑。
我能想象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正被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
藤本:在某种意义上,我确实渴望加倍地表明上面提到的理论和直觉,以及结构和身体体验。
但你刚才说的似乎在暗示,我强调理论甚于直觉,甚至取代了直觉。
西泽:当你给我看你最近的两个作品时,我就想到‘图解性’(diagrammaticity)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你的作品中越来越主导的某些东西。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次对谈的问题之一,但在我们开始这个题目前,我想就早先提到的关于理论和直觉之间的来回摆动说一说。
比如,在东京公寓里,人们首先被一个叠一个的坡屋顶房子的图解式外观所震撼。
我相信你更关注内在于那些形式的作为纯粹现象(phenomena)的可能性,而不局限于社会和历史传统赋予坡屋面的意义,甚而考虑某些坡顶表面如何能容纳倾斜的平台或楼梯。
在我看来,你似乎能客观地观察并相当直觉地重新诠释形式。
因此,就好像一位不识字的史前人,或一个类似儿童的存在,正凝视着那些形式。
在宅前之宅(House before house)和东京公寓里,我觉得你偏离常规地设计了难以攀登的楼梯。
你做的那些楼梯惹恼了人们,他们在爬上去之前背部要受两、三次伤。
我认为你是有意做出这些障碍物般的楼梯的,令攀爬的人迷惑甚至绝望。
我的观点是,似乎你要传达出的信息是空间真的可以是不妥协的。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你就是在创造一种建筑,它使得空间体验成为一种绝不含糊的力量,在那里你的肉体存在和直觉可以被强有力地感觉到。
因此我可以推演出你的理论是基于这样的身体的敏感性。
尽管我不知道说‘理论和直觉’是不是完全准确,对我而言,你的建筑很吸引人,因为物质的、身体的维度和逻辑的维度同处共生。
藤本:我同意。
我觉得完全就像你刚才描述的。
诚实地说,当我把住宅原型(house-form)堆叠起来或N宅那样把有许多开口的墙的嵌套时,并不确定是否可以称之为理论。
可是,当我考虑可能成为一种‘建筑方法’的东西时,在一个概念出现后,我的思考马上转向概念如何能够自我呈现为一种刺激的身体体验。
享受……说‘功能’这个词并不很对。
要解释那里面有什么功能方面的优点我会很难,但我对从人们的活动和交互作用中寻求享受的潜能感兴趣,这些活动和交互作用中包含了功能的概念。
我想只有那时我才会去重新评价类似于逻辑或理论这样的东西。
因此我开始看见现象中的潜在的愉悦,它们可能从彼此嵌套中产生,或者当一扇窗子的位置使空间感觉更开敞或封闭时,光是怎样进来的。
在宅前之宅的例子里,我很好奇地想找出答案:如果堆叠那些盒子,如果栽种那些树,会发生什么。
它背后的理论……虽然我觉得作为创造的方法它太简单,以至于难以称它为一种理论,你不这么认为吗?甚至堆叠那些住宅原型也不怎么像是一种理论,而更多的是……西泽:规则,也许?藤本:确实是简单的规则。
虽然如此,当一个想法在我头脑里浮现,我很感兴趣地要找出有什么非同寻常的东西,什么诱人的现象,会显现出来。
因此,像我以前提到过的,我可以重新发现重新诠释坡顶形式,通过重新检视,就好像它不再是坡顶形式。
通过这些调查,我希望达到一种体验的逻辑,而全然没有符号操作和只在纸面上优秀的理论。
当这些过程逐渐地顺利地汇合,我更自信或许这里有一个建筑构思的出发点。
结果是,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使我的项目可以被干脆地描述为‘图解的’——尽管公认,那些房子一个个清晰地堆叠起来,嵌套的概念最终被直接转为建筑——我的目的是显示一种同步的情形:在过程中发现的可能性能够整合起来,同时结构依然保持清晰。
我被这样的品质强烈地吸引。
建筑作为一种记忆的景观藤本:2005年,当我建造T宅时,我自认为它是一个真正的好房子。
那时,我认为为这个房子设计一个平面,作为方法是很有趣的。
但当我看到这个设计出现在一些欧洲杂志上,我感到,要传达什么是当时我想要做的,是有些困难的。
我并不是说因为它没有确切传达出意图所以糟糕。
只是我更愿意我的作品被理解而非相反。
T宅很明显是它的平面的一个图解。
那还不够。
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想要把新的思考过程在建筑中具体化,并不仅只是图解中的总和,而是作为一种能留驻在人的记忆里的景观而显现。
我也认识到生成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边缘摇摆的环境的令人吃惊的重要性。
比如,在东京公寓,这些交汇产生了一种状况,在那里住宅原型的叠置相当地有力——西泽:你所说的,那么,就是你在试图创造一种记忆的景观,在能被他者理解的层面上。
藤本:比起停留在是否被理解的层面,我更想创造一种“新的图景”(new vision),能够首先牢牢地扎住根,作为一种集体形式的强有力的记忆,无论其血统是欧洲的,日本的,还是其他任何不同的文明。
我认为建筑能对人们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当然经验上的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在最简单的层面之一,建筑应该毫不含糊地留在那些见证了场景的人的记忆里,无论是作为一个噩梦还是(当然最好是)美好的回忆。
我想要创造的是可以被称为一种‘未来的原初景观’(originary landscape of future)的东西,某种当任何人想象一个住宅时都会预见的精华。
西泽:你刚才所说的正是每次与你谈话都吸引我的:你的辞令的雄辩和你的身体性(corporeality)。
换句话说,当你说你更偏爱一种环境,在那里‘住宅原型看来被相当有力地堆叠起来’,这儿重要的不是‘住宅原型被堆叠起来’,而是‘它们被相当有力地堆叠起来’。
藤本:我有个感觉,我们需要确实地推延边界,再往前走一步,以使这个过程不仅只是一种住宅原型的堆叠。
通过这样做,我想一种不同的崭新的现实就会出现,甚至能超越符号(symbolic)。
与此同时,通过‘强有力地’堆叠,我有个感觉,我们的传统可以被拭去,能够以儿童般的方式与空间和环境互动。
因此,我不认为最终的目的只是把住宅原型堆起来,而是在各个层面上激发建筑发现。
西泽:通过你刚才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通过你的建筑,我能理解你的意图。
在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中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完成了相当一部分?或者有没有批评的观点?藤本:总是有许多自我批评的地方。
当我们着手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我立刻想到了一幅原初的景观(landscape),满墙的图书就像在老图书馆里。
为了搜寻它的当代形式,我概念化了一个场景:里面每一个无尽的远景都被书环抱,尽管这些书真假难辨。
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房间,四壁摆满书架。
西泽:一个由巨量书籍组成的空间。
藤本:或者是一个由书的可能填充所覆盖的场景。
通过并置这两种环境,一种是存在真实的书,另一种是没有书。
例如,在形成图书馆的过程中,当讲出这个词的时候,人们想象概念中的图书馆时就会有一个原初的形式。
我一定是困扰于能成为原型(prototypes)的东西。
我着迷于那种发现有能力产生原型的东西。
双重性(DUALISM)西泽:在图书馆的例子里,你成功地做到了吗?藤本:让我想想。
当你身处被书架围绕的妙不可言的空间,就不仅只是有关被书架围绕了。
很难说但我觉得,就好像一个被具体化的地方,在那里有一种双重性持续不断地螺旋运动着,这是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元素。
对于这个特别的图书馆,我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建造出的建筑,人们才能体验到物质的双重性:图书馆系统里书的极其系统的放置方式,以及在里面迷失的感觉,以一种美好的方式,当你漫步其间却不知道将去向何方。
西泽:借助‘双重性’,在图书馆里,你是否在谈论它的作为有效的储藏的方面,以及另一个不那么有效的由无数手稿丛林构成的迷宫?藤本:图书馆的功能组织要求一种严格的功能性,能找到需要的书,我们称之为‘可追踪性’(traceability)。
在这种不灵活的反面,对于图书馆,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种不同的愉悦,它产生于能在其中‘漫步’的品质,就像在林中漫步而迷失,却邂逅一本不期而遇的书。
这两样表面上是相反的经验:迅速找到一本书,迷失。
我想这些可能是在书与人之间的互动的两种原初形式。
我的意图是以一个特殊的空间形式宣示这种双重性,面对面地,叠置绝对系统化的运动和发散的螺旋状空间。
在东京西泽:在东京公寓里,双重性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它的双重性和图书馆一样清晰吗?藤本:个人意义上,东京公寓体现了我在东京感受到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