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的精神(下1)余英时着作龚哲嶔打字许雅棠择取说明宋代以来

合集下载

我国各大商帮的精神

我国各大商帮的精神

1. 鲁商精神特征鲁商始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

从清代的“瑞蚨祥”、“便宜坊”、“四大堂”、“八大楼”,鲁商、鲁菜就威震北京数百个春秋,现代的如海尔、海信、青啤、张裕等“鲁商军团”,他们跨出国门,远征世界,屡创商业奇迹,让人刮目相看。

新鲁商具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色。

山东国有企业比重较高,民营企业家总体数量少、比重低。

那些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由于与政府部门有各种各样割舍不断的联系,具有浓厚的官商色彩。

鲁商在经商风格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形成于山东大地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更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

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其中尤其深刻地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

山东人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甚至商业风格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鲁商精神基本特征可以这样概括:为商以德,诚信为本,谋利有度,竞争有义,利泽长流,以仁待客,宽厚圆融,精于核算。

鲁商比粤商具有更强的团队精神、更强的吃苦精神。

在竞争中讲究义气,更为宽厚。

但是鲁商与粤商相比,经商活动中冒险意识较弱。

2、苏商精神特征江苏自古经济发达,近代苏商以从事棉粮贸易为主。

20世纪30年代,苏商空前壮大,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一股经济力量,以张謇、荣德生为代表的苏商倡导的“实业报国”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

苏商与擅长钱庄银票的晋商和专注商品的徽商不同,他们是以实业为本的新式商帮,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到了20世纪80年代,显赫一时的“苏南模式”(主要指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让苏商再度崛起,今天涌现出沙钢、苏宁、森达等一个个活力四射的企业,一代新苏商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苏商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安稳、中庸、善忍、聪明。

他们崇尚实业、诚信经营、精细沉稳。

他们注重薄利多销,不贪求厚利;崇尚“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经营理念;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在新经济浪潮中抢占先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而在更宽、更广、更高的平台上参与竞争;他们为人低调,礼貌待客。

何谓中国人的商业精神!

何谓中国人的商业精神!

精心整理
何谓中国人的商业精神!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中,西方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追逐是其商业的本质!而一谈到
中国人的商业精神,一般都会说到孔子的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关键是,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是,中国社会有一条潜规则:只要爱财,就不是君子了,因此,
是个争论的话题。

纵观中西历史的发展沿革,我觉得,中国人的商业精神应该具备下面五个最基
本的理念:
一是尊重金钱。

很多人对金钱是爱恨交加,一边是钱就敢要,一边大骂“钱是王八蛋”;一边是“不是为了钱”,一边给钱少一分都不干。

这不仅源于个人的品质,更关乎对于金钱的认识。

我们先不管经济学对于金钱的解释,对于一个社会中人来讲,要树立真正的商业精神,首先要对金钱产生尊重感。

有人说“视钱如粪土”,这种想法既可以产生义士,更多的是产生骄奢淫逸之辈,不是节省金钱、让
人更习惯的是投机而不是投资。

三是创价光荣。

一个充满商业精神的社会是一个鼓励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光荣的社会。

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长期以来认为,农业创造价值,仕能创造价值,其他如商业,均不产生价值。

到了现代,我们开始接受技术创造价值,但是骨子里仍
然不认为商业过程产生价值,甚至也不认为商业管理人员创造价值。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的人生信条衍化出了一条社会潜规则:干活的人不光荣,不干活拿钱才是最光荣的。

有人可能有异议,那就仔细研究现在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链条(社会价值链:一线工作者-商业管理者-商业经营者-政府官员)。

也就是,这个社会里很多人更愿意去做分配价。

传统商业文化与商人精神:出奇制胜,心志专一

传统商业文化与商人精神:出奇制胜,心志专一

传统商业文化与商人精神:出奇制胜,心志专一在商人精神中有关经营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有一条极其重要,即要经营成功,不但应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而且应树立出奇制胜善于竞争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的“富者必用奇胜”。

“出奇制胜”原是兵家之道。

《孙子兵法·势》中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意思是要运用特殊的手段,以“出其不意”的斗争谋略与方法去博取胜利。

善出奇者要知众人所未知,为众人之所不能为,“战胜不复”(不重复前谋),随宜制变,出奇无穷。

经商古称“治生”、“货殖”;战国时白圭治生既然犹“孙吴用兵”,可见古代最早善于把兵法运用于经商者就是这位白圭。

兵法中所谓的奇、正与经商如何联系?司马迁作过回答:“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勤俭(纤啬筋力)虽是治生正道,但如不能出奇制胜,也不能致富立业;奇和正必须很好结合。

因为在市场竞争中“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孙子兵法·注》)。

货殖家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占有优势,立于常胜不败之地,只靠勤俭不够,还必须通权变,讲智谋,也如用兵那样,以出人意表的斗争策略去制胜致赢。

“以奇胜”体现着兵家的“权变”思想,不拘于常法,而善用变则,“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孙子兵法·虚实》)。

这是智谋的结晶。

白圭对“其智不足与权变”者不肯收其为徒,因为这种人是不能运用出奇制胜的经营之道的。

经营有成必须是勤俭与奇胜的结合。

司马迁总结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很具体生动。

如前已提到的说范蠡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都为他人所不能为,看似有悖常理的作法,恰是出奇制胜取得成功之例。

又如说白圭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与“人弃我不取,必待更贱始取之,人取我不与,必待更贵始与之”的作法判然有别,也正是白圭的出奇之处。

范蠡、白圭经商之奇就奇在他们掌握了那个“待乏”原则。

一个出色的商人应具备的七条精神范文

一个出色的商人应具备的七条精神范文

一个出色的商人应具备的七条精神1、要有聚资能力:无论你是刚开始创业或者企业陷入困境面临倒闭,还是企业要快速发展抢占市场,你都要解决一个问题……资金,如果你不具备聚资能力,经商还是要慎重。

2、丰富的生活常识:一、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厨房小事,这是一个交际高手所要具备的,因为建立同好可以迅速拉近彼此距离,建立关系。

二、可以借古通今,有助于对发展趋势的预测,避免走弯路。

三,创新来自灵感,更来自对生活的体会。

3、广阔的人际网络:不要拒绝和一般人做朋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潜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一条路,只有建立广阔的人际网络,才能保证你顺利迈向终点。

4、诚信经营: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

5、学会做亏本生意:在经营中你难免要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出决测,你舍弃“眼前利益”,虽然挽回了一个合作伙与企业的信誉,但有可能会因此资金无法转周面临倒闭,你选择“眼前利益”也就自动放弃了一个生意的合作伙伴,可能会给企业的信誉带来影响,导制企业寸步难行。

其实“眼前利益”所带来的麻烦是长远的,而“长远利益“所带来的困难却是一时的。

在度的把握上,只有你学会了该亏就亏,亏不起的千万不能亏,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持久。

一万块肯定不值,但我买了这个网站,通过他我结识了更多我的同行们。

而很多机会都是这些朋友介绍的。

另外我现在想通过这个网站在网络方面展开自己的业务。

6、信任你身边的人:其实这是一个争议性较强的问题。

有的商人认为,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包括兄弟,因为你最信任的人也就是敌人最想收买的人。

而且绝对的信任,会产生绝对的腐败。

有的人认为,信任其实就是最大的支持,信任可以产生极大的动力,信任是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基础。

其实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偏向于后者,因为社会已经有很多例子告诉我们信任可以创造奇迹,而不信任可以酿成很多悲剧。

7、冒险精神:如果你想在商场上出类拔萃,你就必须拥有它。

因为你不可能李嘉诚那样的好运,能够把握住三次改革所带来的机遇。

中国商业史

中国商业史

传统社会商人贵族精神对余当今的启示传统观念里,商人,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商人,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职业群体,是一个最没有社会地位的劳动群体,他们常被冠以“尔虞我诈,见利忘义”的称谓,而商人的原型,却是商朝时没落的贵族。

商的本源是纯正高贵的,中国最早的商人要追溯的商代,武王灭商以后,殷商那些落没贵族的遗老遗少们,没了地位,没了供奉,他们不像平民百姓那样懂得耕作勤俭,他们也不会像奴隶那样苟延残喘,他们保留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一种高贵的气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生活在社会中。

他们凭借自己拥有的才华,凭借自己原本属于贵族的气质,和可以从贵族那里获得的信息,开始进行贸易活动。

传统社会的商人,是那些因为社会动荡而失去自己生存权利,曾经非常富有,非常荣光荣耀的一个群体,贸易活动,只是他们的自救,是他们在变迁的社会中选择的一种谋生手段。

商人的起源是贵族,所以他们最不擅长的就是坑蒙拐骗,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他们是贵族的血统,他们不会为蝇头小利而丧失自己的道德准则,违背自己的信仰,二是因为他们本就是落没的贵族,他们只需要一个谋生的方式,平平淡淡的生活,而不是过分的追逐利益,使用奸诈手段,这样对他们的本身利益也没有益处。

传统的贵族是一个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他们知道上层社会需要什么,他们饱读诗书,拥有当时社会平民百姓所无法拥有的素质,他们能够分辨良莠,能够准确判断怎样做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

对于身处当今社会中的我们,需要从传统社会的商人贵族精神里学到的很多很多。

我们应该从商人的行为中寻找到贵族的影子,无论是晋商,徽商,浙商,他们同样继承了传统商人不畏艰险,艰苦卓绝的开创精神和坚守“公卖公卖,童叟无欺”的原则。

商人就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为客户提供需求,通过交换,各得其所的社会群体。

无论我们今后是否经商,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和诚信为本的准则都是值得我们坚守一生的优秀品质。

中国商业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传统贵族没落后的自救运动,贯穿其中的是贵族的品质,精神,道义还有深深的人性关怀。

民国商人的企业家精神

民国商人的企业家精神

民国商人的企业家精神10信管本王晶摘要: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有的企业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随着三鹿三氯氰胺,“红鸭蛋”苏丹红,以及地沟油等等事物的出现,现代企业的精神,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标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回望历史烟尘中被掩埋的那些身影面容,挖掘那些曾经在幽暗的历史长夜里一闪而过的经典范例,变得犹为迫切。

从1895年状元办厂的张謇到1938年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的卢作孚,这是一段可以歌可以哭的历史,几代企业家几乎都是白手起家,聚沙成塔,平地起高楼,每一个工厂、每一个报馆、每一个出版社、每一个银行,几乎都是一个奇迹,在中国的南北东西,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勇气和努力开创了近代企业。

怀着“实业救国”的满腔热忱,积极投身工商业,奋力同洋人竞争,创造了挽救与振兴民族工商业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奇葩。

关键词:民国商人企业家精神正文:民国时期的商人虽然各自背景迥异,但都是怀着“实业救国”的共同信念,在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同时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同时努力传播爱国思想。

他们虽然是资本家,但无不怀着崇高的爱国精神担起了挽救与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担,承担起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40 年代,在中国工商业振兴的这短短40 年的“黄金时期”,曾经活跃着以张謇为首的这样一批代表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式工业和精神面貌的民营企业家:南通大生集团创始人张謇、无锡的“面粉和纺织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上海“棉纱大王”穆藕初、中国“重化工之父”范旭东、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和“火柴、煤业和企业大王”刘鸿生等。

在那个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的民国时期,在那个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下,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直接影响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甚至转移破产,但是他们的出现造就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

士魂商才

士魂商才

从子贡、胡雪岩、王朗云观中国古代之“士魂商才”——谈余英时《近世中国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前言纵观本学期中国文史原著讲读课程前半段所阅读的《中国文化史通释》一书,余英时先生对中国思想、宗教、制度都有着很深刻的见解,但其所著的《近世中国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却是我在本书中,唯一持质疑观点的文章。

本文以涩泽荣一所提出的“士魂商才”为核心线索,引涩泽先生《论语与算盘》一书中的中心论点,即“儒家伦理在现代必须与企业经营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以造成一个经济富裕和道德修养交相映发的社会”1,重点分析了16世纪中国儒家伦理与商业经营的合流原因以及士商互动下社会思想的转变。

然而金无足赤,白璧有瑕,读罢全文,竟不免对书中某论据感到牵强(后文会重点提及),深思后对书中观点亦不敢苟同,故想结合中国古代三名有代表性的商人为例,探讨一下所谓“士魂商才”之理论,观传统中国儒商之情状。

子贡与《论语》:扭曲歪解的理论来源提及儒商不可不提子贡,正如提及论学不可不提孔夫子一般。

子贡之被推崇,在子贡所生活的时代就已显现:“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2……等等时人之评价,以及西汉司马迁“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3的感叹,都表明相对于四处奔走、甚至会“困于陈蔡之间”的“丧家狗”老师孔子,“家累千金”的子贡,其形象无疑更光彩,其能力无疑被肯定。

那么这样一个既有商人之才,又被称为“瑚琏之器”的子贡,在后世被商人阶层供奉为榜样、先师乃至“儒商”之祖也就不奇怪了。

但真实的、《论语》笔下的子贡真是儒商们心目中那样完美么?余英时先生在文中,对子贡的评价亦是极高的,称赞其为“最有开创本领的1三联书店,余英时著《中国文化史通释》第51页2出自《论语》子张篇第十九3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大企业家”4,继而引申出其支持涩泽先生“孔子并没有把‘仁义道德’和‘生产谋利’放在互不相容的绝对位置”5的观点。

古今商帮——精神的传承与进取

古今商帮——精神的传承与进取

古今商帮——精神的传承与进取第一篇:古今商帮——精神的传承与进取第1页古今商帮——精神的传承与进取本文是以古今我国商帮的精神传承作为中心,来探讨无论是古代商帮,还是现代商人,都表达着这样一个愿景:中国商人一直肩负着民族发达与振兴的重任。

回想形成于明代并兴旺于清代的十大商帮书写了“中国商人”的形象,这种以地域划分为基础、以共同精神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风光一时。

进入现代商业社会以来,古代商帮逐渐被淡忘。

然而,当我们纵观如今大大小小的企业后发现,它们的地域性、文化趋同性,还延续着古代商帮色彩,而地区性的经济发展更是带有浓重的商帮痕迹。

也许,现代中国所需的商人精神,正是在对传统商人精神的继承之上,与新时代商业社会的融合。

希望我能从历史中寻找商人精神的优秀基因,在当下的视野中进行分析与批判,这正是我谋篇布局的出发点。

1灿烂隽永的商帮精神历史像是一位不知怠倦的行者,总是毫不踌躇地前行。

那些尘封于历史中声名显赫的地方商帮因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衰败,然而他们就像陨落的流星,曾经的辉煌历历在目,其规模之大、实力之雄厚、影响之深远,无一不向我们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发我们对中国商人精神的思考与探索。

1.1好儒之道挈领商帮传奇古代商帮能发达到如此地步,绝非仅仅是靠着勇气与机遇等等一二因素所为,我认为好儒是商帮发达并绵延几百年的重要因素,或许可以说是决定因素。

第2页“学而优则贾”,便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是。

据说,在晋商家族中,最优秀的读书子弟去经商,次之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在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1]。

这与我们熟知的中国封建传统“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概念相差万里。

春秋战国时即以经商致富,例如被尊为中国“商祖”的白圭,其经商取胜之道的核心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逆向思维,也可以说是“出奇”、“出险”之道。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及其当代性意义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及其当代性意义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及其当代性意义内容摘要:“三言”对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作了大量描写,同时塑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商人形象,展示了宋明时期商人在经商意识、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并表明了作者对其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的肯定。

本文通过对商人形象的解读和对商人在商业活动中所反映出的特质进行分析,凸显其当代性意义。

关键词:“三言” 商人形象当代性经商理念(一)义利兼顾“三言”所表现的商人品质凸显出重义轻利,商人重利的价值观与传统道德的“义”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正反映了宋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中,商人身上积淀的儒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向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下移,导致了社会道德思想体系内的局部调整,“道德尺度不再具有唯一性,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因其足以改变人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而被视为‘善业’,商人阶层特殊的活动方式与手段不再只是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崇尚实用的功利原则已经成为小说家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肖琳,1999)。

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儒商们也在努力追求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观念,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他们推崇这种观念。

在“三言”中的商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试图追求一种新的义利观,他们既讲义,又重利,可谓是义利兼而得之。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警世通言》卷五)、《施润泽滩阙遇友》(《醒世恒言》卷十八)以及《陈御史巧堪金钗钿》(《喻世明言》卷二)等都较典型地刻画了重仁义,讲道德,坚守诚信的商人形象。

(二)善抓商机“三言”中的商人都注意商业信息,善于抓住机遇。

他们往往通过市场信息的调查,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或调整经营方向、或提高销售价格,从而获取比往常更多的利润。

要获取商业信息,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有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还有交易过程中的随机应变,反应灵敏,这样才能在一瞬间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使自己赢得商机。

《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中的卖油郎秦重,本在朱十老油铺里当伙计,因另一伙计邢权与侍女兰花勾搭成奸,兰花在朱十老面前诬陷秦重调戏,致使朱十老把秦重责骂一番,逐出店门。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厶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

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与商人精神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与商人精神
贸易往来的影响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国 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国的文化 影响力得以扩大。
古代商路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01
商业活动与文化交流的互动关系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商人们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
,不仅传播了商品,也传播了文化。
02
商路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洛阳作为东汉、魏晋等朝代的都城, 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是当时的商业 中心之一。
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商路, 通过这条商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被运往世界各地 ,同时也带回了许多外来文化和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成为古代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的重 要通道。
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与角色
社会地位
在古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四民”之末。尽管一些大商人拥有巨额财富,但在 政治上和社会上仍受到歧视和限制。
角色
古代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商品流通的推动者,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 联系和交流;同时,他们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此外,一些大商 人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人的艺术赞助
许多古代商人热爱艺术,积极赞助艺术家和文艺 创作,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06
CATALOGUE
古代中国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对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推动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加强了经济 联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商业文化与商人精神:立身处事,爱国敬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商人精神:立身处事,爱国敬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商人精神:立身处事,爱国敬业在商人精神中首先应突出的一条是爱国,这是大节问题,是商人安身立命的第一要义。

中国古代商德实以爱国主义为前提。

“爱国”在传统的道德观中涉及“忠”、“节”二字,在古代,君主是国家的代表者,爱国与忠君往往融合在一起。

忠就体现在有没有成仁取义的凛然大节上面。

只要忠非愚忠,君非甚暗者,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作出奉献,而不惜牺牲一己的利益,这是一种令人景仰的高尚美德。

许多商人都具有传统的爱国美德。

春秋时那位矫称君命犒师、智退来袭秦军的郑国商人弦高,树立了爱国商人的历史形象,堪称后世经商者的楷模。

而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商人于此更有不俗的表现。

首先他们在开国之初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费了心出了力。

如明初东自辽蓟,西至甘肃,修筑长城,驻军二三十万,需要借助商人输纳粮草等军用物资以补充军屯和税粮的不足,食盐的开中法--商人纳粮于边镇,给以盐引,在内陆支盐行销即由此而设。

山西、陕西商人积极参加开中,并实行“商屯”(就地屯田,产粮输边),对保障军需、开发边疆,提高新建的明王朝的国防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春亲征蒙古族准噶尔部叛国首领噶尔丹,道远运粮,困难重重。

山西介休商人范氏兄弟,力任挽输,以家财运饷,转辗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克期必至,省国费以亿计(只及官运前值三分之一)。

几次运粮中范氏兄弟并未由此发财,反而倒贴不少。

运粮西征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范氏的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

商人的爱国行动还表现在保卫国土反侵略御外侮的斗争中。

明代倭寇入侵东南,生灵涂炭,许多商人(以徽商为多)愤然奋起,尽力参加抗倭活动。

他们捐巨资、募勇士、修城郭、守危堞,“以佐军兴,为士民先”,承担了保卫地方安全的重任。

其为国分忧的美德也足以流芳后世。

敬业,落实到商业,应该是商人精神的第二条内容。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学业、乐于与同学相切磋。

敬业一词借用为重视并黾勉从事自己所分担的职业,对商人来说,其职业、本职工作就是商业。

剖析我国历史的商帮及商人精神

剖析我国历史的商帮及商人精神

剖析我国历史的商帮及商人精神剖析我国历史的商帮及商人精神预读: 摘要:相关文章:剖析我国历史的商帮探究高中历史情感教中国古代史学中评论民族史探究中通史精中国古代田制考究深究古黄国历史变化我国古时候生物战争明成祖迁都的成因探隋文帝南北统一的因清朝时期江南香市简民初摊贩的利益主体西方早期的中国人口剖析我国历史的商帮及商人精神范文明清各地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刘兰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以下简称刘):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的“商”,一直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帮的崛起,更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封越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以下简称封):明清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地方商帮和大商人资本的兴起,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商帮.明清时期初步形成的传统市场体系网络,正是有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各个地方商帮来连接和组成的.而从中国现代化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认为,大商人资本的兴起是中国16、17世纪现代化的因素之一.刘: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以晋帮(山西商帮)和徽帮最为著名.他们是全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商人集团,积聚了大量的商人资本.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谢肇浙《五杂俎》),指的就是徽州、山西商人.尤其是晋商,以其资金雄厚、活动范围广阔,居各帮之首.朱荫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以下简称朱):前些时,我到山西参观晋商大院,作为经济史工作者,我们当然知道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它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并远及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地;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但此次参观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晋商大院所传递的文化气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拥有这些大院的晋商大族大部分出身贫寒:渠家起家于小贩,王家起家于卖豆腐;常家则起家于背着褡裢小买小卖的“行商”.据资料记载,其他的晋商大族也基本如此.封: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的“开中法”,使晋陕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山西商人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茶、粮、棉、布、丝绸及高利贷等,晋商的典当业及高利贷很有名,被称为“西债”.明清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明代徽商的资产达到百万两,山西商人之富超过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万家投资,不一而足”,资产达到千万两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间山西商人创造出经营汇兑业的票号,汇通天下,显赫一时.票号在晚清的晋商行业中几乎是一枝独秀,但由于晚清金融倒账风波不断、票号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加之辛亥革命后战乱的影响,因而很快就走上了衰败没落之路.刘:中国商人的成长及商人队伍的壮大可谓一波三折.一般认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次高潮.与此相应,商人的成长也有三个生机勃发的时期.早在秦汉之际,就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唐宋时代发生的社会经济变革,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一代商贾.宋代的文献中有“南商”、“北商”的称谓,但未见类似于明清商人集团的描述,也没有看到关于商帮活动的场所———商人会馆的描述.封:徽州商帮形成于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主要经营盐、粮、茶、布、典当、木材等行业.明代徽商的“足迹遍天下”,自称“山陬海土需孤村僻壤”无所不至,但到清代徽商的活动范围有所收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北京等少数大城市.徽商财富在明代已达到百万两级,清代出现了千万两级的巨商.乾隆末年后,由于两淮盐区的徽商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危机,加之道光中叶清政府实行盐法变革、盐商因丧失垄断专卖权而纷纷破产,盐业作为徽商的龙头行业彻底衰落.晚清茶叶成为徽商的支柱行业,光绪后期由于洋茶冲击和外商压价等原因,徽州茶商很快由盛转衰,它标志着徽州商帮的彻底衰落.朱:但是,如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尤其是商帮进行的长途贩运活动,却有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新经济因素出现的进步作用.例如,商业活动尤其是专业化的商业贩运活动,有利于农村副业的发展和城市间的分工;有利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进而会带动税制、法律、财产权的改革和农业的商品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变化.过去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时,认为明朝中后期开始萌芽的观点比较集中出现,应该不是偶然的事情.“学而优则贾”与“贾而好儒”形成晋商与徽商不同的精神文化气质朱: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有人说,晋商的发达靠的是地理条件,山西干旱少雨,不宜农耕,但四通八达,南下北上,扼商路咽喉,适合经商.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把经商活动视为“陶朱事业”……当然,晋商能发达到如此地步,绝非一二因素所为,但我想,“学而优则贾”是晋商发达并绵延几百年的重要因素,或许可以说是决定因素.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是“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这与我们熟知的中国封建传统“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相差何啻万里!春秋战国时即以经商致富、后被尊为中国“商祖”的白圭,其经商取胜之道的核心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逆向思维,也可以说是“出奇”,“出险”之道.晋商的“学而优则贾”走的也是这条路.试想,当全国各地的聪俊子弟将聪明才智都用在读书做官,拼命想挤上科举功名的“独木桥”时,山西商人却在源源不断地向商界选送文化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潇洒从商,坦然为贾,一代又一代搏击于商海,用他们一流的脑瓜构想着商路的开拓、经营的改进、货物的运输和商业人才的培养选拔.他们有知识、有眼界、有对策,能以己之长,陷彼之短,能不异军突起吗?刘:从社会史的角度观察,明中叶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士农工商”中的“商”,已不再被排在末位,“士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在一些商帮崛起的地方,似乎成了普遍的趋势.即便是“儒风独茂”的徽州,民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崇祯本二刻《拍案惊奇》卷37,转引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210页).余英时先生在论及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时,强调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1、中国的人口从明初到19世纪中叶增加了几倍,而举人、进士的名额并未相应增加,因此考中功名的机会越来越小;2、明清商人的成功对士人是极大的诱惑,明清的捐纳制度又为商人开启了入仕之路(参见前揭书第213页).封:明清时代的各个地方商帮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和伦理精神.他们既有共性,也各有特点.譬如,徽商“贾而好儒”,商业经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1、“以诚待人”;2、以信接物;3、以义为利.徽商的“贾而好儒”又促使自身直接攀援封建政治势力,与封建宗族势力结合,把“贾为厚利,儒为名商”作为“亢吾宗”、“大吾门”的手段.刘:徽商的“贾而好儒”,植根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有其他地方不可比的儒学传统.徽人广建书院,崇儒重道,形成了“儒风独茂”的地方风情.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徽商或“先贾后儒”,或“先儒后贾”,或亦贾亦儒,在贾与儒之间“迭相为用”,因此以儒道经商就成为徽商精神的精髓.明清时期的商人精神中哪些仍有助于今天的经济发展?朱:无疑,统治中国传统商人商帮的伦理精神,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商人中形成的商业文化,除遵循商业活动的共同规律如诚信、讲究质量等等外,在成功的或是境界高的商人中,往往还表现出某些特别的特点:如重视对人的信用;在经商中讲究平淡恬和、宠辱不惊的境界,渗透着一种“经商亦是济世救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等.晚清状元张謇下海经商,以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名言为信条,讲究个人操守的道德自律,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等,就是典型的一例.显然,这些行为和文化道德中蕴涵的精神原则,在过去和今天,都是适用的,而且值得提倡.这种精神,对今天的经济建设和商业道德的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刘:在明清时期的商人书中,我们常常见到那些被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视为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勤”、“俭”等伦理训条,“诚信”更是各个商帮共有的文化精神气质.这些伦理训条并不是为资本主义量身打造的,作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不仅造就了昔日明清商帮的辉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重要意义.朱:是的.另外,经济史上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即“资本总是在最短缺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知识是一种资本,知识能够创造价值,这种观念,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晋商“学而优则贾”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是从先天和后天的条件出发,把获得的知识这种“资本”用来经商,“在最短缺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这些例子上看,传统商人和商业文化中可资借鉴挖掘的东西仍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明清晋商的成功之道_为人处世

明清晋商的成功之道_为人处世

明清晋商的成功之道晋商,泛指旧时的山西商人。

山西人自始善于经商,这在史书中屡有记载。

据《易·系辞》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晋商就开始出现了。

据《国路·晋语》记载,晋文公时,山西的榆次、安邑(今运城)就是有名的商业重镇;秦汉时代,山西的太原、平遥、汾阳、临汾、平陆等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隋唐五代又出现了泽州、太谷、平定、大同等新兴商业城镇。

《马可波罗行记》载称,当时元朝的“太原到平阳(今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入明时,平阳、泽州(今长治、晋城)富豪甲天下。

尤其在明清以来五百年间,晋商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流传着“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说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明清晋商的之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明清晋商的成功之道1、群体精神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

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山西商人这种商帮群体精神,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梯和睦。

如明代曲沃人李明性,青年时常感慨:“夫为弟子壮不能勤力,将坐而食父兄乎?”于是“挟资贾秦陇间”,由于他在商场上“精敏有心计”而致富,又“内行周慎,孝睦于父兄。

仲兄卒,无子,以己次子后之。

治家甚严,族子甲出钱收息过当,召而责之,手裂其券,自是举宗凛凛。

”明代襄陵人乔承统,“其父中盐卒于扬州,遂弃儒而贾。

内监杨某督鹾两淮,承统弟承经以事得罪杨某而逃亡,杨捕之急,承统挺身出就狱,所受之刑,五毒备至,终不言弟所在,且为行贿千金,得释。

弟归家,破析己财之半予之”。

介休冀氏马太夫人主持家政时,“族戚邻里之待以举火者,无虑数十百家,皆太夫人赞助成之”,“又待伙极厚,故人皆乐为尽力”。

祁县乔映霞主持家政时,把其兄弟集中在一起,让练有武艺的九弟先把一双筷子折断,接着又让其一次折九双筷子,结果折不断,映霞喻义让众兄弟团结互助。

中国古代成功商人及著作

中国古代成功商人及著作

中国古代成功商人及著作伍原鼎辑中国古代成功商人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

《史记。

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

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

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

《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4、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5、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

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

同年在广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

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

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

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从传统文化看中国商人的诚信

从传统文化看中国商人的诚信

中国古代早已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的划分。

宋代以来,商业发展已是中国史上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明清时代尤其突出。

商人由四民之末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阶层,使人急欲探究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商人阶层获取巨大成功的原因。

本文试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大众之熏陶的角度,解释中国古代商人成功所凭借的诚信观的思想渊源。

一、韦伯对宗教的评论给予中国问题的启示本文所谓的中国特殊的环境,是专指相对于马克斯·韦伯所言的西欧发展资本主义时期,宗教改革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新的冲击而言的。

当然,中国与西方的发展不同,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远不是一两种观点所能解说清楚的,各家学者对此问题都有独到见解。

本文只想从支配商人行为的价值观或是宗教信仰入手,探讨中国商人从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其诚信观的演变过程。

鉴于明清之际正是中国商人阶层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直至打破传统四民秩序的特殊历史阶段,我们特意将眼光放在这一阶段展开探讨。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一个引起世人瞩目的观点,即文化因素如思想,可以推动经济形态的改变。

余英时在谈到韦伯《新教伦理》的特殊贡献时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除了经济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层文化的背景,即"新教伦理"或"入世苦行"。

西方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派"的"入世苦行"特别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研究了新英格兰的情况,发现这种"入世苦行"精神的出现先于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

富兰克林把"资本主义精神"概括为勤、俭、诚实和有信用等,韦伯认为此种精神先于资本主义出现,因此,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韦伯提出,思想意识会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产生推动的作用。

这种观点启发我们:中国古代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除了经济原因外,是不是同样可以在文化思想上找到某种解释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只想从中国商人的诚信重诺这一点,研究传统文化对商人的影响作用。

中国的“商人精神”

中国的“商人精神”

中国的“商人精神”多年来,人们往往有一种误会,认为商人就是赚钱,就是“唯利是图”,当然是错误的。

应该说商人们在做两件事:一是服务社会,二是在服务社会中赚钱。

早在朝廷明令抑商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专为商人立传的《货殖列传》中开头便否定了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相互隔绝,互不联属的主张,引用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话,阐明经济是基础的主张。

历史上商业的出现,体现社会第三次大分工。

社会上大量的农业生产者、手工业生产者(后来发展为各行各业)生产出各种产品,不可能抽出时间来,去进行交换,这种专司交换的人就是商人。

现在人们常说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就是为一、二产业服务的。

它的服务,促进了社会生产,服务于广大民众。

因此,商人在社会上是劳动者、服务者,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人。

商人在服务社会中,付出劳动,自然要有收获,就是赚钱。

钱怎样赚法,这就联系到商人应有什么品质?具备什么精神?我国古代有些著名的商人,他们具有很多特点与优秀品质,如被称为商业之祖的陶朱公范蠡,认为“论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另一大商人白圭主张“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即抓住商机进行商业活动。

范蠡主张“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奇”。

主张加强资金流通,不要囤积易腐败的货物。

白圭在经营中“与用事童仆同苦乐”,善于团结属下共同奋斗。

范蠡能“择人而任时”,白圭说一个人如果“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范蠡致富以后,散金于人,毫不吝啬,他很懂得“财散民聚”的道理。

孔子弟子端木赐素以口齿伶俐、思想敏锐著称,能以抓住商机,经商致富。

以上内容,有思想、有作为,但还不是商人精神。

中国商人精神是什么?应该是“义中取利”。

商人的活动,服务于社会,在服务社会中赚钱。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即是否合乎义。

古人讲“义者,宜也”。

《生意世事初阶》

《生意世事初阶》

《生意世事初阶》中国古代商人虽没有MBA的学位,但对经营管理之道同样重视,很多人把各种经商规律辑录成书,流传于世。

乾隆年间,江苏句曲人王秉元著《生意世事初阶》,总结了乾隆盛世江南商贾的经营大智慧,是当时最为畅销的书籍。

胡雪岩在学徒之时,就读到了此书,此后几十年一直潜心研究。

经商之后,他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经营,遂构建了自己强大的商业帝国,并把《生意世事初阶》作为培训人才的核心教材。

因此此书可谓天下第一商胡雪岩的不传秘籍。

之一【原文】学小官,第一要守规矩、受拘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受拘束,则不能收敛深藏。

譬如美玉,必然琢磨成器,况顽石乎!【译文】作为学徒,首先要遵守店铺的规矩,接受店规的约束。

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不受约束,就不能收敛自己的行为,深藏(抑制)自己的欲望。

就好象一块美玉,必须经过雕凿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何况是一块顽石呢?之二【原文】男子志在四方。

原望觅利蝇头小利,以为养家糊口之计,切不可嫖赌废荡。

凡搭船、歇店,务必少年老成,见得透,守得坚,如此为人,东君方可重托,父母才得放心。

【译文】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经营商业,原指望觅得蝇头小利,以为养家糊口之计,切不可嫖娼、赌博、废荡、败坏生业。

凡是远行、住宿客店,务必少年老成,见解要透彻,守身须坚定,这样做人,东家才可以予以重用,父母才能放心。

之三【原文】学小官,清晨起来,即扫地抹桌,添砚水,润笔头,捧水与人洗脸,取盏冲茶,俱系初学之事。

扫地倘遇失落银钱,须拾取放在帐桌上,不可怀藏。

【译文】作为学徒,清晨起来之后,就应该扫地抹桌,往砚台中添水,浸润毛笔的笔头,打好水捧给掌柜、师傅洗脸,取来杯盏,冲上热茶,这些都是初做学徒所应做的事情。

扫地的时候遇到失落的银钱,一定要捡起来放在帐房的桌上,不可私自收藏起来。

之四【原文】学生意,要照看柜里柜外,看人做生意,听人说甚的话,彼此买卖交易,问答对敌,贯串流通,必须听而记之。

【译文】学习做生意,就既要照看柜里的货物,又要兼顾柜外的顾客,观察别人做生意,倾听人家怎么说话,彼此之间如何买卖交易,相互问答,讨价还价,从而使生意谈妥,货物得以流通,必须用心倾听,并牢记在心。

小商人的大品德

小商人的大品德

小商人的大品德《左传成公3年》中有这么一段话:荀罃(yīng)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寘(zhì)诸褚中以出。

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

贾人如晋,荀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意思是说,晋国的荀罃还在楚国当囚犯时,有个在晋楚之间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决心将荀罃装在布袋里救出去,不过还没等到行动,楚国人就将荀罃释放了。

这商人到晋国时,荀罃非常善待他,就好像自己这条命真的是商人救的那样。

商人说:“我又没什么功劳,哪敢贪功为己有呢?像我这样的小人,不能用如此行为来败坏君子名声(让世人以为荀罃真的是我救的一样)!”就跑到齐国,再也不回晋国。

这段话虽见于《左传》,然其风格宛如《世说新语》,大事件、大人物与小事件、小人物同框,短小精悍,对比强烈,却令人回味无穷。

荀罃乃荀首之子,是从荀氏中分出来的智氏宗主,故又称智罃。

荀罃之被俘在鲁宣公12年,即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我们知道那场战争是以晋国惨败告终的。

荀罃被俘时,其父荀首只是个军中小角色——下军司马。

眼看爱子被俘,荀首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未得,于是就射死楚将连尹襄老,射伤楚国公子谷臣,并将活人与死尸一并抢走,以备日后交换之用。

转眼到了鲁成公3年,即公元前588年,荀罃的囚犯生涯已经到了第9年。

此时其父荀首已靠着自身实力升任中军佐,在12名卿中排名第二,可谓位高权重。

荀首无时不刻在想念爱子,他通过相关运作,让楚共王同意用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来交换荀罃。

荀罃回国后很快成了智氏宗主,后来以其贤能升任正卿和中军将,帮助晋悼公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是后话。

但郑国商人要营救荀罃却在此前,所以商人并不知道荀罃将要被释放,当然更不会知道这位荀罃以后会成为一个大人物。

据此可以断定,商人要营救荀罃并不像吕不韦营救异人,拿国家和自身前途来做个大买卖一样,而实出于荀罃以君子身份被迫作了楚国俘囚,于心不忍,故决心救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商人的精神(下1)余英時著作龔哲嶔打字許雅棠擇取說明宋代以來商業的發展是中國史上一個十分顯著的現象,明清代尤然。

討論以商人的精神憑藉和思想背景為主要對象,在時限上大致以十六世紀為斷,也就是從王陽明到乾嘉漢學這一段時期。

一、明清儒家的「治生」論關於宋代以來商人社會功能的變遷,清代沈垚1798-1840在「費席山先生七十雙壽序」中說:宋太祖乃盡收天下之利權歸於官,於是士大夫始必兼農桑之業,方得贍家,一切與古異矣。

仕者既與小民爭利,未仕者又必先有農桑之業,方得給朝夕(滿足早晚的需求),以專事進取。

於是貨殖之事益急,商賈之勢益重。

非父兄先營事業於前,子弟即無由讀書,以致身通顯。

是故古者四民分,後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恆為士,後世商之子方能為士,此宋元明以來變遷之大較也。

天下之士多出於商,則纖嗇之風(小氣計較)日益甚。

然而睦婣(音因)任卹(敦親睦鄰與撫卹顧貧)之風往往難見於士大夫,而轉見於商賈,何也?則以天下之勢偏重在商,凡豪傑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其業則商賈也,其人則豪傑。

為豪傑則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為人所不為,不忍人所忍。

是故為士者轉益纖嗇,為商者轉敦古誼。

此又世道風俗之大較也。

主要在說明宋元以後商人地位的變化,或科舉制度的經濟基礎,沈垚是一個鄉試多次失敗的寒士,因此不免有不客觀的成份,但總體來看他的論斷是有充分的歷史根據。

一、宋代以後的士多出於商人家庭,以致士與商的界線已不能清楚地劃分。

二、由於商業在中國社會上的比重增加,有才智的人便漸漸被商業界吸引過去,且商人擁有財富,許多有關社會公益的事業也逐步,從士大夫的手中轉移到商人的身上。

(補)元朝士人許魯齋有言:先生說書,章數不務多,唯懇款周折。

見學者有疑問,則喜溢眉宇。

又嘗曰:「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

」又言:「學者治生,最為先務,苟生理不足,則于為學之道有所妨。

彼旁求妄進,及作官謀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

士君子當以務農為生。

商賈雖逐末,果處之不失義理,或以姑濟一時,亦無不可。

」《宋元學案》:魯齋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清初唐甄1630-1704在「養重」一文中說:茍非仕而得祿,及公卿敬禮而周之,其下耕賈而得之,則財無可求之道(捨之則無求財之正道)。

求之,必為小人矣。

我之以賈為生者,人以為辱其身,而不知所以不辱其身也。

唐甄宗主王陽明之學,但晚年轉而經商,他「以賈為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人格尊嚴。

明清之際像唐甄這裡由士入商的頗不乏其例。

全祖望1705-55「先仲父博士府君權厝志」云:吾父當述魯齋之言,謂為學亦當治生。

所云治生者,非孳孳為利之謂,蓋量入為出之謂也。

錢大昕1728-1804「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八有「治生」一條,也引許魯齋之說,予以肯定。

他的結論說:與其不治生產而乞不義之財,毋寧求田問舍而却非禮之饋。

全、錢二人已無朱子和王陽明的顧慮,恐涉及「經營」或「治生」便對於「道」或「學」有妨。

反而以「治生」為「先務」的觀點。

在沈垚「與許海樵」信中說:衣食足而後則以禮節,先王之教也。

先辨一餓死地以立志,宋儒之教也。

餓死二字如何可以責人?豈非宋儒之教高於先王而不本於人情乎?宋有祠祿可食(可是前面卻說宋以後士人需自治生計),則有此過高之言。

元無祠祿可食,則許魯齋先生有治生為急之訓。

若魯齋治生之言則實儒者之急務。

能躬耕則躬耕,不能躬耕則擇一藝以為食力之計,宋儒復生於今,亦無以易斯言。

沈垚強調的是士必須在經濟生活上首先獲得獨立自足的保證,然後才有可能維持個人的尊嚴和人格。

陳確所寫的「學者以治生為本論」:學問之道,無他奇異,有國者守其國,有家者守其家,士守其身,如是而已。

所謂身,非一身也。

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內事。

仰事俯育,決不可責之他人,則勤儉治生洵是學人本事。

...確(指陳確本人)嘗以讀書、治生為對,謂二者真學人之本事,而治生尤切於讀書。

...唯真志於學者,則必能讀書,必能治生。

天下豈有白丁聖賢、敗子聖賢哉!豈有學為聖賢之人而父母妻子之弗能養,而待養於人者哉!魯齋此言,專為學者而發,故知其言之無弊,而體其言者或不能無弊耳。

此篇之所以受重視是因為它正式對王陽明之觀點──「許魯謂儒者以治生為先之說亦誤人」提出反駁。

儒家為學有二事,一為「治生」、二是「讀書」,而「治生」比「讀書」還來得重要,士必須有獨立的經濟生活才能有獨立的人格。

陳確重視個人的物質基礎,實可看作儒家倫理的一種最新的發展,他反對將「天理」和「人欲」予以絕對的對立化,肯定人個體之「私」,肯定「欲」,也肯定學者的「治生」,這多少反映了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一個新的變化。

二、新四民論──士商關係的變化王陽明「節庵方公墓表」略云:「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

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

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

士農以其盡心於修治具養者,而利器通貨猶其士與農也。

工商以其盡心於利器者通貨者,而修治具養,猶其工與農也。

故曰:四民之異業而同道。

...自王道熄而學術乖,人失其心,交鶩於利,以相驅軼,於是始有歆士(羨慕士人高貴)而卑農,榮宦遊而恥工賈。

夷考其實,射時罔利(視時牟利)有甚焉,特異其名耳。

」「傳習錄」也提出了「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賢」,其皆肯定了士農工商在「道」的面前處於平等的地位,「盡其心焉,一也。

」將良知「心學」普遍地推廣到士農工商四「業」上。

在「重修山陰縣學記」中說:夫聖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

可見「盡心」二字分量之重,商賈若是「盡心」於其所「業」即同是為「聖人之學」,決不會比「士」為低,這是「滿街都是聖人」之說的理論依據。

「墓表」中明白指出當時「士」好利尤過「商賈」,只異其「名」而已,王陽明想要打破世俗上「榮宦遊而恥工賈」虛偽價值觀念,且士商之間的界線已漸趨模糊。

王棟1503-81追述他的老師王艮(音更)的講學功績說:自古農工商賈雖不同,然人人皆可共學。

...漢興惟記誦古人遺經者起而為經師,更相授受。

於是指此學獨為經生文士之業,而千古聖人原與人人共明共成之學,遂泯沒而不傳矣。

天生我先師(按:指王艮),崛起海濱,慨然獨悟,直起孔、孟,直指人心,然後愚夫俗子、不識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靈,自完自足,不假聞見,不煩口耳。

而二千年不傳之消息,一朝復明。

先師之功可謂天高地厚矣。

王獻芝所引空同子之言見李夢陽「明故王文顯墓志銘」。

原文說:文顯嘗訓諸子曰: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

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

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貨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

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

天之鑒也如此,則子孫必昌,身安而家肥矣。

汪道昆在「誥贈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程公暨贈冝人閔氏合葬墓志銘」中說: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

其俗不儒則賈,相代若踐更。

要之,良賈何負閎儒!明刊本「汪氏統宗譜」卷一六八也說:古者四民不分,故傅巖(地名。

位於今山西省平陸縣東。

相傳為商傅說版築之地。

)魚鹽中,良弼、師保寓焉(藏有足以輔助君王的良相師保)。

賈何后于士哉!世遠制殊,不特士賈分也,然士而賈其行,士哉而修好其行,安知賈之不為士也。

故業儒服賈,各隨其矩,而事道亦相為通,人之自律其身亦何限于業哉?「良賈何閎儒」、「賈何后于士」這樣傲慢的話是以前商人想都不敢想的,這些話充分流露出商和士相競爭的強烈心理。

明清以前,商人地位仍低。

如歐陽修「湘潭縣修藥師院佛殿記」云:湘潭縣藥師院新修佛殿者,縣民李遷之所為也。

遷之賈江湖,歲一賈,其入數千萬。

遷之謀曰:「夫民,力役以生者也。

用力勞者,其得厚。

用力媮者,其得薄。

以其得之豐約,必視其用力之多少而必當。

然後各食其力而無慙焉。

士非我匹,若工農則吾等也。

」又如宋代儒者陸游的家訓「太史公緒訓」: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

貧則教訓童稚以給衣食,但書種不絕足矣,若能布衣草履,從事農圃,足跡不至城市,彌是佳事。

...仕官不可常,不仕則農,無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於食,為市井小人之事耳,戒之戒之。

陸游所根據的是典型的傳統四民論,子弟只能在士農兩業中謀生,決不可為市井小人。

楊維楨描述元代鹽商的「鹽商行」有云:「人生不願萬戶侯,但願鹽利淮西頭。

人生不願萬金宅,但願鹽商千料舶。

大農課鹽析秋毫,凡民不敢爭錐刀。

鹽商本是賤家子,獨與王家埒(ㄌㄟˇ匹敵)富豪。

」明代一開始朱元璋便立刻回到漢代「法律賤商人」的舊格局中去了。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記:(洪武)十四年(1381)上加意重本抑末,下令農民之家許穿紬紗絹布,商賈之家只許穿布。

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紬紗。

一直到十六世紀(明朝(1368年—1644年)),傳統賤商的價值才開始鬆動。

至明清時代社會結構的轉變原因眾多,主要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中國人口增加,但舉人、進士名額並未增加,考取功名機會降低,形成棄儒就商的趨勢,二是明清商人的成功影響士人棄儒就賈,且明清捐納制度開啟商人入仕之路。

明清儒家和商人都已重新估量了商人階層的社會價值,何心隱在「答作主」中說:商賈大於農工,士大於商賈,聖賢大於士。

又說:商賈之大,士之大,莫不見之,而聖賢之大則莫之見也。

農工欲主於自主,而不得不主於商賈。

商賈欲主於自主,而不得不主於士。

商賈與士之大,莫不見也。

使聖賢之大若商賈與士之莫不見也,奚容自主其主,而不捨其所憑以憑之耶?豈徒憑之,必實超而實為之,若農工之超而為商賈,若商賈之超而為士者矣。

他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的實況,即四民之排列是士、商、農、工。

而且四民又可再歸納為兩大類,士商同屬於「大」,而農工則並列於社會底層。

山西商人席銘1481-1523:丈夫茍不能立功名于世,抑豈為汗粒之偶,不能樹基業于家哉!「【苑洛集】卷六」歸莊1613-73記士商兩棲之人嚴舜工:士之子恒為士,商之子恒為商。

嚴氏之先(嚴舜工的祖先時期),則士商相雜,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為舜工計,宜專力於商,而戒子孫勿為士。

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

「【歸莊集】卷六」明清之際的政治變遷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速了「棄儒就賈」的趨勢,但不能過度強調政治影響力,可知的是四民觀已經開始動搖。

三、商人與儒學商人是士以下教育水平高的一個社會階層,明清以來「棄如就賈」的普遍趨勢造就了大批人沉滯在商人階層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商業本身必須要求一定程度的知識水平,商業經營規模越大則知識水平的要求也越高,明清時代便出現了大批所謂的「商業書」。

這些商業書可以說是商人為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編寫的並且也是由商人刊行。

明清商業書是從商人觀點所編寫的日用百科全書,從天文、地理、朝代、職官、風俗、語言、物產、商業倫理無所不包。

書名中有「博考」、「通考」等字樣可能暗示明清考證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商人對於宗教問題和道德問題確有積極追尋的興趣,不僅是被動地接受儒家思想而已。

商人之所以對儒學產生興趣是由於他們相信儒家的道理可以幫助他們經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