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中国交通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交通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自古以来,发展迅猛的交通系统无疑是其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几千年来,中国的公路交通几乎一直围绕着秦始皇所建的丝绸之路,这被誉为世界四大古典公路之一,丝绸之路从中国陆上延伸到欧洲,使得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
随着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公路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隋朝的王朝大大加强了公路网络的建设,并建立了一个由信使组成的大规模交通网络。
它连接了中国的主要城市,使得交通更加方便。
这一期间,运河网络的发展迅速,古代河流被疏通,并构建了许多运河。
不仅丰富了运输能力,而且生产费用也大大降低了。
随着中国通过新的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汽车及航空等,公路网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铁路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快速地在城市之间进行运输,汽车则使公路交通变得更加便捷,航空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在各地之间的旅行。
现在,中国的交通系统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扶持,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发展迅速,城市公交网络发达,各类机场纷纷建成,运输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
在当今的中国,公路交通,水路交通和空中交通的发展,使中国交通系统更加完善,更符合人们的需求,为中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交通与运输发展史
中国的交通与运输发展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交通与运输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古代到当代,探讨中国的交通与运输发展史。
古代交通与运输古代的中国交通与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和陆路进行。
水运是最早兴起的运输方式,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成为了古代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修筑了连接南北的秦始皇和大运河,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往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陆路交通也逐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古代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沿途的冶铁业逐渐兴盛,同时也带动了交通的发展。
而古代中国的交通网络主要由官路和商路组成,官路贯穿整个国家,连接着主要城市和行省,而商路则主要连接着各个城市和乡村,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流。
近代交通与运输近代的交通与运输发展在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下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交通技术与设施。
首先是铁路的兴起,铁路的建设不仅加快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也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1876年,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上海至无锡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开始。
随后,中国的公路和航空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
公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通效率,也拉进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而航空运输的发展则进一步缩小了地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差距,加速了人员和货物的长距离运输。
现代交通与运输进入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交通与运输行业的革新。
中国的交通与运输不仅在城市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改善。
城市交通方面,地铁系统成为了中国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各个大中城市都纷纷修建了地铁线路,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此外,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修建了许多公路连接起了农村地区和城市,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村居民的出行。
中国交通的演变史
木帆船和木板船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 在商代出现帆船运输。中国是世界上造 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用桅杆 撑起帆后,借助于风力可以减轻划桨的 人力,顺风时船的行驶速度加快。
在中国,商代已造 出有舱的木板船,汉 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 步,船上除桨外,还 有锚、舵。
车船和沙船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 车船、桨划行的车船。车船是在桨的基础上 加以改进和设计的,桨用手力,车船使用脚 力。这是在船的舷侧或艉部装上带有桨叶的 桨轮,靠人力踩动桨轮轴,使轮周上的桨叶 拨水推动船体前进。
电动车(有轨电动车·无轨电动车)
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于1881年诞生。电动车行业在 中国崛起仅仅几年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年内,电动车行业 由无到有,由零星分布到大范围普及,取得了高速的发展 和长足的进步。由于不需要核心技术,进入门槛低,赢利 空间大,短时间内大量企业将目光锁住电动车这个新兴行 业。
由于不需要核心技术,进入门槛低,赢利空间大,短时 间内大量企业将目光锁住电动车这个新兴行业。电动车产 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在生产,一方面 表现在消费领域,而且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经过十 余年的发展,中国电动车行业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一个规 模庞大的产业群,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整个产业 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目前电动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并 不高,主要表现在厂家虽多但质量不佳。
二·中国水路交通演变简史
"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 改革有关。 这就是我国唐代李皋发明了"桨轮船"。 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菜,他在1769 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 用蒸汽机启动。 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这种 “明轮船”被淘汰了。 早期轮船发展的标志是客邮船 和各类军舰的发展。19世纪末,人们不仅对轮船的性 能、构造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火炮、装甲有了很大 的进步,并发明了汽轮机和鱼雷,出现了鱼雷艇和与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马车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的道路建设、交通工具、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为读者详细介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史。
古代道路建设是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的起点。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中国就开始修建道路,以方便国家的交通运输。
这些道路多数为泥土路面,主要用于军事和商贸活动。
随着王朝的更迭,道路的建设逐渐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万里长城,也对道路进行了整修,使之成为了连接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
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也推动了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
在马的驱动下,古代中国出现了马车道,这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一大突破。
马车道的出现使得交通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为道路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此后,随着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道路交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道路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对道路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更高。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道路建设,大力修建公路,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并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公路网。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修建了一系列高架桥、立交桥等,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
当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不断扩大。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缩短了行车时间,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力推广轨道交通,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未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共享交通”的发展理念。
绿色交通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能交通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共享交通将推动公共交通和个人出行的结合,提高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
中国百年交通变迁
制作人:王新蕾 高一(3)班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 进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陆路 上的马车、牛车、独轮车、轿子等,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 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交通的落后不仅給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 资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 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須改善落后的交通狀況,大力发展现 代化的交通事业。
自行车
改革开放中期,也就是 八十年代初 ,中国开始流 行自行车,方便快捷成了 人民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
2012年,中国有了手脚双动力的健身自 行车。该车在骑行的同时,可以推拉车 把获得向前的驱动力,实现了健身与代 步的完美结合。由于推拉车把的作用, 在骑行中,可以有效锻炼腰部、腹部、 腿部、胸部、手臂等全身肌肉。健仕美 自行车,是一款手脚双动力的自行车, 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是一款健身器材, 将健身器材与代步工具的完美合一。掀 开了自行车历史的新纪元。
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 内燃机车,并在线路上 速度已从每小时160
了技术基础,填补了
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作了试运行。
公里增加到200公里,速250km动车组上线运 我国在磁悬浮列车技 并向250公里迈进。 行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 术领域的空白。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
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
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
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
“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
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
中国交通运输百年发展成就、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中国交通运输百年发展成就、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中国交通运输百年发展成就、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近百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相对落后的状态逐步发展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交通网络之一。
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艰辛却又充满成就感的奋斗历程,更是经历了不断总结、创新与改革的不断演进。
中国交通运输的百年发展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与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逻辑与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逻辑在于强调国家整体发展与区域协调。
从中国的西南交通突破开始,到“东西南北中、交通全方位”理念的提出,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一直以国家整体发展为导向。
这意味着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铁路、航空,都面临统筹规划与区域协调的挑战。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补齐短板和整体提升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全国交通网的现代化格局。
其次,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逻辑在于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并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从铁路、公路到航空,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
同时,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高速铁路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
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的双管齐下,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再次,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逻辑在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通运输已经成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领域。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交通运输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与相邻国家的交通合作,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科学规划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依靠科学规划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市场需求和效益。
科学规划为交通运输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市场化运作则激发了各方的创新和活力。
这些经验提醒我们,在交通运输领域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以实现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交通发展演变历程
我国交通发展演变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交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道路建设、铁路时代、公路时代以及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概述我国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
古代道路建设是我国交通发展的起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修建道路,以便方便人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这些古代道路主要是靠人工开凿,沿山势修筑,如著名的秦岭、丝绸之路等,为后来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铁路时代拉开了帷幕。
1865年,我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铁路时代。
铁路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在随后的年代里,我国陆续修建了许多铁路,如北京上海铁路、广州深圳铁路等,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铁路网,为人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随着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公路时代开始到来。
20世纪初,我国的公路建设逐渐起步。
1921年,第一条现代公路——京张公路建成通车,拉开了我国公路时代的序幕。
随着公路的修建,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交通运输的效率大幅提高。
随后,我国陆续修建了许多公路,如京沪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公路网逐渐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选择。
而到了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
随后,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展迅速,形成了一张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连接了全国各个城市,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交通发展经历了从古代道路建设到铁路时代、公路时代,再到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的演变过程。
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的提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我国交通发展还将继续前进,不断创新,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方式。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制度文化历史回顾
对文化的影响
影响了社会结构: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影响了社会结构
促进了文化交流:交通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
推动了经济发展: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丰富了文化内涵:交通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得以传播和融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对军事的影响
古代交通运输制度对军事战略和战术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制度文化历史回顾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发展历程
02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制度文化特点
03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文化
04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制度文化的影响
05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制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发展历程
章节副标题
01
夏商周时期
交通工具:马车、牛车、驴车等
影响: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政制度
交通管理机构
秦朝:设置“太仆”一职,负责全国车马管理
汉朝:设立“太仆寺”,统管全国车马交通事宜
唐朝:设置“太仆寺”、“车府”等机构,分工管理全国车马交通事务
宋朝:沿袭唐制,同时设置“转运使”管理水路交通
维护国家安全:交通便利有利于军队调动,加强了国防力量
对经济的影响
促进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提高生产效率: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贸易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贸易发展,扩大了市场范围
推动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理念,推动交通运输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的历史交通与交通文化
中国的历史交通与交通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交通文化。
交通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陆上交通还是水上交通,都对中国的发展和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的陆上交通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陆上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被称为“筋道”。
在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传统交通线路的影响下,陆地交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1 驿站系统中国古代驿站系统是一种重要的交通组织形式。
这一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但真正发展兴盛是在宋朝。
全国各地的驿站逐渐形成网络,方便官员和百姓的出行,同时也促进了政务的畅通与交流。
1.2 长城作为中国伟大的工程奇迹,长城除了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陆地交通的通道。
古代的长城穿行在山川之间,连接了多个区域,成为了古代军事和商贸的通道。
二、古代的水上交通中国作为一个多河流、多水道的国家,水上交通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古代的航海术和船舶建造技术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1 江河交通中国的江河众多,其中黄河、长江、珠江等是最重要的交通干线。
古时候的民众乘船出行,这些江河就成为了他们的主要通道。
长江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泾渭” ,黄河也被朝代皇帝称之为“母亲河”,这充分展示了水运在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运河在中国古代,大运河是一条重要的人工航道。
它连接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为商品的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大运河也成为了统一版图下联系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纽带。
三、交通文化交通文化是交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交通文化深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成为了中国独特的风景线。
3.1 马车文化中国古代马车文化流传千年,成为古代交通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
由于马车交通的特殊性和独特的韵味,马车也成为了古代的一种象征性文化符号。
3.2 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交通工具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从古代的人力车到现代的高铁,交通工具的进步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交通发展历程范文
交通发展历程范文
中国交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交通方式包括航海、行驶在河流和湖泊的船只,以及步行旅行和在陆地上主要使用马匹的交通方式。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以及文化传播和发展都建立在古代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
首先,自公元前220年起,汉朝开始统治中国,其君主开始大力推进公路建设,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和通行的便利化。
当时,汉朝建立了“大道”,其中一条被称为“丝绸之路”,从中国西域传播到欧洲。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政府的不同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畅通了内河航运,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到汉朝时期,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石板路建设上,广泛修建了由中国当地村民募集石板的连续道路,以及河流和渠道的航道,形成节点网络,促进了当时的水路交通发展。
此外,秦朝也发展了“乘马行走”这一交通方式,这是当时信息传递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中国交通发展史
中国交通发展史
中国交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可以说交通在中国的历史上一
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交通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古代交通
在古代,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陆路和水路,其中水运比较发达。
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大量船只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逐
渐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鸦片战争后
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交通发展迎来
了一个新的时期。
1840年至1870年期间,中国建成了许多轮船码头,航道逐渐改善,铁路也开始兴建。
其中著名的有滇越铁路、广清铁路
和北京至张家口铁路。
这些铁路的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
到了20世纪初,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数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
改善。
1906年京张铁路通车,1921年洛阳至南京的京汉铁路建成,成
为中国第一条横跨南北的长途铁路。
此外,陆路交通也得到了发展,1926年上海有了第一辆公共汽车。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空前迅猛,交通领域同样也有巨大的
发展。
1978年,中国高速公路超过500公里,到了1995年已经发展到了10000公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城
市轨道交通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数量和速度得到
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总的来说,中国的交通从古代就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交通工具数量和种类日益丰富,交通系统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王子今中国传统史学中长期以来并没有交通史的地位。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司马迁那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都有记载社会生活重要内容的专篇———‘书’和‘志’,交通非但不能单独成篇,各志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不多。
刘向、刘歆父子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其中也没有交通这一类目,因为那时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著述。
两晋司马彪所撰的《续汉书》创设了《舆服志》,有了记载车辆的内容,与交通史有密切关系,可惜志书的用意是在阐明礼制,虽然罗列了不少车的名目,却反映不出交通运输的真实面貌。
不但是秦汉时代,整个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中,交通始终没有独立地位。
这从清代一万卷的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中就可看出。
”(赵瑞民:《采铜于山,熔炼新篇———读〈秦汉交通史稿〉》,《中国书评》总第3期,1995年)在正史的结构中,只有《舆服志》、《车服志》等涉及交通等级制度。
而二十五史中,北宋时将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配入《后汉书》,此外,如《晋书・舆服志》、《南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辽史・仪卫志・舆服》、《金史・舆服志》①、《元史・舆服志》、《明史・舆服志》等,只有9部史书有记述相关内容的“志”。
可知以“舆服”、“车服”制度勾画的“交通史”,也是片断不完整的。
《清史稿》则于承袭《舆服志》而外,又始创《交通志》体例。
其内容为《交通志一・铁路》、《交通志二・轮船》、《交通志三・电报》、《交通志四・邮政》。
《清史稿》的编写,从1914年至1927年。
其《交通志》的设置,体现了20世纪新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
不过我们看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诸类别,都是新的交通形式。
而传统交通形式或于《舆服志》有所透露,而大部分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
但是,交通史,包括交通发展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交通状况和交通的历史作用,毕竟已经开始引起学界关注。
我国的交通发展历史一览
一.铁路与公路
1. 铁路交通
(1)出现: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2)诞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3)发展:②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交通
(1)出现: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二.水运与航空
1. 水运
(1).出现: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诞生: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2.航空
(1).诞生: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2).进步: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发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管道运输(略)。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分层练)(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固基培优阶梯训练题目录第一阶教材必备知识精炼——基础通关第二阶易错易混疑难集训——期末通关1.下图是秦朝道路示意图。
从中可知,秦朝交通体系()A.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建立 B.呈现出统一的特点C.实现了对边疆有效管理 D.消除了民族间矛盾2.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3.观察如图,隋元运河的修建与完善,说明()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A.南北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B.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C.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D.交通建设与国家统一同步4.如图是元代急递铺的令牌,令牌正面用汉字书写,背面有回鹘体蒙文、八思巴蒙文、波斯文各两行。
这一设计()A.彰显了中国文字的艺术美 B.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C.体现了邮驿体系日臻完善 D.适应了多元族群统治需要5.法国米迪运河是17世纪世界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共计360千米,包括运河上的328座各类船闸、渡槽、桥梁、泄洪道和隧道等建筑工程设施。
其两端连接的是()A.地中海和大西洋 B.红海和地中海 C.大西洋和太平洋D.地中海和印度洋6.历史学家评价某运河:它是埃及的重要经济命脉,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各国船只过往所缴纳的通行费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
该运河()A.成为西欧和南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B.避开了直布罗陀海峡、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C.推动了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化的商业贸易中心D.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7.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
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
以下关于中国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在商周时期已有运河B.春秋时期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C.元朝的京杭大运河长度为世界之最D.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沟通了南方和北方8.对如表信息理解正确的是()19世纪中后期世界铁路里程表单位:公里①铁路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②欧美在全球铁路建设占绝对优势③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④贯通全世界的铁路网络得以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9.下图中运河的修建,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该运河是()A.米迪运河 B.伊利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10.河南赊旗镇作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乾嘉年间,全镇有72道街,大小店铺400多家,镇内“笙歌盈衢”。
中国交通史读后感
中国交通史读后感中国交通史是一本让我对中国交通发展有了更深刻理解和认识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交通的发展与演变,并深刻体会到交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交通史的读后感,并探讨其中一些有趣的观点和故事。
中国交通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人们主要依赖步行和动物运输。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中国交通的快速发展。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例子。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贸易路线,它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个例子使我意识到,交通在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例如,马车在中国古代的交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提高了人们的交通效率,还成为士人们炫耀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另一个有趣的交通工具是船只,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大航海。
这些大航海不仅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文化交流。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交通工具对于国家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交通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故事,例如道路建设的历史进程以及铁路的发展。
道路的建设使得各个地区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而铁路则为中国交通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它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也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
这些历史事件的介绍让我对于中国交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交通史,我还体会到了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交通的发展往往会促进城市的繁荣,同时,城市的繁荣也需要交通的支撑。
举例来说,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各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这个观点让我对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交通史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
通过对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事件和城市发展的介绍,我对中国交通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2)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2)三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交通技术的研究,是认识交通总体结构之历史文化作用的基础。
中国交通史研究重视实证性的特征,也因此得以体现。
这一层面的研究,以交通道路考定所受到的重视最为突出。
上文说到的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等论著,主要成就在于推进了交通道路的研究。
此外,史念海《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路线》(《文史杂志》第3卷第1、2期,收入《河山集》第4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章巽《秦帝国的主要交通线》(《学术月刊》1957年第2期,修改后题为《秦帝国的主要交通线及对外交通》,收入《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年)等学术论文,也都以交通道路的规划与建设作为主要论述对象。
史念海实地考察秦直道的成果《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陕西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文物》1975年第10期)发表后,引起了学界的普遍重视,此后又有一系列新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论文发表(注:参看王开《秦直道亲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贺清海、王开《毛乌素沙漠中秦汉“直道”遗迹探寻》,《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孙相武《秦直道调查记》,《文博》1988年第4期;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延安境内秦直道调查报告之一》,《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宫质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收入《河山集》第4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史念海《与王北辰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再与王北辰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均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期,收入《河山集》第4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吕卓民《秦直道歧义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1期。
)。
尽管认识未能完全一致,但为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论点的推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关于秦直道的讨论,可以看作反映中国交通史研究生动活泼的学术气氛的实例。
关于历代交通条件的研究,历史地理研究者贡献殊多。
一些学者有较为集中的研究成果。
《中国交通史》第三篇第四章至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的开题报告
《中国交通史》第三篇第四章至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研究题目:《中国交通史》第三篇第四章至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研究背景:《中国交通史》是国内一部非常重要的关于中国交通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该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穆先生所著,共分六篇,包括古代交通、民间交通、运河交通、海运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第三篇至第七篇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交通发展的现代化阶段,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于中国交通现代化历程的论述精当深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和学术参考。
研究意义: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对《中国交通史》第三篇第四章至第七章的翻译,深刻理解中国现代交通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包括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在中国现代新兴工业的推动作用等诸多内容。
此次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翻译水平和专业能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变化。
研究内容:本次翻译实践主要涉及《中国交通史》第三篇第四章至第七章,内容主要包括:1. 铁路交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 公路交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3. 新兴工业对于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4. 中国现代交通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翻译法和分析比较法。
文献翻译法是指通过文献的翻译,对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而分析比较法则是指通过对文献中所述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其在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预期成果: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提供《中国交通史》中有关中国现代交通发展历程的精确、完整、清晰的英文翻译,以及对于现代交通在中国社会、经济和技术上的影响以及发展变化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变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本次翻译实践也将提升我们的翻译技能和专业素养,对我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史学中长期以来并没有交通史的地位。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司马迁那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都有记载社会生活重要内容的专篇——‘书’和‘志’,交通非但不能单独成篇,各志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不多。
刘向、刘歆父子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其中也没有交通这一类目,因为那时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著述。
两晋司马彪所撰的《续汉书》创设了《舆服志》,有了记载车辆的内容,与交通史有密切关系,可惜志书的用意是在阐明礼制,虽然罗列了不少车的名目,却反映不出交通运输的真实面貌。
不但是秦汉时代,整个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中,交通始终没有独立地位。
这从清代一万卷的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中就可看出。
”(赵瑞民:《采铜于山,熔炼新篇——读<秦汉交通史稿>=,《中国书评》总第3期,1995年=在正史的结构中,只有《舆服志》、《车服志》等涉及交通等级制度。
而二十五史中,北宋时将司马彪《续汉书·舆服志》配入《后汉书》,此外,如《晋书·舆服志》、《南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辽史·仪卫志·舆服》、《金史·舆服志》(注:《新唐书·仪卫志》、《宋史·仪卫志》和《金史·仪卫志》等也有涉及交通等级制度方面的内容。
)、《元史·舆服志》、《明史·舆服志》等,只有9部史书有记述相关内容的“志”。
可知以“舆服”、“车服”制度勾画的“交通史”,也是片断不完整的。
《清史稿》则于承袭《舆服志》而外,又始创《交通志》体例。
其内容为《交通志一·铁路》、《交通志二·轮船》、《交通志三·电报》、《交通志四·邮政》。
《清史稿》的编写,从1914年至1927年。
其《交通志》的设置,体现了20世纪新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
不过我们看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诸类别,都是新的交通形式。
而传统交通形式或于《舆服志》有所透露,而大部分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
但是,交通史,包括交通发展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交通状况和交通的历史作用,毕竟已经开始引起学界关注。
进入20世纪之后的一百年,中国交通史的研究由创始而繁荣,治交通史的学者历经艰苦的耕耘,也取得了丰饶的收获。
一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中讨论“史之意义及其范围”时所说:“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吾侪所认为极重要之史迹,有时反阙不载。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传统史学体系开始动摇。
20世纪20年代初问世的王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篇幅不过6万余字,分“古代交通史”、“中世交通史”、“近世交通史”三编,各编均列有“中国”、“各国”、“综论”三章。
全书以70%的篇幅论述中国历代交通,因而就中国交通史研究而言,可以称作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著作。
此后不久,又有袁德宣《交通史略》( 北京交通丛报社长沙铁路协会,1928年)出版。
这两部专著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仍然显示出中国史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气象。
交通史作为史学新领域的最初开辟,表现出史家视野有所开阔,观念有所革新。
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作为《中国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是第一部较全面地综合研究中国历代交通史的学术专著。
全书分五篇,分述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隋唐宋时代、元明清时代及现代中国之交通,对于交通路线、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交通管理制度均有考述。
这部著作出版两年后就有日译本刊行东洋,在中国更多次印行,发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中国交通史作为一个学科分支,因此正式奠立。
此后数十年,中国交通史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不过,在王倬、袁德宣、白寿彝之后,除了几种有通俗性普及性特征的交通史读物外,少有以“交通史”命题的综述历代交通发展的专著问世。
30年代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撰出版的《交通史路政篇》(1935年)、《交通史航政篇》(1935年)、《交通史邮政篇》(1935年)、《交通史电政篇》(1936年)、《交通史总务篇》(1936年)等,实际上主要都是部门交通史,而所论说分析的交通史的年限阶段亦偏于晚近。
同样可以归入部门交通史范畴的研究成果,又有多种中国公路史、中国铁路史、中国航运史、中国运河史等研究专著。
除了部门交通史之外,断代交通史、区域交通史也得以创生和发展。
这一现象,反映交通史研究已经跨过粗略笼统进行历史总结的“概说”的阶段,治交通史的学者已经注重以更深入的研究力求较为精确地描述交通历史发展的全景。
交通史的断代研究和分区研究,即取某一时间阶段或空间范围为限定对象的交通史研究,是综合的交通史研究的基础。
作为交通史断代研究的成果,严耕望自谓“耗时四十年,文繁两百万”的巨制《唐代交通图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1985年),堪称具有经典意义的名著。
其成就在于以所论证的若干史实,描绘出了唐代交通的完整图景,其中多有极其重要的发现,然而又绝不仅仅是罗列有关交通的史料而已,对于交通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关系亦有透彻的论述。
《唐代交通图考》是规模与价值均有空前之意义的交通史巨著。
严耕望总结其研究所获超出事先所能相像者,列举10例:1.“如松潘高原,向视为荒芜绝境,人迹罕到;乃其实,自汉末至南北朝以来,岷岭、松潘草原即为西北河湟青海地区南通长江流域之一要道。
”2.“唐蕃兵争之核心在河湟青海地区,盖地形所限,两国交通惟此为坦途也。
故唐人于此极力经营,州军镇戍星罗弈布,前人皆蒙然莫辨。
经此详考,当时唐蕃兵争之形势,使臣商贸之进出,皆得按图指证。
”3.“凉州(近武威)境域,两宋以来,久陷荒残,但于唐世,实为繁荣大都会之一,驿道两线东达长安,亦斑斑可考。
其西所谓河西走廊,远通西域。
其道虽早有经营,但前人于此仍多茫然,岑仲勉云‘汉唐在玉门以西未见驿传之记载。
’(注: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年,第3页。
)此非一人之见也。
乃其实,唐代驿传之推行远达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孚远)以西诸属国,唐代史志与唐人诗篇累累可考。
而近代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瓜州常乐( 今安西县西)西通沙州(今敦煌)有南北两道,及北通伊州(今哈密)大碛道,馆驿名称里距皆一一详明;西州(今吐鲁番东七十里阿斯塔那南五里e89°40′·n42°50′)东西道上馆驿名称可知者亦数逾十五,且北朝已置驿,不始于唐。
”4.“长安北通河上三驿道,分达灵(今灵武南)、丰(今狼山、晏江间约n41°·e107°41′—50′)、胜(今托克托西黄河南十二连城e111°·n40°13′)三州,丰州驿使通传长安不过四日余,亦近中古驿传快捷之能事。
而河上重镇之天德军(约e109°·n41°之西北,进乌梁素海东北水滨 ),其地望久不能详,近亦准确知之。
且贾耽所记天德军东通云中(今归绥、托克托间) 之塞外道,为自古用兵之要,后人无能明之者,亦得据今图,考故事,一一证之。
”5. “唐与回纥邦交常睦,有丰州高阙(今狼山口e107°25′·n41°20′,或石兰计口e107 °30′·n40°20′)、甘州居延海(约e103°30′·n42°30′)、庭州特罗堡子(今北塔山南,约e90°30′·n45°稍南地区)三道相通。
此三道今虽不能详,但大要途程可晓。
且回纥入唐先取鸊鹈泉入高阙至丰州,南下灵、夏(今白城子e108°50′·n38 °),后避吐蕃之逼,使臣商旅乃由高阙东行绕经天德、振武(今归绥、呼和浩特),取太原入长安,迂回千余里,是亦非研究者所能相像。
”6.“东北边塞,居庸(今关)、古北(今古北口)、卢龙(东晋至唐道出青陉,盖今青山口e118°35′·n40°25′)、渝关( 今山海关)四道并出,而取途不详,今得历历指证。
”7.“飞狐(e114°35′·n39°35 ′)之险,久著史册,而关隘之要,因时代而转移,中古北魏前期,尤为入塞第一要道,南北通使,君主南巡,皆所取途,朔代之雁门反居其次,此寓有经济、历史、地理之意义,非一般读史者所能相像得之。
”8.“剑南边区,诸道并出,而通南诏之青溪、石门两道为著,此《蛮书》已著录者,前人考研,颇失粗疏,今皆详为比证,事乃大明。
”9.“云南通安南交州之陆道,前人论者多家,皆以今红河线当之;实则取叶榆河谷,今盘龙江。
”以上所说,都是边区交通形势,关于内地交通,又有10.“长安、洛阳为西东两都,交通至繁,沿途馆驿相次,榆柳荫翳,轩骑翩翩,铃铎应和,固唐代之第一大驿道也。
以云途程,必谓大抵与今陇海路相当,而实不然。
自崤山以东,南取永宁( 今洛宁东北、三乡镇西北),东循洛水,与今道异,与汉以渑池、新安道为主者亦异。
而两都间计程八百余里,置驿三十四五,今考其名号尚十得八九。
他如长安太原道、洛阳太原道、蓝田武关道、骆谷道、褒斜道、金牛道、荆襄道、太行东麓走廓道等,馆驿名称亦颇有可考者。
凡此馆驿多出于诗人之吟咏,而可考位其今地,亦出相像之外也。
”严耕望还写道:“此外如褒斜、阴平诸道之名实,洛南三关、太行八陉之通塞,黄河关津之建置,永济通渠之流程,三峡水运之兴盛,大堤商贸之繁荣,渤海海运之发达,河套、代北水运之绩效,以及东南沿海海运之萌芽,诸如此类殆难尽列。
”(《唐代交通图考》第1册,第3—5页)。
《唐代交通图考》是20世纪中国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也是这一领域最值得称羡的学术成就,就对于以后中国交通史研究的影响而言,也成为学者公认的典范。
“此书已出版之五册,每册有若干篇,每篇研究一交通路线或一地区之交通路线。
不但研究驿道,次要之道路亦在研究之列。
”诚如有的学者所说,“文中详考道路之里程、沿途地理形势、物产、所经过之城市、乡村、关隘、桥梁、驿站、寺庙等,甚至某处路旁有一奇特之大树,亦根据资料描述。
并附论与该道路有关之历史事件。
”(廖伯源:《严耕望传》,《国史拟传》第7辑,1998年6月)对于这部前后历时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研究的最终成果,学界以其工作条件和工作质量的对比,称作“一个难以相像的奇迹”,以其丰厚的学术内涵,誉为“传之久远的大著作”(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