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瓷器店里的猛牛

合集下载

蒋廷黻人物讲解

蒋廷黻人物讲解

近代史课堂人物专题讲解之“走近蒋廷黻”众(zhong)所周知西汉有位史学家司马迁以《史记》“成一家之言”而名垂青史,还有位外交家张骞以“西域凿空”开辟丝绸之路而流芳百世,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集合了两者特点,被人誉为是“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此外呢,人们对他的评价还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一代学人瓷器店里的猛牛我想大家都知道李敖吧这个狂人几乎是无人不骂,但李敖却由衷地称他是“中国学人从政的一个榜样——一个‘清高’的、‘光荣’的、‘最后一个机会’的、‘有很大贡献’的一个标准样品。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他赢得如此盛誉,是什么让他引得后人关注,是事业,是爱情,还是一些趣闻逸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到历史文化学院08级历史学基地班近代史课堂人物专题讲解之“走近蒋廷黻”,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位近代历史学家、外交家的生(升)前身(深)后事。

有谁听说过蒋廷黻这个人吗?那为什么我们组要选这个人?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选题原因和资料搜集过程:在选人物时,我们集思广益,想过很多人,有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三任国务总理顾维钧、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等等,最终根据人物内涵和论文数量,确定为近代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

作为历史学家的蒋廷黻,对大陆人来说是陌生的,就算知道的也只限于知道他曾做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并不了解他还写过许多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术著作,受到史学界注目。

这多多少少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

蒋廷黻他不像汪精卫权倾朝野,不像杜月笙独霸一方,不像陈炯明为军政首领,虽是文人但他也不像辜鸿铭那样一生从文,可以说蒋廷黻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产物,是近代中国谋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也是近代文人从政之典范。

作为史学家,他著有经典的《中国近代史》,作为外交家,他曾任驻苏、驻美、驻联合国大使。

研究此人,对于我们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史学,学习近代史学发展、近代外交形势、近代知识分子转型、近代化思潮乃至理清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女富豪的成功创业故事

女富豪的成功创业故事

女富豪的成功创业故事工艺美术大师曾映雪:每幅瓷画都是一首诗她是福建省唯一的瓷画工艺美术大师,30年来从事瓷画艺术如一日;她偏爱兰花,喜欢将兰花的朴实素洁和高雅印在莹润洁白的德化白瓷上,做陶瓷,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映雪。

曾映雪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

浔中镇是陶瓷的主产地,历来享有“瓷乡”的美誉,成长在这里的曾映雪,从小深受陶瓷艺人的影响和陶瓷艺术的熏陶,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年仅14岁的曾映雪进入德化职业中学读书,开始了她的陶瓷绘画之旅。

1988年她又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深造,使理论水平和绘画技艺更上一层楼。

学成归来,她成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陶瓷绘画教师。

德化陶瓷自古就有“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然而瓷画却长时间不为人所关注。

早在学生时代接触瓷画时,曾映雪就暗下决心要传承瓷画艺术。

她说:“倘若百分之九十九都在关注德化白瓷,那么请你留下百分之一给我说说瓷画。

”1996年,曾映雪向她所任教的学校申请开办瓷画专业。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办陶瓷绘画专业。

从此,陶瓷绘画正式成为陶瓷装饰专业的必修课程。

“这对于德化陶瓷绘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对于我来说,也是我一生想要做的事。

”曾映雪说。

作为一名瓷画专业教师,她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陶瓷绘画的技巧,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二十多年来,曾映雪从不收取学徒的一分学费,就连学徒来画室作画所使用的原材料也由她免费提供。

目前在泉州各地从事陶瓷绘画工作的人,有80%曾经是曾映雪的学生。

毕业后,大部分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是陶瓷小企业。

学习陶瓷绘画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拜她为师的徒弟中31人里女性占了二十几个。

她最欣慰的是,看到学徒为了这个专业在不懈努力,同时自己的作品也得到了认可。

过去的30年里,对曾映雪来说,是一段孤独而纠结的长途跋涉之旅,“坚持的过程是漫无目的而且心酸痛苦的”。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100篇之一小说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100篇之一小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鉴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文学形象四注意: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1例题鸳鸯石牟喜文只看了一眼,于祚庥就惊呆了。

像,实在是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

坐吧,于总。

市长的声音缥缥缈缈地传过来。

于祚麻如梦初醒,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向市长歉意地微微一笑。

市长的嘴角弯了弯,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江城的规划设想。

于祚麻一个字儿都没听进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那块石头,眼睛不自觉地向石头的方向瞥去。

市长终于发现了于祚庥的异样,跟着向那块石头看去。

看着看着,于祚庥不禁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市长,眼里就有了暖意,就像一个猎人终于抓到了猎物的弱点一样。

于祚庥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盖了无数高楼。

他自信,在江城这块土地上,没有比自己的脚更高的楼,也没有比自己的手更大的巴掌。

前年,自己盖的楼不是脆生生地倒了吗,可自己不还是像塔一样立在江城?一切从啥时开始变了呢?对了,自从去年新市长上任,一切都变了。

新市长也姓于,按理说和于祚庥五百年前是一家。

可就是这个于正市长不解风情,油盐不进,到嘴的肥肉,一次次吐出来,闹得于祚庥的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新城的项目,于祚庥给市长封了一个很厚的红包,被市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项目招投标,一番折腾下来,于祚庥是竹篮打水。

开发区项目,于祚庥想送红包,哪承想连市长的影儿都没见着。

软的不行来硬的,于祚庥找道上的朋友给市长送了三颗子弹,权当警告,可依然泥牛入海,连累道上的朋友至今不敢回江城……这次欧亚新城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再有闪失了!这次,于祚庥决定亲自出马。

真是柳暗花明,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

第一次踏进市长办公室的门,于祚庥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于市长,您喜欢石头?于祚庥装作漫不经心地踱到那块石头前是啊,于市长也起身来到石头前,两人几乎头碰头了。

蒋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蒋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近年 , 有人开始关注蒋廷黻 , 因他既是 “ 中 国近代史研究 的拓荒者” ,又是 “ 民国以来学者
先生感 叹 :你看 一本薄薄 的 《 中国近代 从政 中最有 成就的一位” 。
筝 史料都 吃透了 ,融合在他对历史 的独特
蒋廷 黻晚年 ,故交李济 曾问他 :“ 廷黻 ,照
中。半个 世纪 以来 ,又有几 本近代 史著 你看是创 造历史 给你 精神上 的快乐 多 ,还是 写
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 “ 皇皇 巨著 ” ,通 历史 给你精神上 的快乐 多?”他没有 正面作 答 , 来也 不及 这本小册子 的分量 。“ 什么 叫经 而是以惯熟的 “ 外交辞令 ”反 问道 :“ 济之 ,现 才是经典 。 ” 在到底 知道 司马迁 的人多 ,还 是知道 张骞 的人
学 院 院 长、 历 史 系主 任 。执 头 头是 道 ,精 辟动 人 。
教 清 华 期 间 ,进 行 了一 系列
蒋廷黻很有个性 ,对人对事,总有独特 的见
解 。与人 争辩 ,单 刀直入 ,毫不 留情 。性 格耿 直 ,
自信 自负但 并 非 有 意骄 傲 ,不喜 欢敷 衍 应 付 ,厌
恶恭维迎合。对社会国家,负责敢言 ,不计得失。
他 有 一颗 强烈 的 爱 国心 。 留 学美 国哥 伦 比亚 大 学 时 期 , 闻 听 国 内爆 发 五 四 运 动 , 兴奋 异 常 ,“ 心 焉 向往 ” 。 丧权 辱 国的 “ 二 十 一 条 ” 签 订 后 ,蒋 延 黻 告诫 当时青 年 学 生 “ 吾 辈 皆黄 帝子 孙 , 岂容
番事业。他认为,“ 中国士大夫阶级不以财产为人
生最 高 目的 而重 视 事 业 ,这 就 是 中 国文化 的最 大 成 就 与最 高 目的” 。

《捡来的瓷器史》札记

《捡来的瓷器史》札记

《捡来的瓷器史》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阅读目的 (3)二、书籍概述 (3)2.1 书籍基本信息 (4)2.2 书籍内容摘要 (5)三、瓷器史背景知识 (6)3.1 瓷器的起源与发展 (7)3.2 瓷器制作技术演变 (9)3.3 瓷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0)四、捡来的瓷器史详述 (11)4.1 捡瓷器的历史背景 (12)4.2 捡瓷器的经历与故事 (14)4.3 瓷器收藏与鉴赏 (15)五、瓷器艺术价值与收藏意义 (16)5.1 瓷器艺术价值分析 (18)5.2 瓷器收藏的意义和影响 (19)5.3 收藏瓷器的建议与注意事项 (20)六、作者感悟与启示 (21)6.1 作者对捡瓷器的情感体验 (22)6.2 从瓷器史获得的启示 (23)6.3 对读者的影响与期望 (25)七、结论总结与读书笔记分享 (26)7.1 书籍内容总结 (27)7.2 读书笔记分享 (28)一、内容概述《捡来的瓷器史》是一本关于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的专业书籍,作者通过对大量珍贵瓷器的详细介绍,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工艺、艺术价值以及收藏投资的相关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品种的瓷器,既有对名窑名家的作品进行详细解读,也有对普通民间瓷器的介绍。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国瓷器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收藏水平。

1.1 背景介绍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捡来的瓷器史》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瓷器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本书不仅关注瓷器本身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变迁,更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展现了瓷器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以及瓷器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书中提到的瓷器收藏与鉴赏知识,对于广大瓷器爱好者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德化万达瓷艺城研学作文

德化万达瓷艺城研学作文

德化万达瓷艺城研学作文篇一《瓷艺城里的奇妙之旅》一听到要去德化万达瓷艺城研学,我的心里就像有只小兔子在蹦跶。

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精美的瓷器,想着是不是能看到像故事里说的那种薄如纸、白如玉的瓷宝贝。

到了瓷艺城,哇,那一排排的瓷器展厅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箱。

我们首先走进了一个专门展示传统瓷塑的地方。

一进去,我的眼睛就挪不开了。

有一尊高高的观音像,眉眼那叫一个慈悲,长长的衣摆就像真的在飘动一样。

我那好奇的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围着这尊瓷观音转了好几圈,想看看每一个细微的地方。

我看到瓷观音的手指纤细修长,就像真的能伸出来摸我脑袋似的呢。

那衣纹雕刻得超级细致,一条一条的纹理像流水,每一道褶皱看起来都像是刚刚被风吹过。

我当时就在想,这工匠得有多厉害啊,在这硬邦邦的泥巴上怎么就能做出这么柔软生动的感觉呢?再凑近看,发现观音像的脸上还有种淡淡的光泽,就如同给她上了一层天然的妆。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经过特殊的烧制和上釉,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当时我就忍不住伸出手想摸一摸,但又赶紧缩了回来,生怕弄坏了这宝贝。

在瓷艺城的过程中,就好像在瓷器的海洋里探险。

我们看到了千奇百怪的瓷器,有像花生一样的小瓷雕,小巧玲珑,感觉捏一下就会碎;还有大得像水缸的瓷瓶,上面画满了各种花鸟鱼虫,那画画的功夫也是绝了,每一笔都特别清晰。

这一趟瓷艺城研学,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看到了那些在电视和书本里看不到的瓷器的另一面,那些细致到极致的工艺让我对德化的瓷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篇二《瓷艺世界的大发现》德化万达瓷艺城研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惊喜派对。

原本以为瓷艺就是那些摆在架子上规规矩矩的瓶瓶罐罐,到了这儿才知道,那简直就是一个超乎想象的瓷艺宇宙。

在瓷艺城的一个制作工坊里,我看到了一个超级有趣的画面。

一个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块泥巴,就像魔法师拿着魔法棒一样。

他一会儿捏捏这儿,一会儿搓搓那儿。

那泥巴在他手里就变得特别听话。

我当时特别好奇,就凑到跟前盯着看。

影青瓷阅读理解答案

影青瓷阅读理解答案

影青瓷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青瓷韦延才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了没事就爱往乡下转悠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贝。

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里有一只宋代的影青瓷。

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了。

纪项就询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丁大爷摇了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

纪项还是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3000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坚持不卖。

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

如果有缘,用不了多少钱就能得到;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你也与它擦肩而过。

纪项回来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

纪项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

众所周知,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据铜城志记载,铜城的岭垌村,宋代时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

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姣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

这些影青瓷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丽洁净,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故有“假玉器”之称。

可目前铜城所产的影青瓷存世极少了不久,纪项没事儿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看了几个古董店,都没相中什么宝贝,便准备打道回府。

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着它的真假与来历。

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眼睛不禁亮了起来,那件东西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卖主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人长得结实憨厚。

看的人中也没几个识货的,价钱大概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激动和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可是给了3000块钱的,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

有人发出嘘声,一人说,给3000块,脑残了吧,300我还要考虑考虑呢。

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

小伙子说道,如果你中意,一口价,5000元。

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道,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

陶瓷雕塑《蝶福牛载娃-2号》

陶瓷雕塑《蝶福牛载娃-2号》

陶瓷雕塑《蝶福牛载娃-2号》
李超
【期刊名称】《景德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2
【总页数】1页(PI0006-I0006)
【作者】李超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福蝶:福若盛开,蝴蝶自来——欧诺斯珠宝首次推出“福文化”珠宝系列
2.从陶瓷雕塑特征的角度上把握陶瓷雕塑造型中的形式美感
3.浅谈陶瓷雕塑的花釉装饰——论陶瓷雕塑花釉的运用方法
4.金鼠随硕果归去,福牛载期望而来——记生肖印记牛
5.牛气与送福——从《五牛送福》的创作谈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外交家蒋廷黻的离婚风波

民国外交家蒋廷黻的离婚风波

蒋 、唐 两 人志 同道 合 , /l-,17:l ̄C. , r 『I4邂
L的著名人物 黄兴 、张继 等人 ,郜 曾 这所 学校任教 逅 ,于 是很 快 产生 r感 h ,热 烈 卡H爱 ,形影 离 .
过 _lI1、r旧事蜩螗 ,科举 被废 . 蒋廷黻后来 经常捉剑的 “国 1923年 两人又 一 同… ,欲 成 家 业 ,报 效 I},
家观念 ” ,就 是在这 个时 期彤 成的 。他年仅 16岁 便 正是 存茫 茫 太平 洋 的轮 叭 ,他们 请n什K 为 『I
到 去 世
“有史迁 之 才 ,怀 张骞 之志 ”
蒋 廷 黻 (1 895— 1965),f“生 :湖南 省邵 阳市 邵东 县廉 桥镇 。他 的 老家邵 阳 , 古 称 宝庆 ,正 是近 代 思想 家 魏源 、反 袁将 领 蔡锷 、刚 民党 元老 谭 人风 、I呐喊 救 闫并 投海 殉 国的烈 ‘I:陈 天华 、人大 老 校 K成 仿吾 、民 闰 血性 记 者 严怿 愚 、 《游 击 队歌 》词 曲作 者 贺 绿 汀 、一代 才女谢 冰 莹 、被 誉 为 “唯一 真 正的经 济学 家” 何 清涟 等 历 史人 物 的 敝
人多 .还是知道 张鹰的 人多?”
蒋 廷黻 留 美以后 便 决 解除 发 约
蒋 黻 生 丁湘 I{I地 I 一个 农 、h衙的 股 实 之
蒋 廷黻 的结 发 眦Jll}ti ̄iT,j, 他 f欠『}lf的 『Ii ]
家 ,魁货 真价 实 从 乡野 止… 求 的孩 予 一 、 j¨'fj£父 与 学 ,两 人 系 『I 恋 爱 I(1l ̄ 合 的 t l I 92 1 .特
87
各 界 I 人
你 精神 I 的快 乐 多 ,还 是 所 殳给 你精 神 l 的快 乐 付 为他包 办 的 一桩 …式 婿 l900 , 家 人代蒋

《蒋廷黻的那股“劲儿”》阅读答案

《蒋廷黻的那股“劲儿”》阅读答案

《蒋廷黻的那股“劲儿”》阅读答案《蒋廷黻的那股“劲儿”》阅读答案蒋廷黻①的那股“劲儿”徐百柯民国人物中,蒋廷黻引人注目,因他自有一种精神,有一股“劲儿”。

曾在联合国共过事的澳洲外交官这样形容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

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

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

”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一个研究历史的名教授、一个穿梭国际的外交家,却被形容为“一头充满着笨劲的猛牛”。

单凭这一点,蒋廷黻也算得上与众不同了。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

进入政府之初,蒋廷黻研究了政府部门的结构,结果吃惊地发现,机构臃肿摩擦的现象之严重,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

蒋介石要他尽快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有关部门官僚和党内政客的激烈反对。

他还按照西方政治的规则,提出官员必须以实名申报财产,但到处游说,无人响应。

如此书生意气地触犯众怒,不久,力邀他入阁的蒋介石也只能下手谕,把他调离岗位。

蒋廷黻认定中国知识分子太爱惜羽毛,不肯牺牲自己的清誉。

对此他甚至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我国几千年来最无贡献的阶级是士大夫。

我心发火的时候,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

为了公务,他甚至经常尖锐地向同僚和朋友发难。

朋友们只能连连摇头;“廷黻的湖南脾气又发作了!”他的传记作者说他的性格过于天真、狷介,他像典型的知识分子一样,将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他看得起的,另一种是他看不起的。

对于前者,比如胡适、翁文灏等,他可以与他们争得脸红耳赤,但因为尊重他们,才与他们认真。

而对于后者,他会很不礼貌地板起面孔一声不响,最后毫无表情地起身送客。

蒋廷黻治学,“劲儿”也不小。

今人评价:自20世纪初至今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员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版的各种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可成为传世之作的却很稀少。

【高考语文】2023届江西省区域一模专项突破分层整理—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江西省区域一模专项突破分层整理—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江西省区域一模专项突破分层整理—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致秋行状汪曾祺我认识致秋时,他差不多已经死过一次。

肺病。

很严重了。

医院通知了剧团,剧团的办公室主任上他家给他送了一百块钱。

云致秋明白啦:这是让我想叫点什么吃点什么呀!——吃!涮牛肉,一天涮二斤。

致秋把一百块钱牛肉涮完了,上医院一检查,你猜怎么着:好啦!大夫直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致秋说:“我的火炉子好!”他说的“火炉子”指的是消化器官。

当然他的病也不完全是涮牛肉涮好了的,组织上还让他上小汤山疗养了一阵。

致秋说:“还是共产党好啊!要不,就凭我,一个唱戏的,上小汤山,疗养——姥姥!”肺病是好了,但是肺活量小了。

上一趟四楼,到了二楼,他总得停下来,摆摆手,意思是告诉和他一起走的人先走,他缓一缓,一会就来。

就是这样,他还照样到楼梓庄参加劳动,上井冈山去体验生活,什么也没有落下。

致秋一辈子走南闯北,跑了不少码头,搭过不少班;他还是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界第一批入党的党员。

解放,对于云致秋,真正是一次解放,他的翻身感是很强烈的。

唱戏的不再是“唱戏低”了,不是下九流了。

他一辈子傍角儿。

他和挑班的角儿关系处得不错,但他毕竟是个唱二旦的,不能和角儿平起平坐。

“是龙有性”,角儿都有角儿的脾气。

角儿今天脸色不好,全班都像顶着个雷。

入了党,致秋觉得精神上长了一块,打心眼儿里痛快。

“从今往后,我不再傍角儿!我傍领导!傍组织!”致秋后来当了一任排练科长。

排练科是剧团最敏感的部门。

一个演员接连排出几出戏,观众认可了,噌噌噌,就许能红了。

几年不演戏,本来有两下子的,就许窝了回去。

给谁排啦,不给谁排啦;派谁什么角色啦,讨俏不讨俏,费力不费力,广告上登不登……剧团到处嘁嘁喳喳,交头接耳,咬牙跺脚,两眼发直,整天就是这些事儿。

排练科长,官不大,权不小。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试题数:9.满分:1501.(填空题.5分)按要求填空。

(1)___ .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___ 《陈情表》)(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中人唱歌作乐的句子是 ___ .___ 。

2.(单选题.2分)《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僧人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他所指的人物是()A.甄英莲B.薛宝钗C.林黛玉D.贾迎春3.(单选题.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 . ;又 . 。

(选自《乡土中国》)① 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② 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③ 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④ 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A. ① ③ ② ④B. ② ④ ① ③C. ② ① ③ ④D. ③ ② ④ ①4.(问答题.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① “客户”与“用户”只有一字之差.不少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截然不同。

② 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不一定是最终的使用者;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客户更在意的是价格。

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是基于交易.可用户却不一定是产品的购买者.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基于产品的使用价值。

③ 过去的数十年.我们经常会听到“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依照传统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创新和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两项任务.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销售。

所以.企业的核心战略和终极目标.就都落在了“销售”上。

以客户为导向的话.营销策略就是有效的.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企业就得费尽心思地讨好客户.不管对错.只要客户买单就算大功告成。

④ 然而.“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的本意.真是让企业这样做吗?很显然.是传统企业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南昌瓷片王-----徐国华(转自江西晨报)

南昌瓷片王-----徐国华(转自江西晨报)

南昌瓷⽚王-----徐国华(转⾃江西晨报)⼆⼗年前,他不顾家⼈反对,坚持收藏瓷⽚;⼗多年前,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沿着赣江岸边“拾宝”,如今他在收藏瓷⽚⽅⾯,⾃有⼀套独特的见解,并在收藏瓷⽚的⼆⼗年间,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

他,就是江西的瓷⽚收藏者徐国华。

徐国华说,“艺术,给⼈以⼼灵上的愉悦。

”⿐梁上架着⼀副眼镜,散发出⼀种温⽂尔雅的⽓质,说起收藏瓷⽚带来的好处,他总结称,“知识,艺术享受。

”▲对瓷器有着浓厚兴趣的徐国华。

收藏瓷⽚初期交过不少“学费” 1969年出⽣的徐国华,⼀直对瓷器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爱好国学的他,受传统⽂化影响很深,读⼤学期间,还曾在书法⽐赛中获得过优秀奖。

1992年年底,徐国华开始收藏瓷⽚,“对瓷器的喜爱,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抽鸦⽚⼀样。

”徐国华说。

收藏瓷⽚初期,徐国华交过不少“学费”,“我们把买到的假瓷器称为‘吃药’,⼀开始对这⽅⾯不太了解,⼏百块钱⼀个的瓷器,掏钱就带回家了,后来发现根本值不了什么钱。

”徐国华说。

此后,徐国华开始系统学习关于鉴别瓷器⽅⾯的知识,“从书本上学来的鉴别知识很空洞,没有办法应⽤到现实的鉴别中去。

”每天沿赣江岸边捡⼏⼩时瓷⽚ 为了避免交更多的“学费”,徐国华决⼼去赣江岸边捡拾瓷⽚,每天⼋点上班的他,凌晨四点起床,利⽤上班前⼏个⼩时的时间,沿着赣江岸边捡瓷⽚,徐国华说,“那时候赣江边上的沙堆⾥,常常会有古代的破碎瓷⽚,或许是运送瓷器的过往船只上的船民发现瓷器碎了后,将其随⼿扔进江⾥的,我每天早上就去捡这些瓷⽚。

” 捡拾瓷⽚给徐国华带来的收获不⼩,赣江岸边的沙堆⾥,有不少具有收藏价值的元代、清代瓷⽚,有了捡拾这些瓷⽚的经历,徐国华在鉴别瓷器⽅⾯的经验与⽇俱增,“看书⾥学习如何辨别瓷器的价值,远远不如这些实物带来的感受更加深刻。

除了赣江岸边,南昌早期⽼城区的改造⼯地上也留下了徐国华捡拾瓷⽚的⾜迹。

“原来的⽡⼦⾓旁边、天虹对⾯、胜利⼴场、时代⼴场、地王⼴场这些早期改造的⼯地,我都去过,那时候很多藏在地下的瓷⽚基本上都是元、清时的真品,虽然残破了,但仍具有收藏价值。

登峰造极的清代乾隆官窑彩绘瓷器

登峰造极的清代乾隆官窑彩绘瓷器

登峰造极的清代乾隆官窑彩绘瓷器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3期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 ~1795),景德鎮御窑瓷器生产达到历史顶峰,无论青花、彩瓷、颜色釉和仿古釉,都达到极致。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价乾隆官器“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清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

其青花瓷的生产达到巅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绘瓷的烧造,更加精益求精。

仿古瓷方面,在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官窑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如仿宋诸多名窑,无论在造型、釉质及纹饰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下面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为例,重点阐述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彩绘瓷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一、釉下彩青花和釉里红是元明清时期重要的高温釉下彩瓷品种之一,清乾隆时期青花发色浓艳,青翠艳丽,线条流畅,绘制工整精细。

清乾隆时期釉里红发色纯正艳丽,以白地釉里红器为多,尚有豆青地釉里红等品种。

唐英制乾隆款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图1.1),高63.5、口径26.5、底径23.1厘米。

通体绘青花纹饰,共15层。

主要有缠枝莲托团寿字纹、卷草纹、蕉叶纹、仰莲瓣纹、如意云头纹和回纹等,腹部开光内楷书七行铭文为:“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

”此花觚分两段烧制,上下相对由卡口相连,创造了瓷器花觚的崭新样式,后被冠以“唐英花觚”的名称,是唐窑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唐英督陶期间,除敬奉庙宇之供器多用莲花纹,景德镇官窑瓷器中也多用莲花纹、八宝纹等佛教纹样。

唐英青花花觚目前见有乾隆五年和六年。

五供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一件鼎式香炉,共五件。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对唐英制乾隆六年款青花缠枝莲纹烛台(图1.2),高65.5厘米,分三段分别烧成,由底座、中段和烛盘组成,与此花觚同年烧制,但通过花纹对比,这对烛台与此花觚并非一套,说明唐英在乾隆六年烧制了多套五供器。

话说陶瓷之红店轶事

话说陶瓷之红店轶事

的职 责 和 义 务 。 z:前 不 久 我 在 景 德镇 商 厦 的 西 北 面 , 看 到一 大片 区 域
在改建和装 修 。临近莲 社路 的路 口竖 立起一 座石 碑坊 ,上 写着 “ 红店 街 ”三 个字 ,这 是干 什么 ? B : 哦 。这 是 市 委 、 市 政 府 根 据 有 关 部 门 的计 划 、 专 业 学 者 的 建议 和 市 民们 的强 烈要 求 ,新 开 发 的一 个集 艺 术 品交 流和 历 史遗迹 的利 用及 人 文发 掘和 旅游 资源 整 合 , 着重 向 民众和游 客展 示古代 景德 镇瓷上彩绘 的工 艺和人 文
生生不息 ,不但烧 造 出美仑美 奂的 陶瓷精 品, 更创造 出博
大 精深的陶 瓷文化 。今 天的景 德镇要 打造 出一个 “ 经济 重
镇 ,旅游城 市 ,特 色瓷都 ” ,而且 还要注 重 “ 历史 的挖 掘 , 文 化 的弘扬和 人 文的传 承 ” 。这 是 我们 每一 个瓷 都 人神 圣
仅 代表 了汉族人 的审美 意识 ,而且 实际上 ,从 明代 开始 ,景 德镇创 烧 了不 少 以铜红釉 为 主 的 “ 红 ” 霁红 ” 积 红 ” 祭 、“ 、“ 等多 品种 的红釉 瓷。尤其 是明代成化 年间兴起 的 “ 五彩 ” , 瓷 把 釉 下 青 花与 釉 上红 彩 相 结合 的 装饰 技 法 , 更突 出 了 明代
历 史 ,是对 古 窑 、御 窑 、 民窑 的有 效 补充 。
z:我 明 白了 ,景 德 镇 对 陶 瓷 生产 主 要 过 程 中 三 类 操 作
者 分 别 有 不 同 的称 谓 , 泥 胎 制 作 的 叫 “ 坊 佬 ” 瓷 坯 、
器 烧 造 的 叫 “窑 里 佬 ” 而 釉 上 彩 绘 的 叫 “ 店 佬 ” , 红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依据教材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3)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卫灵公》)(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5分)按要求选择。

(1)下面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2)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故事情节,选项中对这些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梦游幻境②元妃省亲③黛玉焚稿④宝玉摔玉⑤黛玉葬花⑥宝玉出家⑦共读西厢⑧抄检贾府⑨香菱扶正⑩雨村断案A.①④⑩②⑤⑦⑧③⑨⑥B.④⑩①②⑤⑦⑧③⑥⑨C.④⑩①②⑦⑤③⑧⑥⑨D.①④⑩②⑦⑤③⑧⑨⑥二、阅读(70分)3.(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代神话骆玉明①在文学史的初始阶段,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社会中,神话关涉的范围要远出于文学之外。

它本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人类最初是生活在一个神话世界中的。

②那么,神话的文学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神话的思维充满了直觉与幻想,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

它虽然是不自觉的,却依然表现了人类的艺术天性。

同时,神话故事也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③但神话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中最终留下多么深的痕迹,对它的发展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仍然与其他一些条件相关;换言之,神话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文学艺术的发达。

社旗陈郎店遗址出土瓷器

社旗陈郎店遗址出土瓷器

河南省社旗县陈郎店遗址是近年配合南水北调支线给水工程的一个重要考古项目,是继河南地区叶县文集宋元城镇遗址发现后的第二个宋元城镇遗址,为研究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及古城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地道群、官道、房基遗存及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使该遗址考古发掘成为2013年全国重要的考古发现、2013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

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都给予报道,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遗址位于河南省社旗县城郊乡陈郎店村北,东南距县城6公里。

东、北邻赵河,西为广阔的农田。

据该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圣碑记载“……且今之陈家店即古之许封镇也,店在州(‘州’即裕州,现方城)南,离城五十里许……”,侧面说明该遗址历史早到春秋战国。

社旗陈郎店遗址出土瓷器赵 宏she qi Chen lang dian Yi zhi Chu tu Ci qi 6号地道出入口壁龛内出土瓷器3131322013年3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普探面积7.6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3万平方米,遗址范围面积12万平方米,发现了地道、房基、道路、陶窑、墓葬等遗迹;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揭露灰坑185个、地道遗迹15处、墓葬2座、灰沟2条、水井1眼、房基3座、路2条。

这些文化遗存包含西周、战国、宋、金、元各个时期,尤其是北宋、金、元时期遗存最为丰富。

出土陶瓷器标本400余袋,完整和可复原陶瓷标本150余件。

取得了重要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中,除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外,主要是瓷器,其中完整和可修复器物100余件。

器形有罐、盆、瓶、枕、碗、盘、盏、北宋 白釉瓜棱执壶北宋 白釉剔花条纹钵北宋 白釉双系罐北宋 白釉剔花条纹钵33洗、器盖、儿童玩具和俑等,釉色包括白釉、青釉、黑釉、酱釉、钧釉、白釉黑彩、红绿彩、三彩陶器等。

囊括耀州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和景德镇影青窑系等。

中国牛闯入瓷器店?

中国牛闯入瓷器店?

中国牛闯入瓷器店?
李仲周
【期刊名称】《《WTO经济导刊》》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中国曾发出豪言壮语"做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以表明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承诺.许多世贸成员也希望中国能够鼎力加强世贸体系.但要真正负起这样的责任并不容易.只有中国信守规则不够,需要所有贸易大国鼎力相助,共同抵制保护主义.另外,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世界贸易增长.可以说,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不断的改革开放已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不敢妄言有左右世界经济发展的实力.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李仲周
【作者单位】中欧支持中国参与世贸体系项目首席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
【相关文献】
1.闯入瓷器店的美图秀秀 [J], 陈思辰
2."闯入瓷器店的公牛"——奥斯卡·王尔德未写就之剧《达文垂夫妇》刍议 [J], 于洋
3.蒋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J], 徐百柯
4.闯入瓷器店的怪兽
——网络语言的二重性 [J], 余长新
5.闯入瓷器店的怪兽——网络语言的二重性 [J], 余长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课件课件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课件课件
历史读书会之
奇书·奇人
《中国近代史》
一、一段历史的钩沉
林则徐 洪秀全 曾国藩郭嵩来自 孙中山思考一:蒋先生笔下的林则徐和教科书中 的林则徐有何不同?
林则徐“认为英国的战斗力不过如此,英国人腿足束紧密, 屈伸皆所不便。”林则徐认为:“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 黄,禁止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 中 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 和机械吗? 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 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 光明的; 不能的话, 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 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 富强, 不能者必遭惨败, 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 早愈速就越好。
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 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 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 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他在广东所收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 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 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 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 依据,臧否人物)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
开始维新呢?此中缘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 研究:
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中国文化有了这几
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改革的必要, 那是不容易的。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 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 动……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 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目的是训练军队打败入侵的外国人,其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纪霖:瓷器店里的猛牛如今的读者,对蒋廷黻大约已不甚了了,只知道他写过《中国近代史大纲》,其它还有什么呢?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

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

此外,上不了履历的,还有《独立评论》的发起人、“新式专制”的鼓吹者等等。

然而,看一个人履历,依然无法窥得他的全貌,我们还是从头说起罢。

大致来说,蒋廷黻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中属于弃学从政的那一批人。

早在二十年代末,当清华改制为国立大学,他被校长罗家伦从南开挖到清华,领导了一个重镇的历史系。

中国史学当时还是乾嘉的天下,刚到清华,他就碰到一件怪事。

他想找众所公认的汉史权威杨树达先生教授汉朝历史。

他问:“杨教授,你能给学生和我正确扼要地讲一讲汉代四百年间都发生过什么事,汉代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如何吗?”杨先生面露难色:“我从未想过这些,书中没有讨论过这类问题。

”[注1]蒋廷黻发现,西方的史学经过若干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大家共同接受的历史知识。

但中国的史学只有丰富的史料,对历史却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共同的规范。

每个人都是专家,研究都是开天辟地,从头开始,往往重复别人的工作,进步有限。

他决定大刀阔斧地改革,发掘了一批年青有为的学者如张荫麟、吴晗等开新课。

前年,何炳棣先生访问上海,曾经谈到,当年的清华历史系在蒋廷黻和雷海宗先后领导下,隐约形成了一种学派,这就是与清华国学院的王国维、陈寅恪迥然不同的另一种清华学派:重分析、重综合、重对历史的整体理解。

蒋廷黻本人就是这一学派的身体力行者。

你看一本薄薄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将史料都吃透了,融合在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之中。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度身制作的“煌煌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小册子的份量。

什么叫经典?这才是经典。

李济之先生说过,蒋廷黻的著作虽然不多,但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

”[注2]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

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

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

这也与蒋廷黻对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有关。

民国以来,政治坏得不得了,知识分子常常痛责知识分子自己不争气。

没有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

蒋廷黻也这样认为:“中国二十年内乱之罪,与其归之于武人,不如归之于文人。

”[注3]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文人—知识阶级重文字而轻事实,多大道理而少常识。

[注4]中国知识分子太怕清议,爱惜羽毛,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

[注5]他甚至咬牙切齿地说:“我国几千年来最无贡献的阶级是士大夫。

我心发火的时候,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

”[注6]这当然是气头话,当不得真,但从中可以看出蒋廷黻对宋明以来士大夫空谈心性、大弹道德高调的痛恨。

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说“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所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注7]李敖说得不错,蒋廷黻心目中理想的人物正是那种敢于担当、敢于牺牲、敢于行动的经世之士。

曾国藩可以说是他最崇拜的英雄,但又可惜曾文正公生得太早,对西洋文化、现代化不甚了解。

[注8]他认定,知识分子要做现代人,而现代人是动的,不是静的;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

[注9]所以他不会满足于清华园内的安谧与舒适。

他听到的,常常是校园外隆隆的炮声和饥民的啼哭。

这使他良心不安,坐立不宁,很想动动,走出去有所作为。

九一八事变以后,蒋廷黻、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一群自由知识分子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蒋廷黻建议办一个周刊,胡适很是犹豫,因为《努力周报》留给他太多的教训。

蒋廷黻一再坚持,并取得了丁文江的支持,最终胡适也同意了。

每个发起人每月捐出收入的百分之五,作为经费。

这样,便有了那份著名的《独立评论》。

胡适虽然是刊物的灵魂,但蒋廷黻当之无愧为《独立评论》之父。

纵观蒋廷黻《独立评论》时期的言论,最引起争议的自然是免战论和专制说了。

姑且不论其中的是是非非,它们的背后实际体现了蒋廷黻的二个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现代化和理性精神。

蒋廷黻坚定地认为,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化程度不够,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中国之所以老是挨打,就是因为太落后。

所以他坦承自己“一直不能像其他的国人那样仇恨帝国主义”。

[注10]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自家的腐败、传统和不争气。

这样,当日本鬼子欺负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不是上街抗议,而是检讨中国为什么这么弱,有无可能开战,为了开战,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和条件。

蒋廷黻与胡适等其他《独立评论》的知识分子一样,最厌恶的是唱高调,他们推崇的是理性,是剔除了情感或愿望的客观分析,是冷静到了冷酷的知识判断。

因此,他们有胆量冒天下大不韪,大唱抗日低调,反对情绪化的速战论。

一腔热血的青年学生当然不要读《独立评论》,不愿听蒋廷黻、胡适等人老气横秋的冷冰冰声音。

他们更爱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后者有一把燃烧的火,看了可以大过其瘾。

如果说在抗日问题上,蒋廷黻与胡适是合穿一条裤子的话,那么在民主与独裁问题上,他俩却成为了死对头。

大敌当前,本来应该全国一体联合抗日,但让蒋廷黻痛心的是,放眼神州,看到的依然是连绵不绝的内乱。

大大小小的军阀依仗武力,割据一方。

令国不成国,政府不成政府,中央不成中央,地方不成地方。

在哥大念博士期间,蒋廷黻就受到邓宁和海斯两位教授的影响,相信国家之重要和政治秩序之重要,决不亚于民主和自由。

他是学历史的,从欧洲近代历史的演进之中,更坚信现代化的发展要分为两步:先是建国,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和统一的社会秩序,随后发展和建设。

与其分为各式各样的小专制,还不如用一个大专制取代小专制,先将国建起来。

不过,他没有忘记补充一句,这个大专制越开明越好。

[注11]胡适读了蒋廷黻的文章,写信给傅斯年说:“廷黻论专制的文发表时,此间省市党部中人皆大欢喜!我听了真悚然以忧。

”[注12]于是,胡适与蒋廷黻、再加上丁文江等,在《独立评论》上,围绕着民主与独裁,轰轰烈烈地干了场笔仗。

如今的人回过头来看蒋廷黻,一定会觉得他迂腐不堪,难道在中国搞专制,还会有开明这一回事?然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一讲到民主,却会不由自主地记起不久之前民初那段丑陋的议会民主,蒋廷黻心有余悸地谈到:“我们愈多谈西洋的主义和制度,我们的国家就愈乱了,就愈分崩离析了。

”[注13]身为历史学家的蒋廷黻,也许有他的一点道理:民主在中国,假如是民初式民主或民粹式民主的话,未必不比专制更可怕。

蒋廷黻因为鼓吹专制,引起了世人的颇多误解。

后来,为他作传记的陈之迈先生,为他作了一个辩护,说蒋廷黻所心仪的独裁,绝对不是希特勒或斯大林,而是土耳其现代化的开国领袖凯末尔。

[注14]这应是公平之论。

不过,蒋廷黻作为一个国家主义的热烈拥护者,确是一个不易之事实。

他有句名言:“倘若道德与国力相冲突,我们应该即刻修改我们的道德观念!”[注15]蒋廷黻虽然是个自由主义者,却是一个社会自由主义者,相信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他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政治,而是经济,不是宪法和议会,而是发展与公平。

[注16]一直到四十年代,当他在苏联和美国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有实地的观察以后,他对民主和专制的看法才有所改变。

1944年,他为《大公报》写了一篇《观美国并回观祖国》的文章,重新检讨自由主义的价值。

他说,美国人现在发现,老祖宗留下的自由主义遗产,其实是立国的至宝。

自由主义能够发挥极大的保卫国家的力量,即使我们需要经济自由,也不能够和不应该废除政治自由。

在文章中,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有政治自由的国家固然不能说就是天堂,一个无政治自由的国家确是地狱了!”[注17]到四十年代末,他对专制的反思似乎更坚定了,一再表示:假使人生的一切都由政府控制,纵使政府是最贤明的,依然不过是作牛马。

只要在全能主义政府下生活过的,就更加能体会到自由的可贵。

[住18]办《独立评论》,还仅仅是影响舆论,按照蒋廷黻的经世大伦,知识分子最后的理想,是影响国策。

这样的机会来了。

九一八以后,蒋介石多次召见自由知识分子上庐山谈话。

蒋廷黻也是其中一个人选。

他对国事的见解和行政的干练,给委员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5年末,蒋廷黻突然收到南京急电,原来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将组成“人才内阁”,邀请他担任自己的政务处长。

这个位置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而行政院秘书长由先期入京的老朋友翁文灏出任。

两个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成为最高领袖的内管家和左右手。

当消息发表以后,不少朋友纷纷劝蒋廷黻三思而行。

劝者中,有的是对政府的“诚意”深怀疑虑;有的以为政治是污浊的,搞不好会身败名裂;有的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保持学者的清高,以在野之身议论时事。

蒋廷黻呢,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政治与教书一样,也是一种清高。

[注19]当然,他是学历史的,何尝不知道从政的风险、在野之悠闲?但他认为,民国政治虽然还有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但比起专制时代已经有进步,不会再像古代那样,得罪了君王就被遭贬谪,推出午门斩首,并夷九族。

再说,万一不得道而行,还可以回大学教书。

[注20]他的老朋友兼老对手胡适倒很体谅他,在他晋京之前,送了他两句诗,那是刚刚故去的丁文江留下的:“寄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还比在山清。

”蒋廷黻想必很有些知音之感,后来发表文章,还用过“泉清”作笔名。

在衙门里面当官,真的可以做到“泉清”?这就要看是追求功名利禄,还是将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了。

蒋廷黻显然属于后者。

他有一段话说得很斩钉截铁,可以视作他做官的座右铭:“我以为我们要首先改革我们的人生观,圆滑、通融、敷衍,以及什么消极、清高,都是该打倒,我们要作事。

-----吃苦要做事,捱骂也要作事。

官可不作,事要作。

别的可牺牲,事业不可牺牲。

作事的人,我们要拥护。

要崇拜。

说便宜话的人,纵使其话说得十分漂亮,我们要鄙视。

”[注21]怀着作事的决心,他一入政府便大刀阔斧地倡导改革。

翁文灏比他早入阁,且位置更重要,但翁一直以稳健、保守的技术官僚形象出现。

虽然都是好朋友,但两人的性格和抱负差异很大。

蒋责怪翁太消极、太“费边”了,而翁又觉得蒋是一只不知深浅的“磁器店中的猛牛”。

两个人“官司”一直打到胡适那里,要胡适来裁决究竟谁对谁错。

[注22]蒋廷黻在政府的头三个月,主要是研究政府部门的结构,他很吃惊地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的现象之严重,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

尤其是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委员会与行政院的功能交叉重叠,互相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