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

合集下载

藏族简介——精选推荐

藏族简介——精选推荐

藏族简介藏族有⾃⼰的语⾔和⽂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族语⽀。

藏族有历史记载的⽂明长达⼀千四百多年,藏⽂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令⼈叹为观⽌。

就在这⽚⾼天厚⼟的⾼原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雅砻河⾕形成了藏民族的最初轮廓,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和相互融合中,藏族⼈⼝不断增加,进⽽形成了以下⼏⼤⽀系――卫藏、安多、康巴、嘉绒、⼯布、⽩马、华锐、卓仓、天祝、夏尔巴藏族等等。

今天的藏族的主要聚居在西藏⾃治区境内,除此之外还分布在青海、⽢肃、四川、云南境内的⼗个藏族⾃治州凤及天祝藏族⾃治县,基⾯积约250万平⽅公⾥。

藏族总⼈⼝540余万,形成了占全国总⾯积约四分之⼀藏族⼤家庭。

此外,印度、尼泊尔、不丹、锡⾦等国和克什⽶尔等地区也有数量不少的藏族居住和⽣活。

藏族⾃称“博巴”,称世代居住的青藏⾼原为“刚迥”(bod,意为“雪域”)、“蕃域”(bod-yul)或“蕃域”(bod-ljong),西⽅国家则称之为“Tibet”。

西藏⼀词⼤约从清乾隆时期才出现,以“藏”代指所有藏区,因卫藏地区位于清朝疆域和整个藏区之西,所以谓之“西藏”,⽽“藏区”与“西藏”则是不可等同的两个概念、作为民族的名称,1911年孙中⼭先⽣提出“五族共和”时,“藏”才作为族名才正式出现。

三⼤⽅⾔区 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的藏族形成了各⾃的⽅⾔。

传统上藏族⼈习惯把藏区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区。

卫藏区――藏族⽂化的摇篮 卫藏是两个区域名称的组合。

卫:藏语“中⼼”之意,泛指以拉萨河⾕为中⼼的地区;“藏”:“河”之意,泛指⽇喀则以西、以北的⼴阔地区。

后藏地区的⼈⾃称“藏巴”;前藏地区的⼈⾃称“卫巴”。

卫藏⽅⾔区位于青藏⾼原的醅,是现在⾏政划分的西藏⾃治区。

它是藏族⽂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

现今的拉萨地区、⽇喀则地区、⼭南地区、林芝地区、阿⾥地区等都在卫藏范围内。

卫藏地区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主要以岗底斯⼭和念青唐古拉⼭现麓⼤断裂带作为划分藏北、藏南的界限。

浅议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

浅议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

浅议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杨晓慧(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一个民族服饰的历史会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和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会促进同质化,带来新的艺术生命和新的民族文化,推动服饰审美的变迁,促进了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民族的文化根源是本民族艺术的摇篮,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及地域特质,这些都是经过历史凝练形成的。

白马藏族的传统服饰在历史的洗涤下任然具有鲜活的民族特色和特殊的美学精神。

民族服饰特点直观朴实耐用、在工艺手法上纯粹精湛,从内而外的展现出人文精神和民族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白马藏族;服饰;文化特点中图分类号:TS 9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1-0076-02作者简介:杨晓慧(1995—),女,汉族,四川,在读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陇南和四川平武县,聚居扎寨在高山深处,交通闭塞的高山峡谷流域中。

这种闭塞的地理位置促使白马族人保持了鲜明独特而稳定的民族生命力特征。

在解放前我国很多学者通对白马一族的历史、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出现很多争议,于是产生了氐人说、藏族说、羌族说等各种不一的说法。

解放后,把白马族归纳于藏族的一个分支,于是有了白马藏族的名称。

但是白马藏族本民族的人觉得他们不属于藏族,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在绵阳平武县的白马寨里,白马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和汉族羌族少量回族一起依山而扎寨,这样的生活环境出现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打破了各种民族界限,实现了民族的融通。

然而在这种多元的环境中产生了民族的丰富性,多样性。

其中服饰作为把本民族标志的体现,不仅反印出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也展现出独特的美。

白马藏族的服饰不同与羌族藏族回族,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没有使白马藏族改变太多反而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特征,尤其是白马藏族的服饰保持着稳定的独特性。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说白马藏族没有像藏族一样去信仰佛教,而他们崇拜的对象是大自然,他们信奉白马老爷,白马老爷是他们的山神和守护神、还有信奉火神,每逢过年,白马人都要浓重祭拜山神。

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语言特征

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语言特征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65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语言特征白荣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陇南白马藏族人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特别是白马藏族的民歌绚丽多彩,是白马藏族人民在劳动中集体创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

民歌是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用白马语演唱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古朴性和民族性。

关键词:白马藏族民歌;语言特征一、白马藏族概况白马藏白马藏族是我国较为独特的少数民族族群,主要分布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县、总人数2万有余。

陇南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这里既有古代氐、羌、藏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汇,特别是生活在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保存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即藏族的兵。

很多学者对于白马人是不是藏族存有争议,还没有达成共识。

白马人同汉姓,并没有藏姓的“扎西”“卓玛”等称呼;他们不信奉藏传佛教,而是崇信自然神,在政府认定民族成分时,把白马人归属于“藏系之花”,白马人依然是属于藏族的分支。

农闲时节,白马人喜欢聚众围坐在一起喝酒、对唱;在当地祭祀、嫁娶等仪式场合,歌唱是连接仪式的主要手段和表达方式,主要过程几乎都由演唱歌曲来完成。

故此,流传在民间的白马人民间歌曲极为丰富,有反应民族信仰的祭祀歌曲;有各种农事活动中演唱的劳动歌;有表达年轻男女表达爱情生活的情歌;以及丧葬、嫁娶等一些的仪式歌和各类民间山歌等等。

二、白马藏族民歌的方言特色白马藏族没有文字,其文化的传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本族方言—白马语则是承载白马民族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

作为旋律和方言相结合的民歌也是白马民族表达情感和表现本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白马方言的映衬下,运用白马方言演唱的白马民歌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性和古朴性。

白马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中有单音节词、多音节词和复合词三类,其中单音节词使用最多,多音节词和复合词次之,较为常见的则是双音节词,体现在歌词中,以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的词语现象较为明显,由七个实意音节为一句的歌词较为多见,在一些歌曲当中,歌词由七个实意单音节词构成,歌词段落一一对应,非常规整。

白马人民俗文化

白马人民俗文化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一、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情况分布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国家定为藏族,现被学术界列为待识别民族。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歌昼”、酒歌、婚嫁、丧葬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

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白马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是文县县委政府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举办了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进行了原生态表演,省内外专家学者观后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组织白马人“池哥昼”,连续两年参加了市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

四是市、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

五是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和民间研究人员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陇南,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研,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群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

二是没有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是在宣传推介、开发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又一座藏量丰富的“金矿”。

中国白马人

中国白马人

中国白马人2011-10-10 谭昌吉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比赛】白马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论

【比赛】白马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论

【关键字】比赛“白马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论摘要:“白马人”是一支具有具有独特多元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拥有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一些独特的民族保守体育项目,弥足珍贵,一些还与当代体育项目有互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其梳理举论,增进对该民族的进一步认识,推动对该民族保守体育的项目的保护。

关键词:白马人;民族保守文化;体育项目白马人是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流域至白水江流域延及川甘交接地至川西平武地区一带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特色的文化(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

[1]白马人现今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及石鸡坝乡、甘南州舟曲县博峪乡和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乡及木座乡、阿坝州九寨沟县勿角乡及草地乡村寨,人口约两万人。

[2]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历史文化传承模式的相对单一,使这个民族保存了较为古朴原始的文化遗产。

就民族保守体育项目而言,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体育项目单独呈现的种类不多,大部分包含在歌舞表演之中,通常以祭祀方式出现。

兹述略如下:1.“白马人”的保守体育项目1.1“搭底板”白马语中的“搭底板” 即“打毽子”之意。

这项体育活动,具有参与面广、场面热闹、男女老少皆宜性等特点,白马人用鸡毛、布块、铜钱、竹管、锯木面掺沙子,制成颜色多样的鸡毛毽子。

相比现在比赛通用的左右的毽子,白马人自制的毽子要重的许多,重约,这也是白马人特别玩法所决定的,白马人玩毽子,既不用脚踢,也不用膝顶,也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拍,玩的方法也完全不同于保守意义上的踢毽子。

比赛的方法是,选一块平地,中间划一个长约四至,宽约二至的长方形为比赛场地,中间划一条分界限。

比赛的形式有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具体可以分为男、女单双或男女混合单双打。

开局前先练习热身,比赛正式开始,一方击出毽子到对方区域,对方再击回来,如果击毽不过中线或击出底线或边线算败,计对方一分,比赛规程有三局两胜制和五局三胜制两种,每局打几个也较随意,由双方赛前临时商定即可。

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主体民族服饰的跨文化比较

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主体民族服饰的跨文化比较

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主体民族服饰的跨文化比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民族学高标20131010252一、何为白马藏族?白马藏族现今大部居在甘肃省文县铁楼白马藏乡白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一万八千人。

"白马"藏语意思为“藏兵”的意思;史料的“白马”是古地名(今甘肃省文县白马峪河上游),吐蕃王朝时期的藏兵居住的地方。

白马藏族生活在川甘交界地带,与藏族和羌族等民族长期毗邻而居,在民族文化方面也不断进行着交融互补。

目前白马藏族居住的地区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吐蕃统治之下,他们与藏族比邻而居,并且解放后在族属认定方面归为藏族,部分学者也认为白马人就是藏族,致使部分白马人也以藏族自居,所以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向藏族靠拢的倾向,从而使目前白马藏族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藏文化特色。

同时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后裔,作为氐族后裔,和羌族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上曾“氐羌”并称,而且目前的白马人和羌人在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但白马藏族的民族文化又有着不同于其他临近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习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白马藏族的服饰,既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同时又不乏临近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二、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主体民族服饰的相同点(一)文化内涵在服饰色彩方面,三个民族都有尚白的文化习俗,但都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

白马藏族的尚白习俗与“白雄鸡”崇拜相关;羌族的尚白习俗则源自对“白石”的崇拜;藏族的尚白习俗则与苯教文化有内在联系。

这三个民族的服饰图案当中都包含了自然崇拜的丰富内容。

白马藏族:太阳纹、月亮纹、星星纹以及具象的花卉;羌族:羊、白石、火、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飞禽走兽;藏族:日、月、云、吉祥八宝、十字纹、花草树木等。

(二)制作面料在服饰的制作面料方面,都体现了皮革、布料、羽毛的有机结合,折射出一定地域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白马藏族民间歌谣“玛知”歌的探析

白马藏族民间歌谣“玛知”歌的探析

白马藏族是指生活在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及石鸡坝、上丹、丹堡、城关、中寨、马营等乡的藏族,还有四川省平武县的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以及九寨沟县的安乐、永丰、宝华、双河、罗依、勿角、马家、郭元、草地等乡的藏族,共计约一万多人。

一、白马藏族的称谓由来已故的藏族著名学者毛儿盖·桑木旦认为白马藏族是唐蕃时期一支东迁的吐蕃军队①。

笔者较为认同此观点,因为在藏语里“བོད།—白”是“藏族”之意,“དམག—马”是“བོད་དམག—军队”之意,这就是“白马”二字的由来。

这批东迁的蕃人与当地土著民族氐羌族一起开疆拓土,驻扎在今平武县、文县及九寨沟县一带,当地山大沟深,人们只能生活在河流的两岸。

这部分蕃民驻守的地方,久而久之,在汉语语境中称为“རྟ་དཀར་ཡུལ—白马峪”,因而与历史上曾在这一带活动的“白马氐”造成族源混淆。

1978年,四川民委组织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专门对平武县白马藏人的族属问题重新进行了考证——“此次考证把九寨沟县白河乡以下的藏族、平武县的藏族,甘肃省文县的藏族都列入了考证族属问题的范围。

通过专家考证,认为清嘉庆《四川通志》里写的‘平武县境内的番民为盖唐时吐蕃赞普遗种也’的定论和我国解放初期对这一地区的藏族族别认定是有根据的,并很有说服力,从而否定了这一地区的藏族族属问题的其他意见。

”②我国著名的语言学文 / 班玛央宗白马藏族民间歌谣“玛知”歌的探析〔摘 要〕白马藏族主要指生活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的藏族。

白马藏族地区民歌种类十分丰富,有劳动歌、酒歌、祭祀歌、情歌、婚嫁歌等,其中“玛知”歌独具特色。

本文以白马藏族地区流传的“玛知”歌为切入点,以文县铁楼藏族乡、九寨沟县草地乡的“玛知”歌为例,探析白马藏族称谓的由来、白马藏族“玛知”歌的类型,以及“玛知”歌的成因。

〔关键词〕白马藏族;“玛知”歌;苯教民族音乐音乐世界家黄布凡先生通过对白马话与藏语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严整的语音对应规律,同源词比例高达83.4%(含部分语素同源的词14.1%),重要的语法范畴相同,而且语法形式有对应关系。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酒 ;生活主要表现为农耕 、生产生漆 、养蜂取蜜 、 不 同的部落 。如甘肃文县 白马藏族 的图腾 为三眼
采集 中药材和狩猎等;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毛 纺织 、擀毡子 、制衣帽、制长简靴 、织腰带 、织绑 腿、绣百褐扇花等;节 日习俗主要表现为春节、元
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 、过小年 、哭嫁 、
等等 ,大都在民间故事中多次出现。 《 白羽毛的传 说》和 《 火圈舞的传说》均与陇南 白马藏族族源有 在 ,以便绵延族群 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在自马 藏族和官兵交战正酣、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 ,一只 大白公鸡及时叫醒了睡熟的白马藏族人 ,并最终免
作。这团体 中各个成员轮流更唱就地 口占一章诗 ,
这些个别的贡献集起来 ,就是一首歌了……这是集 的作品, 这样做成的歌不是任何人的财产 , 没有个别
关 ,其文化人类学意义就是证实该 民族 的真 实存 群的制作 。虽然每章诗单独来说,是一位个别作者 作者,民众就是它的作者。 ”嘲
陇南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主要反映的是陇南 白马
遭了一场民族劫难。为纪念和感谢 白公鸡 的救命之 藏族人的劳动 、生活及他们周围的事情。许多故事 恩 ,世世代代的白马藏族人都要在毡帽上插上白公 都是劳动人民由于生产 、生活或者为 了满足生活中 鸡的羽毛。据 白马藏族人讲 ,火圈舞 中的 “ 火” , 挽臂 ,表示护城的决心和信心。火圈舞 ,象征着他 们齐心协力 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彰显了他们 同 仇敌忾 、誓死抵御侵略的民族性格 。 的一些需要进行 的自发的 口头创作。这种集体 的口

般民间故事的共同特征 ,又呈现 出明显的个性化

特征。陇南自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有 :

民族性

白马藏族文化

白马藏族文化

古老的白马藏族高晓星高贝贝(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大山里聚居着一支古老的民族,通称白马藏族(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氐族,系古代白马氏的后裔)。

白马藏族文化是中华灿烂悠久文化的重要一支。

通过走访我们对白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访谈的内容一一翻阅资料,归结如下。

【关键词】白马藏族;铁楼白马藏族乡;起源;宗教;习俗;建筑;文化保护。

白马藏族概述白马藏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独具特色。

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沟县和甘肃省文县的两省四县交界处的高山沟谷中。

据最新统计,白马藏人现有近20000人。

白马藏区山高坡陡,森林密布,对外交通极为不便,这是千百年来得以保存古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两个民族聚居区优美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是一道魅力无穷的风景线白马藏族俗称白马人,以前叫贝,是古代氐族的后裔,据《史记》记载,贝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陇南、陕南、川西北,找到了难得的真空地带,先后建立了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

据说李世民和李白都是贝族的。

著名学者费孝通最早对他们的族属提出疑问,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经考证,贝不是藏族,贝就是贝,是氐人的后裔,有费效通、孙宏开等专家学者的考据为证。

为此,四川民族研究所于1980年编印了《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案》,以后却沉寂下来。

据学者介绍说,解放后白马人就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如果重新讨论其族属问题,无疑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尽管他们的习俗、宗教、文化都与藏族不同,但仍然把他们视为藏族的一支。

一、白马缩影——铁楼藏族乡铁楼藏族乡,就是这一古老民族的一个聚集区,也是文县唯一的民族乡,也是陇南地区7个民族乡之一。

位于文县西南部,白马河流域。

东邻城关镇,南连上丹乡,西南接四川省平武县,西北与四川九寨沟县接壤,北靠石坊乡和石鸡坝乡。

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之一,在25个乡镇中名列第四,仅次于上丹、店坝、刘家坪乡。

浅谈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歌及特征

浅谈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歌及特征

音乐研究白荣芳,黄英:浅谈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歌及特征浅谈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歌及特征白荣芳,黄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居住在祖国腹地的陇南白马藏族人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特别是白马藏族的民 歌绚丽多彩,如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情歌、休闲歌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白马藏族人精神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民歌特征中图分类号:J 6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69-01一、 跋南白马藏族人陇南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里既有古代氐、 羌、藏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 化的大交汇,特别是生活在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人,他们有 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保存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白马 藏族主要分布在甘肃文县、甘肃舟曲县和四川平武县,其中 分布在甘肃文县的白马藏族最多,大约有6500人。

“白马” 是古藏语,汉语意思即藏族的兵。

很多学者对于白马人是不 是藏族存有争议,还没有达成共识。

白马人同汉姓,并没有 藏姓的“扎西”、“卓玛”等称呼;他们不信奉藏传佛教, 而是崇信自然神;他们的民居、婚俗、神话传说、习俗和语 言独具特色。

但在政府认定民族成分时,把白马人归属于“藏 系之花”,白马人依然是属于藏族的分支。

二、 白马藏族民歌的分类白马人的歌曲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祖流传下 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歌词和固定的用途, 甚至可以固定演唱时间:另外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歌词,有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

(一) 敬酒歌。

白马人生活在气候阴冷潮湿的高寒林区, 特殊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驱寒,天长日 久,养成了家家酿酒、A A 喝酒的传统习惯。

白马人热情好 客,来客必敬酒,敬酒必唱歌。

白马人的敬酒歌有严格的尊 卑之分,演唱形式多为独唱、齐唱、对唱。

白马人的历史白马人的祖先是谁

白马人的历史白马人的祖先是谁

⽩马⼈的历史⽩马⼈的祖先是谁 在我国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其实还有不少的族群未被划分成具体的民族,⽽⽩马⼈就是其中之⼀,⽩马⼈主要分布在⽢肃四川交界处⼀带,⼈⼝约两万余⼈,⽽这两万余⼈的祖先是谁呢?他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本期的民族⽂化就和⼩编⼀起来了解下吧。

⽩马⼈简介 ⽩马⼈、亦称⽩马族,是居住在⽢肃省陇南市⽂县和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阿坝藏族羌族⾃治州九寨沟县交界的岷⼭东端摩天岭中的⼀个族群,⼈⼝约2万多(2015年),民族语⾔为⽩马语,信仰为⾃然崇拜、苯教、佛教。

⽩马⼈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西汉《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六》:“⾃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马最⼤,皆氐类也。

” ⽩马⼈的祖先:最早的东亚⼈ 2007年,上海复旦⼤学现代⼈类学研究中⼼的科学家取样发现,四川平武县17位⽩马⼈的Y染⾊体均为D型,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Y染⾊体D型意味着什么?它表明,拥有这种染⾊体的⼈,很可能是四五万年前来⾃中亚,更早出⾃⾮洲。

他们的祖先,是最早的东亚⼈!最终得出结论:⽩马⼈与藏族并不同源。

在中华民族⼤家庭中,⽩马⼈的祖先不仅迁居东亚地区更早,⽽且很可能属于氐羌⼈的后代。

⽩马⼈的历史 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马⼈先民在今四川⼴元境内建⽴氐族⽅国“平周”,定国都东河附近,称平周城,辖管今旺苍县及苍溪县⼤部。

296年,杨茂搜(⽩马氐⼈)占据仇池⼭⼀带,创⽴仇池国,定都清⽔(今⽢肃清⽔县)。

领⼟⼤致今⽢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成县、⽂县⼀带,史称前仇池国。

385年,杨定(清⽔氐⼈)收复前仇池国领⼟,重建仇池国,定都历城(今成县北),向东晋称藩,史称后仇池国(注:清⽔氐⼈为⽩马氐⼈杨茂搜的直系族⼈,因曾经迁徙于清⽔建国⽽得名)。

422年,仇池趁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扰边,宋少帝刘义符(汉族)封杨盛(⽩马⼈)为武都王,史称武都国。

武兴国成⽴第⼆年,北魏扶持杨⽂度的宗弟杨⽂⾹(阴平氐⼈),在阴平(今⽢肃⽂县西南)建⽴亲魏仇池国政权,史称阴平国(注:阴平氐族为建⽴阴平政权的清⽔氐族⼈,因区别清⽔氐族政权⽽得名)。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具有集体性,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现状白马藏族集中分布在两省三县:甘肃省最南部的文县,集中分布在铁楼乡,有七八千人;四川省九寨沟县有七八千人,住在下塘,集中于勿角、双河、马家一带;另外就是平武县涪江上游地区白马河流域,据2009年统计有六千多人,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四个乡。

两省三县中,民俗文化保留比较全面而又完整的是平武。

平武县白马藏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民间神话故事、口头文学、民歌、舞蹈等文学艺术,二是织麻布、织腰带、擀毡帽、制作咂酒等生活习俗,三是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礼仪节庆等人生礼俗。

这些民俗文化是白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藏人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畸形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一大批民俗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失。

2009年,绵阳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白马27项民俗文化中,有13项处于濒危状态,比例接近50%;而还有一些正处于演变之中。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白马藏服的款式、白马藏人的语言以白马藏歌藏舞中,过多的融入了外来元素,甚至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化;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受到外来宗教的严重冲击,有被快速替代的趋势;居室和生活习俗汉化异常严重,许多村寨只有在白马藏人节庆期间才能看到传统民俗,而平时已与汉民无别。

宏观地观察,整个白马藏人传统民俗文化向外来文化的趋同正在加剧。

白马河流域白马藏族民居的营建模式演绎

白马河流域白马藏族民居的营建模式演绎

ACADEMIC RESEARCH|学术研究千年古老部族——白马藏族世居“藏彝走廊”东北部,历史上的“氐羌地”。

在地理上,位于陇蜀之间的白马山地区,岷山主峰雪宝顶东侧的高山峡谷中,也是白水江与涪江的发源地。

在政治区划上,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沟县境内。

其中,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人口最多,占36%。

[1~2]白马藏族虽因地缘关系被划为藏族,但其语言、服饰、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独树一帜,民风淳朴,文化深厚,其民居建筑也独具特色。

铁楼藏族乡是文县西南部四大边寨之一,聚落分布在白马河流域,属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类型,海拔在1 600 m左右,地震活动频繁,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类型,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5~15 ℃,降水量为400~1 000 mm。

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闭塞的环境和独特的地貌、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构成当地民居建筑的地域文脉(图1)。

一、典型村寨民居现状分析笔者和小组成员走访调研了铁楼藏族乡多个村寨,选取强曲村、案板地社、草河坝村三个发展程度、聚落特征、民居营建模式不同的村寨,并选定其中具有演绎关系的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表1)。

强曲村交通极不便利,建设水平低,保留了几栋近百年的典型传统民居,这些是铁楼藏族乡几个村寨中现存年代最久远,且集中分布的传统民居,极具研究价值。

这些传统民居均为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的两坡青瓦顶木楼,俗称“杉板房”,采用本土材料营建,为半开敞院落的独栋民居。

案板地社紧邻以神瀑、神泉、云瀑寺为依托的石门沟景区,交通较便利,民居为汶川地震后,政府资助每户2万元并给予3万元无息贷款统一修复建设的,风貌单一。

民居统一用材、统一色调,合院式,有正房、耳房和厢房。

正房虽也是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的青瓦楼房,但墙体材料完全被砖和水泥替代。

草河坝村交通较便利,依托民俗旅游,建设程度最高并分区建设,民居沿白马河与497乡道线性分布,类型多样。

白马文化

白马文化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大山深处,有一群据考是历史上古老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民族文字,但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其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却代代口耳相授,薪火相传。

陇南文县文体局局长沈璇介绍,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的面具舞“池哥昼”、火圈舞、敬酒歌、沙嘎帽民间工艺及“白鸡翎”美丽传说等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其中,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于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到重大节会喜庆时日,白马人都要跳池哥昼,希望驱邪纳福。

”文县中寨乡阳志山新村一名白马人王诚信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表演池哥昼时,男人会反穿皮袄或五彩花袍,足登长筒毡靴,身后系一根长长的牛尾巴,肩挂一串铜铃,头戴青面獠牙的各种动物或凶神恶煞的木雕彩绘面具激情而舞。

关于白马人的族源,专家学者有多种论证,但多数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后裔。

古氐人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民族,曾叱咤历史风云,建立过仇池国、前秦、后汉等政权。

后来在历史巨流的激荡中,氐民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其后裔的一部分却在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生存了下来。

资料显示,目前白马人主要聚居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一带。

而陇南的白马人集中聚居在文县铁楼乡和石鸡坝乡的13个白马人村寨,总人口3000余人。

沈璇介绍,由于白马人长期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环境较封闭,受外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较少,使他们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比如独具特色的神话、谚语、民歌、叙事诗等民间文学,面具舞、火圈舞、羊皮扇舞等民间舞蹈,面具、五彩服、头饰等民间工艺美术。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郭玉虎曾著文指出,白马人是在中国主流历史学上已消逝的氐文化的直接继承人,是深藏于大山中的一颗民俗文化活化石。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困扰。

为了不让白马人民俗文化绝迹,近年来,陇南市通过调研报告、民意调查等形式对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提出宝贵意见。

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

作者: 张雪娇[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音乐探索
页码: 25-2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白马藏族; 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白马藏族是一支生活在四川省与甘肃省交界的高山峡谷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两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绵阳市平武县和甘肃省文县。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都受到藏族、羌族和汉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这个处于"藏彝走廊"北部的边缘化的弱小民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

它所拥有的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如" 舞"、"火圈舞"、"面具制作"等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尤其对该民族的族源考辩,在识别和确认该民族属羌族后裔、氐族后裔和藏族的争议中,学术界众说纷纭。

笔者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深入九寨沟县勿角乡和马家乡,进行关于" 舞"的田野调查,以期能够通过对
舞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推动白马藏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On the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Zhou Dance of the Baima Tibetan Nationality。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展览管窥:白马藏族文化点滴
中国西藏网讯2月23日至28日,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在民族文化宫举办。

其中展出的作品以白马藏族传统文化为灵感,通过梳理、提升、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把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技艺全方位地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马藏族文化。

图为白马藏族男女服饰文化。

图片翻拍自“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白马藏族现主要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绵阳市平武县一带,甘肃文县约有6500多白马藏人,人数最多,被冠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

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城关镇、丹堡乡、刘家坪乡、梨坪乡、天池乡、中寨乡、堡子坝乡,人口3000余人。

这一区域的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河谷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沟通闭塞,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

图为白马山寨装饰挂毯设计作者:邓亚楠乔鸿雁夏航潘安妮
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对万物的顶礼膜拜,从而孕育了白马藏族古朴的原生态民俗文化。

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是甘肃特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白马人民俗文化大观园”,它见证着白马藏族走过的悠悠岁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2万人。

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不同于藏族。

白马藏人会说藏语,却不认识藏文,而且多数人会使用汉字;:他们不信仰藏传佛教,却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他们不修庙宇,不供佛像,却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

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

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着这种昌盛和繁荣。

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逐渐走向了衰落,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以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便很难找到氐族的踪影了。

白马人保留了完整而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服饰特色。

这个民族的服装有别于其它的藏族,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白马藏族青少年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缠绕有红、蓝、黄、紫等色线,垂飘在帽沿之外,无论男女,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

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

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传说很久以前,白马人是一支很强大的部落,住在很远的地方,后来衰落了,接连打败仗,最后一队白马人疲惫不堪地逃进了大山,被困在一座山头上。

深夜,人们都困得倒下了,敌人开始了偷袭,突然,一只大白公鸡被惊醒了,高声长啼,白马人从梦中惊醒,拼死杀出重围,免遭一场劫难。

从此,白马人就把白公鸡的尾羽插在头上,以示不忘白公鸡的救命之恩。

白马藏人能歌善舞,其中以面具舞更为精彩。

白马人的面具舞种类繁多,逢年过节、婚礼嫁娶,每遇重大节日或活动时,都要进行面具舞表演。

面具更是五彩缤纷,形象多样,有龙、凤、虎、牛、猪、猴等动物。

在铁楼乡的白马人所跳的舞蹈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农历正月十五跳的舞蹈“池哥昼”。

白马人的春节时间与汉族的相同。

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二十结束,白马藏人的春节要持续时间一个多月。

整个节年庆祝活动中,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七各个白马村寨到要跳“池哥昼”。

“池哥昼”也称“神面舞”。

“池哥”是是白马人对于“面具”的读音,“昼”译成汉语为“跳”,即跳“面具舞”的意思。

它是一种严肃的舞蹈。

被赋予了祭祀祖先、祈祷丰收、消灾祛邪的功能。

“池哥昼”舞步简洁明快,节奏舒缓沉稳,舞姿古朴激越,音乐铿锵有力。

一般由四神二母六张木质的面具6人和不戴面具的2—3人组成。

“池哥昼”实际是古代氐族的原始祭祀舞蹈。

表演“池哥昼”的时候,一般要戴面具。

不同部落的白马人,由于图腾不同,所戴面具也不一样。

欢迎远方的您到陇南一游,领略白马藏人独特的人文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