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人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白马文化

白马文化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大山深处,有一群据考是历史上古老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民族文字,但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其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却代代口耳相授,薪火相传。

陇南文县文体局局长沈璇介绍,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的面具舞“池哥昼”、火圈舞、敬酒歌、沙嘎帽民间工艺及“白鸡翎”美丽传说等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其中,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于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到重大节会喜庆时日,白马人都要跳池哥昼,希望驱邪纳福。

”文县中寨乡阳志山新村一名白马人王诚信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表演池哥昼时,男人会反穿皮袄或五彩花袍,足登长筒毡靴,身后系一根长长的牛尾巴,肩挂一串铜铃,头戴青面獠牙的各种动物或凶神恶煞的木雕彩绘面具激情而舞。

关于白马人的族源,专家学者有多种论证,但多数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后裔。

古氐人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民族,曾叱咤历史风云,建立过仇池国、前秦、后汉等政权。

后来在历史巨流的激荡中,氐民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其后裔的一部分却在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生存了下来。

资料显示,目前白马人主要聚居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一带。

而陇南的白马人集中聚居在文县铁楼乡和石鸡坝乡的13个白马人村寨,总人口3000余人。

沈璇介绍,由于白马人长期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环境较封闭,受外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较少,使他们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比如独具特色的神话、谚语、民歌、叙事诗等民间文学,面具舞、火圈舞、羊皮扇舞等民间舞蹈,面具、五彩服、头饰等民间工艺美术。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郭玉虎曾著文指出,白马人是在中国主流历史学上已消逝的氐文化的直接继承人,是深藏于大山中的一颗民俗文化活化石。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困扰。

为了不让白马人民俗文化绝迹,近年来,陇南市通过调研报告、民意调查等形式对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提出宝贵意见。

“白马人”的历史

“白马人”的历史

“⽩马⼈”的历史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北史·氐传》《华阳国志》和《括地志》等古籍记载,西汉⽔、⽩龙江流域及涪⽔上游,是古氐原始分布所在。

古代氐族在些部落众多,有⼗多个,以⽩马氐为最⼤。

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氐⼈受到排挤。

据魏⼈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有王,所以来久矣。

⾃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分窜⼭⾕间,或在禄福,或在汧、陇左右。

”东汉末建安⼆⼗四年(公元219年)三⽉,曹操令雍州刺史张既⾄武都,徒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郡界内。

不久,魏武都太⾩⼜前后徒武都汉民、氐⼈等万余户于京兆(故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治上邽,今⽢肃天⽔市)、南安(治獠道,今⽢肃陇西东南)⼴魏(治临渭,今⽢肃天⽔东)等郡县之内。

汉魏时期,武都郡的氐族虽然经过数次⼤的迁徙,但郡内的氐族仍然很多,原有的王候部落组织仍然存在。

《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我“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有王候在其虚落间。

⼜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

韩定⼭《阴平国考》说:“阴平虽称古氐羌地,然考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阴平,其在阴平者,⽩马氐⽽已。

东汉以后,羌氐错杂,⽽以氐为主。

”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众内附,被安置在汉阳郡(即天⽔郡)居住。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郡。

蜀汉改“道”为“县,”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和⼴武县。

阴平郡领阴平,甸氐(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刚氐(今四川省平武县)、⼴武(今四川省青川县)四县。

建兴⼗四年(公元成都南)。

便苻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只有苻健来到蜀地,降魏的四百户被安插到魏的内郡。

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徙氐⼈三千余落以实关中。

经过上述迁徙,魏晋时的氐⼈除在天⽔(即汉阳)、南安、⼴魏(即略阳)三郡形成了新的分布中⼼外,原有的武都、阴平仍是中⼼。

亲历白马人的远古神事

亲历白马人的远古神事

平武县境内的白马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至今保留着独特的传统习俗。

关于白马人的族属一直以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多数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曾经在这一地区广泛分布的氐族遗存,也有少数学者支持白马人为藏族或羌族后裔。

在过去,白马人对自己的族属没有什么概念,自称为“达布”或“贝”,被汉人称为“番”。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人被归为藏族,称为“白马藏族”以示区别。

目前,白马人集中分布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以平武县最多,大约4000多人。

平武县周边零星分布着白马人的寨子,远远望去,像镶嵌在群山中一般。

头戴毡帽的白马人从来都与深山相伴,他们向自然索取,也虔诚地供养自然。

74 中国国家旅游 China National Travel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平武当地学者阿贝尔的日常生活中,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白马人,他们一丝不苟地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花腰带和野鸡翎子格外显眼。

这些白马人在街头巷尾讲自己的语言,也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然而,不管走到哪里,白马人跟自然却是融洽的。

汉人讲究,坐要坐椅子、睡要睡床;白马人不讲究,公路边的石头、公园里的树木和草地、街边的水泥台阶都可以是他们的椅子和床榻。

阿贝尔第一次走进白马寨子是在1986年,他对那里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出生地。

王坝楚寂寞的小街,夺布河亲历白马人的远古神事流过的灌木丛和草滩,焦西岗的风,详述家一畦畦的甜菜和莲花白,扒西家的洋芋地,从羊洞河看过去下壳子错落有致的杉木板房……在阿贝尔的记忆中都非常清晰。

从夺布河畔往上看,半坡上的焦西岗像一头骄傲的牦牛。

仲夏雨雾中的详述家潮湿、朦胧,周边有果木、蔬菜和灌木衬托,水淋淋地葱郁。

从下壳子看上壳子,高在云端入仙境,但也是外人不知其苦难的仙境。

夏天的白马是绿调的水彩画。

而且是浓绿浓抹。

6月是翠绿,7月是葱绿,8月、9月是墨绿。

白马民族文化

白马民族文化

白马民族文化1.白马族【简述】白马族据考证是古代白马番人或氐人的后裔,于战国、秦汉时期定居集在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全族约1万人左右。

【详述】(1)、起源白马族是炎帝后裔氐人的后裔。

《史记—西南夷列传》[3]“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冉陇区域在今茂汶一带,而平武正在茂汶的东北。

这是历史上对白马人最早的记载。

(2)、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先秦政权在当时是最强大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氐族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氐族大部队向北方大迁移的过程当中,小分队“白马番”却不愿意随政权中心迁移,选择留居故地——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惟至明清时已不称为氐,而番或西番,本为白马氐的一支,故白马之名仍保留至今。

(3)、定居《北史·氐传》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

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

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

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这里所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连接的四川西北部。

由此可见,氐人在战国至秦汉已经定居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是吻合的、一致的。

2.人文风俗(1)、祭祀【巫师】:白马人倡导万物有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其中尤以山神为最高尊崇,白马人信奉“白莫”,白莫是白马人对巫师的统称,仅限于男性,有学问的白莫叫“白该”,年轻的、学问尚浅的叫“白啥”。

白马族巫师白谟【祭神】:白马族每个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头被尊为“神山”。

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

白马人一直保护着神山的生态环境,而神山浓荫覆盖,泉水潺潺,千百年来,仿佛也在庇护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审美内涵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审美内涵

钱 员外 只给 了班岱三斤油 。班岱提着三斤油朝拜 峨眉长老 , 向长老诉说了来龙去脉 。长老让班 岱看 了现世 薄 , 说他 下一
世是县 官。随后 , 钱员外也背着一篓油去朝拜峨眉山 , 长老让
故事不是把非凡 的智 慧集 中到某一个代表人物身上 , 而是泛
化在很 多人物 的身上 。这 些故事是 广大 白马民众 的智慧创
美观 念 和 审 美情 趣 , 有 丰 富的 审 美 内涵 . 体表 现 为 以 智 慧 为 美 、 勤 俭 为 美 、 具 具 以 以孝 为 美、 以善 为 美 。
关键词 : 陇南白马人 民间故事 ; 审美理 想; 审美 内涵
中图分类号 : 0 . I 7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2 (0 2 0 — 5 — 3 10 — 0 0 2 1 ) 10 10 并要公鸡蛋 。妻子 回答说 , 自己的丈夫去挖烟雾根 和耕锅盖
方面:

子在家待着 , 嘱咐她们 , 并 不管谁 叫门都 不许 开门 , 以免撞上
吃人婆 。 吃人婆想尽 了一切办法 , 但终 于还是没能得逞 。 姐妹 俩 爬在树上 , 吃人婆砍树 , 结果 被砍到的树砸成 了肉饼 , 最后 变成了陀螺 。娥代莲和伙伴们一边用鞭 子抽 打着陀螺 , 一边 唱起 了童谣 。姐妹俩以机智 和勇敢制服 了凶狠和残忍的吃人 婆, 消除 了村寨的一大隐患。
道德 方面有着 民间性 和本土性等 天然 的优 越性 。在 长期 的
生产 生活实践 中 ,陇南 白马人形 成 了该族 群特有 的审美 观 念、 审美 情趣 , 并将其 逐渐积淀成 了民族 的审美 心理。 陇南
白马人 民间故事表达 了下层 民众 对 自然 和社会 的认 识 和理

中国白马人

中国白马人

中国白马人2011-10-10 谭昌吉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
等) ,又是他们民族风情 、生活 民俗 以及道德观念 志和无畏的探索精神。由此观之,陇南白马藏族地
的艺术反映。 徊 山班家的传谚 、 ( 僦 头坝的传说》
方传说大多以民族迁徙、征战为表现 内容 ,在解释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1 5
基金项 目: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科研项 目 “ 陇南白马人 民间故事研 究” ( 2 0 1 2 L S S K 0 2 0 0 4 ) 作者简介 :杨军 ,男,甘肃徽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中文 系 讲 师,主要从 事民闻文学研 究。 ①本文所引传说均见 《 1 咙南 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 :故事卷》 ,邱雷生 、 蒲 向明主编 , 甘肃人 民出版社 ,2 0 1 1 年版 。
了,终 于逃 过这 一劫难 ,从 此 白马人 永远 铭 记 那只
自豪感。 “ 这些传说在讲述他们艰辛的迁徙生活的
背后 ,浮现 的是 陇南 白马人 在 民族 集体 记忆 中实现 自我 ‘ 身份 ’认 同 的强 烈意 愿口 】 。 关于 “ 族群 ( e t h n i c g r o u p ) ” 的 概念 ,以 马克

要 :陇 南 白马 藏 族 风 物 传 说是 其 “ 1 : 7 传的历史” ,是 陇 南 白 马藏 族 民族 记 忆 、族 群 认 同 的 艺术 反 映 以及 道
德 意识和 生活民俗的集 中展现。透过这 些丰 富的传说 故事 ,. - q -  ̄窥见其鲜明的民族 个性 、独特的生活民俗 以及 民族
“ 四 山班 家” ( 入 贡 山、麦贡 山、 中岭 山、立志 山)
的白 马人和 达嘎一 起奋 勇杀敌 ,杀退 了官兵 ,保住
了白马山寨。从此,两兄弟重归于好 ,共同建设美

白马人的民间传说与族群认同

白马人的民间传说与族群认同

摘要: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

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

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白马族群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均处于华夏边缘。

白马人世居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

这一居住空间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

正是这一特点构成白马人不同于周边共生族群———汉、藏和羌的文化景观。

正是这些文化景观建构了白马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也正是这一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族群的认同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

人们习惯以“白马藏族”称之,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藏族”,称自己为“白马人”。

他们也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认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文化述论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文化述论


陇南 白马藏 族 服 饰 的发 展 阶段
由于服饰文化传承的特殊性 , 古老的服饰实物无法长期
保存 , 而唐代 以后关于氐族 的历史文化又很少见于史籍和图
画 ,所以清代 以前 白马藏族服饰 的样式无实物和图像可考 ,
只能从更早时期史籍 的零星描述 中了解其概貌。据清代乾隆
年间编撰的《 清职贡图》 对文县番 民“ 戴毡帽 , 插鸡 皇 中 男 上 翎 ; 女 以布抹额 , 缀珠 石 , 五色褐布缘边衣” 妇 杂 衣 的描 绘 和
和 文 化 的 迅 速 发 展 , 马藏 族 服 饰 又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 白 在保 持 民 族 服饰 基 本 结 构 的 基础 上 , 饰 的 面料 更 多 采 用 现 代 丝 服
族妇女则“ 被发覆面” ∞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民 ,
族服饰 中的不 同表现。在后来 的民族战乱中 , 氐人被迫南迁 , 退居于甘 、 、l 陕 J 交界的深 山之 中 , I 恶劣的生活环境又迫使其 过上了半耕 半牧的生活 , 其服饰文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 目 前 白马藏族 的服 饰特征基本保 留了古代 氐族服饰“ 长身小袖
主 要 视 觉 栽体 。 男子服 饰 体 现 出朴 素 单 纯的 特征 , 女服 饰 相 对 丰 富 多样 , 妇 而且 装 饰 图案 精 美 , 化 意 蕴深 厚 , 文
传达出白马人与自 然生态的和谐共处, 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也体现出白马人独特的亨美情趣。
关 键词 : 南 ; 陇 白马 藏 族 ; 服饰 ; 化 意 蕴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2 J 3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2 (0 】0 — 8— 5 10 — 0 02 1 )3 0 2 0

新时代背景下藏族白马人祭祀舞蹈文化解读

新时代背景下藏族白马人祭祀舞蹈文化解读

新时代背景下藏族白马人祭祀舞蹈文化解读摘要:由于白马藏族独特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质,白马人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美学思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今,由于受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白马人的传统文化及舞蹈艺术特性逐渐地被融合、消解,面临消失的危险。

因此笔者建议从“建立白马人舞蹈文化资料库”“大力推进旅游开发,旅游、文化互相促进”“发掘本土优势资源打造艺术精品”“利用现代传媒大力推广白马舞蹈文化”以及“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等五个方面来加大对白马人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旨在使其在舞蹈文化的长河中腾焰飞芒。

关键词:新时代;藏族;白马人;祭祀舞蹈;文化;解读引言白马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民俗风情且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现今主要生活在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以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还保留着完整而古老的生活习俗以及全寨老小共舞的古代遗风。

白马人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且功能显著。

从表演内容来看,主要分为祭祀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

祭祀性舞蹈主要有“曹盖舞”和“猫猫舞”。

“曹盖舞”又称面具舞(四川平武多称为“跳曹盖”,而甘肃文县多称为“池哥昼”)。

该舞蹈是逢年过节搞祭祀活动时跳的舞蹈,也最为隆重热闹。

舞蹈时,舞者头戴木制面具,在大鑼大鼓的节奏声中挥洒粗犷、威武的动作,意在驱鬼镇邪,颇有古代巫舞之意,具有浓烈的原始色彩,也是白马人最具代表性,也最赋文化内涵的舞蹈。

“猫猫舞”,白马藏语为“阿里港珠”(平武县多称为“帽帽舞”,南坪县多称为“十二属相舞”),也是一种以祭神驱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性舞蹈。

舞蹈主要模仿动物动作,伴以锣鼓之声,动作活泼、灵巧,寓祈平安之意。

自娱性舞蹈主要为“圆圆舞”,白马藏语为“珠寨沙”,类似于藏族和羌族的“锅庄舞”,它是白马人最喜欢的一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歌舞形式。

舞蹈时,由年长者或善舞者领舞,各舞者手拉手沿顺时针方向舞蹈,舞步较为简单,以走步和滑步为主,身体随脚步起伏摆动,悠闲自得。

白马人的历史白马人的祖先是谁

白马人的历史白马人的祖先是谁

⽩马⼈的历史⽩马⼈的祖先是谁 在我国长久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其实还有不少的族群未被划分成具体的民族,⽽⽩马⼈就是其中之⼀,⽩马⼈主要分布在⽢肃四川交界处⼀带,⼈⼝约两万余⼈,⽽这两万余⼈的祖先是谁呢?他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本期的民族⽂化就和⼩编⼀起来了解下吧。

⽩马⼈简介 ⽩马⼈、亦称⽩马族,是居住在⽢肃省陇南市⽂县和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阿坝藏族羌族⾃治州九寨沟县交界的岷⼭东端摩天岭中的⼀个族群,⼈⼝约2万多(2015年),民族语⾔为⽩马语,信仰为⾃然崇拜、苯教、佛教。

⽩马⼈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西汉《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六》:“⾃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马最⼤,皆氐类也。

” ⽩马⼈的祖先:最早的东亚⼈ 2007年,上海复旦⼤学现代⼈类学研究中⼼的科学家取样发现,四川平武县17位⽩马⼈的Y染⾊体均为D型,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Y染⾊体D型意味着什么?它表明,拥有这种染⾊体的⼈,很可能是四五万年前来⾃中亚,更早出⾃⾮洲。

他们的祖先,是最早的东亚⼈!最终得出结论:⽩马⼈与藏族并不同源。

在中华民族⼤家庭中,⽩马⼈的祖先不仅迁居东亚地区更早,⽽且很可能属于氐羌⼈的后代。

⽩马⼈的历史 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马⼈先民在今四川⼴元境内建⽴氐族⽅国“平周”,定国都东河附近,称平周城,辖管今旺苍县及苍溪县⼤部。

296年,杨茂搜(⽩马氐⼈)占据仇池⼭⼀带,创⽴仇池国,定都清⽔(今⽢肃清⽔县)。

领⼟⼤致今⽢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成县、⽂县⼀带,史称前仇池国。

385年,杨定(清⽔氐⼈)收复前仇池国领⼟,重建仇池国,定都历城(今成县北),向东晋称藩,史称后仇池国(注:清⽔氐⼈为⽩马氐⼈杨茂搜的直系族⼈,因曾经迁徙于清⽔建国⽽得名)。

422年,仇池趁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扰边,宋少帝刘义符(汉族)封杨盛(⽩马⼈)为武都王,史称武都国。

武兴国成⽴第⼆年,北魏扶持杨⽂度的宗弟杨⽂⾹(阴平氐⼈),在阴平(今⽢肃⽂县西南)建⽴亲魏仇池国政权,史称阴平国(注:阴平氐族为建⽴阴平政权的清⽔氐族⼈,因区别清⽔氐族政权⽽得名)。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具有集体性,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现状白马藏族集中分布在两省三县:甘肃省最南部的文县,集中分布在铁楼乡,有七八千人;四川省九寨沟县有七八千人,住在下塘,集中于勿角、双河、马家一带;另外就是平武县涪江上游地区白马河流域,据2009年统计有六千多人,集中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四个乡。

两省三县中,民俗文化保留比较全面而又完整的是平武。

平武县白马藏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民间神话故事、口头文学、民歌、舞蹈等文学艺术,二是织麻布、织腰带、擀毡帽、制作咂酒等生活习俗,三是宗教祭祀、丧葬习俗、礼仪节庆等人生礼俗。

这些民俗文化是白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藏人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畸形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一大批民俗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失。

2009年,绵阳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调查与统计,结果显示白马27项民俗文化中,有13项处于濒危状态,比例接近50%;而还有一些正处于演变之中。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白马藏服的款式、白马藏人的语言以白马藏歌藏舞中,过多的融入了外来元素,甚至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化;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受到外来宗教的严重冲击,有被快速替代的趋势;居室和生活习俗汉化异常严重,许多村寨只有在白马藏人节庆期间才能看到传统民俗,而平时已与汉民无别。

宏观地观察,整个白马藏人传统民俗文化向外来文化的趋同正在加剧。

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汉 文 化 对 白 马人 的 影 响 力 。 文 县 白 马 人 虽 然 生 活 在 交 通 不 便 女服饰普遍应 用这种代表“ 永恒不 变” 、 “ 金刚”、 “ 妙 善” 等意 的
的大 山之 中, 但 他们与汉 族生 活地 区相邻 , 历史 上长 期 以来 与 地方州县官府之 间以及与 周邻 汉族 之间 的政治 、 经济交 往 , 对
田野调查所得 , 对文县 白马人传统服饰 的社 会文化功 能及其相 地 叫鸣 , 吵醒 了头人夫人 , 使她发现了追来 的敌 人并 叫醒 大家 , 关问题进行初 步探讨 , 提 出一 些认识 , 以期 引起更 多 的关 注 和 及 时转移至深 山密 林 中藏 匿。官 兵赶 到后 , 白马 人 已无 影无
l 8 4
甘肃社 会科学
2 0 1 3年第 2期
中鸡 翎只能插在池哥 面具之 上 , 是对 池哥 形象 神性 的强 化 , 而 谣“ 雍 仲苯 自何 地来?雍仲苯 自卫藏来 ” 进行考证 , 认 为 白马人 插 上鸡翎之后 , 原本 与小 鬼面 貌相似 的池 哥便 具有 某种 神力 , 的苯教信仰源 于古象雄 , 是 由唐蕃 战争 中吐蕃军 人从西藏 阿里 成 为 白马人在“ 麻昼 ” 仪式 中顶 礼膜 拜 的主 角 ; 另一 方 面具 有 地区带来 的。
个方面 。
男子毡帽上插 白翎 的传统 。 上述传说不仅具有激励 白马人群 体 团结 一致 反抗 斗争 的
( 一) 族徽 象征功 能
对于一个 部族 来说 , 富有特色 的传 统服饰不仅是 区别 于他 意义 , 而且还形成 了白马男 子以头戴毡帽上插有 白鸡 翎为荣 的
族 的标志 , 更是本部族 内部相 互认 同 的重 要标 记 , 是使 其联 结 群体共识 , 于是 , 头戴插有 白鸡翎 的毡 帽便成 为 白马人 群体 内

浅谈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服饰

浅谈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服饰
爱 镦唷 研充
浅谈 四川平武 白马藏族服饰
口毛


要: 服 饰是 一个民族 的显著特征 , 也是一 个民族的 生活的展现 , 一个民族 的服饰 变化对 民族研 究有着重要 的意 义。
关键 词 : 白马 藏 族服 饰 色彩 现 代 服 饰
四川 平 武 白马 藏 族 历 史 悠 久 , 传 统 文 有 图腾 崇拜 的含义 。原来在 白马人 中间盛 显著特征之一。
百 褶 衣 的 图案 上 也 秉 承 了这 一 总体 色 彩 形
随 着科技 和旅 游 的发 展 , 现代 化 也进 入 白马藏 区, 衣服 的批 量生产 带来 了庸俗
衣服上传 统 的刺 绣 红色: 红 色在 白马藏 族是 最常 见 的颜 化 。特别 是女 性服饰 ,
式: 红、 白、 黑为基本色 , 蓝、 绿、 黄 等其 他色 色 , 装 饰 图案和花边 多由 白马 不论 男女老 幼 , 服 饰上都有红色。 白马 工 艺渐 渐消 失, 彩居 于从属地 位 , 同时注 重色彩 的对 比与 人 对红色的 崇拜 可以追 溯到原始人类对太 周边 的市 、 县城 批 量生产 , 然 后进行 组合 ,

多彩 多姿 的服饰
生活在 高 山峡谷 的 白马 藏族 的服饰色
彩 给人强烈 的视觉冲 击和心灵震撼。 白马
而且衣 领 、 袖 口、 衣边都 有动 物皮毛装 饰 ,
白马人 的腰饰 美观 别致 , 与衣服 形成 在现代 白马 人男 青年穿 的 白汗衫 , 背上 出
百褶 衣” 上配 以腰 围 , 现 了雄鹰 、 牛 头等 藏族美 术文化 中的民族 人 充分地把对 宗教 的信 仰和 自然 的崇拜纳 了一体 。在女 性的“ 女性 多用 红 、 白、 图案。鞋和裤子 已完全汉化 , 入服饰 色彩的理念 。从服饰 色彩 的总体来 腰 围是用 绵羊毛 织成 的 , 男人穿 的“ 水

浅谈白马藏人独有的民俗风情

浅谈白马藏人独有的民俗风情

浅谈白马藏人独有的民俗风情在我国这样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中,有一群神秘的、独特的、稀少的、生活在汉藏边缘的民族——白马藏族。

本人以自身采风体验和阅读众多资料,以白马藏族为研究对象,讲述白马藏人独有的民族民俗风情。

一、白马藏族白马藏族,一个历史且神秘的民族。

他们被称为藏族,却又不是藏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的一个民族。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所谓“语不与中国同,姓为中国姓”,据史学家考证,他们属于秦汉时期氐人的后裔。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署之西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这里的署之西指今甘川界的文县、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松潘县一带。

九寨沟附近岷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祖祖辈辈的白马人不仅住在这人迹稀至的地方,也不与外族通婚,直到20世纪80年代,白马人才允许了与异族通婚。

而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势山高坡陡、森林密布、对外交通极是不便。

这便是这个白马藏人数极少的族群的古老文化得以完整保存的因素。

白马藏人的服饰更是绚丽独特。

他们的服饰与其他藏族的不同,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

无论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毛装饰并插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男士插一根短而粗的鸡毛,表示刚强、勇敢;姑娘白马藏则选择一到三根弯弯的、柔柔的鸡毛插在帽子上,表示温柔、纯洁。

白马藏人热情好客,我曾有幸在朋友的引导下,去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家做客,受到了盛情款待。

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自己酿的咂杆酒,我问了当地白马人这种酒的做法。

它是用小麦、大麦、燕麦、青稞、高粱、玉米等多种粮食,按一定比例配合,采取特殊民间工艺酿制而成的,四季均可酿造。

咂杆酒酿好后,连同“酒糟子”装缸密封,随喝随取。

二、白马藏族的民间歌舞(一)白马藏族的歌谣白马藏人的独特性也使得他们从自然的赐予中得到自身特有的歌曲特性。

白马藏人的歌谣分别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婚嫁歌、祭祀歌、情爱歌、休闲歌等。

白马族

白马族

为列国之代祷中国白马族
人口约17,800的白马人隐居在甘肃东南和四川西北的深山中,这个族群从来没有关于基督徒活动的记录。

中国人视他们为西藏少数民族的一支。

但从白马族的文化来看,举凡历史,服饰,传统和语言,都在显示出他们与藏人不同,至于名称,中文的字面意思是白马。

白马人对婚姻的态度甚是严肃,他们强调忠贞,视离婚为羞辱。

他们信奉自然崇拜和偶像崇拜两种信仰,与藏族人的藏传佛教有别,也没有寺庙和僧侣。

先人的坟墓上覆盖着旗子。

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旗子会引领离世的灵魂进入天堂。

白马人有两个最重要的神明,一个是山神一个是白马神,同时认为公鸡是他们守护神,由于在久远的古代,敌人乘机偷袭,有一只公鸡及时惊醒了白马村民。

适时保护了他们免受敌人的侵犯,而赢得了守护神明之尊。

代祷事项:
1.求主兴起基督徒,将耶稣的福音带给白马族。

2.求主赐下渴慕真理的心给白马人,带领他们离弃假神,转而认识这位独一全能的真神,进而单单尊崇祂。

3.求主在白马村落中兴起教会,透过他们,福音能够广传到更多的村庄,直到所有的白马人都有机会认识耶
稣,敬拜基督。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白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区,气候阴冷潮湿,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驱寒。

天长日久,养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酿酒的传统习惯。

但他们经常喝的不是高度数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里用青稞、高梁、大麦、燕麦等五谷杂粮酿造的类似黄酒的低度酒。

一般人家一年都要酿两三大缸酒,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常喝不断。

白马人相聚,总是一边跳舞唱歌,一边举碗豪饮。

每逢此时,老一辈的白马人还会用悲愤哀怨的曲调,唱起祖辈们留传下来的酒歌,讲述本民族南征北战、历经磨难,艰苦创业的历史故事。

白马人还有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喝酒方式,俗称“扎杆酒”或“咂咂酒”。

有人说,白马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话一点不假。

田间地头,村庄院落,到处都是他们引吭高歌、施展舞技的场所,白马人最爱跳的是火圈舞,但最热闹、最隆重的舞蹈却是逢年过节搞祭祀活动时跳的舞蹈。

当地白马人称之为“池哥昼”,又叫做“鬼面子”或“跳曹盖”。

关于白马藏族的婚俗氏人与汉族交往时间较长,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故在婚俗中也有所反映。

调查材料显示,白马藏人婚俗与汉族接近,仍由父母包办,定婚结婚要纳彩礼,聘金很重,有定亲、迎亲、婚宴等几大环节,而且婚宴时间长达三天之久。

抢婚发生的少。

原则上一夫一妻制,如无生育可娶小妻;小妻多系大妻的姊妹或亲戚。

没有一妻多夫的情况。

夫死之后,其妻守孝三年,住在娘家,孝期满后可另嫁,但不得继承前夫的财产和带走孩子。

他们始终坚持族内通婚而不与外族联姻,宁愿到距离远的本族村社结亲,而不愿与近在咫尺的藏族或汉族联姻。

谁要是与别的民族通婚,定遭歧视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白马藏人的婚俗受汉族封建文化影响深远,与氐人“婚姻备六礼、知书疏”的记载相符。

此外,不与外族通婚这一特点,最明显地反映了“白马藏人”作为单一民族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这支氐人经历了数千年民族融合,在其他氐人已遭同化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得以顽强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白马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戴着白色的毡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
一、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情况
分布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国家定为藏族,现被学术界列为待识别民族。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歌昼”、酒歌、婚嫁、丧葬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

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白马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是文县县委政府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举办了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进行了原生态表演,省内外专家学者观后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组织白马人“池哥昼”,连续两年参加了市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

四是市、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

五是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和民间研究人员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陇南,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研,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群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

二是没有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是在宣传推介、开发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又一座藏量丰富的“金矿”。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白马人民俗文化面临逐步消失的危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就有可能全部消失。

为此建议:
(一)积极抢救保护、开发利用。

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要有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白马民俗文化打造成陇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要引导白马人增强对自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积极学习、传承、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防止趋同和简单化,丢失特色;要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白马村寨开展群众性的各种传统民俗演唱活动和各种传统工艺制作活动,支持乡村学校对白马学生开展白马语言和艺术教育训练活动,倡导家长对子女进行系统的传统民俗文化养成教育。

要大力开发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资源。

白马人能歌善舞,秉赋优秀者不少,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白马村寨,从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专业辅导培训;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白马村寨采风,从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优秀元素,创作推出艺术精品,积极争取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开发艺术资源。

(二)积极开展研究、宣传工作。

通过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组织、联系专家学者和民间研究力量,对白马人的舞蹈、音乐、雕刻、服饰、语言、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如实记载,不致失传;对有代表性的艺人,申报确定为国家、省、市级白马人民俗文化传承人,或授予适当职称,建立档案,颁发证书,明确传承任务,支持他们授徒传艺。

要确定研究范畴和方向,拟定研究课题,开展系统的、经常性的研究活动,挖掘白马人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精华,统一白马人的称谓和服饰、语言、民俗演唱活动,保护传承好具有白马人特色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当地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民族民俗院校和研究机构,在白马河流域建立舞蹈、音乐、工艺美术、民族学的教学研究基地。

要积极组织外出交流演出和展览,利用电视、报刊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宣
传推介,扩大白马人民俗文化在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大保护开发的支持力度。

要利用国家、省上对少数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精神,大力支持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

文化部门要对白马河流域的古树木、古建筑、古桥梁、古墓葬、古碑刻、水磨坊等进行保护修缮;搜集体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各种实物,筹建白马人民俗文化展示馆。

旅游部门要研究制定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规划,高标准整体设计,尽早原汁原味保护白马村寨,将麦贡山、入贡山、强曲、枕头坝、草河坝、迭部寨等村建设成民俗文化村,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建立服务组织,把白马河流域建设成民族风情旅游区。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论证一批保护开发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和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向上争取资金,向外招商引资,把白马人民俗文化风情旅游打造成强势品牌。

(四)保护和改善白马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在白马河流域全面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

提倡和鼓励当地群众改牲畜放牧为圈养,改烧柴为烧煤。

有关部门要支持民族乡村群众发展清洁能源,使用沼气和太阳灶,尽力保护白马村寨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