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合集下载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文化传承(一)生活地域1、地理闽台都是濒海地区,即使内陆凶地,也是江河横贯,水流丰沛。

在中原农耕文化南入之后,与固有的海洋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闽台皆以稻田为主、兼及渔捞的南方水作文化的特征。

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带来的闽台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相似性。

从“山行水处”到“饭稻羹鱼”,2、气候热带自然气候和地质资源闽台两地同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带季风性气候,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气候宜人,自然生态条件十分相近。

台湾是一个美丽的海岛,福建是一个多山的沿海省份,在地形上的变化奇观使两地的海岸风光和山岳奇景一应俱全,断崖、峡谷、丘陵、盆地、平野、海滩等各种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二)生活习惯闽台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

举凡岁时节庆、婚丧习俗、生死礼仪、亲朋礼节等等,都源自原乡:俗神信仰中的拜祭仪式、迎神赛会,祈福避禳等等,也袭自故土。

这样在民俗生活中占据最大分量的礼器、祭器,及其相关仪式所必须的种种物件,都可以由原乡直接移入。

这些生存方式、风俗习惯没有改变,服务于这些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器物也不会改变。

(三)宗教信仰闽台神缘相合,台湾信众每年都到福建祖庙进香朝拜,如龙海白礁和海沧青礁慈济宫、云霄开漳圣王庙、安溪清水祖师庙、古田临水宫等,尤其是莆田湄洲岛妈祖庙,朝圣的台胞更是络绎不绝。

福建祖庙也先后组织妈祖、关帝祖庙金身到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进行巡游,受到台湾广大信众的热烈欢迎。

妈祖文化已成为福建对台旅游的龙头产品。

此外,福建还举办了13届关帝文化旅游节、2届陈靖姑文化旅游节,每年来福建宗教旅游的台胞日益增多,(四)婚丧嫁娶1、婚嫁(1)出嫁“无天地”有句俗语“会赊得猪羊,无赊得新娘”,就是指新娘出嫁这天,无论提出什么要求,男方都应该无条件地答应,及时兑现,不得拖延、翻悔,要不就会贻笑乡里,今后抬不起头来。

这就是“新娘出嫁无天无地”的真实写照。

新娘跨过门槛时,“送嫁姆”便口中念念有词:“天茫茫(看不见),地红红,日日拢青丛(都红火)。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引言闽台地区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

福建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在地理上相邻,而且在文化、历史和人文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这些在两地的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台地区的民俗闽台地区的民俗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祈求祖先的指引和庇佑。

因此,在闽台地区,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是对山水灵气的崇拜。

闽台地区地处山水之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们相信山水间蕴含着神秘的力量。

因此,他们会选择特定的山脉、河流或海洋作为神圣的地方,并在那里举行各种仪式和宗教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虽然在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闽台地区的民俗中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其中之一是对石头的崇拜。

无论是福建还是台湾,都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石头,这些石头往往被人们视为灵气所聚集的地方,被供奉和敬仰。

人们相信这些石头代表着财富、福气和好运,并将其视为护身符或者寻找灵感的地方。

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闽台地区民俗的共同根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神话传说都涉及到共同的神灵和英雄人物。

例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传说,讲述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这个传说在福建和台湾都有版本,虽然细节有所差异,但都传达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

此外,语言和文字也是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方言和俗都有共通之处,体现了他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在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之间尤为明显,两者不仅发音相似,而且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最后,历史上的移民也为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福建的人民移居到台湾,带去了他们的和文化,逐渐形成了两地共同的民俗。

这种移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福建民间。

结论闽台地区的民俗信仰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一部中华文明史证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的根,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纽带。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

历史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

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

1、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诞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是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后传位于黄帝。

黄帝时期河洛地区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因而人口繁盛。

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

"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河洛地区文化更加发达。

从传说时期到三代期间,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黄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河洛文化流派,并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典——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

河洛文化由此逐渐成为强势文化,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东夷"、"西戎"、"苗蛮"等文化也都很快华夏化。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福建、台湾地处祖国东南,自古为百越先民居住繁衍之区。

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入闽,拓展台湾,文化交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先民们富于开拓精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汇聚成丰厚积淀的闽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其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承传,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具体标志之一。

因此,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衣食住行到岁时节令,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闽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语言互通,同风共俗,根深蒂固,不可分割。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

民俗文化尤其突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

福州、厦门、泉州凭借区域、经济、政治优势,率先打头阵,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

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灯展、综艺晚会、擂台竞技、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舞狮、戏曲、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

此外,还包括举办高校学术研讨会、闽台工艺品参展等等。

主要侧重在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乡土古韵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游客单一,吸引力较低,且并无最大化将周边旅游景点结合,民俗旅游商品开发仍比较薄弱,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整合仍未达到。

那么,如何充分开发民俗文化将其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闽台民俗文化划分为三个开发方向: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

逐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开发。

一.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物质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生活民俗、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等方面。

明清以来,在中华炎黄文化精神大一统的基础上,闽台沿海一带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相同。

闽台海边渔民多着黑、棕两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树汁染衫为浅褐色,以抗海水的溅湿。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闽台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长期以来交流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建与台湾之间紧密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似的语言和历史背景,促进了两地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融合。

闽台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核心,福建方言和台湾闽南语是闽台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

福建方言富有韵味,各个地区的方言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而台湾闽南语在夹杂了客家、原住民语言等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变体。

福建方言和台湾闽南语是福建人和台湾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两地文化连接的纽带。

二、建筑闽台文化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福建传统建筑以福建土楼为代表,而台湾的传统建筑则以庙宇和传统民居为主。

福建土楼是福建土著民族土家族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结构独特、防御性强,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台湾庙宇是台湾人民虔诚信仰的象征,其建筑风格深受福建庙宇的影响,结合了中式建筑和日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三、宗教信仰闽台文化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和儒教。

在福建和台湾,道教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的信徒众多,寺庙众多。

另外,福建和台湾的佛教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寺庙众多,佛教文化对于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寄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作为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教的影响也可以在闽台文化中明显地感受到。

四、民俗节日福建和台湾作为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的民俗节日。

福建的重要传统节日包括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代表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而台湾除了有农历春节等传统节日,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如中元节和妈祖诞辰等。

这些民俗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场合,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和弘扬民俗风情的重要机会。

五、饮食文化福建和台湾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

闽菜是福建传统饮食的代表,以清淡、鲜美的口味而闻名。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闽台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其传统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并且体会到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历史渊源闽台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史书《左传》中,就有关于闽台地区古文化的记载。

福建、台湾地区属于闽南文化圈,该文化圈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文风蓬勃、风俗淳朴而闻名。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闽台传统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建筑风格闽台传统建筑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它的建筑形式和设计风格上。

首先是建筑形式,闽台传统建筑多采用“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方式,即由前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中间为天井,形成一种独特的院落建筑形式。

其次是设计风格,闽台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都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建筑构件上,多采用剪影、雕刻、装饰等手法,突出了闽南风格的独特韵味。

三、文化内涵闽台传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符号闽台传统建筑中随处可见的龙、凤、麒麟等传统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

这些符号常常出现在建筑的柱雕、门楣上,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传统,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各种宗教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闽台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生活闽台传统建筑是当地居民生活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建筑中,可以看到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构件和装饰,如天井、神龛、挂墙等,这些构件和装饰都是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四、传承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破坏。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引言闽台地区是指福建省及台湾地区,这两个地区历史渊源深厚,有着密切的地理和文化联系。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民俗体系。

本文将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共同根源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和祭祀制度。

在古代,先民们崇拜自然界的力量,并以祭祀方式表达敬意和祈求保护。

这种祭祀体系在后来的演变中融合了___、和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

特点一:尊崇祖先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强调对祖先的尊崇和敬意。

在各个城镇和村落中,都设有祖先庙宇或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和神像。

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祝福和保佑。

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视。

特点二:崇拜自然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尊崇自然界的力量。

人们相信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自然神灵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保护者和神灵。

他们会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举行祭祀活动,向自然界表达感激和敬意。

这种体系反映了农耕社会对自然力量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特点三:民间闽台地区的民俗体系也包含了许多民间。

民间常常来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传统,形成了各种神话传说、神灵崇拜和民间敬仰的对象。

比如,在台湾地区,人们会信奉多位民间英雄和神祗,如关圣帝君、___等。

内涵丰富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体系内涵丰富多样,其中融合了多种宗教思想和民间。

这种多元化的体系给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众通过祭祀、祈福和庆典活动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感谢之情,同时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价值观。

结论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体系是经过多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独特信仰体系。

其特点包括尊崇祖先、崇拜自然和民间信仰。

这一信仰体系内涵丰富,是这一地区文化传承和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了解闽台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其民俗信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

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

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6.凤鼻头文化 p4-57.文化 p23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9.闽台文化 p2410.闽台文化内容 p24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p14.风俗15.打尾牙 p8416.春节 p8417.除夕 p8518.元宵节 p8719.出灯 p8720.元宵丸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

闽台兵学文化资料

闽台兵学文化资料

闽台兵学文化资料闽台兵学文化资料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军事方面。

闽南地区曾经是明朝的海防重镇,而台湾则因其地理位置成为了清朝时期的海防要塞。

因此,两地在军事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料。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兵器、战争策略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闽台兵学文化资料。

一、历史背景1. 闽南明朝时期海防明朝时期,闽南地区成为了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海防重镇之一,这与当时东南沿海频繁发生的倭寇侵扰有关。

为了加强对倭寇的防范和打击,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海防力量,并设立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机构。

2. 清朝时期台湾海防清朝时期,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了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海上门户之一。

清政府为了巩固对台湾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海防力量,并设立了“福建水师提督台湾水师道臣”等机构。

二、兵器1. 闽南明朝时期的军事装备闽南明朝时期的军事装备主要包括战船、火器和防御工事。

其中,战船是海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组成。

火器主要有大炮、火枪等。

防御工事主要有城墙、城门、城楼等。

2. 清朝时期台湾的军事装备清朝时期台湾的军事装备主要包括战船、火器和防御工事。

其中,战船是海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福建水师提督台湾水师道臣”等组成。

火器主要有大炮、火枪等。

防御工事主要有城墙、城门、城楼等。

三、战争策略1. 闽南明朝时期的海上作战策略闽南明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倭寇的侵扰。

其中,主要包括“合肥之战”、“海上巡逻”、“水师防御”等。

这些策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保护了闽南地区的安全。

2. 清朝时期台湾的海上作战策略清朝时期台湾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加强对台湾的控制。

其中,主要包括“海上封锁”、“水师巡逻”、“防御工事建设”等。

这些策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维护了清朝在台湾的统治。

四、文化传承1. 闽南明朝时期海防文化传承闽南明朝时期海防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民间歌谣、故事和传统工艺等方面。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

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

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

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的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字延炬,号龙湖,又称“陈圣公”、“圣王公”,光州固始人(今属河南),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五日,卒于唐景云二年(711年),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为什么说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你对哪一种戏曲感兴趣?为什么?答: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

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偶戏偶戏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布袋戏。

其中又更喜欢傀儡戏,因为每到传统节日“伯公庙”都会请戏班来演傀儡戏,长期看了很喜欢。

傀儡戏据说产生于周穆王时代,或说是西汉陈平创造的,或说是汉末用于嘉会的丧家乐。

汉末以后,傀儡成为宫廷百戏之一,北齐时开始表演人物故事。

到宁代大兴盛。

表演场合由丧礼扩大到节令的祭祀活动,活动空间由宫廷发展到瓦肆勾栏。

福建傀儡属悬丝傀儡系统。

分闽西与闽南两种。

闽西分布在龙岩、龙溪和潮汕地区,音乐是汉调和高腔。

闽南分布在晋江、龙溪一区,音乐接近南管的傀儡调。

传入台湾是晚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

傀儡戏传到台湾后,在南部以台南、高雄为中心,属泉州傀儡系统;北部以兰阳平原为重心,属闽西或漳州系统。

答:泉州开元寺是闽南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其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 两岸地名在命名上有相当数量的地名出现 出相同、雷同的现象。 • 现在台湾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直接袭用 福建省的。例如,在台湾省境内,台北有 长泰和南靖、台南有诏安、台中有龙溪和 德化、彰化和云林都有同安、云林有泉州、 南投有平和、屏东有南安。正是这种地名 命名的相同、雷同的现象,充分而深刻地 反映了海峡两岸祖居地与移民地之间的历 史上的渊源与流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心理积淀与两岸人民的血肉之情。
• 3、泉州孔子庙 • 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 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 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 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 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 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 哈密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 师王益顺于1925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 庙,建成“正统南中国式孔庙”。
• 1、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 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 • (1)称谓:闽台两地有些家庭因世代单传或人丁 稀薄,父母等多视其子女为掌上明珠(民间称此 类子女为“罕囝”),台湾父母为孩子取名多有 意抑贬,称其为“粪扫(垃圾)”、“戆囝(傻瓜)”“阿 扁”等,厦门也多把男孩起名为“臭p”福州有 “依土”“依乖”以示卑贱之物易为成活。而这 类“罕囝”,面称其父母时也适当加以变通为 “阿伯、阿叔、阿哥”或“阿姆、阿婶、阿姊、” 等,寓与己血脉无关,得以免灾避祸。
• 1、闽台文化 •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 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 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 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 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 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 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 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2)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 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由于熟语内容丰 富、反映面广、富有乡土气息、形式、固 定,因而群众喜闻乐见,闽台均有“爱拼 才会赢”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第三章闽台宗教第一节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一、宗教的定义宗教"religion"意思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绑在一起"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

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二、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二节闽台宗教交流一、闽台宗教交流研究现状1、台湾在宗教交流方面的活动、影响及人物(1)台湾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陆委会协办两届“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对(2)台湾研究两岸宗教交流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志明,他曾受台湾内政部委托,于1994年到1995年,以“两岸宗教交流”为课题进行研究,成果《两岸宗教交流之现况与展望》。

(3)有多篇论文各个角度涉及两岸宗教关系。

2、大陆对两岸宗教特别是闽台宗教交流的研究(1)2001年4月24日——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召开“台湾宗教研究学术座谈会”,“对两岸宗教和宗教学术交流的意见与建议。

(2)2001年6月3日——4日,福建省台办等单位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研讨会。

研讨内容包括(一)两岸宗教文化源流;(二)近十年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回顾;(三)关于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1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1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1闽台区域文化任务1一、论述题1、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福建一、山岭众多“东南山国”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武夷山脉,戴云山脉。

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二、海岸绵长,“闽海雄风”。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125个天良港湾。

三、江河纵横“闽水泱泱”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粗壮”,流量大。

对比: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台湾:面积: 本岛约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4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2、文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文化定义的理解。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3、试分析闽台宗教交往的五个阶段。

闽台文化 完成版 2

闽台文化 完成版 2

• 三、漠视礼教。
• 男外经商 ,妇女冲破了“男女之大防” 的礼教束缚,走出家门,“街中露面 往来,习以为常”。 又如,传统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 商品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成为泉州 地区的风尚。

• 四、开放融合。
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宋元福建 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居 住外国人数以万计,外来文化相继传入,不受 限制自由传播 以宗教为例,除佛道,天主教、婆罗门教、印 度教、摩尼教等等。 各种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和平相处,互相渗透。 福建经济的开发和汉文化在福建的传播,为台 湾和澎湖地区的移垦和汉文化继续向台湾和澎 湖地区延伸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海神崇拜。 闽台古与海外来往 密切,信仰圣妃、 广利,即妈祖、南 海广利王,都是海 神。如湄洲岛妈祖庙香火旺盛,台胞回

海洋文化
• 另一方面,福建东南沿海海岸线曲折,有许多良港,自唐 宋以后,海上贸易发达,宋元时期,泉州港一度成为世界 最大的贸易港之一,从而带动了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 迅猛发展,商品经济成份大大高于闽西北地区,商品意识 也比闽西北浓厚,反映在文化上则是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闽台古文化
源远流长· 交融并济
• 古· 闽· 交通闭塞,相对隔绝。此为古文化在闽保存,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诸如: 一、方言中保存着大量的古音、古词。 • 福建方言中,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唐宋以前中原的古音、古 词。古音韵学家钱大昕所说的“古无轻唇音” (F)和“古 无舌上音”(ZH、CH、SH)的古汉语语音特征,在福建方 言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 台南台中大多皆讲台语,即闽南语。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闽台文化: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闽台文化: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

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广义地说,闽台文化应当包括闽台地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

不过,由于闽台社会是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社会,我们通常只是狭义地使用闽台文化这一概念。

这一般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在播迁闽台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和与土著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变异等诸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亚文化。

它具有汉民族文化普遍的本质属性,又拥有闽台地区自己的特殊品格。

对于闽台文化的研究,过去较多集中在对其历史形成和现状发展的探讨,较少对闽台文化由历史积淀而来的特殊属性进行整体性的考察。

本文企图从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闽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提出四点初步分析,以就教于前辈和同侪。

一、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过渡: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闽台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文化,史学界和文化界并无深入的讨论,只在各自的研究中有过一些不尽相同的论述,或者认为闽台基本上是一种大陆型文化,或者认为闽台的海洋环境造就了闽台的海洋文化,或者干脆认为闽台不属于同一种性质的文化,福建是大陆文化,而台湾是海洋文化,等等。

至于研究者是在何种意义上来使用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两个概念,也各有自己的解释。

这就使得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对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内涵上有一个基本的界定。

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自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

黑格尔在该书“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

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牧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原始本性。

浅谈闽台文物与文化

浅谈闽台文物与文化

浅谈闽台文化与文物作为闽台文化中的实物承载,闽台文物展示了闽台两岸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上的亲密关系,印证了闽台人民同宗同族、闽台文化同根同源。

而闽台文化又为闽台文物提供了精神基础,两者关系密切。

重视闽台文化及文物,有助于海峡两岸的交流,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一、闽台文化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

它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民俗、宗教信仰、民间文学、闽台海洋文化、艺术、戏曲、语言,建筑等等。

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归纳来说,闽台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闽人移民台湾一则是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仅仅是为了生计。

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使。

《赤嵌笔谈》说:“(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

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

”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

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

即使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

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

闽台区域文化第一章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

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

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6.凤鼻头文化 p4-57.文化 p23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9.闽台文化 p2410.闽台文化内容 p24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p14.风俗15.打尾牙 p8416.春节 p8417.除夕 p8518.元宵节 p8719.出灯 p8720.元宵丸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

21.端午节 p8822.中秋节 p8923.婚假六礼 p9324.提亲 p9325.归宁 p9926.“三茶天礼”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

“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拗,男方随同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千金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来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序幕。

27.民间信仰 p10228.禁忌 P11528.禁忌的种类 P11529三十六婆祖 P10630.妈祖 P10431.土地公 P11332.清水祖师 P11133.开漳圣王 P11035.放王船 P11436.诗钟 P12837.刘家某 P13137.林琴南 P13238.林尔嘉 P13239.施士洁 P13240.余光中 P13341.“福佬” P13742.《病歌》 P13743.《天乌乌》 P13844.客家民歌 P13945.高山民歌 P14046.南音 P14247.鸟步求雨舞 P14348.拍胸舞P14449.高山族的“山地舞” P14450.“山海大” P14451.“车鼓舞” P14552.“弄花鼓” P14553.“弄牛犁” P14654.“宋江阵”P14655.七响 P14756.春灯舞 P14757.采茶舞 P14758.九鲤舞 P147-14859.奶娘行罡 P14860.棕轿舞 P14861.跳番僧 P14962.跳弥勒 P14964.巫舞 P15065.梨园戏 P15466.高甲戏。

P155 源于闽南民间迎神赛会的化妆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受徽班、江西班、傀儡戏、京剧的影响,明末清初称“宋江戏”,清中叶发展为“和兴戏”,清末以后才称“高甲戏”。

剧目连台戏有四百多种,角色有生、旦、丑、北(净)、杂五类。

其丑角吸收了傀儡戏的表演艺术,颇有特色。

67.歌仔戏 P15568.采茶歌仔戏 P15569.北管戏 P15670.四平戏 P15671.莆仙戏 P15772.福州戏 P15773.偶戏 P15874.民间文学 P16075.谚语 P16176.神话 P18377.民间传说 P18678.地方传说 P18879.闽台民间故事 P19280. 台湾林本源邸宅 P19781. 台湾雾峰林氏大宅 P19782. 泉州开元寺 P19983.泉州孔子庙 P19984.泉州同安保安宫 P20085.台南延平郡王祠 P20086. 台湾鹿港龙山寺 P19987. 科举制度 P20488. 府县儒学 P21389. 冒籍 P21190. 官送 P21291.庙学 P22592.方言 P22793.共同语 P22794.普通话 P22795.熟语 P25696.地名 P25797.歇后语 P25798.刑事诉讼辩护 P26499.刑事诉讼管辖 P264100.无效婚姻 P276101.可撤销婚姻 P277102.夫妻人身关系 P278103.夫妻财产关系 P278104.离婚 P285105. 区际司法协助 P289106.司法制度 P297107.司法 P297108.审判制度 P298109.专门人民法院 P299110.法官制度 P302111.检查制度 P304简、问答题1.近代闽台共同经历的历史变迁 p18-222.台湾文化特征与形成的原因 p25-333.闽南文化特征与形成原因 p33-344.台湾人和闽南人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p445.台湾人的心理特征 p46-516.闽南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p52-537.概括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p54-60答: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8.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1)福建宗教界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p63-65(2)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p65-699.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 p69-7310.闽台宗教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p73-7711.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p78-8212. 闽台民俗对闽台两地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影响。

13. 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常识的学习,谈谈民俗在闽台文化中的重要性。

14.闽台民间信仰特点及原因答:特点-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

原因-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自然地理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

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15. 闽台民间信仰与禁忌对闽台两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P116-12216. 试从民间信仰的事例中分析析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

17.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原因 P13018.诗钟的影响 P13119. 从闽台文学创作题材交融、作家往来的情况,论证闽台文化的交融特点。

P131-13520.福建传统音乐类型 P13621.民歌种类 P13622. 闽台音乐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P136 ?23. 闽台舞蹈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P143-15224. 以民歌为例,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

P136-14325. 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P15326. 闽台戏曲主要剧种的特色。

P153-15927.高山族舞蹈较有特色的有什么舞 P15128. 闽台民间文学的特征 P160-16129.谚语的种类 P16130.闽台谚语的特点 P17531. 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 P177-17832. 以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谚语为例说明闽台谚语的特点。

P17133.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34.闽台汉族闽南语系民谣 P17635.闽台汉族客家语系民谣 P17836.闽台汉族民谣主要内容 P7837.台湾土著族民谣 P17938.闽台民谣的特点 P18139.闽台神话的特点 P18540.闽台民间传说的特点 P19141.闽台民间故事的内容 P19242.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P19343. 试述福建不同地域对台湾民居产生的不同影响 P195-19644. 试述三大匠师(陈、叶、王)对台湾寺庙建筑风格的影响 P201-20245.闽台民居的种类 P19546.闽台民居相同点 P195 也许是P196 ?47.对台湾寺庙建筑风格影响最大的三大匠师 P20148. 从“冒籍”、“官送”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P211-21249. 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P22550.科举考试的程序 P20451.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和交融 P20852.府县儒学的教学内容 P21653.闽台府县儒学的历史沿革 P21754.庙与学之间的关系 P22655. 闽台方言的流播过程。

P24956. 试举例说明闽台方言的共同文化内涵。

P25357.作为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P22858.形成方言的因素 P23059.作为方言分区的标准应该考虑的5个因素 P23260.闽台方言中七个主要次方言的分布情况 P23661.闽台方言的特点 P24162.闽台两地命名的共同特点 P257-25963. 试比较闽台两地的侦查程序。

P26964. 概述台湾地区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内容?65. 闽台区际司法协助应当遵循的法律原则66.台湾刑事诉讼法律的特点 P26167.大陆的《刑事诉讼法》与台湾的《刑事诉讼法》相比,其体例与结构具有的特点 P26368.管辖制度比较 P26469.辩护与代理制度比较 P26470.证据制度比较 P26771.证据的概念 P26872.证据种类的划分 P26873.强制措施制度比较 P26974.强制措施的种类 P26975.起诉程序的比较 P27176.普通审判程序比较 P27177.再审程序比较 P27278.执行程序比较 P27379.两地结婚的程序 P275-27680.我国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 P27881.台湾地区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 P27882.收养关系 P28283.闽台区际司法协助具有不同于其他复合法域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P28984.闽台区际司法协助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P29285.闽台区际司法协助之构建 P29486.法院的审判组织形式 P303论述题1.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